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1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吉林省延边州汪清县四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www.ks5u.com 历史考试 考试时间:60分钟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 1.从下图中可以得到的信息有 ①禅让制 ②世袭制 ③分封制 ④宗法制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西周的政治制度。根据图中内容可知,天子相对于诸侯等来讲是大宗,体现了宗法制;天子的位子是世袭的,体现了世袭制;按照血缘关系的远近,被分成了不同的等级和爵位,体现了分封制。禅让制是将统治者的位置禅让给贤能的人,与血缘没有关系,所以没有体现禅让制,故排除A、C、D,故选B。 【点睛】题干中的图片时典型的宗法制的体现,在宗法制之下,王位世袭,并按照血缘远近进行分封,能够体现出西周时期的主要政治制度的内容。 2.观察下图,西周分封时,将同姓诸侯国与异姓诸侯国交错分布,其主要目的是 A. 分而治之 B. 巩固统治 C. 论功行赏 D. 富国强兵 【答案】B 【解析】 周天子将同姓诸侯国与异姓诸侯国交错分布,可以起到以同姓诸侯国制约异姓诸侯国的目的,以此稳固周天子的统治。故答案为B项。A项不是主要目的,只是稳固统治的手段,排除;CD项与这种分封意图无关,排除。 3.西周建立后,统治者在商代宗族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体系完整、等级严格的宗法制度。西周建立宗法制度的初衷是 A. 巩固统治秩序. B. 安抚商代贵族阶级 C. 确保分封实施 D. 强化血缘亲疏关系 【答案】A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是西周为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巩固周王的统治而建立的,故A项正确;B项不符合史实;CD项是宗法制建立的影响。 4.有学者指出,在中国关于郡县制优劣的马拉松式论战中,秦始皇是持肯定观点的第一位专制统治者。秦始皇持肯定观点主要在于郡县制 A. 在秦国有坚实基础 B. 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 促进了民族间融合 D. 比分封制度更优越 【答案】B 【解析】 【详解】郡县制在秦国有坚实基础,但不是秦始皇肯定郡县制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秦大一统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就加强中央集权而言郡县制要优于分封制,故B项正确;郡县制对民族融合有影响,但相比于加强中央集权而言,不是主要影响,故C项错误;郡县制与分封制各有利弊,不能说郡县制一定比分封制优越,故D项错误。 5.战国时各国最高统治者都尊号为王。秦王政统一六国后,更改名号,号称“皇帝”建立了皇帝制度。秦王政的做法 A. 打击了战国君主的威严 B. 保证了秦国统治的延续 C. 限制了丞相权力的行使 D. 确立了至高无上的皇权 【答案】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王嬴政更名号为“皇帝”,赋予皇帝全国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全,确立了皇权的至高无上,故D项正确;秦王这一做法是在统一六国后实施的,故A项错误;这一做法并没有保证秦国统治的长久和限制丞相的权力,故BC项错误。 6.西汉初年,在王国的政治架构上,王国的傅、相由中央任命,王国仅有二千石以下官吏的任免权,而相“总纲纪、统众官”。这一举措 A. 推行于“推恩令”颁布后 B. 有利于调动地方的积极性 C. 直接导致“七国之乱” D. 意在防范封国的势力壮大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王国的傅、相由中央任命”和相“总纲纪、统众官”来看,西汉政府通过官僚制度的安排来加强中央对地方封国的控制,防范封国势力壮大,D正确;汉武帝推行“推恩令”,不符合“西汉初年”,排除A;“王国的傅、相由中央任命”和相“总纲纪、统众官”加强中央对地方封国的控制,不利于调动地方的积极性,B错误;汉景帝削藩政策直接导致“七国之乱”,故C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王国的傅、相由中央任命”和相“总纲纪、统众官”,紧扣关键信息和中央集权的含义分析解答。 7.忽必烈即位初期,委派重臣以中书省官“行某处省事”名义,到地方行使中书省职权。元朝此措施 A. 导致了国家贫弱 B. 废除了丞相制度 C. 加强了中央集权 D. 结束了郡县体制 【答案】C 【解析】 材料反映了元朝行省制的实行,行省制与国家贫弱没有因果关系,故A项错误;明太祖废除了丞相制度,故B项错误;元朝行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行省制是对郡县体制的发展,故D项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所述的史实,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出行省制的内容,据此即可排除错误选项,进行正确判断。 8.唐代科举制规定:士子无论贫富,只要有志于报效朝廷,都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这一规定的影响是 A. 加强了中央集权 B. 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 C. 降低了做官标准 D. 确保了选官制度的公平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只要有志于报效朝廷,都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扩大了官吏的选拔范围,B选项符合题意。中央集权体现的是中央和地方的矛盾,材料未体现,A选项排除。