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1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卷·2019届河南省安阳市林虑中学高二4月份调研考试(2018
2016级高二分校4月调研考试 历史试题 分卷I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0分,共50分) 1.雅典的改革家梭伦曾留下诗作:“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前面,不许他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有优势。”“我制定法律,不分贵贱,一视同仁。”这反映了改革家的一种怎样的改革指导思想( ) A. 中庸和不偏不倚 B.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 全面维护贵族利益 D. 极力维护平民利益 2.之所以说梭伦改革动摇了贵族专制的统治,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原因有( ) ①“解负令”的颁布 ②财产等级制度的确立 ③“四百人会议”的创立 ④恢复公民大会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①③④ 3.“梭伦实行的这场改革,实质上是雅典平民反对贵族斗争的一次重大的阶段性胜利,为日后民主政治发展的先声。”下列史实不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 A. 废除债务奴隶制 B. 以财产关系完全代替血缘关系 C. 恢复公民大会作为最高权力机构 D. 建立五百人议事会 4.商鞅变法给我们的启示包括( ) ①只有改革才能求生存 ②只有改革才能促进发展 ③只要适应历史发展,改革都会一帆风顺 ④改革者往往要面临巨大的风险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5.以下对商鞅变法和梭伦改革的相同点表述错误的是( ) A. 改革者打击了旧贵族的利益 B. 改革者壮大了本国实力 C. 改革者为本国民主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D. 改革者个人的结局都比较凄凉 6.“夫秦卒与山东之卒,犹孟贲之与怯夫;以重力相压,犹乌获之与婴儿;夫战孟贲、乌获之士,以攻不服之弱国,无异垂千钧之重于鸟卵之上,必无幸矣。” (注:孟贲、乌获均为勇猛的力士)。统一六国前的秦国,出现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 A. 秦人素来骠悍 B. 秦地与山东自然条件不同 C. 秦国士兵过于霸道 D. 变法使秦国军事力量强大 7.孝文帝时期,推行按人口平均授田、受田者负担国家赋役和兵役的均田制。从物质文明演进的角度看,该制度的作用是( ) A. 缓和北魏的阶级矛盾 B. 促使鲜卑族从游牧转向农耕 C. 创立了新的政治制度 D. 推动各民族间的进一步交融 8.据《魏书·高宗纪》载:“北魏初年官吏多‘求欲无厌,断截官物以入于己’。”为改变这种状况,孝文帝在改革中( ) A. 实行俸禄制并整顿吏治 B. 推行均田制 C. 设立三长制 D. 推行新的租调制 9.北魏征服中原时,遇到了许多豪强地主建立的“坞堡”,它们“或百室合户,或千丁共籍”,并拥有武装。面对这种情况,北魏统治者采取的策略是( ) A. 铲平豪强地主,消灭割据隐患 B. 实行宗主督护,构建基层政权 C. 广泛发动农民,消灭豪强地主 D. 严令地方官员,孤立豪强地主 10.《宋代官职大辞典》中写道:“乾德三年(965年)三月,朝廷遣官立转运使,总一道之财赋。”这一举措在政治方面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A. 保证了地方的财政收入,稳定了地方安定局面 B. 加强了对地方财政的管理,从而加强对人民统治 C. 导致对人民掠夺更加残酷,加剧了社会的矛盾 D. 削弱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11.宋辽边境“生息蕃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指老年人),不识干戈”。这说明澶渊之盟( ) A. 削弱了北宋军事力量 B. 使宋辽维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 C. 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 D. 使宋辽间的民族矛盾彻底消除 12.韦骧《钱塘集》中描述:王安石变法后,“惠遍农无乏,输均役不骚。保兵知警守,吏禄绝贪饕。……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河淤开亿顷,海贾集十艘。”形成“保兵知警守”、“河淤开亿顷”的主要原因是实行了( ) A. 保甲法、农田水利法 B. 将兵法、方田均税法 C. 青苗法、募役法 D. 免役法、更戍法 13.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等人敢于挑战教皇权威,这些活动对欧洲历史发展的突出影响是( ) A. 确立了新教在欧洲的思想统治地位 B. 促使天主教在欧洲各国的思想控制彻底瓦解 C. 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D. 打破了天主教会对人们思想的控制,促进了思想解放 14.马丁•路德、加尔文和亨利八世宗教改革的共同影响包括( ) ①确定了“教随国定”的原则②建立了以国王为首脑的教会[来源:学科网] ③否定了罗马教廷的权威④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A. ①②③④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③④ 15.西欧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体现的矛盾有( ) ①资产阶级、新贵族与教权的矛盾②王权与教权的矛盾③地方割据势力与中央集权的矛盾 A. ① B. ①②③ C. ①② D. ②③ 16.某班同学对俄国1861年改革进行讨论时提出了以下几种观点,其中明显不正确的是( ) A. 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得到了许多地主的理解和支持 B. 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尽可能多地维护了地主的利益 C. 1861年改革在客观上顺应了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潮流 D. 1861年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俄国封建生产关系 17.