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二轮复习专题讲义:第10课时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与三民主义学案
专题七 近代中国思想 [思维导图] 第10课时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与三民主义 一、专题主线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的主题是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相结合,国人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经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到“思想文化”的渐进过程。 主线一 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地主阶级学“器物”。 主线二 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资产阶级学“制度”。 主线三 1915年到1919年,资产阶级学“思想文化”。 主线四 五四运动以后,无产阶级“以俄为师”。 二、真题再现 1. (2018·全国Ⅰ卷·T29)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合适中国国情的争论,有人反对走俄国式的道路,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增加富力”,发展实业;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这场争论 A.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B.使思想界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 C.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D.消除了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的分歧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思想·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解题思路】材料涉及五四运动后国人对救国道路的探索与思想争论,设问的方向是分析争论的影响。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是中共在国共十年对峙中探索出来的革命道路,与材料时间不符,A项错误;这场争论围绕社会主义是否合适中国国情展开,欧美社会制度不是讨论的中心问题,B项错误;这场争论促进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为中共成立准备了思想条件,C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通过这场争论知识分子达成了共识,D项错误。 【答案】C 2. (2017·全国Ⅰ卷·T29)1904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1883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78%,直隶亦有172人,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351人。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 A.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 B.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 C.清政府鼓励留学的政策发生变化 D.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西学东渐·留日学生。 【解题思路】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是近代被迫开放较早、旧的政治思想等因素受冲击比较早的地区,留日学生较多,造成区域分布不平衡,A项正确;此时革命运动主要集中在两广地区,到武昌起义时,中心才转移到长江流域, B项错误;甲午战后清政府鼓励国人到日本留学,留学政策没有发生变化,C项错误;长江流域是英国的势力范围,日本在华的势力范围在福建,但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其他省份留学生也多,D项错误。 答案:A 三、 考纲解读 【考纲分析】 1.维新思想 突出考查维新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特点等,同时也要注意思想解放运动的积极作用,也可从近代化角度考查思想解放的发展历程,要着重把握近代化和救亡图存两个核心主题。 2.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重点考查新旧三民主义的时代背景、内容差异、深远影响等,同时也要注意与传统中国文化、西方启蒙思想的关联。 3.新文化运动 考查近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新旧文化的碰撞,尤其要注意批判、继承、借鉴的特点,关注儒家思想的命运、学习西方深入到思想文化层次这一阶段特征,强调传统文化在近代社会的合理价值。 4.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考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的背景、历程和作用,尤其是为中共诞生准备了思想基础。 【核心考点】 考点一 新思潮的萌发和洋务思想 (一)新思潮的萌发 由于统治危机的日益加深;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鸦片战争失败的刺激。