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1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专题七 痛苦转型的近代中国政治作业
专题跟踪检测(七) 痛苦转型的近代中国政治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在1843年的虎门谈判中,英方要求中国对香港贸易自由化。中方为此发布告示:“若内地商民愿赴该岛(香港)买卖,即就近报明各海关,应照新例完纳货税,请领牌照,乃方准出口营生;若不请牌照辄往买卖者,查出以私贩及违禁下海论罪。”这表明清政府( ) A.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 B.厉行闭关锁国政策 C.同意实行“协定关税” D.尝试维护国家权益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清政府对英国提出的要求并未完全接受,而是制定相关政策仅给予有限的许可,这表明清政府尝试维护国家权益,故选D项;依据材料可知,只涉及“自由贸易”问题,与国家领土主权无关,故A项错误;B项与材料不符,排除;题干没有体现“协定关税”的问题,故C项错误。 答案:D 2.在鸦片战争后的中英谈判中,道光皇帝最关心的是英国要求的开埠通商问题,甚至于以割地来换取英国放弃五口通商的要求,至于治外法权认为不过是让夷人管夷人,协定关税可以免除争执。这表明清政府( ) A.彻底屈服于列强的坚船利炮 B.夜郎自大脱离世界发展大势 C.国家主权意识处于缺失状态 D.认为经济主权高于政治主权 解析:治外法权和协定关税破坏了我国的主权完整,统治者却没有此认识,仅仅计较于通商损害了天朝天威,反映了清统治者主权意识的缺失,故C项正确。 答案:C 3.1867年,在讨论修约问题时,李鸿章说,此“系条约而非议和”,修约是双方的权利,“有一勉强,即难更改”“其有互相争较,不能允从之处,尽可从容辩论,逐细商酌,不能以一言不合,而递责其违约”。李鸿章的这一认识( ) A.仍然抱有天朝上国的想法 B.争取了对外交往的平等 C.具有了一定的近代外交观 D.提高了清朝的国际地位 解析:“修约是双方的权利”已经不属于“天朝上国”的思想,故A项错误;“其有互相争较,不能允从之处,尽可从容辩论”只能反映其认识,不能体现“争取”,故B项错误;“修约是双方的权利,‘有一勉强,即难更改’”“其有互相争较,不能允从之处,尽可从容辩论”已和近代的外交相接近,故C项正确;“1867年,在讨论修约问题”说明中国的地位没有改变,故D项错误。 答案:C 4.下图是19世纪末期西方某刊物上登载的一幅反映中国局势的漫画。据漫画中的信息可知,该局势( ) A.是甲午战败引发的恶果 B.表明列强在华矛盾激化 C.直接引发了义和团运动 D.导致了北京的再次失陷 解析:漫画表明俄国和德国对山东问题提出了看法,根据所学可知为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故A项正确;从漫画可知,双方的目的不同,不能体现“矛盾激化”,故B项错误;义和团兴起的直接原因是反洋教运动,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北京庚子事变的原因是帝国主义镇压义和团运动而导致的,故D项错误。 答案:A 5.从前人们说中国民众是“一盘散沙”,没有组织,没有活力。五四运动的勃兴,各种群众团体如雨后春笋,到处涌现。他们做社会调查,讨论国内外大事,办平民教育,办宣讲团等等。这说明五四运动( ) A.彻底改变了中国社会 B.促成了革命统一战线 C.开启了民主革命运动 D.激发了民众的责任感 解析: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材料通过五四前后的对比,看出民众积极主动参与爱国救国行动,激发了他们的责任感,故选D项;五四运动后,中国仍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A项错误;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国共合作,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故B项错误;开启民主革命运动的标志是鸦片战争,故C项错误。 答案:D 6.