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湖南省株洲市醴陵二中、醴陵四中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湖南省株洲市醴陵二中、醴陵四中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学年湖南省株洲市醴陵二中、醴陵四中高二(上)期末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0分)‎ 1. 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韩非子说:“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从以上儒家、道家、法家言论来推断,三家都(  )‎ A. 针对先秦的社会现状提出了共同的政治主张 B. 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C. 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 D. 认为自然是可以认识的 ‎【答案】C ‎【解析】根据对题目材料的分析可知,孔子认为“天”分为四季,促进了百物的生长繁育;老子认为人应该效法地,地则效法天,天要遵从道,道则要顺应自然;韩非子认为天地共生,到天地消失不死不衰者是谓长久,他们均强调了对自然界的顺应和对自然规律的服从,所以最佳选项为C项。 B,D两项均只是反映了材料的表面信息或部分信息。 材料没有涉及政治主张,故A项与题意信息无关,应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考查孔子、老子、韩非子的思想主张,学生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知识分析比较概括问题的能力。 对儒家思想的认识。 (1)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中华文明的优秀遗产; (2)儒家思想对巩固封建统治、维护国家统一发挥过重要作用,但它也是统治者控制人们思想、实行愚民政策、阻碍科技发展的工具,对历史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 (3)儒学中勤政爱民、任人唯贤、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以及合理的教育方法,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4)我国目前提倡的以德治国、公民道德教育、传承中华文明、国学教育等,一定程度上是对儒学的继承和发展。 ‎ 2. 中国园林追求山环水抱,曲折蜿蜒,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下列与中国园林体现的哲学思想一致的是(  )‎ A. 万物皆备于我 B.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C.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D. 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答案】C ‎【解析】材料分析: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描述的是一种与自然和谐一致的意境,顺其自然的思想,这是道家主张的思想观点; A、万物皆备于我:万事万物都是为我准备的,这是孟子的观点,故排除; B、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讲述仁爱的,是孔子的观点,故排除; C、讲述的是人与万物和谐的意思,符合材料的主旨,故正确; D、制天命的思想,是荀子的观点,故排除; 故选:C ‎。 本题以中国园林哲学思想为考查切入点,考查了学生对各个流派哲学思想观点的掌握,以及对材料的综合阅读理解能力。 这道题是利用建筑体现的思想为载体,考查对各家学派思想的掌握,在学习时,要注重对各家学派的思想以及代表人物的主张及观点进行准确记忆。 ‎ 1. 董仲舒宣扬天是万物的主宰,皇帝是天的儿子,代表天来统治人民,因此全国人民都要服从皇帝的统治,诸侯王也要听命于皇帝,这叫“大一统”。这种思想对政治制度建设所起的作用是(  )‎ A. 提出了君权神授主张 B. 强化了君主专制 C. 使儒家思想成为正统 D. 体现了天人合一 ‎【答案】B ‎【解析】A不是对政治制度建设所起的作用,排除。 B董仲舒提出君权神授的主张、要求诸侯王也要听命于皇帝,这有利于加强君权,正确。 C不是对政治制度建设所起的作用,排除。 D说法错误,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董仲舒的思想主张,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2. 朱熹在《朱子家训》中提出:“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诗书不可不读,礼仪不可不知”。朱熹意在(  )‎ A. 适应皇权需要 B. 倡导重德修身 C. 宣传“存天理,灭人欲” D. 维护纲常名教 ‎【答案】B ‎【解析】“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诗书不可不读,礼仪不可不知”表明朱熹强调道德和礼仪,即倡导重德修身,故B正确; 适应皇权需要、“存天理,灭人欲”、维护纲常名教材料未体现,故ACD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宋明理学,朱熹通过学习、实践提高自身的修养(“格物致知“)的目的是明道德之善。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宋明理学,朱熹编著《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的教科书。朱熹在历史上被誉为一代儒学宗师,地位仅次于孔子和孟子。 ‎ 3. 万历十二年(1584年),王阳明被朝廷认可为正宗,强调自我、摒弃权威的心学从此取代程朱理学,成为社会思想的主流。这一变化客观上(  )‎ A. 与专制皇权的强化相伴随 B. 削弱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C. 与新兴的市民意识相合拍 D. 推动了伦理价值观的转向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强调自我、摒弃权威”可知,反映了新兴的市民追求自我的意识,故C正确。 这一变化与专制皇权的强化无关联,选项A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尽管心学从此取代程朱理学,但心学也是儒学,儒学的正统地位并未削弱,选项B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封建伦理价值观未发生变化,选项D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宋明理学的相关知识。透过现象看本质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难度。