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岳麓版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教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岳麓版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教案

形成体系 把握要点 ‎1.有关两极世界形成的3个关键点 ‎(1)两大特征:以美苏对抗为标志;斗争形式以“冷战”为主,“热战”为辅。‎ ‎(2)三个领域:政治上,杜鲁门主义与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经济上,马歇尔计划和经互会;军事上,北约和华约。‎ ‎(3)四大影响:德国分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古巴导弹危机。‎ ‎2.有关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的3个关键点 ‎(1)一个趋势:世界多极化趋势。‎ ‎(2)两个衰落:美国和苏联。‎ ‎(3)四个崛起:欧共体、日本、不结盟运动、中国。 ‎ 课题(一) 两极格局的形成 ‎[回扣教材知识]‎ 一、背景 ‎1.基本框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了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雅尔塔体系。‎ ‎2.实力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世界主要国家政治力量的对比。‎ ‎(1)西欧和日本衰落。‎ ‎(2)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3)苏联实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上的影响日益增大。‎ ‎3.主要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与苏联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日益加剧。‎ 二、表现 ‎1.政治上 杜鲁门主义(美国)‎ ‎①时间:1947年3月 ‎②内容: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 ‎③实质:美国在全球扩张势力的宣言书;干涉各国内政,反共反苏 ‎④影响: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美苏之间“冷战”的正式开始 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成立(苏联)‎ 时间:1947年9月 ‎2.经济上 马歇尔计划(美国)‎ ‎①目的:扶持、控制西欧国家,将西欧纳入美对苏“冷战”的战略轨道 ‎②实质:以经济手段来稳定资本主义制度,控制西欧,遏制苏联,称霸世界 ‎③影响:使西欧经济得到了迅速恢复发展,也加深了西欧对美国的经济依赖 经济互助委员会(苏联)‎ ‎①时间:1949年1月 ‎②目的:以打破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封锁 ‎3.军事上 ‎“北约”建立(美国)‎ ‎①原因:遏制苏联,称霸世界 ‎②成立:1949年在华盛顿签订《北大西洋公约》‎ ‎③性质:军事政治集团 ‎④影响:美国从军事上加强了对西欧的控制,标志着资本主义阵营形成 ‎“华约”建立(苏联)‎ ‎①时间:1955年 ‎②影响:出现了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三、“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1.德国分裂:1949年,在美国和苏联的支持下,德国西部和东部先后建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2.朝鲜分裂:1945年日本投降后,美、苏两国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分区占领朝鲜半岛的南部和北部。1948年半岛南部建立了大韩民国,半岛北部建立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侵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并向中朝边界推进。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1953年美国被迫签订停 战协定。‎ ‎3.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苏联准备在古巴建立导弹基地,引发美苏关系紧张,最终苏联从古巴撤走导弹。‎ ‎4.越南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殖民势力重返越南。1954年,越南人民赢得抗法斗争的胜利。1961年,美国发动侵越战争。1973年,美军从越南撤军。‎ ‎[进补课程知识]‎ 一、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和“冷战”的关系 ‎1.雅尔塔体系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两极格局是雅尔塔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 ‎ ‎2.雅尔塔体系下两极格局对抗的主要形式是“冷战”,“冷战”的加剧又促进了两极格局的形成。‎ ‎3.两极格局的瓦解,也意味着“冷战”局面的结束、雅尔塔体系的瓦解。‎ 二、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的异同 ‎1.相同点 ‎(1)背景:都出现在二战后初期,美苏由战时同盟关系走向对抗。‎ ‎(2)实质: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稳定资本主义统治秩序,确立和巩固美国的霸权地位。‎ ‎2.