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河南省安阳市第三十六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河南省安阳市第三十六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2017-2018学年河南省安阳市第三十六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018年3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雅典的“海岸派”主张进行温和的社会变革,主要是为了 A. 打破贵族的政治专权 B. 改变受奴役的状况 C. 为工商业发展开辟道路 D. 加强雅典的国防实力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雅典的“海岸派”代表工商业奴隶主的利益,其主张温和的社会变革是因为要为工商业发展开辟道路,故C项正确;“海岸派”就属于贵族,不受奴役,故AB项错误;他们的主张和雅典的国防力量无关,故D项错误。‎ ‎2. 公元前8世纪后,关于雅典经济迅速发展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雅典农业、手工业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②工商业有了较大的发展 ‎③生产技术如造船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①②③‎ ‎【答案】D ‎【解析】公元前8世纪后,随着铁农具的广泛使用,雅典农业生产力大为提高,手工业、造船业也获得发展,商业贸易日趋繁荣,故①、②、③都正确,故D正确,ABC都错误。故选D。‎ ‎3. 下图展示的是古代雅典的轻装步兵,该兵种是当时雅典军队的三大兵种之一。轻装步兵装束简单,手持简易的武器。在梭伦执政时期,轻装步兵主要来源于第四等级,主要是因为该等级。‎ A. 政治地位较高,很少参与作战 B. 交纳赋税太多,无力参与作战 C. 拥有财产较少,所尽义务较小 D. 拥有财产较多,所尽义务较小 ‎【答案】C ‎【解析】根据财产等级制度的规定,第四等级由于拥有财产较少,所尽义务较小,所以轻装步兵主要来源于第四等级,即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第四等级政治地位低,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第四等级交纳赋税太少,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第四等级拥有财产较少,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4. 著名的哲学家黑格尔曾说:“中国人除了皇帝一人外都不知道自己是自由的,古希腊有一部分人知道自己是自由的。”其中的“一部分人”是指古希腊的。‎ A. 贵族阶层 B. 成年男性公民 C. 工商业阶层 D. 外来移民 ‎【答案】B ‎【解析】材料“古希腊有一部分人知道自己是自由的”反映了古希腊公民的范围有限,限于成年男性自由民,故B正确;古希腊公民并不限于贵族阶层,故A错误;古希腊公民并不限于工商业阶层,故C错误;外来移民没有公民权,故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古希腊有一部分人知道自己是自由的”,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古希腊公民限于成年男性自由民的史实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5. 财产等级制度是对旧制度的猛烈冲击,该制度。‎ ‎①满足了平民的权利要求 ‎②冲击了血缘门第观念 ‎③为工商业者阶层分享政治权利提供了依据 ‎④标志着贵族阶层退出政治舞台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答案】D ‎【解析】财产等级制度主要满足了工商业阶层的权利要求,故①错误;财产等级制度冲击了奴隶主贵族的血缘门第观念,故②正确;这为工商业者阶层分享政治权利提供了依据,故③正确;当时贵族阶层并未退出政治舞台,故④错误。故②③组合正确,故项D。‎ ‎6. 雅典民主政治的实质是 A. 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B. 奴隶主民主政治 C. 贵族专制政治 D. 平民民主政治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于近代确立,A项排除;“实质”应从阶级本质方面考虑,理解其是上层民主,同时注意雅典是一种民主政治,故排除CD项,选B项。‎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梭伦改革·雅典民主政治的实质。‎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实质: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之上的奴隶主贵族少数人的民主,对奴隶而言是实行专政。‎ ‎7. 战国时期,为防止“谷贱伤农,谷贵伤民”,稳定小农经济而采取的变法改革措施是 A. “相地而衰征”‎ B. “履亩而税”‎ C. 尽地力之教 D. “平籴法”‎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ABC项是春秋战国时期变法的各国的税收制度、发展农业的相关措施,处理土地与人口之间关系,不能起到稳定小农经济的作用,排除ABC项;要防止“谷贱”和“谷贵”这一物价起伏现象,所采取的措施只能与平抑物价在关,所以D项符合题意。