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文)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文)试题 (解析版)

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 期末考试(文)试题 ‎(时量: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 ‎1. 孔子的政治理想是:“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孟子曾批判春秋战国时代连绵的战火为“春秋无义战”。这反映出孔孟 A. 儒学核心思想并不完全统一 B. 传统文化核心理念尚未形成 C. 仁政成为当代的核心价值观 D. 政治理想不符合时代要求 ‎【答案】D ‎【解析】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二者之间是统一的,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孟子曾批判春秋战国时代连绵的战火为“春秋无义战”体现了儒家的仁和仁政思想,故B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最受欢迎的是法家思想,仁政并没有成为当代的核心价值观,故C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孔子和孟子的政治理想不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故D项正确。‎ ‎2.孟子认为:“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孟子·公孙卫上》)对此阐释,最合题意的是 A. 政治生活是伦理道德生活的廷伸 B. 强调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C. 重视德教在仁政施行中的作用 D. 德行是王位继承的主要考量因素 ‎【答案】B ‎【解析】材料“以德服人者,心悦而诚服也”侧重强调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故B项正确;材料未提及仁政、王位继承等问题,故C、D不符合题意,A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 点睛:材料“以德服人者,心悦而诚服也”是解题的关键信息。‎ ‎3.《春秋决狱比》中有一典型案例:父亲和别人因口角发生斗殴,对方用刀刺父亲,儿子拿棍子相救,结果误伤了父亲。官府认为儿子犯了殴打父亲的重罪,要按律处死。但董仲舒根据孔子的观点,认为儿子的动机不是打父亲,所以应免罪。对材料解读错误的是 A. 孝治天下、儒家独尊 B. 原心定罪、以礼入法 C. 德主刑辅、以人为本 D. 纲常为主、刑法为辅 ‎【答案】A ‎【解析】本题属于逆向型选择题,据材料“官府认为儿子犯了殴打父亲的重罪,要按律处死。但董仲舒根据孔子的观点,认为儿子的动机不是打父亲,所以应免罪”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对同一案件,官府依据法律,董仲舒依据儒家纲常,并不能说明孝治天下、儒家独尊,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官府依据法律,董仲舒依据儒家纲常说明了原心定罪、以礼入法,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也反映了德主刑辅的特点,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董仲舒根据孔子的观点,认为儿子应免罪,体现了纲常为主、刑法为辅的特点,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A。‎ ‎4.汉元帝在做太子时,见其父汉宣帝所用的大臣多是一些精通法律的“文法吏”,便劝谏说:“陛下治国太偏重于刑法,应该起用儒生,实行德政。”汉宣帝勃然变色,斥责道:“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以德教,用周政乎?”这表明当时 A. 统治者强调外儒内法 B. 儒法对立现象严重 C. 儒学统治地位受冲击 D. 依法治国趋势出现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以德教,用周政乎?”,说明汉朝治国并非只是用儒家思想,也包括法家理论,形成外儒内法的治国策略。故答案为A项。材料反映的是儒法互补,不是儒法对立,排除B项;C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5.朱熹认为“理”在心外,提倡“格物致知”以通“天理”;王阳明强调“理”在心中,主张“致良知”以知“天理”。