不同点 杜鲁门主义 马歇尔计划 提出 针对“希土危机”‎ 针对二战后西欧经济凋敝、政局动荡,资本主义统治秩序面临威胁 内容 既包括经济上的援助,也包括军事上的援助 经济援助计划 表现 形式 公开的、赤裸裸的反共反苏 采取隐蔽的经济手段来稳定资本主义制度,以此来达到联合西欧各国共同反共反苏的目的 影响 标志着美国的对外政策已突破以本土安全为主的孤立主义态势,由局部扩张转向全球扩张,是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宣言书,标志着“冷战”全面开始 一方面有利于西欧经济的恢复和政局的稳定,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美国控制西欧,同时也拉动了美国经济的增长 ‎[探究重难知识]‎ ‎  一、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西斯的崩溃和欧洲的衰落并没有带来世界的高度一体化,反而使人类进入了以两个超级大国为核心的两极对抗的时代。关于冷战的起源,美国学者认为,斯大林的“侵略”和“扩张”政策是战后国际关系紧张化的主要原因,美国对苏联的“共产主义扩张”做出反应,冷战因此而生。对此,苏联学者有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美国垄断资本中最富于侵略性的集团利用美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来确立世界霸权,为此而积极推行反苏反共的政策,从而一手导演了冷战。针对争论,著名冷战史专家约翰·加迪斯(美)认为冷战既非美国也非俄国的过失,它是大国之间利益上的碰撞,是苏联的独裁共产主义与美国的民主理想之间的冲突。可以说,关于冷战谁该负主要责任的问题,中外学者的争论一直未停息。‎ ‎——王玮、戴超武《美国外交思想史》‎ ‎[解读] 上述材料陈述了关于冷战起源的多种观点。关于冷战起源,美苏学者针锋相对:美国学者认为苏联应对冷战负主要责任,苏联战后对外扩张“共产主义”,对西方的自由民主制度产生威胁,从而导致冷战发生;而苏联学者则认为美国应对冷战负主要责任,战后美国凭借强大实力企图称霸世界,推行反苏反共政策以清除其称霸世界的最大障碍,导致冷战发生。而冷战史专家加迪斯则认为冷战的产生不存在主要责任问题,冷战是美苏两个大国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产生矛盾冲突的必然结果,美苏两国学者的观点带有明显的主观倾向性,而加迪斯的观点则较为中肯、客观。‎ ‎[史论形成] 两极对峙格局的特点 阵线分明 美苏及其盟国互相争夺和对抗,阵线比较分明和稳定 主导力量 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作为对立双方的盟主,在国际事务中起着主导作用 斗争方式 ‎“冷战”是斗争的主要方式,表现为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的对峙、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经济上的割据 体现矛盾 体现着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其内部也有分歧和矛盾,但最终仍要服从美、苏战略利益的大局 对峙地区 欧洲是美苏双方最重要的争夺地区;亚洲是各自势力范围的交界地区 ‎  二、两极格局的影响 ‎[材料一]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小阿瑟·施莱辛格认为冷战是“现代历史上的荒谬插曲”,是“漫长的、代价高昂的、黑暗阴郁的、危险的事件,威胁到地球上所有人的生命”,是“人类最接近于集体自杀的一次经历”。‎ ‎——白建才《再论冷战的后果与影响》‎ ‎[材料二] 正是在东西方“冷战”而形成的两极格局之下,世界发生了更为深刻的变化,它孕育了两极解体的力量,也孕育了人类在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等方面的相互宽容的态度,同时,它孕育了一个多极化的发展方向。‎ ‎——回看“冷战”‎ ‎[材料三] 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使美苏交替使用外交和武力威胁的心理战达到了顶点,随后双方关系进入了持续10余年的相对缓和状态。这一缓和的主要特征,在于欧洲局势渐趋正常,军备控制谈判取得显著进展,……70年代后期开始,两国关系再度重新紧张,其原因主要在于苏联在亚非两洲进行频繁的直接间接军事干涉,连同美国在越南战争失败后扩展海外军事、政治义务的倾向重新显著抬头。‎ ‎——摘编自时殷弘《美苏冷战史》‎ ‎[问题] 根据上述材料归纳两极格局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 ‎[信息获取] 材料一认为“冷战”严重威胁了世界和平,使人们长期生活在“冷战”的阴影之下。‎ 材料二则强调了“冷战”不仅深刻改变了世界的方方面面,而且导致了世界格局的变动,促使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材料三信息“持续10余年的相对缓和状态”“70年代后期开始,两国关系再度重新紧张”可以看出美苏争霸是一个紧张和缓和交替的过程,与当时的世界形势存在很大关系。‎ ‎[史论形成] 两极格局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 积极 影响 有利于缓解世界紧张局势,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美苏两国长期处于均势,使双方均不敢贸然行事。这种建立在大国均势基础之上的国际秩序,虽然不能消除冲突的根源,但却使大国行事遵守一定的界限 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科技革命的进行创造了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 消极 影响 打上了浓厚的大国强权政治色彩,无视弱小国家利益,导致战后超级大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 擅划国界,分裂国家的做法,种下了不稳定的祸根,导致日后世界的纷争和不安宁 美苏两强为谋求霸权,展开长期的军备竞赛和地区争夺,导致世界局势长期紧张动荡 在两极对峙的格局下,国际经济秩序长期得不到改善,给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研高考—知命题趋向]‎ 从转换知识的角度命题 ‎1.(2017·全国卷Ⅰ)如图是苏联时期的一幅漫画《又是斯大林格勒》。该漫画表明(  )‎ A.外国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彻底失败 B.苏联在帝国主义包围中仍实现工业化 C.二战期间苏联经济建设并未停滞 D.遏制政策未能阻止苏联经济的发展 解析:选D 漫画《又是斯大林格勒》的寓意是:斯大林格勒曾经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重要战役发生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这座被毁的城市得以重建,引起西方国家的恐慌,说明了西方国家的遏制政策未能阻止苏联经济的发展,D项正确。