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四川省三台中学实验学校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历史试题 Word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四川省三台中学实验学校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历史试题 Word版

‎2019年1月 ‎2018-2019学年四川省三台中学实验学校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历史试题 ‎ ‎ 一、 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 字形歧异,确实是战国时期文字发展演化的一个突出问题。一个“马”字,齐有三种写法,楚、燕、三晋各有两种写法。一个“安”字,齐、燕各有两种写法,三晋竟有四种写法。这反映出 A. 书写材料发生变化 B. 文化的发展具有区域性 C.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 D. 政治分裂影响文化整合 2. ‎《论语》中,孔子门徒在社会问题和哲学问题上多有分歧;孔子死后,“儒分为八”。这反映出当时儒学的特征是 A. 思想内涵的丰富性 B. 核心理念的多样性 C. 治国措施的深刻性 D. 传播阶层的广泛性 3. 先秦时期某思想家提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与这一思想属于同学派的是 A. “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 B. “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 C. “天地与我并存,万物与我为一。” D. “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也。”‎ 4. 在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面对着不可抗拒的力量,没有屈服,即使只需说一句表示屈服的话就可以获得自由,他也毫不退让。这类神话构成了古希腊悲剧的主题,并成为市民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此可知,古代希腊 A. 公民的思想自由遭到压制 B. 传统文化蕴含着人文精神 C. 民众厌倦平淡的世俗生活 D. 神话观念逐步得到了强化 5. 苏格拉底不再着重研究宇宙、自然等问题,转而研究人类本身,即研究人类的伦理问题,如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非正义;什么是国家,具有什么品质的人才能治理好国家,治国人才应该如何培养等等,从而实现了古希腊哲学由“自然哲学”向“伦理哲学”的转变。这表明他 A. 注重提升公民的政治素质 B. 主要是捍卫公民思想自由 C. 不满雅典民主政治的现状 D. 试图扩大公民的基本权利 6. 鉴于经书辗转抄写,错误很多,东汉熹平年间,汉灵帝命人写定《诗》《书》《论语》等七部 ‎ 经典。经典用标准的八分隶书体写成,刻成46方石碑,立于太学,以便学人校对是正,被称 为“熹平石经”。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儒家经典在焚书坑儒后大多遗失损毁 B. 我国古代书画艺术开始进人自觉阶段 C. 朝廷注重儒家经典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D. 标志着儒学成为官方推崇的正统思想 ‎7. 魏晋至隋唐时期,修造了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和甘肃敦煌莫高窟等石窟。这反映出 A.儒学正统地位削弱 B.道教文化的广泛传播 C.佛教影响范围扩大 D.北方经济影响力上升 ‎8.图1是古代中国科技成果分布图,可以用来说明古代中国科技 A. 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 ‎ B.是传统经济特点的反映 C.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 ‎ D.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9. ‎ 理学是以儒家礼法、伦理思想为内核,吸纳佛、道思辨哲学、宇宙生成、万物化生等理论及精神修养方法,而最终形成的一种既有精巧的思辨形态,又有极为现实的纲常伦理内容的哲学体系。这表明理学  ‎ A. 以弘扬纲常伦理和倡导个性解放为本 B. 源于汉代儒学的天命思想 C. 融合佛道思想凸显其逻辑性和道徳性 D. 成为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 ‎10. 先秦以来的人性理论大多对人性之私进行了否定与批判,主张“去私心,行公义”。宋明理学人性论更视“私”为邪恶,强调公私之辨。而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则明确提出人性自私说,肯定个人物质利益、欲望的合理性,强调个体的价值与地位。这反映了明清时期 A. 社会风气败坏,世人追求享乐 B. 西方民主思想促进思想启蒙 C. 商品经济发展.专制统治强化 D. 政府放松对思想文化的控制 ‎11.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一书中写道:(明清)在这个时期,在某些方面,中国的文化有了重大进展。……‎ ‎,官方方面,程朱学派的地位甚至比前朝更为巩固。非官方方面,程朱学派和陆王学派在明末清初都发生了重大的反动。这里的“反动”是指  ‎ A. 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丧失 B. 