【历史】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线上开学考试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线上开学考试试题(解析版)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 线上开学考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 ‎1.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明未清初的进步思想家黄宗羲提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对以上三种观念的理解,其共性是:‎ A. 都与当时社会状况密切相关 B. 都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C. 都遭到当时统治集团轻视 D. 都反映社会转型时期的剧变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古代思想的演变,题目中战国时期的孟子、汉朝时期的董仲舒和明末清初时期的黄宗羲针对君臣提出不同的主张是与当时社会背景相关的,所以A项正确,B不符合孟子C不符合董仲舒D不符合汉朝时期的时代特点。‎ ‎2.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孟、古希腊的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在( )上可能会达成共识 A. 人类社会问题 B. 人的道德问题 ‎ C. 人自身的问题 D. 人的教育问题 ‎【答案】A ‎【解析】孔子提倡为政以德,孟子主张仁政,智者学派主张培养公私兼顾好公民,苏格拉底认为“知识即美德”,追求“善”,都主张改造、创造美好的人类社会,故在人类社会问题上有相同点,故选A。在道德上,孔孟“克己复礼”“仁者爱人”,强调舍生取义,智者学派过分强调个人的主观感受,为极端个人主义打开了方便之门,故二者不一致。排除B。孔孟强调人的社会性,西方强调个体,故在人自身问题上不一致,排除C。孔孟强调“有教无类”,智者学派后来只注重传授给有钱人子弟为人处世的技巧或巧言善辩的能力,苏格拉底强调“知识即美德”,注重对知识的追求,三者不一致。故排除D。‎ ‎3.明清之际三位进步思想家的思想实质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的活跃,他们使儒学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民生计变得更近,由此形成了 A. 经世致用思想 B. 致良知思想 C. 自由平等思想 D. 重农抑商思想 ‎【答案】A ‎【解析】“使儒家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可以得出,形成的是经世致用思想;B、C、D与材料不符,故选A。‎ ‎4.朱熹指出:“小道不是异端,小道亦是道理,只是小。如农囿、医卜、百工之类,却有道理在。”朱熹在此 A. 号召重视科学理论探究 B. 重视传统经验总结积累 C. 认为不要忽视其它工艺 D. 主张格物以明其中之理 ‎【答案】D ‎【解析】材料认为小处也有理,也能获得对“理”的认识,是理学中格物致知的体现,故答案为D项。材料中没有涉及科学理论的探究,排除A项;重视经验总结是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但材料没有涉及,排除B项;材料探讨的问题是通过“格物致知”获得对“理”的认识,排除C项。‎ ‎5.宋代士人在热情参政的同时,又非常注重自我人格修养的完善,积极追求经过道德自律的自由。这反映出,宋代士人 A. 追求道家的精神自由 B. 深受理学思想的影响 C. 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 D. 追求心外无物的理想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学影响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及理解知识的能力。根据材料,宋代的士人非常注重自我人格修养的完善,积极追求经过道德自律的自由,这主要是由于理学注重人的思想和道德人格修养的培养的结果,B项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理学的影响,理学属于儒学,A项错误;C项不符合材料的信息,排除;D项是心学的影响,不符合题意。故选B。‎ ‎6.有学者在评论某一观点时说“一个人也许能够天马行空、细致入微地谈孝道,但是,只有他的具体行动,才能真正展现他对于这一思想理解的深度。”这一观点是 A. 天人感应 B. 经世致用 C. 格物致知 D. 知行合一 ‎【答案】D ‎【解析】材料的意思是不仅要有孝道的思想,还要将孝道付诸行动,体现了明代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的思想,D项正确;“天人感应”是汉代董仲舒的观点,材料中没有提到上天的信息,A项错误;“经世致用”是明清之际思想家顾炎武的思想,主张做学问必须有用于国家,材料中没有体现有益于国家,B项错误;“格物致知”是南宋理学家朱熹提出来的,主张认识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通过格物探究事物的真理,材料没有反映,排除C。‎ ‎7.西汉初年奉行黄老思想,无为而治;至汉武帝统治时期则反对无为,主张有为。这种变化说明 A. 执政者治国理念的不同 B. 