外国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发生在一战后初期,A项与漫画所反映时间不一致,排除;20世纪30年代苏联通过两个五年计划已经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B项错误,排除;C项与漫画反映的时间信息不符,排除。‎ ‎2.(2016·全国卷Ⅱ)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一位著名黑人爵士乐演唱家,在美国新闻署的资助和安排下,多次赴非洲等地巡演,赢得了大量歌迷,很多人通过他的演唱知道了美国。美国政府机构支持该演唱家海外巡演的主要目的是(  )‎ A.争取国内黑人选民支持  B.展示美国的经济实力 C.抵制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D.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 解析:选D 材料关键信息:一是时间“20世纪50年代中期”,二是美国新闻署资助黑人爵士乐演唱家多次赴非洲等地巡演,很多人通过他的演唱知道了美国。联系这一时期美苏争霸的史实可知,这一做法是为了拉近这些国家与美国的关系,故选D项。A项和材料中到非洲国家演唱无关,故排除。美国黑人爵士乐演唱家的非洲巡演属于文化活动与展示美国经济无直接关系,故B项排除。C项与不结盟运动的时间不符,不结盟运动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初,故排除。‎ ‎[题后启智]‎ 常规角度 美苏“冷战”的原因、表现以及其影响 创新角度 ‎“冷战”未能遏制苏联经济发展,美国通过“文化渗透”争夺中间地带 技法点拨 以上两题偏重于考查学生对“冷战”概念的理解程度和对材料内容的判断能力,试题设问落脚于“表明”等推理要求上,这就要求学生除了需要准确到位地理解“冷战”概念,更需要合理推导,在历史情境中理解材料,并作出合理的推断 从拓展知识的宽度命题 ‎3.(2016·全国卷Ⅰ)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援助欧洲复兴计划,并敦促欧洲方面首先拟定一项联合性质的计划,要求该计划即使不能得到所有欧洲国家的同意,也应征得一部分国家的同意。马歇尔计划体现出来的美国对欧政策(  )‎ A.有利于煤钢联营的建立 B.促成了欧美平等伙伴关系 C.导致欧洲出现对峙 D.成为德国分裂的根源 解析:选A 美国实行马歇尔计划的最终目的是要控制欧洲,进而遏制苏联。因为美国深刻认识到,没有任何一个经历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国家能抵挡得住苏联,而美国远在美洲,故而通过马歇尔计划让欧洲国家联合起来对抗苏联,故A项正确;B项说法错误,排除;欧洲此前已出现对峙,排除C项;美苏“冷战”导致德国分裂,排除D项。‎ ‎4.(2014·福建高考)如果要给右图设置一个主题,准确的是(  )‎ A.北约与华约的对峙 B.从欧共体到欧盟 C.马歇尔计划与二战后欧洲格局 D.布雷顿森林体系蓝图的构建 解析:选C 由文字信息“让西欧重新强壮起来”及图片内容可以判断图片反映的是二战后,西欧各国实力下降,不得不受制于美国,追随美国遏制苏联。马歇尔计划以援助西欧为名,实则是美国为控制西欧、遏制共产主义所采取的措施,综合考虑,C项准确全面。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北约与华约问题;B、D两项没有涉及有关苏联的信息,不能概括图片主题。‎ ‎ 马歇尔计划通过欧洲经济合作组织、欧洲内部贸易和欧洲货币体系来刺激欧洲合作的新形式的出现,这些措施有助于推动欧洲一体化的形成。如欧洲煤钢联营与欧洲支付同盟便是在计划实施期间成立的。‎ 从探索知识的深度命题 ‎5.(2014·北京高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两国逐渐走向政治、经济、军事领域的全面对抗。苏联在1949年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协调和促进社会主义阵营各成员国的经济发展。此举主要针对的是(  )‎ A.杜鲁门主义 B.马歇尔计划 C.北约组织 D.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解析:选B 由“经济互助委员会”“协调和促进社会主义阵营各成员国的经济发展”可知,此举措侧重于在经济领域与美国对抗,而美国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中稳定资本主义经济秩序的是马歇尔计划,故选B项。‎ ‎6.(2014·山东高考)20世纪40年代末,美国政府公开宣告其政策是把日本“扶植为非常强大而且具有稳定的自立经济的民主国家”。其目的是(  )‎ A.遏制共产主义在亚太地区的扩张 B.确立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 C.实现美国战略重心的转移 D.适应世界多极化发展的需要 解析:选A 20世纪40年代末,美苏由战时盟友变为敌人,为遏制苏联,美国对日本采取了扶植政策,故选A项。此时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已经确立,B项错误;美国战略的重心在欧洲,C项错误;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D项错误。‎ ‎ 二战后,因为国家利益冲突和意识形态的差异,美苏战时同盟关系走向破裂,其中,国家利益的冲突是根本原因。因为任何国家对外关系的根本目的都是维护本国利益,而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仅仅是国家利益的一部分。‎ ‎[练模拟—悉命题热点]‎ ‎1.(2019·衡水金卷)美国国际关系理论大师肯尼思·华尔兹指出,“冷战”期间,“从利害关系的大小和斗争的力量来看,意识形态在美国和苏联的外交政策中都从属于利益,这两国的行为与其说是像救世主领导人的行为,不如说是传统大国的行为”。这段材料反映出美苏“冷战”(  )‎ A.充满了意识形态色彩 B.实质是争夺国家利益 C.具有不均衡性的特征 D.以救世主的面目出现 解析:选B 美苏“冷战”是国家利益的争夺,故A项错误,B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美苏“冷战”过程中存在“利害关系的大小”,与“冷战”的不均衡性无关,故C项错误;通过题干可知美苏“冷战”的实质是争夺国家利益,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故D项错误。‎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著名外交家乔治·凯南说:“我们坚持采取欧洲联合的方式,是希望促使欧洲人以欧洲大家庭一员而非民族主义者的方式思考欧洲面临的经济问题。”