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淮北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安徽省淮北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淮北一中2018~2019学年度下学期高二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 出卷人:王静 审题:谢君 一、单选题 ‎1.《剑桥中国史》载:“对帝国而言并不是新东西,也不是起源于秦。但公元前221年的改革至关重要,它断然摒弃了必然引起间接统治的重立列国的思想。”材料评说的制度应是 A. 分封制 B. 三公九卿制 C. 郡县制 D. 郡国并行制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材料“公元前221年的改革至关重要,它断然摒弃了必然引起间接统治的重立列国的思想”反映了秦朝废分封行郡县,故排除A,选C;B是中央官制,无关;D是西汉初年的地方管理制度,排除。 ‎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2.贾谊说:“古者,天子地方千里,中之而为都,输将繇使(辗转运送),其远在五百里而至……秦不能分尺寸之地,一钱之赋,数十钱之费,弗轻能至也。”作者在此主要强调的是 A. 分封制下赋税的运输成本相对较低 B. 中央集权下租税征收成本大幅增加 C. 秦朝的苛政导致民众赋役负担沉重 D. 汉初的郡国并行严重威胁中央财政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秦不能分尺寸之地”,说明秦朝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一输将起海上而来,一钱之赋,数十钱之费,弗轻能至也。”材料说明中央集权下租税征收成本大幅增加,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不是主要意思,C、D选项没有体现,故排除。‎ ‎3.中国社科院知名学者白钢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中说:“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行省的治所往往就是完成这种职能的‘中转站’。”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A. 行省制必然导致地方势力膨胀 B. 行省制下地方权力相对较大 C. 行省制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 D. 行省是元朝最高的行政机构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题干“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可知,在行省制下,地方有政治、军事、经济等权力,对比宋朝而言,地方的权力相当大。故答案为B项。A项,题干没有提及行省制容易导致地方势力膨胀,排除;C项,题干没有提到行省制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排除;D项,行省隶属于中书省,是元朝地方行政机构,中书省是元朝最高行政机构,排除。‎ ‎4.如图是西汉初年实行地方管理制度。这一体制 A. 吸取前朝教训,否定了秦的郡县制度 B. 吸取前朝教训,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 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一致,巩固了刘姓王朝统治 D. 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背离,容易造成了地方割据势力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汉朝的郡国并行制,旨在考查解读图示,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图示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初在地方上采用的是郡国并行制度,但后来造成了“七国之乱”,威胁到中央集权,所以说是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相背离,D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A项错误,郡国并行制度,既继承了秦朝的郡县制,又实行了分封制;汉初推行分封制,实际上不利于中央集权,排除B;汉初推行分封制意在借助诸侯势力巩固行啊封建统治,“八王之乱”与刘邦实行分封制的初衷相违背,排除C。故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朝的郡国并行制 ‎5.清雍正五年浙江布政使孔毓璞请求:“蒙圣谕藩臬(官员)皆赐折奏。仰恳圣恩,赐臣一例用折。”孔毓璞从而获得了越过一切中央机构直报皇帝的密奏之权。材料反映清朝 A. 非理性化统治的趋势日益明显 B. 军机处设立带来保密性的加强 C. 议政王大臣会议开始受到制约 D. 地方实力的加强迫使中央妥协 ‎【答案】A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孔毓璞获得了越过一切中央机构直报皇帝的密奏之权,体现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同时也反映出非理性化统治的趋势日益明显,A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军机处设立的相关信息,排除B。题干没有涉及议政王大臣会议的相关信息,排除C。题干信息体现地方官员获得密奏之权,无法体现地方实力的加强,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A。‎ ‎6.据统计,19世纪40年代下半期,广州对外贸易的绝对值出现下降的趋势,对英国的贸易总额由3100万元下降到1600万元,来广州的美国商船由93艘下降到70艘。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抵制 B. 《南京条约》开放五口通商 C. 鸦片战争后中外贸易缩减 D. 