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1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岳麓版第22讲 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学案
第22讲 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 1.条件 (1)政治:“光荣革命”后,英国社会稳定。 (2)经济:人口、资本流动自由,经济发展,工场手工业发达。 (3)市场:到18世纪中期,海内外市场不断扩张。 (4)技术:许多行业兴起了技术革新的热潮,开始用机器生产替代手工生产。 2.成就 (1)纺织领域:珍妮机、水力纺纱机和水力织布机等。 (2)动力领域:瓦特改良蒸汽机,推动了机器的普及。 (3)交通领域:蒸汽机车和汽轮的问世。 3.完成:19世纪中期,机器制造业诞生,机器制造业的机器化标志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成。 4.影响 (1)生产力飞速提高,新兴工业部门涌现,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2)欧美国家纷纷仿效,在政府的主导下开展工业革命,纺织业和铁路业成为两个领先的部门。 工业革命推动英国社会转型的表现 正是由于一系列纺织机器的发明,使用旧式纺车和织机的手工业者遭到了排挤,他们破产之后,便成为雇佣工人。……产生了一批租用五十英亩、一百英亩、二百英亩或者更多的土地的大佃农,他们建立起大农场……(那些小自耕农)或者流入城市出卖劳动力,或者成为农场主的雇工……随着冶铁工业和机器制造业的发展,农业机械日益增多。 ——许永璋《世界近代工业革命》 核心论点:工业革命促进英国农村封建生产关系的进一步瓦解;有利于资本主义大农场的发展;推动农业机械化。这说明工业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社会关系的转型。 1.时间: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 2.范围:英国、德国、美国和法国等几个工业发达的国家。 3.特点:科学成为技术进步的最重要推动力。 4.成就:电气和内燃机的广泛应用。新兴化学工业和钢铁 工业的发展。汽车和飞机等新型交通工具的出现。 5.影响 (1)新的工业部门兴起,旧的工业部门改进技术,飞跃发展;重工业成为整个工业的主导。 (2)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生产和资本日益集中,进入大企业时代。 1.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 2.途径:国际贸易、资本输出、武力逼迫。 3.表现 (1)欧美工业国可以从全世界范围内获得原材料和初级产品并倾销工业品或进行投资。 (2)欧美工业国之间可以自由兑换货币,它们中的一国发生经济危机会波及他国甚至影响全世界。 【教材补遗】 圈地运动 14~15世纪,在农奴制解体的过程中,英国新兴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通过暴力把农民从土地上赶走,强占农民的份地及公有地,剥夺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和所有权,限制或取消原有的共同耕地权和畜牧权,把强占的土地圈占起来,变成私有的大牧场、大农场。这就是英国历史上的“圈地运动”。圈地运动是英国历史发展走向的重大转折点,在客观上推动了英国社会结构的变化,促进了英国社会的发展。 【辨析比较】 工场≠工厂 工场是以手工劳动为主,以分散的家庭生产为组织形式;工厂是实行大机器生产,集中生产,分工细致,人成为机器的附庸。 【图示记忆】 工业革命的影响 信息提取:工业革命既是一场生产技术的革命,也是一场社会关系的革命,推动了英国城市化的进程,并助推英国在19世纪中期成为“世界工厂”。 【概念阐释】 垄断组织 垄断组织是指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或几个经济部门中居于重要地位的大企业之间的联合。它们凭借这种联合所建立的统治地位,控制相应部门的商品生产,瓜分销售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规定垄断价格, 攫取高额利润。垄断组织在本质上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教材补遗】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指19世纪六七十年代至20世纪初形成的资本主义世界政治经济体系,即世界范围内通过资本主义国家和其他非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相互经济联系而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包括资本主义世界政治体系(指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确立)、经济体系(指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整个世界被纳入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殖民体系(指亚非拉广大地区沦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半殖民地)。 重点一 改变世界的力量——两次工业革命 【论点】 1.手工工场与工厂比较 (1)相似点:都是资本主义发展不同时期的生产组织形式,因而都是以雇佣工人的劳动分工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生产。 (2)不同点 ①手工工场以手工操作为主;工厂主要运用机器大生产。 ②手工工场的雇佣工人往往是在分散的状态下生产,而工厂的工人则相对集中。