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北海市2021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历史 Word版含答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广西北海市2021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历史 Word版含答案

- 1 - 2021 届北海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历史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90 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 0.5 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 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 0.5 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 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4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计 48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战国时期,各国都实行封君制。战国历史上有几位著名的封君,如魏国的信陵君、赵国的平 原君、楚国的春申君等,都有较大面积的封地,但在其封地内,只有衣食租税之权,而非有 土有民。这反映了 A.封建宗法观念不断增强 B.国家形态处于转型时期 C.各国变法下的自我调节 D.布衣卿相时代逐渐到来 2.孟子说:“昔者文王之治歧也,耕者九一,仕者世禄,关市讥而不征,泽梁无禁,罪人不孥。” 据此可知,孟子 A.主张见利思义 B.赞扬周文王在治国方面的仁政 C.强调无为而治 D.认为周文王有教化万民的能力 3.1989 年在湖北云梦出土的龙岗秦简是揭开《秦律》神秘面纱的重要文物,其中有百姓“取 其豺狼、豕原、豸舟、狐狸、穀口雉兔者毋罪”,“诸取禁中豺狼者毋罪”之语。这反映《秦 律》 A.体现儒家仁政色彩 B.重罚偷猎偷盗行为 C.注意维护生态平衡 D.司法操作的灵活性 4.初唐诗人苏味道在《正月十五日夜》描写了唐都长安城元宵节的盛景,“星桥铁锁开”“金吾 不禁夜”。中唐诗人王建的《夜看扬州市》则有“夜市千灯照碧云”“犹自笙歌彻晓闻”的诗 句,描写了扬州城的繁华。这反映了唐朝 A.城市管理发生了变化 B.经济重心南移趋势加强 C.城市商品种类的丰富 D.诗歌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 2 - 5.宋代诗人毛玥曰:“竹罾两两夹河泥,近郭沟渠此最肥。载得满船归插种,胜如贾贩岭南归。” 据此可知,宋代 A.商品经济繁荣发展 B.农产品呈现商品化趋势 C.长途贩运贸易发达 D.精耕细作农业得到发展 6.反清复明是中国境内一系列反抗清朝满族贵族统治而要求恢复明朝的运动。其中有在台湾 的延平王的反清复明行动,还有三藩之乱时吴三桂打出的反清复明旗号。“反清复明”这一口 号,几乎贯穿整个清王朝统治时期,为整个中国历史上所之少见。这说明 A.反清人士对清朝统一缺乏认同感 B.清朝并未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C.反清复明的根本原因是清朝专制 D.各地人民渴望国家实现统一 7.咸丰三年(1853)五月,咸丰帝令户部落实铸大钱之议,先铸当十钱一种,钱文“咸丰重宝”, 重量六钱,规定与制钱相辅相行。此后铸大钱之举一发不可收,蔓及全国二十九个铸钱局。 计有“一当十、一当二十、一当五十、一当一百”四种。因为面值大,使用也很不方便,大 钱流通受到市民抵制。清政府这一举措 A.有力地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B.引发了国内政局的动荡不安 C.缓解了清廷的财政危机 D.扰乱了正常的市场金融秩序 8.1860 年,额尔金向外交大臣陈述了火烧圆明园的经过,他写道,“焚毁圆明园和要求赔款, 名义上是补偿那些受难者,实际上是谈判前的一个步骤”,他因此相信,“中国人将在很长一 段时期内记住我们给他们的教训”。由此可判断,焚毁圆明园的主要目的是 A.蓄意掩盖列强抢劫圆明园的罪行 B.意图报复清政府的非法扣押 C.为战后谈判向中国攫取更多的利益 D.缓解国内侵华舆论不良影响 9.孙中山在一次谈话中言及农民每年的所得不到自己收获的一半,农民十分贫困。因此他认为, 如果“土地国有后,必能耕者而后授以田”,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必然会大增。这表明孙中山 A.倡导实行“耕者有其田”的主张 B.已产生平均分配土地的设想 C.已认识到农民遭受剥削的根源 D.时刻关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10.关于新文化运动,陈独秀作过如此解释:“新文化运动影响到产业上,应该令劳动者觉悟他 们自己的地位,令资本家要把劳动者当作同类的‘人’看待,不要当作机器、牛马、奴隶看 待”。