清政府限制广州对外贸易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意思可知,材料只涉及到广州一个地方的情况,不能体现整个全国的对外贸易都是下降的,故也得不出“‎ 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抵制”这一结论,所以A项是错误的;鸦片战争以后,广州不再是唯一的对外贸易港口,其垄断地位被打破,其对外贸易的绝对值出现下降的趋势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故选B;鸦片战争后中外贸易是增长的,而不是缩减,故C项的说法违背史实,所以可以排除;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开放广州作为对外贸易的港口,不可能出现“限制广州对外贸易”的情况,故D项说法违背史实。‎ ‎7.《庚子西狩丛谈》记述:“先是直境义和团纷起,群信为天神下降。盖民间感于历来国耻,及各处教堂教士之蛮横,排外之心甚热,亟愿合心并力以一雪其夙愤,以故邑中有识士绅,亦洋洋乐道其事。”在此作者强调的是 A. 义和团发展壮大的社会基础 B. 统治危机加深促进了民族民主意识觉醒 C. 义和团扶清灭洋的时代局限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义和团运动的关联 ‎【答案】A ‎【解析】‎ 试题解析:“亟愿台心并力以一雪其夙愤”,义和团发展壮大得到民众的支持,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出西方国家的侵略,民族危机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义和团运动的盲目排外的局限性,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故D项错误。‎ ‎8.徐中约的《中国近代史》记载;“一九四三年一月十一日,中美、中英新约签字,一百年来的不平等条约正式终止。治外法权、租界、内河航行权、军舰驶入中国领海权、……北平使馆区及北平至海口交通线外围驻兵权,一一取消。”下列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 这些主权最早都是在《南京条约》及附件中丧失的 B. 随着不平等条约的废除,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 C.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在反法西斯战场上所做的贡献 D. 该材料的记载反映了近代中国从屈辱到最终独立的历史 ‎【答案】C ‎【解析】‎ ‎【详解】内河航行权是在《天津条约》中丧失的,故A错误;1949年新中国成立才结束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B错误;由材料“治外法权、租界、内河航行权、军舰驶入中国领海权、北平使馆区及北平至海口交通线外围驻兵权,一一取消”可知,中国被损害的部分主权被废除,从侧面体现了中国在反法西斯战场的巨大贡献,故C正确;1943年的平等条约的废除不能说明中国最终独立,故D错误。‎ ‎9. 1953 年6 月24 日《人民日报》报道:当选的代表李长凤老大娘笑着说话了,“‎ ‎ 旧社会妇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有妇女的选举权。……今后大家有什么意见告诉我,我一定给大家带上去。”该新闻报道说明当时 ( )‎ A. 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 B. 人民代表大会制建立 C. 政治协商制度覆盖面广 D. 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化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当选的代表”“旧社会妇女哪有妇女的选举权”等信息可以推断出当时中国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故本题选择A项;题干时间1953年说明当时人代会还没有召开,故B项错误;C材料中没有提及该信息;D中法制化不符合题意。‎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一届人大的召开。‎ ‎10.有学者认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形成的这一制度,主要体现一种精英参政,区别于自下而上选举基础之上的广泛的公民参政,它是对中国政体的一种补充体制。这一制度是 A. 村民自治制度 B. 政治协商制度 C.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村民自治制度不是精英参政,故A错误;参加政协的都是社会各界的精英人士,故B正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自下而上选举基础之上的广泛的公民参政,故C错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不是精英参政,故D错误。‎ ‎11.如表反映了1991~1993年台湾地区对祖国大陆的投资情况。表中数据表明台湾对大陆投资呈快速増长趋势,这主要得益于 A. “一国两制”方针指引 B. “一个中国”共识达成 C. 两岸隔绝状态开始打破 D. 海峡两岸“三通”实现 ‎【答案】B ‎【解析】‎ ‎【详解】表中数据表明台湾对大陆投资呈快速增长趋势,主要得益于1992年“一个中国”共识达成,故B正确;“一国两制”方针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提出,当时并未产生这样的效果,故A错误;C错在“开始”,排除;D是在2008年,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汪辜会谈达成“九二共识”,两岸关系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奠定了基础。‎ ‎12.当1949年中国共产党在内战取得胜利之际,杜鲁门总统似乎听任大陆解放台湾,并考虑要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但是,1950年中国出兵朝鲜后,改变了美国对外政策制定者的观念,它被认为是共产主义在亚洲扩张的更大图谋的组成部分。这一变化说明 A. 意识形态的对立决定了中美关系的对抗 B. 美国对华政策的摇摆性与不确定性 C. 