本题材料设置有一定的难度,总体难度适中。 ‎ 1. 王夫之在明亡后一直以明朝遗民自居,坚决不与清朝合作。清朝末年的革命者将王夫之视为反清排满的象征而大加宣传。与此同时,清政府也将王夫之视为“忠君守礼”的典型,下诏予以追褒,并从祀文庙,加以供奉。这表明(  )‎ A. 历史评价受现实政治的影响 B. 传统思想的根深蒂固 C. 历史人物具有多面性 D. 历史评价无法做到公正客观 ‎【答案】A ‎【解析】A.从材料可以看出,清政府之所以褒奖王夫之,主要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而革命派宣传王夫之,主要是为了推翻清政府的统治,由此可见,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受到当时社会政治现实的影响。 B.材料没有涉及到传统思想根深蒂固,反而是革命者和清政府按照现实要求而利用对王夫之的评价来维护自己的利益。 C.历史人物本身的多面性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 D.材料的意思不是要表明历史评价是否公正客观,而是要表明历史评价要为现实政治服务,受到现实政治的影响。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对历史人物评价的影响因素,要求学生结合明末清初活跃儒家思想的表现以及清朝末年民主革命运动的事实来分析材料。 王夫之是明末清初的儒家思想家,他批判的继承了儒家思想,并且在明朝灭亡以后从事了反清斗争,提出了唯物辩证法思想内容,同时他也主张反对君主专制,王夫之的思想反映了当时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对后世中国民主革命产生深远影响。 ‎ 2. 有学者认为,“《独立宣言》及其所宣告的“人人生而平等”的政治主张,其实就是牛顿体系的政治翻版”,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  )‎ A. 自然科学推动了思想解放 B. 自然科学发展和政治制度进步紧密相关 C. 《独立宣言》的灵感源于牛顿力学 D. 牛顿也提倡人人平等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人人生而平等’的政治主张,其实就是牛顿体系的政治翻版”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说法正确。 题干强调的是自然科学对政治的推动作用,故排除B。 C说法片面,故排除C。 牛顿涉及的主要是物理学,故排除D。 故选:A。 本题考查牛顿经典力学对美国政治制度的影响,关键信息是:其实就是牛顿体系的政治翻版。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 3. ‎“从未有过一个朝代对传统观念抱有那样的怀疑态度,对人的理智能力和科学威力抱有那样的信心,对大自然的规律性与一致性抱有那样坚定的信念。”下列思想属于“这个时代”的是(  )‎ A. 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我就够了 B. 因信称义 C. 人是万物的尺度 D. 社会契约、人民主权 ‎【答案】D ‎【解析】A项与材料无关,故排除; BC项是人文主义,故排除; ‎ 由题干中的这个时代特别关注和肯定“人的理智能力和科学威力”、“大自然的规律性与一致性”,可以知道是崇尚理性和科学的时代,所以这个时代应该是启蒙运动时期,D项符合题意。ABD项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了启蒙运动。启蒙运动是17、18世纪欧洲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核心思想是理性主义。 本题考核学生分析材料以及与所学知识相结合的能力,解题关键是结合材料“人的理智能力和科学威力”、“大自然的规律性与一致性”以及启蒙运动的核心思想分析。 ‎ 1. 宗教改革后,有种说法:上帝的归上帝,凯撒(泛指皇帝)的归凯撒。路德最大的意义在于他是最早找到“德意志”的人,他将整个民族的嘴和心用德语这条线连在一起,使德国开始了艰难的近代化之路。材料强调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最大意义在于(  )‎ A. 推动德意志民族国家的形成 B. 确立了王权高于教权的原则 C. 直接推动了德意志的近代化 D. 冲击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 ‎【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了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主张实现世俗权与教权的分离,打破了罗马教廷和天主教会的特权和支配地位,增强了德意志的民族意识,对德意志民族的近代化产生了重大而又深远的影响,可见路德改革的最大意义在于推动德意志民族国家的形成,故A项正确。 BD两项不符合材料信息及题意,应排除。 材料反映改革对德国近代化是深远影响,并非直接作用和影响,故C项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需要掌握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 本题考查对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影响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的能力。 ‎ 2. 有学者指出:“文艺复兴的产生不能脱离中世纪在各个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当然它并不是这些方面的简单的数的增长,而是有了质的变化。”“质的变化”是指(  )‎ A. 复兴了古希腊罗马文化 B. 弘扬了资产阶级的思想和文化 C. 宣扬了天主教会的思想 D. 宗教信仰与抨击专制相结合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文艺复兴借助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宣传资产阶级的思想和文化,因此“质的变化”是指弘扬了资产阶级的思想和文化,故B项正确。 A项符合“文艺复兴的产生不能脱离中世纪在各个领域所取得的成就”,不是质的变化,排除。 文艺复兴是对宗教思想的批判,故C项错误。 抨击专制制度是启蒙运动的内容,故D项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文艺复兴。需要掌握文艺复兴的实质。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结合文艺复兴的特点和实质分析即可。 本题考查对文艺复兴实质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3. 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有许多质朴而经典的名言:“一种未经考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唯有理智最为可贵。”