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1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黑龙江省七台河市田家炳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黑龙江省七台河市田家炳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时间:60分钟分值:100 一、单选题 1.1895年德皇威廉二世宣布:“德意志帝国要成为世界帝国。在地球遥远的地方,到处都居住着我们的同胞。德国的货物,德国的知识,德国的勤奋要漂洋过海。”这番话的实质是 A. 加强与世界各地的经济文化联系 B. 与英国在全球进行商业竞争 C. 发展工业,使德国成为“世界工厂” D. 推行殖民扩张,控制全世界 【答案】D 【解析】材料“德意志帝国要成为世界帝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时的德国正在推行殖民扩张政策,企图成为“世界帝国”,故D项正确,A项错误;B项错误,错在“商业竞争”;材料“在地球遥远的地方,到处都居住着我们的同胞”说明C项错误。 2.下表内容与20世纪初的国际格局有关,请指出其中对史实推论正确的一项是 史实 推论 判断 1917年3月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是美德矛盾尖锐化的结果 A 《凡尔赛和约》把战争的罪责推给德国及其盟国 是维护世界和平的积极之举 B 英国的世界霸权在一战后受到美国的挑战 英国在世界舞台中已无发言权 C 一战后形成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根除了帝国主义国家间所有的矛盾 D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德国的潜艇战损害了美国利益,美德矛盾尖锐化,1917年3月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故A正确;《凡尔赛和约》把战争的罪责推给德国及其盟国,是帝国主义战胜国的不义之举,并非维护世界和平的积极之举,故B排除;“英国在世界舞台中已无发言权”说法过于绝对,故C排除;“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不可能根除帝国主义国家间所有的矛盾,故D排除。 3.阅读下表。对表中信息理解正确是1914-1918年英国妇女从事劳动情况统计表 行业 1914年7月和1918年7月的雇佣女性人数之差 女性占所有被雇佣工人的百分比 1914年7月 1918年7月 金属 +424000 9 25 化学 +64000 20 39 服装 —44000 68 76 政府机构 +223000 3 47 A. 战争导致大批妇女参与生产 B. 英国社会观念产生重大变化 C. 战争改变了政府机构的职能 D. 英国妇女陆续取得了普选权 【答案】A 【解析】据1914-1918年英国妇女从事劳动情况统计表可知,一战时期各行业的从业比例都增大,其中政府部门、金属和化学行业增长显著,成因是一战促使与战争相关的行业迅速发展,而战争造成人力短缺,促使妇女大量进入生产部门,A正确;据材料可知,没有反映英国社会观念变化,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政府机构的职能转变,C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妇女从业情况,与英国妇女陆续取得了普选权无关,D错误。 4.1919年英国首相劳合·乔治致美国总统威尔逊的备忘录中曾说:“我想象不到将来有比这更能引起战争的原因了:已明确证实自己素以世界上最充沛、最强大的民族之一的德意志民族,居然被一群小国所包围,这些国家中的多数从来就没能为自己建立过稳定的政府,而每个国家中又都存在着大批吵着要与他们的祖国统一的德意志人。”劳合乔治讲这段话的意图是 A. 联合美国提防德国的再度崛起 B. 否定美国有关民族自决的提议 C. 反对过分削弱德国 D. 警告美国不要插手欧洲事务 【答案】C 【解析】据材料“我想象不到将来有比这更能引起战争的原因了……最强大的民族之一的德意志民族,居然被一群小国所包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一战后英国反对过分削弱德国,认为过分削弱德国会引发新的战争,故C正确;当时英国并未联合美国提防德国,故A排除;材料与民族自决无关,故B排除;材料主旨不是反映英国警告美国不要插手欧洲事务,而是反对过分削弱德国,故D排除。 5. 一战以后,主要战胜国如英国、美国、法国、日本在全球范围内调整列强关系和 重新安排世界秩序,形成了帝国主义的新格局,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瓦解的根本原因是 A.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B. 一战中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 C. 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 D. 