中美关系的缓和与对抗受双方政策影响 D. 中国出兵朝鲜是为了扩大国际影响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中国出兵朝鲜一事,威胁了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利益,使美国改变了对中国共产党的态度,C正确。“当1949年中国共产党在内战取得胜利之际,杜鲁门总统似乎听任大陆解放台湾,并考虑要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说明美国最初没有敌视新中国,A错误。美国对华政策是其国家利益决定的,B错误。中国出兵朝鲜是为了保家卫国,D错误。‎ ‎13.“自1952年始,中国领导人一直试图调整对两大阵营理论的认识,提出新中国外交应该以对战争与和平的态度来划分敌友……资本主义阵营中有三类国家,其中除了以美国为首的主战派外,其他差不多都反对战争并因此被列为团结的对象。”这表明 A. 新中国外交的根本准则发生了变化 B. 第三世界提出和平与发展的外交原则 C. 中国政府正确分析了当时的国内外环境 D.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有了理论准备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新中国外交应该以对战争与和平的态度来划分敌友……资本主义阵营中……差不多都反对战争并因此被列为团结的对象”可知,新中国的外交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这与我国之后制定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所倡导的理念相吻合,故选D;从材料中推断不出新中国外交的根本准则发生了变化,故不选A;B选项说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不选B;材料没有涉及对国内环境的分析,故不选C。‎ ‎14.1952年4月,周恩来在外交部第一次驻外使节会议的讲话中指出,就外交工作来说,是“以国家和国家的关系为对象的”,区别不同国家的“主要关键是对战争与和平的态度”,而不是国家的阶级属性。’周恩来的这一外交思想 A. 突破了“两大阵营”界限 B. 否定了“一边倒”的战略 C. 运用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 成为新中国外交指导原则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就外交工作来说,是“以国家和国家的关系为对象的”,区别不同国家的“主要关键是对战争与和平的态度”,而不是国家的阶级属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恩来的这一国家外交思想突破了“两大阵营”界限,不以阶级和社会制度为标准,故A正确。材料未涉及“一边倒”的战略,故B排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1953年提出,故C排除。新中国外交指导原则是独立自主的外交,故D排除。‎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及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的相关知识,属于高考的热点之一。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是新中国外交的奠基时期。确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成为中国政府始终坚持的外交原则;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 ‎15.2018年11月30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了在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举行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三次峰会,并发表题了重要讲话,强调二十国集团要坚持开放合作、伙伴精神、创新引领、普惠共赢,以负责任态度把握世界经济大方向。这表明新时期中国 A. 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B. 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C. 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D. 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大国的全方位外交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强调二十国集团要坚持开放合作、伙伴精神、创新引领、普惠共赢,以负责任态度把握世界经济大方向”表明新时期中国推进中国特色大国的全方位外交,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联合国,故A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故B项排除;二十国集团不是地区性的国际组织,故C项排除。‎ ‎16.洋务运动期间一批中国幼童到美国留学,在遭遇异样眼光后,有些人就剪掉了辫子。维新变法期间,康有为曾上书提议剪掉辫子。到了20世纪初,“辫子问题”与反清斗争联系在一起。由此可以得出最恰当的认识是 A. 辫子问题受到西方文明和政治斗争的影响 B. 有无辫子成为了表达政治立场的明显标志 C. 近代中国习俗的发展呈现一个曲折的过程 D. 剪辫体现近代中国习俗从落后向先进发展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辫子是社会习俗的体现,“有些人就剪掉了辫子”可知是受西方文明的影响;“康有为曾上书提议剪掉辫子”“辫子问题与反清斗争联系在一起”则是政治斗争的影响;故A项正确。B项说法错误,剪掉辫子或是受西方文明的影响,或是政治立场的体现,排除。“辫子问题”只是近代社会习俗之一,无法推断近代中国习俗的发展呈现一个曲折的过程,排除C。剪辫不一定体现近代中国习俗从落后向先进发展,排除D。‎ ‎17.1904年,上海天足会发行了书目30多种,其中包括《张尚书(之洞)劝戒缠足章程叙》、《袁宫保(世凯)劝戒缠足示》、《劝戒缠足示谕》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国政府颁布废止缠足法令 A. 