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吉安市永丰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西省吉安市永丰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

www.ks5u.com 永丰中学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高一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 时间:90分钟 总分:100分 一、单选题 ‎1.据《史记·夏本纪》记载,夏王朝先后有十四世、十七王,其中一次是弟之子死后王位复归于兄之子,两次是兄终弟及,其余都是父死子继。据此,下面结论成立的是 A. 夏朝时宗法制度已具雏形 B. 夏朝完善了嫡长子继承制 C. 我国封建社会自夏朝开端 D. 夏朝的王位继承比较混乱 ‎【答案】A ‎【解析】‎ 从材料可以看出夏朝的王位继承大部分属于父死子继,联系所学宗法制的特点可知夏朝时宗法制度已具雏形,故A项正确。材料显示夏朝没有具体规定嫡长子继承王位,B项的表述既与史实不相符,也不符合题意,排除。我国封建社会自战国开端,故C项不正确。从材料可以看出夏朝的王位继承是有秩序的,混乱是偶然的。故D项不正确。‎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中的信息,夏朝的王位继承大部分属于父死子继,从王位继承与宗法制的关系入手,联系所学就可得到正确答案。‎ ‎2.商朝分封方国首领为侯、伯,方国依旧自然分布在原地;西周封邦建国,特别设计了统治集团控制军事要地和经济富庶地区。这种“分封”的变化 A. 形成了君主专制的统治秩序 B. 破坏了原有的社会血缘组织结构 C. 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 确立了血缘关系统治的主要方式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西周封邦建国,特别设计了统治集团控制军事要地和经济富庶地区”,可以得出这种“分封”的变化破坏了原有的社会血缘组织结构,故B项正确。君主专制的统治秩序是在秦代建立的,A项错误;周王把土地分封给贵族使用,是间接控制地方,故C项错误;从商朝“方国”诸侯“自然分布在原地”到西周分封打破自然分布,重视“军事要地和经济富庶地区”,体现了从血缘政治向地缘政治转变的趋势,D项错误。‎ ‎【点睛】西周时期的分封制与商代相比,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但仍没有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 ‎3.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立家”,对士、庶而言,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这说明 A. 宗法制和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 B 家国同构有利于凝聚宗族强化王权 C. 周代血缘政治弱化了贵族特权地位 D. 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士、庶民“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故D项正确,B项排除;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但与材料主旨无关,故A项错误;周代血缘政治强化了贵族的特权地位,故C项排除。‎ ‎【点睛】“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是关键信息。‎ ‎4.传国玉玺是王朝宫廷珍宝,国之重器,由秦始皇下令镌造,正面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自秦以后,玉玺在帝王中不断传承和争夺,五代时消失于战乱中,虽历代不懈搜寻,但最终还是下落不明。在帝王眼中,玉玺的价值在于 A. 证明皇位正统合法 B. 体现皇权独尊地位 C. 保证皇位世代永续 D. 震慑分裂势力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可知玉玺正面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可以分析出帝王认为有了玉玺就有了上天的任命,具有了合法性,所以本题选A;B、C、D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5.有位学者在论及三公九卿时说:“论其性质,均近于王室之家务官,乃皇帝之私臣,而非国家之政务官,非政府正式之首吏”,政府“有几处亦只是一个家庭规模之扩大”。此材料表明 A. 三公九卿之间相互配合 B. 王室与政府管理职责分开的特点 C. 三公九卿之间互相牵制 D. 权力分工仍带有家国一体的特点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信息,三公九卿“均近于王室之家务官,乃皇帝之私臣,而非国家之政务官,非政府正式之首吏”说明皇室和政府的界限相当模糊,大臣就等于皇帝的私臣,这体现了家国一体的特征,故D项正确;材料信息未涉及三公九卿之间的相互配合和互相牵制,故AC项错误;材料信息是王室与政府管理职责不分,故B项错误。‎ ‎6.《文献通考》载:“五代承唐藩镇之弊,兵骄而将专,务自封殖,横猾难制。祖宗(宋太祖)初定天下,惩创其弊,分遣禁旅,戍守边地,率一二年而更。宋太祖此举( )‎ A. 避免了中央出现权臣擅权现象 B. 形成了将不知兵兵不知将的局面 C. 采用分权手段铲除了割据局面 D. 改变了宰相机构事无不统的状态 ‎【答案】B ‎【解析】‎ ‎【详解】该题主要考查宋代地方的军事管理制度。更戍法可以很好的减少地方的军权集中问题,但是不利于提高战斗力,容易造成将不识兵兵不知将的局面,故B项正确;材料的视角是管理地方的问题,所以A项中权臣擅权现象与题意无关,排除;但该做法无法铲除割据局面,故C项说法错误,排除;该题材料与宰相权力大小无关,故D项说法错误,排除。