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1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卷·2019届福建省闽侯县第八中学高二12月月考试题(解析版)
全*品*高*考*网, 用后离不了! 福建省闽侯县第八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12月月考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吕氏春秋·去私》中记载:“墨者必须服从巨子(墨家领袖)的领导,其纪律严明,相传‘墨者之法,杀人者死,伤人者刑’。”这说明墨家思想 A. 与法家思想本质相同 B. 主张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 C. 力图构建稳定的社会秩序 D. 充满强烈的社会实践精神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阅读材料,理解分析获取信息的能力,解题时抓住关键信息“纪律严明”“墨者之法,杀人者死,伤人者刑”,由此信息可得出墨家用法严格规定社会秩序,以此达到社会的稳定,因此C符合题意。墨家与法家代表不同阶级的利益,因此A表述有误;墨家主张人与人平等相爱(兼爱),反对侵略战争(非攻),由此可知B表述不合史实;而D与材料无直接关系。故选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墨家思想 2. 汉武帝一方面选派董仲舒出任江都易王刘非的国相,让其致力于以德教化民众;另一方面又重用张汤,鼓励其以严刑酷法治理长安。材料主要反映了汉武帝时期 A. 法家思想的重新崛起 B. 儒、法思想并行发展 C. 封国威胁了专制皇权 D. 诸侯王问题得到解决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一方面选派董仲舒……让其致力于以德教化民众”,并非独重法家,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一方面……以德教化民众;另一方面……以严刑酷法治理长安”,可见儒法并施,故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封国与相权的矛盾,故C项错误;诸侯王问题得到解决题干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儒、法思想并行发展 【名师点睛】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 (1)背景:汉武帝时期,边境不宁,王国势力威胁中央政权,土地兼并剧烈,阶级矛盾日益激化。汉初推行的黄老之学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形成:他以《公羊春秋》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 (4)目的:新儒学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专制皇权;它为儒家思想跃居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地位奠定了基础。 (5)特点: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儒学独尊,思想专制;宣扬“天人感应”,带有神学倾向。 3. 下列评价与《战争与和平》不相符的是 ①时代的史诗 ②近代的《伊利亚特》 ③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 ④讽刺现代社会积弊的百科全书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A 【解析】俄罗斯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是世界文学史上一部不朽名著,《战争与和平》恢弘的构思和卓越的艺术描写震惊世界文坛,成为举世公认的世界文学名著和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罗曼·罗兰称赞它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小说”,“是我们时代最伟大的史诗,是近代的伊利亚特”,故①②正确;巴尔扎克《人间喜剧》被誉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唐璜》被誉为“讽刺现代社会积弊”的百科全书,故③④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属于历史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的考查,采用排除法,排除不符合《战争与和平》的选项即可。巴尔扎克《人间喜剧》被誉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唐璜》被誉为“讽刺现代社会积弊”的百科全书。 4. 梭伦改革后雅典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是 A. 战神山议事会 B. 四百人议事会 C. 公民法庭 D. 公民大会 【答案】D 【解析】梭伦改革,雅典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是公民大会,D正确;是古代雅典的一种政治机构,形成于公元前7世纪,由氏族贵族组成,其职权包括立法权、最高司法权、监督国家政务等;四百人议事会是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公民法庭是司法机关;排除ABC。 点睛:根据所学梭伦改革的内容回答,梭伦改革增强了公民大会的权力,公民大会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5. 商鞅变法是历史上著名的变法运动之一,它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商鞅变法发生在下列哪个时段 A. 公元前4世纪前期 B. 公元前4世纪后期 C. 公元前4世纪中期 D. 公元前3世纪中期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商鞅先后两次实行变法,属于公元前公元前4世纪中期,故C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商鞅变法和关于公元纪年的方法,判定某一年在哪个世纪时,百位数加一,前20年叫初期,20年代和30年代叫前期,40年代50年代和60年代叫中期,70年代的80年代叫后期,90年代叫末期。 6. 战国时期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国国君是 A. 秦孝公 B. 秦惠文王 C. 秦昭襄王 D. 秦王嬴政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先后两次实行变法,故A正确。 7. 商鞅变法内容涉及社会各个领域,下列哪个属于政治措施 A. 