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1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江苏省无锡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终调研考试试题(解析版)
无锡市普通高中2019年秋学期高三期终调研考试卷 历史 本卷满分为120分,考试时间为100分钟。 一、选择题 1.荀子曰:“虽王公士大夫之子孙也,不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庶人。虽庶人之子孙也,积文学,正身行,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卿相士大夫。”这种观点 A. 否定宗法等级制度 B. 背离孔子礼治主张 C. 追求人与人的平等 D. 成为当时统治思想 【答案】A 【解析】 荀子认为能够担任卿相士大夫的条件不是出身,而是掌握礼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观点否定了宗法等级制度,A选项符合题意;荀子注重礼义的主张,与孔子一致,B选项错误;追求人人平等与掌握礼义的庶人可以做卿相不符,C选项错误;战国时期的统治思想不是儒家的礼义观念,D选项错误。 2.武帝到东汉中期,规模宏大、歌颂为主的大赋兴盛;东汉和帝后,以抒情为主的小赋逐渐取代鸿篇巨制的大赋。这说明 A. 皇帝喜好影响汉赋兴亡 B. 士人热衷于颂扬国运 C. 赋是汉代的官方文学 D. 汉赋的风格受时代影响 【答案】D 【解析】 根据题意不能说明武帝到东汉中期的皇帝都喜欢大赋,和帝以后的皇帝都喜欢小赋,所以不能反映皇帝喜好影响汉赋兴亡,故排除A项;和帝以后的赋以抒情为主,所以不能说明士人热衷颂扬国运,故排除B项;赋是汉代盛行的文学体裁,但它不是官方文学,故排除C项;由大赋到小赋的转变是当时社会环境变化的影响,是时代变幻的结果,故选D项。 3.如图是三彩载乐骆驼俑,1959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西郊中堡村的唐朝古墓。它的现身令人遐想无限。这尊古器 A. 实证了手工业彩瓷技术臻于佳境 B. 再现了当时市民文化的丰富繁荣 C. 折射了区域间经济文化交流盛况 D. 反映了中国古代手工业素称发达 【答案】C 【解析】 图片中唐三彩(陶器),以骆驼载着服饰多样、乐器不同的乐师们等信息,折射出当时区域间经济文化交流的盛况, C选项正确;唐三彩属于陶器,不是唐代彩瓷技术最高水平的实证,A选项错误;唐三彩陶俑上面乐器演奏盛况不能体现市民文化的丰富繁荣,也不是中国古代手工业素来发达的体现,BD两选项错误。 4.北宋仁宗之后,民间“好讼”之风在中国初露端倪。民间“好讼”之风的兴起,使得一种专门教人打官司的学问与职业,即“讼学”与“讼师”在民间应运而生。据此可判断 A. 现代的律师制度源于古代中国 B. 学法用法的法治意识深入民心 C. 皇权控制下的司法权渐被剥离 D. 法律文化适应经济发展而变化 【答案】D 【解析】 根据民间好讼之风促使北宋讼学和讼师产生,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法律文化适应商品经济发展发生了变化,D选项正确;宋代讼学、讼师的出现不能改变现代律师制度源于古代罗马的事实,A选项错误;讼师、讼学服务民事诉讼,不能说明法治意识深入人心,B选项错误;讼师、讼学的产生,不能证明司法权渐被剥离,从皇权控制中独立出来,C选项错误。 5.清朝康熙中期以后,政府在工商业领域实行商专卖政策,这种形式,较之明代弊端丛生的官专卖制有了明显改进,国家变直接干预经济为利用专商间接遥控。据此可知 A.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清朝发展快 B. 工商业的发展倒逼政府限制特权 C. 清政府对工商业经济持扶持态度 D. 工商业群体的政治地位得到提高 【答案】B 【解析】 清朝康熙年间开始,从直接干预经济的政府专卖政策发展为利用行商专卖的间接遥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变化体现了工商业的发展倒逼政府限制特权,B选项符合题意;当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方式仍然处于萌芽状态,A选项错误;改变控制工商业的专卖方式,不能说明清政府对工商业经济持扶持态度,C选项错误;国家直接干预变为利用行商间接遥控工商业,不能说明工商业群体的政治地位得到了提高,D选项错误。 6.下表显示了不同时期晚清政府外交应对挑战时的举措。无法据此得出的结论是 1842年 清政府严词拒绝英国遣使进京。 1860年 清廷被迫允准外国公使进京常驻,但对遣使驻外无意执行。 1864年 总理衙门将系统介绍国际法的译作《万国公法》分发到沿海各重要口岸。 1901年 清廷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上。 1911年 外务部职能趋于简化,“大臣掌主交涉,昭布德信,保护侨人佣客,以慎邦交”。 A. 具有被动性与保守性 B. 中国外交趋向近代化 C. 忽视国家利益的维护 D. 中国社会转型的艰难 【答案】C 【解析】 根据近代以来,清政府为应对外交挑战所做的五次重大调整,无法得出清政府忽视国家利益维护的结论,C 选项符合题意;表中近代七十年间清政府外交政策的改变,其原因和主要内容体现了被动、保守性,其结果则说明了中国社会转型的艰难,反映了中国外交逐渐近代化的发展趋势,ABD三项不符合题意。 7.如图是1872~1910年间中国民族资本投资厂矿统计示意图,它反映了 A. 资产阶级革命高涨推动了民营工业快速发展 B. 资产阶级政治改良引发商人投资工商业热潮 C. 