这体现了陈独秀 A.鼓动工人投身政治运动 B.主张人性的解放和自由 C.对俄国十月革命的反思 D.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 11.1931 年,中国国煤产业联合会致电胶济铁路,希望其停止二成煤斤加价。1932 年,中华民 - 3 - 国矿业联合会经实业部专程铁道部请“迅赐特减临时运价”,以抵制日煤倾销。此类事件表明 A.近代中国铁路运输业已滞后 B.日本侵华导致民族工业萎缩 C.实业救国影响着民族工矿业 D.国民政府已控制铁路运输业 12.下面是《新华日报》1945 年 9 月 22 日的新闻报道简表。据此可知 A.国民政府正在积极准备内战 B.国民政府实行“恶性通胀”政策 C.《新华日报》比较关注农村工作 D.《新华日报》关注人民群众利益 13.1940 年 10 月 10 日,晋察冀边区文救会召开了第一次代表大会,“确定了更加广泛地密切 团结边区一切的抗日文化工作者共同为建立新民主主义的文化而斗争”的工作纲领。1941 年 6 月 10 日,晋察冀边区文化界抗日救国联合会成立,高举新民主主义文化大旗,积极推进边 区文化建设。此举 A.利于唤醒人民群众的民族意识 B.推动了晋察冀边区的政权建设 C.致使敌后战场成为抗日主战场 D.遏制了日军对华实施奴化教育 14.1954 年,毛泽东在一次谈话中提到,“瑞金时代组织最纯洁,但有一个缺点,形式纯洁, 却孤立了自己,政权不稳定,要搬家(即经过长征搬到延安)”。毛主席的讲话意在强调 A.坚持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B.保证人民实现当家做主 C.巩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D.建立现代民主法治国家, 15.下表反映的是“文革”结束后,我国大学法律系的设置和法学专业在校学生数量的变化情 况。这一变化说明, - 4 - A.中国社会主义法制的完善 B.法学成为教育中最热门学科 C.科教兴国战略已深入人心 D.高等教育顺应时代发展需求 16.下图反映的是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城乡登记注册的个体工商户和从业人员变化情况。 图中数据出现急剧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领域开始拨乱反正 B.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 C.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 D.“南方谈话”解放国人思想 17.从罗马法形成的历史看,罗马法既包括习惯法,又包括平民大会等会议的立法以及后来的 元老院决议等制定法,还包括能迅速适应现实社会发展的裁判官法。法学家针对相关法律问 题的种种解答也成为罗马直接或间接的法律渊源。这反映出罗马法 A.体系形成有着丰富的素材 B.是协调帝国内各民族关系的法律 C.具有来源多元、结构松散的特征 D.兼顾社会各阶级利益以稳固统治 18.有学者认为,古希腊智者“是‘流浪思想家’,不过雅典是他们最成功的舞台”。对此理解 正确的是 A.智者运动不利于社会的稳定 B.雅典是城邦制国家 C.智者运动符合雅典政治需要 D.雅典教育事业发达 19.17 世纪的英国,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农业都发展到一定程度,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但是 贵族阶层依然高居英国社会结构的上层,贵族特别是旧贵族对君主制的依恋是自不待言的。 这表明 17 世纪的英国 A.君主专制与资本主义发展矛盾突出 B.政权实现以和平方式的过渡 C.贵族阶层特权统治有新的生存土壤 D.国情决定实行君主立宪政体 - 5 - 20.下面图示反映的是 19 世纪中后期德国工业革命的发展情况。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A.国家统一推动了工业化 B.工业布局比较合理平衡 C.以重工业带动工业革命 D.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21.阿拉帕格斯群岛上的雀鸟的喙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发生了改变,但是并不能说长喙比短喙 进步,也不能说尖喙比粗喙退步。同时,达尔文认为,变异的随机性和环境变化的不可预期 性都决定了生物的进化不是必然的,而是偶然的。这反映出达尔文“自然选择”的内涵是 A.适者生存 B.朝进步性发展 C.具有方向性 D.变异是必然的 22.19 世纪下半叶,柴可夫斯基的音乐作品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俄国知识分子对社会现实不满、 愤慨、悲痛的内心情感,同时也表现出了他本人无奈的心境。这表明柴可夫斯基的作品具有 A.时代性 B.导向性 C.传承性 D.理想性 23.据统计,从 1866 年到 1941 年美国国会通过的法律中,授予总统处理经济问题的自由裁夺 权条款共 110 条,其中 1933 年前的 67 年中仅 32 条,而 1933 年后的 8 年中却增加到 78 条。 这说明 20 世纪三十年代的美国 A.