‎ 考点:春秋战国各国的变法 点评:春秋战国时期变法的各国是怎样处理土地与人口之间关系?‎ ‎1.齐国:采取“相地而衰征”的政策,把土地与赋税相挂钩。‎ ‎2.鲁国实行“初税亩”,承认土地私有,按亩收税。‎ ‎3.魏国实行“尽地力之教”,发展农业生产。‎ ‎4.楚国强令旧贵族迁居到地广人稀的地方,变相没收他们的土地。‎ ‎8. 春秋后期鲁国“履亩而税”产生的最深刻社会影响是 A. 巩固了鲁国的霸主地位 B. 有利于铁器和牛耕的推广 C. 增加了周天子的财政收入 D. 促进了新的生产方式的诞生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春秋后期鲁国“履亩而税”,即鲁国实行“初税亩”税收制度,它的实施实际上是公开承认了私田的合法性,可巩固了鲁国的霸主地位、有利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增加了的财政收入,但并不是深刻社会影响;最深刻社会影响是社会的变革,即新的生产方式的诞生:土地私有制经济兴起,故排除AB项,D项正确,而C项“周天子”之说错误。正确选项为D。‎ 考点:春秋战国各国的改革 点评:本题结合时代特点即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经济基础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即可得出答案。‎ ‎9. 商鞅变法中推行下图所示标准器具的主要目的是 A. 加速商品经济发展 B. 加强中央集权 C. 巩固统一局面 D. 为灭六国做好准备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图片反映的是商鞅变法措施中的统一度量衡,颁行标准的度量衡器。其可加速高品经济发展,但这并不是主要目的,易错误选择A项,此外,D项也易错误,因错误认为商鞅变法目的是富国强兵;统一度量衡的主要目的应是加强中央集权,B项正确。商鞅变法时期,秦国并未实现全国的统一,排除C项。故正确选项为B。‎ 考点:商鞅变法的目的 点评:本题应注意重点词“主要目的”及对历史文物的认识,此器具为商鞅铜方升,是商鞅变法中统一度量衡的产物,从变法的措施可知其主要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 ‎10. 商鞅变法中堪称我国两千多年封建官僚制度开端的是 A. 废除井田制 B. 建立户籍制 C. 推行县制 D. 统一度量衡 ‎【答案】C ‎【解析】商鞅变法推行县制,使贵族政治逐渐被官僚政治取代,堪称我国两千多年封建官僚制度开端,故C正确;废除井田制与封建官僚制度无关,故A错误;户籍制不属于封建官僚制度,故B错误;统一度量衡与封建官僚制度无关,故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关键词“封建官僚制度开端”,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推行县制使贵族政治逐渐被官僚政治取代的角度出发,即可排除错误选项,进行正确判断。‎ ‎11. 商鞅在变法中实行奖励军功的措施,该措施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A. 军功地主在地主等级中的地位上升 B. 秦军的战斗力日益提高 C. 奴隶主贵族的势力遭到沉重的打击 D. 秦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 ‎【答案】D ‎【解析】本题属于逆向型选择题。商鞅在变法中实行奖励军功的措施使军功地主在地主等级中的地位上升,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奖励军功导致秦军的战斗力日益提高,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奖励军功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势力,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奖励军功与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无关,故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商鞅变法奖励军功的历史作用和意义,再从逆向思维出发,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得出“奖励军功与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无关”的结论。‎ ‎12. 从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汲取智慧是学习、研究历史的重要功能。“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告诉我们。‎ A. 改革者最终的命运是悲惨的 B. 为统治阶级服务是改革的出发点 C. 历史发展潮流是不可阻挡的 D. 策略是决定改革成败的根本因素 ‎【答案】C ‎【解析】“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体现了变法的历史发展潮流是不可阻挡的,故C正确;材料主旨不是说明改革者最终的命运是悲惨的,故A错误;改革的出发点不一定是为统治阶级服务,故B错误;策略并不是决定改革成败的根本因素,故D错误。故选C。‎ ‎13. 