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辽宁省盘锦市第二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阶段考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辽宁省盘锦市第二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阶段考试题(解析版)

盘锦市第二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上学期第一阶段历史考试 一、选择题(每道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30个题,共60分)‎ ‎1.下列关于远古人类“北京人”的描述正确的是 A. 距今约170万年 B. 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知确认的最早的人类 C. 过着群居生活,学会用火 D. 使用打磨的石器,会人工取火 ‎【答案】C ‎【解析】‎ ‎“北京人”学会使用天然火,会保存火种,过着原始的群居生活,故C正确;“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到二十万年,A错误;元谋人是我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距今约170万年,B错误;“北京人”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够制造使用粗糙的石器,D错误。‎ ‎2.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距今约5000年前,我国人民就学会了种植 A. 水稻、玉米 B. 大豆、花生 C. 粟、水稻 D. 小麦、高粱 ‎【答案】C ‎【解析】‎ 距今约5000年前,我国人民就学会了种植粟、水稻,故C正确;玉米原产于美洲,明朝传入我国,A错误;花生原产于南美洲,新航路开辟后传入我国,B错误;高粱原产于非洲,距今约5000年前,我国人民不可能种植高粱,排除D。‎ ‎3.“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要求的核心素养之一。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 元谋人已经掌握养蚕缫丝技术 B. 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奴隶制国家 C. 商周时期青铜器工艺精美、品种多样 D. 井田制是一种奴隶主土地国有制 ‎【答案】A ‎【解析】‎ 黄帝时期我国古人掌握养蚕缫丝技术,A错误,符合题意,故选A;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商周时期青铜器工艺精美、品种多样,井田制是一种奴隶主土地国有制,BCD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 ‎4.下面两幅图片,西周到春秋时期有几百个大大小小的诸侯国,到战国后期比较有实力的就有七个了,图片信息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A. 人民遭受的灾难更加深重 B. 诸侯国的兼并战争日益激烈 C. 封建制度确立了 D. 历史走向统一的方向 ‎【答案】D ‎【解析】‎ 一百多个诸侯国,到战国后期比较有实力的就有七个了,原因是大多数诸侯国都被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给兼并了,这反映的是历史走向统一的趋势,故D正确;诸侯国数量减少与人民遭受的灾难没有直接因果关系,排除A;图片无法体现兼并战争的激烈程度,排除B;图片不能反映封建制度是否确立,排除C。‎ ‎5.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下列措施中,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的是 A. 奖励军功,奖励耕织 B. 废井田,开阡陌 C. 限制贵族特权 D. 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制 ‎【答案】B ‎【解析】商鞅变法中的“废井田,开阡陌”,废除了井田制,实际上是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故B正确;“奖励军功,奖励耕织”是军事措施,“限制贵族特权”“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制”属于政治方面的措施,ACD与“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无关,排除。‎ ‎6.“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商鞅的变法思想体现里哪家治国理念 A. 孔子的为政以德 B. 老子的无为而治 C. 庄子的逍遥 D. 韩非子的以法为工具中央集权思想 ‎【答案】D ‎【解析】“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意思是治国并不是只有一条道路,只要有利于国家,就不一定非要拘泥于古法旧制,这符合韩非子主张变革的思想主张,故D正确;孔子的为政以德、老子的无为而治、庄子的逍遥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ABC。‎ ‎7.“唯物史观”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下列春秋战国时期的史实中,哪项最能体现促进社会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 A. 