国家发展阶段的不同 C. 采信的政治学说的不同 D. 要达到的根本目的的不同 ‎【答案】B ‎【解析】从汉初奉行黄老无为到汉武帝统治时期国家选择有为、进取,封建政府治国理念的变化说明了国家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整体性和阶段性,B项正确;执政者治国理念不同、汉代统治者采信的政治学说不同,都只是表面现象,未准确说明这一变化的本质和规律,AC 两项错误;汉初的无为和汉武帝时期的有为根本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君主专制的封建统治,D项错误。‎ ‎8.关于启蒙与现代化的关系,西方与中国适成倒置:在欧洲,是由启蒙而现代化;在中国,则是为现代化而启蒙,欧洲由启蒙而现代化是一个水到渠成的文化和社会转型过程,中国启蒙运动则是救亡的现代化运动的步骤。据此可知,导致上述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 中西方政治制度不同 B. 中西方传统文化不同 C. 启蒙及现代化的原动力不同 D. 资本主义发展程度差异明显 ‎【答案】C ‎【解析】材料强调了西方是先启蒙在现代化,启蒙是原动力;而中国却是先现代化再启蒙,救亡现代化是原动力,即启蒙及现代化的原动力不同导致了上述差异,所以选C是符合题意的;材料未涉及中西方政治制度的问题,也未涉及中西方传统文化,所以选项A、B不符合题意,排除;资本主义发展程度差异在材料中没有明确的体现,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 ‎9. 以下是某同学整理的“晚清时期翻译西学书籍简表”。从表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学习“西学”的趋势是(  )‎ A. 从侧重科技到侧重人文 B. 从持续高涨到趋于停滞 C. 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追求 D. 从全盘西化到中西结合 ‎【答案】A ‎【解析】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表格中显示1860—1899年主要侧重于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1902年—1904年主要学习介绍西方的社会科学,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学习西学的趋势是从侧重科技到侧重人文,故此题应选A。‎ ‎10.下图《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俄罗斯画家列宾的代表作品。该画作 ‎①揭示了俄国劳动人民的苦难 ‎②开创了美术现代主义的风格 ‎③再现了俄国交通运输的落后 ‎④体现了作者浪漫主义的情怀 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关注社会现实,描绘了下层劳动人民的苦难,属于现实主义美术,②④错误。根据画面,①③正确,答案选A。‎ ‎11.中国古代思想界由战国时的“百家争鸣”到西汉的“独尊儒术”,从根本上反映了 A. 封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 B. 重农抑商政策限制了商品经济发展 C.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逐步加强 D. 封建制的确立阻碍了思想文化的进步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封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秦朝时已完成国家统一,排除A。重农抑商政策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与材料中强调加强思想控制不符,排除B。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随着秦汉实现国家统一和建立中央集权制度,需要用思想上的统一巩固政治上的统一, C项正确。由“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反映了这一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逐步加强,适应了大一统的需求,此时还不能说封建制的确立阻碍了思想文化的进步,排除D。‎ ‎12.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工商业繁荣的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等地。与这一经济现象相关,产生了一股具有批判色彩的思潮。其中,最能从本质上体现时代发展要求的是 A.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B. “经世致用”‎ C. “工商皆本” D. “君主是天下之大害”‎ ‎【答案】C ‎【解析】时代发展要求指的是发展资本主义,而“工商皆本”能够体现出这一点,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和时代发展要求无关,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经世致用” 和时代发展要求无关,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君主统治是天下之大害”不能能从本质上体现时代发展要求,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13.