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广西钦州市第四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周练习卷
广西钦州市第四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 第一周练习卷 一、 选择题 1.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知则知之。故日: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这段文字出自谁的作品( ) A.孔子 B.庄子 C.韩非子 D.墨子 2. 有学者认为,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的一次重要的文明转型时期。这一时期出现的新现象有( ) A.铁质农具+小农经济+官僚政治体制+百家争鸣的局面 B.铁犁牛耕+庄园经济+贵族政治体制+儒道法意识形态 C.男耕女织+城市商业+垂直管理体制+宗法和礼乐制度 D.精耕细作+重农抑商+分封制度体系+大一统思想观念 3. 殷商贵族笃信“天命”主宰一切,并永远庇佑其统治,祭祀占卜居于政治意识的主流。而西周宣扬“敬德保民”“明德慎刑”才能得到“天命”的眷顾。这一变化表明了( ) A.神权思想体系的崩溃 B.伦理政治的勃兴 C.德主刑辅理念的成熟 D.对“天命”的质疑 4. “春秋笔法”是中国史学家常用的书写历史方法之一,作者往往用不同的字来表达态度,不发议论而将褒贬寓于叙事之中。因此,不少重要的历史概念实际上已隐含着作者的某种倾向性判断。下列历史概念中具有这种特色的是( ) A.鸦片战争 B.太平天国 C.甲午战争 D.维新变法 5.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朱熹注解为:“为政以德,则无为而天下归之”,达到“不动而化、不言而信、无为而成”的效果。这表明儒家的“无为”( ) A.植根于道家的无为思想 B.与道家的实施路径相同 C.始终以百姓的利益为重 D.要求君主作为道德典范 6. 伏尔泰在《礼俗论》谈及中国古代一思想流派时叹言道:“欧洲的王族同商人发现东方,只晓得求财富,而哲学家则在那里发现了一个新的精神与物质的世界。”“新的精神……世界”是指( ) A.法家的法治思想 B.道家的无为思想 C.儒家的仁政思想 D.墨家的非攻思想 7. 孟子曾批判某家学说:“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司马迁也说它:“使天下法若此,则尊卑无别也。”他们批判的是( ) A.儒家的“仁政”思想 B.墨家的“兼爱”思想 C.法家的“刑不避大夫”思想 D.荀子的“性恶论”思想 8. 《汉书艺文志》在评价战国时期的某一学派时说:“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它所评价的是( ) A.墨家 B.道家 C.儒家 D.法家 9. “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东汉时的这一说法反映出当时( ) A.礼制观念淡化 B.儒法两家结合加深 C.崇尚法家思想 D.儒学独尊地位动摇 10. 历史上大凡激烈变革的时代,总不免出现两种倾向:一种是要砸烂一切旧传统的革命倾向;一种是要维护旧传统的保守倾向。以下属于前者倾向的中国历史文化现象是( ) A.孔子倡导“仁”“礼” B.李时珍著作《本草纲目》 C.法家主张社会变革 D.吴道子创立“晕染法” 11. 中国古代,“尊君”和“重民”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一体两翼,而儒家民本主义的警辟词句“爱民”“重民”“恤民”则常被后世引述。这说明( ) A.民本主义可以完善皇权政治 B.民本主义与皇权政治对立 C.儒家思想可以制约绝对君权 D.儒家推崇明君反对尊君论 12. 孟子说:“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下列观点中与上述思想一致的是( ) A.“千万世之前,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 B.“人生有好恶,故民可治也;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 C.“是故欲人之爱己也,则必先爱人;欲人之敬己也,则必先敬人。” D.“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13. 中国古代把请人写文章、写字、作画的报酬称为“润笔”。至明朝中后期不少士大夫已形成为人作文字必须取得适当的金钱或其它物质报酬的观念,甚者以“润笔为生”。材料能说明( ) A.封建文化专制政策的松弛 B.儒家传统价值观念发生转变 C.士大夫轻视科举入仕途径 D.白银流通扩大商品经济范围 14.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认为把人类划分为天生的主人和天生的奴隶是天经地义的,他说:“……有些人生来就注定应该服从别人,另有些人生来就注定应该统治别人。”下列与之有类似主张的中国古代思想派别应是( ) A.道家 B.墨家 C.儒家 D.法家 15. 陈亮是南宋功利学派的代表人物,这一学派在义利观上比较务实,注重功利。陈亮认为“天下岂有身外之事,而性外之物哉!”下列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精神的是( ) A.老子的无为而治 B.孔子为政以德思想 C.墨家学派的诉求 D.王阳明心学的主旨 16. 孟子说:“杀人之父者人亦杀其父,杀人之兄者人亦杀其兄。”《罗马法》中体现的同样观念的是( ) A.同态复仇 B.公正平等 C.权力至上 D.个人自由 17. 苏州古典园林素有“不出城廊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得林泉之趣”的艺术境界,山环水抱,曲折蜿蜒,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下列与苏州园林体现的哲学思想一致的是( ) A.