列强暂时放缓经济侵略利于民营工业大发展 D. 清政府的政策对民营工业的发展放松了限制 【答案】D 【解析】 根据图中1872年—1910年,特别是1895年之后,中国民族资本投资厂矿的数量激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出甲午战争以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营工业的限制,促使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D选项正确;资产阶级革命高涨是在1911年前后,A选项错误;19世纪末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失败,对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有限,B选项错误;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与一战期间列强放松经济侵略无关,C选项错误。 8.在新文化运动中,胡适主张:“几千年来的封建专制既然视孔子思想为正统,那么,孔子思想自然而然也要为专制负责。”但在1939年胡适担任驻美大使时,却为孔子思想正名:“中国之所以能成为自由主义及民主主义国家者,孔子之学说有以致之也。”胡适立场前后迥变的最大原因是 A. 孔子思想的积极意义已被世界所认同 B. 彻底否定孔子思想不利中国人民抗战 C. 对儒学批判不彻底导致复古思潮出现 D. 对传统文化认识的深化及其实用思想 【答案】D 【解析】 从新文化运动时期反对象征封建专制思想的孔子,到抗日战争时期为自由、民主和民族国家的发展呼吁为孔子正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导致胡适立场发生重大转变的主要原因是其对传统文化认识的深化及其实用思想,D 选项正确;世界认同孔子思想的积极意义和彻底否定孔子思想不利中国人民抗战,不是导致胡适立场变化的最大原因,AB两选项错误;对儒学批判不彻底导致复古思潮出现,是新文化运动的原因,与1939年胡适立场改变无关,C选项错误。 9.下表为民国二十年至二十四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中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所占的比重。对表中信息分析正确的是 进出口 时间 国别 美 英 日 进口 民国二十年 22.71% 14.44% 21.55% 民国二十一年 25.66% 17.40% 14.56% 民国二十二年 22.17% 16.70% 11.39% 民国二十三年 26.64% 16.16% 13.87% 民国二十四年 19.45% 14.50% 15.84% 出口 民国二十年 14.80% 9.39% 31.89% 民国二十一年 13.47% 11.99% 27.27% 民国二十二年 19.37% 12.79% 23.61% 民国二十三年 18.58% 13.58% 2216% 民国二十四年 21.50% 12.11% 16.79% ——摘自《中国近代经济史》中国人民大学岀版社出版 A. 国家干预政策助推美国扩大对华的进出口 B. 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是英国贸易受阻主因 C. 国力下降导致日本对华贸易遭受列强挤压 D. 列强侵略导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萎缩 【答案】A 【解析】 根据民国二十年至二十四年(即1931到1935 年),美、英、日在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情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受罗斯福新政的影响,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推动了美国扩大对华的进出口贸易,影响了中国对外贸易的格局,A选项正确;1930年代群众性反帝斗争的对象是日本,与英国对华贸易的变化关系不大,B选项错误;当时日本通过侵华战争和残酷掠夺,国力得到增强,C选项错误;1930年代前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了较快发展,并没有萎缩,D选项错误。 10.列宁在《论妥协》中指岀:“真正革命的政党的职责不是宣布不可能绝对不妥协,而是要通过各种妥协(如果妥协不可避免)始终忠于自己的原则、自己的阶级、自己的革命任务,忠于准备革命和教育人民群众走向革命胜利的事业。”下列选项最能体现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是“真正革命的政党”的是 A. 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目标 B. 主动促成国共两党合作 C.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探索 D. 坚持武装斗争革命路线 【答案】A 【解析】 根据列宁的观点,真正革命的政党始终忠于自己的原则、阶级、任务和事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成立以后制定并贯彻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目标,最能体现共产党是真正革命的政党, A选项正确;国共两党合作,在大革命时期没有坚持好原则,抗日战争时更强调了民族革命的任务,B选项错误;坚持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民主革命任务完成以后的表现,C选项不符合题意;坚持武装斗争革命路线,不是中国共产党作为真正革命的政党的最主要体现,D选项不符合题意。 