科举制的标准是考试成绩,C选项排除。科举制体现了公平、公正,但是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 9.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合议军国大事于政事堂,但又择他官参加议政,名号为“参议朝政”、“参议得失”等。以后又出现“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头衔,同为宰相之列。这样,宰相群体已不限于三省长官。这表明 A. 唐朝三省议事已名存实亡 B. 新设官职逐渐融入三省六部 C. 宰相权力进一步被削弱 D 唐朝时官僚制度还不成熟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反映了三省长官权力受到了限制,这说明了宰相权力进一步被削弱,C项正确。此时,三省议事仍存在,到宋朝才名存实亡,排除A项;新设官职与其并存,并非融入,B项错误;唐朝时官僚制度已经成熟,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 10.关于军机处的设立时间,《清史稿》有雍正七年、八年、十年三说。私家记载亦如之,而雍正谕旨则谓定议于雍正四年,并且每种观点都能引出许多相关史料,颇能自圆其说。对此现象的解释较为合理的是 A. 军机处创立时的政治地位较低下 B. 军机处草创时并没有很强计划性 C. 军机处之名正式出现于雍正四年 D. 军机处的创立可能在雍正朝之前 【答案】B 【解析】 【详解】对于军机处的设立时间,官方存在有多种观点且每种观点都能引出许多相关史料,自圆其说,这一现象说明军机处的规范化和稳定性不强,计划设立和事实运行有差距,故B项说法正确,军机处负责国家军事大事,政令颁发,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本题讨论的是军机处设立的时间,C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中所说的军机处设立的时间,无论官方还是民间,都认可是在雍正时期,D项错误。 11.雍正年间为办理西北军务设置军机处;乾隆继位之初,曾裁撤军机处,但随后又将其恢复;此后军机处“军国大计罔不总揽”,“内阁宰辅名存而已”。这反映了 A. 君主专制高度强化 B. 内阁职能范围缩小 C. 军机处成决策机构 D. 中央集权遭到破坏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从“裁撤军机处”到“恢复”军机处可见,军机处存在是有一定必要性的。根据材料“军机处‘军国大事罔不总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处有官无吏,军机大臣品级不高,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军机处是皇权加强的产物。故答案为A项。B项,材料未涉及内阁的职能范围,排除;C项,军机处无决策权,排除;D项,材料未涉及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排除。 12.关于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有不同历史记述。根据下表,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出处 记述 清人王昶《军机处题名记》 “雍正七年,青海军事兴,始设军机房……后六年,改名总理处。乾隆二年,诏复名军机处。” 台湾李宗侗《办理军机处略考》 “时西北两路出师征策妄……余以雍正八年春为舍人,中堂已有内外之分,军机房即内中堂办事处也。” A. 军机处设立时间无法考究 B. 历史叙述受政治环境的影响 C. 清人王昶的记述最为准确 D 军机处最初因军事需要而设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青海军事兴,始设军机房”“时西北两路出师征策妄……余以雍正八年春为舍人,中堂已有内外之分,军机房即内中堂办事处也”可知,雍正皇帝时,为了西北用兵的需要设立了军机房,后改名军机处,故D正确;根据“雍正七年,青海军事兴,始设军机房”可知,雍正七年设立军机处,A错误;B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材料信息不能说明清人王昶的记述最为准确,排除C。 13.下图变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 B. 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皇权进一步强化 C. 中央机构精简取得较大成就 D. 六部的设置是明朝官制改革的重要成果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的是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到明朝的废丞相,权分六部,体现的本质问题是皇权的进一步强化,选项B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君主专制的强化,而非中央集权,排除A;选项C不是本质,排除;六部在隋唐时期就已经出现,排除D。 14.按旧例,明代内阁除密类君主的文书外,“凡有行移各衙门,皆用翰林院印”。这说明明代内阁( ) A. 不是法定的行政机构 B. 阁臣权力有限 C. 提升了政府办事效率 D. 深受皇权控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明朝内阁没有自己的印章,不是法定的行政机构。答案为A;材料体现不出内阁大臣的权力大小。B错误;材料与办事效率无关,C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内阁与皇权之间的关系。D错误。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明朝内阁制度,要求学生结合明朝内阁的特征影响来分析。 15.如图,中国封建时代建造了很多规模宏大的工程,创造了诸多奇迹。封建时代我国能够集中力量完成这些工程主要是基于 A. 中央集权的保证 B. 人民群众的奉献 C. 科学技术先进 D. 