铁制农具的使用 B. 都江堰等水利工程的修建 C. 各国金属货币的使用 D. 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答案】A ‎【解析】‎ 生产力发展是促进社会转型的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主要表现是铁制农具的使用,故A正确;B不是主要原因,排除;使用金属货币与社会转型无关,排除C;百家争鸣是社会变革在思想领域的表现,不符合题意,排除D。‎ ‎8.“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秦始皇开创的制度有 ‎①禅让制 ‎ ‎②世袭制 ‎ ‎③三公九卿制 ‎ ‎④皇帝制 A. ②④‎ B. ①④‎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开创了三公九卿制、皇帝制度,③④正确,故选D;传说中的尧舜禹时期实行禅让制,夏朝开始实行世袭制,①②不符合题意,排除ABC。‎ ‎9.西汉初年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制,但地方行政制度采取,导致后来出现了七国叛乱 A. 分封制 B. 郡县制 C. 郡国并行制 D. 行省制 ‎【答案】C ‎【解析】西汉初年,在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后来出现了七国叛乱,故C正确;西汉初年,在地方实行郡县制和分封制并行的双轨制,AB不全面,排除;元朝实行行省制,D错误。‎ ‎10.西汉武帝是历史上一位杰出的皇帝,在位期间加强中央集权,积极开拓疆域,国力富强。以下是汉武帝作为的是 ‎①颁布推恩令 ‎ ‎②建立中朝 ‎ ‎③设立刺史 ‎ ‎④派张骞出使西域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①正确;汉武帝设立中朝,加强了君主专制,②正确;汉武帝设立刺史,监察地方,加强了中央集权,③正确;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西汉同西域的联系,④正确;①②③④正确,故选A;BCD不符合题意,排除。‎ ‎11.发展经济,关注民生是一个国家稳定的重要因素。古代帝王在稳定经济方面也有不同的举措,以下是西汉时期的 A. 兴建郑国渠,都江堰等水利工程 B. 统一货币为秦半两钱 C. 实行租庸调制 D. 采取“与民休息”,改革币制,盐铁官营,平抑物价 ‎【答案】D ‎【解析】西汉初期,统治者采取“与民休息”政策,促进经济恢复发展,汉武帝时期,改革币制,铸造五铢钱,实行盐铁官营,试行均输法,平抑物价,故D正确;战国时期兴建郑国渠,都江堰等水利工程,秦朝统一全国货币为秦半两钱,唐朝实行租庸调制,ABC不符合题意,排除。‎ ‎12.两汉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成就斐然。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①司马迁的《史记》首创了纪传体通史 ‎ ‎②汉赋是长短句,可以配乐演唱 ‎③蔡伦发明了造纸术,促进了中国及世界文化传播与发展 ‎ ‎④《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②③‎ ‎【答案】C ‎【解析】‎ 西汉司马迁著《史记》,首创纪传体通史,①正确;西汉的《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④正确;①④正确,故选C;宋词是长短句,可以配乐演唱,②错误,排除AD;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③错误,排除B。‎ ‎13.“史料实证”是高中历史学科素养之一。下图是出土于湖南的东汉豪强大族的住宅模型。院落平面呈方形,具有封闭性,墙上及屋顶有眺望口,可以站立手持武器的家丁,住宅和防御设施紧密结合。结合图片中的模型,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豪强大族割据叛乱 B. 东汉政局稳定,经济发达,设置西域都护府 C. 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 D. 社会动荡,阶级矛盾尖锐 ‎【答案】D ‎【解析】‎ 东汉时,随着土地兼并的日趋剧烈和农民的大量破产,豪强地主的经济力量和政治势力越来越大,阶级矛盾尖锐,东汉豪强地主为维护其地位往往将住宅和防御设施紧密结合,故D正确;从东汉豪强大族的住宅模型不能看出豪强大族割据叛乱,排除A;东汉豪强大族的住宅模型与设置西域都护府无关,排除B;图片是东汉豪强地主的住宅模型,不能体现百姓安居乐业,排除C。‎ ‎14.公元220年,曹丕称帝,国号魏。刘备、孙权也相继称帝,中国历史进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历史的基本特点是 A. 国家分裂,社会动荡 B. 民族迁徙与江南开发 C. 经济停滞与地方叛乱 D. 政权分立,民族融合,经济发展 ‎【答案】D ‎【解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更迭频繁,民族融合,大量北方人口南迁,促进南方经济发展,故D正确;AB不全面,排除;C项“经济停滞”表述错误,不符合史实,排除。‎ ‎15.“历史解释”是历史学科要求的核心素养之一。《宋书》中记载:“至于元嘉末,三十有九载,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百姓)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扄(门上环钮),盖东西之极盛也……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史书描述了 A. 东晋南朝江南得到开发,南方经济发展的成就 B. 