孝文帝改革前,北魏政权面临着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这些矛盾主要包括。‎ ‎①鲜卑贵族与汉族地主之间的矛盾 ‎②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 ‎③错综复杂的民族矛盾 ‎④鲜卑族各部落之间的矛盾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A ‎【解析】孝文帝改革前北魏的社会矛盾有鲜卑贵族与汉族地主之间的矛盾,故①正确;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也属于当时社会矛盾之一,故②正确;当时各个民族的矛盾也较为尖锐,故③正确;鲜卑族各部落之间的矛盾并不是主要矛盾,故④错误。故①②③组合正确,故选A。‎ ‎14. 根据文献记载,拓跋贵族“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这反映了北魏当时 A. 阶级矛盾尖锐 B. 民族矛盾尖锐 C.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 D. 汉族内部矛盾激化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理解。由“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得知这主要反映了北魏当时民族矛盾尖锐。所以选B。‎ ‎15. 对北魏孝文帝“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诏令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 上朝议事不准说鲜卑话 B. 罢免不会说汉话的官员 C. 提倡鲜卑人说汉话 D. 在朝廷上不说汉话者免官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要求选择否定项,据材料“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罢免不会说汉话的官员,过于绝对,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材料说明上朝议事不准说鲜卑话,故A项正确,排除。孝文帝改革提倡鲜卑人说汉话,故C项正确,排除。在朝廷上不说汉话者免官,也符合材料,故D项正确,排除。‎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 ‎16. 北魏孝文帝改革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实行均田制和租调制。下列有关表述,正确的包括 ‎①前者属地主土地所有制 ‎②后者以前者的实施为基础 ‎③前者规定土地不得买卖 ‎④前者有利于限制土地兼并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B ‎【解析】均田制属于土地国有制,故①错误;租调制以均田制的实施为基础,故②正确;均田制规定土地不得买卖,故③正确;均田制有利于限制土地兼并,故④正确。故②③④组合正确,故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认识租调制和均田制的关系,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租调制以均田制的实施为基础的角度出发,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17.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中最重要的是 A. 缓和了民族矛盾 B. 发展了经济 C. 巩固了封建统治 D. 促进了民族融合 ‎【答案】D ‎【解析】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这是最重要的历史影响,故D正确;缓和民族矛盾,也有利于民族融合,故A排除;发展了经济,不属于最重要影响,故B错误;巩固了封建统治,也不属于最重要影响,故C错误。故选D。‎ ‎18. 《中国大历史》一书有许多精彩论断。如:“淝水之战后,拓跋珪成立北魏政权,这一新兴王朝,利用作战所俘虏的人口,拓展农业基础;并解除胡汉豪族的威权,直接向农户征税,扭转后汉以来地方割据的趋势,而逐渐推广其统治权,开启了中国长期分裂后再统一的契机”。根据材料判断,该书作者研究中国历史发展的角度主要是 A. 朝代更替 B. 经济政策 C. 民族矛盾 D. 中央集权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的意思为“北魏通过利用俘虏发展农业并直接征税,于是加强了中央集权,使中国再度走向统一”,题中“农业”、“征税”的关键词属于经济政策的内容,也就是说明了中国能再度统一的原因。所以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经济政策·影响 ‎19. 中央集权的加强使得政府的官俸和军费开支越来越大,导致北宋中期财政危机。由此可得出的教训是 A. 机构改革必须增加财政开支 B. 扩大国家机器是改革的有力保证 C. 改革必须重视精兵简政 D. 加强中央集权必须扩大政府机构和军队 ‎【答案】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消极影响,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冗官、冗兵、冗费的影响出发,得出精兵简政的结论,据此即可排除无关选项。