魏源编写《海国图志》,系统介绍了西方史地和科学技术知识,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林则徐开始将外文资料,编译成《四洲志》《各国律例》;搜集、绘制西方战舰图样,仿制西方战舰。“师夷长技以制夷”成为近代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口号,同时也是对几千年传统心态的一次挑战,对当时知识界解放思想和向西方学习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二)洋务思想 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政府内外交困;19世纪60年代,西学更加广泛的传入中国。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求富”,主张在维护固有的制度和纲常礼教的前提下,采用西方的实用科技,维护清政府统治。上述思想冲击了传统的“夷夏之辩”的观念,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其实践促进了中国的早期现代化进程;但是其只局限于学习西方科技,没有触及到封建制度。 考点二 维新思想 1.随着洋务运动开展和西方思想文化的传入;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产生。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冯桂芬、王韬、郑观应等。他们的思想只是针对具体问题提出一些改革主张,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也没有付诸实践,但是为康、梁的维新思想作了思想理论上的准备 2.甲午战败,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深重;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兴起,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以康有为、梁启超、严复为首的维新派开始用西方政治制度和思想来评判中国,提出了系统的理论和明确的施政纲领,要求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文化。 3. 康有为把西方学说同儒家思想结合起来,把维新思想转变为政治变法活动。其变法图存、发展资本主义主张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要求,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们的觉醒,冲击了封建主义思想,具有爱国性和进步性;但从维护封建制度的传统思想中寻求出路,体现其局限性和软弱性。 考点三 新文化运动的产生、发展和分化 1. 前期主要内容: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唤起了人们对国家政治的关心;但是对东西方文化的态度存在片面化、绝对化倾向。 2. 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工人阶级队伍壮大,工人运动深入发展;中国民主革命也需要一种先进思想的指导。十月革命以后,特别是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成为强大的社会思潮,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性质,成为先进的知识分子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考点四 三民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1. 孙中山在《民报》的《发刊词》里正式提出并诠释了“三民主义”,即“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集中代表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利益,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和发展经济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2. 1924年,孙中山在国民党一大上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体现了其对中国民主革命有了新的认识。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大革命的指导思想,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兴起。 【课堂演练】 1. 1864年曾国藩在江宁府学创建金陵官书局,刊印图书以经史为主,诗文次之,其对编译西方科技著作也颇为重视,刊印了《几何原本》、《重学》等书籍。曾国藩此举 A. 兴办民族工业以自强求富 B. 重整儒学以镇压太平天国 C. 中西兼备以推动思想启蒙 D. 以中学为本辅以强国之术 D 解析:材料没有提及民族工业信息,A项错误;太平天国此时已失败,B项错误;思想启蒙不符合材料主旨,C项错误;“刊印图书以经史为主,诗文次之,其对编译西方科技著作也颇为重视”说明曾国藩实践了中体西用的思想,D项正确。 2. 19世纪末,西方基督教涌入中国,康有为将老子和墨子归到了孔子的靡下,将孔学包括诸子百家在内的中国本土文化称为孔教。戊戌维新前,梁启超也认同康有为将孔子之学称为孔教,使孔教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康、梁此举的主要意图是 A. 整合传统文化使其融人世界文明 B. 利用传统文化传播西方的政治学说 C. 为“尊孔复古”的逆流营造声势 D. 改造中国文化完成救亡图存的使命 D解析:题干材料表明康、梁此举的主要意图是改造中国文化完成救亡图存的使命,故D项正确;A、B、C项材料都没有体现,均可排除。 3. 1917年,梁漱溟应蔡元培先生之请出任北京大学讲师,授课当天就倡言要为孔子讨个说法:“我觉得我有一个最大的责任,即替中国儒家作一个说明,开出一个与现代学术接头的机会。”对梁激溟所说的“责任”,合理的解释是 A. 以实际行动响应文学革命 B. 借鉴西学以明辨儒学真伪 C. 固守传统文化反对新文化 D. 