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 C. 对传统儒学地位的彻底否定 D. 倡导“自由”“平等”思想 ‎12. 下列言论,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①“机器制造之事,为今日御侮之资,为自强之本” ②“国人欲摆脱蒙昧时代,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③“将来民族革命实行以后……那恶劣政治的根本,不可不去” ④“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速立宪法”‎ A. ①④③② B. ④③①② C. ①②④③ D. ③②④①‎ ‎13. 孙中山在1894年《上李鸿章书》中说:“窃尝深维欧洲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垒固兵强,而在于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我国家欲恢扩宏图,勤求远略,仿行西法,以筹自强,而不急于此者,徒惟坚船利炮之是务,是舍本而图末也。”这反映出孙中山主张  ‎ A. 利用先进技术推动国家富强 B. 效仿资本主义制度以富国自强 C. 推行政治改良维护专制统治 D. 进行资产阶级革命挽救民族危机 ‎14. 辛亥革命前,民间家中几乎都供奉“天地君亲师”的牌位,到民国时期很多人家中却改 作“天地国亲师”,甚至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亦如此。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辛亥革命影响日益广泛 B. 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 C. 新文化运动推动的结果 D. 近代国家观念正逐步地形成 ‎15. 国民革命失败后,苏共领导人曾认为,中国红军不可能在农村有所作为,只能等待时机配合城市工人暴动。但是,毛泽东成功探索出一条中国革命的独特道路。对这一探索历程表述准确的是 ‎ A. 南昌起义→遵义会议→《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B. 中共“七大”→“工农武装割据”→敌后游击战 C. 秋收起义→“工农武装割据”→中共“七大” D. 遵义会议→井冈山道路→《论持久战》‎ ‎16. 观世音菩萨是汉化佛教中唯一女性,其画像端庄,没有妩媚、妖娆的性感;文艺复兴时期圣母玛利亚则形象仁慈,有着丰满妇女的皮肤和体型。这说明 A. 东西方绘画的表现形式多样 B. 东西方绘画艺术都注重表现女性 C. 宗教信仰差异决定艺术风格 D. 不同文化背景导致艺术审美差异 ‎17. 马丁•路德认为:人的“原罪”使得人的本性败坏,只有内心信仰虔诚,才能与上帝直接沟通,去恶向善,获得上帝的拯救,外在的一切苦修与事功都达不到这个目的。马丁•路德的这一主张的积极意义在于 ‎ A. 否定了天主教会的神学权威 B. 开辟了宗教改革的道路 C. 激发了德意志的民族意识 D. 使路德教在德意志取得合法地位 ‎18. 卢梭认为“道德是灵魂的力量与生气”,外在的优雅得体虽使人们不再有不体面的罪恶,但“另外的罪恶却以德行的名义被装饰起来”。科学进步可能加剧不平等,我们的灵魂正是随着科学理性和艺术臻于完美而越发腐败的”。他的这一观点 ‎ A. 符合当时学术界的普遍认知 B. 是对理性主义的反思和补充 C. 背叛了启蒙运动的核心主张 D. 揭露了资产阶级的虚伪本质 ‎19. 有学者描述说:18世纪后半期,欧洲的知识精英大多已对基督教持怀疑态度,此情况在法国尤为突出。极富玄想天分的法国人很自然地由自然界联想到人类社会。既然自然界有一个统一的规律,那么人类社会也决不会例外。此描述旨在强调 A. 近代科技对文艺复兴的促进作用 B. 牛顿定理对其它自然学科的影响 C. 牛顿科学精神所具有的哲学意义 D. 经典力学为相对论奠定理论基础 ‎20 .十九世纪的达尔文主义者认为,人的本质是生物,其能力只不过是适应环境而已;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心理学家认为,意识只是支配人类行为的一个狭小的部分。这一些思想的出现说明 A. 工业革命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B. 进化论推动了心理学的发展 C. 科学发展推动对理性的反思 D. 现代主义思湖影响科学发展 ‎21. “他利用简单的数学运算证明,光速是极限速度,接近光速的物休会变小变平。他认为,甚至时间也会受影响。,移动的钟走得比静止的钟慢。”这是物理学思想的一场重大革命。因为它 A. 否定了牛顿的力学理论 B. 借鉴法国科学家拉马克的学说 C. 打破了自然界无跳跃的原则 D. 揭示了时间、空间的本质属性 ‎22. 托马斯•弗里德曼认为:在全球化第三阶段,个人成为了主角,肤色或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不再是合作或竞争的障碍。世界各地包括中国和印度的人们可以轻松实现自己的社会分工,世界变平了,从小缩成了微小。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世界市场形成 B. 信息技术应用 C. 交通工具革新 D. 美苏冷战结束 ‎23.法国雕塑家罗丹说:“在艺术中所谓丑的,就是那些虚假的、做作的东西。”‎ 据此可推知,他推崇的作品是 A《格尔尼卡》 B《自由引导人民》 C《日出印象》 D《石工》‎ ‎24.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攻击爱因斯坦相对论不是来自实验室,导致其频频落选。甚至在1921年还进行过辩论和投票,都没有授予爱因斯坦诺贝尔物理学奖。这说明诺贝尔奖 A.评奖过程非常谨慎 B.只重视实验室验证的成果 C.评审程序不够公正 D.对理论研究存在严重偏见 二. 材料解析题(共52分)‎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30分)‎ 材料一  受到“作为时代特征的冒险精神”影响的西方传教士,远涉重洋,揭开了中西文化交汇激荡的历史篇章。