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宁夏育才中学孔德学区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宁夏育才中学孔德学区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

历史 注意事项: 1.填在答题卡上写清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 卷I(选择题)‎ ‎ 一、 选择题 (本题共计 35 小题 ,每题 2 分 ,共计70分 ) ‎ ‎1.“周代分封制的实质则是周天子作为国家元首委派诸侯去各地建立地方政府,推行天下一统的政治制度。”这说明分封制( )‎ A.加强了皇权专制统治 B.开创了地方分权体制 C.有利于边疆地区开发 D.强化了国家整体观念 ‎2.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相互朝见成为邦交的主流。据统计,仅见于《春秋》《左传》的朝见就有101次(如下表)。由此可以说明( )‎ 受朝国 ‎ 鲁国 ‎ 晋国 ‎ 齐国 ‎ 楚国 ‎ 越国 ‎ 纪国 次数 ‎ ‎39次 ‎38次 ‎11次 ‎10次 ‎2次 ‎ ‎ 1次 A.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 B.变法运动促进相互朝见 C.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 D.远交近攻影响邦国外交 ‎3.有人在评述秦朝的政治变革时说:“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政治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当时没有一个人敢于想象皇帝的儿子们竟会跟平民一样,竟没有拥有土地,更没有拥有奴隶群。”从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种变革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促使中国古代政治( )‎ A.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 B.从井田制向小农经济转变 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 D.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4.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5.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这表明元朝( )‎ A.地方拥有适度权力 B.地方缺乏实际权力 C.行省权力集中专断 D.君主专制得以加强 ‎6.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强化,往往通过采取弱化相权、完善监察体制、调整中央和地方关系等手段来实现,在这一过程中政治架构的设计与职权的变更较为突出。下列选项中,在地位和职权上大体相当的一组是( )‎ A.东周诸侯国与元行省 B.唐政事堂与宋中书门下 C.西汉州刺史与明监察御史 D.宋提点刑狱司与明通政司 ‎7.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田歆对他说:“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这体现了( )‎ A.地方无选官权 B.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 C.察举制的弊端 D.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 ‎8.在古代雅典,官员就职前须宣誓保证依法履行职责,陪审员须宣誓保证公正审判,年满18岁的青年男子须参加成人宣誓仪式才拥有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这些宣誓旨在( ) ‎ A.限制权力滥用 B.防止官员腐败 C.培育权利观念 D.增强责任意识 ‎9.古罗马法学家盖尤斯记述过一个案例:有人砍伐了邻居家的葡萄树,被告上法庭,原告虽提供了确凿证据,却输掉了官司。原因是原告在法庭辩论中把“葡萄树”说成了“葡萄”,而《十二铜表法》只规定了非法砍伐他人“树木”应处以罚金。该案例说明当时在罗马( )‎ A.不重视私有财产的保护 ‎ B.法律具有形式主义特征 C.审判程序缺乏公正性 ‎ D.审判结果取决于对法律的解释 ‎10.1649年1月,英王查理一世在审判法庭上说:“国王是世袭的,已经有一千多年了,你得告诉我究竟是什么权威传我来的……我愿拥护下议院的公平的权利,不敢后于在场的任何人……必须有贵族,才能构成议会,但是贵族在哪里呢?”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 A.贵族地位开始没落 B.传统议会制度瓦解 C.议会拥有绝对权力 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11.20世纪初,英国首相阿斯奎斯说:“我们现在有一个牢固确立了两百年的传统,即归根到底,王位的占有者接受其大臣的建议并据此行事。”这一传统的确立,使一个以小农业和手工业生产为主的国家变成了一个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成为欧洲各国效仿的对象。各国效仿的理由是( )‎ A.英国经济上的成就得益于其制度设计 B.殖民主义深刻影响了英国“世界工厂”的地位 C.英国“光荣革命”宣告了欧洲新社会政治制度的诞生 D.英国启蒙思想奠定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政治的理论基础 ‎15.读《1832~1935年英国内阁中贵族人数变化》表。对其包含的历史信息分析合理的是( )‎ 年份 ‎ 贵族阁员 ‎ ‎ 非贵族阁员 ‎1832~1866年 ‎64‎ ‎36‎ ‎1867~1884年 ‎35‎ ‎23‎ ‎1885~1905年 ‎40‎ ‎29‎ ‎1906~1916年 ‎25‎ ‎26‎ ‎1918~1935年 ‎25‎ ‎82‎ A.