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河北省黄骅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无答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河北省黄骅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无答案)

黄骅中学2017-2018年度高中二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 历史试卷 ‎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第Ⅰ卷1至8 页,第Ⅱ卷 9至10 页。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客观题 共 60分)‎ 1、 ‎《尚书·酒俈》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 A.兼爱尚贤 B.主权在民 ‎ C.以民为本 D.道法自然 ‎2、“一个奇怪的事实就是,源于中国的技艺似乎需要经过移植才能够获得高度的发展。见证一下火药、印刷术和航海罗盘在应用上所取得的巨大改进就可以证明这一点。”关于这段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中国人创造了四大发明,但它们未在本国充分发挥作用 B.中国经济停滞、倒退决定了四大发明必须移植才能继续传播 C.欧洲人吸收和借鉴了中国的科技成就并有所创新 D.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促进了欧洲社会发展 ‎3、战国某思想家认为,如果人们依顺天生具有的“性、情”做事,追求利益、满足欲望的话,他们一定会做坏事、发生争夺,“犯分乱理”而归于暴,带来坏结果。由此,他最有可能主张( )‎ A.清静无为促其内心向善 ‎ B.以兼爱之心化解恶念 C.用礼乐规范人们的行为 ‎ D.用仁政诱导人们向善 ‎4、墨子认为,如果任凭“人是其义,以非人之义”的“交相非”发展下去,必然带来“内者父子兄弟作怨恶,离散不能相和合,天下之百姓,皆以水火毒药相亏害”的结果,这显露出( )‎ A.百家融合的趋势 ‎ B.人性本恶的思维惯性 ‎ C.专制统治的特征 ‎ D.“尚同”的治世理想 ‎5、萧功秦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是指( )‎ A. 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 ‎ B.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 ‎ C.义和团运动的“扶清灭洋”主张 ‎ D.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6、汉初歌谣唱道:“萧何定法律,明白又整齐;曹参接任后,遵守不偏离。施政贵清静,百姓心欢喜。”到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汉代思想界树起了儒学的权威。这一变化表明( )‎ A.黄老之学不能适应汉代社会的发展 ‎ B.儒家思想比道家思想更有利于社会发展 C.统治思想的变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 D.汉代社会的发展推动了治国方略的变化 7、 李约瑟在《中华文明科学史》中说道:“中国之所以未能发展出现代的科技,问题不在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缺乏逻辑推论思维),而在于中国传统上以儒士大夫为首,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文化。”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儒家思想重人伦不重实用是导致中国现代科技落后的主要原因 B.缺乏逻辑推论思维是导致中国未能发展出现代科技的主要原因 C.科举、四民观念等使中国人轻视科技进而造成现代科技的落后 D.思想文化专制禁锢中国文人的思想导致中国现代科技未能形成 8、《汉书·武帝本纪》记载:元封元年春,武帝登临嵩山,随从的吏卒们都听到了山中隐隐传来了三声高呼万岁的声音。所以“山呼”万岁后来就成为臣子朝见皇帝的定仪。“山呼”万岁实质是宣扬( )‎ A. 天赋人权    B.皇权至上   ‎ C.君权神授     D.天人合一 ‎9、董仲舒的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主要区别在于(   )‎ ‎①带有神秘色彩,打上了“天”的印记  ②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糅合其他学派思想  ③强调仁政,反对暴政④思想保守,主张“法先王”‎ A. ‎①②③      B. ①②③④   ‎ C. ①②      D. ①②④‎ ‎10、公元前124年,汉武帝根据董仲舒建议兴太学,正式弟子五十名,又增设无定额的旁听生,由郡国选择“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的少年充当。正式弟子和旁听生均每年考试一次,合格的按等第任用。这表明当时( )‎ A.儒家思想发展成为官方哲学 ‎ B.官员选拔标准更侧重考试成绩 C.打破了贵族子弟世代为官局面 ‎ D.学校教育与用人选官相结合 ‎11、郭沫若曾评价说:“……秦始皇的书同文字,是废除了大量区域性的异体字,使文字更进一步整齐简易化了,这是在文化上的一大功绩。”郭沫若所以高度评价秦始皇的书同文字措施,主要是因为书同文字( )‎ A.