‎ ‎7.《资治通鉴·唐纪》:“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上始申明旧制,由是鲜有败事。”这一制度 A. 使得官员之间相互倾轧 B. 推动专制皇权走向顶峰 C. 一定程度减少决策失误 D. 导致了中书省一省独大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唐朝三省六部制知识点,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材料提及的是唐朝的三省六部制,题干所示做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决策失误,C项符合题意,正确;A项“互相倾轧”,仅从题干信息无法得来,排除;B项错误,专制皇权走向顶峰的标志是清朝雍正帝设置军机处;D项不符合唐朝三省六部制史实,排除。故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朝三省六部制 ‎8.明初,朱元璋认为:“夫元氏之有天下,固有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基于这一认识,朱元璋采取的措施是 A. 三省并立,互相牵制 B. 改土归流,集权中央 C. 设立军机处,重用宦官 D. 废除丞相,加强皇权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明太祖认为元代的灭亡主要因为权臣揽权,皇帝被蒙蔽、皇权被削弱,如果皇帝不能亲自处理国家事务,就容易使大臣专权,故借胡惟庸案一举废除丞相制,由皇帝直接统领六部,D项正确;A项,三省为隋唐中央官制,排除;B项,改土归流是中央集权的内容,与中央官制调整无关,排除;C项,军机处为清代雍正帝时所设,排除。‎ ‎9.清代,凡诏令密旨,由军机处拟就,经皇帝裁定后直接密封发出,不再经过内阁,称为“廷寄”;而内外各官重要章奏绕过内阁,由军机处审定直送皇帝,称为“奏折”。由此可知,军机处的设立 A. 削弱了六部权限 B. 有利于君主专制强化 C. 完善了行政体制 D. 使内阁议政功能丧失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凡诏令密旨,由军机处拟就,经皇帝裁定后直接密封发出”“内外各官重要章奏……由军机处审定直送皇帝”可知,军机处只是跪受笔录,“廷寄”和“奏折”制度加强了皇帝的权力,故B正确;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六部,排除A;军机处不是法定的中央机构,材料无法体现军机处完善了行政体制,排除C;D表述太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 ‎10.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据此分析,明代内阁 A. 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 B. 六部逐渐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 C. 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 D. 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文字说明明代内阁的地位逐步提高,但职能并未改变,依旧是皇帝的秘书机构,D正确,A是科举制特点;内阁并不能领导六部,B错误。明成祖正式设内阁。仅备顾问,不参与决策,C错误。‎ ‎1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雅典)最初是实行君主政体,……后来向着日益民主化的方向发展。急速发展的贸易创造出一个强有力的中产阶级,他们同失去产业的农民联合,要求政治自由化。”材料表明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主要得益于 A. 贵族阶级衰落 B. 中产阶级的壮大 C. 商品经济的发展 D. 全体人民的推动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的“急速发展的贸易创造出一个强有力的中产阶级,他们同失去产业的农民联合,要求政治自由化”可知,商品经济(贸易)的快速发展导致中产阶级力量壮大,从而推动政治向民主化方向发展。故答案为C项。材料没有反映贵族阶级衰落,排除A项;中产阶级的壮大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全体人民推动建立民主政治,排除D项。‎ ‎【点睛】雅典民主政治能够建立的根本原因是奴隶制商品经济的发展,新兴工商业者阶层追求民主权利的渴望非常强烈。这一阶层出于自己的利益,往往联合下层平民同旧氏族贵族进行斗争,在雅典民主政治确立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2.公元前5世纪,雅典开始实行陪审员津贴制度,最初津贴的数目是每人每天2个奥波尔,后提高到3个奥波尔。在当时,3个奥波尔基本可以维持一个三口之家的生活所需。此举旨在(  )‎ A. 提高公民的生活水平 B. 保障民主制度的运行 C. 控制法庭的司法行为 D. 消除贫富分化的现象 ‎【答案】B ‎【解析】‎ ‎【详解】伯利克里为提高公民参政积极性,对公务人员发放津贴,保证直接民主制度的运行,故选B;材料中“可以维持一个三口之家的生活所需”可知,发放的津贴勉强满足生活所需,无法提高公民生活水平,排除A;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消除贫富分化”说法过于绝对,与史实不符,排除D。‎ ‎13.根据下图所示,其中关于罗马法的说法错误的是:‎ A. 《十二铜表法》既是成文法的开端,又可以看作是公民法的典型代表 B. 当公民法演变为万民法时,罗马的成文法已经比较完善,所以万民法基本上都是成文法 C. 公民法存在着注重形式、程序繁琐等明显的狭隘性,可能与其存在大量习惯法有很大关系 D. 