同时也掀起了一场“天儒冲突”。天儒礼仪之争,最初只是一个译名之争。基督教中的造物主Deus音译为“徒斯”,但这两个字的中文含义不明,利玛窦强调耶儒相通,采取“多与孔、孟合”的路线,将其译为“天主”或“上帝”。除此之外,礼仪之争更主要的是祭孔和祭祖问题。中国传统的家庭作为一个基本的“宗教”单位,宗教信仰的发生、传授,宗教仪式的举行多以家庭为中心。中国传统的宗教仪式主要是对祖先的拜祭。在传统的中国社会中,教师在伦理关系中处于相当重要的地位,孔夫子作为“万世师表”,被中国人当作圣人一样受到供奉祭祀。祭孔因而也是中国传统家庭伦理的重要内容。然而基督教是把尊奉和敬拜天主作为第一教义,这是其十戒中的第一条。礼仪之争由一个理论问题演变成清王朝与教廷之间的直接冲突。清朝雍正年间,终于全面禁止了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并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据刘海鸥《天儒冲突: 中西方家庭伦理的初次冲撞》整理 材料二 法国启蒙思想家马布利认为:“自然界并没有创造国王、统治者、庶民和奴隶,人生下来是完全平等的。”新文化运动的先驱陈独秀认为,专制制度是中国万恶之源,中国欲求生存,“必弃数千年相传之官僚的、专制的个人政治,而易以自由的、自治的国民政治”。法国启蒙运动的开路先锋梅叶大声疾呼:“世上穷人们受各种迷信及偶像崇拜欺骗的时间已经够久了……该是打开穷人的眼界,向他们说明全部真相的时候了。”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指出,对于孔教“不可不有彻底之觉悟,猛勇之决心;否则,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卢梭的“人民主权”体现了民主的思想,《百科全书》更是一台以科学和民主为主题的“战斗机器”‎ ‎。法国的启蒙运动开启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而中国的初期新文化运动不能开启资产阶级革命,也不可能直接开启社会主义革命,但是为马克思主叉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摘编自《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与中国“五四”前新文化运动的比较》‎ 材料三 黄氏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之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大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 ‎——赵轶峰《十七世纪中国政治、社会思想诉求的维度》‎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末清初“天儒冲突”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分析这次冲突所产生的影响。(10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法国启蒙运动与中国新文化运动在内容上的相似之处,并分析“中国的初期新文化运动不能开启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12分)‎ ‎(3)运用材料三评价黄宗羲的思想方法评价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黄宗羲与孟德斯鸠的思想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进程中的影响。(8分)‎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材料一 清初建立的历代帝王庙,除了供奉三皇五帝以来的历代开业帝王外,还增入辽太祖、金太祖、明太祖等皇帝进行祭祀,康熙帝将宋朝以来“敬天法祖、勤政爱民”的统治家法作为治国政纲,乾隆帝更是提出“中华统绪,绝不断线”的观点。康熙帝还专程前往曲阜瞻拜孔庙,重用李光地等儒臣,乾隆帝时编订出版了汇通各族文字的书籍和词典。针对“华夷之辨大于君臣之伦”,雍正帝驳斥道:“自我朝入主中土,君临天下,并蒙古极边诸部落俱归版图,是中国之疆土开拓广远,乃中国臣民之大幸,何得尚有华夷中外之分论哉!”‎ ‎——摘编自常建华《国家认同:清史研究的新视角》等 材料二 ‎ ‎ 西方最早的国家形式是古希腊各城邦,国家观念也随之出现。随着基督教的出现,神学国家观逐渐形成,教会提出国家存在是因为人有原罪,国家是减轻原罪所必须的安排。启蒙运动时期的霍布斯、洛克、卢梭等人都用社会契约论来阐释自己的国家观念。霍布斯认为人生而是自私自利且充满恶意的,理性为人们提出一些简单可行的和平契约,每个人都同意把权力和力量转让给主权者,从而形成国家。洛克强调人的自然权利不可让渡、不可剥夺,否则人民将有权革命,强调政府必须实行法治和分权。‎ ‎——摘编自《西方文明史》等 材料三 中国传统的君主统治形式实质是“家天下”,它将家和国联结成一个“共同体”,“家长”是独一无二的权威主体。维新时期,梁启超批判旧的国家观念,介绍西方新观念。他认为当务之急是迅速养成自己的国家观念以抵抗帝国主义的侵略。他强调只有兴民权才能强国家,人人有自由之权,国事决于公论。他更明确了君、臣、民三者的关系,君和臣都是为民办事者。‎ ‎——摘编自《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等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朝前期统治者为实现国家认同采取的举措,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采取这些举措的背景。