11.下表是中国几个历史时期名人或普通人的姓名。下列选项对此表信息提炼最恰当的是 时期 姓名(字) 晚清与近代 曾国藩、李鸿章、康有为、黄兴、陈独秀、李大钊、叶挺、邹韬奋 新中国成立至“文革” 刘开国、朱援朝、王建设、董跃进、张超美、艾计划、李卫兵、肖灭资 改革开放以来 刘向东、洪俊杰、张小康、陈春莲、周亮、唐柳、童安娜、徐杨卓夫 A. 起名强调个性与艺术性的结合 B. 国人取名深受阶级斗争的影响 C. 民主科学的世界潮流影响国民 D. 折射中国近现代化的阶段特征 【答案】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表中三个历史时期名人或普通人起名,受到其生活时期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影响,折射出了中国近现代化的阶段特征,D选项符合题意;新中国成立至“文革”期间,中国人起名没能体现个性化和艺术性的结合,A选项错误;受阶级斗争的影响,只是新中国成立至“文革”期间国人起名的特点,B选项错误;民主科学的世界潮流影响,只符合晚清和近代时期,部分国人起名的特征,C选项不符合题意。 12.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大队一级干部由社员代表大会选举,但需经上级公社任命或批准。80年代初,改由村民直接投票产生村干部。这种转变 A. 推动中国开始普选人大代表 B. 使人民的权力有了根本保障 C. 实现了农民当家作主的愿望 D. 有利于基层民主意识的提高 【答案】D 【解析】 村干部从社员代表大会选举、经上级任命或批准后产生,到村民直接投票产生,这种转变有利于基层民主意识的提高,D选项正确;1953年开始普选人大代表,与1998年村民直接选举产生村干部无关,A选项错误;基层民主政治的发展,不是人民权力的根本保障,B选项错误;新中国的成立,使人民实现了当家作主的愿望,C选项错误。 13.1983年中央同意广东试点内地居民赴港探亲旅游,拉开了我国公民出境旅游的序幕。1997年起,“港澳游”名额限制放宽,出境手续更便捷。2003年,港澳“自由行”全面开展。这种放宽趋势 A. 源于“一国两制”政策成功运用 B. 标志中国特色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C. 体现改革开放成就斐然影响深远 D. 推动中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 【答案】C 【解析】 1983年以来,中央对公民赴港澳旅游探亲的相关规定,从试点、放宽限制到全面展开,体现了改革开放成就斐然和影响深远,C 选项正确;国家开放公民赴港澳旅游的限制不能说明一国两制政策得到成功运用,A选项错误;国家放宽赴港澳旅游限制,不是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的标志,也不能说明中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BD两选项错误。 14.“科学的进步通过广大公民的个人启蒙促进了社会进步。启蒙思想高扬人的自由探索和创造精神,为启蒙运动时代科学的繁荣开辟了道路。……并深刻影响到文学艺术的发展。”这段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A. 理性主义 B. 浪漫主义 C. 自由主义 D. 社会主义 【答案】A 【解析】 根据科学发展推动启蒙运动的展开,启蒙运动促进科学繁荣和文艺发展,这一现象可以用来证明理性主义的产生和历史作用,A选项正确;重视情感、情绪和想象的浪漫主义、强调自由经营和发展的自由主义、强调消灭阶级剥削和发展生产力的社会主义,都与这段材料的中心思想不符,BCD 三选项错误。 15.1787年美国宪法在阐述政府的目的时,使用了“树立正义”、“促进公共福利”、“得享自由”等“中性”的原则,这些原则被后来不同时期、不同群体(甚至没有合法公民地位)的美国人在争权利时釆用。由此可见,美国宪法 A. 超越了最初的阶级属性 B. 具有一定的普适性 C. 调和了各个群体的矛盾 D. 缺乏应有的权威性 【答案】B 【解析】 根据1787年美国宪法使用的“树立正义”、“促进公共福利”、“得享自由”等 “中性”原则,被不同时期不同群体的美国人所采用,体现了美国宪法具有一定普适性的特点,B选项正确;不同时期、不同群体的美国人引用美国宪法中的一些原则,不能说明超越了其最初的阶级属性,A选项不符合题意;宪法适用于不同时期、不同群体,不能说明其调和了各个群体的矛盾,C选项错误;1787年宪法一直在美国社会具有很强的权威性,D选项错误。 16.1883年,为解决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问题,欧美国家相互合作,协商达成了《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成立保护工业产权(包括专利权)的国际专利局,由此开创了国际保护知识产权的先河。该举措 A. 推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生与发展 B. 提高欧美国家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 C. 有力抑制了国际经贸中的强权政治 D. 