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瓦解的标志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所以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瓦解的根本原因即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1929年—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是二战爆发的原因之一,但非根本原因,故A项排除。一战中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是历史原因,并非根本原因,故B项排除。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建立在战胜国对战败国瓜分基础上的,并不稳定,当战败国崛起及出现新兴强国后必然要打破原来的体系,所以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是二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故C项正确。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是原因之一,而非根本原因,故D项排除。 6.1921年8月11日,美国向英、法、意、日、中五国发出正式邀请。邀请书指出,须有要求和平的意愿并消除国家间误会……因而在对太平洋及远东有关问题的讨论中应该遵循尊重友谊、去除争端的原则,英、法、意、中等国当即表示同意。美国发出邀请的主要意图是 A. 减轻巨额军费开支造成的沉重经济负担 B. 平息中国人民的反帝怒潮,充当和平使者的角色 C. 通过外交手段重新确定远东太平洋地区统治秩序 D. 牵制日本扩张,与英国共享亚太地区领导权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华盛顿会议。依据材料“因而在对太平洋及远东有关问题的讨论中应该遵循尊重友谊、去除争端的原则”结合所学可知,美国发出邀请的主要意图是要在美国居主导地位,宰割中国,抑制日本的基础上重新确定帝国主义国家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因此C选项正确。限制海军军备,减轻巨额军费开支造成的沉重经济负担、平息中国人民的反帝怒潮都不是美国发出邀请的主要意图,A、B选项错误;D选项是C选项的一部分具体内容。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7.“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悲剧本来是很容易避免的,善良的软弱强化了邪恶的刻毒”(丘吉尔《二战回忆录》)。这句话揭示了: A. 二战的罪魁是意大利法西斯 B. 绥靖政策对二战发生有重大责任 C. 凡尔赛和约是二战的罪魁 D. 捷克的软弱助长了希特勒的野心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善良的软弱强化了邪恶的刻毒”是指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纵容了法西斯势力的发展,对二战的爆发负有一定的责任,故B正确;ACD三项与材料“善良的软弱强化了邪恶的刻毒”所体现的绥靖政策的主旨不符合,故排除。 8.1937年,美国对日本出口超过28亿美元,其中60%是石油(产品)和钢材。日本侵华战争头三年中消耗燃油约4000万吨的70%由美国提供,消耗的钢铁50%来自从美国的进口。据此可知美国 A. 全力支持日本侵华战争 B. 从中日战争中牟取利益 C. 建立美日同盟遏制苏联 D. 己经摆脱经济危机困境 【答案】B 【解析】中日战争期间,日本从美国获取了大量的战争物资,说明美国从战争中牟取了大量利益,故选B项;结合抗日战争的史实可知美国并不是全力支持日本侵华战争,排除A;美国对日本的出口主要是为了牟取经济利益,而不是建立美日同盟以遏制苏联,排除C;从材料内容无法反映美国经济危机的相关信息,排除D。故选B。 9.1940年6月,英国同日本签订《英日天津协定》等条约,规定中国银行存放在英租界的白银由英、日共管;关闭滇缅公路三个月,“禁止武器、弹药并铁道材料之通过缅甸输送,禁止缅甸输出之货物,在香港也禁止输出。”这体现了 A. 英国支持日本南进战略 B. 英日结盟封锁中国 C. 中英盟国关系岀现裂痕 D. 英国对日绥靖政策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时间“1940年6月”,此时处于二战初期,英法美等国此时推行的是纵容德意日法西斯的绥靖政策,材料中英、日共管中国银行存放在英租界的白银,关闭滇缅公路三个月,同时禁止武器、弹药和货物等物资的运输,这些措施都有利于维护日本在缅甸的利益,体现了英国对日绥靖政策,D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关于英国对对日本南进的态度,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英日结盟,B项错误;材料是英国对日本的纵容,不是中英间的裂痕,C项错误。故选D。 10.