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1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北省深州市长江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高二历史4月份月考试卷 1、19世纪60年代,俄日两国改革的不同之处是( ) A. 资本主义发展受到封建制度阻碍 B.以暴力推翻原有政权后进行改革 C.改革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D.改革不彻底,保留大量封建残余 2、王安石曰:“昔日贫者举于豪民,今之贫者举息于官,官薄其息,而民救其乏。”司马光曰:“取利约近一倍,虽兼并之家,乘此饥馑取民利息,亦不至如此之重。”据此可知王安石与司马光分歧的焦点是青苗法( ) A.是否有助于限制兼并 B.是否有利于改善政府财政状况 C.是否真正有利于助困济贫 D.是否真正有助于稳定市场秩序 3、亨利八世宗教改革与卡尔文宗教改革的不同点是( ①领导宗教改革的是国王 ②教义方面保留了天主教主教制,基本教义和仪式 ③没收教会财产,归王室所有 ④否认教皇是最高领袖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4、在梭伦统治时期最能体现民主政治的改革措施是( ) A. 实行陶片放逐法 B.为公职人员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津贴 C.成立十将军委员会 D.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 5、 雅典民主制度的基础是独立存在的“公民”。在梭伦改革中,有利于巩固这一基础的措施是( ) A.废除债务奴隶制度 B.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C.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D.设立公民陪审法庭 6、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代,关于变革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政治上各国先后进行变法 B.思想上百家争鸣 A. 经济上土地国有化趋势加强 D.经济,上生产力发展 7、 “高祖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名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口口。"口口中对应的选项是( ) A.长安 B.洛阳 C.南京 D.开封 8、 .史料里说北魏洛阳贸易不绝,“百国千城,莫不欢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它最能说明的问题是( ) A.洛阳成为全国政治中心 B.洛阳商业兴盛,市场繁荣 C.迁都洛阳是正确的 D.洛阳成为一个国际性的商业城市 9、北魏孝文帝说:“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从中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鲜卑姓“拓跋”为汉姓“元”的主要目的是( ) A.提高拓跋氏的政治地位 B.改变鲜卑族的生活习惯 A. 确立北魏皇族的正统地位 D.实现鲜卑族与汉族的平等 10、“今则西戎已叛,屡丧边兵;契丹愈强,且增岁币。”这一材料说的是( ) A.阶级矛盾十分尖锐 B.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C.冗兵现象突出 D.少数民族威胁北宋安全 11、位于俄罗斯圣彼得堡涅瓦河畔的彼得要塞是著名的古建筑,沙俄时代这里曾作为监狱囚禁过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下列有关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是著名的平民知识分子革命家 B.主张无条件地给予农民自由和土地 C.是十二月党人著名的领袖 D.同沙皇专制政府进行了英勇的斗争 12、下列选项中对下图中史实共同特征的表述最恰当的是( ) (俄国农奴制改革 日本明治维新 埃及阿里改革 中国洋务运动) A.工业文明促进政治改革 B.资本主义制度广泛建立 B. 启蒙思想的传播与扩展 D.工业文明冲击下的回应 13、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1891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 ) A.揭露历史真相 B.引介西方理论 C.倡导变法维新 D.颠覆孔孟学说 14、 “皇太后和她的顽固派支持者们在1898年解除了光绪帝和康有为的权力,但在1901年之后却采取行动实施他们的大部分激进的改革计划。”对于慈禧太后的这些措施,评价正确的是( ) A.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B.有利于缓和严重的社会矛盾 C.实现了维新变法运动的目标 D.起到了稳定清朝统治的作用 15、戊戌变法发展经济的政策,在某些地区得到落实,促进了当地工商业的发展。山西省商务局成立后,承办山西的矿务、铁路,还集股白银45万两兴办轻工业。如在盛产棉花的地区,开设纺纱、织布厂,引入进口机器生产。以上材料反映的 信息,正确的是( ) A.戊戌变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工业的发展 B.戊戌变法法令得到广泛落实开武楼 C.戊戌变法取得了成功星地封费生 D.戊戌变法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16、光绪二十八年《钦定中学堂章程》中明确规定,各中学第1年讲外国上古史.第4年讲外国史法沿革,每周3课时。这是( ) A.清政府洋务运动中的重要措施 B.