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新高考二轮复习专题版专题四 中国近代政治的艰难转型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新高考二轮复习专题版专题四 中国近代政治的艰难转型学案

近代中国的一百多年,始于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终于独立、民主、自由的新中国的成立。其间,列强通过不断侵华使中国日益陷入亡国灭种的危机之中,中国各阶层则为救亡图存、维护国家主权进行着前赴后继的抗争,最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仅实现了民族独立,而且实现了人民民主,从而形成了近代史上的三条知识主线。‎ ‎ 外国对中国的侵略经历了蚕食边疆、间接控制到全面侵略的过程 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门户,外国势力开始侵入东南沿海一带;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外国侵略势力遍布东部沿海并开始深入内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列强通过清政府间接控制了中国;20世纪30年代的日本侵华战争则以灭亡中国为目标,占领了中国东部大部分地区,直接实行殖民统治。‎ ‎ 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经历了由单阶级独斗、多阶级联合到全民族抗争的过程 近代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主要是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和本国封建统治势力。最初表现为某一阶级独自进行的反抗,有农民阶级的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民族资产阶级的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后来是几个革命阶级的联合斗争,其中五四运动是城市工人、市民、小资产阶级的联合斗争;国民革命运动则是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联合进行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最后是抗日战争,包括海外华侨在内的全民族各阶层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行抗战。‎ ‎ 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建立真正独立自主的新中国 五四运动时期,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中国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提出了民主革命纲领,参与领导了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运动,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 近代中国的屈辱和民族觉醒 一、近代列强侵华和中华民族的屈辱史 ‎1.英国独霸(1840-1894年)‎ ‎(1)特点:英国在华势力最大;法、美、俄也追随英国加强对华侵略;以商品输出为主要侵华形式。‎ ‎(2)鸦片战争(1840-1842年)‎ ‎①原因:英国工业革命后需要开拓市场以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②结果:签订了《南京条约》等近代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反映了列强商品输出的要求。‎ ‎③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 ‎①原因:英法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②结果:英法迫使清政府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俄国趁机割占了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③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 ‎2.群雄逐鹿(1894-1914年)‎ ‎(1)特点:甲午中日战争后,英、日、德、俄、法、美等国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形成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以资本输出为主。‎ ‎(2)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 ‎①原因:日本为满足发展资本主义的需要。‎ ‎②结果:签订了《马关条约》,反映列强资本输出的要求。‎ ‎③影响: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 ‎①原因:根本原因是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直接原因是帝国主义国家镇压义和团运动。‎ ‎②结果:签订了《辛丑条约》。‎ ‎③影响: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3.日美争夺(1912-1949年) ‎ ‎(1)特点:日美成为争夺中国的主要国家。日本主要通过战争手段对华侵略,美国则主要通过经贸活动掠夺中国,最终美国战胜日本,形成了独霸中国的局面。‎ ‎(2)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12-1928年)‎ ‎①背景:欧洲国家忙于一战;北洋军阀政府腐朽卖国。‎ ‎②特点:日美分别扶持自己的代理人,日本占据一定的侵华优势,美国对其进行牵制。 ‎ ‎(3)国民政府统治前期(1927-1937年)‎ ‎①背景:北洋军阀统治瓦解,美国积极扶持南京国民政府。‎ ‎②特点:随着美国在华势力的增长,日美在华争夺不断加剧,日本发动对华侵略战争,以军事手段维护其侵华权益。‎ ‎(4)国民政府统治后期(1937-1949年)‎ ‎①背景: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 ‎②特点:抗日战争时期,中美建立军事同盟,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战争时期,美国形成了独霸中国的局面。‎ 二、近代中国各阶层救亡图存的抗争精神 ‎1.太平天国运动——新旧交替时代的反封建反侵略 太平天国运动是历代农民斗争的最高峰,揭开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最终失败。‎ ‎2.义和团运动——民族危机加深下抗击八国联军 ‎(1)背景:19世纪末,民族危机空前加剧。‎ ‎(2)斗争:由山东发展到京津地区,在天津、北京东交民巷和西什库教堂阻击侵略者。‎ ‎(3)口号:“扶清灭洋”具有抗击侵略的爱国性与对先进文明的排他性。‎ ‎3.五四精神的核心是爱国精神 ‎(1)五四运动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政治运动,它沉重打击了以北洋军阀为代表的本国封建势力和外国侵略势力,推动了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发展。‎ ‎(2)五四运动表现了中国人民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彻底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英勇斗争精神。五四精神作为一面旗帜,鼓舞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民奋勇向前。‎ ‎1.从通史角度理解近代列强侵华阶段特征及影响 ‎(1)阶段特征 ‎①19世纪40-60年代:列强侵略以发动战争为打开中国大门的手段,以商品输出为主要侵略方式;主要国家为英、法、美、俄。‎ ‎②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侵略在政治上由掀起瓜分中国狂潮到实行“以华治华”;经济上从以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主要国家:除英、法、美、俄外,德、日、意加入,尤其是日本曾独霸中国。‎ ‎③20世纪三四十年代:列强侵华方式主要从“以华治华”到独霸中国;侵华主要国家是美日;侵华主要格局先是由列强共同支配,后由日本独霸中国。‎ ‎(2)双重性影响 ‎①破坏性:列强侵华破坏了中国领土完整、主权独立,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灾难,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是造成近代中国贫穷和落后的根源。‎ ‎②建设性(客观影响):他们把西方技术带到中国,对中国旧制度、旧观念造成前所未有的冲击,同时也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也推动了西方思想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2.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千年未有之变局 ‎(1)变局之因:外敌入侵。