‎ ‎20. 北宋之所以加强中央集权,是因为 ‎①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 ‎②造成明显的消极影响 ‎③吸取了唐朝藩镇割据的教训 ‎④统治者的亲身经历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为了维护封建统治,故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故①正确;“明显的消极影响”不属于原因,故②错误;北宋统治者吸取了唐朝藩镇割据的教训,故加强中央集权,故③正确;赵匡胤的亲身经历使他要求加强中央集权,故④正确。故①③④组合正确,故选C。‎ ‎21. 北宋王朝推行的下列军事措施中,直接有利于减少军费开支的是。‎ A. 将兵法 B. 保甲法 C. 更戍法 D. 禁军将领外调 ‎【答案】B ‎【解析】将兵法与将兵关系相关,不符合题意,故A错误;保甲法体现了“兵民合一”,直接有利于减少军费开支,故B正确;更戍法与减少军费开支无关,故C错误;禁军将领外调,也没有直接减少军费开支,故D错误。故选B。‎ ‎22.‎ ‎ “在20世纪末提及王安石,我们只更感到惊异:在我们之前900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其范围与深度不曾在当时世界里任何其他地方提出。”“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指的是王安石实行的。‎ A. 青苗法 B. 募役法 C. 保甲法 D. 市易法 ‎【答案】D ‎【解析】材料“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反映了王安石市易法设市易司或市易务,平价收购市上滞销的货物,并允许商贾贷款或赊货,按规定收取息金,市场短缺时再卖出,符合题意,故D正确;青苗法与农业有关,不符合题意,故A错误;募役法与赋役征收有关,故B错误;保甲法与军事和人口控制有关,故C错误。故选D。‎ ‎23. 司马光曾说:“中户以下大抵乏食……而州县之吏督迫青苗、助役钱不敢少缓,鞭笞缧绁惟恐不迨。”对上述观点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 司马光对王安石变法持否定态度 B. 有些地方官借变法之机强行敛财 C. 司马光公正地反映了小农的心声 D. 王安石变法触犯了部分人的利益 ‎【答案】C ‎【解析】本题属于逆向型选择题。“中户以下大抵乏食……而州县之吏督迫青苗、助役钱不敢少缓,鞭笞缧绁惟恐不迨”反映了司马光对王安石变法的批判和否定,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州县之吏督迫青苗、助役钱不敢少缓”反映了有些地方官借变法之机强行敛财,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司马光并不代表小农利益,故C错误,符合题意;由于王安石变法触犯了部分人的利益,故遭到反对,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中户以下大抵乏食……而州县之吏督迫青苗、助役钱不敢少缓,鞭笞缧绁惟恐不迨”,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司马光对王安石变法的批判的角度入手,结合逆向思维,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 ‎24. 王安石在变法中始终坚持哪一种思想,对扫除重重障碍起了极大的作用 A. 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 B. 民贵君轻 C.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D. 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知识的识记能力,比较简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面对守旧派的反对王安石始终坚持自己的“三不足”精神进行变法;AC项是商鞅;B项孟子的思想。所以答案选D。‎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王安石变法•均输法 ‎25. 欧洲宗教改革的影响不包括 A. 引起了法国大革命 B. 沉重地打击了天主教在欧洲的神权统治 C. 促进了欧洲民族意识的高涨 D. 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 ‎【答案】A ‎【解析】本题属于逆向型选择题。欧洲宗教改革与法国大革命没有因果关系,故A错误,符合题意;宗教改革打击了天主教在欧洲的神权统治,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宗教改革也促进了欧洲民族意识的高涨,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宗教改革主张王权高于教权,有利于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A。‎ ‎26. “所有的节日都应该废除,唯有礼拜日应该保留。假若有意要保留圣母和较大圣徒的节日,就应当把他们并入礼拜日,或在节日仅举行一个早晨弥撒,把那日的其余时间仍用为工作时间。”该材料实质反映了 A. 简化宗教仪式的要求 B. 新兴资产阶级的诉求 C. 肯定世俗王权的重要 D. 