由此可见,工厂比手工工场更能提高生产率,从而更加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比较工厂制度与垄断组织的异同点 (1)不同点 ①出现的时期不同。工厂制度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产物,而垄断组织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 ②生产的手段不同。工厂制度主要靠机器生产,而垄断组织主要靠科技提高生产效率。 ③规模不同。前者规模较小,是中小企业;而后者是大企业,规模空前扩大。 ④影响不同。工厂制度的出现推动了机器普及和推广,使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垄断组织的产生是资本主义国家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的重要标志,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2)相同点 ①都是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结果,都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变化的重要表现。 ②都是资本主义经济生产的重要组织形式。 ③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④垄断组织是在工厂制度的基础上形成的。 史料一 1769年,一种全新的蒸汽机终于在瓦特的手中诞生了。它大大促进了机器的运用和工厂的生产,使工业技术的变革出现了新的飞跃。……机器制造业的出现标志着英国工业革命基本完成。工业革命使英国走进了现代化的大门,这也迫使整个世界追随着英国的脚步向现代化的方向前进,促进了整个世界的发展。 ——何飞鹏《蒸汽机与英国经济的发展》 史料二 第二次工业革命同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具有以下三个特点:首先,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许多技术发明都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而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自然科学的新发展,开始同工业生产紧密地结合起来,科学在推动生产力发展方面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它与技术的结合使第二次工业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其次,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而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个资本主义国家同时进行。第三,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时,有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如日本尚未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对它们来说,两次工业革命是交叉进行的。它们既可以吸收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成果,又可以直接利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新技术,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也比较快。 【史料解读】 (1)史料一表明,由于工业革命时期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生产组织由“手工工场”变为“工厂”,工厂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 (2)史料二列举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相较第一次工业革命出现的新特点。 【问题思考】 (1)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归纳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试答: (2)根据史料二指出,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出现了哪些新特点? 试答: 【提示】 (1)①生产方式: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②技术来源:源于手工工匠的实践经验,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③开始部门:首先发生在棉纺织部门。④范围:首先发生在英国,很快扩展到欧洲大陆和美国等地。 (2)自然科学与技术结合紧密(也可以表达为“科技含量高”) ;范围广;日本等资本主义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历史追问】 依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工业革命的原因。 试答: 【提示】 君主立宪制(或资产阶级代议制)提供的政治保证;资本的原始积累;圈地运动提供的自由劳动力;国内外市场的扩大;手工工场时期生产技术的进步。 工业革命对社会转型的影响 1.促使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工业革命所带来的机器化生产方式是对传统生产方式的巨大突破,而新技术革命则使生产方式面临从单纯增长到可持续发展的挑战。而且,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从竞争走向合作,从国内合作走向国际协调,也成为生产方式变革的重要方面。 