乔治·凯南的这一观点(  )‎ A.出于美国对苏冷战需要的考虑 B.对欧共体的作用估计过高 C.加剧了西欧社会的分裂与对抗 D.侵犯了欧洲民族国家的主权 解析:选A 乔治·凯南的这一观点是希望推动欧洲的联合,加强欧洲的一体化,从而增强与苏联对峙的实力,故A项正确。‎ ‎3.1954年,美国组成了一个联合防御体系——东南亚条约组织,其中包括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菲律宾、泰国和巴基斯坦。华盛顿还与汉城(1953年,今首尔)和中国台北(1954年)签订了共同防御条约。这些条约的签订表明(  )‎ A.美国强化亚洲冷战政策 B.美国对中国进行军事包围 C.冷战的焦点转移至亚洲 D.美苏在亚洲对抗逐渐激烈 解析:选A 根据材料可知,美国在亚洲组成了一个联合防御体系,并签订了共同防御条约,目的是针对和牵制亚洲的共产主义势力,强化亚洲冷战政策,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美国对中国进行军事包围,而是强调美国强化亚洲冷战政策,排除B项。50年代初,美苏冷战的焦点在欧洲,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苏联的信息,无法推断美苏在亚洲对抗逐渐激烈,排除D项。‎ ‎4.美国政府在1961年向尼日利亚政府提出了农业技术援助计划,批准使用23万美元的资金,用于与尼日利亚在农业扩展和培训领域内的技术合作项目。它对刚果也有类似的技术援助项目,签署了一份关于在刚果共和国发展农业的合同,通过刚果多种工艺学会在刚果发展农业教育和扩展项目。美国政府这些措施的主要意图是(  )‎ A.缓和东西方对峙状态 B.促进非洲国家的经济繁荣 C.同苏联进行冷战对抗 D.消除全球发展中贫富差距 解析:选C 材料中美国援助的国家都是资本主义国家,故不能缓和东西方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矛盾,故A项错误;促进非洲国家的经济繁荣是美国援助非洲的影响,不是美国的意图,故B项错误;二战后美苏争夺世界霸权,美国援助非洲,是为了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与苏联冷战对抗,故C项正确;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故D项错误。‎ ‎5.(2019·武汉调研)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时代情绪”,可以用许多学者的论文标题来表达,如《在帝国主义的机制下》《拉丁美洲开发和未开发》《欧洲如何导致非洲的欠发达》。这反映了当时(  )‎ A.西方国家对外殖民扩张加剧 B.冷战背景下国际形势的紧张 C.不结盟运动致力于经济斗争 D.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日益加强 解析:选B 题干的时间点为20世纪60年代中期,而在此时的西方国家对外大肆殖民扩张已结束,故A项错误;20世纪60年代处于冷战时期,东西方的意识形态尖锐对立,才有“帝国主义”等表述,故B项正确;不结盟运动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的宗旨和原则,支持各国人民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以及发展民族经济和民族文化的斗争,维护世界和平,故C项错误;题干反映的是资本主义阵营对世界的不利影响,与世界多极化趋势无关,故D项错误。‎ 课题(二) 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与加强 ‎[回扣教材知识]‎ 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1.概念 所谓“极”,指的是综合国力强、对国际事务影响大的国家或国家集团。所谓“化”,是指一种发展趋势,并非指现实,表明在多极格局形成之前有一个相当长的过渡期(或叫转换期)。世界多极化趋势就是指国际关系格局由一、两个超级大国为中心向两个以上实力相当的国家或国家集团组成力量中心转化的趋势。‎ ‎2.发展阶段 ‎(1)出现:20世纪60、70年代。‎ ‎(2)加强:20世纪90年代以来。‎ ‎3.走向联合的欧洲 ‎(1)原因 现实原因 世界政治经济中心地位的丧失 外部原因 美苏争霸的影响 直接原因 法德的和解 根本原因 经济发展的需要 思想原因 源远流长的欧洲统一思想 ‎(2)过程 ‎①1951年,法、意、荷、比、卢、联邦德国六国签订《巴黎条约》,决定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②1958年,六国又组成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③1967年,三个共同体合并为一个机构——欧洲共同体。‎ ‎(3)特点 ‎①由单一经济领域向多个领域扩展。‎ ‎②成员国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 ‎③欧洲合作从经济领域扩大到政治领域。‎ ‎④合作方式由单纯的政府间合作到公众自下而上的参与。‎ ‎(4)作用 ‎①经济:西欧国家不断加强经济合作,经济实力大大增强。‎ ‎②政治:开始摆脱美国的控制,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进一步加强了政治上的联合。‎ ‎③世界格局:冲击了两极格局,使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4.日本的崛起 ‎(1)背景:日本经济崛起。‎ ‎①进行民主改革,进一步消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为日本经济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②美国对日本经济的扶植。‎ ‎③朝鲜战争中大量军事订货,刺激了经济的发展。‎ ‎④政府制订出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加强政府投资,重视教育。‎ ‎(2)结果: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3)影响:日本开始谋求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独特作用,20世纪80年代,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 ‎5.