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2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山西省应县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2018-2019学年山西省应县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题2分,共70分) 1.“儒”最初是指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士,由古代神职人员演化而来,负责祭祀祖先,主持丧葬之礼,亦称为“相礼之儒”。春秋时期,孔子赋予“儒”新的含义。其目的是 A. 巩固专制统治 B. 和谐人际关系 C. 维护社会秩序 D. 确立儒学独尊 【答案】C 【解析】 材料“春秋时期,孔子赋予“儒”新的含义”结合课本知识,孔子思想核心强调“克己复礼和仁者爱人”可知,目的为维护社会秩序,故C项正确,B项错误,战国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起源,秦始皇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故A项错误,汉武帝时期接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确立儒学独尊,故D项错误。 2.春秋战国之际,一部分没落贵族从旧体制中游离出来,部分知识文化的庶人由社会下层升浮上去,即所谓“士庶合流”, 士逐渐从有职之人变成处于游离状态——即“士无定主”的游士。这一现象 A. 表明分封制逐渐崩溃 B. 推动了当时社会思想解放 C. 导致了社会秩序动荡 D. 促进了新兴地上阶级崛起 【答案】B 【解析】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战争需要“士”的游说,促进了思想自由发展,由此导致“百家争鸣”出现,B正确;A和C是春秋争霸战争导致;D属于经济上土地制度变化。 3.在中国古代,儒学只是把道德作为一种现成的、肯定的价值与行为,缺乏对伦理道德是“天经地义的终极真理”的论述。所以,一旦时代变动,其可靠性就会遭到质疑。能弥补这一缺陷的是 A. 荀子以法律强化道德的约束力 B. 董仲舒将德治与大一统相结合 C. 理学使道德上升到天理的高度 D. 明清之际强调道德的实用价值 【答案】C 【解析】 理学把封建伦理道德上升到天理的高度,弥补道德是“天经地义的终极真理”的论述,故C正确;A项不涉及“天经地义”的信息;B中三纲五常没有上升到天的高度;D中是对传统儒学批判。 4.“二千年以来无议论,非无议论也,以孔夫子之议论为议论,此其所以无议论也。二千年以来无是非,非无是非也,以孔夫子之是非为是非,此其所以无是非也。”这一观点反映了李贽 A. 批判君主专制 B. 反对教条主义 C. 主张学以致用 D. 反对儒家思想 【答案】B 【解析】 【详解】“二千年以来……以孔夫子之议论为议论……以孔夫子之是非为是非”,体现出儒家思想的影响,长期占统治地位,“此其所以无是非也”,体现出压制下的畸形发展以及作者的不满,说明李贽反对教条主义,B正确;材料不是批判君主专制的思想,A错误;学以致用是顾炎武的思想,C错误;材料不是反对儒家思想,是反对教条使用儒家思想,D错误。 , 5.宋朝是一个文化昌盛、科技发展的朝代,这主要得益于宋朝的文化和知识分子政策。为防止骄兵悍将的出现,宋朝统治者始终坚持文治,这推动了宋朝科技的发展。这说明 A. 科技的发展推动了文化的繁荣 B. 政府的治国策略影响科技发展 C. 知识分子决定了科学技术发展 D. 科技进步和文化发展相辅相成 【答案】B 【解析】 “宋朝统治者始终坚持文治,这推动了宋朝科技的发展”可以说明政府的政策对于科技发展有重大影响,故选B;题干中“科技的发展”与“文化的繁荣”是同时发生的并列关系,故AD不符合题意;C的说法表述绝对,且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点睛:这个题的解题关键是两个:第一,要看选项表达是否符合史实,比如选项C就是一个错误表达;第二,要看选项中的逻辑关系是否和题干中的逻辑相符,比如AD的表达就与题干中的逻辑不一致;所以其中的ACD都要排除。 6.宋代的各种说唱艺术、话本小说、戏曲、语录等文艺形式的发展扩大了通俗文学的势力范围,初步呈现出雅俗共存的局面。连宋朝皇帝都愿意听“话说赵宋某年”的话本小说。对此现象的合理解读是 A. 市民阶层壮大推动世俗文化的发展 B. 君主好恶决定文学艺术的发展方向 C. 通俗文学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 D. 文言文体受到严重冲击并开始衰落 【答案】A 【解析】 宋代由于市民阶层的扩大,文学艺术呈现世俗化趋势,材料中“各种说唱艺术、话本小说、戏曲、语录等文艺形式的发展扩大了通俗文学的势力范围”正是这一现象的反映,故A 项正确;宋代文学的世俗化与皇帝没有直接关系,故B项错误;封建等级观念受到理学影响,根深蒂固,通俗文学冲击不了这种观念,故C项错误;此时仍然实行文言文体,故D项错误。 7.下表是明代小说家冯梦龙作品中的部分章节,它可以作为个例来说明 《喻世明言》第八卷 吴保安弃家赎友 《喻世明言)第十六卷 范巨卿鸡黍死生交 《警世通言)第八卷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醒世恒言》第二十卷 三孝廉让产立高名 《西湖二集》第六卷 姚伯子至孝受显荣 A. 市民文学具有一定教化功能 B. 八股取士抑制文学形式 C. 小说冲击了传统的价值观念 D. 