民国政府颁布废止缠足法令 B. 移风易俗借助了官方的权威 C. 上海率先出现社会习俗的嬗变 D. 废止缠足已为社会各阶层接受 ‎【答案】B ‎【解析】‎ 民国政府建于1912年,而题干描述的是1904年,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天足会借张之洞、袁世凯等官吏的书籍来劝戒缠足体现出近代移风易俗借助官方权威的特点。故B项正确。仅仅从上海天足会发表多部劝戒缠足的书籍,不能推断出上海率先出现社会习俗的嬗变。故C项错误。废止缠足是否为社会各阶层接受无法在材料中体现。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 点睛:程度限定词是判断的重要依据,如“率先”和“各”往往是文字陷阱,只要仔细审读材料,容易辩误。‎ ‎18.十九世纪的中国,凡西方的东西,照例会被先反对一阵,但电影却是例外。《定军山》一炮打响后,北京丰泰照相馆拍摄的《长坂坡》等其他影片也大获成功,看电影的人“有万人空巷来观之势”。对该现象的正确解读是 A. 京剧艺术依赖电影技术传播 B. 西方影片具有极大的民众市场 C. 民国政府鼓励电影产业发展 D. 国产电影借助传统艺术得以发展 ‎【答案】D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定军山》和《长坂坡》是中国传统京剧中的名段,有很大的受众市场,到近代被拍摄成电影,因此也受到群众的广泛欢迎,这说明了电影借助传统艺术得以发展, D项正确。A项说法与题干信息矛盾,应该电影技术借助京剧艺术传播,排除。《定军山》和《长坂坡》是中方影片,排除B。《定军山》和《长坂坡》拍摄影片时,民国尚未建立,排除C。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 ‎19.据统计,到1928年,以妇女缠足比例来看湖北为59%、河北为50%、山西为18%、察哈尔为5%这说明 A. 下层民众旧有观念根深蒂固 B. 开放程度决定了习俗新旧 C. 地方政府对习俗认识不同 D. 社会习俗变革任重道远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信息可知,1928年妇女缠足比例来看,湖北、河北、察哈尔比例都比较高,而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就已经颁布了禁止缠足的法令,这说明社会习俗变革任重道远,故D正确;各地缠足比例不同,说明不同地区开放程度有别,选项A未突出这种差异,排除;选项B表述绝对,排除;材料未体现出政府行为,排除C。‎ ‎20.罗斯福新政从金融、工业、农业、社会救济等方面采取措施主要是解决 A. 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 B. 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 C. 市场与计划的矛盾 D. 供给与需求的矛盾 ‎【答案】D ‎【解析】‎ 罗斯福新政是为克服经济危机而采取的措施,而危机主要是由于供求矛盾造成生产的相对过剩而引起的,故新政主要是为了解决供求矛盾,故D正确;AB项是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矛盾,不可能得到解决,排除;市场与计划都是经济手段,并不对立,罗斯福新政是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前提下,加大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即计划,C项说法错误,排除。‎ ‎21.“美国国内经济的不平衡与国际经济的不平衡一样严重,其根本原因在于工资落后于不断上升的生产率,从1920年到1929年,工人每小时的工资只上升了2%,而其生产率却猛增了55%。”这表明造成1929年经济大危机的原因是。‎ A. 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基本矛盾 B. 美国经济的虚假繁荣 C. 美国国内的生产相对过剩严重 D. 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工人的工资增长幅度远远低于商品增长的速度,表明生产与消费的矛盾,故C项符合题意。材料只是体现了生产增长率与工人工资增长率之间的关系,不能得出A、B、D三项的结论。‎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危机·经济危机发生的原因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22.如图是近代以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主流经济理论影响力演变曲线图(纵轴为“影响力”),对此判断正确的是 A. A理论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 B. 美国罗斯福新政是在B理论指导下开始的 C. B理论崇尚自由放任,主张政府做好“守夜人”角色 D. A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复苏的重要原因是经济“滞胀”‎ ‎【答案】D ‎【解析】‎ 由图中所示A、B两种理论产生的时间,可判断出两种理论分别是指自由放任政策和凯恩斯主义。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故A项错误;美国罗斯福新政开始于1933年,故B项错误;凯恩斯主义主张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故C项错误;80年代美国等国经济出现“滞胀”,表明凯恩斯主义失灵,于是普遍放松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故D项正确。‎ ‎23.1937年,罗斯福再次当选为总统后对他的助理说:“首席大法官领我宣读誓词,当他读到‘捍卫合众国宪法’时,我心里就在说:‘嗯,但这是我所理解的宪法,它灵活性十足,可以应对民主提出的任何新问题——而不是你们最高法院所树立的那部宪法,纯粹是进步和民主的路障。”’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解决危机必然以牺牲民主为代价 B. 总统在非常时期欲加强其行政权 C 罗斯福新政破坏了三权分立原则 D. 