“……所以虽在美、法革命之后,洪(秀全)、杨(秀清)诸人依然不脱以前帝王思想的旧习,他们只知援用西方基督教的粗迹牢笼愚民,却没有根据西方民主精神来创建新基。”材料着重揭示太平天国( ) A.利用拜上帝教支撑政权 B.利用“中体西用”思想建立政权 C.仍未摆脱“华夷之辨”的观念 D.未认识到革新政体的重要性 解析:材料太平天国运动“没有根据西方民主精神来创建新基”,未认识到革新政体的重要性,故选D项;材料着重揭示太平天国的局限性,而非拜上帝教的影响,排除A项;“中体西用”思想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出对西方国家的鄙视态度,与“华夷之辨”的观念无关,排除C项。 答案:D 7.梁启超在辛亥革命十周年的演讲中指出,“我觉得这十年间的中华民国,除了政治一项外,没有哪一样事情不是可以乐观的……乐观的总根源,还是刚才所说那句老话:‘国民自觉心之发现。’因为有了自觉,自然会自动;会自动,自然会自立”。作者认为辛亥革命( ) A.造成当时中国政局动荡不安 B.造就国人积极乐观的精神 C.推动了社会风俗习惯的变化 D.使自主自立思想深入人心 解析:题干中梁启超总体正面评价了辛亥革命,故A项错误;题干中梁启超强调辛亥革命带来了乐观,非国人积极乐观精神来自于辛亥革命,这是逻辑错误,故B项错误;题干未提及辛亥革命对风俗习惯的改变,故C项错误;题干中“乐观的总根源,还是刚才所说那句老话:‘国民自觉心之发现。’因为有了自觉,自然会自动;会自动,自然会自立”,故D项正确。 答案:D 8.参加过五四运动的傅斯年说,五四运动原是无领袖、不用手段和不计结果的,是自下而上生发出来的社会运动,因而可以说是真的社会运动,这一点极具深刻意义。傅斯年意在强调( ) A.以社会的培养改造社会 B.五四运动的组织较混乱 C.借政治的力量改造社会 D.社会改造必须循序渐进 解析:从“自下而上生发出来的社会运动,因而可以说是真的社会运动,这一点极具深刻意义”这一点来看,傅斯年更看重真正的社会运动这一点,社会运动需要广大民众的参与,也需要提高人民的觉悟来改造社会,故选A项;B、C、D三项没有体现。 答案:A 9.美国作家斯诺曾这样记述中共抗日根据地:“许多内战时期远飏(逃窜)的地主,现在重新回家,他们可以像农民一样领受新地;这些人照样有平等的选举权,并有权参加政府的工作。商人和小资本家也一样可以参加政治生活。”这表明当时中共( ) A.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争取解放战争早日胜利 C.抛弃阶级斗争基本立场 D.建立人民民主专政政权 解析:根据材料“记述中共抗日根据地”“这些人照样有平等的选举权,并有权参加政府的工作。商人和小资本家也一样可以参加政治生活”并结合所学可知,抗战期间,敌后抗日根据地,共产党在政权建设方面实行三三制原则,有利于巩固广泛的抗日统一战线,故选A项;B、C、D三项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 答案:A 10.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与部分国民党高级将领认识到,中国对日战争是持久战,必须以空间换时间。淞沪会战的紧要关头,蒋介石曾在日记中写道:“凡我中国之寸土失地皆撒满吾中华民族炎黄子孙之血迹,使我世世子孙踏此血迹而前进,永久不忘倭寇侵占与惨杀之历史……”日军攻占南京后,他拒绝德国方面的斡旋,坚持既定的抗战国策。材料可以反映出( ) A.蒋介石的抗战政策受国际势力支配 B.蒋介石坚持对日战争态度没有改变 C.敌我力量变化使蒋介石改变抗战立场 D.为了持久抗战使蒋介石拒绝国际援助 解析:据材料“日军攻占南京后,他拒绝德国方面的斡旋,坚持既定的抗战国策”得出蒋介石坚持对日战争态度没有改变,故选B项;据材料“日军攻占南京后,他拒绝德国方面的斡旋,坚持既定的抗战国策”得出蒋介石坚持对日战争态度没有改变,排除A项;据材料“凡我中国之寸土失地皆撒满吾中华民族炎黄子孙之血迹,使我世世子孙踏此血迹而前进,永久不忘倭寇侵占与惨杀之历史……”可以得出蒋介石的抗日态度,排除C项;材料提到了蒋介石拒绝德国方面的斡旋,排除D项。 答案:B 11.创建中国共产党是一个过程,不是一下子通过一个行动来实现的。中共党史从何处讲起,这是一直为学界讨论的问题。毛泽东认为,“从辛亥革命说起差不多,从五四运动说起可能更好”。材料说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 A.为中国革命运动指明了方向 B.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C.