这一变化 A. 有利于儒家信仰的强化 B. 使理学成为正统思想 C. 有利于市民精神的推广 D. 否定了天理涵盖的内容 ‎【答案】A ‎【解析】理学是儒家思想的哲学化,心学的出现标志儒家信仰重建任务的完成,与理学思想相比,心学更有利于儒家信仰的强化,故A正确;理学是儒学演变,一直是正统思想,故B错误;理学和心学均是士大夫思想,不是市民思想,故C错误;心学是对理学发展,不是否定,故D错误。‎ ‎6.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记载:“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诚不为过也。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而小儒规规焉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至桀、纣之暴,犹谓汤、武不当诛之,而妄传伯夷、叔齐无稽之事…….”据此可知作者 A. 主张复古恪守臣道 B. 对君主制度的否定 C. 提倡君臣共治天下 D. 反对传统君臣之道 ‎【答案】D ‎【解析】由“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仇”可得出黄宗羲是反对传统君臣之道,而不是主张复古恪守臣道,故A项排除;由题干可知材料中并未涉及对君主专制的否定,故B项排除;提倡君臣共治天下,不符合史实,故C项排除;材料中“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诚不为过也。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通过古今形成鲜明对比说明了作者反对传统的君臣之道,故D项正确。‎ ‎7.苏格拉底拿出一个苹果对学生们说:“这是我刚从果园里摘下来的苹果,你们闻闻它是什么味道?”闻过的学生都说是苹果的香味。苏格拉底最后闻,说:“我什么味道也没有闻到”继而他对学生们笑着说:“看来只有你是你自己”。苏格拉底把苹果传给学生看。学生们呆住了——那是一只蜡做的假苹果。这个故事反映出 A. 理念是万物的本原 B. 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C. 美德的内涵是坚持独立思考 D. 人是万物的尺度 ‎【答案】C ‎【解析】材料中苹果的故事,说明独立思考的重要性,C正确。A项是柏拉图的哲学观点,排除。B项是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排除B;D项是普罗泰格拉的观点,排除。‎ ‎8.“大约到1550年,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开始衰落。衰落的一个原因是1494年法国的入侵,引发了数十年后欧洲各列强卷入的战争……从长远看,更基本的因素是瓦斯科·达·伽马在印度加尔各答港的登陆使意大利遭受打击”,对此解读最全面准确的是 A. 战争是文艺复兴衰落的原因之一 B. 16世纪中期文艺复兴开始衰落 C. 文化的兴衰伴随着经济的强弱 D. 新航路的开辟导致文艺复兴衰落 ‎【答案】C ‎【解析】材料中说明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从长远看是因为达伽马的远洋航行遭受打击,故A项错误;B项仅仅是反映了文艺复兴开始衰落的时间,不能全面概括材料,故B项错误;材料中“从长远看,更基本的因素是瓦斯科·达·伽马在印度加尔各答港的登陆使意大利遭受打击”说明文化的兴衰与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新航路开辟导致意大利衰落,并不是文艺复兴衰落,故D项错误。‎ ‎9.按照卢梭的理论,“社会契约”由共同体各个成员之间加以确定,而不是在上者和下者之间的一种规定。每个人都向全体奉献出自己的权利,全体人民通过订立“社会契约”构成一个“大我”。这个“大我”是指 A. 民主自由 B. 法律至上 C. 共和政体 D. 公共意志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和所学可知,“社会契约”以契约建立的国家,任务是保护公民的生命、财产和自由,因此这个“大我”是指公共意志,故D符合题意;民主自由、法律至上、共和政体不能体现“大我”,排除ABC。‎ ‎10.据《启蒙运动百科全书》记载:启蒙运动时期,某一学说有两个灵感来源,一是英格兰的政治制度,另一个是生物学中的生机论学说。生机论不是把有机体看成机器,而是视之为力求维持动态平衡的不断变化的实体。据此推断提出此学说的代表人物是 A. 霍布斯 B. 伏尔泰 C. 孟德斯鸠 D. 达尔文 ‎【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的“而是视之为力求维持动态平衡的不断变化的实体”可以看出,这是追求平衡和制衡作用,这与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类似,故答案为C项。