手工业的发达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所学可知,在中央集权制度下,政府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如秦始皇陵和长城兴建,大运河的兴修,体现了中央集权制度的优势,A符合题意;“中国封建社会”君主暴政,人民被强制征发,与奉献精神无关, B错误;据材料“中国封建时代建造了很多规模宏大的工程,创造了诸多奇迹。封建时代能够集中力量完成”与科学技术的先进、手工业的发达无直接关系,C、D错误。 16.公民不能以人身做抵押,来偿还债务。提出这一规定的最有可能是 A. 苏格拉底 B 梭伦 C. 克里斯提尼 D. 伯利克里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梭伦改革中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制,重新构建了雅典的社会基础,使得雅典的公民人数得以扩大,协调了公民中贵族和平民的矛盾,故B项正确。ACD三项中历史人物均与题干信息无关,故排除。 17.雅典民主政治制度中代表公民利益的最高权力机关是 A. 十将军委员会 B. 四百人议事会 C. 五百人议事会 D. 公民大会 【答案】D 【解析】 伯利克里执政时期雅典民主机构是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和陪审法庭,其中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故D正确;A是军事指挥组织;B是梭伦改革时期设立机构,主要是公民大会执行机构;C是克里斯提尼改革时期设立,属于公民大会常设机构,排除。 18.罗马法从重形式主义的市民法(公民法)发展到不重形式主义的万民法,后又发展到用万民法统一了市民法。其主要原因是 A. 法学理论的探讨研究 B. 最高裁判法的司法实践 C. 罗马社会发展的需要 D. 罗马统治者的大力支持 【答案】C 【解析】 【详解】罗马法从市民法到万民法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与罗马疆域不断扩大,国家事务日益增多,缓和复杂的社会矛盾和维护奴隶主阶级统治相关,是罗马社会发展的需要,C项正确;根据唯物史观存在决定意识的基本原理,法学理论的研究、司法实践以及统治者对法律的的大力支持,都只是部分原因,不是主要原因, ABD项不符合题意。 19.有法学家指出:“罗马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是以武力,第二次是以宗教,第三次则以法律。”罗马帝国时期(3世纪后)的法律是 A. 习惯法 B. 公民法 C. 自然法 D. 万民法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3世纪时期罗马处于帝国时期,万民法吸收公民法内容并借鉴帝国内部其他民族的法律而形成,成为帝国时期适用的法律,故D项正确;习惯法为罗马建国时期的不成文法律,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从罗马建国到公元前3世纪中叶,罗马产生的法律统称为公民法,排除B项;自然法指制定法制的基础和原则,是罗马法成熟的重要标志,并非成文法律,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故选D 20.经过两年的工作,10人法典编著委员会将成文法刻在十二个铜表上,立于广场,公布于众(下图)该成文法的颁布 A. 废除了野蛮法律 B. 保护了平民利益 C. 实现了社会稳定 D. 消除了贵族特权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将成文法刻在十二个铜表上”可以得出,材料中“成文法”是指《十二铜表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十二铜表法》的颁布限制了贵族对法律的随意解释,平民的利益得到保护,故B项正确;《十二铜表法》是过去习惯法的汇编,过去的一些野蛮习惯法得以保留,故A项错误;《十二铜表法》维护贵族的利益,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社会矛盾,故CD项错误。 点睛:首先根据“将成文法刻在十二个铜表上”得出这部法律是《十二铜表法》;然后结合《十二铜表法》的相关内容就能得出正确答案。 21.罗马法曾规定:丈夫对妻子嫁妆里的不动产,即使征得妻子的同意,也不得出让或抵押。这表明罗马法 A. 规定了夫妻财产分配原则 B. 给予妇女相应的政治地位 C. 重视对私人财产保护 D. 解决经济纠纷缺乏灵活性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讲述了妇女财产权的问题,可以看出罗马法对财产权十分重视,不管你是何阶级何性别,都受到保护,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材料没有涉及到分配问题;B选项错在材料没有涉及政治问题;D选项说法错误。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罗马法·财产问题 22.1688年11月,荷兰执政威廉率领远征军登陆英国,国王詹姆士二世出逃。英国议会通过了詹姆士二世“退位”的决议,正式立威廉为国王,玛丽为女王。此举 A. 冲击了传统的“君权神授”观念 B. 使英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C. 意在通过双王相互牵制防止独裁 D. 解决了英国国王与议会间的矛盾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荷兰执政威廉率领远征军登陆英国,国王詹姆士二世出逃”“ 英国议会通过了詹姆士二世‘退位’的决议,正式立威廉为国王,玛丽为女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88年光荣革命,议会战胜了王权,国会决定由威廉和玛丽共同继承王位,冲击了传统的“王权神授”观念,故A选项正确;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后,英国君主立宪开始确立,国王仍然掌握行政权,以后英国国王逐渐成为“统而不治”的虚君,故B选项错误;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制,使君主的权力受到宪法制约,并非通过双王相互牵制防止独裁,故C选项错误;英国国会与议会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能解决的,故D选项错误。 