勇于挖掘儒学的当代价值 D解析:材料中的“为孔子讨个说法”“替中国儒家作一个说明”等信息表明,梁漱溟所谓“责任”即要研究真正的孔子思想,为儒家学说“开出一个与现代学术接头的机会”即要在现实中弘扬传统儒家思想的精髓,使之为现实服务,故D项符合题意。 4. 孙中山认为,共和是中国政治之精髓,先哲之遗业;人们所共尊的尧、舜、禹三代就 “天下为公”的自治共和时代,共和制度是中国政治的古老传统。据此可知,孙中山意在 A. 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 剖析民主共和制度的实质 C. 为民权主义寻找历史依据 D. 继承和发展儒家传统文化 C解析:孙中山将共和与尧舜禹自治共和时代联系起来,并认为共和制度是中国政治的古老传统,这说明孙中山为民权主义寻找历史依据,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批判君主专制,没有剖析民主共和制度的实质,故A、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继承儒家传统文化,故D项错误。 四、典例精析 [经典例题] 1. (2018·全国Ⅱ卷·T29)1923年底,孙中山认为:“ 俄革命六年成功,而我则十二年尚未成功,何以故?则由于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前此因无可仿效。法国革命八十年成功,美国革命血战八年而始得独立,因均无一定成功之方法。惟今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其意在 A.走苏俄革命的道路 B.放弃资产阶级代议制 C.加强革命的领导核心 D.改变反封建的斗争目标 解析:孙中山的革命目标是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建立资产阶级代议制,所以不可能走苏俄革命道路,也没有放弃实现资本主义民主,故A、B项错误;由材料“1923年底”的时间信息可知,孙中山意在吸取俄国革命的经验,并用三大政策重新解读三民主义,促成国共合作,以加强革命领导核心,C项正确;孙中山终生致力于反封建革命斗争,没有改变反封建的斗争目标,D项错误。 答案:C 2. (2018·全国Ⅲ卷·T 28)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严复意在 A.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 B.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 C.传播“中体西用”思想 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 解析:19世纪末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严复将生物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相联系,是为救亡图存服务,A项错误;严复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没有倡导反清革命,也不是为了传播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故B、C项错误;严复此举的目的是通过宣传社会进化论思想以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D项正确。 答案:D 3. (2018·全国Ⅲ卷·T 29)1920年,一些人撰文批评工读互助等社会改良活动,认为“零零碎碎的救济”“无补大局”,主张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走进工厂,深入工人群众。这表明当时 A.民主与科学观念广泛传播 B.实业救国运动如火如荼 C.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增强 D.批判传统礼教成为共识 解析:材料旨在批评社会改良活动,并不主张用民主与科学观念改良中国,A项错误;材料主张依靠工人群众,“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与实业救国运动无关,B项错误;马克思主义主张依靠工人阶级改造社会,因此材料主张反映出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增强C项正确;材料与新文化运动批判传统礼教无关,D项错误。 答案:C 4. (2017·全国Ⅱ卷·T 29)1913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欲图一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这反映出当时 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 B.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 C.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 D.广告成为推进文明的工具 解析:新文化运动的兴起的标志是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可知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故B项正确;材料只是提及广告的宣传,并不代表改良社会风俗已经成为国民共识,故C项错误;材料只是广告宣传而已,谈不上推进文明,况且在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文明的推进有待于经济的发展和思想的解放,广告的作用十分有限,故D项错误。 答案:B 5. (2016·全国Ⅲ卷·T 29)1903年,张之洞等拟《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禁止使用“团体”“膨胀”“舞台”“影响”“组织”“运动”“报告”“观念”等新名词,其根本目的在于 A.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 B.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 C.反对向西方学习 D.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 解析:‘团体’……‘观念’”等新名词涉及意识形态,而洋务派反对学习西方的制度和思想,根本目的在于维护传统意识形态,维护封建统治,故D项正确。 