霍布斯主张君主专制,排除A项;伏尔泰主张开明君主制,排除B项;达尔文是生物学家,提出生物进化观点,排除D项。‎ ‎11.法国十六世纪某一著名知识权威和批评家曾经说道:“我认为生命不是这个样的,我觉得它值得称颂,富于乐趣,即便我自己到了垂暮之年也还是如此。我们的生命受到自然的厚赐,它是优越无比的。”据此判断,该学者的思想滥筋于下图中的 ‎【答案】C ‎【解析】从材料这段话看出此句是对生命进行高度赞赏,体现了关怀人的一种人文主义精神,而人文主义精神的滥觞起源于古希腊,结合地图,A是法国,B是意大利,C是希腊,D是苏联,选择C项符合题意。‎ ‎12.《孙子算经》成书于四五世纪,其代表作是(鸡兔同笼》:“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1592年成书的《算法统宗》的代表作是《三女归宁》:“张家三女孝顺,归家探望勤劳。东村大女隔三朝,五日西村女到,小女南乡路远,依然七日一遭。何日齐至饮香醪,请问英贤回报。”这说明我国古代数学教育 A. 注重创设生活化情境 B. 注重解决现实问题 C. 强调运算方法的推广 D. 强调知识体系延续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孙子算经》中的鸡兔同笼和《算法统宗》中的《三女归宁》问题可知,古代的数学问题都贴近生活,利用创设生活情境来解决数学问题,故答案为A;BCD在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13.中国传统的雕版印刷原本是单色,到元末始用朱、墨两色,继而到明末发展为流行的三色、四色。明中期以后,版画发达,刊印书籍有“传奇行于世,无不冠图”之称。雕版印刷的不断进步折射出 A. 市场经济的活跃 B. 文化氛围的宽松 C. 社会需求的强大 D. 社会转型的缩影 ‎【答案】C ‎【解析】明朝中期以后,印刷术颜色的变化和版画发达,是市民阶层壮大,适应社会需求的体现,C项正确;材料中印刷术颜色的变化,不能体现出市场经济的活跃,排除A;明清时期,政府实行文化专制,文化氛围并不宽松,排除B;不能通过印刷颜色的变化,推断社会转型,而且当时的社会没有出现转型,排除D。‎ ‎14.东汉时,中医发现柳树皮可退烧止痛,而巴比伦、埃及、希腊在更早也有同样记载,但直至19世纪,欧洲科学家提纯柳树皮、绣线菊等得到水杨酸,才最终明了其原理,后又通过化学合成乙酰水杨酸即阿司匹林,解决了水杨酸严重伤胃的缺点。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 中医曾长期领先欧洲医学 B. 中医对发现阿司匹林具有重要启发作用 C. 传统医学具有经验性特征 D 近代医学重视通过定性研究而深入本质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所说,东汉中医和古代巴比伦、埃及、希腊等都认识到了柳树皮可退烧止痛,但仅限于认识到这一点而已,一直缺乏更深入探究分析,这说明了东西方传统医学都具有经验性特征,B项正确。东西方都有相关柳树皮退烧止痛的作用认知,说明在这一点上中医并不是长期领先欧洲的,A项错误;合成阿司匹林关键在于“欧洲科学家提纯柳树皮”,“明了其原理”,所以对制作阿司匹林有启发作用的是欧洲科学家而不是传统医学,C项错误;近代医学发展如合成阿司匹林的重点在于理论研究,而不是先定性再研究本质,D项错误。‎ ‎15.某高校老师撰写了一篇《论明清小说对宋明理学的超越》的历史论文。下列材料不能作为论据的是 A. 《红楼梦》:“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 B. 《三国演义》:“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 C. 《西游记》:“皇帝轮流做,…只教他搬出去,将天宫让与我,便罢了 D. 《三言二拍》:“以商贾为第一等生业,科第反在次着!”‎ ‎【答案】B ‎【解析】“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反映了男女之情,联系所学知识,这超越了宋明理学的范畴,不符合题意,排除A;“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反映了“忠君”思想,属于宋明理学的范畴,符合题意,故选B;“皇帝轮流做,…只教他搬出去,将天宫让与我,便罢了”鲜明的体现了人物反对封建君权的特点,超越了宋明理学的范畴,不符合题意,排除C;“以商贾为第一等生业,科第反在次着”反映了工商为主的思想,这超越了宋明理学的范畴,不符合题意,排除D。‎ ‎16. 某报报道:“若夫别尊卑,重阶级,主张人治,反对民权之思想之学说,实为制造专制帝王之根本恶因铲除殆尽,则有因必有果,无数废共和复帝制之(人或事)……当然接踵而生,毫不足怪。”这则报道应出自下列哪一份报刊?‎ A. 《国闻报》 B. 《时务报》 ‎ C. 《新青年》 D. 《民报》‎ ‎【答案】C ‎【解析】袁世凯为复辟帝制,在舆论上掀起 “尊孔复古”的反动逆流。先进知识分子发起新文化运动,对封建思想进行批判,而其主要阵地就是《新青年》。