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背景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许多国家获得独立。‎ ‎②新独立的广大亚非拉国家为了摆脱美苏的控制和维护自身的独立,主张团结起来,相互支持。‎ ‎(2)标志: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 ‎(3)政策和目标:奉行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反对霸权主义,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4)影响 ‎①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深入发展,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 ‎②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登上国际政治舞台,冲击着两极格局。‎ ‎6.中国的振兴 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力量。‎ 二、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1.两极格局结束 ‎(1)东欧剧变 ‎①原因:受苏联改革与国内经济困难的影响。‎ ‎②实质: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③表现:1989年,波兰成为第一个发生剧变的东欧国家。1990年10月,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 ‎(2)苏联解体 ‎①原因: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根本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直接原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外部原因)。‎ ‎②过程:1990年10月,苏共中央全会决定实行多党制。1991年底,独立国家联合体成立。‎ ‎③影响:苏联不复存在,两极格局随之瓦解。‎ ‎2.“冷战”后的形势:和平与动荡并存 ‎(1)原因 ‎①“冷战”结束后,一些地区和国家内部长期压抑的民族、种族、宗族、领土等矛盾相继爆发。‎ ‎②美国试图独霸全球,不断插手别国事务和地区争端。‎ ‎③国际恐怖主义呈现泛滥趋势。‎ ‎(2)表现:1999年美国轰炸南联盟;2001年美国发生“9·11”事件。‎ ‎3.“冷战”后的世界格局 ‎(1)特点:呈现出“一超多强”的格局,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一超 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 多强 ‎1993年成立欧盟,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日本极力争取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 俄罗斯拥有可以与美国匹敌的军事力量 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2)认识 多极化仍然只是一个发展趋势。多极化格局的形成,将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进补课程知识]‎ 一、美国与西欧、日本关系的演变 ‎1.美国同西欧关系的演变 ‎(1)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为了对付苏联、稳定资本主义阵营,美国通过推行马歇尔计划,帮助西欧恢复经济,得以控制西欧。‎ ‎(2)美国在欧洲采取“冷战”政策,建立北约组织,同英、法等许多国家建立了广泛的同盟关系。‎ ‎(3)20世纪50~70年代,西欧经济高速发展,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西欧国家同美国的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日趋尖锐。‎ ‎(4)随着欧共体的建立和扩大以及欧盟的诞生,西欧发展成为可以同美国并驾齐驱的重要力量。‎ ‎2.美国同日本关系的演变 ‎(1)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单独占领了日本,在日本实行政治、经济民主改革,完全控制了日本。‎ ‎(2)朝鲜战争爆发后,由于军事上的需要,美国向日本订购了大批军事及后勤物资。为了把日本变成对抗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据点,美国扶植日本经济的发展。‎ ‎(3)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日本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60年代末,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日美经济竞争和日本反对美国控制的斗争逐渐加强。‎ ‎(4)日美同盟关系依然存在,但经济竞争更加激烈,在政治、外交方面,日本并不完全和美国保持一致。‎ 二、苏联解体对世界的影响 国际格局 的改变 从两极格局变成了一超多强的格局,促进了多极化趋势的加速发展 经济全球 化加速 从两大经济体系——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变成了单一的市场经济 国际力量 对比失衡 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试图建立一个由其主导的单极世界 各种矛盾 凸显 由于苏联解体和两极格局的瓦解,原先各种掩盖着的矛盾,如民族矛盾、宗教矛盾凸显 三、世界多极化趋势下国际关系的特点 ‎1.两极格局结束是在和平条件下发生的,和以往格局变动相比,不是通过战后谈判确立新的世界格局,而是通过大国间力量的消长与分化组合自然形成,因此新旧格局的交替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2.两极格局解体,世界总的趋势是走向缓和。但是美国仍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推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企图建立单极世界;另一方面两极格局压制下的地区性军事强国的侵略欲望会增强,民族矛盾、宗教矛盾、领土纠纷会暴露和激化。因此世界还充满着动荡和冲突。‎ ‎3.