(两种不同文明之间的较量)‎ ‎(2)具体表现 ‎①政治上 a.社会性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国内政局:满洲贵族势力削弱,以曾国藩、李鸿章为代表的汉族官僚地主势力增强。‎ c.斗争性质:进入反封建反侵略的旧民主主义时期,太平天国是民主革命的先声。‎ d.社会阶层:买办作为一个新兴的社会阶层兴起。‎ ‎②经济上:列强凭借不平等条约攫取的经济特权加紧侵略,促使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西方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夹缝中艰难产生。‎ ‎③对外关系上:闭关锁国政策破产;转向被迫开放;“理藩”外交被冲击,朝贡贸易体制被打破。‎ ‎④思想上:传统的“夷夏”观念开始转变,“天朝上国”‎ 的思想受到冲击;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 ‎3.清朝对外政策的演变 ‎(1)第一个时期: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贵华贱夷,闭关锁国,清朝与周边国家维持着长期的和平。‎ ‎(2)第二个时期:19世纪40至50年代,清朝缺乏主权观念(如领土、司法、关税等),但增强了开眼看世界的意识。‎ ‎(3)第三个时期:19世纪60至80年代,筹办洋务以自强,设立总理衙门开展近代外交,筹划海防,近代海权意识觉醒,以夷制夷维持和局。‎ ‎(4)第四个时期:19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初,逐渐丧失抗拒列强的信心,开始主动地适应列强的要求,进行一定程度的外交政策调整。‎ ‎4.中华民族的觉醒 民族觉醒的本质内涵是民族认同感和为民族富强而奋斗的精神。进入近代以后,由于西方列强的野蛮侵略,中华民族的生存面临严重威胁,各民族之间空前形成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关系,中华民族精神也在各民族共同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中得到了升华。‎ ‎(1)鸦片战争——民族意识的萌发 鸦片战争的惨败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们的思想意识也开始发生改变,人们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惊醒,反对外来侵略、保家卫国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2)甲午中日战争——民族意识逐渐强化 甲午中日战争、列强瓜分狂潮使民族危机空前强化,首先是知识分子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紧接着是农民阶级的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掀起了辛亥革命,民族意识逐渐强化。‎ ‎(3)五四运动——民族意识的升华 五四运动是一次全民族参与的反帝爱国运动,工人、农民、资产阶级空前团结,“外争主权,内惩国贼”,表现出了极大的爱国热情,使民族意识进一步升华。‎ ‎(4)抗日战争——民族意识的高涨 随着日本侵华的不断加剧,中国的民族意识进一步强化,形成高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民族复兴意识也达到了空前的觉醒。‎ ‎ 列强侵略与中国外交、教育的近代化 ‎【真题典例】‎ ‎1.命题点: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 ‎(2017·高考江苏卷)鸦片战争后,两江总督耆英说,“良民与莠民亦成水火……民已焦头烂额,官犹诩诩自得,扬言……民情柔懦,安得闹事”,更“欺压良善,自命为能员”,“此实不能御寇之由”。耆英认为鸦片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A.贫富不均 B.莠民作乱 C.民性懦弱 D.吏治败坏 ‎[满分秘籍]‎ 扣题眼:耆英认为不能御敌的原因是“良民与莠民亦成水……民已焦头烂额,官犹诩诩自得,扬言……民情柔懦,安得闹事”“欺压良善,自命为能员”,即吏治腐败是不能御敌的理由。‎ 析错点:贫富不均与材料的内容“欺压良善,自命为能员”不符;“良民与莠民亦成水火……民已焦头烂额”表明民众生活的水深火热,而不是莠民作乱;官员腐败,把战争失败归为民性懦弱,是对战争失败的推卸责任,并不是鸦片战争战败的主要原因。‎ ‎【答案试解】 D ‎2.命题点:晚清外交观念的近代化 ‎(2018·高考全国卷Ⅱ,T28)19世纪70年代,针对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有地方督抚在上奏中强调: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日本“不应阻贡”;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这说明当时(  )‎ A.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 B.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 C.地方督抚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 D.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 ‎[满分秘籍]‎ 扣题眼:紧扣题干材料,地方督抚提出利用国际法来维护本国利益,从晚清外交的特点理解这种历史现象说明的本质。‎ 析错点:中国希望借助西方势力,而非日本借助西方列强;由材料“琉球国向中国进贡”“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可知,中国与琉球国之间仍存在朝贡贸易,传统朝贡体系并没有解体;材料强调的是地方督抚的外交建议而非干预朝廷的外交决策。‎ ‎【答案试解】 D ‎3.命题点:近代留日学生的分布状况 ‎(2017·高考全国卷Ⅰ,T29)1904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1 883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78%,直隶亦有172人,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351人,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 B.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 C.清政府鼓励留学的政策发生变化 D.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 ‎[满分秘籍]‎ 扣题眼: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经济发达,留日学生占绝大多数,‎ 山西、陕西等地经济落后,留日学生相对较少。‎ 析错点:留日学生的多寡与革命运动的涨落未形成对应关系;材料也未反映清政府留学政策的变化;“势力范围”与留日学生分布无关联。‎ ‎【答案试解】 A ‎【预测演练】‎ ‎1.(命题点:列强侵华与甲午中日战争)下图是英国某杂志在1895年刊登的用西方人的观点来描述有关甲午中日战争的漫画,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揭露了日本发动战争蓄谋已久 B.体现了西方对于战争的默许态度 C.展现了中日两国军事实力悬殊 D.表达了西方各国维护和平的愿望 解析:选B。据材料“头戴橄榄枝的西方人背靠重机关枪和大炮,很优雅地隔岸观火”可知,西方对于日本发动战争采取默许纵容的态度,故选B项;从漫画中我们得不出“日本发动战争蓄谋已久”的结论,排除A项;漫画中中国和日本皆装备了近代武器,不能体现中日两国军事实力悬殊,排除C项;漫画主旨是讽刺西方国家对日本发动战争采取默许纵容的态度,排除D项。‎ ‎2.(命题点:中国近代外交观念的转变)1874年,日本以“番地无主”为由侵略台湾。清廷在给闽浙总督的上谕中强调:“番地虽居荒服,究隶中国版图……遂听其蛮触相争,必为外国所轻视,更生觊觎。该督惟当按约理论,阻令回兵,以敦和好。”这表明清政府(  )‎ A.高度重视台湾的海防地位 B.防范西方列强干预 C.以近代外交方式维护主权 D.力图维护天朝尊严 解析:选C。根据材料“该督惟当按约理论,阻令回兵,以敦和好”可知,清政府以近代外交方式维护主权,故选C项;材料未涉及清廷购买铁甲舰、练水雷车、建新式炮台、练洋枪队等海防措施,排除A项;根据材料“番地虽居荒服,究隶中国版图……遂听其蛮触相争,必为外国所轻视,更生觊觎。该督惟当按约理论,阻令回兵,以敦和好”可知,清政府防范西方列强扩大侵略,排除B项;材料“当按约理论,阻令回兵”表明清政府力图维护领土主权,排除D项。‎ ‎ 近代中国的政治民主化探索 一、清朝政治体制改革的探索——清末宪政改革 ‎1.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陷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资产阶级革命派要求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国内的立宪派要求通过建立君主立宪制挽救清朝的统治。‎ ‎2.活动: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1911年,皇族内阁成立,证明所谓的立宪不过是一场骗局。‎ ‎3.