故选C。‎ ‎17.《孔子改制考》出版后,曾经支持变法的管学大臣孙家鼐马上上折弹劾,连对维新不遗余力的湖南巡抚陈宝箴也大力抨击,至于守旧者则攻击康氏离经叛道并找到了最好的口实。这反映出 A. 康有为减少变法阻力的策略存在问题 B. 维新阵营内部因是否立宪发生分歧 C. 维新变法遭到清朝官员普遍反对 D. 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已经动摇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改制考》将孔子作为改革办法的先师,为维新变法提供历史依据,部分原来支持变法的清朝官员为维护孔子的地位而抨击变法,这说明康有为减少变法阻力的策略存在问题,故A选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君主立宪的问题,故B选项错误;C选项“普遍反对”一词过于绝对,故C选项错误;新文化运动使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已经动摇,故D选项错误。故选A。‎ ‎18.陈独秀在1917年说:“我们中国多数国民口里虽然是不反对共和,脑子里实在装满了帝制时代的旧思想。这腐旧思想布满国中,所以我们要成心巩固共和政体,非将这班反对共和的伦理文学等旧思想,完全洗刷得干干净净,否则不但共和政治不能进行,就是这块共和招牌,也是挂不住的。”这表明新文化运动的目的是 A. 提倡民主和科学 B. 巩固共和政体 C. 反对封建文化 D. 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扫除障碍 ‎【答案】A ‎【解析】材料“非将这班反对共和的伦理文学等旧思想,完全洗刷得千干净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的主要目的是反对专制和愚昧,提倡民主和科学,故A 项正确;新文化运动是思想解放运动,故B项错误;C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 ‎19.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取得宝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对此合理的理解是 A. 毛泽东思想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 B. 社会建设理论不断发展创新 C. 社会主义制度在改革中走向成熟 D. 改革开放完善了毛泽东思想 ‎【答案】B ‎【解析】A项不选,材料没有体现毛泽东思想;B项正确,由“是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取得宝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可以看出当代发展是在毛泽东第一代领导集体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创新的;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社会主义的成熟;D项错误,题干没有体现毛泽东思想的完善。‎ ‎20.1979年11月26日,邓小平说:“我们不要资本主义,但是我们也不要贫穷的社会主义,我们要发达的、生产力发展的、使国家富强的社会主义。”还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论断。这些言论 A. 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B. 是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新阶段的又一个宣言书 C. 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到关键时期提出的 D. 表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尚未形成科学的理论体系 ‎【答案】D ‎【解析】A项表述错误,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是关于真理的标准问题的讨论;B项对应的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C项错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到关键时期是20世纪90年代;D项表述正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完整的体系是以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为标志的,所以1979年11月26日尚未形成科学的理论体系。