是中国革命阶段发展的产物 D.掀起了新一轮中国革命高潮 解析:为中国革命运动指明了方向是在1922年的中共二大的反帝反封建纲领的提出,故A项错误;题干提及的是中共成立的前因和过程,非意义,故B项错误;题干中“创建中国共产党是一个过程,不是一下子通过一个行动来实现的……从辛亥革命说起差不多,从五四运动说起可能更好”,可知中共成立与之前的革命行动紧密相连,故C项正确;掀起了新一轮中国革命高潮是在国共第一次合作后,故D项错误。 答案:C 12.学者李里峰认为:中国共产党在土地改革时常成立农民协会、妇女协会、贫农团。如果原来有党支部的地方,会扩大党支部规模;如果没有党支部的地方,会慢慢发展党员,建立党支部,成立村政权,还会对农民进行训练,成立民兵队。这充分说明土改时中国共产党( ) A.突出对地主阶级的斗争与改造 B.注重基层组织形式建构的探索 C.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D.注意维护地方的社会秩序 解析:材料中反映了发展党的组织,不是突出对地主阶级的斗争与改造,故A项错误;材料中成立农民协会、妇女协会、贫农团和扩大及建立党支部规模,体现了当时注重对基层组织的建构,故B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农民的积极性问题,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扩大党的领导,不是维护地方的社会秩序,故D项错误。 答案:B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清初建立的历代帝王庙,除了供奉三皇五帝以来的历代开业帝王外,还增入辽太祖、金太祖、明太祖等皇帝进行祭祀,康熙帝将宋朝以来“敬天法祖、勤政爱民”的统治家法作为治国政纲,乾隆帝更是提出“中华统绪,绝不断线”的观点。康熙帝还专程前往曲阜瞻拜孔庙,重用李光地等儒臣,乾隆帝时编订出版了汇通各族文字的书籍和词典。针对“华夷之分大于君臣之伦”,雍正帝驳斥道:“自我朝入主中土,君临天下,并蒙古极边诸部落俱归版图,是中国之疆土开拓广远,乃中国臣民之大幸,何得尚有华夷中外之分论哉!” ——摘编自常建华《国家认同:清史研究的新视角》等 材料二 自鸦片战争以来,“亡国灭种”的遭遇使得原有的国家认同不断被摧毁,这极大地引发了人们的思考。梁启超认为,“夫所谓……元、明、清者,则皆朝名耳。朝也者,一家之私产也;国也者,人民之公产也”,只有建立一个君主立宪的民族国家,并致力于开启、培养国民与此相应的国家认同感,中国方可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革命派提出,中国在“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情况下,建立一个现代民族国家“殆不可以须臾缓”。辛亥革命成功后,孙中山一再强调“今日中华民国成立,满、汉、蒙、回、藏五族合为一体”,各族“皆得享共和之权利,亦当尽共和之义务”。辛亥革命后期,许多民族主义者将“中华民族”进行重新阐释,赋予其“中华民国境内所有民族”的新内涵。 ——摘编自暨爱民《百年凝聚:近代中国民族国家 的认同建构》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朝前期统治者为实现国家认同采取的举措,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采取这些举措的背景。(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清朝前期相比,近代民族国家认同建构的突出特点,并简析其历史意义。(13分) 解析:第(1)问中第一小问,从材料“建立历代帝王庙”得出确立王朝统治的正统性和合法性;从材料“瞻拜孔庙,重用李光地等儒臣”得出构建尊孔崇儒的文化认同;从材料“雍正帝驳斥……”体现建立各族一家的民族认同。第二小问,可以从政治、民族、思想文化等方面分析。第(2)问中第一小问,从材料二“方可立于世界民族国家之林”得出与救亡图存紧密相连;从材料二中辛亥革命前后革命派与孙中山的言论可得通过政治革命打破王朝政治、建设现代民族国家;根据所学可得出反专制、求民主成为核心价值追求。第二小问,从政治、民族意识和思想文化发展等方面归纳。 答案:(1)举措:确立王朝统治的正统性和合法性;构建尊孔崇儒的文化认同;建立各族一家的民族认同。 