英国民主政治的发展使贵族数量减少 ‎ B.英国政治变革呈现出渐进式特征 C.英国内阁权力随贵族数量变化而调整 ‎ D.工业化进程决定英国贵族的地位 ‎12.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说:“美国的联邦宪法,好像能工巧匠创造的一件只能使发明人成名发财,而落到他人之手就变成一无用处的美丽艺术品。”这句话着重强调美国联邦宪法( )‎ A.创造了新的宪法体制 B.不具有普适性 C.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D.具有借鉴意义 ‎13.近代法国先后产生了12部宪法,1789~1875年的86年内,法国平均每7年更换一部宪法,这样频繁地更换宪法在世界各国中实属罕见。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启蒙思想的影响不断深入 ‎ B.封建残余势力的复辟导致政治危机 C.走向共和的历程非常艰难 ‎ D.外国侵略势力的干涉打断民主化进程 ‎14.历史学家钱穆曾指出:“就马克思理论而言,无产阶级亦必在资本主义社会下获得长期的高度的训练,待其知识程度与组织能力达到一定理想水平,才能脱颖而出,代替资本主义来掌握政权。”最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 A.三大工人运动失败的教训 ‎ B.《共产党宣言》发表的影响 C.巴黎公社失败的主要原因 ‎ D.二月革命爆发的主要原因 ‎15.1877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这反映了清政府 ( )‎ A.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约束 B.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 C.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 D.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16.有西方学者在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原因时说:“欧洲人渴望中国做出更大的让步以实现其贸易扩张。”若对此进行补充,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西方国家希望通过“最惠国待遇”获得更多权益 B.西方国家想借“修约”名义攫取更多的在华利益 C.清朝政府没有遵守《南京条约》各项条款的规定 D.总理衙门拒绝了西方提出的公使进驻北京的要求 ‎17.某学者说:“农民造反者……长歌涌入金陵,开始建造人间小天堂,曾是他们的喜剧;天京陷落……则是他们的悲剧。”“他们”从“喜剧”走向“悲剧”的根本原因是( )‎ A.定都天京的战略失误 B.“人间小天堂”的腐朽享乐 C.绝对平均的社会纲领 D.“农民造反者”的社会角色 ‎18.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这反映了( )‎ 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 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 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 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 ‎19.太平天国提倡“剪辫蓄发”,认为当时人的发饰“坏先人之服冕,是使中国之人忘其根本也”。辛亥革命期间,革命党人认为“欲除清朝之藩篱,必先去满洲之形状”,提倡“剪辫易服”。二者均希望通过变革发饰( )‎ A.与西方文明相对接 B.号召推翻清朝统治 C.提倡民主自由思想 D.表明各自宗教信仰 ‎20.从刘邦“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到孙中山“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历史变迁说明( )‎ A.专制与民主构成传统社会主要矛盾 ‎ B.民主共和取代君主专制是世界潮流 C.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进程起决定作用 ‎ D.封建专制制度长期延续影响历史进程 ‎21.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 )‎ A.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 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 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22.1918年陈独秀曾撰文严厉指责义和团野蛮、保守、盲目排外和传播迷信;1924年,他又认为义和团是反对帝国主义的爱国者。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 A.十月革命的影响 B.民族主义的高涨 C.民主主义成为时代主流 D.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23.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说:“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打倒贪官污吏,打倒土豪劣绅,这几个政治口号,真是不翼而飞,飞到无数乡村的青年壮年老头子小孩子妇女们的面前,一直钻进他们的脑子里去,又从他们的脑子里流到了他们的嘴上。”该文描述的这一现象表明( )‎ A.中国革命目标与民众需求相一致 ‎ B.国民党在农村调整扶助农工政策 C.中共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日益成熟 ‎ D.中国革命性质开始发生根本转变 ‎24.国民革命失败后,苏共领导人曾认为,中国红军不可能在农村有所作为,只能等待时机配合城市工人暴动。但是,毛泽东成功探索出一条中国革命的独特道路。对这一探索历程表述准确的是( )‎ A.