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卷·2019届福建省闽侯第六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2018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卷·2019届福建省闽侯第六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2018

福建省闽侯第六中学 2017-2018 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考试试题 考试时间: 答题时长:90 分钟 分值:100 分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5 个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在每小题所列出的 4 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明末清初思想家陆世仪认为:“郡县之弊在迁转太速,封建之弊在世守不易。”这种区分 表明 A.郡县制地方权力小,分封制地方权力大 ‎ B.郡县制是官僚制,分封制的贵族制 ‎ C.郡县制地方服从于中央,分封制地方分权于中央 D.郡县制人口流动大,分封制疆域守护难 ‎ ‎2.下图是我国古代某一时期的部分行政区域图,这一时期管理①区域的机构是( )‎ A. 宣政院 B. ‎ 中书省 C. 行中书省 D. 枢密院 ‎ ‎ ‎3.许平在《欧洲人东方认识的拐点 》中指出:“正是在西方借助东方完成对旧制度的现实 批判和对新社会的思想启蒙,为欧洲自身的破茧成蛹准备条件的时候,欧洲人对东方的认识, 悄然发生变化,由景仰的维度向否定、批判的维度转化,欧洲以马可波罗时代开始的连续五 个世纪对中国的崇拜与美化渐行渐远了,这一认识在 1 9 世纪达到顶峰 。”这种现象本质上 反映了 A.中西方文化差异日渐突出 B.中西方政治制度截然对立 ‎ C.中西方生产方式的此消彼长 D.中西方认识世界的角度各具特色 ‎4.(宋神宗)土豪大姓,诸色人就耕淮南,开垦荒闲土地归官庄者,岁收谷麦两熟,欲只理 一熟。如稻田又种麦,仍只理稻,其麦佃户得收(《宋会要辑稿》食货六三).这表明政府意 在( )‎ A. 增加财政收人 B. 提高土地的有效利用率 C. 增加粮食产量 D. 提高佃农生产的积极性 ‎ ‎5.有学者把中国古代中央官制演变的规律归纳为“君主近臣的外朝化和边缘化”趋势。这种 趋势根本上反映( )‎ A. 外朝是中央权力中心 B. 内外朝相互制衡 C. 相权的不断削弱 D. 君主专制的强化 ‎ ‎6.中央电视台曾有一档名为“家风是什么”的节目。我们知道传统中的“忠孝传家”“耕读 传家”是家风的重要内容。下列有关“忠孝”“耕读”观念形成原因的表述,错误的是 A.“忠”与世袭制紧密相关 B.“孝”与宗法制紧密相关 C.“耕”与农本思想紧密相关 D.“读”与科举制紧密相关 7.乾降帝即位后,历时 10 年,组织编撰出了我国封建时代一部空前绝后的大型丛书——《四 库全书》,这对于保存中国的古代文化典籍,传播古代学术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 编撰过程中,被销毁的图书约有三千种,几乎与《四库全书》收书量相当。对此合理的解释 是 A. 推动了文化中心的转移 B. 使科举制走向僵化束缚士人思想 C. 保存国粹弘扬传统文化 D. 专制统治在思想文化领域的体现 ‎ ‎8.“四大发明对于彻底改造近代世界并使之与古代及中世纪划分开来,比任何宗教的信仰、 任何星象的影响或任何征服者的伟业所起的作用都要大。”培根的上述言论意在说明四大发 明( )‎ A. 揭开世界近代史的序幕 B. 导致宗教信仰的弱化 C. 遏制殖民扩张的开展 D. ‎ 促进世界近代化进程 ‎ ‎9.公元前一世纪古罗马的著名政治家西塞罗曾说:《十二铜表法》是“必要的诗歌,小孩子可得而诵读之”。据此可知,该法( )‎ A. 是口头流传的不成文法 B. 是古罗马专门的儿童保护法 C. 在古罗马得到普及 D. 是脍炙人口的儿童文学作品 10.古代雅典民主制实行抽签选举、轮番而治,这一做法( )‎ ‎①有利于全体雅典人参与国家管理 ‎②提供了公民参与政治的均等机会 ‎③确保了公民大会决策的公正无私 ‎④忽视了参与政治者的能力与品德。‎ A. ①④ B. ②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11.右图为三角贸易示意图。它兴起于 16 世纪,‎ 在 17-18 世纪成为 最重要的洲际贸易,‎ 涉及欧洲、非洲和美洲三地,‎ 形成三角形的主要 ‎ 商路。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促进了世界市场的进一步拓展 ‎ B.客观上推动了非洲经济的发展 ‎ C.为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劳动力 D.为西欧资本输出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 ‎12.国画大师齐白石说:“古人作画,不似之似,天趣自然,因曰神 品”。这表明中国画强调 A.得意忘形 B.神形兼备 C.以形写神 D.物我两忘 13.下面关于美国联邦政府的“分权与制衡”的原则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联邦法院的大法官是由总统任命的,但需参议院同意,除非犯罪,终身任职 B. 总统及其内阁向国会负责 C. 参议院和众议院的议员都是任期 6 年 D. 国会拥有立法权和解释一切法律及条约的权力 ‎ ‎14.