影响 ‎(1)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政府推动的宪政改革,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2)有着保守性和欺骗性,加剧了中央与地方之间、满汉之间、阶级之间的矛盾,引起了社会的极大混乱,加速了清王朝的覆灭。‎ 二、民族资产阶级的民主化探索 ‎1.资产阶级维新派——君主立宪制的提出 ‎(1)早期维新派 ‎①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等。‎ ‎②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度;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主张兴办学校。‎ ‎(2)资产阶级维新派 ‎①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 ‎②政治近代化的启动——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虽然失败了,但资产阶级维新派要求实行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逐步变封建专制制度为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度,在当时是符合中国历史发展趋势的,具有进步意义。‎ ‎2.资产阶级革命派——民主共和的实践(辛亥革命)‎ ‎(1)确立: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1912年春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性文献,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2)意义: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传播了民主共和观念,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的社会变革。‎ 三、人民民主的设想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确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并为之奋斗。‎ ‎1.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中共一大规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家私有制;中共二大指出,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最低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2.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在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加强工农联盟,建立工农革命政权,领导根据地人民进行经济建设和民主建设。‎ ‎3.全民族抗战时期:在抗日根据地实行“三三制”原则,并接受民主人士的合理建议;‎ ‎1945年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做了《论联合政府》的报告,指出要建设一个各阶级联合执政的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国家。‎ ‎4.解放战争后: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并在政权组织、人事安排上充分体现了民主,使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从维新变法到辛亥革命:清末民初宪政实践的考量 ‎1.维新变法揭开了清末民初宪政实践的序幕。康有为和梁启超在维新变法时期提出的召开国会、制定宪法等主张已突破了专制主义的政治传统,第一次将变封建专制为立宪制提上了实践日程,从而揭开了清末民初宪政转型的序幕。但是,从实际变革情况看,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百日维新乃是有立宪之议却无立宪之举。‎ ‎2.辛亥革命是清末民初宪政转型的一次重要实践。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肇建了民国,引入了内阁、议会、总统等近代西方政治体制和民主观念,给中国带来了近世的文明。但是,从中央到地方的整个政治结构和社会结构却依然掌控在封建势力手中,先是袁世凯的专制、复辟,后有北洋军阀的称雄割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已然成为一纸空文。‎ ‎3.对清末民初宪政实践的思考。首先,宪政必须建立在本国历史与国情基础之上,应以符合本国实际情况为宜,要有自己的制度安排和价值选择。其次,宪政的实现离不开民众积极的政治参与,民众积极的政治参与是宪政得以实现的一个重要社会条件。第三,要大力发展经济建设,为实现宪政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 清末民初政治近代化的艰难转型 ‎【真题典例】‎ 命题点:辛亥革命 ‎(2018·高考江苏卷)近代四川有一首民谣:“自从光绪二十八年把路办,银子凑了万万千,也有官的商的款,最可怜的庄稼汉,一两粮也出这项钱。要办路因为哪一件?怕的是外国占路权。”与该民谣相关的历史事件(  )‎ A.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 B.加速清朝政府的垮台 C.促使五四爱国运动的发生 D.推动国民革命的兴起 ‎[满分秘籍]‎ 扣题眼:据材料中“银子凑了万万千,也有官的商的款”“怕的是外国占路权”“近代四川”可知1911年5月,清政府秉承列强旨意发布“铁路国有”法令,‎ 强行收回民间集资自办的粤汉、川汉铁路,引起轰轰烈烈的保路风潮,为辛亥革命提供了有利时机。‎ 析错点:太平天国运动是1851年爆发,与材料中 “从光绪二十八年”即公元1902年不符;题干材料主要是导致了四川保路运动,与五四运动无关;国民革命的兴起是1924年,与材料中四川保路运动无直接关系。‎ ‎【答案试解】 B ‎【预测演练】‎ ‎1.(命题点:戊戌变法的影响)有学者认为:戊戌变法失败导致了中国的转型走向了一个更加艰难更加惨烈的道路,因为共和政体在中国文化传统里缺乏支撑的要素,不像西方文化里,有希腊的城邦与罗马共和政体的这样的制度遗产。作者旨在强调(  )‎ A.共和政体确立的过程漫长而曲折 B.历史传统与政治制度建立密切相关 C.君主立宪制更符合当时中国国情 D.戊戌变法导致了近代的动荡与徘徊 解析:选B。从材料中的“因为共和政体在中国文化传统里缺乏支撑的要素,不像西方文化里,有希腊的城邦与罗马共和政体的这样的制度遗产”来看,作者旨在强调历史传统与政治制度的建立密切相关,故答案为 B 项。材料强调的是共和政体与文化传统的关系,排除 A 项;材料没有表明作者关于中国适合实行何种政体的观点,排除 C 项;材料只是提及戊戌变法的失败带来中国政治转型的艰难,D 项是对材料的误读。‎ ‎2.(命题点:清末新政时期从军人员及价值观变化)1902年,清政府官员铁良检阅安徽武备练军,见其“兵士多系举人、廪贡、秀才之优秀分子”。1905年12月22日《大公报》报道,有举人、秀才30多人“充当兵勇”。由上述现象可知(  )‎ A.社会变动引发了价值观念变化 B.维新变法解放了知识分子的思想 C.西学传播开启了军队近代化 D.科举制废除加速了社会阶层流动 解析:选A。1902年清政府的士兵还有很多“优秀分子”,到了1905年“优秀分子”已经很少,说明科举制让部分知识分子对清政府绝望,开始倾向革命,故A项正确。‎ ‎ 资产阶级对政治民主化的探索 ‎【真题典例】‎ 命题点:孙中山对民主革命的反思 ‎(2018·高考全国卷Ⅱ,T29)1923年底,孙中山认为:“俄革命六年成功,而我则十二年尚未成功,何以故?则由于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前此因无可仿效。法国革命八十年成功,美国革命血战八年而始得独立,因均无一定成功之方法。惟今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其意在(  )‎ A.走苏俄革命的道路 B.放弃资产阶级代议制 C.加强革命的领导核心 D.改变反封建的斗争目标 ‎[满分秘籍]‎ 扣题眼:紧扣题干材料,孙中山吸取旧民主主义革命“组织之方法不善”的教训,主张效法俄国。‎ 析错点:孙中山的革命目标是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走苏俄革命道路”是中共的选择;孙中山终生致力于反封建革命斗争,资产阶级代议制仍是孙中山追求的目标;“反封建”是当时国共两党的共同目标。‎ ‎【答案试解】 C ‎【预测演练】‎ ‎1.(命题点:立宪派在民主革命进程中的作用)武昌起义后,立宪派掌握了多数省的政权,促使湖北军政府参加南北和谈,推进了国内统一;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立宪派向革命派进攻,迫使革命党人接受和谈条件,推选袁世凯建立北京政府,中国实现暂时的稳定与统一。由此可知立宪派(  )‎ A.由资产阶级维新派转化而来 B.意在建立民主以实现君主立宪 C.推动了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 D.客观上有利于推动中国近代化 解析:选D。