答案:D 6. (2016·全国Ⅲ卷·T 28)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矞吾中华!”这反映出“诗界革命” A.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 B.推动了白话文运动 C.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 D.成为改良思潮的开端 解析:甲午战争后,为挽救民族危机,梁启超倡导维新变法,即政治改良,而不是民主革命,故A项错误;白话文运动发生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与材料时间“甲午战后”不符,故B项错误;甲午战后,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从“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裔吾中华”可以看出梁启超的“诗界革命”意在振兴中华、挽救民族危亡,故C项正确;改良思潮形成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早期维新思想,而不是甲午战后,故D项错误。 答案:C [变式提升] 1. 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是工人劳动的产物,应归工人所有;孙中山以纺纱织布为例,认为棉布的制成除工人外,也离不开种植棉花的有关人员,因而其认为马克思的观点“忽略了社会上其他各种有用分子的劳动”,从而提出“民生问题才可说是社会进化的原动力”。据此可知 A. 二者都认识到资本主义的弊端 B. 民生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 C. 民生主义源自于剩余价值学说 D. 三民主义比马克思主义先进 解析:马克思认识到剩余价值是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而孙中山从棉布的制成角度来说明工人和农民等都是社会有用的人士,由此关注到了解决民生问题,来消除贫富两极分化,A项正确;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B项错误;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借鉴了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同时也使之得到了发展,C项错误;三民主义和马克思主义都特定时代的产物,不能说三民主义比马克思主义先进,D项错误。 答案:A 2. 1903年,严复在翻译英国思想家密尔阐述“公民自由”的著作时,对于中文书名,并未采用最直接的译文论自由,几经斟酌,定名为《群己权界论》。这反映出他 A. 反对西方自由思想 B. 关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C. 引领民众回归传统 D. 强调国家利益的至上性 解析:严复是西方自由思想的积极倡导者,A项错误;“群己权界论”表达的是“群体与个人的权利界限”,强调的是自身与社会的关系,不仅是对社会有影响,对自身的自由也要有所追求,B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严复嘉鼓励恢复传统,C项错误;材料主旨强调的是个人利益而不是国家利益至上,D项错误 答案:B 3. 1917 年至 1919 年,介绍新思潮的刊物只有几种,介绍社会主义的文章寥寥无几。1919 年以后,全国各地出版的刊物猛增至 400 余种,其中相当数量的刊物以介绍新思潮、改造社会为己任,马克思主义思潮一枝独秀。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一战暴露资本主义侵略争霸本质 B.工人阶级壮大并登上政治舞台 C. 五四运动使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D.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解析:根据材料中五四运动后,各地出版的刊物数量猛增,并且介绍新思潮的刊物数量增多,马克思主义思潮一枝独秀,说明五四运动使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故 C 正确。 答案:C 4. 1919年10月,沈仲九在《五四运动的回顾》中指出:“前清时候的学生也有做革命事业的,但他们都是离了学生的地位,而且是个人行动的,若用学生的资格,大家联合起来,去做关系国家社会的事业,是没有的。”这一变化主要缘于 A.学生社会地位的提高 B.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 C.新文化运动解放思想 D.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增强 解析:学生社会地位在1919年前后并没有显著的变化或者提升,A项错误;清政府的统治在1912年就已经被推翻,B项错误;在1919年的新文化运动之后,青年学生的民族民主意识极大增强,开始采取联合的方式去谋求国家独立与民族富强,C项正确;这一时期,虽然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的确增强,但究其根本原因,则还是1919年新文化运动的结果,D项错误。 答案:C 5. 思想家王夫之撰写了许多阐述民族大义的著作,但长期遭到忽视。清末其思想始见盛行,受到了维新派和革命派的推崇。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王夫之的思想严重脱离明末清初的社会现实 B. 王夫之最早提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C. 康有为借鉴王夫之的思想阐释维新的合理性 D.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王夫之思想有内在一致性 解析:A项说法太过绝对,排除;最早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思想的是顾炎武,排除B项;康有为宣称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阐释维新的合理性,排除C项;王夫之反对绝对君权,其民族意识强烈,强调夷夏之别,因此孙中山三民主义与王夫之思想有内在一致性,D项正确。 