从习惯法发展到成文法、从公民法发展到万民法,根本原因都是平民与贵族长期斗争的结果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题目图表可知,从习惯法发展到成文法根本原因是平民与贵族的长期斗争正确的,但从公民法发展为万民法根本原因不是平民与贵族的长期斗争而是罗马的不断对外扩张,新的社会矛盾增多,原有公民法已经不太适应新的形势需要,故D 选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十二铜表法》既是成文法的开端,也是公民法的典型代表,故A选项说法无误,不符合题意;万民法适应于罗马统治范围一切自由民的法律,所以说公民法演变为万民法是罗马的成文法已经趋于完善,故B选项说法无误,不符合题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罗马公民法由公元前450年开始公布的《十二铜表法》逐渐演变而来,因此罗马的公民法存在注重形式、程序繁琐等明显的狭隘性,故C选项说法无误,不符合题意。‎ ‎14.罗马共和国时期国家以立法的形式授予最高裁判官自行决定诉讼程式的权力,最高裁判官根据商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公平”“正义”为基础,创制了许多以前法律中没有依据、甚至是违背相关规定的诉权、抗辩权和救济手段。这说明当时罗马法 A. 立法过程缺乏严谨 B. 注重维护贵族权益 C. 趋向追求务实灵活 D. 出现公权滥用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最高裁判官根据商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创制了许多以前法律中没有依据、甚至是违背相关规定的诉权、抗辩权和救济手段”可以看出,罗马法强调解决一些现实的纠纷。故答案为C项。A项,由“最高裁判官根据商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公平’‘正义’为基础”不能得出罗马立法过程缺乏严谨的结论,排除;B项,罗马法注重维护贵族的权益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根据材料中“授予最高裁判官自行决定诉讼程式的权力,最高裁判官根据商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公平’‘正义’为基础”可以判断罗马法公权滥用说法错误,排除。‎ ‎15.《十二铜表法》第8表第9条规定:“夜间在快要熟的庄稼地放牧的,或收割此类庄稼的,如为适婚人,则判死刑,吊在树上祭谷神……”;同表第10条规定:“烧毁房屋或堆放在房屋附近的谷物堆的,如属故意,则捆绑而鞭打之,然后把他烧死……”这说明《十二铜表法》‎ A. 体现出森严的阶级性和等级性 B. 刑罚具有明显的形式主义特征 C. 实质上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D. 具有明显的宗教特征和报复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十二铜表法》的条款“吊在树上祭谷神”“则捆绑而鞭打之,然后把他烧死”等信息可知,其刑罚内容上具有明显的宗教特征和报复性,故选D项;材料中条款没有体现森严的阶级性和等级性、形式主义特征,A、B两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阶级性,也就不能得岀《十二铜表法》实质上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这一结论,C项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吊在树上祭谷神”“则捆绑而鞭打之,然后把他烧死”,联系所学罗马法的内容和特点分析解答。‎ ‎16.1714年起,辉格党领袖沃波尔在内图中总一切。政敌称他为“首相”,讽刺其不适当地突出自己。沃波尔从来没有组织过内阁,也没有在下议院领导过一个多数派。1742年他下台时,其同僚也并未因此而一齐解职。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A. 责任内制尚未完全定型 B. 议会的主权地位开始确立 C. 内阁政策受制于政党斗争 D. 光荣革命的成果遭到侵蚀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责任内阁制下,英国首相和内阁成员共进退。材料“沃波尔从来没有组织过内阁,也没有在下议院领导过一个多数派。1742年他下台时,其同僚也并未因此而一齐解职”强调的是英国责任内阁制并未形成,A选项符合题意;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议会主权的确立,B选项排除;内阁政策受制于政党斗争的说法与材料无关,C选项排除;光荣革命最大的革命成果就是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光荣革命的成果遭到侵蚀的说法明显错误,D选项排除。‎ ‎17.漫画能生动形象描述历史事件,下面两幅漫画是对美国政党政治(“驴”代表民主党,“象”代表共和党)的生动描绘,对此解读正确的一项是 A. 两党斗争体现其代表的根本利益不同 B. 美国的两党制度有着深厚的历史传统 C. 两党竞争是保障民主制度的必要机制 D. 两党斗争体现出美国的政局极不稳定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美国两党制下的竞选在客观上反映了一定的民意,但在实质上是资产阶级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相互监督和制衡的机制保障,故C正确;美国的两党根本上都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A错误;19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是美国两党制形成的重要时期;至19世纪50年代中期,民主党与共和党两大党的对峙格局最终形成,故“深厚的历史传统”表述错误,排除B;两党竞争是保障民主制度的必要机制,材料无法体现美国的政局极不稳定,排除D。