使隶书更加规范使用 ‎ B.为汉字的艺术化奠定基础 ‎ C.使文字简洁明了实用 ‎ D.促进中华文化交融和进步 ‎12、明朝一位学者说:“自哲学家□□以来,真理已经明白显示于世界。我们不再需要什么著作,要做的只是实践。”材料的“□□”指的是( )‎ A. 董仲舒 B.朱熹 ‎ C.王阳明 D.李贽 ‎13、“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材料表明程朱理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影响突出表现为( )‎ A.促进文化教育普及  ‎ B.重建了人们的价值信仰 C.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 D.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  ‎ ‎14、明末清初出现了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一批进步思想家,他们否定传统的封建统治思想,从本质上反映了( )‎ A.儒家思想已经不适应统治阶级维护统治的需要 ‎ B.新的经济成分的发展,要求打破思想束缚 ‎ C.地主阶级改革派迅速形成和发展壮大 ‎ D.地主阶级思想家从明代的灭亡中认真吸取经验教训 ‎15、明朝宋应星《天工开物》记载:“其废纸洗去朱墨、污秽,浸烂入糟再造,全省从前煮浸之力,依然成纸,耗亦不多。江南竹贱之国,不以为然,北方即寸条片角在地,随手拾起再造,名日还魂纸。”由此可知,还魂纸( )‎ ‎①生产遍布全国各地 ②降低了生产成本 ③制造工艺更加复杂 ④扩大了原料来源 ‎ A. ‎①② B.①③ ‎ C.②④ D.③④‎ ‎16、1916年,陈独秀写道:“立宪政治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多数国民之自动,惟日仰望善良政府、贤人政府,其卑屈陋劣与奴隶之希冀主恩、小民之希冀圣君贤相施行仁政无以异也。”其意在( )‎ A. 反对偶像崇拜,宣传科学法则 ‎ B.普及宪政常识,倡导五四运动 C.批判传统文化,培养民主意识 ‎ D.倡导文学革命,建设国民文学 ‎ ‎17、《庄子·天下》篇记载:“惠施(人名)有方,其书五车,其道舛驳,其言也不中。” 其中“书”的材质应为( )‎ A.龟甲兽骨 B.丝帛 ‎ C.竹木简 D.植物纤维纸 ‎18、黄宗羲被蔡元培称为中国的卢梭,他的《明夷待访录》被认为是中国的《人权宣言》,这一提法的依据是( )‎ A. 批判君主专制,具有启蒙作用 ‎ B.倡导开明政治,效仿西方制度 C.否定传统文化,促进民主发展 ‎ D.提出主权在民,主张平等自由 ‎19、有学者认为:“宋元以后,中华文明开始呈现出复杂的二元性:一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倾向;二是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以后表现出的高雅文化倾向。”以下最符合该学者观点的是 ( )‎ A. 元曲和傩戏 B.话本和小说 ‎ C.汉赋和唐诗 D.风俗画和文人画 ‎20、清末某著名官员谈到铁路修建时说:“内开未尽之地宝,外收已亏之利权。是铁路之利,首在利民,民之利既见,而国之利因之。利国之大端,则征兵转饷是矣。”这一言论的含义是( )‎ A.“师夷长技” B.“中体西用” ‎ C.“民生主义” D.“求富”“自强”‎ ‎21、闽浙总督伍拉纳之子伍子舒在《随园诗话》上的批语说:“适至(乾隆)五十五年,举行万寿,浙江盐务承办皇会,先大人(伍拉纳)命带三庆班入京,自此继来者又有四喜、启秀、霓翠、和春、春台等班。”这则材料( )‎ A.是徽班进京的最早记载 ‎ B.说明朝野对越剧的喜爱 C.体现传统剧种种类繁多 ‎ D.是京剧的形成佐证之一 ‎22、如图画作为明王室子弟朱耷于明亡后所作,画作中的树老干枯枝,鸟被拉长身子,紧缩一团,翻着白眼。能体现该画作风格的是( )‎ A.工笔重彩,追求绚丽 B.以形写神,形态逼真 C.意在笔先,趣在法外 D.注重写实,富有生气 ‎23、明代小说《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向往“天不收,地不管,自由自在”的生活,对强加于他头上的紧箍儿一直耿耿于怀,成佛之后首先想到的是把它打个粉碎。它反映出明代出现( )‎ A. 追求个性自由,反对纲常礼教的思想  ‎ B.注重气节,自我节制,奋发立志的思想  C.追求民主自由,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  ‎ D.追求金钱,海外冒险的拜金主义思想 ‎24、‎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 “高等学校招生进行重大改革”的报道。这一“重大改革”是( ) A.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步骤 ‎ B.教育领域拨乱反正的重要措施  C.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  ‎ D.贯彻“三个面向”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 ‎25、“他一方面为政治制度的近代化奔走呼号,另一方面又小心翼翼地转向传统观念求助。他以资本主义近代化为目标,力图冲破封建体制,但又难以摆脱封建羁绊。”文中描述的“他”属于中国近代的( )‎ A. 地主阶级抵抗派 B.地主阶级洋务派 ‎ C.资产阶级维新派 D.资产阶级革命派 ‎ ‎26、孙中山曾说:“余之谋中国革命,其所持主义,有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者,有规抚欧洲之学说事迹者,有吾所独见而创获者。”