23.1746年2月10日,英国首相配兰因与英王乔治二世政见不和,带领全体阁员集体辞职。乔治二世遂让普特尼重新组阁,但普特尼不是下院议员,得不到下院的支持。当他邀请上届内阁的阁员入阁时,被冷言回绝,无奈之下,他只好在2月12日辞职。这一事件后,英国 A. 内阁成员与首相共进退 B. 下院必须得到内阁支持 C. 议会掌握了最高立法权 D. 责任制内阁开始形成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英国首相配兰因与英王乔治二世政见不和,带领全体阁员集体辞职”“但普特尼不是下院议员,得不到下院的支持”,可见英国君主立宪制下,内阁成员与首相共进退,首相必须得到下院支持,故A项正确,B项排除;1689年《权利法案》标志议会掌握了最高立法权,排除C项;1721年英国责任制内阁逐渐形成,排除D项。 故选A 24.有学者提出,“1832年改革法案并未显著扩大选民范围,但也使得代表权的基础从世袭特权向人口和财富因素转移。”这表明1832年议会改革 A. 增加了选民数量 B. 提高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地位 C. 稳定了社会局势 D. 促使英国人民获得了普选权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使得代表权的基础从世袭特权向人口和财富因素转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席位,故选B;据材料“未显著扩大选民范围”,排除A;材料没涉及社会局势问题,排除C;1969年18岁以上的英国人民才获得普选权,排除D。 25.《英国政治制度史》写道,“它遏止了……君主专制主义趋势,根本改变了英国政治制度的发展方向,同时又没有割断历史,超越传统。”这里时“它”所指的历史事件是 A. 内战的爆发 B. 光荣革命 C. 责任内阁制形成 D. 议会改革 【答案】B 【解析】 光荣革命实现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结束君主专制但是保留了国王,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A项错误,内战爆发没有遏止专制主义;C项错误,责任内阁制形成于18世纪前期,此时应该早就遏止了专制主义;D项错误,1832年议会改革主要是使代议制完善不是遏止君主专制。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阅读 26.地方政治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人以西方的一个小国代商而有天下,苦于兵力单薄,不足以统治东方各族人民,于是大封同姓、异姓及古帝王之后于东方,以为周室的“藩屏 ——赵光贤《周代社会辨析》 材料二 廷尉李斯议曰:“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若元(元朝),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故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 ——《元史•地理志》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分封制的主要对象,说明受到分封的诸侯对天子应承担哪些义务? (2)根据材料二,指出秦朝实行了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制度在管理形式和官员任命上有什么突出特点?分析这一制度在当时的主要作用。 (3)根据材料三概括元朝疆域的特点。为此,当时统治者实行了怎样的地方管理制度? 【答案】(1)分封制的主要对象是:姬姓子弟、异姓功臣、先代贵族。(三点义务:保护周王室;忠于职守,保卫封地;定期朝见天子,向天子述职;诸侯服从天子。) (2)制度:郡县制。 特点: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命,不得世袭。 作用: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巩固统一。 (3)特点:疆域辽阔。制度:行省制度。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大封同姓、异姓及古帝王之后于东方”结合所学可知,分封制的主要对象以同姓亲族为主,然后再包括异姓功臣、先代贵族。结合分封制的基本内容可概括出义务,主要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方面。 (2)根据材料“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廷尉议是。”可得出是郡县制。结合郡县制的内容可概括出其管理方式是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加强中央集权。官员任命是由皇帝任命,不得世袭。 (3)根据材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可得出疆域辽阔的特点。结合所学可知,元代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推行行省制度。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三者六部制是唐代职官设置的整体,三省是对重要最高权力的划分,将以前属于宰相的政府决策和执行权分开,由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承担。中书、门下两省是以皇帝的名义草拟和颁发诏令,且门下审复的第一个手续就是向皇帝复奏画敕,最后一个手续是用皇帝的宝玺进行“印逢”,就是说其工作运转受到了皇帝的严密控制,其权力完全是皇帝所赋予,在以皇帝和三省为核心的最高领导机构之下,政令的具体执行由六部与尚书省具体负责。