2.促使工业现代化转型:工业现代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和国防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也是工业化的重要内容。 3.促使城市化转型: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经济地理状况和人口结构,加快了人口向城市的流动。工业的发展使英国经济的重心迅速向拥有丰富煤铁资源的西北地区转移。 4.促使社会思想转型:工业化和法国革命两种力量联合在一起,导致了1815年以后种种新学说的产生与发展,在1848年的欧洲普遍革命中发挥了作用。 5.促使社会形态转型:经济形态上,工业取代农业占主导,城市化进程加快;政治形态上,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成为社会两大阶级,社会改革进一步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意识形态上,促进了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了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两次工业革命的比较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动力 蒸汽 电力 发明者 工匠 科学家和工程师 科技含量 科学与技术尚未真正结合 科学理论指导,与生产技术紧密结合 发展进程 首发英国,逐步扩展到其他国家 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起始部门 轻工业 重工业 经济结构和 生产组织 工厂取代手工工场成为主要生产组织形式 进入大企业时代,垄断组织出现 经济格局 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欧美其他工业国家崛起, 建立经济霸权 冲击英国的经济霸权 经济思想 自由主义取代重商主义 垄断资本家在一定程度上放弃了自由竞争的信条 殖民扩张 掠夺原料,输出商品 资本输出,瓜分世界 重点二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解读】 图片从世界贸易总额、贸易路线、贸易中心、铁路干线、人口流动、原料产地等角度反映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结论】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表现 (1)空间范围日益扩大:经历了从国内市场到国际市场、从区域贸易到世界贸易的发展过程。 (2)联系方式更加快捷:交通运输方式经历了从马、帆船运载到汽船、火车、汽车、飞机运载的过程;商品信息传递经历了从人员传递到通过电报、电话以及网络传递的方式;商品运输的速度和运载量迅速扩大。 (3)商品种类迅速增加:由农牧业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交换,到工业产品与原料的交换,再到资金、劳动力与商业服务的交换。 (4)市场资本总额和贸易总额持续增长。 (5)市场组织、维护机制不断完善:通过建立银行、交易所,成立政府特许公司、垄断公司等工业公司和商业公司,保障商品生产和流通的顺畅。 (6)贸易中心的不断变化:古代以区域贸易为主;1400~1800年,西班牙、葡萄牙、荷兰一度成为大西洋贸易的中心;工业革命后英国成为世界贸易的中心,后来美国取而代之;如今,中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日益突出。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途径、特点 史料一 19世纪晚期起,资本主义列强……资本输出、掠夺性贸易, 再加上海陆交通和通讯事业的大发展,最终摧毁了一切落后国家和民族的堡垒,瓦解了它们的传统自然经济,从而把所有国家和地区都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轨道。 ——《全球通史》 史料二 在19世纪五六十年代,卷入世界市场的大多是农业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它们共同围绕着一个巨大的工业中心——英国。英国消费它们的原料,同时供给它们必需的工业品。从 1870年至1913 年,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两倍多。其中1900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为:英国19%,美国12%,德国13%,法国9%。 史料三 (1900年前后)帝国主义指欧洲国家——也包括后来的日本和美国——对世界的控制。有时这种控制是通过旧的手段——例如武力完成的。但是,更为经常的是通过贸易、投资和商业活动,使列强从殖民地获利,在不直接进行政治控制的前提下,影响殖民地的事务。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史料解读】 (1)史料一从商品交换、殖民掠夺、交通技术条件等方面归纳世界市场形成的途径。 (2)史料二说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世界贸易发展的表现及特点。 (3)史料三主要说明列强控制世界的方式与手段。 【问题思考】 (1)根据史料一,归纳世界市场形成的途径。 试答: (2)根据史料二,概括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世界贸易发展的特点。 试答: (3)根据史料三,概括1900年前后,西方国家“对世界的控制”的三种主要方式,并结合中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有关史实加以说明。 试答: 【提示】 (1)世界市场形成的重要途径有国际贸易、殖民掠夺、新式交通工具和通讯事业的发展。 (2) 大量农业国家被卷入世界市场;国际贸易额持续增长;欧美发达国家主导国际贸易但发展不平衡。 (3)方式:殖民战争、经济侵略、政治控制。 史实:通过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社会;对中国进行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控制中国经济命脉;强迫签署《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等不平等条约,使清廷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历史追问】 依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等同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吗? 试答: 【提示】 否。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不等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包括三个部分:资本主义政治体系、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为主要特征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故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只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一部分。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阶段特征 阶段 推动因素 主要资本 主要途径 影响 15世纪末至 16世纪 新航路 的开辟 商业 资本 欧洲殖民侵略、扩张和掠夺 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17世纪至 18世纪中期 殖民扩张 世界市场得到拓展 18世纪中 期至19世 纪中后期 工业 革命 工业 资本 商品输出 世界市场 基本形成 19世纪中 后期至20 世纪初 第二次 工业革命 私人垄断资本 瓜分世 界、资本 输出 世界市场 最终形成 辩证地分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 1.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世界市场的形成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生产技术的传播,扩大了工业文明对世界的影响,加强了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联系,推动了世界贸易和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形成。 2.从道德的角度看:世界市场的形成是资本主义列强对亚非拉国家和地区进行掠夺和剥削的产物,造成了亚非拉国家和地区的贫穷和落后。 3.从文明演进的角度看:世界市场的形成, 客观上促进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在全球的传播,结束了人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狭隘性,有利于世界文明的交流和发展。 [研真题·引领航向] 1.(2019·高考全国卷Ⅰ·T34)工业革命前,英国矿井里使用蒸汽唧筒抽水。1765年,修理过唧筒的瓦特发明了一种单动式蒸汽机,后在工厂主的合作和资助下,终于改进制成“万能蒸汽机”,并广泛使用到工业领域。该过程表明,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生产领域的主要发明创造( ) 命题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A.源自于劳动实践 B.依赖于科学理论的突破 C.取决于资金保障 D.得益于各阶层广泛参与 解析:选A。由材料“1765年,修理过唧筒的瓦特发明了一种单动式蒸汽机……改进制成‘万能蒸汽机’,并广泛使用到工业领域”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生产领域的主要发明创造源自劳动实践,故选A项。由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时, 科学与技术尚未真正结合,排除B项;C项错在“取决于”,故排除;D项错在“各阶层广泛参与”,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的发明大多来自一线工人,故排除。 2.(2017·高考全国卷Ⅰ·T33)综合下表可知,在工业革命期间,英国( ) 英国国民总收入变化表 年份 约1770 约1790~ 1793 约1830~ 1835 数额(百万英镑) 140 175 360 英国工人实际工资变化表 (即按实际购买力计算的工资,1851年为100) 年份 1755 1797 1835 指数 42.74 42.48 78.69 命题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A.工人实际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 B.经济快速发展依赖于廉价的劳动力 C.工人生活整体上没有改善 D.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解析:选D。结合题干材料可知,工业革命期间,英国国民总收入增长迅速,工人实际工资增长较慢,甚至出现下降,这说明英国社会财富得到迅速积累,而工人的工资增长有限,英国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D项正确。