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18届一轮复习通用版:专题3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学案
专题3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1.背景 (1)粉碎“四人帮”后,人们要求对“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2)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打破了长期以来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 2.伟大决策 (1)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2)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实现党的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 (3)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3.历史意义 (1)伟大转折 开始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从“左”倾思想转为实事求是。 (2)光辉标志 ①标志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的正式开辟; ②标志着改革开放正式拉开序幕; ③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发展新时期。 二、我国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和影响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农民首先自发秘密地实行包产到户;随后,安徽、四川等省的一些地方推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农村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是增强企业活力,扩大企业自主权。在所有制上,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分配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改革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强了自身的活力,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效益显著提高。 考向一 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变革 (1)土地改革(1950—1952年) 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变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土地归农民个人私有。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2)农业合作化(1953—1956年) 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将土地等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实行集体经营,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能力,农村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 (3)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1978年) 主观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生产资料公有化程度,片面强调“一大二公”,产品分配上实行平均主义,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积极性,给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严重困难。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的经验教训,做出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决策,在农村坚持土地公有制,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5)取消农业税 2006年初,中国政府宣布取消农业税,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进一步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典例引领】新中国成立后在农村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一度实行过人民公社,1978年后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戴河会议后,全国农村一哄而起,大办人民公社。没有经过试验,只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基本实现公社化……人民公社的特点叫“一大二公”,实际上就是搞“一平二调”。所谓大,就是将原来一二百户的合作社合并成四五千户以至一二万户的人民公社。一般是一乡一社。所谓公,就是将几十上百个经济条件、贫富水平不同的合作社合并后,一切财产上交公社,多者不退,少者不补,在全社范围内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实行部分的供给制(包括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叫做共产主义因素)。 ——引自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材料二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的显著特点是“集体所有、分户经营”,农村土地基本上按现有人口平均分配,把整块土地分割成许多小块分户经营,田埂、沟堰占了不少耕地。将土地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开来,农户自行安排各项生产活动,农民个人付出与收入挂勾。农民可以将多余的粮食出售,形成了自由市场。在一九七八年至一九八五年间,粮食的增幅达到中共建国以来的最高峰。农民手中的现金增多,储蓄意愿增强,很大程度上为乡镇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原始的资本积累。由于单个农户的生产规模较小,技术革新带来的效用并不是很明显,而学习技术是要付出一定的学习成本。这种格局使我国农业生产长期滞留在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阶段,导致农产品成本过高,缺乏市场竞争力。当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必须征用农民的土地时,土地承包合同就成了一纸空文,容易产生农村权力腐败,农民利益受损。 ——摘编自百度百科 (1)据材料一,从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分配方式两个方面概括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及其危害。 (2)学者宋圭武在评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说:“对中国发展而言,小岗村既是成功的,也是沉重的”。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学者宋圭武提出的观点。(要求:观点理解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答案】(1)失误:盲目提高公有化程度,违背生产力发展水平;分配上的平均主义,违背了按劳分配的原则。 危害: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使生产力遭到很大的破坏。 (2)观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当时的推行是必要性,也是成功的。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也是有许多局限的,在新的历史时期,超越和突破也是必须的。 史实 成功:改变了人民公社的大锅饭,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农业生产;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乡镇企业积累资金。沉重:规模小,不利于技术革新;土地资源利用率下降;权力腐败。 工业化程度,违背生产力发展水平,在分配上实行平均主义,违背按劳分配的原则;其结果必然是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破坏农村生产力。 第(2)问,属于开放性设问。首先根据题干提取观点,即家庭联产承包制在当时的推行是必要性,也是成功的;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也有许多局限性;然后用史实论证其成功和局限性,注意观点要明确,史实要准确,表述要严谨。 