南朝四个朝代都定都健康 C. 战乱频繁,破坏了社会经济 D. 宋朝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 ‎【答案】A ‎【解析】由于北方农民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方法,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放,固有东晋南朝描述“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故A正确;B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材料反映南方经济发展的成就,C错误;D与“兵车勿用,民不外劳”不符合,排除D。‎ ‎16.中国古代历史上先后出现过:文景之治、光武中兴、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这些政治较为清明时期的出现,在本质上的相同点是 A. 都是大一统,都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B. 统治者都调整统治政策,实现社会稳定、经济恢复与发展 C. 与少数民族政权实行和亲政策 D. 都进行独尊儒术,大兴儒学教育 ‎【答案】B ‎【解析】在文景之治、光武中兴、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政治较为清明时期,统治者都注重调整统治政策,实现社会稳定、经济恢复与发展,故B正确;实行中央集权制度,不一定能够出现盛世,排除A;C不符合文景之治、光武中兴,排除;D不符合文景之治,排除。‎ ‎17.“十年寒窗”、“金榜题名”、“衣锦还乡”,与这些词语有关的制度是 A. 世袭制 B. 宗法制 C. 租调制 D. 科举制 ‎【答案】D ‎【解析】“十年寒窗”、“金榜题名”、“衣锦还乡”,这些词语与科举制有关,故D正确;世袭制、宗法制强调血缘关系,不符合“十年寒窗”,排除AB;租调制是北魏的赋税制度,与这些词语无关,排除C。‎ ‎18.赋税制度的变化,反映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放松,直到实行,征税的主要标准从人丁转为财产。‎ A. 均田令 B. 十五税一 C. 两税法 D. 募役法 ‎【答案】C ‎【解析】‎ 唐朝实行两税法后,税制标准由以人丁为主变为以土地和财产为主,故C正确;均田令是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一种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与征税标准的变化无关,排除A;十五税一是农民把一年收成中的十五分之一上交国家,无法体现征税标准的变化,排除B;募役法指交钱代替服徭役,与征税的主要标准从人丁转为财产无关,排除D。‎ ‎19.“时空观念”是高中生必备的素养之一。比如在观看影视作品时,有些“穿帮”的场景,根据你学过的历史知识,就能判别出来。以下属于“穿帮”镜头的是 A. 秦始皇阅读玄奘带回的大量佛经 B. 西汉武帝吃着张骞从西域带回的葡萄 C. 唐太宗召见吐蕃求婚使臣 D. 王安石临摹颜真卿的字帖 ‎【答案】A ‎【解析】‎ 唐朝玄奘到印度取经,带回的大量佛经,秦始皇不可能阅读玄奘带回的大量佛经,A符合题意,故选A;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西汉武帝可以吃着张骞从西域带回的葡萄,B不符合题意,排除;唐太宗召见吐蕃求婚使臣,后有文成公主和吐蕃松赞干布和亲,C不符合题意,排除;颜真卿是唐朝书法家,北宋王安石可以临摹颜真卿的字帖,D不符合题意,排除。‎ ‎20.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一定时期的文化反映了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状况。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首诗歌反映的是 A. 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 B. 西汉初年的七国之乱 C. 东汉末年的张角大起义 D. 安史之乱后,社会动荡,国家走向衰落 ‎【答案】D ‎【解析】‎ 材料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反映了唐朝安史之乱后,国家走向衰落的情景,故D正确;杜甫的诗具有现实主义风格,主要反映唐朝由盛转衰的社会现实,ABC不符合题意,排除。‎ ‎21.自东汉至西晋,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 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吸引 B. 北方战乱动荡,民族矛盾尖锐 C. 西晋短期统一,政局稳定 D. 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融合 ‎【答案】A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东汉末年以来,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南迁。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族、鲜卑族、羯族、氐族、羌族,其内迁的根本原因是由于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吸引,故A正确;BCD不符合“根本原因”,排除。‎ ‎22.“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佛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迅速发展,探究其原因不包括 A. 