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加强 B.政府积极调整劳资关系 C.分权制衡原则遭到破坏 D.立法权转移到总统手中 24.历史经验表明,全球化虽然反映了工业革命和世界市场形成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是历史大趋势,但全球化的阶段性进程总是崎岖坎坷的,“可逆性是全球化的应有属性”。全 球化具有“可逆性”的根本原因是 A.南北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 B.世界格局发展的多极化 C.全球化发展进程的不平衡 D.世界大国推行霸权主义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共 52 分。第 25~26 题为必考题,每个试 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 27~29 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共 37 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 分) - 6 - 材料一 中国古代典籍记述有“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强调家国同构的统治秩序。认同的是推及 天下的华夏文化共同体及其以此为合法性的世袭君王,所谓“中国者,天下之中也”。即九州 的中心为华夏族的居住区,其四周被视作虚幻的方外,为四夷居住区,拱卫中国。鸦片战争 后,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把西方的民主观念引入中国,如魏源详细介绍了英国的议会制,并 推崇美国的民主共和制。早期维新派认为国家的强大主要取决于国内政治,认为洋务派的做 法是舍本逐末,甲午战败之后,梁启超强调“故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 主义之国而已。”以梁启超、张謇等人为代表,在清末开展了长达六年的立宪运动,以期建立 英国式分权立宪国家,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举起了满汉一家、合族救国的大旗。革命派认同 了“合族”反帝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由驱除鞑虏到反满,再到只反对少数害汉人的满洲人, 进而提出五族共和并希望把五族合为一个中华民族,组成一个近代民族国家。同时孙中山强 调民族主义的另一个含义即反帝。此后到五四运动合族反帝标志近代民族主义成熟,加上此 前清王朝的灭亡与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建立,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这样近代民族民主国 家观念基本形成。 ——摘编自安树彬《从传统天下观到近代国家观》 材料二 1949 年 10 月 1 日,新中国成立,五星红旗、北京天安门、《义勇军进行曲》、毛泽东主席 等核心元素所构成的国家形象符号体系,也在开国大典中实现了合法化。到 1951 年 9 月,全 国各大行政区、省、直辖市到 2000 多个县、数十万个乡,均在民选基础上建立了人民政府, 初步形成便于发挥高效组织动员能力的国家行政体系。中共先后发布了剿匪和镇压反革命活 动的指示,6 个月内有效制止通货膨胀,稳定金融物价,平衡财政收支,建立起全国统一的财 税制度。通过“三反”和“五反”整治干部阶层的不良作风,加大社会改革力度。如实行企 业民主改革、严禁烟毒娼赌恶习、废止封建婚姻制度、进行土地改革运动等。制定并执行了 “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等外交方针。1949 年底毛泽东出访苏联,1950 年,中苏两国缔结同盟条约极大地提升了新中国的国际影响力。1950 年 10 月,中国政府决定 派遣志愿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这场战争也打破了美帝国主义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增 强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摘编自周良书《“新中国”观念的生成和国家形象的初步建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天下观的认同点,并说明近代前期民族、民主 国家观念的形成具有的特点。(10 分) - 7 -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新中国建立和巩固措施所体现的显著特点,并简析其 意义。(15 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美元指数(左轴)是综合反映美元在国际外汇市场.上汇率变动情况的指标,它通过计算美元 和对选定的一揽子货币的综合的变化率,来衡量美元的市场强弱程度,从而间接反映出美国 及世界经济、政治的变动情况。下图反映了 1971~2014 年美元指数的变化情况。 ——摘编自张文木《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三次变动与历史》 根据材料,任意选择图中美元指数峰谷变化的一个或数个点提出自己的观点,并结合所 学世界政治、经济史知识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所选之点具有代表性,能与世界政治、经济 史上的大事相互印证;阐述须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二)选考题:共 15 分。请考生从 3 道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27.[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 分) 材料 刘秀重建汉朝,天下从乱走向治,从纷争走向统一。王莽改制留下一个烂摊子,加之连 年的内战,国家变得凋敞不堪。刘秀以他非凡的胆识才干,遵循“以柔道治之”的方略,创 造了“光武中兴”的业绩。实行“简政”是其重要政策之一,所谓“简政”,就是废除王莽的 繁苛法令,恢复汉初的法简刑轻。为此,屡次发布大赦令,平反冤狱,释放犯人。光武一朝 刑法宽松,社会安定。简政的另一方面是裁减机构与官员,裁减了十分之一的郡国、四分之 一的县级区划、十分之九的官员,节省了财政开支,减轻了社会负担。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 8 -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刘秀“简政”的背景。(8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秀“简政"的作用。(7 分) 28.[选修 3: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 分) 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完成了对欧洲全球霸权的破坏,而这一破坏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因此, 总的说来,20 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对世界历史具有相似的影响。不过,它们在细节上存在着 种种差别,这些差别对当今的国际舞台有着重要意义。两次大战战后的一个差别是 1945 年以 后殖民地臣民进行了卓有成效的革命,这与 1918 年以后帝国主义权力的加强形成鲜明对照。 二战后的 20 年内,欧洲诸幅员广大的帝国几乎全已消失。从这一意义上说,这 20 年是欧洲 在政治和军事上衰落的 20 年。但与此同时,由于全球日益统一,西方的思想、制度和技术正 以不断加快的速度传遍全球。因此,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后时期既是欧洲衰落的时期,又是 欧洲胜利的时期,这一点似乎是有悖常理的。 ——摘编自 L·S·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次大战对世界历史具有的相似影响。(7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二战后 20 年间欧洲发生变化的认识。(8 分) 29.[选修 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 分) 材料 凯恩斯,英国经济学家,现代西方经济学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之一,因开创了所谓的“凯 恩斯革命”而著称于世。他对德国赔偿问题所持看法的《和平的经济后果》(1919)一书出版, 引起欧洲、英国及美国各界人士的大争论,使其一时成为欧洲经济复兴问题的核心人物。1921 年出版《概率论》。1929 年经济危机爆发后,他感觉到传统的经济理论不符合现实,必须加以 突破。1936 年其代表作《通论》出版。明确提出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的主张。1940 年在他的倡 议下,英国政府开始编制国民收入统计,使国家经济政策拟订有了必要的工具。1944 年 7 月, 他随英国政府代表团出席布雷顿森林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并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 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的英国理事。在 1946 年 3 月召开的这两个组织的第一次会议上,他 当选为世界银行第一任总裁。 ——摘编自罗伯特·斯基德尔斯基《凯恩斯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凯恩斯出版《通论》的原因。(5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凯恩斯的贡献。(10 分) - 9 - - 10 - - 11 - - 12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