南昌起义→遵义会议→《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B.中共“七大”→“工农武装割据”→敌后游击战 C.秋收起义→“工农武装割据”→中共“七大”‎ D.遵义会议→井冈山道路→《论持久战》‎ ‎25.1924~1949年,国共两党关系呈现“合作—分裂—再合作—再分裂”的曲折发展历程。以下认识正确的是( )‎ A.两次合作都是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实现的 B.两次合作都是中途破裂,合作的目标都没实现 C.两党性质不同,只能通过武力对抗解决矛盾 D.合则两利,分则两伤 ‎26.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后,中共中央于1947年2月1日发表声明:“对于1946年1月10日以后,由国民党政府单独成立的一切对外借款,一切丧权辱国条约及一切其他上述的协定谅解……本党在现在和将来均不承认,并决不担负任何义务。”这一声明( )‎ A.说明中共“另起炉灶”方针开始实行 B.是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体现 C.结束了旧中国屈辱外交的历史 D.认为国民党政府是在出卖国家利益 ‎27.“巴黎公社和十月革命是资本主义条件下的阶级和阶级斗争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两个相同和不同表现形式,这个斗争直接带来两个后果:一个是使资本主义更加完善和成熟并获得更大发展;一个是使无产阶级逐步成为新社会的主人变得更为可能。”材料认为十月革命( )‎ A.是对巴黎公社革命道路的重复 B.取得了与巴黎公社不同的成果 C.发生于资本主义没落的阶段 D.使社会主义战胜了资本主义 ‎28.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6人中有3位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63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为30人。对上述内容理解正确的是( )‎ A.该届中央人民政府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B.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 C.从此确立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D.标志着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的确立 ‎29. 1948~1949年夏,英、法、美等国通过各自渠道同中国共产党接触,试探与将要成立的新政府建立某种形式的外交关系的可能性。中共中央考虑: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可以采取积极办法争取这些国家承认;也可以等一等,不急于争取这些国家的承认。这反映出( ) ‎ A.中国共产党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B.西方国家放弃了对国民党政权的支持 C.中国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 D.新政府不急于获取国际支持 ‎30.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指出:香港主权回归后,中国在香港设特别行政区,除国防和外交事务外,特区享有高度自治权,特区保持原有资本主义制度50年不变。这体现了( )‎ A.三权分立原则 B.地方自治原则 C.主权平等原则 D.“一国两制”原则 ‎31.2016海峡两岸暨港澳侨界圆桌峰会上,中国侨联副主席在圆桌峰会上指出,“九二共识”明确界定了两岸关系的根本性质,是两岸双方建立政治互信、实现良性互动的前提和基础。材料中“九二共识”界定的两岸关系的根本性质是( )‎ A. ‎“一个中国”   B.“和平统一” C.“一国两制” D.平等协商 ‎ 32.20世纪40年代末,美国政府公开宣告其政策是把日本“扶植为非常强大而且具有稳定的自立经济的民主国家”。其目的是( )‎ A.遏制共产主义在亚太地区的扩张 B.确立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 C.实现美国战略重心的转移 D.适应世界多极化发展的需要 ‎33.电影往往是社会现实与舆论的一种反映。1943年,好莱坞拍摄了一些歌颂苏联的电影,比如《光荣的日子》《出使莫斯科》等。1948年后,苏联对美国的威胁成为好莱坞电影的重要主题之一,这类影片有《铁幕背后》《红色威胁》等。与这一时期电影主题转变相关的政治背景有( )‎ ‎①“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②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 ③联合国成立 ④不结盟运动兴起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4.1959年,美国国家展览会在莫斯科举办。对于榨汁机和洗碗机等展品。赫鲁晓夫表示工人阶级决不会购买这些无用的小器具,当场引起了美国副总统尼克松的反对。这反映了当时( )‎ A. 美苏冷战的重点从军事领域转向经济领域 ‎ ‎ B.美国霸主地位动摇,急需打开苏联市场 C.苏联轻工业发达,不需要进口这些器具 ‎ ‎ D.经济文化交流没有改变两国意识形态的对立 ‎35.冷战结束后,国际事务从西方国家垄断向发展中国家广泛参与的方向转变,新兴大国与守成大国围绕责任、权益的合作与竞争同步增长,新兴大国力图在世界秩序重构中占据主动。这说明( )‎ A.国际格局多极化的趋势加强 B.西方已经无力主导国际事务 C.旧的世界秩序已经完全崩溃 D.国际力量对比已经完全改变 卷II(非选择题)‎ ‎ 二、 材料分析题 ‎ ‎36. (本题12分) ‎ 二战后,世界格局经历了一个复杂而多元的演变过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冷战结束,制造出观察家称之为“单极的世界”或“一个超级大国的世界”。但是,美国实质上并没有比冷战开始时更能单方面独断全面问题,美国比十年前更占优势,可是够讽刺的是,权力也更加分散。