实行军功爵制 B. 奖励耕织 C. 严格刑罚 D. 统一度量衡、货币 【答案】C 【解析】A属于军事措施,B属于农业措施,D属于经济措施,C是政治措施,故选C。 8. 北魏政权的建立者鲜卑族的拓跋部发源于我国的哪一个地区 A. 西域地区 B. 滇川一带 C. 北方大漠 D. 东北大兴安岭北段 【答案】D 【解析】鲜卑族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古老的北方民族,拓跋部是鲜卑族活动在大兴安岭北端的鲜卑山,因此得名,D正确。 9. 北魏孝文帝改革体现了民族融合的特点。这次改革的实际决策者冯太后是哪个民族 A. 鲜卑族 B. 汉族 C. 女真族 D. 蒙古族 【答案】B 【解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实际决策者冯太后是汉族人,孝文帝元宏(拓跋宏 )的嫡祖母,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女性政治家、改革家。北魏中期一系列改革的实际主持者,并对孝文帝改革产生重要影响。故A正确。 10. 王兴祖是汉代的一名太学生,性格刚直不阿,在其一生中可能 A. 学习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 B. 通过科举考试作官 C. 抨击高官的贪污行为 D. 兴办冶铁业发财致富 【答案】C 【解析】“四书”指《论语》《孟子》《中庸》《大学》四部书,首次把它们编在一起的是南宋著名学者朱熹,隋唐开始科举考试,汉朝实行盐铁专营,故王兴祖不可能经历ABD,排除;王兴祖是汉代的一名太学生,性格刚直不阿,可以抨击高官的贪污行为,C符合意义,故选C。 11. 均田制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土地制度,即国家把控制的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缴纳租税,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均田制创立于下列哪个历史时期 A. 商鞅变法 B. 北魏孝文帝改革 C. 唐朝武则天时期 D. 北宋王安石变法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均田制,国家把控制的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缴纳租税,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故选B。 12. 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是为了改变下列哪一种局面 A. 积贫积弱 B. 战乱纷争 C. 政局动荡 D. 财政困难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变法是针对北宋前期“积贫积弱”的局面,为了富国强兵而进行的,故A正确,排除BC,积贫积弱包含财政困难,排除D。 点睛:王安石变法的目的应结合王安石变法的背景--积贫积弱,分析变法的目的是为了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 13. 王安石变法措施中争议最大的是 A. 农田水利法 B. 方田均税法 C. 青苗法和募役法 D. 均输法和市易法 【答案】C 【解析】青苗法的实施大大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但在推行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缺陷:一是有些地方官为追求政绩,强制农民借贷;二是利息偏高,成为借贷者沉重的负担。免役法使得那些缴纳一定费用的人能够从劳役中解放出来,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但是,免役钱对穷人来说是沉重负担,有些人甚至为支付免役钱而家破人亡。故选C。 点睛:争议最大的措施即与预期的目的出入较大的措施,青苗法和募役法是为了减轻农民负担同是增加国家收入的措施,在实行过程中却出现了新法危害百姓的情况,故关于青苗法和募役法的作用的问题争议最大。 14. 电影、电视艺术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A. 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B. 科学技术的发展 C.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D. 文学艺术的发展 【答案】C 【解析】人类进入电气时代以来,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突飞猛进,为电影、电视的出现提供了物质基础;社会的巨大变化和人类新的精神需求以及商业利润的驱动,给影视艺术以不断发展的动力,ABD都是电影、电视艺术产生的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电影、电视艺术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C正确。 点睛:根本原因是推动事件发生的最主要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5. 马丁·路德和加尔文是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的两个著名的领导人物,他们的共同点 A. 《基督教原理》 B. 先定论 C. 《九十五条论纲》 D. 因信称义 【答案】D 【解析】《基督教原理》《九十五条论纲》是马丁·路德的著作,加尔文提出先定论,故ABC不是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相同点,排除ABC;因信称义是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共同思想主张,故选D。 点睛:根据所学欧洲宗教改革中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主张,二者都主张因信称义,反对罗马教会的控制和繁琐的宗教仪式。 16. 在欧洲宗教改革运动中,英国也进行了宗教改革,1534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哪个法案 A. 《三十九条信纲》 B. 《至尊法案》 C. 《九十五条论纲》 D. 《权利法案》 【答案】B 【解析】1534年颁布《至尊法案》,宣布英王亨利八世不仅是世俗的最高统治者,也是宗教上的最高统治者,从此,英国完全脱离了罗马教廷的控制,成为一个新教国家,故选B。 17. 在16世纪的英国,下列哪个君主首先宣布与教皇决裂 A. 亨利七世 B. 亨利八世 C. 伊丽莎白一世 D. 伊丽莎白二世 【答案】B 【解析】1534年颁布《至尊法案》,宣布英王亨利八世不仅是世俗的最高统治者,也是宗教上的最高统治者,英国完全脱离了罗马教廷的控制,故B正确。 