‎ ‎21.“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场惊人的争论,使众多知识领域的探究重新得到评价,尤其是博物学、植物学和社会科学领域。”以上评论的理论学说 A. 是人类对自然规律的第--次概括 B. 打破了19世纪物理学发展的桎梏 C. 是近代自然科学诞生重要标志 D. 为世界民族解放提供思想武器 ‎【答案】D ‎【解析】从材料中“尤其是博物学、植物学和社会科学领域”可知属于这类领域的是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对社会变革与民族解放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所以D选项正确;A选项是牛顿经典力学的影响,错误;打破19世纪物理学发展桎梏的是量子论,量子论解决的是微观问题,B错误;近代自然科学诞生的标志应是哥白尼发表《天体运行论》,C错误。‎ ‎22.法国科学家阿罗什与美国科学家维因兰德因为“提出了突破性的实验方法,使测量和操控单个量子体系成为可能”而获得201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下列选项不符合量子论发展史实的是 A. 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提出有关原子的量子论,推动量子力学建立 B. 因与“自然界无跳跃"原则冲突,量子论--度招致许多科学家的反对 C. 爱因斯坦因利用量子理论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而获得诺贝尔奖 D. 为了解决光辐射理论上的疑点,19世纪末普朗克提出量子假说 ‎【答案】D ‎【解析】普朗克为了解决辐射理论上的问题,提出了辐射的量子理论,而不是光辐射理论,D符合题意,答案为D;ABC有关内容是量子理论发展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 ‎23.美国学者杰里·本特利所著《新全球史》中文版序言中有这样一段话:“19世纪下半叶,受进化论和科学分类学的影响,西方史学家倾向于把世界各民族分为不同类型,并孤立考察各自发生、发展的过程,因此不同名目的‘文明史’在世界史著作中占据主导地位。20世纪以后,随着相对论的传播,西方史学家的注意力向不同民族和地区之间的‘相对性’和‘关联性’转移,体现‘全球互动’的世界史便应运而生。”对材料解读表述最准确的是 A. 西方近代史学发展与科学方法论的发展密切相关 B. 西方近代史学发展由片面不完善走上全面完善 C. 在相对论基础上产生的全球史观比原先文明史观科学 D. 全球史观应该成为当今研究世界历史的唯一科学方法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题干中“受进化论和科学分类学的影响···文明史在世界史著作中占据主导地位”和“随着相对论的传播……‎ 全球互动的世界史便应运而生”的信息可以看出材料强调的是科学方法论的发展推动了西方史学研究方法的发展,故A项正确;BCD三项与题干信息不符,故排除。‎ ‎24.《不断持续的幻觉》由霍金著述,书名源自某位物理学家的名言:就我们这些物理学家而言,过去、现在和将来之间的区别只是一种不断持续的幻觉。以下对这位物理学家的贡献说法正确的是 A. 开创了近代实验科学体系 B. 为人们发现海王星提供了理论依据 C. 研究视角从宏观深入微观 D. 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中的重大变革 ‎【答案】D ‎【解析】伽利略开创了近代实验科学体系,A错误;牛顿万有引力定律为人们发现海王星提供了理论依据,排除B;量子力学研究视角从宏观深入微观,排除C;《不断持续的幻觉》追随爱因斯坦科学和哲学思考的足迹,收集了爱因斯坦自己论相对论的作品,以及对政治、宗教和他科学发现的终极意义的思考,促进人类思想进一步发展,故选D。‎ ‎25.1955年植物学家胡先骕因批评苏联生物学家李森科而遭到批判,1956年5月,周恩来同中科院负责人谈话指出:“科学是科学,政治是政治……如果李森科不对,我们没有理由为李森科辩护,我们就向被批评胡先骕承认错误。对一切科学,都要这样。”该讲话 A. 反映了学术问题政治化的要求 B. 掀起了“向科学进军”的热潮 C. 体现了“双百”方针的精神 D. 奠定了“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 ‎【答案】C ‎【解析】“科学是科学,政治是政治”可知周恩来反对将学术问题政治化,排除A;1956年1月,中国已经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排除B;“科教兴国”战略是在上世纪90年代提出;因此C符合题意,周恩来的讲话体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双百精神。‎ ‎26.如下表~1990年我国各级学校中女生占学生总数比例统计表(单位:%)‎ 对表的解读可知 A. 