民间文学注重彰显个性 【答案】A 【解析】 表格中“弃家赎友”“摔琴谢知音”“孝廉让产”“至孝受显荣”都与儒家思想中孝顺和义气等有关,显然该书具有教化的功能,故A正确;材料中章节设置并不是受到八股取士的影响,故B错误;小说反映出传统价值观问题,不是冲击,故C错误;D中个性不符合表格信息主旨。 8.据《爱日斋丛抄》载:“大概唐末渐有印书,特未能盛行,遂以为始于蜀也。当五季乱离之际,经籍方有托而流布于四方,天之不绝斯文,信矣!”这说明 A. 唐代雕版印刷术已得到普遍使用 B. 活字印刷的书籍逐渐得到了推广 C. 学术文化的传播仅依靠手抄书籍 D. 雕版印刷术的进步促进文化发展 【答案】D 【解析】 据材料“大概唐末渐有印书……经籍方有托而流布于四方,天之不绝斯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的雕版印刷术促进了“经籍……流布”,即文化的发展传播,故D项正确;材料无法说明唐代雕版印刷术已得到“普遍使用”,故A项错误;活字印刷属于宋代,故B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学术文化的传播仅依靠手抄书籍,故C项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扣住材料关键信息“唐末渐有印书……经籍方有托而流布于四方”,学生应该结合唐代雕版印刷术相关知识进行分析,同时注意区分雕版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的不同。 9.《四库全书总目》中说:“欧罗巴人天文推算之密,工匠制作之巧,实愈前古,其议论夸诈迂怪,亦为异端之尤。国朝节其技能,禁传其学术,具存深意矣”。材料中值得肯定的地方在于 A. “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辨证思想 B. 认识到西方科学技术的进步性 C. 认识到中西方之间的民族差异性 D. 维护国家荣誉的强烈民族自尊心 【答案】B 【解析】 对外来文化,士大夫们主张“禁传其学术”,对外国技能也只能是“国朝节取”,反映了他们认识到西方科学技术的进步性,故B项正确,A项错误;C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 10.当学者们继续实现学术复兴而政治家也正在把基督教世界的秩序改变为一种新的国家体系的时候,平民百姓的头脑仍然沉浸在中世纪历史的宗教氛围中。这充分说明 A. 文艺复兴的影响局限于上层 B. 资产阶级思想占据主流 C. 宗教改革冲击了基督教信仰 D. 理性主义时代业已到来 【答案】A 【解析】 题干中“学者们继续实现学术复兴”的时候应该是指文艺复兴时期,而“平民百姓的头脑仍然沉浸在中世纪历史的宗教氛围中”则说明平民百姓根本没有受到文艺复兴的影响,故选A。BD不符合史实,故排除;题干说明平民百姓还深深的处在基督教信仰之中,故C的说法错误。 点睛:学生充分把握时间线索,深刻认识空间差异,是学习历史过程中一个非常需要重视的问题,尤其是时间观念的把握,对高中学生来说,依然是个需要很重视的关键问题。由于现行历史教科书是按照模块加板块的模式编写的,这就使得历史知识的时序性被打破,导致有些同学因为初中历史没有学好,直接影响到高中阶段的学习,对于时序性的把握很多时候使我们解决历史问题必须要考虑的,所以提醒同学们注意准确记忆一些重大事件的发生时间。这一题最关键的是确定题干所涉及的时间段“文艺复兴时期”,之后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11.1543年《天体运行论》出版,针对“日心说”,路德讥讽哥白尼是“自命不凡的占星术士”“愚蠢到公然与圣经相违背”,加尔文也回应道“有谁胆敢将哥白尼的依据置于圣灵之上呢?”这表明 A. 自然科学仍待突破神学的束缚 B. 宗教改革阻碍科学革命的推进 C. 宗教改革与文艺复兴背道而驰 D. 新教与旧教教义主张基本一致 【答案】A 【解析】 从材料来看,宗教改革的领袖马丁·路德和加尔文都对哥白尼的学说进行了抨击,说明自然科学在此时依旧没有突破神学的束缚,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说法过于绝对,无法从材料中直接得出这一结论;C选项错在材料没有涉及到文艺复兴的内容;D选项与材料内容无关。 12.卢梭在《论不平等》中声称他不赞成“平民公决”,为了防止出现谋求私利和考虑不周的法律,“并非所有人都有权因自己的喜好而提出新法律,这一权利属于政府成员”,人民只能“对法律表示同意”。这体现了卢梭的观点是 A. 反对直接民主 B. 反对代议制民主 C. 公意高于个人意志 D. 立法权应当属于政府 【答案】A 【解析】 “并非所有人都有权因自己的喜好而提出新法律,这一权利属于政府成员”体现出卢梭认为政府的统治应该是有知识有能力的人来管理,而不是采取直接民主的措施,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错误,卢梭的主张就是一种代议制民主的形式;C选项错误,法律所体现的并不是代表“公意”;D选项错误,这并不是卢梭所强调的内容,材料主要说明间接民主的弊端。 13.在近代欧洲的某个时代,乐观的情绪渐成主流。“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成为座右铭,君主们普遍以“开明”自居。这个时代可能出现于 A. 智者运动影响下的希腊 B. 文艺复兴陶染下的英国 C. 宗教改革深化下的德国 D. 