(10分)‎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维新时期的国家观念与近代欧洲国家观念内涵的相同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12分)‎ 参考答案 ‎1.【答案】D 2.【答案】A ‎3.【答案】D ‎5.【答案】C【解析】题目中的信息“什么是国家,具有什么品质的人才能治理好国家,治国人才应该如何培养”体现了苏格拉底对雅典直接民主的不满,强调“精英治国”的理念,C符合题意;题目中未涉及对公民素质提升的注重、对思想自由的捍卫及扩大公民的基本权利,故无法得出ABD三项的结论,可以排除。故选C。‎ ‎6.【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汉灵帝命人写定《诗》《书》《论语》等七部 经典。经典用标准的八分隶书体写成,刻成46方石碑,立于太学”可以看出统治者对儒学经典的重视,故C项符合题意; A项题干材料不能反映; B项是在魏晋时期,应排除; 儒学成为官方推崇的正统思想是在西汉汉武帝时期,故D项错误。 故选:C。 7.【答案】C ‎8.【答案】B 9.【解析】理学是以儒家礼法、伦理思想为内核,吸纳佛、道思辨哲学、宇宙生成、万物化生等理论及精神修养方法,而最终形成的一种既有精巧的思辨形态,又有极为现实的纲常伦理内容的哲学体系“表明理学融合佛道思想凸显其逻辑性和道徳性,故C正确; 10.【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明清进步思想,旨在考查学生阅读理解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比来看,明清时期的思想家对人本身更为重视,与西方的人文主义思想有相似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受到商品经济的影响,对个人价值和地位有所要求,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错误,这种价值观的出现并不能称为“风气败坏”,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B选项错误,这一时期西方民主思想还没有传入;D选项错误,这与历史事实不符。故选C。‎ ‎11.【答案】B【解析】明清时期,程朱理学依然是统治者推崇的官方哲学,故A错误; 但也出现了一批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家,他们抨击君主专制,对传统儒学进行批判地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近代民主思想产生一定影响,故B正确,C错误; D是启蒙思想的内容,排除。 故选:B。‎ ‎12.【答案】A【解析】①是洋务运动;②是新文化运动;③是革命派;④是维新派,故其顺序为①④③②。故选:A。 13.【答案】B【解析】“‎ 窃尝深维欧洲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垒固兵强,而在于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我国家欲恢扩宏图,勤求远略,仿行西法,以筹自强,而不急于此者,徒惟坚船利炮之是务,是舍本而图末也”表明孙中山主张效仿资本主义制度以富国自强,故B正确; A与“徒惟坚船利炮之是务,是舍本而图末也”不符,排除; CD材料未体现,排除。 14.【答案】D【解析】从材料“辛亥革命前…… ‘天地君亲师’……,到民国时期……‘天地国亲师’”中可以分析辛亥革命后国民的国家民族意识逐渐增强,故D项正确; ‎ ‎15.【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毛泽东成功探索出一条中国革命的独特道路是指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其过程是南昌起义、秋收起义揭开序幕;1927年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形成“工农武装割据”理论;中共“七大”将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故C项正确。 遵义会议是1935年召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出现在1927年,故A项错误。 中共“七大”是1945年;“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形成是1927年;敌后游击战是抗日战争时期,故B项错误。 遵义会议是1935年;井冈山道路是1927年;《论持久战》是1938年,故D项错误。 故选:C。‎ ‎16.【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文化背景对艺术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观世音菩萨是汉化佛教中唯一女性,其画像端庄,没有妩媚、妖娆的性感;文艺复兴时期圣母玛利亚则形象仁慈,有着丰满妇女的皮肤和体型”可知中外不同的文化背景对艺术影响明显,故D正确;A不合题干主旨,故排除;B说法绝对,不合史实,故排除;C项说法绝对,故排除。故选D。‎ ‎17.【答案】A【解析】由材料中“只有内心信仰虔诚,才能与上帝直接沟通,去恶向善,获得上帝的拯救”可以看出马丁•路德主张“因信称义”,即人们可以与上帝直接沟通,一定程度上架空了教会的作用,是对天主教会神学权威的否定,故A项正确;1517年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揭开宗教改革序幕,故B项错误;马丁•路德主张建立民族教会,提高世俗当局的权力,激发了德意志的民族意识,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1555年《奥格斯堡和约》确定的教随国定原则,路德教取得合法地位,故D项错误。故选:A。 18.