著名科学家李约瑟在《中国科技史》中提出:“他们固然没有把个人与社会分开,也没有把社会与整个自然界分开。或是他们向来主张,研究人类的唯一适当对象就是人本身。因此,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儒家反对对自然进行科学的探索,并反对对技术做科学的解释与推广。”对李约瑟这段话的理解,准确的是 A. 个人与社会、自然界是无法分开的 B. 研究人类唯有研究人本身 C. 中国古代只重人的研究,不重科技的研究与推广,影响了科技的发展 D. 对自然界的研究是无法穷尽的 ‎【答案】C ‎【解析】根据“研究人类的唯一适当对象就是人本身”、“‎ 儒家反对对自然进行科学的探索,并反对对技术做科学的解释与推广”可知中国古代注重对人的研究,不注重科技研究与推广,影响了科技的发展,故选C项;“个人与社会、自然界是无法分开的”不是题意的主旨,排除A;B项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李约瑟强调的是中国古代过分注重对人的研究,忽视了对科技和自然的研究,D项与题意不符,排除。故选C。‎ ‎14.熊和隐士成了好朋友。熊看到有苍蝇来打扰隐士睡觉,就很生气。它抱起一块大石头砸向了落在隐士额角上的苍蝇。苍蝇飞跑了,隐士的脑袋也成了两半。这则寓言说明了下列哪一观点 A. 知识即美德 B. 认识你自己 C. 人是万物的尺度 D. 人与动物之间有本质区别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旨在考查正确评述相关所学的能力。题目中的信息“熊看到有苍蝇来打扰隐士睡觉,就很生气。它抱起一块大石头砸向了落在隐士额角上的苍蝇”体现了熊不懂得“事物是普遍联系的”的哲学思想,故从侧面反映了“知识即美德”的重要性。本题应选A项。‎ ‎15.GPS(全球定位系统)在应用初期存在定位误差的问题,后来人们发现是由于GPS卫星上的原子钟比起地面原子钟每一天要快引起的,误差达到了39微秒,导致的距离差11.7公里。为解决此问题,需要引入 A. 万有引力定律 B. 牛顿运动三定律 C. 相对论 D. 量子理论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 ‎ “GPS卫星搭载原子钟每天比赤道上用户的钟快38μs(微秒)”,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相对论认为时间、空间具有相对性,时间会随着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故C项正确。万有引力定律指任何物体之间都有相互吸引力,这个力的大小与各个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例,而与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故A项错误;牛顿第三定律,即“作用与反作用定律”。其强调物体之间的作用力总是相互的,甲物体受到乙物体的作用时,乙物体必定同时受到甲物体对它的反作用。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在同一直线上,故B项错误;量子论揭示了微观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为原子物理学、固体物理学、核物理学和粒子物理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它能很好地解释原子结构、原子光谱的规律性、化学元素的性质、光的吸收与辐射等,故D项错误。‎ ‎16.如果满足如下条件:物体的运动速度与光速相比很低,并且时空曲率也不大,而一些小的相关项若被忽略不计,爱因斯坦的理论便能简化为牛顿理论。这说明 A. 科学进步必定否定前人研究成就 B. 相对论对牛顿力学的继承和发展 C. 牛顿力学体系囊括了相对论力学 D. 人类研究视野开始深入微观世界 ‎【答案】B ‎【解析】在某种条件下“爱因斯坦的理论便能简化为牛顿理论”,这说明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对牛顿力学的继承和发展,故B项正确;A项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故错误;相对论把牛顿力学体系囊括在其中,故C项错误;量子论标志着人类研究视野开始深入微观世界,故D项错误。‎ ‎17.下图是1861年英国某刊物上登载的一幅漫画。漫画中人头猴身的达尔文正在马戏团进行表演。此漫画讽刺的学说 A. 成为宗教改革的指导思想 B. 否定了封建神学创世说 C. 奠定生命科学研究的基础 D. 挑战了封建君主的权威 ‎【答案】B ‎【解析】漫画中人头猴身的达尔文正在马戏团进行表演,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此漫画讽刺的学说是达尔文的进化论,该学说否定了封建神学创世说,故B项正确;宗教改革是在16世纪,故A项错误;细胞学说奠定了生命科学研究的基础,故C 项错误;启蒙运动挑战了封建君主的权威,故D项错误。‎ ‎18.新文化运动期间,针对旧有的学术思想,胡适既反对盲从,也反对调和,主张整理国故,找到可以有机地联系现代化欧美思想体系的合适的基础,再造文明。这体现了他 A. 全盘肯定西方文化 B. 坚持中体西用的思想 C. 坚守中国传统文明 D. 