最高法院阻挠了总统的新政之路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由材料“我所理解的宪法,它灵活性十足,可以应对民主提出的任何新问题——而不是你们最高法院所树立的那部宪法,纯粹是进步和民主的路障。”,可见材料强调罗斯福意欲通过加强总统的权力以解决危机,故选B;ACD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24.上个世纪20年代开始,列宁就在苏维埃俄国提出“新经济政策”,毛泽东创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民主革命道路”,30年代罗斯福在美国推行“新政”,90年代邓小平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人类思想文明角度思考,上述四位政治家有共同之处,表明 A.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没有优劣之分 B.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可以相互学习借鉴 C. 历史发展主要是由历史巨人推动 D. 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具有世界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材料所学知识可知,列宁新经济政策、毛泽东的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罗斯福新政和邓小平的改革开放体现的是政策制定同国情相结合,说明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具有世界性,D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比较问题,A选项排除;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可以相互学习借鉴的说法与材料无关,B选项排除;历史的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历史人物不起决定作用,C选项排除。‎ ‎25.1929年,斯大林认为苏联“小农经济的大部分不仅不能实现逐年扩大再生产,相反地,连简单再生产也是很少有可能实现的”。该观点 A 客观反映了当时农业生产状况 B. 为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提供依据 C. 是对新经济政策的继承和发展 D. 准确揭示了农业长期落后的根源 ‎【答案】B ‎【解析】‎ ‎“小农经济的大部分不仅不能实现逐年扩大再生产,相反地,连简单再生产也是很少有可能实现的”,斯大林的这句话实质上是否定了家庭小农经济,结合所学知识,苏联开展的农业生产集体化运动,可知这句话是为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提供依据,B正确;斯大林的这一句话,是否定了家庭小农经济,提倡农业生产集体化,而新经济政策是适合当时苏联农业生产状况的,A表述不恰当,排除;斯大林的这一句话,是否定了家庭小农经济,提倡农业生产集体化,而新经济政策对家庭小农经济是肯定的,排除C;新经济政策对家庭小农经济采取肯定措施,极大地刺激了农业的发展,摆脱了农业长期落后的局面,D错误。‎ ‎26.“一五”计划期间,苏联建成的3个大型钢铁厂,都是美国和德国帮助建造的。工程浩大的第聂伯河水电站,主要设备购自美国2家公司。斯大林承认,苏联约2/3的大型企业是在美国援助下建成的。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 A. 严重依赖外资推动工业化进程 B. 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 C. 实行全面的经济对外开放政策 D. 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答案】B ‎【解析】‎ 斯大林时期利用外国资本家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新经济政策时期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政策相符,B正确;A中严重依赖说法错误;C中全面开放不符合斯大林模式特点;斯大林模式属于计划经济体制。D错误。‎ ‎27.下图是1913-1937年苏联(俄)工业产值增长示意图。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A. 1913-1920年工业产值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 B. 1920-1925年工业产值的增长得益于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 1925-1932年工业产值增长源于斯大林体制的最终确立 D. 1932-1937年工业产值高速增长在于赫鲁晓夫的改革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新经济政策。根据所学内容可知,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从1918年开始,故排除A项;斯大林体制的最终确立是1936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的颁布,故排除C项;赫鲁晓夫改革是在20世纪50年代,故排除D项。1921年苏俄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化解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带来的政治经济危机,推动了工业产值的增长,故选B。‎ ‎【点睛】新经济政策实施受到广大工人、农民的欢迎,调动了人民生产的积极性,使苏俄经济很快走出困境,为国家实现工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8.钱乘且先生在《不平衡发展:20世纪历史与现代化》一文中称:“西方现代化经几百年的发展,其优与弊都已经十分清楚。二战后企图修补个社会,修补在两个方向上进行:一是修补资本主义,二是修正民族国家。”下列选项符合此处修补修正的分别是 A. 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建立欧盟 B. 