成为世界市场迅速拓展的主要途径 【答案】B 【解析】 1883年欧美国家达成条约、成立机构保护专利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努力有利于提高欧美国家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B选项正确;1883年欧美国家协商保护知识产权,是工业革命的影响,而非动力,A选项错误;保护知识产权的国际合作,不能抑制国际贸易中的强权政治、也不是世界市场迅速拓展的主要途径,CD两选项错误。 17.曾有人提出过这样一个著名的公式:“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管理制度+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社会主义。”该公式在苏俄(联)经济领域付诸实践的表现是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新经济政策 C. 赫鲁晓夫经济改革 D. 斯大林模式 【答案】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苏俄推行的新经济政策,体现了以苏维埃政权控制经济命脉为前提,借鉴欧美国家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经验、技术和文化成果,恢复发展经济,最终实现社会主义的特点,即公式“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管理制度+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社会主义”,B选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排斥市场,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管理方式不同, A选项错误;赫鲁晓夫的措施里面并没有借鉴西方国家的管理模式,C选项错误;斯大林模式强调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模式,忽视市场和规律, D选项错误。 18.据报道,1949年,一名意大利工人在抗议政府加入北约的运动中被警察枪杀。20多年后,有访谈学者发现很多受访者自称对此事印象深刻,却将此事说成是在1953年抗议资本家开除工人的工潮中发生的。这突出表明了 A. 要重视不同性质史料价值的甄别 B. 个体记忆不能客观还原历史真相 C. 受访者对接受访谈常会存在顾虑 D. 口述史料易带偏差缺乏价值效度 【答案】A 【解析】 本为抗议政府加入北约的运动,却被有很多人说成抗议资本家开除工人的工潮,这一现象突出表明历史研究中甄别不同性质史料价值的重要性,A选项符合题意;个体记忆不能客观还原历史真相,和众多受访者将事件说得面目全非不符,B选项错误;受访者在接受访谈时存在顾虑是其中一部分原因,不符合材料主旨,C项错误;口述史料易带偏差,受主观因素影响,但不能否定其有一定的价值效度,D选项错误。 19.20世纪60至80年代,日美贸易摩擦此起彼伏。最终以美国放弃征收反倾销税、日本支付一定和解金的方式解决。1985年,美、日、英、法以及联邦德国签署《广场协议》,日元大幅升值,日本经济泡沫急剧扩大,日本发展深受拖累。最能从这案例得到的启示是 A. 区域化集团要加强合作 B. 重视维护国家经济主权 C. 科学技术开始紧密结合 D. 全球化的总趋势是斗争 【答案】B 【解析】 日本在上世纪后期的美日贸易摩擦、日欧金融斗争中的让步,使日本经济深受其害,这一案例给世人的最大启示是,一定要重视维护国家经济主权,B选项正确;日本在和美欧国家经济斗争时妥协造成严重危害,其最大的教训不是要加强区域集团内部的合作,A选项错误;科学技术“开始”紧密结合,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特点,C选项错误;日本在国际贸易和金融活动中的教训,不能改变全球化合作共赢的总趋势,D选项错误。 20.世界上第一个国际电影节是1932年在意大利威尼斯市举行的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二战后不断增加,80年代以来,全世界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先后单独或轮流举办过各种名目繁多的国际电影节300多个。这表明电影 A. 发源于意大利威尼斯 B. 是当今经济全球化的产物 C. 有利于加强世界各地联系 D. 成为影响最大的媒体 【答案】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电影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目光,电影节日趋国际化,加强了世界的联系,故C项正确;1895年世界上第一部电影诞生于法国巴黎,而不是意大利的威尼斯,故A项不符合题意,故排除;电影产生的背景是电力的发明和广泛应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经济全球化只是推动了电影业的发展,故B 项不符合题意,故排除。电影只是当今众多传播媒体工具之一,“影响最大”的说法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D项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二、非选择题 21.伟大的古老文明都是“相似”“相知”,更是“相亲”的。古老文明的智慧更可以照鉴未来。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公元前227年,罗马建立第一个行省,之后,随着罗马海外征服的范围不断扩大,行省制成为罗马统治海外领地的重要制度。公元前27年,罗马帝国建立后,行省制度趋于完善。……战国时期,秦对外扩张活动不断加剧,县的数目也越来越多。