考向二 建国后工业经济体制的三次重大调整 (1)第一次 建国初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前,从建立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 ①原因:照搬苏联模式;中共缺乏经济建设的经验;主观上追求“一大二公”,急于完成工业化。 ②核心内容: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片面追求工业发展的高速度。 ③结果:这种体制在建国初期对于恢复国民经济、发展工业建设曾起到积极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它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使企业失去了活力。 (2)第二次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 ①原因:党中央总结了建国以来工业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特别是吸收了“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并借鉴外国经验,决定对工业经济体制进行改革。 ②核心内容: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企业管理方式,实行政企分开等。 ③结果:增强了企业活力,解放了生产力,工业得到发展,成就举世瞩目。 (3)第三次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 ①原因:党中央在认识国情和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决定加快经济体制改革,把企业推向市场。 ②结果: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使经济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 【典例引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工业中各种经济成分的变化情况(不包括手工业) 材料二 下为1996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的比重表。 集体经济 国有经济 混合经济中的公有成分 非公有制经济 40% 29% 7% 24% (1)材料一中,后两幅饼状图反映了这一时期我国在所有制结构方面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新中国的哪一政策造成了这一变化? (3)材料二与材料一中1956年的图示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请指出原因。 (3)综合以上两则材料,谈谈你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 【答案】(1)变化: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所占比重迅速增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消失。政策:社会主义改造(或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变化:由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 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使多种经济成分得到发展。 (3)认识:从国情出发,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经济体制;坚持改革开放;计划和市场有机结合等。 1.从1957年到1978年,尽管粮食产量和单位面积产量都有了增长,但1978年全国人均占有粮食大体上还只相当于1957年的水平,全国农业人口平均全年收入只有70多元,平均每个生产大队的集体积累不到1万元,有的地方甚至不能维持简单的再生产。这主要是因为 A.农民生产积极性受压制 B.人口快速增长阻碍了农业发展 C.农业生产力呈倒退之势 D.土地公有制不适用于现代农业 2.1978年12月的一个夜晚,安徽凤阳小岗生产队的村干部和十几户农民,按手印立下大包干秘密协议,把生产队土地划分到户,包干经营。1982年《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第一次明确肯定了包产到户的社会主义性质,理论上确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材料说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A.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 B.彻底改变了计划经济体制 C.广大农民由不理解到积极拥护 D.在全国农村同步开始 3.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徐勇说,农村改革的这30年,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978—1988年的黄金十年……第二阶段1988—2002年的曲折十五年……第三阶段:2003—2007年的历史跨越五年……三个阶段都有一些相应的关键词,对应正确的一组是 A.“一五计划” “信用卡” “互联网” B.“合作社” “包产到户 ” “上山下乡” C.“三大改造” “国企改革” “市场经济体制” D.“家庭联产承包” “民工潮” “新农村建设” 4.1988年底,山东临沂九曲乡农民禇延泽承包的72亩田喜获丰收,被授予“全国售粮大户”的荣誉称号,他高高兴兴地贴出一副春联:“吃陈粮烧陈柴承包政策好,迎新春迈大步科技威力大”,横批是“展翅高飞”。这幅对联本质上反映了 A.人民公社化运动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生产关系的变革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 C.农业合作化运动给农民带来了新的希望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起来 5.2016年11月,中办、国办对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做出新部署,印发了《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对坚持土地集体所有权根本地位、严格保护农户承包权、加快放活土地经营权、完善“三权”关系作出了具体规定,这种“三权分置”制度 A.是农村生产关系的一次根本性变革 B.顺应了发展现代农业的趋势 C.是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盘否定 D.从法律上肯定了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 6.1981年底,经过调查研究,国家相关部门认为,扩大出口创汇存在三大问题:一是外贸垄断体制,二是产品质量低,三是出口亏损。为解决这些问题,他们提出了若干建议,其中包括 A.对国营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 B.扩大外贸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C.争取早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在广东等省市设立经济特区 7.到1984年底,属于统购派购的产品只剩下38种,其中药材24种。从1985年起,除个别品种外,国家不再向农民下达农产品统购派购任务,按照不同情况,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这说明 A.市场经济目标开始确立 B.所有制改革进一步推进 C.商品流通的渠道进一步拓宽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8.1982年,中共十二大上提出,“这几年我们对经济体制实行了一些改革,扩大了企业在计划管理方面的权限,注意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方向是正确的,收效也很明显……今后,要继续注意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但决不能忽视和放松国家计划的统一领导。”这说明当时 A.传统经济体制有所改变 B.我国开始进入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全面展开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始建立 9.《激荡三十年》中写道:“在1983年之前,政府明令不允许私人买汽车跑运输,一个今天已经消失的经济犯罪名词——‘投机倒把’在当时是一个很严重的罪名。”之后,“投机倒把”的罪名被“长途贩运”所替代。出现这种变化得益于 A.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 B.对公有制经济的必要补充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发展乡镇企业,农民离土不离乡 10.1990年,厦门开始进行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时任厦门市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主任的郑金沐在《厦门日报》发表谈话,提出“股份制既不姓‘资’也不姓‘社’,而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的观点,结果却遭到厦门大学四位老教授的一致反对。这反映出 A.传统观念阻碍体制改革 B.城市改革仍未取得突破 C.国企改革目标已经明确 D.南方谈话推进改革深化 11.