‎ ‎18.美国法学家卡尔文·达伍德在谈到某国宪政的特点时说:“没有(宪政)传统的支持,一部成文宪法不过是一纸空文,而有了那种传统,一部成文宪法就没有必要了。”这一评价是基于 A.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是各派妥协的结晶 B. 近代德意志帝国宪法暴露了军国主义传统 C 美国成文宪法未能有效贯彻实施 D. 英国宪政根植于悠久的历史传统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有了那种传统,一部成文宪法就没有必要了”反映了英国具有悠久的宪政的历史传统,故英国没有一部成文宪法,说明英国宪政根植于悠久的历史传统,故D正确;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也是成文宪法,A错误;近代德国有成文宪法,即《德意志帝国宪法》,故B错误;美国1787年宪法是成文法,并且得到了有效贯彻实施,故C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有了那种传统,一部成文宪法就没有必要了”,联系所学英国宪法的特点分析解答。‎ ‎19.法国1875年宪法规定,总统作为国家元首,拥有与两院一样的法律创制权,还执掌国防、外交事务,拥有任命文武官员权力。但合约及商约须经两院通过后才可定案;未经两院同意,总统不得宣战。除第一年外,总统再也没有行使解散议会的权力。可见,当时法国实际上 A. 建立了三权分立政治架构 B. 发展了美国总统制民主共和制 C. 已确立议会制民主共和制 D. 解决了各政治派别之间的矛盾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总统作为国家元首,有与两院一样的法律创制权”,而且总统的许多权力都受到参议院和众议院的制约,说明法国实际上没有建立三权分立的政治架构,故排除A项;法国构建的并不是美国式的三权分立政体,所以并不是发展了美国总统制民主共和制,故排除B项;根据“合约及商约须经两院通过后才可定案;未经两院同意,总统不得宣战”可知在法国政体中议会地位较高,说明法国确立了议会制民主共和制,故选C项;题意论述了法国政体的特点,没有体现法国各政治派别之间的矛盾,故排除D项。‎ ‎20.“历史仿佛在故意卖弄哲理,几次革命都未能巩固共和国,一帮落魄贵族在走投无路中找到的权宜之计,却成了法兰西共和国的真正起始!”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落魄贵族法国大革命主导力量 B. 直到此时法国才第一次建立起共和国 C. 1875年宪法标志第三共和国建立 D. 法国共和制的最终确立是妥协的产物 ‎【答案】D ‎【解析】‎ 法国大革命推翻了波旁王朝,但几经周折,最后确立了共和政体,故选D;法国大革命主导力量是资产阶级,排除A;在颁布1875年宪法之前,法国曾实行过共和政体,排除B;1875年宪法标志法国共和政体的稳定,排除C。故选D。‎ ‎21.统计,乾隆二十五年(1760)到道光十三年(1832),英国输华商品总值年平均额由47万余两增加到732万余两,增加了15.6倍;英国从中国输入商品总值年平均额由97万余两增加到995万余两,增加了10.26倍。这反映了 A. 海禁政策未得到有效执行 B. 白银大量外流造成了社会动荡 C. 中国已经远远落后于英国 D. 闭关锁国下外贸仍有一定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英国输华商品总值年平均额由47万余两增加到732万余两,增加了15.6倍”“英国从中国输入商品总值年平均额由97万余两增加到995万余两,增加了10.26倍”,结合所学,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但材料数据说明闭关锁国下外贸仍较快发展,故D正确;根据所学知识,海禁、闭关锁国政策并不是绝对禁止中外贸易,而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因此根据材料所述中外贸易情况不能得出海禁政策未得到有效执行,故A错误;根据题干“从乾隆二十五年(1760)至道光十三年(1832)的70年间,英国输华商品总值年平均额由47万余两增加到732万余两,增加了15.6倍。英国从中国输入商品总值年平均额由97万余两增加到995万余两,增加了10.26倍”,可见材料中中国处于外贸出超状态,白银应该是大量流入中国,故B错误;材料表明中国处于外贸出超状态,说明中国在当时的中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不能得出中国已经远远落后于英国,故C错误。‎ ‎22.下图所示现象 英国输华货物总值变化示意图(单位:万英镑)‎ A. 说明闭关锁国政策仍在继续实施 B. 成为列强再次扩大侵华的借口 C. 表明近代民族工业发展成效显著 D. 表明传统自然经济未发生变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鸦片战争后英国输华货物经历了由增长到降低的变化,这与英国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的要求不相适应,而且英国总结原因时认为是由于《南京条约》中开放的通商口岸不足,所以希望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故选B项;1842‎ 年《南京条约》中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表明闭关锁国政策已经被打破,排除A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出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排除C项;鸦片战争后,随着通商口岸的开放,中国传统自然经济已经开始解体,排除D项。‎ ‎23. 太平天国运动之初,曾国藩指出:“今春既交,粤盗益复猖獗,西尽泗镇,东侵平梧,二千里中,几无一尺净土。推寻本原,何尝不以有司虐用其民,鱼肉日久,激而不复反顾? 盖太吏之泄泄(闲缺)于上,而一切废置不问者非一朝夕之故矣。”