结合表中数据明显可知,A项错误,排除;英国工人不等同于廉价劳动力,B项错误;工业革命时期,工人生活整体上有明显改善,C项错误。 3.(2016·高考全国卷Ⅲ·T33)19世纪60年代,总长超过3万英里的美国铁路有多种轨距。南部铁路轨距以5英尺居多,北部最普遍的轨距是4.9英尺,部分地区还采用6英尺、5.6英尺的轨距。这反映出当时美国( ) 命题点:美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 A.尚未形成成熟的统一国内市场 B.铁路是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 C.科技水平限制了制造业的发展 D.战争破坏了基础交通设施建设 解析:选A。B、D两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C项不符合历史事实。南北铁路轨距不同,与内战前美国南方和北方两种不同经济制度的矛盾有关,北方资本主义工商业发达,南方盛行种植园经济,铁轨轨距不同反映了美国尚未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故选A项。 4.(2018·高考全国卷Ⅰ·T34)传统观点认为,英国成为工业革命发源地,是因为英国最早具备了技术、市场等经济条件;后来有研究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又有学者提出,煤铁资源丰富、易于开采等自然条件是其重要因素。据此可知,关于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认识( ) 命题点:多角度看待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背景 A.只能有一种正确合理的观点 B.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 C.缺少对欧洲其他国家的观察 D.后期学者研究比传统观点可信 解析:选B。材料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研究者将不同的新因素加入英国首先发生工业革命的原因之中,最初研究者只关注了经济因素,而后期研究者加入了政治因素和资源因素,说明研究的视角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全面,故B项正确。材料中的观点都合理,但不一定都全面,“只能有一种正确合理的观点”的说法是不正确的,排除A项;英国工业革命发生时,欧洲其他国家大多是封建国家,对英国工业革命首先发生的研究不可能参照这些国家,排除C项;后期研究者观点可能更全面,但不一定更可信,历史研究的可信度来自历史事实,而不是研究时间上的先后,排除D项。 5.(2015·高考全国卷Ⅱ·T33)英、美、法、德工业生产总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表 年代 1870 1896~1900 1913 比例 78% 74% 72% 由上表可以推知,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 ) 命题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A.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开始盛极而衰 B.世界各地的工业化有所发展 C.世界各国工业发展差距明显缩小 D.世界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解析:选B。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史实准确解读表格信息。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欧美大多数国家正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故A项错误。这一时期,以英、美、德、法为代表的欧美国家生产力持续快速发展,但其工业生产总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却不断降低,这说明世界其他国家的工业化也在不断发展,故选B项。表中只是给出英、美、法、德四国的工业生产总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的变化情况,没有其他国家的相关信息,故无法得出C项的结论。D项表述正确,但是无法从表中得出,故排除。 6.(2016·高考全国卷Ⅱ·T33)英国18世纪人口死亡率明显下降,但1816年以后死亡率上升。1831~1841年,工厂集中的伯明翰每千人死亡率由14.6上升到27.2,利物浦由21上升到34.8,导致上述情况发生的重要原因是( ) 命题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A.城市环境极其恶化 B.化学工业污染严重 C.人口膨胀食物短缺 D.医疗技术水平下降 解析:选A。由题干中的“1816年以后死亡率上升”“1831~1841年”“工厂集中”等可知A项符合题意。化学工业主要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得到发展,不符合题干时间信息,排除B项;C项与题意无关;工业革命时期医疗水平得到提升,排除D项。 [练模拟·能力提升] 1.(命题点:英国发生工业革命的条件)从1630年到1809年,英国总共批准了3 241项专利,其中1750年以后占2 639项,工业革命高峰期间的1800~1809年,有924项发明获得专利。这表明( ) A.工业革命是一次技术革命 B.专利保护推动了工业革命 C.政府领导工业革命的开展 D.工业革命完善了专利制度 解析:选B。材料强调的是工业革命高峰时期发明获得专利数量的增加,而非强调发明数量的增加,材料的主旨不是突出工业革命中的技术革命,故A项错误;工业革命高峰时期发明获得专利数量的增加,体现出专利保护推动了工业革命高峰的到来,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出发明获得专利数量的增加,没有涉及政府的领导,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出发明获得专利数量的增加,没有涉及专利制度自身的完善,故D项错误。 