鸦片战争爆发前夕,一英国殖民者说:“这是我把我们将来和这个帝国的商务,安放在 稳固而广阔的基础之上的有希望的机会。”此观点的本质是,通过战争使英国( )‎ A. 对华贸易合法化 B. 扭转了对华贸易逆差 C. 打开与中国进行商品贸易的大门 D. 获得了倾销商品的市场和原料供应地 ‎15.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列对这一社会性质认识正确的是 ‎①形式上独立自主,实际上为资本主义列强间接统治 ‎②政治上是半殖民地的,经济上是半封建的 ‎③“半殖民地”是指丧失了部分的国家独立自主权 ‎④“半封建”是指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③④ D.②③④ ‎ ‎16.约翰·威尔金斯于 1840 年成为曼彻斯特一家纺织工厂的厂主。下列叙述中你认为不正确 的是( )‎ A. 他的工厂机器是以蒸汽为动力的纺纱机 B. 他能够坐火车上下班 C. 他的车间里使用电灯照明 D. 有时他到伦敦乘汽船在泰晤士河观光游览 ‎ ‎17.梁启超指出:“吾国则一经庚申圆明园之变,再经甲申马江之变(中法战争),而十八省 之民犹不知痛痒,未尝稍改其顽固嚣张之习,直待台湾既割,二百兆之款既输,而酣睡之声 乃渐惊起。”可见,梁启超认为( )‎ A. 甲午战争促进了民族觉醒 B. 经济发展是民族意识提升的关键 C. 中国的国民素质亟待提高 D. 发动广大民众进行变革迫在眉睫 ‎ ‎18.“雾霾”,雾和霾的组合词,常见于城市。在中国明清时期,北京曾有多次雾霾的记载, 明清皇帝极为恐惧,为消除雾霾,曾令文武群臣致斋三日,并禁天下屠宰,以期感动上苍, 赐下甘霖,这种行为所反映的思想最早渊源于 A.先秦儒学 B.汉代儒学 C.宋明理学 D.佛教传入 ‎19.“从 18 世纪以来,讲科学理性、讲自由、讲人权、讲法治、讲个人尊严,这些价值通过 五四(运动)成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文化结构中所不可或缺的一些基本价值。”这表明了五 四运动( )‎ A. 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B. 体现了中国人的爱国主义精神 C. 广泛传播了科学与民主的精神 D. 促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20. 1920 年,奥格涅茨省一农民在信中写道:“与穷凶极恶的资产阶级强盗的斗争已经三年 了,这需要国家做出巨大的牺牲和忍受极度的痛苦,而这一切都给我们带来新的沉重负担…… 农村缺少鞋子、衣服和日用品。”在这一背景下,苏俄果断实施的政策是( )‎ A. 统一分配生活必需品 B. 实行固定的粮食税 C. 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 D. 大规模开荒种植玉米 ‎ ‎21.以下是某支部队战前的誓师词:“嗟我将士,尔肃尔听。国民痛苦,火热水深。土匪军 阀,为虎作伥。帝国主义,以枭以张。本军兴师,救国救民。”与该誓词有关的战争(或战 役)是( )‎ A. 北伐战争 B. 百团大战 C. 辽沈战役 D. 渡江战役 22.据统计,美国在 18 世纪的后半期,农业人口占 40%以上……到 19 世纪末,农业人口减到 ‎5%左右,工业人口已经超过了农业人口……到 20 世纪 50 年代,大概 1954 年的前后,从事信 息行业的人口已经超过了工业人口。这组数据直接说明( )‎ A. 生产力的提高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生活结构的变化 ‎ B. ‎ 科学技术在促进生产力发展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C. 美国将更多的第一、二产业转移到劳动密集型国家 D. 经济全球化越来越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 ‎23.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 中国共产党人开创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二者的共同点是( ) ‎ A.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 B.始终不渝地贯彻党的最高纲领 ‎ C.把反“左”作为革命进程中的重要任务 D.实事求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 ‎ ‎24.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生很大程度上源于世界经济的无序恶性竞争,战后初期国际社会为 此做出了积极努力。下列各项与此无关的是( )‎ A.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B. 关贸总协定的签订 C. 世界银行的运行 D. 亚太经合组织的问世 ‎25.1992 年,大陆海协会和台湾海基会达成共识,史称“九二共识”,体现其内涵的是( ) A. “…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之原则…”‎ B. “…我们希望双方尽快实现通航通邮,以利双方同胞直接接触,…” C. “…争取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D. “…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第 II 卷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 3 小题,其中 26 题 14 分,27 题 18 分,28 题 18 分,共 50 分。 