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 B. 异域文化对人们的吸引 C. 佛教使百姓找到了精神解脱的道路 D. 佛教适合统治者控制思想的需要 ‎【答案】B ‎【解析】‎ 佛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迅速发展,原因应该从社会背景和佛教本身的特点分析,并非因为佛教是异域文化,B不是佛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迅速发展的原因,符合题意,故选B;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佛教的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等思想使百姓找到了精神解脱的道路,所以百姓容易接受佛教,AC是佛教兴盛的原因,不符合题意,排除;佛教具有麻痹百姓反抗、是百姓安于现状,有利于统治者的统治,所以统治者的支持也是佛教兴盛的原因,D不符合题意,排除。‎ ‎23.北宋初年,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围绕着“削实权、制钱谷、收精兵”,下列措施中体现经济上“制钱谷”的是 A. 设置通判监督知州 B. 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 C. 设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各州大部分赋税上缴朝廷 D. 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相权 ‎【答案】C ‎【解析】‎ ‎“制钱谷”即控制地方财政,结合所学可知,北宋设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各州大部分赋税上缴朝廷,C符合题意,故选C;A是“削实权”即削弱地方官行政权的措施,排除A;B是“收精兵”的措施,排除;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相权,这是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不符合题意,排除D。‎ ‎24.契丹族在北方草原建立了辽政权,北宋与辽经过长期的战争签订了协议,北宋每年送给辽钱物。你认为这样做的积极影响是 A. 有利于北宋统一中国 B. 宋辽之间维持了长期和平,有利于双方经济文化交流 C. 扭转了北宋在战场上的不利局面 D. 加速了北宋的社会危机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与辽经过长期的战争签订了协议——澶渊之盟,保持了长期相对和平的局面,有利于双方经济文化交流,故B正确;北宋实现了国家的局部统一,没有统一中国,A错误;澶渊之盟没有扭转了北宋在战场上的不利局面,排除C;D不属于“积极影响”,排除。‎ ‎25.据史料记载:汉武帝采纳大臣主父偃建议,将诸侯王的领地分给子弟,建立小的诸侯国。随后,出现了:“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十余里”的现象。可以得出结论:‎ A. 诸侯国的势力强大威胁中央的权威 B. 诸侯王势力被削弱了,再无力对抗中央 C. 彻底废除了分封制 D. 刺史加强了对诸侯国的监控 ‎【答案】B ‎【解析】汉武帝采纳大臣主父偃建议,将诸侯王的领地分给子弟,建立小的诸侯国,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故B正确,A错误;C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刺史,排除D。‎ ‎26.北宋派文臣做知州,设通判、转运使的实质是 A. 削夺朝中大将的兵权 B. 防止“陈桥兵变”重演 C. 防止地方分裂割据,加强中央集权 D. 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答案】C ‎【解析】北宋派文臣做知州,设通判监督知州,设立转运使把地方大部分财政收归中央,削弱了地方势力,防止地方分裂割据,加强了中央集权,故C正确;材料信息反映的是北宋对地方采取的措施,与“削夺朝中大将的兵权”无关,排除A;赵匡胤为了防止“陈桥兵变”重演,实行“杯酒释兵权”,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信息反映的是北宋对地方采取的措施,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属于加强君主专制,不符合题意,排除D。‎ ‎27.学习小组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的材料有:“铁木真统一草原各部”、“忽必烈建立元”、“实行行省制度”,从中可以推断他们研究的主题是 A. 南宋与金政权的对峙 B. 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的统一 C. 经济重心的南移 D. 宋元文化的发展与民族政策 ‎【答案】B ‎【解析】“铁木真统一草原各部”、“忽必烈建立元”、“实行行省制度”都与蒙古族有关,反映的是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故B正确;材料与南宋、金无关,排除A;材料信息没有涉及经济重心的南移问题,排除C;材料也不能看出宋文化和民族政策,排除D。‎ ‎28.元朝版图辽阔,对边疆地区实施了比较稳定的统治,在中央设置宣政院,对进行直接管理 A. 北方草原生活的突厥族 B. 西北党项族建立的西夏 C. 东北的靺鞨族 D. 西南的吐蕃地区 ‎【答案】D ‎【解析】元朝在中央设置宣政院,负责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并统辖吐蕃(今西藏)地区的军政事务,故D正确;ABC不符合题意,排除。