女性接受教育的比例大幅增加 B. “科教兴国”推动女性教育进步 C. 女性教育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D. “双百”方针促进女性教育发展 ‎【答案】C ‎【解析】依据表格可知,各个层次上的教育女生总数都在增长,但是比例不是很高,说明女性教育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故C项正确;依据题干表格可知,20世纪80年代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在減少,故A项错误;“科教兴国”战略是在1995年提出,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双百”方针是在1956年提出的,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27. 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各高校遵照中央政府要求开设公共必修课,恩格斯所著《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成为指定教科书,文化部还举办了以“从猿到人”等为宣传主题的大型科学知识展览会。其主要目的是 A. 构建与国家政权相话应的意识形态 B. 确定马克思主义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C. 用科学文化知识破除封建迷信思想 D. 探索引导宣传舆论工作的全新形式 ‎【答案】A ‎【解析】一定时期的文化是政治和经济的反映,意识形态为政治服务。结合时间信息“新中国成立之初”,要建设一个新民主主义的国家,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判断A项正确。B项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C、D项材料无从体现。‎ ‎28.一战后,一位西方画家说:“我们正在寻求一种建立在根本法则之上的艺术,一种将治好时代的疯狂症的艺术。我们需要一种新的秩序来恢复天堂和地狱之间的平衡。”这表明了当时 A. 民众对理性王国的失望 B. 艺术注重表现社会现实 C. 西方社会面临精神危机 D. 两极世界格局濒临瓦解 ‎【答案】C ‎【解析】19世纪以来的世界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为本题主要考查点。材料“需要一种新的秩序”表达了对理性的需求,故A项错误;材料“治好时代的疯狂症的艺术”反映了艺术关注社会现实的特性,不是当时所特有的现象,故B项错误;材料“我们正在寻求……一种治好时代的疯狂症的艺术”表明当时人们内心的失衡与危机,故C项正确;两极世界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29.关于作品《等待戈多》中的主人翁戈多,有学者指出,这个虚无缥缈的神秘人物是一个抽象化的符号。充当的是等待的替代物,“一切都寄托在他身上,没有他,我们就完了,因此,我们一直等待戈多”。该作品的创作实际上表达了 A. 对现实世界的绝望 B. 对人生意义的探寻 C. 对理性的孜孜以求 D. 对工业社会的期许 ‎【答案】B ‎【解析】由材料戈多是“抽象化的符号”以及“一切都寄托在他身上,没有他,我们就完了”等信息可以知道,《等待戈多》表现出创作者对人生意义的探寻,而正是希望支撑着生活的继续,故选B,,排除A;材料没有反映对理性的追求,且现代主义是反传统和理性的,排除C;现代主义表达了在现代物质文明下的精神落寞,排除D。‎ ‎30.“画家以……超时空的形象组合,打破了空间界限,蕴含了愤懑的抗议,成就了史诗的悲壮;在支离破碎的黑白灰色块中,散发着无尽的阴郁、恐惧,折射出画家对人类苦难的悲凉。”该画家所属的流派是 A. 古典主义 B. 现实主义 ‎ C. 印象画派 D. 现代主义 ‎【答案】D ‎【解析】从“打破了空间界限,蕴含了愤懑的抗议”和“黑白灰色块中,散发着无尽的阴郁、恐惧”可以看出这种手法是现代主义的特点,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古典主义强调端庄典雅;B选项现实主义注重描摹现实;C选项注重抽象和留白,不会是黑白色彩。‎ 二、材料题 ‎3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程朱坚认一草一木皆有理……不仅如此,程朱以为须穷究事物内在之理。其说乃不免以物为外在,析心与理为二……阳明说,如其理外在于心,则亲没之后,吾心即无孝之理及孝亲之心。‎ ‎——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 材料二:李贽生活在比较繁华的贸易港口泉州,西方的一些先进思想观念通过这一窗口传播进来。