2.(命题点:工业革命的结果)据统计,1700~1750年,英国国内产业增长7%,出口产业增长了76%;1750~1770年,二者又分别增长了7%和80%。经济的发展( ) A.奠定了英国的世界工厂地位 B.呼唤了工业革命时代的到来 C.使英国成为世界贸易的中心 D.开启了农业资本主义化进程 解析:选B。材料反映出英国国内产业增长无法满足出口产业的快速增长,经济的发展呼唤工业革命时代的到来,故选B项;A项出现在英国完成工业革命之后,不符合材料时间限制,排除A项;C项出现在英国完成工业革命之后,不符合材料时间限制,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英国工业领域的变化,与农业的资本主义化进程无关,排除D项。 3.(命题点:工业革命的影响)19世纪,欧洲工人的工资有明显增长,工人家庭的食品支出下降了25%。工人们既有结余用以订阅报纸,也可以到音乐厅和咖啡厅休闲。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 A.殖民掠夺积累财富 B.商品输出获利丰厚 C.工人斗争改善待遇 D.生产方式发生变革 解析:选D。据材料“19世纪,欧洲工人的工资有明显增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工人在其中受益,即材料中这一状况的出现是生产方式变革的结果,故D项正确。 4.(命题点:工业革命的影响)下表是1750~1850年间英国266位工业家在创建其大型工业企业时所属社会阶层分布表。从表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社会阶层划分 数量 所占总数比例(%) 上等阶级 8 3.0 中等阶级 142 53.4 底层中等阶级 85 32.0 劳工阶级 31 11.6 A.工业革命推动了产业结构的变化 B.工业革命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 C.19世纪英国已经完成了工业化 D.工业革命推动了社会结构变化 解析:选D。根据材料“266位工业家在创建其大型工业企业时所属社会阶层分布表”可知,中等阶级所占比重最大,底层中等阶级次之,这反映出工业革命期间中等阶层和劳工阶层崛起,由此可推知,工业革命推动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故D项正确。 5.(命题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下表为1874~1900年英、美、法、德工业年平均增长率(%)统计表。 英国 美国 法国 德国 1874~1890年 1.7 5.2 2.1 3.5 1891~1900年 1.6 3.5 2.6 4.8 由此可以推知,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 ) A.欧美发达国家工业增速开始放缓 B.资本主义世界多中心格局已形成 C.欧美主要国家经济地位急剧变化 D.英法两国的国际影响力渐趋下降 解析:选C。根据表格可知,英法两国的工业年平均增长率明显低于美德,这说明欧美主要国家经济地位急剧变化,故选C项。 6.(命题点:第二次工业革命对德国的影响)普鲁士时期流行针对法国的爱国歌曲《莱茵河上的警惕》。19世纪末,宣扬全球扩张的《德国至上》成了德国非正式的国歌。这一变化反映了( ) A.民族主义思潮席卷欧洲各国 B.欧洲大国间力量对比失衡 C.法德矛盾成为欧陆主要矛盾 D.德国挑战美国霸权野心 解析:选B。由针对法国到宣扬全球扩张,这说明德国的实力迅速增长,反映了欧洲大国间力量对比失衡,故选B项;材料只涉及有关德国的歌曲,不能说明民族主义思潮席整个欧洲,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法德矛盾的存在。但无法说明法德矛盾是欧陆主要矛盾,排除C项;19世纪末,英德矛盾是帝国主义间最主要的矛盾,德国挑战美国霸权野心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建议用时:45分钟) 一、选择题 1.(2020·乌鲁木齐一诊)经济史学家认为,英国工业革命基本上是无意向性的、群众自发的社会经济现象,它不是由国家运用政治权力组织和推动的,这一自发经济现象首先兴起于英国当然有其社会人文因素。他们的依据是英国( ) A.逐步成为世界工厂 B.市场需求的增长 C.科学技术的大突破 D.君主专制的削弱 解析:选B。根据题干“英国工业革命基本上是……自发的社会经济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直接得益于市场需求的增长,故选B项。 2.(2020·江西省百所名校高三阶段性诊断考试)下面是1700~1800年英国国内工业品消费占整个工业品消费比重变化情况统计图(单位:%)。对此的合理解释是( ) A.海外市场不断扩大 B.资本积累引起消费水平下降 C.工业产值略有滑坡 D.经济危机导致产品严重滞销 解析:选A。根据统计图信息可知1700~1800年英国国内工业品消费占整个工业品消费比重呈下降趋势,1700~1800年是英国工业革命期间,海外市场不断扩大,大量工业品被输往海外,故A项正确。 3.(2020·宿迁期末)在近代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模式处于不断发展和变化中。其在19世纪中期最主要特征是( ) A.实行竞争和自由放任政策 B.生产和资本集中化 C.以国家力量干预社会经济 D.垄断组织的国际化 解析:选A。19世纪中期是工业革命时期,奉行的是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故选A项;生产和资本集中化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排除B项;以国家力量干预社会经济从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新政开始,排除C项;垄断组织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排除D项。 