据此可知,曾国藩认为太天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是( )‎ A. 自然灾害频仍 B. 社会治安混乱 C. 土地兼并严重 D. 官吏贪暴腐败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的解题关键词语是“推寻本原,何尝不以有司虐用其民,鱼肉日久,激而不复反顾? ”意思是说农民起义是因为官吏长时间鱼肉百姓,所以D项是正确项。自然灾害频仍材料无从体现,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官吏本身的不作为造成民众参加太平天国运动,社会治安混乱是其表现,故B项错误;土地兼并严重材料无从体现,故C项错误。‎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太平天国运动 ‎24.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通过购买、缴获、自造拥有了更多的新式武器,在太仓、昆山、苏州等地曾出现仿制洋枪的工场。之后,《资政新篇》还呼吁学习科学技术的“堂堂正正之技”。这反映了太平天国 A. 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B. 顽强抵御外来侵略者 C. 曾开展近代化的探索 D. 开启对外开放的道路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太平天国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仿制洋枪,开展过对近代化的探索,C正确;太平天国是封建政权,没有走上资本主义道路,A错误;B中的“抵御外来侵略者”,材料没有体现,排除;从材料中不能得出对外开放的信息,排除D。‎ ‎25.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近人治史,颇推洪、杨。夫洪、杨为近世中国民族革命之先锋,此固然矣。然洪、杨十余年扰乱,除与国家社会以莫大之创伤外,成就何在?建设何在?”对这一观点准确的理解是 A. 辩证分析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地位 B. 赞赏太平天国是近代民族革命之先锋 C. 全面否定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作用 D. 反对社会下层掀起大规模的反抗斗争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洪、杨为近世中国民族革命之先锋”表明是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肯定;材料“十余年扰乱,除与国家社会以莫大之创伤外,成就何在?建设何在?”是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否定;故作者的观点是一分为二,辩证的分析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地位,故选A;B只反映了部分材料信息,没有全面反映材料,排除;C不符合材料“洪、杨为近世中国民族革命之先锋”,排除;材料反映了作者辩证的分析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地位,无法体现“反对社会下层掀起大规模的反抗斗争”,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洪、杨为近世中国民族革命之先锋”“十余年扰乱,除与国家社会以莫大之创伤外,成就何在?建设何在?”,综合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分析解答。‎ 二、材料分析题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藩国大者,跨州兼郡,连城数十,然诸侯原本以大,末流滥以致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 ‎——《汉书诸侯王表第二》‎ 材料二 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材料三 ‎ ‎ 两千多年来,不管王朝如何更迭,不管哪个民族掌握政权,这种政治制度和统治形式都一直延续下来。它既有助于打破民族间的隔阂和地区间的分裂割据状态,又有助于每个民族内部和不同民族之间的政治凝聚力的形成。这是中国各地区、各民族有如百川归海、日益统一的政治基础。‎ ‎——《中国文明史十五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初分封王侯的影响。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解决这一问题?‎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代行省制度实施的意义。‎ ‎(3)材料三中的“政治制度”是指什么制度?根据材料三,概括这一政治制度对中华文明发展所起的作用。‎ ‎【答案】(1)影响:地方割据、叛乱,不利于中央集权。‎ 措施:推恩令。‎ ‎(2)意义:行省制较好地协调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3)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作用:有效维护、巩固了国家统;有助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有利于中华文明的连续性。‎ ‎【解析】‎ ‎【详解】(1)第一小问“影响”,通过材料“诸侯原本以大,末流滥以致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形成王国问题地方割据叛乱不利于中央集权。第二小问“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是颁布推恩令。