如下图是发表于二战期间的一幅漫画,题为《镰刀和斧头》。面对法西斯国家的疯狂侵略,许多国家展开了英勇顽强的抵抗。该漫画就从一个侧面描绘了某一历史情形,其最有可能反映的是 A. 不列颠之战使德国侵略计划首次未能得逞 B. 莫斯科战役宣告德陆军“闪电战”的破产 C.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之后德国走向崩溃之路 D. 意大利投降使法西斯轴心国集团开始瓦解 【答案】C 【解析】镰刀和斧头是苏联的象征。因此漫画体现的是苏联对德国进行反击,这主要和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之后德国走向崩溃之路有关,C正确;大不列颠空战针对是英国,A排除;莫斯科战役后,苏联尚未反攻,B排除;材料与意大利投降无关,D排除。故选C。 11. 罗斯福说:“德日把不帮助轴心国家的一切民族和国家当作全体轴心国的共同敌人,这就是他们明确的总体战略,所以只有类似的总战略才能抗衡它。”罗斯福说的“类似的总战略”是指 A. 所有对轴心国作战的国家结成世界反法西斯联盟 B. 美国通过租借法案帮助被轴心国侵略的国家 C. 美英发表《大西洋宪章》结成共同反对“纳粹暴政”联盟 D. 美国对日本和德国等轴心国宣战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能力,材料中的“不不帮助轴心国的一切民族和国家都当作全体轴心国的共同敌人”为法西斯同盟,“类似的总战略”为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故答案选择A项。 12.1943年开罗会议前,中国代表团向美国说明“台湾澎湖是决定要收回的”。在讨论开罗会议公报草案时,中国代表坚持将“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写入公报,并得到美国代表的支持。中国政府此举意在 A. 联合美国以抵抗日本侵略 B. 突出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性 C. 强化台湾地区的主权归属 D. 揭露日本对中国领土的野心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中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开罗会议前后,中国政府多次强调对满洲、台湾、澎湖列岛等被日本侵占领土的主权所有,并得到美国的支持,此举意在强化台湾等地区的主权归属,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中国联合美国抗日的意图。结合所学可知,在此之前,中美已经联合对日作战;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中国政府对台湾澎湖等地区主权归属的强调,不是突出抗日战争的重要性;D选项错误,此前日本已经占领包括满洲、台湾等在内的大部分中国领土,中国政府此举并非意图揭露日本对中国领土的野心。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13. 波兰电影导演安德兹·瓦达曾说:“奥斯威辛,和别的许多事物一道,对德国而言,是无法规避的。也就是说,歌德和有计划的种族灭绝;贝多芬和毒气室;康德和铁血统治,所有这些,都无可磨灭地属于德国遗产。”许多德国知识分子对此会点头同意。这一事实主要说明德国知识分子 A. 同情波兰在二战中的遭遇 B. 正视德国民族的光荣和丑陋 C. 被迫接受二战失败的事实 D. 认同德国历史遗产丰富多元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歌德和有计划的种族灭绝;贝多芬和毒气室;康德和铁血统治,所有这些,都无可磨灭地属于德国遗产”可知体现的是德国知识分子正视德国民族的光荣和丑陋,B选项符合题意。同情波兰在二战中的遭遇的说法与材料无关,A选项排除。被迫接受二战失败的事实的说法与材料无关,C选项排除。认同德国历史遗产丰富多元的说法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 14.1946年9月30日,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宣读了对纳粹战犯长达250页的判决书。判决书写道:“本法庭认为,郑重废弃以战争为国家政策的工具,必然包含战争在国际法上为非法的主张;凡策划并进行这样的战争,因而产生不可避免的和可怕的后果者,在这样做的时候,就是犯了罪”。该法庭对纳粹战犯作出有罪判决的法理依据直接来自于 A. 《国联盟约》 B. 《非战公约》 C. 《大西洋宪章》 D. 《波茨坦公告》 【答案】B 【解析】1928年的《非战公约》,主张废弃以战争作为推行国家政策的工具,只能用和平方法解决国际争端或冲突,与材料信息相符,故答案为B项;《国联盟约》是为建立国际联盟制定的规则,排除A项;《大西洋宪章》动员世界人民,加强反法西斯联盟,打败德、意、日侵略者,排除C项;《波茨坦公告》声明在战胜纳粹德国后致力于战胜日本以及履行《开罗宣言》,排除D项。 15.布罗代尔在《文明史纲》中提到,六国的欧洲无疑是不完整的。西部还有重要的空白,向东则遇到“铁幕”这一障碍,它(铁幕)后面实际上正在形成另一个共同市场。“另一个共同市场”建立的目的是 A. 