启蒙运动洗礼下的法国 【答案】D 【解析】 材料“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是启蒙运动时代康德的主张,这个时代可能出现于启蒙运动时期,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启蒙运动而非智者运动,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启蒙运动而非文艺复兴,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启蒙运动而非宗教改革,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材料“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是解题的关键;从中分析出正确答案。 14.受牛顿力学休系的影响,洛克提出了天赋人权和社会契约;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斯宾塞提出了证明白人殖民扩张合理性的理论。这说明近代自然科学 A. 影响了社会科学的发展 B. 促使民主政治的形成 C. 揭示了西方民主的虚伪 D. 具有鲜明的双重特征 【答案】A 【解析】 由于牛顿力学影响到启蒙思想,生物进化论影响到社会进化论,直接说明近代自然科学影响了社会科学的发展,故选A;自然科学并不直接形成民主政治,排除B;材料没有反映西方民主的虚伪,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近代自然科学的双重标准,排除D。 15.牛顿特别强调,作为自然哲学中数学演绎的起点,应当是观测到的效果和力学运动的那些规律。近代物理学比其他任何自然科学发展得更成熟和更快,这是个重要原因。这反映出 A. 实验与计算结合有助于近代科学研究 B. 牛顿开创建立了完整的经典力学体系 C. 物理学的发展是以数学研究为前提的 D. 科学进步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视角 【答案】A 【解析】 【详解】牛顿经典理学研究的特点是以实验为基础,以数学为表达形式,“数学演绎的起点,应当是观测到的效果和力学运动的那些规律”说明实验和计算是研究近代科学的基础,A正确;牛顿开创建立了完整的经典力学体系是1687年《自然哲学数学原理》发表,B错误;材料并不是阐述物理学的发展是以数学研究为前提,C错误。材料不是阐述科学进步对于人们认识世界的视角改变,D错误。 16.1862年,马克思重读了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他说:“我重新阅读了达尔文的著作,使我感到好笑的是……达尔文在动植物界中重新认识了他自己的英国社会及其分工、竞争、开辟新市场、‘发明’以及马尔萨斯的‘生存斗争’。”据此可以看出马克思认为 A. 生物进化论是自然进化的结果 B. 生存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C. 达尔文学说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来源 D. 达尔文混淆了自然世界与人类社会的区别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我重新阅读了达尔文的著作,使我感到好笑的是……”可知马克思认为达尔文混淆了自然世界与人类社会的区别,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生物进化论是自然进化的结果,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生存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达尔文学说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来源,排除C。所以选D 17.部分法国浪漫主义作家在法国大革命后认为,人只有回归基督教,才能找到精神的故乡。这反映出当时 A. 浪漫主义文学创作尚不成熟 B. 法国大革命造成了思想混乱 C. 浪漫主义者过分的强调理性 D. 部分民众对社会现实的失望 【答案】D 【解析】 法国大革命后期,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已经比较成熟,故A项排除;法国大革命造成了思想混乱在材料中无体现,故B项排除;据所学可知浪漫主义思想侧重从主观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强调的是感性层次,故C项排除;据题干“部分法国浪漫主义作家在法国大革命后认为,人只有回归基督教,才能找到精神的故乡”可得出民众对大革命后所建立社会的失望,故D项正确。 点晴:解题时紧扣“人只有回归基督教,才能找到精神的故乡”,即反映出人们对启蒙思想家宣传的“理性王国”的失望,据此获取正确答案。 18.1860年,斯旺制成了一个碳丝电灯,遗憾的是他未能获得使碳丝保持长时间工作的良好真空环境,直到1878年,英国的真空技术发展到合乎需要的程度,他才发明在真空下用碳丝通电的灯泡,并且获得英国专利。上述史实告诉我们 A. 技术成熟是科学发明的重要条件 B. 专利保护对发明创新必不可少 C. 真正伟大的发明必须走人百姓家 D. 斯旺才是电灯泡真正的发明者 【答案】A 【解析】 “遗憾的是他未能获得使碳丝保持长时间工作的良好真空环境”“直到1878年,英国的真空技术发展到合乎需要的程度,他才发明在真空下用碳丝通电的灯泡,并且获得英国专利”,说明技术成熟是科学发明的重要条件,故A正确;B材料无法体现;C表述过于绝对,错误;D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 19.美国学者费正清和赖世和认为:中国初期的近代化,着手强健有力,在今日也令人感到印象深刻。和日本成为对比仅在以后发生,如果1860年间外人赌“成败胜负”的话,他甚至可以在相反的方向下注。能让“外人”“在相反的方向下注”,主要是由于清政府开始了 A. “师夷长技以制夷” B.