‎ ‎(2)通过材料“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再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协调中央与地方关系,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统一,中国省制开端的角度回答。‎ ‎(3)第一小问“制度”,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制度是指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第二小问“作用”,结合所学知识,从维护国家统一推动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中华文明连续发展的角度回答。‎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直接民主制度唯有在领土狭小的城市国家(城邦)中才有可能。在这些国家中,乡居的公民进城参加公民大会可以朝出暮归,人们相互间比较熟悉,一国政务比较简单,易于在公民大会中讨论和表决。在领土广阔的国家,这些条件是全不具备的。‎ ‎——《顾准文集》‎ 材料二:未经议会同意,国王无权废除法律或停止法律的执行;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征税;国王不能干涉议会的言论自由。‎ ‎——《权利法案》(1689年)‎ 材料三:联邦主席的职位属于普鲁士国王,称为“德意志皇帝”。“皇帝以帝国的名义宣战或媾和,同外国缔结条约”,“宰相只对皇帝负责”。“皇帝有权召集、召开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以及使议会延期或结束。”‎ ‎——《德意志帝国宪法》(1871年)‎ 材料四:在设计一个由人来统治人的政府时,最大的困难在于:你必须首先使政府有能力控制被统治者;其次要强制政府控制自己。‎ ‎——“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 ‎(1)根据材料一,分析雅典直接民主制度形成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雅典民主政治局限性的认识。‎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指出英、德两国君主立宪制度的主要不同之处。‎ ‎(3)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1787年宪法是如何“使政府有能力控制被统治者”和“强制政府控制自己”的;并且谈谈你是如何正确看待该宪法的。‎ ‎【答案】(1)原因:小国寡民的城邦体制。‎ 认识:是少数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直接民主过于泛滥,容易造成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 ‎(2)不同之处:英国王权受法律制约,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而德国皇帝权力巨大;英国议会是国家权力的中心,而德国议会受皇帝控制,议会的地位和作用较小。‎ ‎(3)实行联邦制原则和三权分立原则。‎ 积极作用:保护了美国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局限性:允许奴隶制存在,不承认妇女、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和白人男子相等的权利。‎ ‎【解析】‎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一中“在领土狭小的城市国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雅典直接民主制度形成的原因在于其小国寡民的城邦体制。认识:根据材料一中“公民进城参加公民大会可以朝出暮归”,“人们相互间比较熟悉”,“一国政务比较简单”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其本质和发展上指出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性。‎ ‎(2)不同:根据材料二的出处和“未经议会同意,国王无权废除法律或停止法律的执行”等规定,对比材料三中“宰相只对皇帝负责”。“皇帝有权召集、召开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以及使议会延期或结束”等信息,从君主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权力,君主与议会的关系等方面分析英、德两国君主立宪制度的主要区别。‎ ‎(3)做法: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1787年宪法“使政府有能力控制被统治者”是通过联邦制原则,加强中央政府权力;而三权分立和权力的制约平衡则实现了“强制政府控制自己”。评价:根据所学知识,用辩证方法,分别指出1787年美国宪法对美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进步性,及其内容中所体现的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 ‎28.国家是统治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是否能有效地实施统治,和当时选官制度存在一种密不可分的关系。‎ 材料一 东汉时期的民谣说:“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材料二 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 ‎——《晋书•段灼传》‎ 材料三 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对选官制度的变化有过的评价:“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 唐行科举制度,凡举士铨官,皆重考试。