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相对抗 B. 利用经济手段控制西欧、对抗苏联 C. 促进欧洲各国的合作和发展 D. 建立以英国为中心的自由贸易区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它(铁幕)后面实际上正在形成另一个共同市场”可知这个共同市场指的是经济互助委员会的成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战结束后,美国为了扶植和控制西欧,进而对抗苏联,防止共产主义在欧洲扩张,提出了马歇尔计划。苏联方面针对马歇尔计划,提出了经济互助委员会计划,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相对抗,A选项符合题意。“这个共同市场”指的是经济互助委员会的成立,B选项属于马歇尔计划的目的,错误。经济互助委员会成立的目的是为了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抗,C选项错误。建立以英国为中心的自由贸易区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 1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苏、英等国召开了一系列国际会议,达成了若干协议,由此形成了雅尔塔体系,这一体系的实质是 A. 维护战胜国利益,保持世界和平 B. 维护反法西斯同盟,共同主宰世界 C. 以实力为依据,美苏划分势力范围 D. 两个阵营对立,形成争霸局面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二战”后期,在雅尔塔等国际会议上,美、英、苏等国讨论了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和战后和平等问题,达成了若干协议。这样,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雅尔塔体系确立,它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故答案为C项。A项,维护战胜国利益,保证世界和平是雅尔塔体系的主要责任,但不是实质,排除;B项,根据所学可知,反法西斯同盟参与的国家有多个,并非只有美、苏两国,但“二战”后期的雅尔塔体系实际是美、苏两分天下,“共同主宰世界”的说法与之不符,排除;D项,根据所学可知,“二战”后美苏形成争霸局面的标志是1955年“华约”的建立,排除。 17.1949年初,苏联外长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表声明:“美国现在正以经济方式向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渗透,因此,我们不得不采取必要的措施对其回击,以巩固我们的社会主义阵营。”材料中所说的“渗透”主要指的是 A. 实施马歇尔计划 B. 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C. 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 D. 签署《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答案】A 【解析】材料中说到的“经济方式”,并且是针对东欧(欧洲)的,可知该计划是马歇尔计划,A项正确;B项是军事的内容,故不正确;C项是战后资本主义的金融货币体系,并不是针对欧洲的,故不正确;D项是战后的贸易体系,并不是针对欧洲的,故不正确。 18.1955年,苏联《外国文学》发表了美国作家厄斯金考德威尔的小说《男人群》,其内容包括美国企业的无赖行径、黑人的贫困与自暴自弃。苏联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A. 揭露黑奴制度的罪恶历史 B. 借助文化交流宣扬和平共处 C. 服务国内改革的实际需要 D. 在美苏对抗中占据舆论优势 【答案】D 【解析】1955年美苏争霸时期,苏联发表揭露美国社会问题与矛盾的小说,意在借此在美苏对抗中占据舆论优势,D项正确;揭露黑奴制度的罪恶历史不是此举的主要目的,A项错误;小说中揭露的美国社会问题,与美苏“和平共处”和苏联的“国内改革”无关,BC两项错误。 19.1961年,肯尼迪在总统大选中获胜。他指责前政府正在“输掉”冷战,声称必须革新美国的外交政策,明确提出了“一手抓箭,一手抓橄榄枝”的“和平战略”。这一外交政策的调整 A. 基于称霸世界的战略目的 B. 是对苏联实力变化的回应 C. 导致第二次柏林危机爆发 D. 推动美苏争霸趋向于缓和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美苏争霸。材料“一手抓箭,一手抓橄榄枝……和平战略”反映了美国企图通过调整外交政策来称霸世界,故A正确;1961年苏联的国家实力没有发生明显变化,故B排除;1958年第二次柏林危机爆发,故C排除;1961年美苏争霸并未趋向于缓和,故D排除。 20.1990年9月12日,苏、美、英、法、西德和东德的外长在莫斯科举行最后一次“2+4”会谈,签署条约,规定:四大国停止对德国的权利和责任,统一后的德国享有完全的主权。这体现的历史背景是 A. 民主德国与联邦德国完成合并 B. 