4.(2020·皖南八校联考)18世纪中期以后,在英国国家财政收入的构成中,土地税所占的比例呈现了一种逐步下降的趋势。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结构的变化 B.农业生产的衰退 C.对外贸易的发展 D.税收政策的调整 解析:选A。在18世纪60年代,英国开始了工业革命,在经济结构中,工业的比重逐渐增加,而农业的比重逐渐降低,从而导致土地税的比例逐步下降,故A项正确。 5.(2020·咸宁联考)1789年,英国人斯莱特逃过了英国出境监察,进入美国制造出了英国的阿克莱特纺织机;1793年,罗得岛上建起了美国第一座装有阿克莱特纺织机的工厂。由此可知( ) A.欧洲社会动荡不堪 B.建立民主政体十分必要 C.英国限制人口迁移 D.工业革命得以扩展 解析:选D。“1793年,罗得岛上建起了美国第一座装有阿克莱特纺织机的工厂”可知,美国也开始了工业革命,故D项正确。 6.(2020·四川省教考联盟诊断性考试)据统计,从1775年到1815年大约有25万人移居美国,1820~1860年则有约500万人移居美国,比1790年整个美国人口还要多。对美国而言,移民的涌入( ) A.加速了工业化发展进程 B.消除了国内的种族矛盾 C.带来了巨大的人口压力 D.促成了国内市场的形成 解析:选A。美国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在这一时期大量人口移居美国,为美国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进而加速了美国工业化发展进程,故选A项。 7.(2020·肇庆三模)从1872年开始,法国政府创立了一批徒工学校。1879年,成立了技术教育委员会。1880年,制定了《徒工手工学校和初等学校补习学校法》,把徒工学校纳入学校教育系统。对此解释最合理的是( ) A.人文主义对人的关注 B.无产阶级的英勇斗争 C.工业革命对技术工人的巨大需求 D.民主政治发展对国民的素质要求 解析:选C。据材料“1872~1880年”“徒工学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国政府意在应对第二次工业革命对技术工人的巨大需求,故选C项。 8.(2020·厦门期末)19世纪初,英国殖民者欧文考察东非后,竭力主张废除奴隶贸易,就地利用当地资源,他说:“这些新的资源将为我国的企业和工业开放。”这一主张反映了当时( ) A.资本原始积累不断扩张的需要 B.重商主义者增值国家财富的强烈诉求 C.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开始建立 D.商品输出逐渐成为经济侵略主要手段 解析:选D。据材料“这些新的资源将为我国的企业和工业开放”并联系背景可知,19世纪初,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商品输出逐渐成为经济侵略的主要手段,故选D项。 9.(2020·天一大联考)下表是1850~1900年德国各经济领域就业比重统计表。 年份 所占比重(%) 就业总 人数 (万人) 第一产 业(农业) 第二产 业(工业) 第三产业 (服务业) 1850 55 24 21 1 580 1875 49 30 21 1 860 1900 38 37 25 2 550 这一统计表明德国( ) A.农业经济走向严重衰退 B.社会经济转型日益加速 C.国民经济结构出现失衡 D.劳动力就业率得到提高 解析:选B。1850~1900年德国第一产业(农业)的就业比重不断减少,第二产业(工业)和第三产业(服务业)的就业比重不断增加,这说明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社会经济的转型趋势日益明显,故选B项。 10.(2020·广东六校联考) 导致下面德意志帝国时期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德意志帝国时期人口出生和死亡率状况表(单位:每1 000居民) 年平均率 时期 出生人口 死亡人口 净增人口 1871~1880年 40.7 28.8 11.9 1881~1890年 38.2 26.5 11.7 1891~1900年 37.4 23.5 13.9 1901~1910年 33.9 19.7 14.2 1911年 29.5 18.2 11.3 1912年 29.1 16.4 12.7 A.人们生育观念的变化 B.现代工业文明的影响 C.生活条件的大幅改善 D.医疗卫生条件的提升 解析:选B。从表格可以看出,在出生率下降的同时死亡率也在下降,根据材料时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正值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德国工业飞速发展,从而导致此变化的出现,故B项正确。 11.(2020·梧州调研)1903年,有英国企业家宣称:最初,自己单独经营一家企业,后来有了几个合作者。当实业超过了合作者所提供的资本,于是,就组织了股份公司。现在,又需要把若干股份公司集合成为我们所谓的一种联合。这说明“联合”( ) A.加剧了市场的不稳定性 B.适应了工业化发展的需要 C.推动了自由主义的发展 D.标志着世界市场的扩大 解析:选B。据材料“1903年”“把若干股份公司集合成为我们所谓的一种联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中的“联合”是指垄断组织,垄断组织适应了工业大发展的需求,故B项正确。 12.(2020·肇庆高三统测)从公元1000年到1750年,西欧国民收入人均年增长率低于0.1%;18世纪,这一增长率提高到1%到1.5%;19世纪至20世纪上半叶,年增长率为3%。出现这一增速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B.欧美主导的世界市场的形成 C.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 D.