万物皆备于我 B.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C.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D.从天而颂之,孰与知天命而用之 18. 有学者认为,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的一次重要的文明转型时期。这一时期出现的新现象有( ) A.铁犁牛耕+庄园经济+贵族政治体制+儒道法意识形态 B.铁质农具+小农经济+官僚政治体制+百家争鸣的局面 C.男耕女织+城市商业+垂直管理体制+宗法和礼乐制度 D.精耕细作+重农抑商+分封制度体系+大一统思想观念 19. 《论语》在汉代不受重视,只被看作辅助读物,《孟子》在北宋之前连经书都不算,南宋朱熹对《论语》《孟子》加以解释后使其成为中华文化的核心经典。这表明( ) A.四书为阐发孔孟思想而作 B.传统儒学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C.理学是儒释道三教融合的产物 D.魏晋战乱使儒学传统断绝 20.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知则知之。故日: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 这段文字出自谁的作品( ) A.孔子 B庄子 C.韩非子 D.墨子 二、 问答题 2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某历史研究小组从图书馆查阅了一套《中外思想家转》,从中摘抄了涉及以下人物的部分内容:①孔子 ②苏格拉底 ③朱熹 ④黄宗羲 ⑤威廉莎士比亚 ⑥卢梭 ⑦梁启超 ⑧陈独秀 请从上述人物中至少选取三人构成一个主题,并结合相关史实进行解读。(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正确) 2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有学者认为中国文化、西方文化各具特色: 中国文化的特征:重和谐与统一;重伦理、倡导道德至上;注重实用。 西方文化的特征:天人相分与征服自然;推崇理性精神;个人至上。 请从中西文化特征中各选其一作简要说明并加以评价。 2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农业、农村、农民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中国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三农”问题;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即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 ——《中华文化史》 请回答: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况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中“民本思潮”的主要内容,并分析这一时期“私学文化”产生的根源。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2、A3、B 4、A5、D 6、C7、B8、B 9、B 10、C 11、A 12、C 13、B14、C 15、C 16、A 17、C 18、B 19、B 20.B 二、问答题 21、主题:儒家思想的发展与演变。人物:①孔子、③朱熹、④黄宗羲。解读:孔子创立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成为先秦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为儒家思想发展奠定基础;南宋朱熹用佛道思想解释儒家义理,形成理学,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再次巩固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黄宗羲等人,批判君主专制与程朱理学,让儒家学说焕发新的生机,但未能形成思想解放潮流,促进传统思想向近代思想的转变。 主题: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和发展。人物:②苏格拉底、⑤威廉莎士比亚、⑥卢梭。解读:西方人文精神起源于古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的思想主张,他们强调人的价值和意义;14世纪以来,面对教会的反动统治,人们再次举起人文主义的大旗,先后发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基本摧毁了教会的精神枷锁,打击了教会的腐朽统治;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高举理性主义的旗帜,进一步发展了人文主义,把矛头直接指向封建制度。为建立资本主义社会提供了政治构想。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和发展体现了西方文明和人类文明演进的历程。 主题:近代中国思想解放。人物:⑥卢梭、⑦梁启超、⑧陈独秀。