两极格局的瓦解 C. 战后世界格局的影响依然存在 D. 全球化进程加快 【答案】C 【解析】材料的时间信息是1990年,两德完成统一是在1990年10月3日,故A项错误;两极格局瓦解是在1991年,B不符合材料时间信息,故B项错误;全球化进程加快是在两极格局瓦解后,故D项错误;此时两极格局即将解体,但美苏两极对峙依然存在,并且影响着德国的统一,故C项正确。 21.“如果世界没有分成两个对立的阵营,如果朝鲜不是处在两个阵营的中间,那么发生在这个‘晨静之乡’的冲突可能会是严重的,也许会是激烈的。但它最终会在朝鲜范围内,以朝鲜的方式得以解决。”这说明朝鲜战争 A. 是一场深受国际局势影响的内战 B. 是美苏两大阵营冷战对峙的产物 C. 体现了美国分而治之的对朝策略 D. 是苏联为遏制西方而采取的行动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两个对立的阵营”是指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作者认为如果朝鲜不是处在两大对立阵营的中间,那么朝鲜问题最终会在本国范围内以另外一种方式解决。由此可知,朝鲜战争是美苏两大阵营冷战对峙的产物,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朝鲜战争是一场国际性的局部战争,不只是内战;C选项错误,朝鲜战争的双方是在美苏双方的支持下分裂而成,不是美国实行分而治之的策略;D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两大阵营对峙对朝鲜战争的影响,不是苏联为遏制西方而采取的行动。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22.2011年叙利亚内战爆发后,美国制造各种借口伺机对叙利亚施压,以期实现其政权更选。西方大国也以“保护的责任”自诩,干涉中东,使其陷入长期战火。这些现象说明 A. 西方干涉加剧了地区间的矛盾冲突 B. 霸权主义是造成地区动荡的根源 C. 叙利亚内战加剧了国际的紧张局势 D. 美国干涉开始导致地区力量失衡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美国等西方大国对中东地区干涉使该地区长期陷入战火,战乱无法平息,这说明西方干涉加剧了地区间的矛盾冲突,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造成地区动荡的根源是民族矛盾、领土争端或教派冲突等内部因素,不是外部因素;C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西方国家的干涉对中东地区局势的影响,并非是叙利亚内战对国际局势的影响;D选项错误,依据材料无法得出地区力量的失衡是从美国干涉开始的。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23.多国部队在海湾战争中共动用70多颗卫星、118个机动卫星地面站、12个商用卫星终端、81台交换机、329条话音线路和30条文电线路,使用3万种无线电频率、4万台电脑。这最能说明 A. 战争是一种灾难 B. 战争的高科技性 C. 战争的正义性 D. 战争的局部性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海湾战争中动用的物品属于高科技器材,体现出战争的高科技特点。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战争是一种灾难;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海湾战争的性质;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说明战争的局部性。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24.1941年8月,美英签署的《大西洋宪章》第一次提出建立新的国际组织的设想:1942年1月,由26国签署的《联合国家宣言》,第一次使用了“联合国家”一词:1944年,中、美、英、苏四国在美国召开会议,正式将未来的国际组织命名为“联合国”,把安全理事会作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主要职能机构。这说明联合国的成立( ) A. 是美英帝国主义国家操纵的产物 B. 反映了各国人民要求和平的愿望 C. 有效化解了世界各国的尖锐矛盾 D. 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的社会状况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是酝酿联合国成立的问题,以中、美、英、苏等为代表多国希望建立一个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国际组织,反映了各国人民要求和平的愿望,故选B;中国、苏联不是帝国主义国家,排除A;材料反映联合所成立的过程,无法体现联合国化解了世界各国的尖锐矛盾的效果,排除C;1945年联合国成立,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的社会状况,排除D。 25.