其中“吾所独见而创获者”指的是 ( )‎ A.民主主义 B.民族主义 ‎ C.民权主义 D.民生主义 ‎ ‎27、维新派早期维新思想中的民权思想内涵并不丰富。梁启超关于人民到底有哪些权利,并不能明确指出,平等、自由等皆是其在戊戌政变后才提出来的。严复在变法期间影响最大的也只是《天演论》,宣传的是赫胥黎的进化论学说。这说明( )‎ A. 维新派并不宣传民权 ‎ B.维新派仍维护封建统治 ‎ C.西方民主思想还未传人 ‎ D.西方启蒙思想对他们的影响很有限 ‎28、到1952年底,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学习俄语的热潮。这是我国当时(    )‎ A.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 B.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 C.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 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29、康有为和陈独秀都是近代的学术大师,都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但康有为在戊戌变法中把孔子奉为主张变革的先师;而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中指出孔子是“历代专制之护符”。造成孔子在两次运动中不同命运的的根源是( )‎ A.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程度不同 ‎ B.两次运动所处的社会性质不同 C.两次运动的目的不同 ‎ D.两次运动的观点主张不同 ‎30、从“中体西用”到“托古改制”,从“三民主义”到“民主科学”,造成近代西学地位不断提高、中学地位逐渐下降的原因主要是( )‎ A. 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 B.列强的侵略和西学的涌入 C.近代知识分子的思想渐趋激进 ‎ D.近代中国政局变化和社会转型 ‎31、邓小平‎1975年9月26日在一次谈话中忧心忡忡地讲道:“我们有个危机,可能发生在教育部门,把整个现代化水平拖住了。……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为此,在他的倡议和影响下( ) ①形成了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②恢复了全国高考制度 ③实行了“科教兴国”的战略         ④制定了《义务教育法》‎ A. ‎①② B.②③④ ‎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2、1926年,毛泽东在《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一文中指出,若“论功行赏,如果完成民主革命的功绩作十分,则市民(工人)及军事的功绩只占三分,农民在乡村革命的功绩要占七分”。这反映了毛泽东(  )‎ A. 认为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 B. 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C. 否定无产阶级在革命中的作用 ‎ D. 在阐述国民革命运动的功绩 ‎33、文革”结束后,从“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到邓小平南巡讲话,我国出现了两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这两次思想解放 ( )‎ A. 结束了“左”倾错误,否定了文化大革命 ‎ B.提高了人民的民主法制意识 ‎ C.破除了对领袖个人和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崇拜 ‎ D.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34、 孙中山在晚年时感悟到:“当文为维护共和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才意识到自已的孤单;俄国革命胜利,才深感人民群众力量之伟大。盖今日革命,非学俄国不可,我党今后之革命,非以俄为师,断无成就。”下列举措不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 ‎ A. 颁布《临时约法》,规定主权在民 ‎ B.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 C.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提出“耕者有其田” ‎ D.同意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35、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说:“俄国在十月革命胜利以后,还有一个时期让资本主义作为部分经济而存在,而且还是很大的一部分,……我们的同志在这方面是太急了。”毛泽东旨在( )‎ A. 批评新经济政策不合时宜 B.说明社会主义改造的迫切性 C.重申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D.强调应坚持新民主主义路线 ‎36、‎2013年6月11日至26日,中国神舟十号载人飞船在轨飞行15天,与目标飞行器进行无人或载人交会对接,并首次开展了我国航天员太空授课活动。