秦国郡辖县制度的形成,大概要到战国末期。秦帝国建立后,废除分封制,确立郡县制为帝国的地方行政制度。罗马与秦汉的专制政体有明显的不同之处。秦汉郡县的机构庞大,人员众多,但塔顶是至高无上、独揽大权的皇帝。罗马帝国的行省机构则远不及秦汉帝国那样复杂,罗马皇帝控制了行省主要官员的任命,对行省监督也趋于严格。 ——摘编自易宁《秦汉郡县制、罗马行省制与古代中西文明的特点》 材料二 中国法典的缘起与(罗马)查士丁尼法典的组成方式有相同之处……限制《中国法典》之外的出版物的发行(政府除外),罗马亦是如此。两国都各自以公告、律令和诏书等形式立法,还有诸如过继、家庭财产共同占有关系等都有相同之处。 ——田涛《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法律接触与碰撞》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秦汉郡县制和罗马帝国行省制建立的相同之处。 (2)据材料二归纳古代中国与罗马在法治方面,有哪些相似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秦帝国和罗马帝国均重视法治的相似因素。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上述材料对当今国家治理的启示。 【答案】(1)相同:形成都经历了相当长的时间;都是向帝国发展及扩张的产物;都有利于君主专制政体的建立。 (2)相似:政府垄断立法;立法形式多样化;保护私有财产。 相似因素:两国法律传统浓厚;实践效果显著;解决统治范围扩大后的新矛盾。 (3)启示:从国情出发;重视制度创新;完善法治;不同文明相互借鉴等。 【解析】 (1)相同:根据材料一中“随着罗马海外征服的范围不断扩大,行省制成为罗马统治海外领地的重要制度”,“战国时期,秦对外扩张活动不断加剧,县的数目也越来越多”,“罗马帝国建立后,行省制度趋于完善”,“帝国建立后,废除分封制,确立郡县制为帝国的地方行政制度”,“罗马皇帝控制了行省主要官员的任命,对行省监督也趋于严格”等信息,从两个制度建立的条件、发展历程、实际意义等方面,概括秦汉郡县制和罗马帝国行省制建立的相同之处。 (2)相似:根据材料二中“限制《中国法典》之外的出版物的发行(政府除外)”,“两国都各自以公告、律令和诏书等形式立法”,“有诸如过继、家庭财产共同占有关系等都有相同之处”等信息,从立法权、立法形式和本质是为了保护私有财产等方面,归纳古代中国与罗马在法治方面的相似点。因素:根据所学知识,从两国法律传统、实践效果、解决的问题和实质等方面,分析古代秦帝国和罗马帝国均重视法治的相似因素。 (3)启示:综合以上两则材料和相关问题,结合所学知识,从立足国情,重视创新、不断发展和文明借鉴等方面,分析古今中外法治文明对当今国家治理的启示。 22.历史学是在一定历史观指导下叙述和阐释人类历史进程及其规律的学料。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近代中国精英人士认可“公理”、“公例”,即各民族、各国家的历史演变体现了某种或某些共同的规律。康有为的“公羊三世说”认为从“据乱世”到“升平世”再到“太平世”是人类社会进化的普遍规律。孙中山却指出:“以优胜劣汰、弱肉强食为立国之主脑,至谓有强权而无公理”。在此基础上,李大钊进一步指出:“马克思则以‘物质生产力’为最高动因,全社会的表象都要依附于最高动因的变化,及经济构造。” ——庁柏林《从古代传统的变易史观到近代历史进化论》 材料二 “世界历史”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核心范畴,由于出发点及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理解不同,观点也不同。关于世界现代史的开端,在二十世纪80年代末以来,在我国学术界主要有两种见解,一种认为,二十世纪初,从1900年起,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另一种认为,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这两种见解都是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论析历史分期。 ——摘编自齐涛《世界通史教程现代卷》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代中国精英历史观的变化,简析其原因。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用唯物史观论证材料二中的第一个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答案】(1)变化:由历史循环论到肯定进化论,再到宣传唯物史观。 原因: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无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资产阶级改良和革命实践的失败;西方启蒙思想的传入;马克思主义传入;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2)论证: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力发展,人类进入“电气时代”,产业结构发生变化;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出现了垄断组织,并渗入社会各个方面,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向帝国主义过渡;世界基本被瓜分完毕,亚、非、拉基本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或最终形成);资本主义列强瓜分世界矛盾尖锐,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无产阶级革命进一步发展,1917年爆发俄国十月革命;一战给亚非拉国家带来灾难,也客观上进一步传播西方先进思想和生产方式,利于近代化进程。 