答案:D 6. 梁启超在1896年给严复的信中自述:“启超生平最恶人引中国古事以证西政,谓彼之所长,皆我所有。此实吾国虚骄之结习,初不欲蹈之,然在报中为中等人说法,又往往自不免。”梁启超这一自述旨在 A. 批判了严复“中体西用”观点 B. 证明中国传统文化是西学源头 C. 深刻认识到西方政治的片面性 D. 说明宣传维新思想采取的策略 解析:材料未涉及批判严复“中体西用”方面的信息,A项错误;中国传统文化也不是西学源头,B项错误;认识到西方政治的合理性而非片面性,C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体现了梁启超为了消除人们对西学知识的顾虑和排拒,打着传统文化的旗号倡导改制的策略以宣传维新思想,D项正确。 答案:D 五、课堂检测 1.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晚清官员出洋学习发端,但常被诬为卖国;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开始主动派官员出国;20世纪初,清政府颁布了奖励职官游学游历的章程,还发起四次集中派遣行动。这一历程 A. 反映了清政府天朝上国观念的逐步动摇 B. 表明清政府已逐步沦为了“洋人的朝廷” C. 为清末“新政”的成功创造了有利环境 D. 标志着清政府放弃了“中体西用”思想 A解析:由“晚清官员出洋学习发端,但常被诬为卖国”,到“20世纪初,清政府颁布了奖励职官游学游历,发起四次集中派遣行动”,反映出清政府对外国的态度由排斥到学习,说明天朝上国观念的逐步动摇,A正确;B材料无法体现,可以排除;清末新政以失败告终,C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清政府放弃“中体西用”思想,排除D项。 2. 到1915年,中国人看外国摆脱了“夷狄”的局限,再也不会出现郭嵩焘说了一句“现在的夷狄和从前不同,他们也有2000年的文明”而闹得满朝激愤、日日参奏的景象了。这种现象表明 A. 国人对西方认识的加深 B. 辛亥革命推翻封建统治 C.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广泛 D. 民主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A解析:从材料中的“中国人看外国摆脱了‘夷狄’的局限”,以及材料信息反映的中国人对待西方文明态度的变化可知,鸦片战争后的半个多世纪,特别是中华民国成立以来,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对西方的认识也不同于以往,故答案为A项。材料反映的是国人对西方认识的变化,与辛亥革命推翻封建专制统治以及民主思想得到传播虽有一定关系,但材料中并没有表明是这二者所导致的,故排除B、D项;1915年新文化运动才刚刚开始,因此其影响这时不可能广泛,排除C项。 3.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开始宣传马克思、恩格斯的名字及其学说,他们希望找到既能发展资本主义,又能医治资本主义弊病的药方。这说明当时 A. 中国具备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经济基础 B. 马克思主义适合中国资产阶级的需要 C. 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社会认识更深入 D. 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C解析: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资本主义的弊端逐渐暴露,尤其是一战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国家侵略和争霸的本性,使中国的知识分子逐渐认识到资本主义的弊端,故希望找到既能发展资本主义,又能医治资本主义弊病的药方,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社会认识更深入,C项正确。材料强调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社会认识更深入,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经济基础无关,A项错误。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的指导思想,而不是适合中国资产阶级的需要,B项错误。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是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D项错误。 4. 1919年7月,胡适说:“请你们多多研究这个问题如何解决,那个问题如何解决,不要高谈这种主义那种主义。”“从人力车夫的生计问题到大总统的权限问题;从女子解放问题到男子解放问题……哪一个不是火烧眉毛紧急问题?”“‘主义’的大危险,就是能使人心满意足,自以为寻着包医百病的‘根本解决’,从此用不着费心力去研究这个那个具体问题的解决法子了。”材料 A. 批评了三民主义的不足 B. 反映了作者阶级属性的变化 C. 指明了中国社会的方向 D. 说明了反封建战线发生分裂 D解析:材料没有涉及三民主义的问题,作者阶级属性并未变化, A、B项错误;材料并未指明了中国社会的方向,C项错误;问题与主义之争反映的是新文化阵营的分化,即说明了反封建战线的分裂,D项正确。 5. 孙中山认为全体人民应当直接参与管理国家、管理政府、管理官员、管理立法等工作,只有实行“直接民权”或“全民政治”,才能“济代议政治之穷”,“矫选举制度之弊”。由此可以看出他认为 A.实行直接民主才能确保民主政体 B.全民政治是实现三民主义的核心 C.应当实现国民直接、平等的民权 D.民权主义者应学习借鉴西方民主 C解析:代议制民主本身也是民主政体的一种重要形式,A项错误;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B项错误;根据材料,孙中山认为应当实现全民直接的民权,以医治西方代议制民主的弊端,C项正确;D项不合题意。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