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人民版专题十第25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作业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人民版专题十第25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作业

限时规范训练 ‎(时间:40分钟 满分: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曾被列宁评价为“党的最可贵的和最大的理论家”的布哈林认为,它并不只适用于内战的某个发展阶段,而是万能的、普遍适用的、也就是胜利了的无产阶级经济政策的“正常”形式。布哈林这种认识(  )‎ A.是对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的反思 B.客观评价了新经济体制 C.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肯定 D.推动了新经济政策实行 解析:选C。题干材料信息“内战”“无产阶级经济政策”等信息表明该经济政策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以A项错误。新经济政策是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之后实行的,所以B项错误。题干材料信息称这种经济政策是“万能的”“普遍适用的”“胜利了的”表明了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肯定,所以C项正确。题干材料信息认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战后依然适用,所以D项错误。‎ ‎2.(2018·河南洛阳联考)1918年11月,苏俄人民委员会颁布法令规定:一切食品、个人消费品和家用物品均由国营和合作社的分配站供应,禁止私人自由贸易。这一规定(  )‎ A.促使苏俄开始进行所有制变革 B.严重脱离了当时苏俄的国情 C.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D.具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性质 解析:选C。题干时间是1918年,‎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俄严格控制商品贸易,有利于集中全国的物力,从而为赢得国内战争的胜利提供物质保障,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所有制变革的信息,而是强调取消商品贸易,排除A项;该政策符合当时的国情,排除B项;D项说法错误,该政策带有社会主义性质,排除。‎ ‎3.(2018·江西赣州期末考试)据统计,1920年的苏俄,有45.2%的农户进行粮食交易,在许多城市中都有大规模进行黑市交易的场所,警察不能不予默许。这表明当时的苏俄(  )‎ A.经济出现严重危机   B.经济政策亟待调整 C.居民生活难以保障 D.反动势力蠢蠢欲动 解析:选B。根据题干时间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的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材料表明,当时的苏俄存在“农户进行粮食交易”“黑市交易”等现象,这说明当时苏俄经济政策需要进行调整,所以B项正确。A、C两项不能由题干材料信息体现,排除。D项与题干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4.(2018·安徽淮南一模)俄国布尔什维克党领袖布哈林曾骄傲地说:“我们的经济是为了消费者存在的,而不是消费者为经济存在。”能够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 A.废除农奴制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新经济政策 D.斯大林模式 解析:选C。本题考查新经济政策。题干材料信息“经济是为了消费者存在的”是指国家发展经济是为了满足人民生活的需求,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经济的新经济政策与之相符,所以C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61年农奴制改革废除了农奴制度,所以A项错误。B项符合“消费者为经济存在”,所以B项错误。D项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所以D项错误。‎ ‎5.(2018·江苏扬州二模)1921年4月,列宁在《论粮食税》中明确提出“重新审查和修改关于投机倒把活动的一切法令……才能做到把某种程度上不可避免的,而且为我们所必需的资本主义发展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据此判断,列宁(  )‎ A.肯定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的作用 B.主张集中人力物力保障战时需要 C.赋予了一切投机倒把活动以合法性 D.以计划经济形式改造资本主义制度 解析:选A。1921年新经济政策实施,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与题干材料信息相符,所以A项正确。集中人力物力保障战时需要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题干材料信息不符合,所以B项错误。题干材料信息“重新审查和修改”不等于赋予了一切投机倒把活动以合法性,所以C项错误。以计划经济形式改造资本主义制度的是斯大林模式,与材料不符,所以D项错误。‎ ‎6.(2018·广东茂名一模)有学者指出,“在一个资源分配完全集中化的体制中,有关消费、投资和生产的决策均由一个中央机构在宏观水平上作出。这个以作为政府一级的经济计划机关为特征的中央机构……的任务是,收集并整理经济信息,把生产指令下达到所有企业”。其描述的运行方式是(  )‎ A.重商主义 B.自由主义 C.计划经济 D.国家干预 解析:选C。根据题干材料信息“资源分配完全集中化的体制”“经济计划机关”“中央机构”“把生产指令下达到所有企业”可知描述的是计划经济体制,所以C项正确。A、B两项不符合题意,排除。国家干预是罗斯福新政开创的新模式 ‎,借鉴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本质上是维持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所以D项错误。‎ ‎7.(2018·山西晋中联考)1931年,苏联购买的机器设备大约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30%,1932年这一比例占到50%。