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 “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D. “详晰甄核,仿行宪政”影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时间信息“1860年间”,可以看出能让“外人”“在相反的方向下注”的原因是清政府开始了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的洋务运动。故答案为B项。“师夷长技以制夷”是魏源在鸦片战争后提出的,并未赋予实践,排除A项;“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是维新派的观点,排除C项;“详晰甄核,仿行宪政”反映的是清末预备立宪,排除D项。 点睛:本题的解答主要根据材料中的时间信息,联系史实可知19世纪60年代揭开中国近代化序幕的是洋务运动。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据此确定答案。 20.20世纪初,梁启超发表多篇文章,重点围绕“公德”、“自尊”、“爱国心”、“独立性”、“自由观念”等进行了探讨。梁启超的主要目的在于 A. 批判封建伦理旧道德 B. 强调维新变法的重要性 C. 增强国民的公民素养 D. 为建立民国作思想准备 【答案】C 【解析】 “公德”、“自尊”、“爱国心”、“独立性”、“自由观念”是近现代公民应当具备的素养,梁启超发表这些文章的主要目的在于增强国民的公民素养。故答案为C项。AB项材料没有涉及,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21.下表为清末学堂奖励出身情况一览表。清朝末年实行奖励出身制度,通过奖励方法来指定学生的出身。这反映了当时 学堂种类 出身 第一级 分科大学(含通儒院) 进士 第二级 高等学堂、政法学堂、高等实业学堂、优级师范学堂 举人 第三级 中等实业学堂、初级师范学堂、中学堂等 贡生(优、拔、岁等) 第四级 高等小学堂 廪生、增生、附生 A. 科举考试内容的变化 B. 儒学统治地位的动摇 C. 新社会等级制度的建立 D. 近代教育改革的困境 【答案】D 【解析】 根据表格信息可知,清末学堂种类实行等级制度,通过奖励方法来指定学生的出身,反映清末时期近代教育改革面临困境,故D项正确。材料强调清末时期近代教育改革面临困境,没有涉及科举考试内容的变化,排除A。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学统治地位,排除B。材料强调清末时期近代教育改革面临困境,没有涉及新社会等级制度的建立,排除C。 22.近代有学者指出:不同文化的对比与交流,同时也是真善美与假恶丑的比较过程。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吸收或排斥,其内在的逻辑在于对真善美的认识和追求——这就是西学东渐的内在逻辑。在这里作者强调 A. 不同的文化具有不同的特性 B. 真善美的文化具有优越性 C. 西学东渐具有必然性 D. 西学东渐具有渐进性 【答案】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向西方学习。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意在强调西学东渐需要一个过程,具有渐进性的特点,这也是材料的主旨,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自身正确,但不是材料的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是强调西学东渐具有渐进性而非真善美的文化具有优越性,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作者强调西学东渐具有渐进性而非必然性,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名师点睛】回答本题时要具有高度的发散思维能力,全面准确的把握材料内容,然后再结合教材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整理。本题对学生的能力考查层次较高,突破了以往试题的考查方式,这就要求我们考生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要思维活跃,灵活而机动的利用知识。 23.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主题不断变革。从“中体西用”到“全盘西化”,再到20世纪30年代的“充分西化”,40年代则演变为“现代化”。这种变化反映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 A. 并不适合中国国情 B. 与救亡图存相结合 C. 逐渐趋向于理性化 D. 由器物深入到制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近代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器物、制度和思想的过程,学习方式逐渐由半近代化到完全现代化,说明国人学习西方逐渐趋于理性化,C正确;中国人学习西方内容内容的变化是在适合中国的国情,A错误;材料中论述的是学习西方内容变化,没有强调与救亡图存相结合,B错误;由器物深入到制度是学习西方内容,不符合材料主旨,D错误。 24.毛泽东指出中国这个客观世界,整个地说来,是由中国人认识的,不是在共产国际管中国问题的同志们认识的。在此,毛泽东强调了 A. 