西欧疯狂的殖民扩张 解析:选C。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开始于罗斯福新政时期,在二战后大规模推行,故A项错误;欧美主导的世界市场的形成是在19世纪末,与题目的时间不符,故 B项错误;根据材料“18世纪”和“19世纪至20世纪上半叶”可知,这一时期处于两次工业革命时期,故C项正确;西欧殖民扩张是在17世纪,与题目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3.(2020·江淮十校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位于欧洲北端的英国是一个颇为独特的国家。长久以来,英国一直居于“文明世界”的边缘,但正是这样一个小小岛国,却率先敲开通向现代世界的大门,英国从地理边缘变成了世界的中心,而地缘的中心实则就是文明的中心。凭借这种新文明,一个小小岛国成了世界现代化进程的领头羊。 ——据《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二 工厂又称制造厂,是一类用以生产货物的大型工业建筑物。大部分工厂都拥有以大型机器或设备构成的生产线。在世界近代史中泛指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即使用机械化劳动代替手工劳动的资本主义工业场所。 工业化的机器和厂房是非常昂贵的投资,股份公司迅速成为工业社会普遍的企业组织形式。同时,投资银行、证券经纪公司和其他金融企业为了适应股份公司的需要也纷纷兴起。 1799年,欧文与他后来的岳父合伙创办了新拉纳克工厂,欧文任经理。欧文把工人的工作时间缩短为10小时,禁止不满九岁的童工劳动,提高工人工资,工厂暂时停止工资照付。改善工人的生活和劳动条件,设立工厂商店向工人出售比普通市场价格便宜的消费品,开办工厂子弟小学、幼儿园和托儿所,建立工人互助储金会。 1788年,卡特莱特在建造雷特福德工厂时投资350英镑用于经理室、会计室和门房的建设,此举使他的工厂获得了“革命工厂”的称誉。1834年,英国通过了“济贫法修正案”,即“新济贫法”。改进济贫管理,建立中央济贫管理机构,改变过去以院外救济为主的政策,而变为以院内救济为主,对救济资格严格审查,实施普遍救济的原则,扩大了社会救济的范围。 (1)依据材料一,指出英国跳跃式发展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社会发展出现的新变化,并谈谈英国的发展对我国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答案:(1)表现:由地理边缘到世界中心;由小小岛国到现代化进程的领头羊。原因:新航路开辟后贸易中心的转移;宗教改革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统治;工业革命大大推动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任答三点即可) (2)新变化:生产模式,工厂制大机器生产;管理模式,催生了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企业形式,股份制公司大量出现;投资金融,投资银行、证券公司等兴起;社会保障机制,既有个人慈善,也有政府立法。启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大力发展生产力;注重科技创新;发展经济的同时要逐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在《英格兰和苏格兰旅行记》一书中对1859年的利物浦有过这样的描述:“穿过一条条狭窄而泥泞的街道,在这些地方英国贫贱的一面展现出来它的丑恶百态。……劳动力价贱,多少工人被关在散发恶臭的房间里,每天工作十五小时,没有罩衫,没有衬裙,甚至没有衬衣,就裹在一床破被单里!……可到了港口,它就显出大都市的样子……有一些美国快速帆船,体积庞大……世界各国的国旗飘扬在轻舞中,用它们那鲜艳夺目的色彩打破天空一色的灰暗。码头上的斜坡上,小山似的包裹中露出咖啡、糖和棉花;还有一堆堆洋苏木即桃花心木,所有这些殖民地的产品,使空气中弥漫着种种奇特的味道……适于各类用途的稀奇古怪的机器,如吊车、起重机等,所有的机械动物都在不同地工作……” 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描述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解析:本题通过对利物浦的描述,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历史现象主要从工业革命后的产生的新问题,对外殖民扩张及世界联系的角度分析,可截取材料中某一历史情节,分析其出现的原因,并对其评价,如本题可从殖民扩张带来的现象分析,对其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进行评价即可。 答案:示例 情节:所有这些殖民地的产品,使空气中弥漫着种种奇特的味道。 现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进一步强化对外殖民。 概述:为了满足工业生产的需要,工业革命后,以英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范围内抢占商品市场,使更多地区沦为商品倾销地和原料供应地。 评价:殖民扩张进一步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进一步增加资本积累;使整个世界的联系更为密切,世界市场更为拓展;给殖民地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造成了亚非拉地区的长期落后。东方和西方之间的差距也越拉越大,造成东方从属于西方;客观上给殖民地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冲击了原有的文化观念,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