2013年6月17至20日,蛟龙号在南海连续4次下潜作业,分别搭载3位科学家下潜,并取得大量样品。此材料反映了( )‎ ‎①我国科技已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②科技成就彰显了我国综合国力日益提升③科技决定一个国家的兴衰 ④中国航天科技和深潜技术已跻身世界一流行列 A. ‎①②④ B. ②④ ‎ C.①②③ D.②③④‎ ‎37、右示材料是毛泽在新中国成立后某次会议上的讲话。他讲话是( )‎ A.以实现言论自由为目标 B.对修正主义进行批判 C.对双百方针进行阐述 D.提出新民主主义的文化路线 ‎38、对下面的《1960—1997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对照表》解读正确的是( )‎ 统计年份 ‎1960年 ‎1965年 ‎1971年 ‎1997年 学校数目 ‎1289所 ‎434所 ‎328所 ‎2170所 ‎①1960—1971年、1971—1997年两阶段高校数量的变化趋向相反 ‎②1960—1971年发展状况体现了“文化大革命”对高等教育的严重破坏 ‎③1971—1997年的发展情况受恢复高考、“科教兴国”战略、“希望工程”等因素的影响 ‎④该表启示我们社会进步要重视教育,发展教育要尊重规律 A. ‎①②③④      B.①②④     ‎ C.②③      D.①③‎ ‎39、《简明中国教育史》中记载了中国历史上某时期的教育现象:“红专学校各处可见,有些地方提出‘每县出一个鲁迅,每县出一个郭沫若’的指标,还有些省仅几个月就宣布‘基本扫除文盲’”。这一现象反映了( )‎ A. 建国初期,国家十分重视教育扫盲教育的开展 B.“文革”期间,教育发展的停滞 C.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期间,左倾错误扩展到教育界 D.1977年人们对恢复高考的迫切心理 ‎40、1967年8月,日美防卫高层在东京举行秘密会谈,双方商定美国若与中国发生核战争,将把核武器带入日本小笠原,让核武器基地化,日本方面对此将予以配合。上述会谈的直接历史背景是( )‎ A.《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署 B.“东方红一号”发射升空 C.美国提出“尼克松主义” D.中国成功爆破了原子弹和氢弹 ‎ 第Ⅱ卷(共40 分) ‎ 注意事项:第Ⅱ卷共2 页,用钢笔或圆珠笔将答案直接写在试题卷上。‎ ‎4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4分)‎ 材料一 子曰:“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乌)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 ‎——《论语》‎ 材料二 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侯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三 夫仁、谊(义)、礼、知(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故受天之佑,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来源:学+科+网Z+X+X+K]‎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四 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在本质上仍是儒家的模式,但是在这一模式内部注入了时代的气息,是传统与时代、先验与经验的结合。‎ ‎——黄晓军《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 ‎⑴概述材料一中关于财富与道德的主要观点。(6分) ‎ ‎⑵据材料二、三,指出董仲舒又提出了怎样的主张?这些主张在当时有何作用?(8分)‎ (3) 依据材料四说明三大思想家为儒学注入了怎样的时代信息?分析这些“时代信息”出现的背景。(10分)‎ ‎4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尽扫专制之流毒,确定共和,普利民生,以达革命之宗旨,完国民之志愿。个人不可太过自由,国家要得完全自由。到了国家能够行动自由,中国便是强盛的国家,要把我们国家的自由恢复起来,就要集合自由成一个很坚固的团体,中国国家自由了,中国民族才真能自由。我们实行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的时候,须同时想法子改良社会经济组织。 ——《孙中山文集》‎ 材料二 1924年8月孙中山指出,我们国民党的民生主义,目的就是要把社会上的财源弄到平均,不过办法不同。 ——摘编自孙中山《三民主义》 ‎ 材料三 俄国经一度之革命,即能贯彻他等之主义,……同是革命,何以俄国能成功,而中国不能成功?盖俄国革命之能成功,全由于党员之奋斗。一方面党员奋斗,一方面又有兵力帮助,故能成功。 ——孙中山《国民党过去之失败与今后之成功》(1923年)‎ ‎(1)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的主要思想观点。(6分)‎ ‎(2)孙中山解决民生问题最初的主张是什么?材料二中所提的“办法”与最初的主张有何主要变化?(4分)‎ (3) 据材料三,孙中山的思想有了怎样的重大发展?其认识的变化又对中国革命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6分)‎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