1929-1930年美国有36个州的几百家企业参与制造苏联订货。斯大林承认,苏联约有2/3的大型企业是在美国援助下建立的。这主要说明(  )‎ A.苏联积极地参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竞争 B.经济大危机为苏联的工业化提供了契机 C.西方国家主导了苏联的工业化进程 D.美国放弃了对苏联社会主义的“围剿”和封锁 解析:选B。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正处于经济危机时期,苏联从这些国家大量购买机器设备,这说明苏联利用西方经济危机进行工业化建设,故B正确。苏联实行计划经济,排斥市场作用,排除A项。苏联的工业化是苏共直接领导的,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美国放弃对苏联的封锁,排除D项。‎ ‎8.(2018·广东湛江模拟)1933年在总结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斯大林说:“五年计划的基本环节就是重工业及其心脏——机械制造业。……实现五年计划必须从重工业着手。只有重工业才能改造并振兴全部工业、运输业和农业。”斯大林的考虑主要是基于(  )‎ A.对战争形势的考虑 B.为将来称霸而考虑 C.对重工业情有独钟 D.建立高度集权政治 ‎ 解析:选A。根据题干材料信息“1933年”可知,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下,德国和日本建立法西斯统治,对外侵略扩张;世界贸易摩擦加剧,战争的乌云笼罩在世界的上空。在斯大林看来,要取得战争的胜利,必须建立强大的国防,这就需要实现工业化,所以 A项正确。B、C两项非其原因。D项与题干材料信息无关,所以D项错误。‎ ‎9.(2018·安徽皖南八校联考)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苏联发生了3次大饥荒。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玛蒂亚·森做过大饥荒研究,他的结论是:在现代史上,民主国家从未发生过大饥荒,而发生大饥荒的地方,没有一次是因为粮食不足。这从侧面说明了(  )‎ A.苏联高度集中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 B.斯大林农业集体化运动的根本错误 C.正视灾荒,建立应急机制的重要性 D.苏联新经济政策征收粮食税的弊端 解析:选A。由题干材料信息“苏联发生了3次大饥荒”“民主国家从未发生过大饥荒”“没有一次是因为粮食不足”等信息可知题干材料反映的是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所以A项正确。斯大林农业集体化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B项排除。题干设问是“从侧面说明”,C项属于正面结论,排除。题干材料信息时间是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D项说法片面,排除。‎ ‎10.(2018·河南安阳联考)1930年苏共中央通过的文件规定:“在五年计划内,我们已经不仅像五年计划规定的那样,使20%的播种面积实现集体化,而且能使绝大多数农户实现集体化。”这表明苏联(  )‎ A.重点打造农村经济 B.全面展开经济建设 C.努力提高机械化水平 D.经济政策的重大调整 解析:选D。根据材料可知,苏联决定加快农业集体化的步伐,反映了经济政策的重大调整,故D项正确。A项说法与史实不符,农业集体化为工业化服务,排除。材料反映加快农业集体化的步伐,没有体现全面展开经济建设,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机械化水平的信息,而是强调加快农业集体化的步伐,排除C项。‎ ‎11.(2018·河南林州一中调研考试题)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斯大林时期,苏联经济的发展是在不顾公民的愿望、使他们受损的情况下取得的;苏联公民被迫为将来而努力工作,忍受现在的贫困——当时的消费品不仅匮乏,而且昂贵,并且质量低劣。这反映了苏联当时 (  )‎ A.工业生产未取得迅速增长 B.国内阶级矛盾仍十分尖锐 C.依靠对农民掠夺取得发展 D.国民经济的比例严重失衡 解析:选D。根据材料“当时的消费品不仅匮乏,而且昂贵,并且质量低劣”,与公民相关的消费品为农产品和轻工业产品,而苏联重工业先进,该国国民经济中农、轻、重比例失衡,故D项正确。‎ ‎12.(2018·四川南充联考)下表为苏联前两个五年计划期间(1928-1937年)经济发展情况表(各项指标排名情况)。‎ ‎1928年 ‎1932年 ‎1937年 世界 世界 欧洲 世界 欧洲 工业总产值 ‎5‎ ‎3‎ ‎2‎ ‎2‎ ‎1‎ 机器制造业 ‎4‎ ‎2‎ ‎1‎ ‎2‎ ‎1‎ 电力 ‎10‎ ‎7‎ ‎4‎ ‎3‎ ‎2‎ 煤 ‎6‎ ‎4‎ ‎3‎ ‎4‎ ‎3‎ 钢 ‎5‎ ‎5‎ ‎4‎ ‎3‎ ‎3‎ 对表格内容分析正确的是(  )‎ A.苏联依靠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完成了全面工业化 B.计划经济体制有力地促进了苏联工业化发展 C.苏联经济指标排名的提升缘于西方发生经济危机 D.重工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了经济结构的失衡 解析:选B。表格中各项指标的排名一直在进步,特别是1937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和机器制造业位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这与苏联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有密切的关系,故选B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13题25分,14题12分,共37分)‎ ‎13.(2018·湖北武汉评估)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5分)‎ 材料一 五年计划给西方国家留下的印象似乎不像给发展中国家留下的印象那么深,一个原因是,按照西方人的标准,苏联公民受到了严重的剥削。苏联人的衣衫褴褛、食物单调、住房糟糕和消费品匮乏给访问苏联的西方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反映在一党制政治结构中的个人自由缺乏、工会受束缚、教育受统一管理和所有交流媒介受严格控制同样使他们感到震惊。尽管苏联取得了五年计划的成就,但苏联社会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 ‎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战后独立的发展中国家的反应则完全不同。