在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影响下,李贽的思想更具反叛精神,富有战斗性……他在《焚书》卷一中认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世间种种,皆衣与饭类耳。故举衣与饭,而世间种种自然在其中。非衣饭之外,更有所谓种种绝与百姓不相同也。”‎ ‎——百度·百科 材料三:船山(王夫之)视宇宙为一生生不息之历程。在这个历程里,气之阴与阳不断地融合,如是,气与理俱日新不已。这种哲学导致了大胆的反传统结论。理既只是存现于具体事物与制度之中,那么宋明新儒学视为社会之典范的“天理”,就根本不存在了。‎ ‎——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程朱和王阳明对“理”的认识有何不同。两者穷“理”的途径有何差别?‎ ‎(2)材料二中李贽对“理”是怎么认识?分析产生这一认识的独特因素。‎ ‎(3)材料三中王夫之对“理”有何认识?请用同时代思想家的某一观点为材料三中“导致了大胆的反传统结论”提供佐证。‎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理学在社会教化功能中的积极作用。‎ ‎【答案】(1)不同点:程朱认为理是万物本原。王阳明认为理在心外,心是万物本原。差别:程朱主张探究外物(格物致知),王阳明强调内心自省。‎ ‎(2)认识:理在百姓日常生活中(穿衣吃饭就是理)。因素:生活环境,西学东渐。‎ ‎(3)认识:理即气,理是客观事物(理存在于具体事物与制度之中)。佐证:列举黄宗羲、顾炎武的思想说明即可。(如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君臣平等”“主张工商皆本”;顾炎武提出“众治”等皆可。)‎ ‎(4)积极作用:实践精神、仁爱意识、人格建树、民族气节、社会意识(社会责任感)。‎ ‎【解析】‎ ‎(1)根据材料信息“程朱坚认一草一木皆有理”、“须穷究事物内在之理”、“阳明说,如其理外在于心”加以比较,可得出不同主要从“理的本原”回答;差别主要从“追求理的途径”回答。‎ ‎(2)认识一问,结合材料信息“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可得出李贽对“理”的认识;然后根据李贽的生活环境的时代背景得出产生这一认识的独特因素。‎ ‎(3)认识一问,根据材料信息“气与理俱日新不已”得出王夫之对“理”的认识;然后联系黄宗羲、顾炎式等人的思想主张进行论证即可。‎ ‎(4)本题注意题干要求是“在社会教化功能中的积极作用”,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对人格的培养、对人的社会责任感、对民族气节等方面对社会教化的重要作用来回答即可。‎ ‎32.青苗法是王安石变法中的重要举措,然而自古以来,对它的批评声就一直存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昔之贫者举息之于豪民,今之贫者举息之于官”,“兼并之家不得乘新陈不接以邀倍息”,也可“广蓄积,平物价,使农人有以赴事趋势,而兼并不得乘其急”。‎ ‎——转引自李超民《王安石变法与美国20世纪30年代的新政》‎ 材料二苏辙认为:出纳之际,吏缘为奸,虽有法不能禁。钱入民手,虽良民不免妄用;及其纳钱,虽富民不免逾限。如此则恐鞭箠(即“棰”,意:鞭打)必用,州县之事不胜烦矣。‎ ‎——转引自汤江浩《王安石——勇进人生》‎ 材料三王安石定的标准是年息二分,即贷款一万,借期一年,利息二千。地方上的具体做法是,春季发放一次贷款,半年后就收回,取利二分。秋季又发放一次贷款,半年后又收回,再取利二分。结果,贷款一万,借期一年,利息四千。由于执行不一,有些地方利息之高,竟达到原先设定的35倍!向官府贷款,先申请后审批,道道手续都要求人,交“好处费”。‎ ‎——摘编自易中天《帝国的惆怅》‎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王安石实施青苗法的主观目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取得的实际效果。‎ ‎(2)据材料二,概括回答苏辙反对青苗法的理由有哪些?其真实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三中作者是怎样看待青苗法的?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在制定改革措施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案】(1)目的:减少高利贷者对百姓的盘剥,增加政府收入;平抑物价,保障农业,增加农民收入。‎ 效果:一定程度上减轻农户负担,增加了政府收入。‎ ‎(2)理由:不易监管,会出现官吏舞弊现象;易导致钱物滥用和本息收取困难,增加地方政府负担。目的:维护大地主、大官僚利益。‎ ‎(3)看待:利息高,手续复杂,民众受剥削重。‎ 问题:政策制定要立足实际;兼顾多方利益,赢得更多人的支持;需有相应监督政策执行的配套措施;政策制定要循序渐进、灵活简便。