国家力量推动下教育体制的变革 C.为新思潮萌发创造的有利条件 D.中国教育近代化迈出的第一-步 17、有学者认为,戊戌新政不只是继承了洋务新政的遗产,更多的是对洋务新政的超越。以下属于“超越”的表现是( ) A.学习先进科技 B.涉及体制改革 C.增强海军实力 D.开办近代教育 18、19世纪末中日战争的结果,激起了国内几年间的一系列反应。下列事件按照发生顺序排序准确的是( ) ①十五日,命各省督抚整饰....土有上书言事者,赴都察院呈递 ②廿-一日,电到北京,草万言书,请拒和、迁都、变法三者 ③廿三日,下定国是之诏,以宣示天下。上谕日..... ④廿四日,复八股取士之制,罢经济特科,废农工商总局 A. 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③②①④ D、④①②③ 19、慈禧新政与光绪新政前后衔接,在变更“祖制”上走得更远。可以说光绪新政是一个开始,慈禧新政是其继续与推进。光绪新政与慈禧新政( ) A.挽救了清末统治危机 B.触动了封建制度的根本 C.体现了统治者主动变革社会的决心 D.推动了新的经济因素的发展 20、黄仁宇说:“过去曾有不少读史者,以光绪帝不能毅然下决心清算慈禧太后为憾。殊不知皇帝之存在,并非因藉之以富国强兵,而是君临天下,作忠臣孝子的表率。要是他放弃了传统的使命,也等于否定了本身所扮演的角色”。他认为,制约光绪没能“清算”慈禧太后的主要原因是( ) A.君主制度 B.清创祖制 C.宗法制度 D.性格怯懦 21、戊戌变法是在“民族危机迫在眉睫的情势下仓促上阵的向敌人学习的运动,‘自光绪十四年,康有为以布衣伏阙上书,极呈外国相逼、中国危险之....请厘革积弊,修明内政,取法泰西,实行改革’。这场改革具有明显的植人性”。这段话旨在说明( ) A.变法的舆论动员极不充分 B.改革缺乏内在的社会动力 C.变法目标背离近代化方向 D.改革措施脱离了中国国情 22、《中华文明史》写道: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是指戊戌变法( ) A.阻止了民族危机继续加深 B.改革了君主专制体制 C.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23、康有为在自己的回忆录里记载了组织公车上书的行动,而当代学者茅海建称在清朝历史档案中未发现上书的文件,由此认为上书的行动可能不存在。这说明( ) A. 历史人物的回忆录没有历史价值 B.历史档案完全反映了历史的真相 C.寻求历史的真实需要从多方考证 D.回忆录的史料价值高于历史档案 24、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说,“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举国鼓舞欢蹈,争来上书,民间疾苦,悉达天听。每日每署封奏皆数十。上鸡鸣而起,日晡乃罢”。这段材料可以看出( ) A.梁启超充分肯定赞扬戊戌变法 B.变法的影响非常深远 C.变法内容符合现实需要 D.变法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25、“在改革过程中特别需要在现存体制不发生根本性变动的条件下,尽可能多地团结大多数人群....使改革过程的权力与利益再分配所引起的震动减少到最低程度。”百日维新中与上述原则相抵触的措施有( ) ①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 ②裁汰旧军,建立新式陆军 ③设农工商总局,奖励发明 ④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6、李喜所在《梁启超对戊戌变法的反思》中指出,从维新派本身寻求失败的原因,是从枝节上来找,自然进入了误区;从中国社会本身去考察,才可能合理地去解释变法为什么失败。李喜所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在于( ) A.变法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脱离群众 B.变法措施过于全面,进程过于激进 C.有利于改革成功的社会环境尚未形成 D.袁世凯告密直接导致戊戌政变发生 27、“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戊戌变法中谭嗣同甘愿流血牺牲,是因为他意识到戊戌变法在本质上是一场( ) A.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 B.自上而下的爱国运动 C.以死明志的正义运动 D.救亡图存的启蒙运动 28、从中国近代化的历程看,戊戌变法突出的历史功绩在于( ) A.挽救了民族危亡 B.实现了政治变革 C.引进了西方技术 D.促进了思想启蒙 29、康有为向光绪帝呈递的《应诏统筹全局折》实际上是维新派的施政纲领,因为它( ) A.提出了各方面具体的变法建议 B.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的政治体制 C.系统论证了维新变法的理论 D.明确提出变法是救亡图存的唯一-出路 30、梁启超认为,成成变法“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小,而实20世纪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也”。下列有关维新变法运动的评价,与此说法吻合的是( ) A.揭开了中国近代化的序幕 B.开辟了向西方学习的强国御侮之路 C.形成了近代中国首次思想解放潮流 D.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潮 31、在百日维新中,除湖南巡抚外各省官员大多抵制新政,这充分说明( ) A.光绪帝没有实权 B.绝大多数官员都是顽固派 C.封建保守势力强大 D.改良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32、近代竹枝词反映了中国历史的变迁。“陆家宅辟轧花场,土法泽机迭改良。人力终输蒸汽力,天然淘汰慨乡庄。”