力图整合东西方文化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可知,胡适整理国故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寻找欧美思想体系的合适基础,实现中华文明的创造性转化,所以既不是全盘肯定西方文化,也非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胡适提倡“整理国故”,一方面他提出要用现代的“科学方法”来整理国故;另一方面,他想通过整理国故来说明中国文化传统中的“科学方法”,表明他在新文化运动中理性、科学、批判的看待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体现了其力图整合东西方文化,故选D,排除AC项。胡适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并非是洋务派,故其不会坚持“中体西用”思想,故B错误。‎ ‎19.洋务派以“西学中源”来反对顽固派,认为“彼机器一事,亦以算术为主,而西术之借根方,本于中术之天元,彼西土目为东来法……中国亦务求实用,焉往不学?”这表明洋务派 A. 否定魏源“师夷长技”的主张 B. 忽视中西思想文化的差异 C. 论证学习西方科技的合理性 D. 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答案】C ‎【解析】材料中提及洋务派用“西学中源”说来反对顽固派。实质上是为开展洋务运动寻求理论的依据,C正确;洋务派是发展魏源“师夷长技”的主张,A错误;材料论述的是洋务派论证学习西方科技的合理性,并没有忽视中西思想文化的差异,B错误;洋务派主要是学习西方的器物,不主张学习西方的制度,D错误。‎ ‎20.毛泽东在一次谈话中说:“社会主义这个阶段,有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阶段可能比前一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这表明毛泽东 A. 基本确立了中国“三步走”发展战略 B. 初步认知中国处在社会主义初期阶段 C. 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 D. 开始全面实施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答案】B ‎【解析】结合材料信息“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以及“后一阶段可能比前一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等信息来看,毛泽东对中国的国情的认识是比较正确的,初步认识到中国是处于社会主义初期阶段的基本实际,故选B项;基本确立了中国“三步走”发展战略是在1992年的中共“十四大”上;故排除A;从材料信息来看不能确定是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故排除C项;构思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宏伟蓝图突出的是“一化三改”,这和题干材料信息不一致,故排除D项。‎ ‎21.1979年,邓小平说“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1985年后,他又说“我们不要贫穷的社会主义”。这些论断在当时可谓是石破天惊,并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上述论断反映出邓小平 A. 肯定了政治与经济的互动关系 B. 认识到改革就是要解放生产力 C. 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D. 不断思考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 ‎【答案】D ‎【解析】从材料中的“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和“我们不要贫穷的社会主义”来看,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应当是民主的、富强的,这些论断反映出邓小平在不断思考社会主义的本质。故答案为D项。材料反映的不是邓小平对政治与经济之间关系的认识,排除A项;材料没有表明邓小平是思考改革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排除B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在1987年的中共十三大上提出的,排除C项。‎ ‎22.六十余年来,中国突破了“六个难关”,即“卫星上天关”“卫星回收关”“一箭多星关”“地球同步关”“太阳同步关”“载人航天关”,每个难关的突破,都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其中与“卫星上天关”和“载人航天关”对应的科技成就是:‎ A. “长征一号”卫星和“神舟”五号飞船 B. “东方红一号”卫星和“神舟”五号飞船 C. “长征一号”卫星和“神舟”六号飞船 D. “东方红一号”卫星和“神舟”六号飞船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卫星上天关”指的是年“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载人航天关”指的是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因此B项正确,ACD项错误。‎ ‎23.横向打通模块,制作年代尺有助于历史学习。根据下列年代归纳史实,能够得出的结论是 A. 