自魏晋以来,造成门阀之九品中正制度,至是始完全废除。且科举盛行,白衣及第,得通婚于世宦,而门第之风亦衰,此实为中古社会上一大变革也 ‎——邓之诚《唐之制度。科举》请回答:‎ ‎(1)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什么选官制度?这些选官制度的主要弊端是什么?‎ ‎(2)结合材料三与所学,分析科举制有何积极意义。‎ ‎(3)结合材料与所学,归纳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 ‎【答案】(1)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弊端:任人唯亲,徇私舞弊,选官权为贵族门阀把持,不利于选拔人才.‎ ‎(2)积极意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扩大统治基础);提高官员文化素质与行政效率;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加强了中央集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得分)以上。‎ ‎(3)趋势:选拔范围趋向广泛(全民);选官原则趋向公平、公正、公开;选拔标准逐渐以学识才能为主;选官权向中央集中.(任意两点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从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等方面来分析。‎ ‎【详解】(1)从材料“举秀才……举孝廉”中可以看出材料一反映的是察举制;从材料“九品访人,唯问中正”中可以看出材料二反映的是九品中正制。从材料“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中可以分析出第二小问的答案。‎ ‎(2)根据材料“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和所学知识可以从科举制的作用等方面来分析出答案。‎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从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再到科举制,我们可以看出选官的范围日益广泛,标准日益公平公开公正,选拔的标准逐渐由血缘门第下才能标准发展,选官更加有利于中央集权。‎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合众国来中国贸易之民人所纳出口、入口货物之税饷,俱照规定册例不得多于各国,一切规费全行革除。如有海关胥役需索,中国照例治罪。倘中国日后欲将税则变更,须与合众国领事等官议允。如另有利益及于各国,合众国民人应一体均沾、用昭平允。”‎ ‎——《中美望厦条约》‎ 材料二 英国人这样描述清政府早期对条约的态度:“中国代表们漠视条约,不细加审查,一览即了。因为条约在清政府看来,通商权利原本就符合施(夷狄)之以恩惠的羁縻之道。1864年,清政府刊印《万国公法》李鸿章认为为民族挽回权益计,遵守《万国公法》应成为时代之必需。至20世纪初,驻俄公使明确提出效法日本,改革内政,以修改约章。‎ ‎——摘编自王建朗《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 ‎(1)根据材料一,指出列强攫取到的在华特权,并简析其对我国近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待近代条约态度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 ‎【答案】(1)特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协定关税。‎ 影响:侵犯了中国主权;便利了美国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使中国半殖民地化层度加深。‎ ‎(2)变化:由漠视到遵守利用,再到要求合理修约。‎ 原因:列强不断侵略,统治危机加深;开明官员、有识之士的推动。‎ ‎【解析】‎ ‎【详解】(1)特权:根据材料一中“另有利益及于各国,合众国民人应一体均沾、用昭平允”,“中国日后欲将税则变更,须与合众国领事等官议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攫取到了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协定关税两项特权。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这两项特权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对我国近代造成的恶劣影响,即破坏了中国主权;便利了美国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使中国半殖民地化层度加深等。‎ ‎(2)变化:根据材料二中早期“中国代表们漠视条约”,1864年在相关书籍中“李鸿章认为为民族挽回权益计,遵守《万国公法》应成为时代之必需”,“20世纪初,驻俄公使明确提出效法日本,改革内政,以修改约章”等信息,可以得出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待近代条约经历了由漠视到遵守利用,再到要求合理修约等态度变化。原因:根据材料二中“在清政府看来,通商权利原本就符合施(夷狄)之以恩惠的羁縻之道”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近代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封建统治危机不断加深、李鸿章等开明官员、有识之士的推动等方面分析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