背景:巩固统治、加强集权的需要;政治统一、民族融合的发展;受儒家正统思想文化的影响。 (2)特点:与救亡图存紧密相连;反专制、求民主成为核心价值追求;通过政治革命打破王朝政治、建设现代民族国家。 意义:促进了思想解放和民族、民主意识觉醒;推动了民族、民主革命进程;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振奋民族精神,维护国家统一。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中国革命前途重要的问题,毕竟不在对内而在对外。军人的威息,看似扰乱了中国好几十年,然这一班并无大略,至少是思想落伍,不识现代潮流的人,在今日的情势之下,复何能为?对外的难关,仍成为我们生死存亡的大问题。所以中国既处于今日之世界,非努力打退侵略的恶势力,决无可以自存之理。国民政府成立以来,努力于外交的改进。废除不平等条约,已定有办法。关税业已自主。取消领事裁判权,亦已有实行之期,租借地威海卫已交还。租界亦有交还的。然在今日情势之下,此等又都成为微末的问题。我们当前的大问题,若能得到解决,则这些都不成问题;在大问题还没解决之前,这些又都无从说起了。在经济上,我们非解除外力的压迫,更无生息的余地,资源虽富,怕我们更无余力可沾。在文化上,我们非解除外力的压迫,亦断无自由发展的余地。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观点并进行简要评析。(要求:对材料中的观点可以赞同、反对或另有观点,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解析:先提炼材料中的观点,据材料“中国革命前途重要的问题,毕竟不在对内而在对外”“对外的难关,仍成为我们生死存亡的大问题。”可知其观点为:解决中国近代一切问题在于解除外力的压迫而不在于对内,评析可以赞同、反对或另有观点,注意史料能很好地支撑论点,要用专业历史术语、表达要有逻辑性、凝练性;近代时间要从1840年叙述到1949年,注意史实要全;要分角度论述。赞成的话,实际上问题就转化为解决中国近代化就必须反对外来侵略;反对的话,问题就转化为实现中国近代化就必须对内反封建争取民主、对外反帝争取民族独立。 答案:示例一 观点:解决中国近代一切问题在于解除外力的压迫而不在于对内。 评析:这个观点是很有见地的。1840年以来列强侵华给中国社会带来一系列危害:政治上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上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逐渐沦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附庸;文化上受到西方文化的侵略。列强侵华是和中国境内的反动势力勾结起来的,而军阀是列强在中国扶植的代理人。列强先后扶植了慈禧太后、袁世凯、蒋介石等,在反对外来侵略的同时中国人民还要反对本国封建势力,争取民主权利,因此,近代中国要民主富强就必须完成民族独立的任务。 示例二 观点:解决中国近代一切问题在于解除外力压迫而不是对内。 评析:我认为这个观点是片面的,没有全面认识问题。 中国发展面临的问题既有外在的因素也有内在因素。 1840年鸦片战争后,列强以强势的工业文明征服中国,经济上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掠夺中国的资源,严重阻碍了民族工业的发展,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贫穷和落后。政治上干涉中国内政,侵夺中国主权,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社会。历史发展证明近代中国要反对外来侵略才能摆脱任人宰割的历史,实现民族独立。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列强侵略中国是和中国境内的反动势力相勾结,从清政府到北洋军阀、南京国民政府、抗战时期的汪精卫伪政权,他们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不惜出卖国家民族利益,造成经济衰败,社会矛盾重重。 综上,阻碍中国近代发展的因素内外皆有,必须对内反封建争取民主、对外反帝争取民族独立,才能实现中国的独立富强。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