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政府十分重视“三农”问题。积极推进农村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已成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79年春天,当人们还在为能不能实行包产到组争论不休时……由于社员们的坚持,也由于县委的默许,小岗的包干到户在那一年终于“不合法”地实行了。 ——陈锡文、马苏元《巨大的变化,深刻的启示》 材料二 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有的同志担心, 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只要生产发展了,农村的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了,低水平的集体化就会发展到高水平的集体化……关键是发展生产力。 ——邓小平《关于农村政策问题》(1980年5月31日) 材料三 1983年,在全国风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深圳南岭村却将4个生产队合并在一起,利用集体力量,大力发展工业、旅游业、商贸业,推动农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到2004年,农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2.3亿元,人均纯收入14万元,集体固定资产10亿元,实现了全村人的共同富裕。 (1)根据材料一指出包产到户的性质,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能够实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邓小平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持什么态度?为什么? (3)依据材料三,概括深圳南岭村改革的特点,指出其本质。 (4)小岗村和南岭村的成功试点对进一步推进农村改革有怎样的启示? 1.(2016年上海卷)2016年4月,习近平在安徽考察时指出:“当年贴着身家性命干的事,变成中国改革的一声惊雷,成为中国改革的标志。”其中“贴着身家性命干的事”指 A.经济特区的建立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土地改革运动 2.(2016年新课标全国卷Ⅲ)1980年与1975年相比,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6 884万亩,总产量却增加674亿斤;棉花播种面积减少53万亩,总产量增加652万担;油料作物和甜菜播种面[LL]积共扩大3 626万亩,其总产量分别增加70%和150%。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农民生产自主权的扩大 B.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的改变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成 D.国家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 考点冲关 1.【答案】A 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新时期我国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材料反映了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由1978年12月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自发开展的包产到户活动,发展到1982年国家通过文件第一次肯定了包产到户的社会主义性质和从理论上确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表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故选A。B、D两项说法明显不符合史实,C项在材料中未反映,故排除。 3.【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农村经济改革30年的发展历程。依据材料信息及所学可知,1978—1988年是农村改革的开始时期,家庭联产承包为关键词;1988—2002年为改革的曲折发展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的“民工潮”;2003—2007年出现了以农村土地流转为代表的“新农村建设”。据此与上述三个阶段对应的关键词为“家庭联产承包”“民工潮”和“新农村建设”,故选D。“信用卡”“互联网”“国企改革”均与农村经济改革无直接关系,故A、C两项错误;B项中的信息均发生在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故排除。 4.【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983年我国取消了人民公社,排除A项;据材料信息“承包政策好”可知,这指的是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促进农民的丰收,本质是生产关系的变革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故B正确;1953—1956年我国对农业进行改造时实行了农业合作化运动,排除C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是在21世纪初,排除D项。 5.【答案】B 【解析】由材料中“坚持土地集体所有权根本地位、严格保护农户承包权、加快放活土地经营权”可知,其顺应时代的发展,B项符合题意;“三权分置”制度下仍然是公有制,A项排除;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强调土地集体所有,D项排除。 6.【答案】B 7.【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统购派购的产品种类减少,说明国家计划制定价格的范围进一步缩小,也说明商品流通的渠道进一步拓宽,故选C。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所有制改革;排除B;D在材料中没有反映,排除。 8.【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时间“1982年”可排除B、C两项;根据材料“我们对经济体制实行了一些改革”“要继续注意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但决不能忽视和放松国家计划的统一领导”可以排除D项,故选A。 9.【答案】C 【解析】材料强调此变化出现在1983年前后,可见这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有关,C项正确;A项与题意无关,排除;B项提出于1978年,排除;D项是20世纪90年代后出现的,排除。 10.【答案】A 【解析】材料中厦门大学教授反对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反映了传统观念对改革的阻碍,故选A项。B、C两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南方谈话是1992年,排除D项。 11.【答案】(1)性质:自发。 原因:人民公社体制严重束缚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温饱问题没有解决。 (2)态度:肯定。 原因: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人民得到了实惠。 (3)特点:发展集体经济。 本质: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4)启示:农村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农村改革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改革与农业发展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可知是自发;第二小问结合当时农村的生产关系来分析。 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可知态度是肯定;第二小问结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作用来分析。 第(3)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可知是发展集体经济;第二小问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来思考。 第(4)问,结合材料和从农村改革的目的、农村改革与农业发展的问题来分析。 直通高考 1.【答案】B 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意在考查考生分析问题的能力。B、C两项与历史事实不符,D项内容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B、C、D三项均排除;从题干信息可知,与1975年相比,1980年的多种农作物产量有很大提高,这与中共中央要求进一步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关,农民获得生产经营的自主权,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故A项符合题意。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