“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快乐的猪,一种是痛苦的人,做痛苦的人,不做快乐的猪。”这组名言体现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是(  )‎ A. 追求真理,理性思考 B. 人是万物的尺度 C. 美德即知识 D. 批判神灵,挑战权威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一种未经考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唯有理智最为可贵”可以看出苏格拉底追求真理,理性思考的思想,故A项正确。 B项是智者学派的思想,排除。 CD两项在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苏格拉底。需要掌握苏格拉底思想主张。解题的关键是对“一种未经考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唯有理智最为可贵”的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对苏格拉底思想主张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1. 古典小说《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向往“天不收,地不管”的生活,对头上的紧箍咒耿耿于怀,成佛后首先想到把它打个粉碎。这句话反映明代出现(  )‎ A. 追求个性自由,反对纲常礼教的思想 B. 注重气节,自我节制 C. 追求民主自由,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 D. 追求金钱,海外冒险的拜金主义 ‎【答案】A ‎【解析】孙悟空是反封建的典型人物,紧箍咒象征着封建礼教,材料“成佛后首先想到把它打个粉碎”反映明代追求个性自由、反对纲常礼教的思想,故A正确。 BCD项未能反映,故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明清小说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有:成佛后首先想到把它打个粉碎。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材料设置有一定的难度,总体难度适中。 ‎ 2. ‎1900 年,瑞典人斯文•赫定在新疆楼兰发掘出252 年、265 年、310 年等魏晋纸本文书,大多为麻纸。1933 年,考古学家黄文弼在新疆罗布泊汉烽燧遗址首次发现片麻纸,同时出土者有公元前49 年的木简。由此推知(  )‎ A. 西汉时纸已传到西域 B. 造纸技术最早发明于新疆 C. 汉代造纸业十分发达 D. 魏晋时新疆普遍使用麻纸 ‎【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1933 年,考古学家黄文弼在新疆罗布泊汉烽燧遗址首次发现片麻纸,同时出土者有公元前49 年的木简”可以看出西汉时纸已传到西域,故A项正确。 造纸技术最早发明是在西汉的中原地区,故B项错误。 题干材料只是涉及造纸术的外传,不能说明汉代造纸业十分发达,故C项错误。 材料无法得出魏晋时新疆普遍使用麻纸,故D项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四大发明及其影响。需要掌握造纸术的发明和外传。解题的关键是对“1933 年,考古学家黄文弼在新疆罗布泊汉烽燧遗址首次发现片麻纸,同时出土者有公元前49 年的木简”的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对造纸术的发明和外传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1. 宋代书画创作开始出现了文人画和通俗画的分化,士大夫和富民追逐文人画,平民喜爱通俗画。这表明宋代(  )‎ A. 书画市场逐渐走向成熟 B. 富民已经跻身于士大夫的阶层 C. 文人士大夫影响力巨大 D. 社会发展丰富了人们精神生活 ‎【答案】D ‎【解析】“开始出现了文人画和通俗画的分化,士大夫和富民追逐文人画,平民喜爱通俗画”表明宋代社会发展丰富了人们精神生活,故D正确; 书画市场逐渐走向成熟、富民已经跻身于士大夫的阶层材料未体现,故AB错误; C只是材料的一部分,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起源和演变,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宋代书画的发展。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起源和演变,中国绘画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植于民族文化土壤之中。它不单纯拘泥于外表形似,更强调神似。它以毛笔、水墨、宣纸为特殊材料,建构了独特的透视理论,大胆而自由地打破时空限制,具有高度的概括力与想象力。 ‎ 2. ‎1895年,严复翻译《天演论》,宣扬“进者存而传焉,不进者病而亡焉”的思想。1916年,陈独秀认为:“求适今世之生存,则根本问题,不可不首先输入西洋式社会国家之基础。”以上材料反映的中心问题是(  )‎ A. “进化论”成为中国各阶层普遍接受的理论 B. 晚清到民国初年中国思想界没有实质性变化 C. 救亡图存是当时社会思考的焦点 D. 中国欲改变命运必须引进西方的制度 ‎【答案】C ‎【解析】题干只涉及资产阶级对进化论的态度,没有涉及其他阶层,故A项错误; 严复借进化论主张变革制度,陈独秀借进化论主张变革思想,这说明晚晴到民国初年中国思想界有明显变化,故B项错误; 从“不进者病而亡焉”“求适今世之生存”的信息可以看出两人借助进化论都是为了救亡图存,挽救民族危机,故C项正确; 1916年,新文化运动已经兴起,陈独秀主张变革国人的思想,故D项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严复的民主思想,严复是系统传播西方思想文化的第一人,提出“自由为体,民主为用”主张,借用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原理阐述维新变法的重要性。 批判封建君主专制,提倡君主立宪,宣传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是戊戌变法时期资产阶级改良派政治思想的中心内容。在这方面,严复也作出了重大贡献,他是最早将西方资产阶级政治思想系统介绍到中国来的人之一。 ‎ 3. 严复《论教育书》中说“体用者,即一物而言之也,有牛之体则有负重之用,有马之体则有致远之用,未闻以牛为体以马为用者也”。这一言论(  )‎ A. 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理论依据 B. 道出了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 C. 大力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 D. 