认识国情的困难性 B. 创新精神的必要性 C. 独立自主的重要性 D. 教条主义的危害性 【答案】C 【解析】 材料中体现不出认识国情的困难,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创新精神,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可以认识到,中国是中国人自身的认识,而不是外界对中国的认识,故体现的是独立自主,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教条主义的内容,故D项错误。 25.1992年,邓小平南下视察,途中就社会主义的本质,计划经济、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的关系,改革开放、革命与解放生产力的关系,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做了深刻阐发。这一系列阐发 A. 回答了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问题 B. 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C. 确立了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地位 D. 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 【答案】A 【解析】 邓小平南方谈话主要解决了长期困扰人们的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故A 项符合题意;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是中共十四大,故B项错误;确立了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地位是中共十四大,故C项错误;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是中共十七大,故D项错误。 点睛:邓小平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分析了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科学地总结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进一步阐明了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阐述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基本原则,,从理论上深刻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是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到新阶段的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 26.马尔西略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前期著名人文主义者。他认为,国家的权威含立法权和执行权两个部分,而立法权高于执行权,是国家的最高权威,只有全体公民才是永远的最高立法者。据此可知,马尔西略 A. 提出了天赋人权理论 B. 具有了人民主权思想 C. 阐释了主权国家观念 D. 创立了三权分立学说 【答案】B 【解析】 【详解】文艺复兴是反映欧洲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思想解放运动,“只有全体公民才是永远的最高立法者”表明马尔西略具有了人民主权思想,故B正确;天赋人权理论不符合材料主旨,A错误;主权国家观念预测了主旨不符合,C错误;创立了三权分立学说是英国洛克,D错误。 【点睛】文艺复兴冲破了基督教神学桎梏,唤醒了人的自我意识,颂扬了为创造现世幸福而奋斗的精神,为后来的启蒙思想的出现打下了基础,在精神方面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7.有一些思想家在经济领域中的主要口号是自由放任——让人民做他们愿意做的事,让自然界自然地发展。在宗教方面,主张消灭宗教的狂热和不容异说。他们可能是 A. 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 B. 西方人文主义起源时期的先贤 C.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 D. 明清时期进步的思想家 【答案】A 【解析】 根据“自由放任”“主张消灭宗教的狂热和不容异说”,结合所学知识,启蒙运动主张自由平等,反对专制主义,反对教权主义,提倡理性、科学,“让自然界自然地发展”体现出顺应自然运行规律的理性思想,故A项正确;“让自然界自然地发展”体现出顺应自然运行规律的理性思想,古希腊先贤和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不符合,排除BC;明清时期进步的思想没有在经济领域提出自由放任思想,排除D。 28.这场运动开创了人类历史上翻天覆地的新时代,道德、科学和政治领域在这一时代里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来自欧洲和新世界的知识分子交往密切,形成了友谊合作和争鸣的网络。他们挣脱教会和权威的束缚,努力发现其改造世界的使命。