该竹枝词记载的史实最早应出现于( ) A.19世纪二三十年代 B.19世纪六七十年代 C.19世纪八九十年代 D.20世纪初期 33、“这个康有为冀图创立自己的中国式思想体系,把孔学推上国教的位置,而自己则成为创立新孔教的马丁.路德。《孔子改制考》和《新学伪经考》就是这一-活动的代表作。”这从根本上反映了( ) A.康有为为资产阶级的维新思想披上了儒家的外衣 B.康有为利用儒家思想宣传变法,减少变法阻力 C.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人物的阶级局限性 D.康有为自幼接受儒学教育,深受儒家思想影响 34、19世纪末,某组织的《章程》开宗明义地提出:“本会以国地日割,国权日削,国民日困,思维持振救之,故开斯会以冀保全。”该组织最有可能是( ) A.兴中会 B.保国会 C.强学会 D.同盟会 35、倒幕派是明治维新前重要的政治派别,他们]在推翻幕府统治的过程中,除大张旗鼓地进行军事讨伐外,还巧妙地利用了( ) A. 农民起义军的力量 B.城市平民的力量 C.天皇和大名的力量 D.西方列强的力量 36、在现代化过程中,各国对土地所有制的处理方式不一有的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有的废除土地私有制。以下分别对应这两种方式的是( ) A.圈地运动/明治维新 B.明治维新/十月革命 C.十月革命/1861年改革 D.1861年改革/圈地运动 37、19世纪80年代初,日本明治政府认识到“好事贪功,反而挫折人民自主独立之气势,养成百事依赖政府之风习”,“其弊害大不可测”,进而采取的措施是( ) A.废除了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 B.整顿财政金融以改善私人投资环境 C.建立“样板”企业供私人企业效仿 D.将大量的官营企业转让给私人 38、有学者认为:日本学习西方的“征兵制"从一开始就转向为天皇制服务-建立的“皇军”成为台极端忠诚于天皇的战争机器。这说明日本( ) A.社会结构极不稳定 B.具有军国主义传统 C.继承对外扩张政策 D.士兵享有崇高地位 39、1891年,正在访问日本的俄国皇太子尼古拉.亚历山德罗维奇,罗曼诺夫(后来的尼古拉二世)被警卫津田三藏刺伤。当时的内阁政府对司法机关施加压力,要求判处被告死刑。但是,担任大审院长的儿岛惟谦指示具体负责审判的法官,要求按照法律规定,以普通人的谋杀未遂罪论处。最终,被告被判无期徒刑。这一案件的处理结果说明日本( ) A. 确立了美国式政治体制 B.行政权与司法权的对立 C.极端民族主义迅速抬头 D.司法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40、明治维新时期,西服流行的同时,和服被当作最华丽的礼服保留下来;酒吧多起来了,茶室依然是人们的精神净地;西洋歌剧开始唱响,能剧和歌舞伎也在走向兴盛。这反映了当时的日本( ) A.用西方文明提升国民的知识水平 B.引进西方文化以巩固统治 C.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多元共存 D.西方文明占据主导地位 41、 材料题。 19世纪中后期,中日两国都曾试图通过变法走上富强之路,但两者结果却截然不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名茶上喜选,只消喝四碗。惊醒太平梦,彻夜不能眠。(注:“上喜选”与“蒸汽船”谐音) ---日本民谣 - 材料二 “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世纪,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落日的紫禁城里突然热闹起来,几个读书人呼号一一 变亦变,不变亦变。’ ---- 《日落紫禁城》 材料三 日本明治维新以来,尤注意于求富,繁殖物产保护本国物产为先务,观其学校,分门别类,亦骏骚乎有富强之势。 -----黄遵宪 材料四 若夫美、法民政,英、德宪法,地远俗殊,变久迹绝,臣故请皇.上以俄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敢为政法也。然求其时地不远,教俗略同,成效已彰,推移即时,若名书佳画,墨迹尚存,而易于临摹,如宫室衣裳,裁量恰符,而立可铺设,则莫如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矣。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材料五 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 ----摘自《梦蕉亭杂记》 (1) 据材料一、二,归纳中日两国这两次变法的共同背景。(4分) (2) 据材料三,指出中国知识分子对日本明治维新哪些领域的改革更为推崇。(4分) (1) 材料四中,康有为建议光绪帝“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的理由是什么? (不得照抄原文)(4分) (2) 据材料五分析中国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综上所述,你认为一场改革要取得成功应着重关注哪些问题? (8分) 答案: 选择题: 1 B 2 C 3 B 4 D 5 A 6 C 7 B 8 D 9 C 10 D 11 C 12 D 13 C 14 A 15 A 16 B 17 B 18 B 19 D 20 A 21 B 22 C 23 C 24 A 25 B 26 C 27 D 28 D 29 A 30 C 31 C 32 B 33 C 34 B 35 C 36 B 37 D 38 B 39 D 40 C 41、材料题: (1)背景:外来侵略加深民族危机。 (2)领域:经济领域、教育领域。 (3)理由:欧美各国距中国较远,习俗与中国不同, 变革的时间相隔太久,不易效仿;日本距中国较近且文化习俗相似,变革的时间相隔不久,成效显著,便于直接效法。 (4)原因:急于求成,未能平衡各方利益。问题:改革可以借鉴别国经验,但应与本国国情相结合。改革应循序渐进,考虑多方利益。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