指出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局限性 ‎【答案】B ‎【解析】严复是维新变法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材料中揭示了“体”与“用”的关系,“体”即中国的体制,“用”即西方先进的技术,不能二者颠倒,而洋务运动单纯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而不去变革封建制度,这是洋务运动的失败根源,故B正确。 严复在评价洋务运动,AD在阐述维新运动,排除。 ‎ 严复强调洋务运动的局限性,C属于积极性,排除。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掌握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这是其失败的根本原因。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的认识,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能力,难度中等。 ‎ 1. 孙中山认为,西方国家贫富不均,劳资矛盾尖锐,“社会革命其将不远”,中国应该防范于未然,因此他提出(  )‎ A. 民族主义 B. 民权主义 C. 民生主义 D. 民主主义 ‎【答案】C ‎【解析】民生主义思想主张是指由国民共享社会进步的成果,这是孙中山针对当时资本主义各国社会问题的“积重难返”而提出的,是对三民主义的补充和发展。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 (1)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就是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朝封建统治。 (2)民权主义指“创立民国”,就是通过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3)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主张核定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孙中山三民主义内容的理解,主要考查学生材料分析和理解的能力。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①民族主义: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专制统治(误区:主为推翻满洲贵族统治建立汉族统治)--前提。 ②民权主义: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核心。 ③民生主义:解决以土地为中心的财富重新分配问题,平均地权--补充和发展。(是孙中山思想中最富特色、最具创意的部分) ‎ 2. ‎1926年6月,毛泽东在向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汇报工作时特别提到,国民党的宣传工作很重视城市但忽略了农村。他断言:只有把农民的潜力发挥出来,革命党才能获得战胜帝国主文所必需的力量。这反映毛泽东(  )‎ A. 坚持建立无产阶级的革命武装 B. 认为农民才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C. 致力于巩固革命统一战线成果 D. 肯定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1926年6月”可知,处于国民大革命时期,依据材料“只有把农民的潜力发挥出来,革命党才能获得战胜帝国主文所必需的力量”可以看出毛泽东强调农民阶级的重要性,结合所学可知,毛泽东这一观点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当时的革命统一战线,故C项正确。 A项是国民大革命失败后,应排除。 B项不是材料的主旨,应排除。 D项是在1927年10月,应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毛泽东思想。需要掌握国民大革命时期毛泽东思想内容。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关键信息是“1926年6‎ 月”、“只有把农民的潜力发挥出来,革命党才能获得战胜帝国主文所必需的力量”。 本题考查对国民大革命时期毛泽东思想内容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1. 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国进行的探索是(  )‎ A. 开始改革开放 B.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 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D.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D ‎【解析】南方谈话中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与”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相符,故D正确; AB是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的,排除; C是在1984年,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992年,经过邓小平“南巡讲话”后,很多改革的成果得到认可,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是改革开放实践的必然结果,也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理论探索的重要成果。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 2. 据以下史实得出的认识,正确的是(  )‎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5年--中国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A. 都是“文革”时期的科技成果 B. 科技发展与国家政治环境关联不大 C. 中国在国防科技领域成就显著 D. 标志我国已跻身世界科技强国行列 ‎【答案】C ‎【解析】A.文革是从1966年到1976年。 B.材料没有体现出政治环境与科技的关系。 C.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六七十年代的科技成就。 D.材料中中国取得的成就,并不能说中国已经是科技强国。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科技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中国科技发展的时代特征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中国科技发展的表现,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 3. ‎1959年,文化部在全国各大城市向时举办“庆祝建国十周年国产新片展览月”活动,35部优秀影片同时展出,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欢迎。