下列选项最能体现这场运动内容的是 A. “公共意志”的具体形式就是法律,遵守法律的行为就是自由的行为 B. 宇宙在空间与时间上都是无限的,太阳只是太阳系而非宇宙的中心 C. 现代对大自然的考察和现代文学,都可以从这个时代找到自己的起源 D. 具有智力的强者生而治人 【答案】A 【解析】 “道德、科学和政治领域在这一时代里发生了巨大的变革”说明是涉及政治领域斗争的启蒙运动,“公共意志”是启蒙运动卢梭提出“社会契约”思想体现,故A正确;B是哥白尼的近代科学说;C和D都是对于文艺复兴的评述。 29.几乎法国所有的启蒙学者都推崇中国文化,他们赞颂中国自尧舜以来的政治制度,是实现了“政治与道德的结合”,用以抨击封建专制制度。伏尔泰认为,中国文化的发现对思想界来说,同哥伦布在自然界的发现是同等重要的大事。说明了 A.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涵了法国启蒙思想 B. 启蒙思想家借中国文化宣扬人文主义 C. 中国文化成为法国反封建的思想武器 D. 启蒙思想家借中国文化构建理性王国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客观评价中国传统文化对法国启蒙思想的作用,启蒙思想家目的构建自由、平等、民主、法治资产阶级“理性王国”,借鉴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成为法国启蒙思想家反对本国宗教迫害的武器和建立理性哲学基础的依据,故D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被法国启蒙思想家借鉴学习的内容,而不是“蕴含”,排除。启蒙思想借中国文化构建理性王国,丰富和发展人文主义的内涵,而不是“宣扬人文主义”,排除B。材料强调启蒙思想家借中国文化构建理性王国,而不是中国文化成为法国反封建的思想武器,排除C。 30.战国时,荀子游访秦国后,在《强国篇》中谈道:秦民风淳朴,官吏忠于职守,土大夫效忠公室,朝廷办事效率高,“故四世(自秦孝公起的四位国君)有胜,非幸也,数也”。荀子的观点可以说明 A. 秦国的四位国君是推动秦国强盛的根本原因 B. 秦国军事上的胜利是偶然因素所致 C. 由于秦国统治政策得当,其强盛成为形势发展的必然 D. 封建经济发展是秦国强盛的根本原因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从秦国的民风、官吏、土大夫以及朝廷办事效率说明秦国统治政策得当,这也是“故四世(自秦孝公起的四位国君)有胜,非幸也”的主要原因,C正确;秦国强盛的根本原因 是综合的因素,并不是秦国的四位国君作用,A错误;秦国强大不是偶然因素,是历史必然,B错误;材料没有论述封建经济发展是秦国强盛的根本原因,D错误。 31.在变法过程中,商鞅曾设立20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的大小授予官爵。这种做法的重大社会意义是 A. 促使秦国成为六国中的军事强国 B. 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 C. 促使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型 D. 为平民阶级的崛起创造了条件 【答案】C 【解析】 材料“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的大小授予官爵”,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特权,有利于建立封建社会统治秩序,促使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型故选C;A是军事意义,排除;BD表述不全面,排除。 32.下列关于孝文帝改革前北魏政权的民族矛盾,表述正确的是 A. 是鲜卑贵族与汉族普通民众的矛盾 B. 是鲜卑贵族与汉族地主之间的矛盾 C. 是汉族地主与鲜卑下层人民之间的矛盾 D. 既有鲜卑贵族与各族下层民众之间的矛盾,也有鲜卑贵族与汉族地主之间的矛盾 【答案】D 【解析】 【详解】孝文帝改革前,被征服的各族人民在受到阶级和民族矛盾双重压迫,同时胡汉统治者之间也存在着矛盾,即鲜卑贵族与汉族地主之间的矛盾,故D项正确;鲜卑贵族与汉族普通民众的矛盾、鲜卑贵族与汉族地主之间的矛盾以及汉族地主与鲜卑下层人民之间的矛盾包含于D项中,A、B和C项排除。 33.史书记载,孝文帝“始班俸禄。户增调帛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司之禄;增调外帛二匹。禄行之后,赃满一匹者死”,又接受汉族官僚李世安的意见,“始议均田”。孝文帝的这两项措施所起到的共同作用是 A. 吏治清明 B. 粮食产量增加 C. 极大地满足了农民的要求 D. 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俸禄制和均田制作用的理解能力。从材料可知本题共涉及了孝文帝的两项改革措施:俸禄制和均田制,A仅是俸禄制的作用,B项仅是均田制的作用,C项仅是均田制的作用故排除。俸禄制减轻了官吏对百姓的掠夺,均田制规定农民要负担一定的徭役,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故选D。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北魏孝文帝改革·作用 34.王安石:“昔日贫者举息于豪民,今之贫者举息于官,官薄其息,而民救其乏。”司马光:“取利约近一倍,虽兼并之家,乘此饥谨取民利息,亦不至如此之重。”据此可知王安石与司马光分歧的焦点是青苗法( ) A. 是否有助于限制兼并之家 B. 是否有利于改善政府财政状况 C. 是否真正有利于助困济贫 D. 