对下列柱状图反映出的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 A. 俄国发展远远落后于英法等国 B. 俄国还没有出现资本主义经济 C. 俄国落后的原因主要是政治制度方面 D. 俄国的落后推动了农奴制改革 18.明治维新后,日本社会发生的新变化主要有( ) ①由封建社会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 ②天皇制地主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统治秩序基本确立 ③走向了殖民扩张道路 ④封建等级制度被形式上的平等所取代 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③④D. ①③[来源:学&科&网] 19.“欲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反映了日本明治政府( ) A. 主张求知识于世界,发展资本主义 B. 主张建立近代化军队 C. 主张摆脱外来的民族压迫 D. 欲走对外扩张之路 20.英国学者韦尔斯在研究日本发展的历史时这样说“……1866年,它还是一个中世纪的民族……1899年,它已经是一个完全西方化了的民族。”促使日本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即完成了历史的重大跨越的最根本因素是( ) A. 门户开放,受西方国家的影响 B. 推翻幕府统治,扫除封建障碍 C. 明治维新,走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D. 发动战争,开拓海外殖民市场 21.日本明治维新时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法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这段材料说明( ) A. 日本政府派团赴西方进行实地考察 B. 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引进人才 C. 有选择、有侧重地学习西方国家发展模式 D. 政府扶植 22.下列变法措施与结果对应,符合史实的是( ) A. A B. B C. C D. D 23.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到:“ 康有为以为望变法于朝廷,其事颇难。然各国之革政,未有不从国民而起者;故欲倡之于下,以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使厚蓄其力,以待他日之用。”这说明( ) A. 康梁意识到启发民智的重要 B. 戊戌变法没有借鉴外国经验 C. 康梁认为变法不能依靠朝廷 D. 戊戌变法是发自民众的运动 24.康有为在受光绪帝召见时称:“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主,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材料说明维新派在变法中的失误之处是( ) A. 变法内容贪大求全 B. 变法理论有偏激之处 C. 变法过程急于求成 D. 变法触动了既得利益者,树敌太多 25.《纽约时报》1908年在专电中提到中国一位刚刚去世的皇帝时说,1898年这位皇帝“表现出了鼓励改革运动的愿望”,“如果这些法令真正实行的话,将意味着大清国全盘西化”。下列与这个皇帝的改革运动无关的是( ) A.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B. 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传播 C.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 有利于社会风俗的改变 分卷II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0分) 26.(13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有三冗,小有三费,以困天下之财。……三冗不去,不可为国。”——王安石 材料二王安石与司马光在理财问题上曾经有过激烈的争论。 司马光:善理财之人,不过是会敛钱,把百姓的财富搜刮尽了。这样的话,百姓困穷,变成盗贼,难道对国家有好处吗? 王安石:这可不是善理财。善理财的人,能不增加农民的负担却增加国家的收入。 材料三 近代梁启超称王安石变法是“实(中)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革命”。 ——《饮冰室合集》 请回答: (1) 材料一中所说的“三冗”具体指什么?(3分) (2) 材料二中对理财问题争论的实质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的理财观在其变法中是如何得到体现的?(6分) (3) 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清代以前一般都认为是“祸国殃民”,最终导致北宋亡国。而材料三给予了高度肯定,对于这两种观点,你认为哪一种更合理?为什么?(4分) 27.(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帝(孝文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北史•咸阳王禧传》 材料二(12分) 马丁•路德另一个突出的贡献是于1522年将《圣经》翻译成德文,对整个德意志民族语言产生重大影响。它使基督教新教徒团结在马丁•路德翻译的《圣经》的周围,而且还在被方言分开的德意志各邦地区规定了一种被所有的德意志人都运用的统一语言,增进了民族的认同感和同一感…… ——宋志轶《德意志文化教育的精神》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述孝文帝实行语言改革的时代背景,分析其改革策略上的特点。(4分) (2)结合马丁•路德的思想主张,分析他翻译德文《圣经》的原因。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比较孝文帝和马丁•路德在语言方面所做的努力产生的相似作用。(8分) 28.(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上而下地废除农奴制比坐等它被自下而上地废除要好得多。 ——亚历山大二世1856年3月的一次讲话 材料二 农民抱怨…… 负担的义务过重,特别是在原来利用的附属地面积超过了现有份地的那些地方;他们不肯缴代役 金,他们拒绝服役或希望保留原来三天劳役的办法…… ——1863年沙皇政府报告书 材料三 19世纪60~70年代俄国机器制造业统计表 [来源:Zxxk.Com] 据统计,1860~1890年,俄国的生铁产量增加了2倍,钢产量和棉纺织业的产值都增加了3倍,而煤炭产量的增加则超过了19倍,石油产量猛增了200多倍。