由材料“立宪派掌握了多数省的政权,促使湖北军政府参加南北和谈,推进了国内统一”“立宪派向革命派进攻,迫使革命党人接受和谈条件……中国实现暂时 的稳定与统一”可知,立宪派缓冲阶级矛盾,推进国家的稳定和统一,为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创造相对平稳的社会环境,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立宪派的作用而非立宪派的来源,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提及立宪派的政治目标,排除B项;立宪派通过给革命党人施加压力等措施滞缓了革命形势的发展,排除C项。‎ ‎2.(命题点:孙中山向俄国革命学习)1923年11月,孙中山在演说中强调,中国革命要取得成功,就要向俄国学习。俄国革命,原来只有民权、民生两大内容,但在十月革命后六年间,俄国都在为民族主义奋斗。因此,俄主义与国民党的“三民主义”,实在暗相符合。孙中山的上述观点表明他(  )‎ A.巧妙地将中俄两国革命理论联系在一起 B.找到了中俄两国革命道路的相同之处 C.密切关注中俄两国革命理论的不同之处 D.在某种程度上仍排斥苏联的革命思想 解析:选A。依据材料“俄主义与国民党的‘三民主义’,实在暗相符合”可知,孙中山的观点巧妙地将中俄两国革命理论联系在一起,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孙中山关于中俄革命理论的观点,不是其对两国的革命道路的认识,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两大理论的相同之处,不是不同之处,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孙中山对苏联革命思想的认同,不是排斥苏联的革命思想,D项错误。‎ ‎ 日本侵华与中国的十四年抗战 一、侵华日军罪行 ‎1.一个意图:征服(吞并)中国。‎ ‎2.滔天罪行: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组建“七三一”部队;对根据地进行“大扫荡”,奴化教育,殖民掠夺与统治。‎ 二、全民族抗战 ‎1.旗帜: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地域:真正的全国战争。前线军民抗日,后方全国救亡。‎ ‎3.参战:全国各个阶级、阶层。工农兵学商各界各族人民,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共同参加。‎ ‎4.团结:全国各党派。均以民族存亡为重,结束分裂对抗,求同存异,在抗日的基础上团结一致,集中力量争取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 ‎5.合作:全国军队。包括国民党军队和共产党军队,主力军和游击队,一致抗日,形成了既统一又独立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两者互相配合,共同抗日。‎ ‎6.基础:广大群众。抗日战争的基础和力量源泉。‎ ‎1.抗战时期的废约外交 ‎(1)过程 ‎①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对德、意、日宣战,并宣布取消与之有关的不平等条约,废约行动正式开启。美国出于鼓舞中国军民的抗日士气以及对日政治斗争的需要,开始考虑提前废约,并与英国进行磋商。而英驻华大使薛穆建议本国“应该立即行动,干净彻底地废除不平等条约”。‎ ‎②1943年1月11日,中美在华盛顿签署《关于取消美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之条约》。同日,中英在重庆签署《关于取消英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之条约》。新约规定废除的英美在华特权有:领事裁判权、通商口岸特别法庭权、使馆区及一些铁路沿线的驻兵权、沿海贸易与内河航行权、外人引水权、英籍海关税务司权等,同时宣布废除《辛丑条约》,将天津、广州的英租界及北平使馆区的各种权益归还中国。‎ ‎(2)评价:中美、中英新约的签署标志着中国与美英建立了国际法意义上的平等互惠关系,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振奋了中国军民的抗日斗志,推动了盟国间的合作,加快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进程。‎ ‎2.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的地位和作用 ‎(1)在内忧外患中诞生和成长起来的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捍卫民族独立最坚定,维护民族利益最坚决,反抗外来侵略最勇敢。‎ ‎(2)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制定正确战略,开辟广大敌后战场,成为坚持抗战的中坚力量。‎ ‎(3)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的政治主张、坚定意志、模范行动,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引领着夺取战争胜利的正确方向,成为夺取战争胜利的民族先锋。‎ ‎3.抗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1)打断了中国原有的现代化进程 ‎①工业化进程:在全民族抗战爆发前的十年里,在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等推动下,中国现代化工业高速发展,但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彻底地打断了中国原有的工业化进程。‎ ‎②民主化进程:抗战时期建立起来的战时体制使国民党加紧建立国民党一党独裁专制,排斥其他民主力量,增加了在中国推行民主的难度。‎ ‎(2)积累了新的现代化因素 ‎①政治民主化层面:抗日战争为中国民主制度的发展,在客观上提供了条件。‎ 在民族生存受到日本侵略严重威胁的时候,中国共产党和其他政治派别先后发出了开放民主的声音,尽管南京国民政府开放的民主十分有限,但却是前所未有的。‎ 以共产党为代表的进步力量逐步发展壮大,在其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基层政权的普遍选举制和抗日民主政权中的“三三制”原则,表明了中国社会出现了完全不同于以往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雏形,为中国的政治民主化积累了经验。‎ ‎②国家统一层面:各民族、各阶层团结抗日成为国内统一的基础。人民在战争中自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为中国的领导者,为随后统一全国积攒了力量。‎ ‎③经济层面 国民政府在战时建立起了战时体制,在工业结构的调整等方面都表现出了现代化因素。尤其是沿海工业的内迁,改变了中国西部工业落后的状况。‎ 共产党在敌后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等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人民的物质生活,阶级构成的比例也由此发生变化,为后来的土地改革准备了条件。‎ ‎④民族精神层面:唤醒了全体中华民族的觉醒。在爱国主义旗帜的召唤下,中华民族焕发出强大的民族精神,支撑抗战取得最终胜利。‎ ‎⑤国家主权层面:为中国赢得国际地位和大国声望,收回并明确了台湾的领土主权。‎ ‎1942年,中国与美、英、苏等26国共同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并于战后成为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1943年,中国与美、英等国签署了废除旧约、签订新约的协议,获得了一个独立主权国家应有的尊严。1943年,《开罗宣言》明确了中国对东北、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等领土的主权,中国政府于战后收回了这些领土的主权。‎ ‎ 全民族抗战 ‎【真题典例】‎ ‎1.命题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014·高考山东卷)“在濯濯的北方山岭,在桑麻茂密的长江原野,在华南的稻田和多雨的山岭中,整个民族武装起来,已有着统一的指挥了。”它描绘的是(  )‎ A.工农兵联合,打倒列强除军阀 B.打土豪分田地,井冈星火成燎原之势 C.中华民族团结御侮,抗日卫国 D.各解放区连成一片,全国解放指日可待 ‎[满分秘籍]‎ 扣题眼:依据材料中“北方山岭”“长江原野”“在华南的稻田和多雨的山岭中”“整个民族武装起来,已有着统一的指挥”等信息说明是全民族抗战。‎ 析错点:“工农兵联合,打倒列强除军阀”属于国共第一次合作,与题干中“北方山岭”信息不符;“打土豪分田地,井冈星火成燎原之势”属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与“民族武装起来”信息不符;“各解放区连成一片”与“民族武装起来”信息不符。‎ ‎【答案试解】 C ‎ ‎2.命题点:抗日战争 ‎(2019·高考江苏卷)观察时事漫画《不许戎衣有泪痕》(见下图),对其含义理解正确的是(  )‎ A.夫唱妇随赴战场     B.抗战流血不流泪 C.国共北伐齐协力 D.解甲归田喜而泣 ‎[满分秘籍]‎ 扣题眼:根据“1940”可判断当时应该是抗日战争期间,根据“《不许戎衣有泪痕》”‎ 可知漫画反映的是妻子送丈夫奔赴抗日战场的情形,即抗战流血不流泪。‎ 析错点:漫画反映的是妻子送丈夫赴战场,不是夫唱妇随赴战场;漫画反映的时间是1940年,北伐战争是1926—1927年;1940年,处在战略相持阶段,抗战没有胜利,不可能解甲归田。‎ ‎【答案试解】 B ‎3.