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成立世界银行 C. 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建立世界银行 D. 建立社会福利制度、建立欧洲共同体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战后欧洲各国经济措施和欧共体的成立,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信息的能力。抓住题干中时间信息“二战后的修补”,联系所学知识:指的是建立社会福利制度、国家干预经济;“修正的方向是企图“超越”民族国家,但并不是消灭民族国家,而是对它进行‘越位’,从而对它的主心骨——国家主权实行分解”,可见要建立超国家机构——欧洲煤钢联营,把煤钢战略资源由六国共管,D正确;欧盟成立于1993年,时间与题干不符,排除A;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联合国的专门机构,旨在调整国际货币关系,维持世界经济稳定;世界银行在成立之初,主要是资助西欧国家恢复被战争破坏了的经济,后来转向向发展中国家提供中长期贷款与投资,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排除B、C。‎ ‎29.某同学把区域性合作组织几种模式的特点作了如下归纳下列模式对应组织正确的是 A. 模式1—欧洲联盟 B. 模式2—上海合作组织 C. 模式3—北美自由贸易区 D. 模式4—亚太经合组织 ‎【答案】D ‎【解析】‎ ‎【详解】题中考查的是几个区域性合作组织的特点,对应起来模式1中“自由贸易、共同关税、共同市场”符合北美自由贸易区,模式2中一体化程度较高,符合欧盟,模式3中“安全先行”符合上海合作组织,模式4中“道义责任”“没有法律义务”符合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故D项对应正确,排除A、B、C。‎ ‎【点睛】解题关键是对当前主要区域集团特征的掌握。‎ ‎30.当代西方工人阶级的成分趋向多元化、复杂化,“蓝领”工人进一步减少,出现了“白领”“灰领”“金领”“敞领”“粉领”等称谓,代表工人阶级的不同分层。这一变化说明 A. 科技革命影响社会结构的调整 B. 西方社会发生了根本变化 C. 国家干预导致阶层成分多元化 D. 社会流动呈现出增强趋势 ‎【答案】A ‎【解析】‎ 当代西方工人阶级的成分趋向多元化、复杂化,而不再是蓝领、白领这么简单的分化,说明新科技革命的形势下,社会分工更加多元了,所以影响到了社会结构变化,故选A;BC不符合史实,故排除;题干体现的是社会阶层的分化,而不是流动,故排除D。‎ 二、材料解析题 ‎31.学习历史,重在培养史料分析和历史思维能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 领事裁判权发生于条约之中,欲去领事裁判权,必先改正条丝非先编订完全之法律,断不能达改正条约之望。条约不改正则领事裁判权永无撤废之日,我国国权,亦永无恢复之时矣。‎ ‎——杨延栋《论改正条约与编订法律有连结之关系》(1902年)‎ 材料二 在国内反帝爱国运动的压力下,华盛顿会议上,中国代表据理力争达成山东问题之解决。随后,会议通过的《九国公约》又规定:“施用各种之权势以期切实设立并维持各国在中国全境之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 ‎——摘编自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上)》‎ 材料三 中央人民政府决定,西方国家如果要同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就得按平等原则…保留香港作为大陆的国际通道。…为进一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邓小平指出,在一个中国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变。‎ ‎——据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等整 ‎(1)阅读材料一,指出作者的核心观点,并写出列强最早在中国取得领事裁判权的时间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代表“据理力争”的背景及其结果,揭示《九国公约》的实质。‎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述新中国建立后,解决殖民主义造成的历史留问题先后采取了怎样的方针和主张?简析上述方针和主张的影响。‎ ‎【答案】(1)观点:通过法律途径修订不平等条约,废除领事裁判权。‎ 时间: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后)。‎ 影响:破坏了中国司法主权完整,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国家。‎ ‎(2)背景:中国人民日益高涨的恢复领土和主权完整的要求;帝国主义调整在华利益。‎ 结果:收回山东主权;日本被迫放弃“二十一条”中的一些条款。‎ 实质:打破日本对中国的独占,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3)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声明将在适当时机收回香港主权;“一国两制”;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 影响:促使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彻底结束外国列强的占领;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范例。‎ ‎【解析】‎ ‎【详解】(1)观点:根据材料“欲去领事裁判权,必先改正条约,非先编订完全之法律,断不能达改正条约之望”可知,作者认为的核心观点是通过法律途径修订不平等条约,废除领事裁判权。‎ 时间:根据所学可知,《南京条约》附属条约中首次提及领事裁判权,其时间为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后)。‎ 影响:根据所学可知,领事裁判权破坏了中国司法主权完整,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国家。