‎ ‎【解析】‎ ‎(1)主观目的:需要“据材料一分析”,所以由材料一中的“兼并之家不得乘新陈不接以邀倍息”、“广蓄积,平物价,使农人有以赴事趋势,而兼并不得乘其急”等信息得出答案。实际效果: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即一定程度上减轻农户负担,增加了政府收入。‎ ‎(2)理由:题目要求“据材料二概括”,由材料二中的“出纳之际,吏缘为奸,虽有法不能禁”、“虽良民不免妄用”、“虽富民不免逾限”、“州县之事不胜烦”等信息可以得出答案。真实目的:应从苏辙所代表的阶级利益去考虑,他是在维护大地主、大官僚利益。‎ ‎(3)看待:由材料三中的“贷款一万,借期一年,利息四千。由于执行不一,有些地方利息之高,竟达到原先设定的35倍!向官府贷款,先申请后审批,道道手续都要求人,交‘好处费’”可以得出答案。问题:需要从政策制定时的具体情况、涉及的各方利益以及相应的配套措施及监管等方面去考虑。‎ ‎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孝文定鼎伊洛,务欲以夏变夷,遂至矫枉过正,宗文鄙武,六镇兵卒,多摈弃之,有同奴隶,边任浸轻,裔夷内侮。魏之衰弱,实肇于此。‎ ‎——马端临《文献通考》‎ 材料二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首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材料三 魏孝文帝的厉行改革,读史的人都说他是失策。这种观察,也是谬误了的。议论他的人,不过说他从此以后就同化于汉族,失掉本来雄武的特质。然而不如此,难道想永远凭籍武力和汉族相持么?总而言之,塞外游牧的民族侵入中原,和汉族同化而融合是不可避免的。‎ ‎(1)材料一中作者认为“魏之衰弱”的原因是什么?材料二作者认为李唐一族“崛兴”的原因是什么?两者评判的角度有何不同?‎ ‎(2)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反驳材料三中对孝文帝的指责。‎ ‎(3)通过上述材料,你对民发展和文明进步有何认识?‎ ‎【答案】(1)衰落原因:急于汉化,矫枉过正;崇文鄙武(重文轻武),削弱军力。李唐一族“崛兴”原因:胡汉民族融合,革新进步,使中原文化富有活力,为唐朝兴盛奠定基础。评判角度:材料一立足于鲜卑民族政权的延续;材料二立足于中华文明整体的发展。‎ ‎(2)改革促进民族融合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有利于少数民族发展(封建化)。‎ ‎(3)中华文明是各民族相互融合、共同创造的成果。要善于吸收借鉴彼此的文化以推动文明进步。融合发展中要注重保留本民族优秀传统。‎ ‎【解析】‎ ‎(1)关于“衰落的原因”,根据“务欲以夏变夷,遂至矫枉过正”可得出急于汉化,矫枉过正;由材料“宗文鄙武,六镇兵卒,多摈弃之”,可得出崇文鄙武(重文轻武),削弱军力。关于“崛兴的原因”,根据“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可得出胡汉民族融合,革新进步,使中原文化富有活力,为唐朝兴盛奠定基础。关于“不同”,由材料“魏之衰弱,实肇于此”“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别创空前之世局”,可得出材料一立足于鲜卑民族政权的延续;材料二立足于中华文明整体的发展。‎ ‎(2)由材料“和汉族同化而融合是不可避免的”, 可得出改革促进民族融合符合历史发展趋势,而学习汉族先进文化,有利于少数民族发展。‎ ‎(3)设问开放,言之成理即可。综合上述材料中观点,从民族融合发展的角度论述作答,既要突出民族融合对中华文明的重要性,又要突出把学习借鉴外来文化与弘扬传统优秀文化结合起来。‎ ‎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初,有学者指出西方历史每个时代都有一些关键词并且做出如下总结:‎ 结合所学知识,任选表中一个时代对该学者的认识进行探讨。(说明:可就该学者的结论进行论证;也可以进行修改、补充,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本题是一个开放性的论述题,就表中一个时代进行探讨,要选择自己熟悉的内容,或者容易找出观点的进行论证。比如根据材料中13世纪的关键词,可以提出观点:13世纪是西方的“黑暗时代”。结合材料来论证这个观点。要讲述“黑暗”的特征。首先说明13世纪天主教的统治和思想,宣扬人生下来就是罪恶的,信徒应该赎罪,得到上帝的恩典,死后才能进入天国,从而控制人民的思想,阻碍科学进步发展,说明天主教宣扬的思想的影响。进一步宣扬教会权力高于世俗权力,不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最终概括总结出时代特征,得出观点。‎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