命题点:抗战胜利后共产党力量的壮大 ‎(2017·课标全国卷Ⅱ,T30)抗日战争胜利后,山东根据地已有农会、工会、妇女会、青年团、儿童团等中国共产党的群众组织,成员达404万人,占根据地总人口的27%;中共党员占总人口的1%左右,几乎村村有党员。这反映出(  )‎ A.革命工作的重心开始转移 B.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已经形成 C.统一战线范围进一步扩大 D.国共力量对比变化趋势加强 ‎[满分秘籍]‎ 扣题眼:材料反映出抗战胜利后,山东根据地中共领导的群众组织和党员人数猛增,理解这种变化反映的实质。‎ 析错点:材料未反映“工作重心”的转移;“工农武装割据”形成是在土地革命时期;中共领导的力量壮大不等于“统一战线”范围扩大。‎ ‎【答案试解】 D ‎【预测演练】‎ ‎1.(命题点:陕北地区民主代议机关名称变化)下表反映的是民主革命时期,中共领导的陕北地区民主代议机关名称的变化。这一变化主要源于(  )‎ 开始时间 ‎ 代议机关名称 ‎1934年 ‎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陕甘边区苏维埃代表大会 ‎1936年3月 ‎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陕北省苏维埃代表大会 ‎1937年5月 ‎ 中华民国陕甘宁边区议会 ‎1938年11月 ‎ 中华民国陕甘宁边区参议会 ‎1945年10月 ‎ 陕甘宁边区下辖县(乡)将参议会改为人民代表大会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B.国内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变化 C.国共两党阶级斗争的推动 D.中国共产党对社会性质的认识 解析:选B。随着华北事变的发生,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共领导的陕甘宁苏维埃政权在七七事变后改为中华民国陕甘宁边区议会;抗战胜利后,‎ 国共阶级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共将参议会改为人民代表大会,故选B项。‎ ‎2.(命题点:中共经济政策的转变)1928年,中共六大明确提出“没收外国资本的企业和银行”,而1945年中共七大报告中又指出“在服从中国法令、有益于中国经济的条件下,外国投资我们是欢迎的”。这一政策的转变(  )‎ A.主要是为了适应民族战争的需要 B.说明党积极探索对外开放的道路 C.主要基于中国革命形势发展变化 D.反映了党的对外经济政策的成熟 解析:选C。据所学知识可知,在中共六大上提出没收外国资本,是因为代表们认识到中国革命的性质仍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革命的中心任务是驱逐帝国主义,实行土地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而在中共七大时,抗日战争即将取得胜利,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将是接下来要解决的问题,所以欢迎外国来投资,这说明题干中政策的转变主要基于中国革命形势的变化,故选C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5年民族战争即将取得胜利,排除A项;对外资态度的变化说明中共积极探索革命道路,排除B项;此时中共正在探索对外经济政策,尚未到成熟阶段,排除D项。‎ ‎ 辩证认知国民党在抗战时期的地位和作用 ‎【真题典例】‎ ‎1.命题点:抗战初期国民政府的政策 ‎(2015·高考全国卷Ⅰ,T30)1933年到1937年上半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先后统筹完成了江宁、镇江、虎门、马尾、连云港等要塞区的建设,又大规模构筑了京沪、沪杭、豫北、晋北、绥东等侧重于城市和交通线防御的工事。它反映了国民政府(  )‎ A.力图防范各地兴起的反蒋运动 B.对日持久防御作战的战略意图 C.全力“围剿”红军的企图 D.试图削弱各地军阀的实力 ‎[满分秘籍]‎ 扣题眼:抓住关键信息,国民政府加强了沿海要塞建设和城市交通线防御的工事,与民族危机直接相关。‎ 析错点:国民政府布置的防御工事主要侧重于战略要地和重要城市以及交通线,与防范各地兴起的反蒋运动不符;国民政府“围剿”红军的区域集中在南方,与豫北、晋北、绥东等地区无关;沪杭是国民政府统治的中心区域,加强此地的防御工事,与削弱各地军阀的实力无关。‎ ‎【答案试解】 B ‎2.命题点:抗战时期国民党的政策 ‎(2018·高考海南卷)1938年初,国民党中央通过的决议规定:经济建设以军事为中心,实行“计划经济”,“树立重工业基础”,采取扩大国防生产能力、奖励海内外人民投资、鼓励轻工业的发展等措施。这个决议意在(  )‎ A.使国民经济向战时经济转轨 B.强化官僚资本垄断地位 C.使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合理化 D.积极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满分秘籍]‎ 扣题眼:据材料“以军事为中心”“重工业基础”“国防生产能力”可知,这个决议意在使国民经济向战时经济转轨,适应抗日战争的需要。‎ 析错点:材料没有体现出强化官僚资本的垄断地位;材料中的决议意在适应抗日战争的需要,没有体现对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影响和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答案试解】 A ‎ ‎【预测演练】‎ ‎1.(命题点: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抗日战争正面战场某次会战失利后,“通往重庆后方的水路受阻,只能改走巴东线”“日本得以展开对中国西南大后方空中作战”。该会战是(  )‎ A.淞沪会战        B.太原会战 C.徐州会战 D.枣宜会战 解析:选D。根据材料“通往重庆后方的水路受阻,只能改走巴东线”“日本得以展开对中国西南大后方空中作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枣宜会战以日军占领宜昌结束,宜昌位于长江上中游分界处,故选D项;淞沪会战,位于长江入海口,排除A项;太原会战的战场在黄河以北,与“通往重庆后方的水路”无关,排除B项;同理,徐州会战是在以徐州为中心的津浦(天津至浦口)、陇海(宝鸡至连云港)铁路地区进行的一次大规模防御战役,排除C项。‎ ‎2.(命题点:国民党的正面抗战)武汉失守后,国民政府声明:“一时之进退变化,绝不能动摇我国抗战之决心”,“任何城市之得失,绝不能影响于抗战之全局”;要“更哀戚、更坚忍、更踏实,更刻苦、更猛勇奋进”。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国民政府(  )‎ A.不以城池的得失作为胜负依据 B.坚持持久抗战以争取最后胜利 C.准备收复失地并发起战略反攻 D.保持乐观的心态并坚信速胜论 解析:选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武汉失守后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由材料“绝不能动摇我国抗战之决心”“更哀戚、更坚忍、更踏实,更刻苦、更猛勇奋进”可知,‎ 国民政府决心持久作战以争取抗战胜利,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是对于抗战的态度而非对战争结果的认识,排除A项;此时进行战略反攻还为时尚早,排除C项;由材料可知国民政府坚信的是持久战,排除D项。‎ ‎ 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探索 一、中国共产党创立时期(1919-1923年):新的开端,新的领导阶级 ‎1.1919年,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2.1921年,中共一大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3.1922年,中共二大提出了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二、国民革命时期(1924-1927年):新的局面,新的群众基础 ‎1.开始: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2.高潮:1926年,广东国民政府北伐,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3.失败:1927年国民党右派发动政变,国共合作破裂。‎ 三、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年):新的道路,成熟的领导 ‎1.1927年,南昌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2.1927年,八七会议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 ‎3.1927年,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创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4.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开始长征;1935年,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使革命转危为安;1936年,三大主力会师,长征完成。