【答案】B【解析】“道德是灵魂的力量与生气”“另外的罪恶却以德行的名义被装饰起来”“科学进步可能加剧不平等,我们的灵魂正是随着科学理性和艺术臻于完美而越发腐败的”是对理性主义的反思和补充,故B正确;‎ ‎19.【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牛顿的相关史实,旨在考查分析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欧洲的知识精英大多已对基督教持怀疑态度,此情况在法国尤其突出”可知是指法国启蒙运动,宣扬理性主义,“既然自然界有一个统一的规律,那么人类社会也决不会例外”‎ 进一步说明启蒙思想家希望用理性迎来民主、科学的新时代。因此可知当时科学技术推动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因此科学精神具有哲学意义,可以为启蒙运动提供价值指导,C项正确;A项错在“文艺复兴”,B项错在“其他自认科学”,D项“相对论”材料体现不出,均可以排除。故选C。‎ ‎20.【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随着生物学和心理学的发展,人与理性的关系得到进一步认识,意识到了理性的局限,说明科学发展推动对理性的反思,故C项正确; 材料强调科学发展推动对理性的反思,没有涉及工业革命与科学发展的关系,排除A; 材料没有体现进化论推动心理学发展,而是强调科学发展推动对理性的反思,排除B; 材料没有体现现代主义思湖影响科学发展,而是强调科学发展推动对理性的反思,排除D。 21.【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他利用简单的数学运算证明,光速是极限速度,接近光速的物休会变小变平。他认为,甚至时间也会受影响,移动的钟走得比静止的钟慢。”这是物理学思想的一场重大革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说的是相对论的特点即尺缩效应和钟慢效应。‎ ‎22.【答案】B【解析】A.世界市场的形成,在二十世纪初就完成了。 B.信息技术的应用,使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密切,大大加强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C.交通工具的革新,只是从地理概念上让世界联系更加密切,并不能体现出材料中的微小的特点。 D.美苏冷战的结束,是全球化发展的政治因素,而不是技术条件,不能够使世界变成微小。 故选:B。 23.【答案】D ‎24.【答案】A ‎25.【答案】(1)表现:(6分)‎ ‎①在造物主译名上,中国音译为“徒斯”,含义不明,而西方译为“天主”或“上帝”,突出其地位;‎ ‎②在祭拜对象上,中国祭拜自己的祖先和万世师表的孔圣人,而西方把尊奉和敬拜天主作为第一教义;‎ ‎③在政治上,清王朝与西方教廷之间发生了直接冲突,雍正皇帝全面禁止基督教在中国传播。‎ 影响:(4分)‎ ‎①客观上促进西学,特别是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并取得一定的成就;‎ ‎②直接导致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中西文化交流(西学东渐)中断;‎ ‎③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明末清初的士大夫的思想变化,促进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产生。‎ ‎(2)相似之处:反对封建专制,主张自由平等;反对传统思想权威;提倡民主与科学。原因:辛亥革命的失败已证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初期的新文化运动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12分)。‎ ‎(3)评价: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为资产阶级建立政权提供了制度设计,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时代要求;它主要代表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其实质是维护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权利。(4分)‎ 影响:黄宗羲的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思想组成部分,其反对君主专制的主张被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派所继承,成为反封建斗争的思想武器。(2分)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传入中国,为资产阶级提供了反封建斗争的思想武器,而且为资产阶级政治实践和制度设计提供了借鉴。(2分)‎ ‎26.答案:‎ ‎(1)举措:确立王朝统治的正统性和合法性;构建尊孔崇儒的文化认同;建立各族一家的民族认同。(6分)背景:巩固统治、加强集权的需要;政治统一、民族融合的发展;受儒家正统思想文化的影响。(4分)‎ ‎(2)相同之处:反对专制;主张实行代议制民主。(2分)不同之处:欧洲的国家观念基于反教会神学,而中国维新时期的国家观念基于反对君主专制和帝国主义侵略。(4分)原因:中世纪欧洲宗教神学阻碍社会发展;近代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程度高;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甲午战争后,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通过学习西方转变国家观念,探索强国之路。(6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