在此期间,俄国的整个工业产量增长了6倍,铁路线增长了35倍多。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分析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目的是什么?(2分) (2)材料二所反映的现象说明了什么?(2分) (3)材料三反映了哪些历史信息?导致以上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4分) (4)根据上述材料分析俄国1861年改革的意义和实质。(4分) 29.(13分)戊戌变法是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在特定的背景下兴起的一场救亡图存的运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百日之间,维新之诏,联翩而下,变法神速,几有一日千里之势。——黄鸿寿《清史记事本末》 材料二 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陈夔龙《梦蕉亭杂记》 材料三 祖宗崇拜和“华夏中心”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祖宗崇拜将祖先、祖制圣化,使任何改革都非常困难……在近代变革与守旧的理论斗争和文化冲突中,主变者一直没有建立起系统的变革理论体系,没有真正突破传统话语,所以只能一直居于守势,往往只有招架之功。……与洋务派相比,维新派相当重视意识形态重构,他们从古今中外变法图强的历史中为变革寻找合理性,特别是引入达尔文的进化论,成为有力的思想武器。但在戊戌时期,这种意识形态的重构工作才刚刚开始。——雷颐《维新的挫顿》 材料四 “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 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起点。——《回顾戊戌·重温历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材料二,指出维新派变法的失误之处。(4分) (2)依据材料三,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重构工作才刚刚开始”的含义。(6分) (3)材料四是如何评价戊戌变法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的?(3分) 2016级高二分校4月调研考试 历史答案 1.【答案】A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中的信息,从材料中的“不许他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有优势”和“不分贵贱,一视同仁”可知体现了不偏不倚和中庸的原则,故选A项。 2.【答案】C 【解析】“解负令”将广大平民从债务奴隶制的枷锁中解放出来,成为享有自由权利的公民,形成了民主政治必须具备的公民群体;财产等级制度的确立,打破了贵族政治专权的局面;恢复公民大会和创立“四百人会议”,确保了公民参与国家事务的政治权利。 3.【答案】D 【解析】五百人议事会是克里斯提尼改革的内容。 4.【答案】C 【解析】商鞅变法是适应历史发展潮流的改革,但商鞅的结局是悲惨的,这表明③的表述是不准确的。 5.【答案】C 【解析】C项的表述符合梭伦改革而与商鞅变法不符。 6.【答案】D 【解析】秦国本是弱国,经商鞅变法后,加强军事方面的改革,增强了军事力量。 秦国完成统一奠定了基础。 7.【答案】B 【解析】从物质文明看北魏孝文帝改革使鲜卑族从游牧文明转向农耕文明。 8.【答案】A 【解析】“求欲无厌,断截官物以入于己”,意思是说北魏的官吏巧取豪夺,贪得无厌,贪污受贿盛行。要改变这种现象,必须严惩贪官污吏,同时实行俸禄制,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9.【答案】B 【解析】面对豪强地主的势力,北魏政权无力一一削平,只好承认既成事实,任命他们为“宗主督护”,让他们代表政府去行使基层政权职能,去向农民征发租调力役,维护统治秩序。 10.【答案】D 【解析】宋朝设置转运使的目的是削弱地方割据,加强中央集权。所以应该选D。转运使的主要作用是将地方财税运送到中央,不是去管理地方财政和维护地方经济的发展。 11.【答案】B 【解析】本题的材料只是反映了宋辽之间边境的安定繁荣,与北宋、辽的军事力量无关。 12.【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保兵知警守”、“河淤开亿顷”和所学史实可 知是因为采取保甲法,农民在农闲时忙于军事训练,维护了社会治安;通过政府鼓励兴修水利的措施保障了农业生产环境。所以本题正确选项是A。B、C、D三项措施内容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 13.【答案】D[来源:学科网]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辨别能力,考查宗教改革的影响。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等人发动的宗教改革运动主要是在思想领域进行的,促使人们从天主教神学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C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也是思想解放的一部分,所以最主要的影响就是思想领域的贡献:打破了天主教会对人们思想的控制,促进了思想解放。虽然宗教改革极大地冲击了天主教,提升了新教地位,但占主导地位的仍是天主教,所以A、B不对。所以选D。 14.【答案】D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综合辨析问题的能力。“教随国定”属于路德教派取得合法地位的标志,与加尔文和亨利八世宗教改革无关,排除含有①的选项A和C;建立以国王为首脑的教会是亨利八世宗教改革的结果,与马丁•路德和加尔文宗教改革无关,排除含有②的选项B。故正确答案是D。 1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考查宗教改革的背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要求结束分裂割据实现统一、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一些君主也要求结束分裂割据状态,加强中央集权,而这些都受到天主教会的阻碍。所以说①②③都是西欧民族国家形成、发展中的矛盾点。答案为B。 16.【答案】D 【解析】废除农奴制度,给农奴一定的人身自由,允许他们赎买一定的土地,这是对封建生产关系的重大冲击,因此,D项的叙述是错误的。 17.【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审题的能力。