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供了条件 B. 中国是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C. “两弹一星”研制成功有利于我国外交的发展 D. 世界政治格局已经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 ‎【答案】C ‎【解析】材料表明,在中国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地球卫星取得成功后,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以及随后与107个国家建交,故C符合题意;科教兴国战略提出于90年代,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载人航天技术,故B不符合题意;1991年苏联解体后,世界朝朝多极化方面加速发展,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故D不符合题意。‎ ‎24.这一艺术流派,从其产生的思想理论基础来看,其共同特点有:排斥理性,强调自我,特别是自我对于世界的真实的主观感觉;强调潜意识的本能和原欲。简言之,它是表现论而非反映论。下列作品中属于该流派的是 A. 《向日葵》 B. 《格尔尼卡》‎ C. 《自由引导人民》 D.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排斥理性,强调自我,特别是自我对于世界的真实的主观感觉;强调潜意识的本能和原欲”是20世纪以来出现的各种形式的现代主义流派产生的理论基础,立体画派代表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是其中之一,B项正确;印象画派代表凡高的《向日葵》、浪漫主义绘画《自由引导人民》和现实主义绘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均为19世纪绘画艺术的代表,ACD三项错误。‎ ‎25.文学艺术是时代的产物,同时又能反映时代的风貌。下列各项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 北宋市民阶层兴起——汉字发展为自觉的书法艺术 B. 明清时期思想文化专制——小说走向繁荣 C. 19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社会矛盾激化——现实主义文学兴起 D.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资本主义繁荣——浪漫主义文学产生 ‎【答案】C ‎【解析】文学艺术是时代产物,同时又能反映时代的风貌。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工业革命完成,资本主义社会矛盾日趋激化,金钱成为衡量价值的标准,这促进了现实主义文学兴起,故C正确;汉字发展为自觉的书法艺术是在魏晋时期,故A错误;明清小说走向繁荣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故B错误;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于18世纪末,故D错误。‎ 二、非选择题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巡礼者不足多 ‎——商鞅 材料二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 请回答:‎ ‎(1)商鞅变法的理论基础是什么?据材料一、二说明变法法令推行的原因是什么?‎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逐条列出,不得摘抄原文)‎ ‎(3)材料二、三的作者对商鞅变法各持什么态度?材料二中的“务本”、“王制遂灭”各指什么?‎ ‎【答案】(1)法家秦孝公的支持 ‎(2)A、废井田,开阡陌B、奖励耕战,重农抑商 ‎(3)材料二持否定态度,材料三持肯定态度。“务本”指重视农业生产。“王制遂灭”指奴隶制度被废除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获取有效信息进行整理和总结并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 (1)题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的理论基础是法家思想 (2)题通过材料得出信息“坏井田,开阡陌”可知A、废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可知B、奖励耕战,“犹以务本之故”可知C、重农抑商 (3)题材料二中“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可知其态度是持否定,材料三中“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可知对商鞅变法持肯定态度,而材料中“务本”古以农为本,所以指的是进行农业生产,“王制遂灭”指的是在商鞅变法之后社会制度的灭亡即奴隶制的结束。‎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井田受之予公。毋得鬻卖,故王制日;田里不鬻。秦(商鞅)开阡陌,遂得买卖。又战得甲首者,益田宅。五甲首而隶役五家,兼并之患自此起。民曰多者以千亩为畔,无复限制矣。 ——《文献通考·田赋考一》‎ 材料二 (太和)九年。