因此,美国能够运用来改造世界其他地区的力量,实际上也减弱了。‎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大外交》‎ 材料二 单极化、两极化和多极化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指一个时期、一个阶段内的主要力量格局或主要发展趋势,但这三种概念都是相对的,在某种情况下是可以并存的。看不到三者之间存在某种内在联系,甚至把三者相互对立起来,把三者视为非此即彼的关系,可能是片面的。 ‎ ‎——叶自成《对中国多极化战略的历史与理论反思》‎ 请回答: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单极化、两极化和多极化的关系”为主题,论证材料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50字左右)‎ ‎37.(本题18分)‎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华,乾隆皇帝颁布上谕,宣称:“各处藩封到天朝进贡观光者,不特陪臣俱行三跪九叩之礼,即国王亲至,亦同此礼;今尔国王遣尔(指马戛尔尼)前来祝嘏(福),自应遵天朝法度,免失尔国王祝厘纳贡之诚。”‎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  钦差大臣耆英代表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后,于1844年11月奏称:“夷情变幻多端,非出一致,其所以抚靖羁縻之法,亦不得不移步换形。固在格之以诚,尤须驭之以术……有加以款接方可生其欣感者,并有付之包荒(包容)不必深与计较方能于事有济者。”‎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外交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截至2008年底,中国与171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共参加了13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缔结了近20 000项双边条约,参加了300多个多边条约,参加了24项联合国维和行动,派出维和官兵11 063人次。‎ ‎——摘编自中国外交部编《中国外交》(2009年版)、2009年10月《世界知识画报》‎ ‎(1)依据材料一指出当时清朝统治者的对外态度及其在对外关系方面的影响。(4分)‎ ‎(2)材料二反映出这时某些清朝官员的对外态度有了怎样的变化?为何会发生这种变化?(4分)‎ ‎(3)概括材料一、二、三所反映的不同时期中国外交的基本特点及其形成的主要原因。(12分)‎ 宁夏育才中学2019-2020年第一学期高二第2次月考历史答题卡 ‎ 卷I(选择题)‎ 一、 选择题 (本题共计 35 小题 ,每题 2 分 ,共计70分 )‎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A A C A ‎ B C D B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B C C C B D C B B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B B A C D D B B A D 题号 ‎31‎ ‎32‎ ‎33‎ ‎34‎ ‎35‎ 答案 A A A D A ‎ 卷II(非选择题)‎ ‎ 二、 综合题 ‎36.观点论证题(12分) ‎ 请回答: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单极化、两极化和多极化的关系”为主题,论证材料二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50字左右)‎ 观点:单极化、两极化和多极化是相对的,有时可以并存。‎ 论证:二战后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苏两大阵营对峙局面逐渐形成,确立了两极格局。然而,从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开始,伴随西欧复苏、日本崛起、不结盟运动兴起、中苏关系破裂和美国相对削弱,国际格局以两极格局为主导的同时,开始出现多极化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作为唯一超级大国的美国积极推行单边主义,形成相对的“单极世界”。但欧、日、俄、中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等各种力量不断发展和重新组合,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形成单极化和多极化趋势并存的局面。‎ ‎ ‎ ‎37.(本题18分)‎ ‎(1)依据材料一指出当时清朝统治者的对外态度及其在对外关系方面的影响。(4分)‎ 对外态度:以天朝上国自居;不愿与他国平等交往。‎ 影响;限制中外交往,堵塞与世界沟通的渠道,使中国继续处于封闭状态。‎ ‎ ‎ ‎ ‎ ‎(2)材料二反映出这时某些清朝官员的对外态度有了怎样的变化?为何会发生这种变化?(4分)‎ 变化:畏惧西方列强,对外态度软弱,不敢为维护民族利益而抗争。‎ 原因: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战败,在外交上处于不利地位;‎ 某些清朝官员已感到中国的实力不如西方国家,不惜放弃民族利益以维护清王朝统治。‎ ‎ ‎ ‎ ‎ ‎(3)概括材料一、二、三所反映的不同时期中国外交的基本特点及其形成的主要原因。(12分)‎ 基本特点:朝贡外交;屈辱外交;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主要原因:中国曾长期在世界文明中居于领先地位,封建统治者养成了盲目自大心理;‎ 中国不断遭受列强侵略,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华民族获得独立,民族自信心增强,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 ‎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