‎ ‎5.1936年,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奠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础。‎ 四、抗日战争时期(1931-1945年):新的策略,民族的觉醒 ‎1.1935年瓦窑堡会议,制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2.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中国共产党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 ‎3.全民族抗战开始后,中国共产党开辟了敌后战场。‎ ‎4.抗战胜利前夕,召开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完全走向成熟。‎ 五、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年):革命的最后胜利 ‎1.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1)抗战胜利后,中国面临两种命运的抉择:和平与内战、民主与独裁。‎ ‎(2)重庆谈判,签署了“双十协定”,确定了和平民主建国的方针;但对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问题未能达成协议。‎ ‎(3)1946年年初,政治协商会议召开,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 ‎2.解放战争胜利:经过战略防御、反攻、决战,1949年人民解放军攻占南京,‎ 国民政府在中国的统治被推翻,为新中国成立奠定了基础。‎ ‎1.多角度认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特征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从1912年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开始,到1928年年底张学良东北易帜结束,是中国社会变革最为剧烈的时期。‎ ‎(1)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①袁世凯的倒行逆施: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后,不断强化独裁统治权力,改内阁制为总统制,1915年12月悍然宣布称帝,在全国人民的反对浪潮下以失败告终。‎ ‎②北洋军阀割据混战: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为直系、皖系和奉系,军阀之间割据混战,政局动荡,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2)北洋军阀时期的对外交往 ‎①美日争夺中国的加剧:民国建立不久一战爆发,欧洲列强放松了对华侵略,美日则加强了对华侵略,日本拥有一定的在华优势。‎ ‎②分而治之:各派军阀分别依附于不同的帝国主义国家,日本扶持奉系、皖系军阀,美国扶持直系军阀,各派军阀成为美日在华的代理人。‎ ‎(3)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社会的新曙光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是新的革命力量孕育发展的时期。‎ ‎①政治上: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捍卫民主革命胜利果实,发动了一系列革命运动,但未能给灾难深重的中国找到一条正确的出路。五四运动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中国共产党成立,国共两党实现第一次合作;掀起了国民革命运动,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民革命以失败而告终。‎ ‎②经济上:初步建立现代经济法制体系。颁布发展工商业的经济法规,鼓励利用外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获得迅速发展,工业化进程进一步推进。‎ ‎③外交上:出席巴黎和会,拒绝在和约上签字,捍卫了国家主权。后来在华盛顿会议上中国收回山东主权,赎回胶济铁路。表现出了妥协与抗争的两面性。‎ ‎④思想上: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新文化运动兴起、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三民主义的提出,促进了民主思想的发展。‎ ‎⑤社会生活上:“断发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的颁布,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⑥教育:推进教育的改革发展。‎ ‎2.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探索的特点 ‎3.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 ‎(1)合作→对抗→再合作 ‎(2)再合作→再对抗 ‎4.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 ‎(1)土地革命时期 ‎①目的:进行根据地建设,推动革命斗争。‎ ‎②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 ‎③影响:为保卫胜利果实,农民积极参军参战,努力发展生产。‎ ‎(2)全民族抗战时期 ‎①目的:巩固抗日根据地和争取抗战胜利。‎ ‎②内容: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 ‎③影响:提高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也有利于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 ‎(3)解放战争时期 ‎①目的:获得人民支持,保证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 ‎②内容: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③影响:农民踊跃参军,积极支援前线。‎ ‎ 五四运动的精神、特点与影响 ‎【真题典例】‎ ‎1.命题点:五四时期的爱国主义精神 ‎(2019·高考全国卷Ⅱ,T29)1919年11月,全国各界联合会在上海成立,发表宣言:“数月以来,国内之群众运动,风起云涌,虽受种种压迫,而前仆后继,不少顾却;大义当前,绝不退让……全国各地,知合群自救为万不可缓之图。”这说明,当时参加联合会的各界团体(  )‎ A.对社会改造道路认识趋于一致 ‎ B.爱国觉悟得到提高 C.反思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弊端 D.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满分秘籍]‎ 扣题眼:理解题干材料信息,从五四运动的影响角度理解其精神。‎ 析错点:“趋于一致”表述过于绝对化;“文化大革命”时期对资产阶级个人主义进行了反思和批判;各界团体都“接受了”表述过于绝对化。‎ ‎【答案试解】 B ‎ ‎2.命题点:五四运动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 ‎(2018·高考全国卷Ⅰ,T29)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有人反对走俄国式的道路,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增加富力”,发展实业;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这场争论(  )‎ A.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B.使思想界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 C.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D.消除了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的分歧 ‎[满分秘籍]‎ 扣题眼:紧扣材料信息,这场争论有利于人们认清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从根本上分析这场论争的影响。‎ 析错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是中共在十年对峙中探索出来的,与材料时间不符;这场争论围绕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展开,欧美社会制度不是讨论的中心问题,并不一定能使思想界认清欧美社会制度;材料中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至少存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方式。‎ ‎【答案试解】 C ‎【预测演练】‎ ‎1.(命题点:五四运动的特点)1919年5月上旬,北京爆发学生运动的消息传到天津,天津各界纷纷成立了救国十人团,其规章中规定:“提倡国货,宁死不买仇人的货物。”抵制日货成为学生演讲的主要内容,其后天津总商会也参与了抵制日货运动。这段材料反映出(  )‎ A.中国外交失败直接引发天津斗争 B.天津斗争以学生为主体 C.北京、天津成为五四运动两个中心 D.