是否真正有助于稳定市场秩序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王安石认为政府实施青苗法,贷款给农民,可以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司马光认为政府贷款利息偏高,对农民仍是沉重的负担。可见王安石与司马光分歧的焦点是青苗法是否真正有利于助困济贫,A、B、D三项都与材料无关,因此选择C项。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王安石变法·变法的措施 35.“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王安石这一变法措施的作用不包括 A. 保证了农民生产时间 B. 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C. 给予了农民人身自由 D. 限制了官僚地主的特权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的内容。“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是指募役法,“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是指保证农民的劳动时间。募役法又称免役法,规定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各州、县预计每年雇役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等高下分摊。募役法使原来轮流充役的农村居民回乡务农,原来享有免役特权的官僚地主等也不得不交纳役钱,政府的财政收入也因此增加。A、B、D都是募役法的作用,募役法并没有给予农民人身自由,故选C。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 王安石变法。 二、非选择题(共2题,第36小题15分,第37小题15分) 36.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表现在政治、经济、思想等各个方面。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洋务运动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主其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结果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零零碎碎的。是零买的,不是批发的”。中国社会从中世经到近代的最初一小步实始于这种支离斑驳之中……它们于不知不觉中把封建主义的坚冰钻开了些微裂缝,而后,民族资本主义则可以沿着这些裂缝慢慢渗入。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痛人心之肆落,吾不能忍也;噬纪纲之亡绝,吾不能忍也;视政治之腐败,吾不能忍也;伤教化之陵夷,吾不能忍也;见法律之蹂躏,吾不能忍也;睹政党之争乱,吾不能忍也;慨国粹之丧失,吾不能忍也;惧国命之分亡,吾不能忍也。 ——辛亥革命后康有为的言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具体说明洋务运动如何“异于传统”又“难以挣脱传统”?并结合史实说明它如何促进了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2)根据材料二,概括康有为的主要观点,并分析康有为发表此言论的原因。 【答案】(1)“异于传统”: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创办近代军事、民用工业;创办近代海军;开办近代一批新式学堂。“难于挣脱传统”: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只学西方先进技术,不学西方先进制度、文化)。 说明: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对封建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2)观点:感叹中国传统文化、伦理的丧失,指责辛亥革命以后北洋军阀政治的腐败,民族危机的加深。 原因:康有为的爱国主义精神,坚持君主立宪、厌恶共和,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的社会发展概况。 第(1)问,第一小问,所谓“异于传统”,即要求回答洋务运动的内容。“难于挣脱传统”是指洋务运动用西方的技术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第二小问,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为中国社会增添“新”,即促进资本主义发展。另一方面是除“旧”,即瓦解封建自然经济。 第(2)问,第一小问,康有为的观点可以从材料中概括得出。第二小问,用从康有为的主张入手分析,康有为是君主立宪派,立宪保皇,维护中国儒家的传统道德。 3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37年出版的《莱布尼茨哲学发展史》指出,莱布尼茨思想有两个源头,一是西方的柏拉图,二是东方的中国哲学。1773年霍尔巴赫在《社会的体系》中赞美孔子对政治与道德结合,以至于“在中国,理性对于君主的权力,发生了不可思议的功效”,他主张以德治国,要求“欧洲政府必须以中国为模范”。