在世界多极化趋势下,多元的力量结构有着相互竞争、相互制约的关系,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上的关系更加错综复杂,体现了国际中心舞台多元化的特点。‎ ‎[探究重难知识]‎ ‎  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 [材料] (20世纪70年代)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欧洲不再是世界棋盘上的一个卒子——或两个卒子,东欧和西欧;中国也不再是苏联的卫星国或地位较低的伙伴。……对将来来说,更有可能出现的不是一个由自治的区域集团组成的世界,而是一个由若干传统的大国势力范围组成的世界。‎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解读] 上述材料以省略号为界可分为三层,关键是要挖掘每层的内涵。第一层指两极格局动摇,多极化趋势显现。第二层指欧共体力图摆脱美国控制,谋求政治上的独立自主,中国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这都有力地冲击了两极格局,是多极化趋势出现的原因。第三层指将来随着各力量中心的发展,世界格局极有可能定型为多极化世界。‎ ‎[史论形成]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的原因 ‎(1)根本原因:经济决定政治,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根源在于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发展趋势。‎ ‎(2)具体原因:美苏的相对衰落和多个力量中心的崛起。表现为:‎ ‎①美苏两国争夺世界霸权,在给世界和平造成严重威胁的同时,也使自身实力受到严重削弱。‎ ‎②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欧和日本迅速崛起,削弱了美国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的地位。‎ ‎③发展中国家组成的第三世界进入国际政治舞台,有力地冲击着两极格局。‎ ‎④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上维护和平的重要力量。‎ ‎  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 [材料一] 有的认为,21 世纪将建立一种全球性力量对比体系,在这一体系中扮演主角的将是美国、西欧、俄罗斯、中国、日本、印度,在某些问题上还要加上伊斯兰国家。有的认为,21 世纪全球将出现“大国群体体系”:美国支配下的北美、一体化的欧洲、日本和中国居突出地位的东亚、印度称雄的南亚、横跨北非和中东的穆斯林新月形地带,其中,北美、欧洲、东亚三大群体将起决定性作用。而国际上较为流行的看法是,在未来多极化的世界格局中起主导作用的将是五大力量中心或五极,即美国、欧盟、日本、俄罗斯和中国。‎ ‎ ——程广中、汪徐和《两霸争雄:美苏冷战后及后冷战时代》‎ ‎[材料二] 目前的多极化趋势,将成为未来世界新秩序的基础。多极化为各国提供了机会,使它们能够在国际社会表达自己的意思、希望及雄心。只有通过国家间持续的对话,交流观点,采用可能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而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则是世界和平的基础。‎ ‎——前联合国秘书长加利 ‎[问题] 根据上述材料归纳多极化趋势的特点及影响。‎ ‎[信息获取] 材料一列举了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21世纪将建立六大主角的“‎ 全球性力量对比体系”;第二种观点认为21世纪全球将出现五个“大国群体体系”;第三种观点认为将是“五大力量中心”起主导作用。虽然表述不同,但对于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的认识是一致的。‎ 材料二中的信息“为各国提供了机会”“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世界和平的基础”,说明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给世界各国提供了展现的舞台,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史论形成] 多极化趋势的特点及影响 ‎(1)特点 ‎①世界多极化是顺应时代发展需求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发展趋势。‎ ‎②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将是一个漫长曲折的充满复杂斗争的演变过程。‎ ‎③单极与多极的矛盾、称霸与反霸的斗争,将成为21世纪相当长的时期内国际斗争的焦点。‎ ‎④世界多极化目前只处在初期发展阶段,21世纪前20年将是一个重要的战略发展机遇期,对多极化的形成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影响 ‎①伴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面对急剧变化的世界,许多国家都在调整目标,力图为自己确立有利态势。美国极力维护其世界唯一超级大国地位,日本和德国正努力跻身政治大国行列,中国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②世界向多极化发展,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世界多极化是建立在多种力量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基础上的,有利于遏制美国建立单极世界,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 ‎[研高考—知命题趋向]‎ 从延伸知识的长度命题 ‎1.(2018·全国卷Ⅰ)如图反映了1945~1975年间联合国成员国的变化情况,这表明(  )‎ A.第三世界发展壮大    B.欧共体的成员增加 C.世界贸易范围明显扩大 D.经济区域化的趋势加强 解析:选A 从图片中可以看出,联合国成员国中亚非成员国的数量呈逐渐增加的趋势,说明了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壮大,A项正确。图片未涉及欧共体成员的变化趋势,B项错误。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缓和国际紧张局势,不是经济组织,排除C项。