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 分)‎ 材料一: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 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 ‎ 材料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宋·张载《张载集》 ‎ 材料三: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 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 耳矣。‎ ‎──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正始》 材料四: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哲学家告诉我们,“为善至乐”‎ 的乐,乃是从道德中产生出来的。为理想而奋斗的人,必能获得这种快乐,因为理想的本 质就含有道德的价值。‎ 请回答:‎ ‎———苏格拉底 ‎(1)上述四则材料表明古典时代中外先哲思考和探究的共同主题是什么?(2 分)他们表达了人类精神发展过程中怎样的共同追求?(3 分)‎ ‎(2)选择上述材料中的任意一则,对其中的观点加以评析。(9 分)‎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8 分)‎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李斯,生于战国末年的楚国,年轻时师从荀子学习帝王之术。学成之后来到秦国,被 秦王任命为客卿(在本国担任官员的他国人)。当时韩国人郑国以修筑渠道为名,来到秦国做 间谍,不久被发现。许多大臣向秦王谏言要把秦国的客卿一概驱逐,李斯也在驱逐之列。于 是李斯上书说:“陛下您排斥客卿而使他们为其他诸侯国建立功业,使天下有才之士不敢进入 秦国,这是借武器给敌人。”于是,秦王废除了逐客令,并提拔李斯为延尉。二十多年后, 秦国统一天下,李斯被任命为丞相。秦朝初年有大臣建议恢复分封制,李斯坚决反对,他认 为郡县更有利于君主控制和国家稳定。李斯还提出民间任意批评朝廷的法令制度,会导致君 主权力威望下降,除了医药、占卜、种植等书,应该把《诗》、《书》及诸子百家著作清除 干净,秦始皇采纳了他的建议。‎ ‎——据《史记·李斯列传》 ‎ ‎(1)根据材料,概括李斯的主要观点。(6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李斯对秦历史发展的影响。(9 分)‎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8 分)‎ 有世界“史库”之称的美国《时代》周刊,在 20 世纪 30、40 年代,对中国的报道涉及到政 治层面的比较多。它独特的报道风格和对中国局势的关注,受到国人的瞩目。‎ 材料 1936 年 2 月 24 日《时代》周刊封面人物 ——远东四大元首:日本天皇、满洲溥 仪、斯大林和蒋介石 请回答:‎ ‎(1)“远东危机”指什么 ?它对国际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6 分)‎ ‎(2)《时代》周刊认为这四大“元首”都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你同意这个观点吗 ? ‎ 请说明你的理由?(12 分)‎ 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BBCDD ADDCB AAADB CABCB AADDA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 3 小题,其中 26 题 14 分,27 题 18 分,28 题 18 分,‎ 共 50 分。 26.(14 分)‎ ‎(1)共同主题:人和人类社会。(2 分)‎ 共同追求:人文主义精神。(3 分)‎ ‎(2)答题要求:观点提炼准确,评析侧重于①背景分析,③先哲观点内涵 解释,③历史价值判断。‎ 评分标准:观点提炼准确,评析全面,论从史出。得 9—8 分。‎ 观点提炼准确,评析不全面,史实运用不充分。得 7—4 分。‎ 观点提炼不准确,评析不到位,缺乏史实支持。得 3—1 分。‎ ‎27.(18 分)‎ ‎(1)人文主义思想;启蒙思想。(4 分)本质特征: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思想。(2 分)‎ ‎(2)主张:批判孔教,反对专制,追求民主。(4 分)背景:袁世凯为复辟帝制 提倡尊孔复古;资产阶级要求民主政治,新文化运动兴起。 (4 分)‎ ‎(3)人文主义思想是启蒙思想的基础。中国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科学是以欧洲启 蒙思想为指导的。 (4 分)‎ ‎28. (18 分) (1)措施:不应驱逐非秦国出生的有才之士,应唯才用人;坚持郡县制,反对 回复分封制;强化思想控制,禁止诸子百家类书籍(9 分)‎ ‎(2)影响:力阻驱逐客卿的错误政策,推动秦国继续引进各国优秀人才,为秦 最终同意中国奠定重要基础;力倡郡县制,主张加强思想控制,强化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禁止书籍和各派思想,助长了专制 独裁,不利于思想文化的发展繁荣。(9 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