总之,这一观点是依据唯物史观中生产力对整个社会生活起决定性作用的规律来阐释的 【解析】 (1)变化:根据材料一中“康有为的‘公羊三世说’认为从‘据乱世’到‘升平世’再到‘太平世’是人类社会进化的普遍规律”,孙中山指出“以优胜劣汰、弱肉强食为立国之主脑,至谓有强权而无公理”,李大钊指出“马克思则以‘物质生产力’为最高动因,全社会的表象都要依附于最高动因的变化,及经济构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述近代中国精英的历史观,经历了由历史循环论到肯定进化论,再到宣传唯物史观的变化历程。原因:根据所学知识,从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阶级关系、革命实践和思想发展的基本国情入手分析,并指出十月革命影响和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导致了其特有的历史观发展演变进程。 (2)论证:首先按照要求找到材料二里的第一个观点,即20世纪初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在明确这一观点的基础之上,利用唯物史观展开论证,证明这一观点的合理性;在论证时,注意从所学知识中,选取基本史实,运用唯物史观中最主要的规律,即生产力是社会进步和发明发展的基础,从进入20世纪(即1900年)后,生产力发展的表现,及其对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和国际关系方面产生的影响,这些变化体现出的现代特征等层次进行论证,最后进行总结和归纳,指出这一观点符合唯物史观与生产力标准;论证过程中,注意按照题目要求,明确观点为开端,史论结合为方法,逻辑严密,表达通畅,书写规范,字数在280字左右。 23.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的发展与社会进步相互促进。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49年新中国第一任教育部长马叙伦在教育建设上作了四个方面的努力:第一,对教育机构与学校作直接的政治清理;第二,为工农及其子女接受教育创造条件,加快培养工农出身的新型知识分子;第三,改革学制,制定试行新的中小学暂行规程,形成学校教育的稳态;第四,大力推行苏联教育学理论与教育经验。 ——摘编自叶澜《“新基础教育”论》 材料二 留学生作为一支学贯中西的新型知识群体,直接影响了中国的代化进程和中国先进文化的构建。 高潮时期 主要方向 方式 规模及代表人物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全方位,欧美发达国家居多 初期公费为主,进入21世纪后,自费留学占主流 从1978年到2015年底,走出国门的留学生累计达404.21万人;2015年,有来自202个国家和地区的397635人来华留学。代表人物为李彦宏、张朝阳等 ——摘编自李喜所《中国留学生的发展历程及其与现代化进程的关系》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初期对内教育建设的主要变化。 (2)据材料二,概括当代中国对外留学教育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归纳其时代背景,分析其历史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新中国教育发展变化的认识。 【答案】(1)变化:改革学制;对教育做政治清理,培养新政权所需人才;以工农为主要教育对象,加强扫盲教育;主要借鉴苏联模式。 (2)特点:以留学欧美发达国家为主;自费留学逐渐占主流;规模空前;双向。 背景:改革开放(政策因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要;思想解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全球化潮流;中国综合国力提升。 影响: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融合;增强与国际间的了解沟通;促进我国经济科技发展,加快现代化进程等。 (3)认识:教育发展应符合社会发展需求;教育发展受政治、经济形势的影响;教育的发展会对国家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解析】 (1)变化:根据材料一中“对教育机构与学校作直接的政治清理”,“为工农及其子女接受教育创造条件,加快培养工农出身的新型知识分子”,“改革学制,制定试行新的中小学暂行规程,形成学校教育的稳态”,“大力推行苏联教育学理论与教育经验”等信息,从教育目的、教育对象、学制管理和借鉴苏联教育理论与经验等方面,说明新中国初期对内教育建设的主要变化。 (2)特点:根据材料二中“全方位,欧美发达国家居多”“ 进入21世纪后,自费留学占主流”“ 到2015年底,走出国门的留学生累计达404.21万人……有来自202个国家和地区的397635人来华留学”等信息,从留学去向、主体、规模、双向交流等方面,概括当代中国对外留学教育的特点。背景:根据材料二中“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内政治、经济、思想和体制发展的推动与需要,国际上全球化潮流和中国综合国力提升等多个方面归纳其时代背景。