打破宗教束缚的期望 ‎【答案】B ‎【解析】材料“所有的节日都应该废除,唯有礼拜日应该保留”反映了宗教改革简化宗教仪式的主张,但这不属于实质,故A错误;宗教改革简化宗教仪式的主张新兴资产阶级的诉求,故B正确;材料未涉及肯定世俗王权,故C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打破宗教束缚的主张,故D错误。故选B。‎ ‎27. 关于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评述,正确的是 A. 否定了《圣经》的权威 B. 摧毁了基督教会的精神枷锁 C. 颠覆了罗马教会的权威 D. 动摇了人们对上帝的信仰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兴起,德意志宗教改革领袖马丁路德认为只要有虔诚的信仰,灵魂便可以获得拯救,无需购买赎罪券。他主张每个基督徒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而不是盲目听从教皇和教会的说教。马丁路德的说法引起人们的强烈共鸣,宗教改革运动在欧洲许多地方兴起,形成了不受罗马教皇控制的基督教派,这些教派统称为新教在宗教改革运动的影响下,千千万万的民众开始打破对罗马教会的迷信,解放了思想,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本题各选项中说法正确的是C项。 因为马丁路德强调每个基督徒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故A错误。因为基督教会的统治在欧洲仍然存在,所以B错误。而D明显不符合史实。‎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宗教改革 ‎28. 在德意志民众心目中,他是一位敢于与上帝摔跤的信心伟人。由他发动的宗教改革运动构成了漫长而又曲折的德意志现代化历程的开端。“他”主张 A. “教皇是太阳,国王是月亮,国王的权力借自教皇”‎ B. “一个国王、一种法律、一个信仰”‎ C. “上帝的道不是用什么行为,而是单用信才能领受爱慕的”‎ D. “赎罪券可以使人的原罪得到赦免”‎ ‎【答案】C ‎【解析】材料中的“他”指马丁·路德。“教皇是太阳,国王是月亮,国王的权力借自教皇”反映了天主教的主张,不符合题意,故A错误;“一个国王、一种法律、一个信仰”反映了君主专制的思想,不符合题意,故B错误;“上帝的道不是用什么行为,而是单用信才能领受爱慕的”反映了“因信称义”思想,符合题意,故C正确;“赎罪券可以使人的原罪得到赦免”反映了天主教会的主张,故D错误。故选C。‎ ‎29. 德意志被称为“罗马教皇的奶牛”,这主要反映了 A. 罗马教皇在德意志有很大的影响力 B. 教会控制了德意志的精神世界 C. 教会向德意志全体居民征收“什一税”‎ D. 教会在德意志通过出售赎罪券和教会职务等方式搜刮了大量财富 ‎【答案】D ‎【解析】“罗马教皇的奶牛”反映了天主教会在德意志通过出售赎罪券和教会职务等方式搜刮了大量财富,故D正确;“奶牛”并不是指罗马教皇在德意志有很大的影响力,故A错误;“奶牛”也不是指精神世界,故B错误;征收“什一税”并不是主要的搜刮财富的方式,故C错误。故选D。‎ ‎30. 16世纪的法国新教教派同天主教派进行了几十年的战争,主要原因是 A. 罗马天主教会在法国的统治根深蒂固 B. 法国王权控制天主教会,反对宗教改革 C. 法国统治者严格禁止新教在法国传播 D. 法国资本主义根本没有获得发展 ‎【答案】B ‎【解析】法国早在14世纪,国王就控制了教会。到16世纪初,法王成为教会的最高首脑。法国王权控制着教会,他们坚持天主教信仰,反对宗教改革,故法国新教教派同天主教派进行了几十年的战争,故B正确;当时天主教会在法国被法国王权控制,故A错误;统治者严格禁止新教在法国传播,并不是主要原因,故C错误;法国资本主义有所发展,故D错误。故选B。‎ 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31题14分,32题26分,共40分)‎ ‎31. 王安石是一位理论上的先行者,希望走出一条不同于历史的道路。‎ 材料一(王安石)向皇帝保证任用熟于“理财”的人就能确保“民不加赋而国用饶”。司马光……认为,“理财,非古代的政府所为。政府应该确保它的政策不会妨碍人民使自己富裕起来。税收只是为了让政府能维持秋序。‎ ‎——包弼德《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 材料二王安石变法……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他更多地重视商品货币的作用……想尽量用经济的办法管理国家财政,反映了宋代商品货币在社会生活中的活跃,也证明王安石的变法思想和变法举措有很大的前瞻性。‎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1)据材料一,指出王安石、司马光争论的焦点。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王安石为实现“民不加赋而国用饶”而推行的措施。‎ ‎(2)据材料二,指出王安石重视商品货币作用的原因。‎ ‎(3)据材料三,指出王安石的教育理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围绕这一理念在科举制度方面的改革措施。‎ ‎【答案】(1)焦点:要不要“理财”。措施:市易法、均输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青苗法、免役法。‎ ‎(2)原因:宋代商品经济活跃;王安石的思想有前瞻性。‎ ‎(3)教育理念:注重实用。措施:废除明经科(废除诗赋取土),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 ‎【解析】试题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解题的能力,(1)第一小问焦点,王安石主张任用熟于“理财”的人,而司马光认为“理财”非古代的政府所为,分歧在于要不要“理财”。