这些影片还进入世界市场,受到人民的喜爱。新中国电影创作进入了一个辉煌时期,电影界称之为“难忘的1959”,这一现象(  )‎ A. 是“左”倾错误思潮在文化领域的新动态 B. 是在“双百”方针指导下取得的文艺硕果 C. 表明文化领域率先打破帝国主义外交封锁 D. 折射了困难时期中国人民的乐观主义精神 ‎【答案】B ‎【解析】新中国成立后,在文艺与科技领域实行“双百方针”。促进了文艺繁荣与科技发展。据此依据材料“1959年,文化部在全国各大城市向时举办“庆祝建国十周年国产新片展览月”活动,35部优秀影片同时展出,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欢迎”可知B正确。 “左”倾错误不利于文艺的发展。故排除B。 C是对材料片面解读。故排除。 中国经济困难1959年-1961出现,材料体现的是电影的繁荣,而非折射了困难时期中国人民的乐观主义精神。故排除D。 故选:B。 本题考查中国文化事业发展的相关知识,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中关键信息“电影界称之为‘难忘的1959’”可知是文化的发展繁荣,运用所学知识可知是“双百”方针推动了文化的发展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 1. ‎《大国崛起 工业先声》解说词:“牛顿为工业革命创造了一把科学的钥匙,瓦特拿着这把钥匙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大门。”这表明(  )‎ A. 牛顿是工业革命的倡导者 B. 科技为生产发展提供了条件 C. 改良蒸汽机问世标志着工业革命开始 D. 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推动生产力进步 ‎【答案】B ‎【解析】A.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牛顿不是工业革命的倡导者,只是经典力学体系,对工业革命产生了影响。 B.牛顿创造了经典力学体系,工业革命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而瓦瑟利用牛顿经典力学体系制造了蒸汽机,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动力,这体现了科学技术对生产发展的促进作用。 C.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是珍妮纺纱机的出现。 D.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推动生产力的进步,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材料反映的是第一次工业革命。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影响,结合牛顿经典力学体系和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技术发明的特点来分析材料。 经典力学体系的影响: ①牛顿力学是经典物理学和天文学的基础,也是现代工程力学以及与之有关的工程技术的理论基础。牛顿力学是经典物理学和天文学的基础,也是现代工程力学以及与之有关的工程技术的理论基础。牛顿力学的创立标志着人类科学时代的开始。牛顿力学的创立标志着人类科学时代的开始。 ②牛顿力学和热学的应用,引发了以英国工业革命为起点的第一次技术革命,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牛顿力学和热学的应用,引发了以英国工业革命为起点的第一次技术革命,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③牛顿用数学方法描述宇宙运行的自然法则,还为法国启蒙思想和唯物主义哲学奠定了科学基础。牛顿用数学方法描述宇宙运行的自然法则,还为法国启蒙思想和唯物主义哲学奠定了科学基础。 ‎ 2. 费尔德在《物理学的进化》中说:“伽利略的发现以及他所应用的科学的推理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而且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这表明伽利略(  )‎ A. 是近代科学史上划时代人物 B. 其理论标志着经典力学体系建立 C. 其发现是近代物理学的支柱 D. 其理论奠定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 ‎【答案】A ‎【解析】A.伽利略是近代科学史上划时代的人物,材料也能够体现出来,他的伟大成就标志着近代物理学的开端。 B.经典力学体系是牛顿创立的。 C.现代物理学的支柱是相对论和量子论。 D.奠定现代物理学基础的应该是相对论和量子论。分别是爱因斯坦和普朗克。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现代科技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发展的表现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现代物理学和近代物理学发展的表现,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 1. 斯塔夫里阿诺斯说:“尽管达尔文主义受到宗教界和其他集团的敌视,它还是西方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它对最适者生存和生存斗争的强调极妙地与时代倾向相吻合!”对材料解释正确的是(  )‎ A. 达尔文认为教会应该从属于国家遭到教会敌视 B. 进化论为17、18世纪的启蒙思想提供了科学依据 C. 为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和帝国主义提供了理由 D. 成为马克思提出暴力革命主张的思想渊源 ‎【答案】C ‎【解析】“对最适者生存和生存斗争的强调”“与时代倾向相吻合”为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和帝国主义提供了理由,故C正确; A项“从属于国家遭到教会敌视”与材料主旨不相符合,属于无关项,排除; B项“提供了科学依据”与史实不符,排除; D项“思想渊源”,明显不符合史实,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进化论,解题的关键是“对最适者生存和生存斗争的强调”“与时代倾向相吻合”。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进化论,进化论从根本上改变了19世纪绝大多数人对生物界和人类在生物界中位置的看法,是对上帝造人说的颠覆。 ‎ 2. 有人说“觉得名画丑和会不会欣赏没有关系,却和有没有文化有关系”。