‎ ‎(2)背景:根据材料“国内反帝爱国运动的压力下”可知,中国人民日益高涨的恢复领土和主权完整的要求坚定了谈判代表立场;结合华盛顿会议相关知识点可知,华盛顿会议召开的背景之一是帝国主义调整在华利益。‎ 结果:根据华盛顿会议内容回答即可。实质:根据材料“维持各国在中国全境之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可知,该条约的实质是打破日本对中国的独占,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3)方针:根据所学可知,所谓“殖民主义造成的历史留问题”指的是帝国主义在华特权以及港澳问题。结合所学知识,新中国成立初期,在独立自主外交方针下制定的外交政策“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在香港问题上,新中国初期对香港问题的表态以及70年代后期逐渐主张采取“一国两制”解决港澳问题。‎ ‎(4)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港澳回归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而且“一国两制”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范例。‎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经济民族主义”,是民族主义思潮在经济领域中的体现,指表现于经济领域内的一种民族情绪。罗志田先生说过,提起近代中国(主要是晚清时期)的民族主义,“多想到其因外侮而起的救国观念与卫国运动”。那么,具体到近代中国的经济民族主义,则自然可以“顺推”为近代中国经济领域“因外侮而起的救国观念与卫国运动”。中国近代经济民族主义是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的。那时,早期改良思想家提出采西学、制洋器;振兴百工、发展商务、实行商战等。‎ ‎——摘编自李玉《认识晚清经济民族主义的新维度》‎ 材料二 ‎ ‎ 众所周知,“经济民族主义”在20世纪30年代给欧洲和美国乃至世界带来深重灾难——第二次世界大战。20世纪40年代,痛定思痛,根本克服“经济民族主义”的国际制度被设计出来。二战后,美国“经济民族主义”为“经济自由主义”取代,“经济民族主义”逐渐没落。……20世纪70年代以来,当新保守主义取代凯恩斯主义成为主导思想时,美国的贸易政策则发生了逆转,主张加强政府对外贸活动的干预,实行“公平与合理贸易”政策,以保昔日的竞争优势。这样一种以非关税措施为政策工具的贸易保护主义也被称为“新经济民族主义”。这样的“经济民族主义”,表面上是对美国有利的,但是实际上是对美国不利的。‎ ‎——摘编自庞中英《积极应对全球“经济民族主义”的挑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经济民族主义”的基本内涵及其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40年代为克服“经济民族主义”设计了哪些国际制度?并说明美国兴起“新经济民族主义”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经济民族主义”的认识。‎ ‎【答案】(1)内涵:对外要求抵制外国经济侵略,收回已失的经济利权;对内大力振兴实业,发展民族经济。 ‎ 积极作用:推动救亡图存运动,争取民族独立;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加强中华民族认同感;促进现代商业理念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 ‎ ‎(2)制度设计: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成立国际政治组织——联合国。‎ 原因:新保守主义(或新自由主义)成为对外贸易主导思想,美国贸易政策改变;为了缓解70年代美国出现的经济“滞胀”;日本、欧洲、中国等经济体崛起对美国构成挑战;美国对外贸易逆差和国际收支赤字不断扩大。 ‎ ‎(3)认识:①有利于民族经济的发展,争取民族国家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相对获益;②不利于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③应在公平竞争的环境中发展民族经济;民族国家理性需要经济民族主义;处理好经济民族主义与全球化的关系。 ‎ ‎【解析】‎ ‎【详解】(1)根据“表现于经济领域内的一种民族情绪”、“提出采西学、制洋器;振兴百工、发展商务、实行商战等”可知“经济民族主义”的内涵在于对外抵御经济侵略,对外振兴民族经济。其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挽救民族危机、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传播现代商业理念和推动中国近代化等方面。‎ ‎(2)根据“20世纪40年代,痛定思痛,根本克服‘经济民族主义’的国际制度被设计出来”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克服“经济民族主义”的措施主要表现在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关贸总协定、成立联合国等。根据“20世纪70年代以来,当新保守主义取代凯恩斯主义成为主导思想时,美国的贸易政策则发生了逆转,主张加强政府对外贸活动的干预,实行‘公平与合理贸易’政策,以保昔日的竞争优势”可知美国兴起“新经济民族主义”的原因在于新保守主义对美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影响、70年代美国经济的危机和困难、中、日、欧等经济体的崛起和挑战、美国对外贸易逆差和国际收支赤字不断扩大等。‎ ‎(3)结合材料一二可知,经济民族主义一方面有利于民族经济的发展,争取民族国家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相对获益;但经济民族主义的兴起不利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世界贸易的交流,同样也不利益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所以必须理性对待经济民族主义处理好经济民族主义与全球化的关系。言之有理即可。‎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