汤因比(1889—1975)和池田大作(1928—?)研究发现,要使破碎的世界整合,唯有靠中国而不是西欧或西欧化的国家,中国宗教世界观中存在的人道主义,如佛教所具有的合理主义,道教顺其自然的直感,将使中国文化成为世界统一的文化主轴。 ——据王文科、白风城《论中国文化哲学对近代欧洲的影响》整理 材料二 由于19世纪末欧洲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均居于优势地位,欧洲人自然会这样认为:他们的卓越地位来源于其文明的优越性,而这又反映出他们作为一个种族的优越性。他们深信上帝创造的人是不同的,它将白人造得更聪明,所以白人能指导劳动,能指引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劣等种族。这样就有了“白人的责任”这一概念——用理想主义的责任来掩盖当时的帝国主义的一种说教。 ——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2017年11月30日至12月3日,中国共产党在北京举办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全球政党大会。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开幕式并发表主旨讲话,来自120多个国家、200多个政党和政党组织的领导人齐聚北京,共商大计。这次大会名为“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主题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建设美好世界:政党的责任”。 这样的大场面,在世界政党史上可谓罕见。在中共十九大后开这样的会是非同寻常的,也是内涵深刻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中共、中国推行全球治理模式、治理理念的伟大尝试,是中国全球治理政策的核心价值观念。 ——摘编自央视新闻的报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对18世纪欧洲的影响,说明“欲使破碎的世界整合,唯有靠中国(文化)”的根据。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欧洲与当今中国对全球治理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答案】(1)影响:为欧洲反封建反专制的启蒙运动提供了思想借鉴和启示;促进了西方哲学理论的发展;促进了欧洲政治观念的转变 根据:以儒家思想等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和谐;主张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和国与国之间和谐相处,有利于整合“破碎的世界”(答上两个方面就可得。 (2)不同之处: 欧洲:推行种族优越论(或推行霸权主义、实行强权政治) 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或主张在平等基础上,合作共赢、互惠互利) 原因: 欧洲:新航路开辟后,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欧洲列强不断向外侵略扩张,征服世界的能力增强;两次工业革命极大增强了欧洲列强经济势力;欧洲中心论调的盛行。 中国:儒家“和天下”的历史传统;邓小平和平外交理念的延续;改革开放后综合国力的增强;经济全球化与政治多极化的影响;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两大主题。 【解析】 (1)影响:根据“中国传统文化对18世纪欧洲的影响”,联系18世纪欧洲的启蒙运动和哲学的发展分析解答。根据:由“中国宗教世界观中存在的人道主义,如佛教所具有的合理主义,道教機顺其自然的直感,将使中国文化为世界统一的文化主轴”联系儒家思想主张分析得出:以儒家思想等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和谐;主张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和国与国之间和谐相处,有利于整合“破碎的世界”。 (2)不同之处: 欧洲:根据“这则又反映出他们作为一个种族的优越性”得出推行种族优越论。 中国:根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建设关好世界:政党的责任”得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原因: 欧洲:根据“由于19世纪末欧洲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均居于优势地位”所学知识,分别从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欧洲列强不断向外侵略扩张,两次工业革命极大增强了欧洲列强经济势力和征服世界的能力,欧洲中心论调的盛行等角度分析回答。 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分别从儒家“和天下”的历史传统,改革开放后综合国力的增强,邓小平和平外交理念的延续,经济全球化与政治多极化的影响,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两大主题等角度分析总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