解答本题一定要注意题干要求的是柱状图反映出的信息。故选A,C、D虽然符合史实,但不符合题意。 18.【答案】C[来源:Z|xx|k.Com] 【解析】明治维新前,日本是一个封建国家,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道路。明治维新期间,颁布的《日本帝国宪法》标志着日本天皇制地主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统治秩序基本确立。明治维新废除了封建等级制度,宣布“四民平等”,同时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 19.【答案】D 【解析】结合教材知识可知,日本明治政府宣称的“欲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反映了日本欲走对外侵略扩张之路。 20.【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通过历史现象揭示历史本质的能力。从表面信息日本从“还是一个中世纪的民族”到“完全西方化”的变化,分析判断出其最根本因素是向西方学习,而明治维新则是进行西化改革的最根本也是最系统的环节。从此日本走上资本主义发展之路,其间深深打上了“西化”的烙印。选项A、B、D三项不是最根本的原因。 21.【答案】C 【解析】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从材料来看,日本在西化的过程中,根据西方各国的特色进行了不同的选择和侧重,故C说法最合适。 22.【答案】A 【解析】本题以变法的内容与结果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对中档知识的掌握、运用及逻辑推理的能力。B项市易法有利于平抑物价,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与材料中“于官何利焉”互相矛盾,可以排除;C项戊戌变法采取的经济措施很快被废除,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不可能促进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可以排除;D项明治维新有关殖产兴业的措施,实现了传统产业的现代化和工业化,D项表述错误,予以排除。 23.【答案】A 【解析】材料中信息体现出启发民智的重要性。 24.【答案】C 【解析】西方三百年,日本三十年,中国三年可成,显然是急于求成。 25.【答案】C 【解析】1898年光绪皇帝“表现出了鼓励改革运动的愿望”,支持维新派改革,因此这个皇帝的改革运动是戊戌变法,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是戊戌变法的背景,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传播是戊戌变法的条件,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戊戌变法学习西方的民主制度,有利于社会风俗的改变,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 26.【答案】(1) 冗官、冗兵、冗费。 (2) 实质:要不要变法。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既保障了政府财政收入,又减轻了农民负担。市易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3) 梁启超的观点是合理的,王安石变法虽然有用人不当和危害百姓的现象,但不可否认他的改革变法的勇气与精神,也需要看到所取得的一定的效果。 【解析】本题实际上仍是考查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内容和评价。背景突出对“三冗”的了解;内容以“不增加农民的负担却增加国家收入”措施来说明;肯定王安石变法可以从变法的效果和体现的勇气和精神两方面加以说明。 27.【答案】(1)背景:汉族农耕经济的优越性;各民族杂居相处;儒家文化的影响;北魏迁都洛阳。特点:强制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2)原因:他主张“因信称义”,尊崇《圣经》,认为人人都可以自主阅读和理解《圣经》。 作用:都推动了语言的统一,为以后国家的统一提供了条件。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理解辨别能力,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和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内容。解答第(1)题,关键在于根据“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将语言改革准确回扣到教材中的移风易俗。抓住这一点背景和特点结合教材回答即可。第(2)题关键词是“思想主张”,回扣教材有三大方面内容,再注意“翻译德文《圣经》”,可知答案。第二问比较两者的相似之处,可借鉴材料二中“一种被所有的德意志人都运用的统一语言,增进了民族的认同感和同一感”,总结出答案。 28.【答案】(1)挽救统治危机,维护贵族地主利益。 (2)改革加重了农民负担,农民十分不满。 (3)俄国工业迅速发展,煤、钢、石油产量迅速增加。 根本原因:农奴制改革。 (4)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使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但改革很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实质:它是对农民进行的一次大规模掠夺。 【解析】本题考查俄国1861年农农奴制改革的目的、内容、影响、意义及实质。第(1)题要从贵族地主的利益出发考虑,第(2)题注意关键词“农民抱怨……负担的义务过重“.说明不仅没有减轻农民负担,反而加重了。第(3)题注意材料三中机器制造业、生铁、钢、石油等工业产量增加的信息。原因注意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4)题实质是农奴主对农民的一次大规模掠夺。要从改革的内容和实际问题去考虑。 29.【答案】(1)失误:变法过程中急于求成;触动了既得利益者,树敌太多。 (2)原因:中国传统文化的制约影响;没有建立系统的变革理论体系。含义:思想启蒙。 (3)影响:触动传统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近代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起点。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