五四运动有广泛群众基础 解析:选D。据材料天津各界纷纷成立救国十人团、学生和天津总商会抵制日货可知,五四运动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故选D项;北京学生运动直接引发了天津斗争,中国外交失败引发了五四运动,排除A项;参加天津斗争的有天津各界的救国十人团、学生和天津总商会,由此得不出天津斗争以学生为主体的结论,排除 B项;北京和上海是五四运动的两个中心,排除C项。‎ ‎2.(命题点:五四运动的影响)杜威评价近代中国某一事件时说,“要使我们国家十四岁多的孩子领导人们展开一场大清扫的政治改革运动,并使商人和各行各业的人感到羞愧而加入他们的队伍,那可是难以想象的。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国家”。该事件促成(  )‎ A.太平天国运动爆发     B.清政府迅速垮台 C.革命领导阶级变化 D.抗日战争的爆发 解析:选C。“十四岁多的孩子领导人们展开一场大清扫的政治改革运动”指的是五四运动,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开始领导革命,促成了革命领导阶级的变化,故选C项;太平天国运动跟青年学生无关,排除A项;五四运动时期清政府已经不存在了,排除B项;抗日战争爆发于1931年,排除D项。‎ ‎ 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探索 ‎【真题典例】‎ ‎1.命题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标任务 ‎(2016·高考海南卷)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说:“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打倒贪官污吏,打倒土豪劣绅,这几个政治口号,真是不翼而飞,飞到无数乡村的青年壮年老头子小孩子妇女们的面前,一直钻进他们的脑子里去,又从他们的脑子里流到了他们的嘴上。”该文描述的这一现象表明(  )‎ A.中国革命目标与民众需求相一致 B.国民党在农村调整扶助农工政策 C.中共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日益成熟 D.中国革命性质开始发生根本转变 ‎[满分秘籍]‎ 扣题眼:由“政治口号,真是不翼而飞,飞到无数乡村的青年壮年老头子小孩子妇女们的面前,一直钻进他们的脑子里去,又从他们的脑子里流到了他们的嘴上”可以看出广大民众自觉地接受了革命的目标,并四处传播,由此可见革命的目标与他们的需求相一致。‎ 析错点:“打倒土豪劣绅”是中共农村工作的口号,‎ 不是国民党的;题干材料未涉及工农武装割据理论,仅一个口号无法表明其发展状况;从“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打倒贪官污吏,打倒土豪劣绅”这几个口号可以看出革命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革命性质没有发生根本的转变。‎ ‎【答案试解】 A ‎2.命题点:中国共产党探索人民民主的道路 ‎(2019·高考全国卷Ⅱ,T30)1948年10月底,中共中央要求各地通过党校、军校以及其他方式,对干部进行培训,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开办正规大学,尽快使干部熟悉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管理和技术。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A.推动土地改革进一步深入 B.为工作重心的转移做准备 C.重视科学和文化以推进工业化建设 D.提高执政能力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 ‎[满分秘籍]‎ 扣题眼:紧扣材料“1948年10月底”时间,从“尽快使干部熟悉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管理和技术”等信息角度理解当时中国社会的转变趋势。‎ 析错点:材料强调的是干部群体;重视科技和文化以推动工业化建设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举措;提高执政能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举措。‎ ‎【答案试解】 B ‎ ‎【预测演练】‎ ‎1.(命题点:“工农武装割据”的内容)20世纪30年代,广东的农民知道著名共产党人苏兆征,因此就把苏维埃当成苏兆征的弟弟;而湘赣边区的农民则管苏维埃叫“埃政府”,因为当地方言“埃”就是我的意思。这主要说明了(  )‎ A.苏维埃不适合中国国情 B.中国农村的闭塞和落后 C.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存在 D.马列主义的中国化成果 解析:选C。苏维埃政权得到农民的支持使得政权能够长期存在,故选C项;苏维埃政权是结合中国革命实际建立的,排除A项;材料主要说明苏维埃政权得到农民的支持,排除B项;苏维埃政权的确是马列主义中国化的成果,但材料体现的是苏维埃政权得到民众的拥护,排除D项。‎ ‎2.(命题点:解放战争的进程)毛泽东是“正事写史,余事写诗”的诗人史学家和史学家诗人,他的诗反映了中国革命的艰难困苦和中华民族站起来的历程,其中《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创作的历史背景是(  )‎ A.三大战役基本消灭国民党主力部队 B.横渡长江,推翻国民党政权的统治 C.跃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大反攻的序幕 D.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隆重举行 解析:选B。《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是毛泽东在人民解放军发动渡江战役,占领南京后创作的,故选B项;三大战役胜利是在1949年1月,发生在渡江战役之前,排除A项;跃进大别山是在1947年,与该诗时间不符,排除C项;开国大典发生在占领南京之后,排除D项。‎ 探究一 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一带一路” 倡议与中国边疆治理 ‎【主题概述】‎ 边疆地区的稳定和发展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 “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有利于中国推动边疆经济发展和经济分配、整合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 ‎1.在王朝国家时期,边疆只是国家疆域的边缘地带,负责拱卫国家的中心区域,为国家提供不可或缺的资源。王朝国家时期的边疆主要指陆地边疆,并且没有固定的范围,与王朝国家的国力息息相关。王朝国家强大时,陆地边疆就往外推,否则就向内萎缩。1949年10月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我国完成了民族国家的构建。然而,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地区一直是改革的前沿阵地, 边疆地区和沿海地区之间形成了一条难以逾越的经济鸿沟。‎ ‎2.在这个边疆争夺日益激烈、国家疆域形态多样化的时代,必须推动中国边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构建政府、市场和社会共同治理的多元主体,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建设,主动应对非传统边疆安全危机,积极对外传播中华民族的文化,进一步提升边疆形态多样化意识。‎ ‎3.“一带一路” 倡议的实施,是中华民族伟复兴的关键,为我国的边疆治理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使边疆治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我们必须抓住这次历史的机遇,正确认识和判断边疆治理在“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的内部区域特征和外部空间环境,通过边疆治理的战略重构、制度重构和实践重构,促进边疆治理发展。‎ ‎【综合大题】‎ ‎(2019·武汉三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多民族共存、共同发展的国家。各民族交往交融,互相影响,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进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材料一 清入关后,密切关注边疆事务,励精图治,苦心经营,完成对边疆地区的统一,建立起一个比以往任何朝代都巩固的“大一统”帝国。为了树立“大一统”正统王朝的形象,清朝抽去了“大一统”理论中“华夷之辨”的内容,改造为四海之内共尊一君的君主专制“大一统”观念,形成以推崇“大一统”政权为核心、以政权承绪关系为主线、以 取消华夷之别为特征的正统论,并将其贯彻于历史评断中,使之更有利于清廷的政治统治和思想控制。‎ ‎——摘编自刘正寅《“大一统”思想与中国古代疆域的形成》‎ 材料二 民国时期,封建帝制被废除,民族平等被写入约法和宪法,推动了边疆民族观的进步。治边思想由古代的“守中治边”到对边疆地区的重视。在边疆地区的施政方针上,由“因俗而治”转变为促进边疆内地化。