(北魏孝文帝)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不栽树者谓之露田口妇人二十亩……奴婢、牛随有无以还受(露田)。诸桑田不在还受之限……诸宰民之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奇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卖者坐(处罚)如律。‎ ‎——《魏书·食货志》‎ 请回答:‎ ‎(1)根琚上述材料,分析北魏孝文帝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以促进封建化进程。‎ ‎(2)根据对上题中的分析,比较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待奴隶主贵族分别采取了什么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答案】(1)北魏孝文帝:推行均田制:十五岁以上男子和女子领种土地,奴婢和耕牛也可分得土地,官吏获得公田,禁止土地买卖。‎ ‎(2)商鞅变法:态度:打击。理由:废除井田制,确立土地私有制度,按军功授田废除了奴隶主贵族世代享用土地的特权。北魏孝文帝改革:态度:保护。理由:奴隶主贵族拥有较多奴婢和耕牛,可以通过均田令中奴婢、耕牛受田的规定获得大量露田的使用权、桑田的所有权,进而转化为封建地主。‎ ‎【解析】‎ ‎(1)进程:根琚上述材料二中“均给天下民田”,“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不栽树者谓之露田口妇人二十亩”,“宰民之官。各随地给公田”,“ 卖者坐(处罚)如律”等信息,从均田制、男耕女织的经营形式和俸禄制等内容入手,分析北魏孝文帝促进封建化进程的具体措施。‎ ‎(2)商鞅变法——态度:根据材料一中“井田受之予公。毋得鬻卖”,“开阡陌,遂得买卖”等信息,可知商鞅变法对奴隶主贵族采取了打击态度,理由:根据材料一中商鞅变法的措施,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改变等方面,说明理由。北魏孝文帝改革——态度:根据材料二中“奴婢、牛随有无以还受(露田)。诸桑田不在还受之限……卖者坐(处罚)如律”,结合材料一中井田制等内容,可知北魏孝文帝对奴隶主贵族采取了保护态度。理由:根据材料二中北魏孝文帝的态度和做法,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理由。‎ ‎28.对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的分析,史学界观点众多。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王安石人格过于偏执,且刚愎自用,独断专行,导致朝中大臣多与他决裂。特别是司马光,念在与王安石共事数年的交情上,曾三次写信给王安石,劝他调整自己的治国方略。可惜王安石就是执迷不悟,看一条驳一条,导致司马光最后与他分道扬镳,终身不再往来。‎ ‎——岳晓东《王安石:行为过激的偏执狂》‎ 材料二:王安石奉“富民”为变法宗旨,但在神宗“富国强兵”愿望的压迫下,其抱负难以充分施展。至元丰亲政后,神宗利用新法中固有的“富国”因子,大肆聚敛,扩大国家专利,使变法轨迹发生逆转。‎ ‎——葛金芳、金强《近二十年来王安石研究述评》‎ 请回答:‎ ‎(1)材料一从什么角度分析了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作者给出的理由是什么?‎ ‎(2)材料二认为“变法轨迹发生逆转”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体现“富国”因子的变法措施。‎ ‎(3)史料研习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通过本题,你认为在研习史料时,应关注哪些问题?‎ ‎【答案】(1)角度:心理学(人性、人品);理由:个人独断专行,刚愎自用。‎ ‎(2)原因:宋神宗借王安石变法聚敛财富,使“富民”指导思想发生改变;措施:均输法、市易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 ‎(3)问题:史料撰写者的立场和态度;史料的来源和性质(第一手史料或第二手史料);史料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解析】‎ 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史料及知识运用的能力,第一小问的解答据材料一“王安石人格过于偏执,且刚愎自用,独断专行,导致朝中大臣多与他决裂”等信息分析归纳即可;第二小问的解答可以从“王安石人格过于偏执,且刚愎自用,独断专行,导致朝中大臣多与他决裂”等信息分析归纳即可。 ‎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史料及知识运用的能力,第一小问的解答需要据材料二“至元丰亲政后,神宗利用新法中固有的‘富国’因子,大肆聚敛,扩大国家专利,使变法轨迹发生逆转”等信息分析归纳;第二小问的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富国”的措施主要有均输法、市易法、免疫法、方田均税法。 ‎ 第(3)问,主要考查学生史料研究的能力,据所学可知在研习史料时,要分清楚是第一手史料还是第二手史料,要弄清楚史料来源,要考察史料撰写者的立场和态度,要辨别史料的真伪。‎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