唐代的六部设置于尚书省之下,分别为吏部、礼部、户部、兵部、刑部和工部,在每个部下面又设置了四个司,这样中央的领导机构为皇帝和三省。重要的执行机构就是六部和二十四司,这些机构统领着全国的行政事务。 ——摘编自赵冬云等《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的设置及其发展》等 材料二 英国革命是民族国家首次对绝对王权的民主化改造,其最大的成果就是创造了君主立宪制这样一个全新的政体。这一创新是在英国传统政治结构的基础上开展的,其主要变化是:通过立法,实现了国家权力重心的转移,议会的权力大幅提高,形成了对王权的有效约束;在议会内部形成初步的权力分割和制衡机制,这包括两院制的沿袭,政党的分立;对个人自由的保护和尊重,包括对言论出版自由的肯定和对人身自由的保护。由此可见,英国革命建立了现代政治的基本结构,但其民主化改造有许多不足,尤其是高额财产资格将大多数国民排除在议会选举之外。革命后的英国国会、自由实际为少教人专享,英国的政体更大程度上处于贵族民主制的水平。 ——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三省六部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君主立宪制相较于唐代三省六部制的主要不同之处,并说明其成因。 【答案】(1)特点:政府决策与执行分离;三省与六部分工明确;运转具有程序性,且突出皇权。 作用:使中央行政运行规范有序;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分散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2)不同之处:英国君主立宪制是用法律限制君权,议会成为权力中心,从而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议会内部也有权力分割和制衡机制;个人的民主权利与自由受到尊重。 成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革命的推动;启蒙思想的影响;英国议会和法律制约王权的传统。 【解析】 【详解】(1)根据“三省是对重要最高权力的划分,将以前属于宰相的政府决策执行权分开”、“工作运转受到了皇帝的严密控制,其权力完全是皇帝所赋予”、“政令的具体执行由六部与尚书省具体负责”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唐代三省六部制的主要特点是政府的决策权和执行权分开,三省与六部分工明确,运转具有程序性,皇权至上。唐代的三省六部使中央行政运行规范有序,通过分权措施减少了决策失误,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同时也分散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2)根据“通过立法,实现了国家权力重心的转移,议会的权力大幅提高形成了对王权的有效约束”、“对个人自由的保护和尊重”、“革命后的英国国会、自由实际为少数人专享,英国的政体更大程度上处于贵族民主制的水平”可知与中国的三省六部制相比,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用法律限制了国王权力,议会成为国家权力中心,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议会内部也形成了权力分割和制衡制度,公民个人的民主权利与自由受到尊重,但也存在民主为少数人专享的弊端。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出现这种不同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资产阶级革命的推动,启蒙思想的影响以及英国议会和法律制约王权的传统等。 28.在漫长历史过程中,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日益走向完善和成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雅典,凡公民都享有充分的民主政治权利,其权利通过公民直接参与和管理城邦事务的方式来实现。公民参政的最高民主机构是公民大会。……雅典国家机构权限相互交叉,公职人员的权限也部分交叉,因此,恩格斯说:“在雅典没有总揽执行权力的最高官员”。 ——蒋云芳等《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及对西方民主的影响》 材料二 英国通过“光荣革命”克服了专制王权,议会成为最高权威。在君主立宪制的政治框架内,英国又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政治权力的转移,从而完成了政治民主化历程。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光荣革命”后至19世纪中期前,英国是怎样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政治权力转移,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的? 【答案】(1)直接民主;主权在民;权力制约。 (2)①通过《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限制君主权力;②18世纪中期形成责任内阁制,“国王统而不治”;③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分享政治权利。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一“公民直接参与和管理城邦事务…最高民主机构是公民大会…雅典国家机构权限相互交叉”可见雅典民主政治具有直接民主、主权在民、权力制约的特点。 (2)结合所学可知,光荣革命后,英国颁布《权利法案》奠定君主立宪制的法律基础,18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制形成,君主立宪制正式确立;1832年议会改革后英国君主立宪制不断走向完善。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