下列从文化的视角对如图所示两幅名画理解正确的是(  ) ‎ ‎①《蒙娜丽莎》所画的是现实生活中的城市女性,属于现实主义风格 ②达芬•奇在画作中渗透了人文主义的思想 ③《哭泣的女人》强调光与色的运用,属于印象画派 ④毕加索的画作反映了现代人的空虚、恐惧、精神分裂等意识倾向。‎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图片,结合所学可知,《蒙娜丽莎》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所画的是现实生活中的城市女性,体现的是人文主义的思想,故①错误,②正确。 毕加索的《哭泣的女人》是现代画派,反映了现代人的空虚、恐惧、精神分裂等意识倾向,故③错误,④正确。故B项正确。 故选:B。 本题考查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与毕加索的《哭泣的女人》的分析。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迁移、运用能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对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与毕加索的《哭泣的女人》的特点、反映的时代特征等知识的识记。 ‎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0分)‎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材料二:指出君主专制“为天下之大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 --黄宗羲材料三:“尧舜为民主,为太平世,为人道之至,儒者举以为极者也”。 “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故人君与千百万个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 --康有为材料四:“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洁、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陈独秀 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的思想有何异同。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不同的主要原因。‎ 比较材料二,材料三中康有为的思想有何发展?他宣传这一思想有什么特点?‎ 根据材料四指出陈独秀有关儒家学说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背景。‎ ‎【答案】【小题1】(1)第一问,孟子的民贵君轻是民本思想,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实质上是对儒家民本思想的继承发展,故二者思想的共同点是即都是民本思想,但黄宗羲指出君主专制“为天下之大害”,是在批判君主专制,这是二者的不同之处。第二问,结合所学明清之际时代特征作答即可。 (2)依据材料三“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故人君与千百万个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可知康有为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依据材料“尧舜为民主、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可知,康有为思想的特点是将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与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相结合。 (3)依据材料四“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洁、旧伦理、旧政治”可知陈独秀反对儒家传统道德、思想,提出以民主科学代替传统道德。其思想产生的背景应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作答。 故答案为: (1)同:民本思想。异: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 主要原因:明末清初,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社会盾尖锐,封建统治衰落。 (2)发展:实行君主立宪是强国之路。特点:把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与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结合。 (3)观点:陈独秀反对儒家传统道德、思想,提出以民主科学代替传统道德。 背景: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小题2】‎ ‎【小题3】‎ ‎【解析】(1)本题考查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与黄宗羲的君主专制“为天下之大害”,“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的异同,并分析不同的原因,解答本题应结合时代背景、从明清之际儒家思想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角度作答。 (2)本题考查康有为的思想及其特点,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尧舜为民主、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 (3)本题考查陈独秀有关儒家学说的观点,并分析原因,解题的关键是对“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洁、旧伦理、旧政治”的正确理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1.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06年)“惟是兄弟曾听见人说,民族革命是要尽灭满洲民族,这话大错。民族革命的原故,是不甘心满洲人灭我们的国,主我们的政,定要扑灭他的政府,光复我们民族的国家。”(1912年)“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1919年)“现在说五族共和,实在这五族的名词很不切当。我们国内何止五族呢?我的意见,应该把我们中国所有各民族融为一个中华民族,并要把中华民族造成很文明的民族,然后民族主义乃为完了”……“汉族当牺牲其血统、历史与夫自尊自大之名称,而与、满、蒙、回、藏之人民相见以诚,合为一炉而治之,……融合我们中国所有各族成一中华民族之新主义。” --摘自孙中山《孙中山全集》 材料二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民主共和,改革内政;亿兆一心,战则必胜。