第二小问措施,依据教材内容,归纳王安石变法富国之法的内容。‎ ‎(2)本小题主要考查获取材料信息以及调动知识解题的能力。王安石重视商品货币作用的原因,材料二中关键信息:“就是他更多地重视商品货币的作用……想尽量用经济的办法管理国家财政,反映了宋代商品货币在社会生活中的活跃”,概括即得。‎ ‎..............................‎ 考点: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古代历史改革·王安石变法 ‎3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商鞅很清楚秦国羸弱的根源在哪里,简单地说是三个“低下”,一个“落后”。三个“低下”,一是生产率低下,二是行政效率低下,三是军队战斗力低下。一个“落后”是生产关系落后。要改革的话,肯定要从这四个方面下重手。‎ ‎——编自《“商鞅变法”精神实质的再思考》‎ 材料二商鞅变法的主要手段就是从三个方面来弱民,通过弱民使国家崛起。这三个方面分别是愚民、辱民和穷民。‎ ‎——摘编自《秦国是怎么崛起的——重读商鞅变法》‎ 材料三所谓壹刑者,刑无等级,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有不从王令、犯国禁、乱上制者,罪死不赦。有功于前,有败于后,不为损刑。有善于前,有过于后,不为亏法。忠臣孝子有过,必以其数断。守法守职之吏有不行王法者,罪死不赦,刑及三族。‎ ‎——摘自《商君书·赏刑》‎ 材料四故行刑,重其轻者,轻者不生,则重者无从至矣,此谓“治之于其治”也。行刑,重其重者,轻其轻者,轻者不止,则重者无从止矣,此谓“治之于其乱”也。故重轻,则刑去事成,国强;重重而轻轻,则刑至而事生,国削。‎ ‎——摘自《商君书·说民》‎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商鞅是如何解决三个“低下”、一个“落后”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商鞅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来实现“愚民、辱民和穷民。”‎ ‎(3)材料一、材料二反映出商鞅变法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4)依据材料三、四,概括商鞅的法治思想,并以此说明商鞅法治的意图。‎ ‎(5)依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商鞅法治思想的看法。‎ ‎【答案】(1)实行军功授爵制度,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设县制令,提高了行政效率;“废井田,开阡陌”,实行土地私有制,允许土地买卖,这一措施既提高了农业生产率,也使生产关系发生根本性变革。‎ ‎(2)愚民:焚毁诗书,禁止民众阅读、传播;辱民:实行严刑竣法,建立连坐制度;穷民:实行重农抑商,将山林和湖泊收归国有。‎ ‎(3)将国家和人民对立起来。‎ ‎(4)思想:刑无等级和重刑主义。意图:打击旧贵族的势力;树立法律的权威。‎ ‎(5)看法:商鞅提出“刑无等级”的主张,体现了社会的公平正义,有进步意义,但在商鞅所处的时代,是无法实现“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商鞅主张严刑峻法,使人人畏惧法律,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但刑罚过于严酷,会引发新的社会矛盾。其法治理念为中国以后法律的制定奠定基础,为今天以法治国提供借鉴。‎ ‎【解析】(1)本题根据材料一“生产率低下,二是行政效率低下,三是军队战斗力低下……生产关系落后”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军功授爵制度、设县制令、“废井田,开阡陌”等方面简要说明商鞅是如何解决三个“低下”、一个“落后”的。‎ ‎(2)本题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焚毁诗书、实行严刑竣法、建立连坐制度、‎ 重农抑商、将山林和湖泊收归国有等方面简要说明商鞅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来实现“愚民、辱民和穷民。”‎ ‎(3)本题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国家和人民对立的角度回答这反映出商鞅变法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4)本题依据材料三“刑无等级,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有不从王令、犯国禁、乱上制者,罪死不赦”、材料四“行刑,重其轻者,轻者不生,则重者无从至矣”,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刑无等级和重刑主义等方面概括商鞅的法治思想。再从打击旧贵族的势力、树立法律的权威等方面说明商鞅法治的意图。‎ ‎(5)本题依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进步意义和局限性以及现实意义等方面回答对商鞅法治思想的看法。‎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