影响:根据材料二中留学教育的相关特点,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外经济联系、文化交流、国际沟通和国经济、科技以及现代化进程等发展等方面分析其历史影响。 (3)认识:综合上述材料和相关问题,结合所学知识,从教育发展的原因、目的和意义等方面,说明中国教育发展变化的规律与地位。 2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 ——《史记商君列传》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2)从材料二可以看出商鞅是怎样保证新法顺利推行的? (3)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可以看出商鞅个人的哪些品质? 【答案】(1)内容:实行连坐法;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建立县制,强化中央集权;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统一度量衡。 (2)取信于民。 (3)勇于改革,与时俱进,大胆创新,敢于斗争的大无畏精神品质 【解析】 (1)内容:根据材料一中 “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为田开阡陌封疆”,“平斗桶、权衡、丈尺”,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等信息,从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生活等方面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2)做法:从材料二中“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可以得出商鞅为保证新法顺利推行,首先以城门立木的做法,取信于民。 (3)品质:综合上述两则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商鞅具有勇于改革、与时俱进、大胆创新、敢于斗争等品质。 2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拿破仑尽管在政治上实行个人集权并恢复帝制,亲自当上了法国皇帝,但他试图完成革命。早在法国大革命之初,革命的领袖们曾宣布他们的理想是推翻全欧洲的专制政体,扫除额外特权,普及共和体制,然而这一理想只是在拿破仑手中,严格地说,是在他的武力征服中,开始输出到欧洲其他国家。 ——摘编自徐新《西方文化史》 材料二 一些历史学家认为,拿破仑是法国大革命的捍卫者,是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缔造者;另一些历史学家则认为,拿破仑仅是科西嘉的暴发户,是一个战争贩子,视法兰西为其僭取权力、野心的平台。 ——荷兰历史学教授彼得戈耶尔曾《拿破仑:支持与反对》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拿破仑“当上法国皇帝”的原因。并结合史实说明他又是如何完成革命的领袖们曾宣布的“理想气 (2)你认为材料二中史学家的评价合理吗?请说明理由。并指出评价历史人物应该坚持哪些原则。 【答案】(1)原因:法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法国大革命后政局动荡,需要强权巩固新政权;拿破仑在对外战争中赢得巨大威信;拿破仑的个人才能。 说明:对外战争,沉重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瓦解了欧洲的封建制度;主持《民法典》编撰,巩固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也在欧洲大陆广为传播。 (2)不合理。 理由:具有片面性。 原则:坚持唯物史观,实事求是的原则;结合时代条件,辩证全面地评价。 【解析】 (1)原因:根据材料一中“拿破仑在政治上实行个人集权并恢复帝制”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当时法国经济、政治的客观环境、拿破仑在政治、军事上的才干与实力,以及社会需要以强权巩固革命成果,稳定政治局势等方面,分析拿破仑“当上法国皇帝”的原因。说明:根据材料一中“他试图完成革命”,“革命的……理想是推翻全欧洲的专制政体,扫除额外特权,普及共和体制,……在他的武力征服中,开始输出到欧洲其他国家”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用拿破仑对外战争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宣传了革命思想、主持编撰并推行《民法典》等史实,说明他完成革命领袖的理想的活动及成果。 (2)态度:根据材料二中史学家对拿破仑做出的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价,可知这两种评价不合理。理由: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两种评价具有片面性,其评价不合理。原则: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评价历史人物应该坚持唯物史观、实事求是原则、结合时代条件、辩证全面地评价等。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