‎ ‎29.元朝——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元朝时来自中亚、西亚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移居中国,同其他民族融合形成我国回族的前身 A. 回纥 B. 回鹘 C. 维吾尔 D. 回回 ‎【答案】D ‎【解析】元朝时许多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波斯人迁入中国,同维吾尔、蒙、汉等民族逐步融合,形成了回回民族,回回民族是我国回族的前身,故D正确;回纥是中国少数民族部落,其先祖为匈奴,回鹘是维吾尔族祖先,由回纥改名而来,AB不符合题意,排除;维吾尔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回鹘是维吾尔族祖先,不符合“来自中亚、西亚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移居中国,同其他民族融合”,排除C。‎ ‎30.如下图:“它们随山雕刻、彩绘,形象生动自然,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魏晋时期的这种艺术最明显的特点是 A. 儒家学说与佛教文化相结合 B. 绘画艺术与佛教文化相结合 C. 书法艺术与佛教文化相结合 D. 雕刻艺术与外来佛教文化相结合 ‎【答案】D ‎【解析】根据“随山雕刻、彩绘”,结合材料中的佛像图分析,说明魏晋时期的这种艺术最明显的特点是雕刻艺术与外来佛教文化相结合,故D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儒家学说,排除A;佛像是雕刻艺术,不是绘画艺术,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书法艺术,排除C。‎ 二、主观题 ‎31.统一是历史的趋势。文学著作里经常把“秦皇汉武”并称,请回答问题。‎ 材料:‎ 请回答:‎ ‎(1)秦始皇采取了哪些巩固中央集权的统治措施?‎ ‎(2)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如何进一步巩固加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答案】(1)确立皇帝制、实行三公九卿制、全国推行郡县制、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制定细密严苛的法律,焚书坑儒等。‎ ‎(2)政治上:颁布推恩令、设中朝、确立察举制、设刺史、任用酷吏;经济上:改革币制、盐铁官营、平抑物价;思想上:尊崇儒术、设五经博士;军事上:北击匈奴;设立四郡、派张骞出使西域、设西域都护府、加强对西南东南少数民族管理。‎ ‎【解析】(1)结合所学,可从确立皇帝制、实行三公九卿制、全国推行郡县制、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制定秦律、焚书坑儒等方面分析总结。‎ ‎(2)可分别从政治、经济、思想、军事等方面回答,政治上可从颁布推恩令、设中朝、实行察举制、设刺史总结;经济上可从改革币制、盐铁官营、平抑物价分析回答;思想上可从尊崇儒术、设太学分析;军事上可从北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设西域都护府、加强对西南东南少数民族管理等方面总结回答。‎ ‎32.隋唐时期的一些制度体现了与时俱进,更加促进了社会的进步。读图,回答问题 请回答:‎ ‎(1)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三省的名称及职能分别什么?三省六部制的有什么积极意义?‎ ‎(2)隋唐时期的选官制度是什么?有哪些积极作用?‎ ‎【答案】(1)名称及职能:中书省:草拟;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意义:防止宰相专权,又能集思广益,减少政策失误;分工明确,提高办事效率,加强皇权。‎ ‎(2)制度:科举制。积极影响: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 ‎【解析】‎ ‎(1)名称及职能:结合所学可知,三省分别是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中书省负责草拟,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负责执行。意义:结合所学,可从削弱宰权、加强皇权、减少政策失误、提高行政效率等方面分析总结。‎ ‎(2)结合所学可知,隋唐时期的选官制度是科举制。积极作用:可从相对公平公正、扩大统治基础、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中央集权、影响深远等角度总结回答。‎ ‎33.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各族人民一起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很多科技领先世界,作为炎黄子孙倍感自豪荣光。请完成下列图表。‎ 时间 人物 成就或地位 东晋 ‎①‎ ‎“书圣”‎ 北朝 贾思勰 ‎《 ② 》‎ 西晋 ‎③‎ ‎《禹贡地域图》‎ 唐朝 孙思邈 ‎《 ④ 》‎ ‎【答案】王羲之、《齐民要术》、裴秀、《千金方》。‎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东晋书法家王羲之被称为“书圣”,贾思勰编著农书《齐民要术》,西晋裴秀作《禹贡地域图》,唐朝孙思邈著《千金方》,故①②③④分别是王羲之、《齐民要术》、裴秀、《千金方》。‎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