《联合国宪章》第二条第7款规定:“本宪章不得认为授权联合国干涉在本质上属于任何国家国内管辖之事件,且并不要求会员国将该项事件依本宪章提请解决……。”这项规定旨在 A. 树立联合国安理会的权威 B. 维护弱小国家的独立、主权 C. 推动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D. 针对美国的霸权主义政策 【答案】B 【解析】题干体现的原则是联合国不干涉各国内政,不干涉别国内政是联合国宪章确立的基本原则,最容易被别国干涉内政的是弱小国家,B正确;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并非是在树立联合国权威,A排除;不干涉各国内政对民族解放运动没有直接影响,对维护已经独立国家的独立有积极作用,C排除;美国在制定《联合国宪章》中是起主导作用的国家之一,不可能制定直接针对自己的规定,D排除。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分析题 26. 1918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火蔓延。与此同时,一场瘟疫也开始了。曾经有那么几天,肆虐的流感坚定了德国人继续抵抗的信心。10月1日,德国皇帝在吃午餐时表示,他相信流感会削弱协约国军队的实力,而他的军队则不会受到任何影响。但是,不久之后,西线数千感染流感病毒的德国士兵以及从柏林运出的一排排棺材,打破了德国皇帝最后一道防线和能够负隅顽抗的幻想。德国很快就面临着跟协约国一样的麻烦。10月17日,鲁登道夫承认了流感在德军前线的肆虐。在这个遭受着战争破坏的国家,没人对这样的消息感到惊讶。毕竟,他们早就在经受着饥饿、绝望、革命以及即将到来的失败的折磨,如今只不过是流感的“闪电战”罢了。当这次流感结束时;超过40万德国平民因流感丧生 ——摘编自丁一著《神秘的世纪杀手:西班牙流感》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18年西班牙流感爆发的影响。 【答案】影响:严重削弱了前线士兵的战斗力;沉重打击了参战各国,加速了战争的结束;大量平民因流感而丧生;促进了传染病学的发展;推动了公共卫生防疫体系建立。 【解析】根据材料“德国很快就面临着跟协约国一样的麻烦”可得出流感严重削弱了前线士兵的战斗力;根据材料“经受着饥饿、绝望、革命以及即将到来的失败的折磨”可得出沉重打击了参战各国,加速了战争的结束;根据材料“超过40万德国平民因流感丧生”可得出大量平民因流感而丧生;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西班牙流感的爆发促进了传染病学的发展,推动了公共卫生防疫体系建立。 27.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蒋介石信心大增,表示抗战到底,并建议各友邦成立军事同盟。美、英、中等国相继对日、德、意宣战。同月,美、英两国首脑在华盛顿举行会议,商讨在远东设立中国战区,包括中国、泰国、越南等地区,由蒋介石担任最高统帅。1942年1月1日,由中、英、美、苏四国领衔的26个反法西斯国家,签署了对德、意、日共同采取行动的《联合国家宣言》,规定:签字国保证运用军事和经济的全部资源,打击共同敌人;相互合作,不得与任何敌人单独媾和,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同月,中国战区统帅部成立。中国以多年独立抗日所显示的伟大力量,赢得了世界大国的地位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设立中国战区的背景。 【答案】太平洋战争爆发;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形成;中国抗战地位得到国际承认。 【解析】 背景:根据“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得出太平洋战争爆发;根据“由中、英、美、苏四国领衔的26个反法西斯国家,签署了对德、意、日共同采取行动的《联合国家宣言》,”得出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形成;根据“中国以多年独立抗日所显示的伟大力量,赢得了世界大国的地位。”得出中国抗战地位得到国际承认。 28.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图1、图2所示局势形成的主要原因。 【答案】原因:图1:二战后,为根除德国法西斯主义,分割战后利益,根据雅尔塔会议的决定,法、美、苏对德国及其首都拍林实行分区占领。图2: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意识形态的对抗日益尖锐,美、英法合并占领区,与苏占区对峙。 【解析】 原因:图一:第一幅图注意时间“1945年”。二战中达成的协议,雅尔塔会议的召开,美、英、法、苏四大国在二战后对德国实行了分区占领。图二:第二幅图“时间1948年”。二战后美苏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美苏之间冷战,后来美、英、法三国所占地区合并成立联邦德国(西德),苏联针锋相对,成立民主德国(东德)。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