对他们来说,苏联是一个在30年内成功地将自己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转变成世界第二大工业、军事强国的国家。使这一惊人的变化成为可能的种种制度和技术对这些民族来说非常重要。尽管大多数民族最近已赢得政治独立,但他们还并没有获得经济独立。因此,他们是用羡慕而不是同情的眼光来看待苏联的生活水平。他们不太注意苏联人缺乏个人自由这一点,因为这些人在他们自己的国家里通常还享受不到这样的自由。——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苏联社会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10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发展中国家“用羡慕而不是同情的眼光来看待苏联的生活水平”的原因。(6分)‎ ‎(3)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苏联认识不同的原因。(9分)‎ 解析:(1)大多数西方人否认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原因在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依据材料一回答“斯大林模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弊端。(2)发展中国家以羡慕眼光看待苏联,原因在于二者之间的差距,一方面是苏联在“斯大林模式”指导下,工业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另一方面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科技上的落后。(3)对苏联认识不同的原因在于,西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与苏联对比的差距,西方国家民主制度完善、经济发达、科技领先,社会发展超过苏联,因此不太认可苏联的成就;而发展中国家社会发展落后于苏联,因此苏联成为羡慕学习的对象。‎ 答案:(1)原因:苏联在政治上,权力高度集中,公民的自由权利得不到保障,法治不健全。经济上: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重视重工业的发展,轻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经济结构不合理;轻视民生,人民生活得不到保障。文化上:教育和文化传媒受到政府的控制。‎ ‎(2)原因:苏联在短时期内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成世界第二大工业、军事强国;发展中国家经济、技术落后。‎ ‎(3)原因:西方国家:资本主义民主国家,人民的自由、民主权利得到一定的保障;经济、科技、文化水平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他们看到了苏联民主、民生、民权方面存在的弊端。‎ 发展中国家:虽然取得了政治独立,但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落后,更关注苏联经济、军事的发展。‎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经济的盛衰……绝非外在的“干扰因素”所致,而是由于工商界自身的规律过程。理论意义上的萧条,我们指的是产量、实际收入和就业水平长期显著下降,这种情况只能用源自经济体系自身的各种因素的作用来解释。历史经验似乎表明,即使在没有显著的外来影响可能导致商业周期的地方,经济仍表现出明显的周期趋势。这表明我们的经济体制具有一种内在的不稳定性,表现出这种或那种趋势。‎ ‎——摘编自[英]阿诺德·汤因比著《历史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外历史知识,围绕“经济体制与经济发展”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阐述合理,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解析:根据材料“即使在没有显著的外来影响可能导致商业周期的地方,经济仍表现出明显的周期趋势。这表明我们的经济体制具有一种内在的不稳定性,表现出这种或那种趋势”并围绕主题“经济体制与经济发展”可概括出主题:“斯大林模式”促进苏联经济高速发展,也导致苏联的经济危机。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斯大林模式”的积极方面分析经济体制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可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方面分析经济体制对经济发展的阻碍。另外,还可从“自由放任政策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双重影响”“计划经济体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双重影响”等方面确定论题,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示例:论题:“斯大林模式”促进苏联经济高速发展,也导致苏联的经济危机。‎ 阐述:“斯大林模式”属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计划性、行政性、指令性是其鲜明特点。在当时苏联受资本主义包围封锁的背景下,“斯大林模式”能集中全国有限的力量发展经济特别是重工业。经过两个“五年计划”,苏联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工业总产值实现了大的跨越,位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随着经济的发展,僵化的“斯大林模式”必然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出现经济危机。“斯大林模式”长期排斥市场与货币关系,以行政力量驱动经济发展,不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斯大林模式”以集体化的形式完成了资本积累,长期牺牲农民的利益,必然会造成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下降,进而酿成粮食危机和社会危机。‎ 总之,“斯大林模式”是推动苏联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但其弊端也是苏联出现经济危机的根源。‎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