18. “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这就是为什么儒学……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下列各项能够说明儒家“一手指向未来”的是 A.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B.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C. “存天理,灭人欲” D.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答案】D 【解析】根据“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结合所学可知,儒家思想的二重性,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同时,又有发展创新的特点,容易被社会各阶层接受,黄宗羲说“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体现出工商皆本的思想,黄宗羲的思想是对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发展了儒家思想,故D正确;“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是法家思想,“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是老子的道家思想,排除AB;“存天理,灭人欲”是理学思想,仍然维护的是传统封建社会的伦理纲常,不属于发展创新,排除C。 19.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使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领导这次改革的是哪一位人物 A. 彼得一世 B. 亚历山大一世 C. 亚历山大二世 D. 尼古拉二世 【答案】C 【解析】俄国1861年改革是在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领导下推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使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C正确。 20. 结合俄国农奴制改革,你认为下列哪一项说法是不符合实际的 A. 农民通过购买获得的土地完全归农民所有 B. 农民摆脱了地主的奴役,却受到村社的束缚 C. 改革后不久俄国曾发生过严重的农民暴动 D. 在城市杜马选举中,凡是纳税人不论出身和有无封号,一律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答案】A 【解析】俄国1861年改革,农奴可以获得一块份地,授予农民的份地,在法律上仍是地主的财产,农民只有“永久使用”权,在农民和地主订立赎取份地的契约以前必须对地主尽一定的义务,故A错误,符合题意,故选A;BCD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 21. 1517年推翻了埃及马木路克王朝的是下列哪一个帝国 A. 罗马帝国 B. 查理曼帝国 C.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D. 俄罗斯帝国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1517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推翻了埃及的马木路克王朝,派总督专门治理,C正确。 22. 下列哪一次改革和中国近代发生的洋务运动最为接近 A. 彼得一世改革 B. 俄国农奴制改革 C.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D. 日本明治维新 【答案】C 【解析】洋务运动开始于19世纪60年代,背景是内忧外患,目的是为了实现富国强兵,挽救统治危机,最终以失败告终;1805年穆罕默德·阿里出任埃及总督,背景是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埃及内忧外患,目的是富国强兵 、巩固封建专制,最终以失败告终,符合题意,故选C;彼得一世为了改变落后状况、巩固沙皇的封建专制统治进行改革; 俄国农奴制改革是在国内阶级矛盾尖锐、对外扩张战争失败的背景下进行的改革;日本明治维新是在内忧外患的背景下开展的,是一次成功的改革,故ABD不是和洋务运动最为接近的改革,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与洋务运动最接近的,可分别从背景、目的、结果分析与洋务运动最为相似的改革即可。 23. 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被称为“第二次绿色革命”,这说明 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②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农业领域获得重大突破 ③袁隆平是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 ④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也已经解决了世界性饥饿问题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A ........................ 点睛: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也有利于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已经解决了世界性饥饿问题”,太绝对,不符合史实。 24. 幕府统治下的日本社会分为士、农、工、商四个等级,下列属于统治阶级的是 A. 农民阶级 B. 地主阶级 C. 资产阶级 D. 武士阶级 【答案】D 【解析】幕府统治下的日本社会分为士、农、工、商四个等级,士是统治阶级,包括将军、大名、武士;“农”、“工”、“商”为被统治阶层,“农”的人数最多,为各种杂役、劳役的主要承担者,工商业者在当时受到统治者歧视,等级制度维护了封建统治,同时也激化社会矛盾。故D正确。 25. 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改革派是从哪个阶级中分化出来的 A. 农民阶级 B. 武士阶级 C. 资产阶级 D. 地主阶级 【答案】B 【解析】领导明治维新的是中下级武士,是从封建营垒中分化出来, 已经资产阶级化,成为明治维新时期的改革派,故B正确。 26. 下列哪个不属于日本明治维新的内容 A. 废藩置县 B. 废除领主土地所有制,承认土地私有 C. 推行殖产兴业政策 D. 颁布“解负令” 【答案】D 【解析】日本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有:政治上:废藩置县,加强了中央集权;经济上:废除封建领主土地制,推行殖产兴业政策;军事上:创办军火工业,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和警察制度;文化上:实行文明开化政策。