还我河山,卫我国权。…… --摘自《毛泽东祭黄帝陵祭文》1937年4月5日清明节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民族观的发展历程并概括其核心思想。‎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想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施行的制度及其历史意义。‎ ‎【答案】‎ ‎【小题1】(1)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要扑灭他的政府,光复我们民族的国家”“五族共和”“把我们中国所有各民族融为一个中华民族,并要把中华民族造成很文明的民族”中可以分析出孙中山民族观的发展历程。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第二小问的答案。 (2)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各党各界,团结坚固”“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想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促进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各民族、各阶层、各种力量,为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坚实基础。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施行的制度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其意义是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调动各族人民的积极性,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故答案为: (1)历程:排满兴汉→五族共和→中华民族。 核心:民族融合、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建设一个文明的中华民族。 (2)作用:促进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各民族、各阶层、各种力量,为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坚实基础。 (3)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小题2】‎ ‎【小题3】‎ 意义: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调动各族人民的积极性,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解析】(1)本题考查孙中山民族观的发展历程并概括其核心思想,民族融合、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建设一个文明的中华民族。 (2)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想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促进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各民族、各阶层、各种力量,为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坚实基础。 (3)本题考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调动各族人民的积极性,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是他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核心,既具有鲜明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时代内容,又具有浓厚的爱国主义的民族特色,并迅速成为当时中国先进政治思想的主流和近代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及救亡图存斗争的纲领。 ‎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唐宪宗元和l0年(公元815年)6月,柳宗元被贬官来到柳州任刺吏。他一到任即发布政令,废除“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的残酷风习,制订了一套释放奴婢的办法。规定那些已经沦为奴婢的人,都可以按时间算工钱,抵完债即恢复人身自由,回家和亲人团聚。此举受到广大贫苦人民的欢迎。后来被推行到柳州以外的州县。针对当地百姓迷信落后习俗,柳宗元严令禁止江湖巫医骗钱害人;举办和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兴办学堂,推广医学。并在从不敢动土打井的柳州,接连打了好几眼井。解决饮水问题,柳州荒地很多,柳宗元组织闲散劳力去开垦,仅大云寺一处开垦的荒地、就种竹三万竿,种菜百畦。他还重视植树造林,并多次亲自参加了植树活动。 --摘编自马国军等<柳宗元在柳州> 请回答:‎ 根据材料,概括柳宗元在柳州改革的特点。‎ 根据材料,分析柳宗元在柳州改革的影响。‎ ‎【答案】【小题1】(1)本小问的特点,依据材料逐句概括即可。 (2)本小问的影响,依据材料,结合第一小问的特点和所学可知,影响是释放奴婢解放了生产力,缓和了阶级矛盾;破除迷信,传播了知识、改变了陈旧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提高了文化素养;改善和丰富了人民的生活、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改善了生态环境。 故答案为: (1)特点:以改革陋习为突破口;改革领域多;注重生态建设;影响到附近州县;关注民生(或主动性、针对性、示范性、广泛性、前瞻性)。 (2)影响:①释放奴婢解放了生产力,缓和了阶级矛盾。②破除迷信,传播了知识、改变了陈旧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提高了文化素养。③改善和丰富了人民的生活、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④改善了生态环境。‎ ‎【小题2】‎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考查柳宗元在柳州改革的特点和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即可。 本题考查对柳宗元在柳州改革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归纳概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