图片没有体现区域经济集团的发展情况,D项错误。‎ ‎2.(2015·全国卷Ⅱ)如果以“两极格局的确立与解体”为题撰写专著,贯穿全书的主线应该是,美苏两国(  )‎ A.根本利益的趋同 B.军事冲突的加剧 C.国家实力的消长 D.敌对意识的淡化 解析:选C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美苏关系发展演变的史实。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根本利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对立,美苏的战时同盟关系瓦解。在美苏对峙中,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经济结构不合理,再加上勃列日涅夫时期与美国的军备竞赛,苏联经济负担不断增长,后来经济发展进入停滞状态,戈尔巴乔夫改革时,经济不断下滑,后政治改革失败,最终导致苏联解体,故C项正确。美苏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两国的根本利益也不相同,A项表述错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双方势均力敌,彼此不敢轻易动武,两国未发生大规模的直接武装冲突,故B项错误。美苏双方的敌对意识没有淡化,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是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长期对苏联的“和平演变”,故D项错误。‎ 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原因 ‎(1)根本动因是世界政治格局中主要力量的消长以及力量对比的变化。‎ ‎(2)直接动因是各主要国家(或国际组织)对自己国家(或成员国)利益的考虑及外交政策的调整。‎ ‎(3)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都和主要国家社会制度之间的斗争和改变相联系。     ‎ 从拓展知识的宽度命题 ‎3.(2015·重庆高考)1960年1月,英国首相麦克米伦在结束非洲之行后发表演讲:我看到了国家意识的觉醒,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这些国家的人们依赖着别的国家生存;十五年前这一运动风靡亚洲,今天非洲发生了同样的事情,变迁之风吹遍整个非洲大陆。这股风靡亚非的“变迁之风”推动了(  )‎ A.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B.两极格局的逐渐巩固 C.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D.美苏关系的持续缓和 解析:选C 材料表明1960年时的非洲国家民族意识觉醒,民族意识觉醒的“变迁之风”促成了1961年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故选C项。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于1942年,A 项不符合题干的时间信息要求,排除。材料的核心信息是亚非第三世界国家的崛起,其冲击了两极格局,B项表述错误,排除。冷战背景下,美苏两国关系长期处于剑拔弩张的状态,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 美苏“冷战”中“中间地带”崛起的三个重要表现 ‎“中间地带”即在美苏“冷战”中独立于两大阵营之外的“第三世界”。‎ ‎(1)万隆会议是不结盟运动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是“中间地带”崛起的第一个重要表现。‎ ‎(2)1961年不结盟运动正式诞生,是“中间地带”崛起的第二个重要表现。‎ ‎(3)中国重返联合国,体现了不结盟运动的巨大能量,是第三个重要表现。     ‎ 从探索知识的深度命题 ‎4.(2014·重庆高考) 1998年,日本向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等机构的捐款和出资占其政府开发援助(ODA)总额的比例高达19.8%。2001年,日本首相向联合国秘书长表示:日本担负了联合国会费的两成,但日本所希望的安理会改革却迟迟不能实现,对此,在国民中间有不满情绪。材料表明,日本(  )‎ A.实现了经济的持续增长 B.获得了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 C.企图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D.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 解析:选C 材料中日本要求联合国安理会进行改革的目的是希望获得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这是谋求政治大国的表现,C项正确;A项与主题不符,排除;B项不符合史实,错误;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5.(2014·江苏高考)美国学者亨廷顿说:“美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在解决重大国际问题时,如果没有其他大国合作,美国也孤掌难鸣。……大国在解决国际重大问题时所采取的联合行动如若得不到美国的支持,这种行动也是劳而无功的。”以上关于世界格局的表述可概括为(  )‎ A.单极加多极的世界格局 ‎ B.诸强争霸的世界政治格局 C.美国称霸世界的单极格局 ‎ D.实力相当大国并存的多极格局 解析:选A 根据题干材料中“如果没有其他大国合作,美国也孤掌难鸣”“如若得不到美国的支持……也是劳而无功的”说明当今世界格局是单极和多极的结合,A项符合题意。‎ 当前世界政治形势的特点是和平与发展成为两大潮流,多极化趋势日益发展。在这样的形势下,一个国家想成为世界大国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①‎ 必须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实行市场开放战略,利用世界市场的各种资源,全面提升综合国力,走和平崛起之路;‎ ‎②需要良好的周边环境和强大的海陆空军事力量;‎ ‎③需要全面系统的制度建设,借鉴他国制度的先进性,建立符合本国国情的制度;‎ ‎④必须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科技创新能力,提高国民的基本素质;‎ ‎⑤应避免与现存的霸权国家和国际体系发生正面对抗和冲突。     ‎ ‎[练模拟—悉命题热点]‎ ‎1.(2019·衡阳一模)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20世纪50年代后,美苏短暂的首要地位让位于一种新的多元化社会。这实质上意味着全球地方主义的恢复——至少从政治上来看是如此。”这说明(  )‎ A.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出现 B.美苏两极格局土崩瓦解 C.“一超多强”的世界格局形成 D.世界局部战争日益加剧 解析:选A 20世纪50年代,随着欧洲经济的恢复和联合,中国实力的增长,这冲击了两极格局,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出现,故A项正确;美苏两极格局土崩瓦解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故B项错误;现在的世界暂时处于“一超多强”的局面,故C项错误;冷战期间有局部战争,日益加剧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 ‎2.1964年6月,美国《时代》杂志指出:“从北约到联合国,从拉丁美洲到红色中国,几乎在世界政治中的每一个问题或地区上,法国都采取和美国政策不一致的态度。”这反映了(  )‎ A.美国世界霸权地位的丧失 B.法国倒向社会主义阵营 C.美国为首的西方同盟解体 D.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 解析:选D “法国都采取和美国政策不一致的态度”说明法国奉行独立的外交理念,这是对美国的挑战,体现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故D项正确。‎ ‎3.1982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157个决议,美国只有24次是居于得胜的一方。有19个决议案,唯有美国投了反对票。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欧盟与日本挑战美国霸主地位 B.苏联在综合国力上赶上美国 C.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作用增强 D.世界政治多极化格局的形成 解析:选C 欧盟成立于1993年,故A项错误;苏联综合国力没有赶上美国,故B项错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力量日益增强,冲击了两极格局,故C项正确;1982年还是两极格局,故D项错误。‎ ‎4.自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致使美国在世界秩序中的统治地位衰退以来,新兴大国以经济竞争、资本积累、政治和经济影响、技术和物质能力等形式成功渗透到一些权力领域。有人认为,世界秩序正在进入一个相互依存式主导权的时代。这意味着(  )‎ A.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开始松动 B.世界政治多极化格局正式形成 C.新兴大国成为重要的国际力量 D.经济全球化让大国间相互依存 解析:选C 根据所学,美国依旧是当今唯一的“超级大国”,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多极化趋势在加强,但尚未形成,故B项错误;材料表明新兴大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故C项正确;材料的主旨是新兴大国“成功渗透到一些权力领域”,故D项错误。‎ ‎5.2017年2月,正在美国访问的欧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级代表莫盖里尼在华盛顿会见白宫官员时警告说:“特朗普政府最好少管欧洲政治,先顾好美国再说;在特朗普政府治下,美欧这一传统盟友关系将转型为更加务实和交易性质的关系。”欧盟这一代表的讲话(  )‎ A.说明欧盟已经成了独立的政治实体 B.反映了美国丧失了超级大国的地位 C.反映了欧洲彻底摆脱了美国的影响 D.体现了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解析:选D 欧盟实力增强,更加关注自身利益,不愿唯美国马首是瞻,因此警告“特朗普政府最好少管欧洲政治,先顾好美国再说”,这体现了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D项正确。欧盟是一个政治和经济共同体,排除A项;美国并没有丧失超级大国的地位,排除B项;C项中的“彻底”说法绝对,排除。‎ ‎ 加练42题——强论证能力 ‎[材料一] 必须明确指出,按照援助这个词的意义来说,美国扩大援助实质上是一个政治经济问题……也必须明确指出,从我们正在处理的希腊和土耳其的情况来看,如果美国不在重要的地区采取行动,其后果就不堪设想。如果成功地采取了行动,这些地区就会出现意义极为深远的结局,花费的全部代价也会比较小。因此我们在其他地区非得以类似的原则行事不可。‎ ‎——美国国务院政策设计委员会《关于美国援助西欧的政策》‎ ‎[材料二] 到1950年,西欧各国生产已达到战前水平,年增长率达到5%~6%,有的国家高达8%~10%。到1952年,英、法、意的工业生产分别比战前增长13%、29%和48%……60年代末70年代初,西欧、日本商品大量涌入美国、美国对日本、西德、加拿大的贸易已由出超转为入超。美元危机频频发生,地位一落千丈。‎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下》‎ ‎[问题]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某一角度论述“马歇尔计划与两极格局”。‎ ‎[点拨] 针对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对两极格局的影响,主流观点认为马歇尔计划促成两极格局形成和稳定,而从马歇尔计划的影响上分析,其客观上促进了欧洲的联合,因此认为实施马歇尔计划冲击了两极格局。‎ ‎[参考答案] 论题(一):马歇尔计划促成两极格局形成和稳定。‎ 论证:马歇尔计划推动了战后西欧经济的恢复;有利于西欧资本主义秩序的巩固;美国通过援助西欧进而控制西欧,达到遏制共产主义的目的;马歇尔计划有利于维护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地区的安全稳定(希腊、土耳其)。‎ 论题(二):实施马歇尔计划冲击了两极格局。‎ 论证:欧洲经济恢复,并逐步走上联合的道路,资本主义世界逐渐形成三足鼎立局面,冲击了两极格局。‎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