故ABC属于日本明治维新的内容,不符合题意,排除;梭伦改革颁布“解负令”,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 27. 明治维新时期,在日本政府“求知识于世界”的开放政策下,进步知识分子大量介绍西方情况和各种学说,涌现出一些优秀思想家,其中被称作“东方的伏尔泰”的是 A. 福泽谕吉 B. 吉田松阴 C. 丰臣秀吉 D. 阿倍仲麻吕 【答案】A 【解析】福泽谕吉是日本明治维新前后一位西方近代文明的启蒙者和伟大的教育家,对传播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对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因而被日本称为“日本近代教育之父”、“东方的伏尔泰”,故A正确。 28. 1889年日本颁布的《大日本帝国宪法》与下列哪一部法律最为接近 A. 《权利法案》 B. 《德意志帝国宪法》 C. 《人权宣言》 D.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答案】B 【解析】 1889年日本颁布的《大日本帝国宪法》确立了二元制君主立宪制,1871年德意志帝国颁布《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了二元制君主立宪制,故选B;《权利法案》确立了英国的议会制君主立宪制,《人权宣言》是在 法国大革命时期颁布的纲领性文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ACD不符合题意,排除。 29. 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商鞅变法的共同点是 A. 迁都洛阳 B. 移风易俗 C. 奖励耕战 D. 促进了当时社会的封建化进程 【答案】D 【解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经济上的均田制改革,文化习俗上包括语言、服饰、姓氏、婚俗等方面的改革,促进了拓跋鲜卑的封建化进程,商鞅变法使秦国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故D正确;AB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C是商鞅变法的内容,排除ABC。 30. 谭其骧在1994年说“当前我国在经济上实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政策,理所当然,在文化上也应该采用同样的政策。”文化上的对内搞活政策,主要指的是 A. 三个代表 B. “五讲”“四美” C. 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D. 三个面向 【答案】C 【解析】三个代表是政治指导理论,“五讲”“四美”是提倡的文明礼貌活动,三个面向是邓小平提出的对教育战线提出的战略方针和教育发展方向,不符合“在文化上也应该采用同样的政策”,排除ABD;1956年毛泽东提出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作为繁荣社会主义科学文化的方针,故C正确。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31.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公元前7世纪,希腊的君主制土崩瓦解,取而代之的是贵族集体当政的国家体制,雅典的贵族政治也是在这个时期产生的。但贵族政治是少数贵族集体的统治,普通民众没有权力参与政府的运作,由于缺少民众的监督和有效制约,雅典贵族大肆侵吞平民的土地财产,激化社会矛盾。至公元前7世纪末,农民抵押土地的记债碑在雅典四郊比比皆是,失去土地的农民愤愤不平,下层平民与上层贵族的矛盾日益尖锐,平民准备以暴力推翻庇护债权人的贵族政府,贵族政治面临严重危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梭伦改革的必要性及特点 (2)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有什么意义? 【答案】(1)必要性:平民与贵族的矛盾日益尖锐,平民准备以暴力推翻贵族政府,贵族政治面临严重危机。特点:梭伦的中庸原则决定了其改革的不彻底性。他以财产资格确定政治权利的规定,限制了平民参与高级管理的机会,所以政权并未完全转到雅典人民手中。 (2)梭伦的经济改革使平民的人身自由得到法律的保障,摆脱了沦为奴隶的命运,为雅典民主的形成打下了牢固的阶级基础;其政治改革也倾向于平民,打破了贵族对政权的垄断,为政治民主化开辟了道路 【解析】(1)必要性:根据“雅典贵族大肆侵吞平民的土地财产,激化社会矛盾”“平民准备以暴力推翻庇护债权人的贵族政府,贵族政治面临严重危机”概括得出。特点:根据所学可知,梭伦的中庸原则决定了其改革的不彻底性。他以财产资格确定政治权利的规定,具有很大局限性。 (2)根据所学回答梭伦梭伦改革的内容分析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意义,废除债务奴隶制,为雅典民主的形成打下了牢固的阶级基础;扩大平民利益,打破了贵族对政权的垄断,为政治民主化开辟了道路。 32.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两千年来君臣一伦,尤为黑暗否塞,无复人理,沿及今滋,方愈剧矣!”“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谭嗣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戊戌变法运动产生的背景 (2)结合史实,分析戊戌变法失败原因 【答案】(1)民族危机严重,特别是甲午战败造成的强烈冲击,使国人认识到救亡图存迫在眉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西方近代思想的传播和早期维新思想的影响 (2)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旧势力的反对和镇压,如戊戌政变;维新派力量弱小,不掌握实际权力,如维新派依靠的光绪皇帝没有实权;维新派在方针策略方面的失误,如信任袁世凯。 【解析】(1)背景:根据所学分别从民族危机严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西方近代思想的传播和早期维新思想的影响分析回答。 (2)原因:根据所学分别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分析,主观原因,从维新派力量弱小、不掌握实际权力和维新派在方针策略方面的失误等方面分析,再从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分析失败的根本原因;客观原因,从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旧势力的反对和镇压分析。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