解读:近代伴随民族危机的加深与西方启蒙思想的传人,以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缎维新派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形成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辛亥革命后,为维护民主共和,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以陈独秀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激进派掀起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成为近代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22、中国文化特征重和谐与统一:说明:孔子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主张“贵和尚中”“礼之用,和为贵”。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庄子说:“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汉儒董仲舒提出:“天人之际,合二 为一”。宋代张载,程颢,朱熹等都主张:“天人合一”、“天人一物”。评价:人在天地间需要调整、引导自然地功能,又必须遵循自然地变化规律。这种关系协 调说不失为一种全面而辩证的观点。有利于促进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自身的和谐。重伦理,倡导道德至上说明:儒家倡导“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存天理,灭人欲。 评 价:这种文化特别重视个人对家庭的职责和对社会的义务,有利于家庭的稳定、社会和谐。这种文化特别强调家长的权威,强调子女对父母、妻子对丈夫、家庭成员 对家长的绝对服从关系。把这种家长制扩大到社会生活中就是君主专制,君主是有绝对权威。由于以家庭和社会为单位,个人权利容易被忽视,容易压抑个人的自我意识,不利于个人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地发挥。说明:孔子说:“听其言而观其行”;“君子言之必可行也”。《中庸》说:“是故君子耻有其言而无其行”。朱熹说:“理在事先,,故人须先“穷理”,王阳明针对理学偏离“现实”倾向提出“知行合一”。 顾炎武提出“经世致用”思想评价: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中国古代科技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四大发明”即是“实用技术”高度发达的证明。在造就有效的人生哲 学和先期发达的实用技术的同时,也阻碍了思辨理性的发展和理论科学的进步,限制了竞争和冒险。 (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得分) 西方文化特征天人相分与征服自然说明: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注重对自然的探讨,主张“天人相分”,注意深入事物的内部,探讨本质上的东西,尤其是重视理论上的总结思考。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展体现了西方人敢于冒险、积极探索未知世界的精神。西方文学,从荷马史诗到18世纪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19世纪雨果的《海上 劳工》、20世纪海明威的《老人与海》都是表现了人与自然的主题:人怎样在自然的征服中证明自我的价值。 评价: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服务于人类成了欧洲精神 的主流,这种对自然界的探索欲促使了自然科学的诞生。18世纪的工业革命显示了科学技术的巨大威力,引起了人类生活、生产方式与价值观的剧烈变化。对自然 界的探索欲,征服欲,导致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得分,但总分不得超过4分) 推崇理性精神说明:西方自古希腊起就发展出了鲜明的理性精神,它是西方哲学的起点。古希腊的哲学,即“爱智慧”,是对知识对理性的追求。文艺复兴时期,理性是向传统宗教 神权、封建专制宣战的有力武器,理性是衡量一切的标准。启蒙运动时期康德则把纯粹理性推向了极致。 评价:理性精神的主轴是向自然索取,以技术为手段,以人与自然互动的每一轮先进认识,发达新一轮挑战。理性成了西方文化的典型特征,哲学是人的理性发展的产物。推崇理性精神容易导致自大与傲慢的增长,利己主义 和物质利益驱动下的竞争意识泛滥。 个人至上说明:古希腊文化中对人类力量极为崇拜。形成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的思想特征。文艺复兴运动则重新举起“以人为 中心”的大旗,宣传科学、反对神学,倡导人权、反对神权,以人的现世利益为原则,呈现出科学、自由和个性解放的人本精神。启蒙运动提出的自由、平等、博爱 观念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特征。评价:个人至上强调个体的独立意识和创新意识,对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个体创造价值的实现有积极地意义,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个人至上使人与人之间缺乏友爱互助和亲情,以自己为出发点,人和人的关系是僵硬的、机械的。 23.主要内容:孔子“仁者,爱人”;孟子“仁政”“民贵君轻”;荀子“君舟民水”;墨子“兼爱”“非攻”。根源:井田制逐渐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渐形成(小农经济的发展);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坏。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