措施上,提出了三民主义的边疆政策,在边疆推行省县制,改土归流、改革盟旗制度等,将边疆地区纳入中央政府的直接控制下,制定并实施了开发和建设边疆的经济政策,同时开展边疆教育,提高边疆各民族的文化水平。‎ ‎——摘编自马玉华《治边政策:从清代到民国的梳理》等 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就非常重视民族问题。1941年5月1日,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了《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其中第十七条规定:“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实行蒙回民族与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平等权利,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尊重蒙回民族的宗教信仰与风俗习惯。”1947年5月1日,中国共产党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省一级的内蒙古自治区。‎ ‎——摘编自章开沅、朱英《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前期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采取的主要措施。‎ 思路点拨:紧扣材料,从设置机构、思想观念等方面归纳主要措施。 ‎ ‎(2)根据材料二,指出民国时期在边疆治理上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进行简要评价。‎ 思路点拨:解答变化,紧扣材料,注意从中央对边疆地区重视程度、治边方针及治边措施等角度概括;结合所学知识从正反两个方面简要评价民国时期在边疆治理方面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陕甘宁边区政府探索民族区域自治的背景和意义。‎ 思路点拨:紧扣材料,从抗战时期的有关内容分析背景;从对抗战的影响、对新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和民主政治的影响来回答意义。‎ ‎【答案】(1)完成对边疆地区的统一;确立四海之内共尊一君的君主专制“大一统”观念;设置机构、派遣官员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2)变化:治边思想由“守中治边”到对边疆地区的重视;治边方针由“因俗而治”到促进边疆的内地化;治边措施由以政治为主到多方面综合治理。评价:一定程度上继承和发展了清朝以来的边疆政策,促进了边疆地区的社会发展;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这种民族平等难以实现。‎ ‎(3)背景:抗击日本侵略的需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推动;中共对民族民主问题的重视。意义:有利于团结各民族人民积极抗战;为新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提供了经验;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发展。‎ 探究二 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近代中国国家观念的形成与变化 ‎【主题概述】‎ 传统中国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国家”观念,占据主流意识的一直是君主专制制度下的 ‎“天下观”。正如李鸿章所说的“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近代中国的演变发展是传统天朝体制崩溃、国家走向近代的过程。‎ ‎1.近代中国的国家观形成于民族危机迫在眉睫的时刻,是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在面对亡国灭种的危机时所形成的。清朝末年的中国开始由传统王朝国家向近代民族国家转变,鸦片战争的爆发导致中国的生存环境发生突变,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力量开始进入中国,传统“天下观”开始动摇。‎ ‎2.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冲击了我国的“万国观”,传统国家观念在西方势力的冲击下发生了转型。‎ ‎3.辛亥革命结束了传统的王朝国家,开启了近代以来建设中国民族国家的进程。但是在经历袁世凯复辟后,共和走向灭亡。‎ ‎4.先进的中国人又开始求索新的国家观念与国家体制,在经历思想启蒙之后,中国开始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革命,并且最终取得革命的胜利,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国家观。‎ ‎【综合大题】‎ ‎(2019·博雅闻道高三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民族国家观念逐渐形成并发展,其实践活动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下表所示。‎ 时段 民族国家观念的演进及其实践 ‎19世纪40—50年代 ‎◎传统“天下观”开始动摇:林则徐具有了朴素的民族意识和近代国家主权观念,打破了中国是世界中心的神话;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强调这是中国发展的“根本之图”‎ ‎19世纪60—90年代 ‎◎洋务派代表人物提出“中体西用”,并主办洋务运动,以“自强”“求富”为口号,为中国走上近代化发展之路做了铺垫 ‎◎郑观应等早期维新派在爱国基础上“究心泰西政治实业之学”,主张建立民主政治 ‎19世纪末20世纪初 ‎◎康有为提出在中国建立起一个近代化民族国家 ‎◎梁启超提出“中华民族”概念,并形成了“国家”取代“天下”,“民族国家”替代“封建王朝”的近代民族国家观,以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为目标的戊戌变法运动成为中国政治近代化的里程碑 ‎20世纪初 孙中山不但提出了三民主义,还将三民主义发展为一个把民族解放、国民革命和社会改造合为一体的理论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完整提出了建设民族国家、国民国家和社会国家的思想,因辛亥革命而建立起来的中华民国是拥有独立主权民族国家的雏形,开启了近代以来建设中国民族国家的进程 ‎20世纪上半叶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及其国家学说与中国实际结合,经过国民革命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使民族国家最终实现了独立自主 ‎——据陈艳《近代中国民族国家观念研究》等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思路点拨:本题通过中国近代救亡图存的实践活动考查近代中国民族国家观念。解答好本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材料信息“民族国家观念的演进”,围绕这一主题,确定论题,然后从“近代中国民族国家观念与近代社会”关系角度分析论证。 “阐述”时注意紧扣题干中不同时期对民族观念的认识及发展,说明其形成的原因、过程、意义等。‎ 答案:示例 论题:挽救民族危亡是近代中国民族国家观念的核心。‎ 阐述:两次鸦片战争期间,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抵抗派冲破了“天朝上国”的观念,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这是对西方侵略和挑战的回应,蕴含了朴素的挽救民族危亡的理念。洋务运动时期,中国重点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以求得国家富强,但也有早期维新派提出了制度之变,启迪了人们的思想。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时期,中国重点学习西方的民主制度,以救亡图存为宗旨,渴求实现以中华民族为核心的民族国家独立与统一。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并用之挽救民族危亡、改造中国社会,取得巨大成绩,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最终实现了民族国家的独立。‎ 总之,挽救民族危亡是近代中国民族国家观念的核心,仁人志士前赴后继,为建立独立自主的近代民族国家而奋斗,历时一百多年,最终实现。 (示例只作参考,不是唯一答案。)‎ ‎【技法指导】‎ 非选择题的开头格式一般都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所以很多学生解答时,形成了一个“抛开教材,就题答题”的坏习惯。‎ 从非选择题的“教材型”“材料型”“结合型”三种类型来看,答题时一般都要适当联系教材。审完设问后,应先回顾与所学知识的链接点,再列出提纲要点。‎ ‎(建议用时:45分钟)‎ 一、选择题 ‎1.(2019·滨州开学考试)下图是1845年伦敦出版的《复仇神号亲历记》。结合所学判断,该图(  )‎ A.反映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军侵略行径 B.揭露了鸦片战争中英军对普通民众的掠夺 C.说明英国人民已认清鸦片战争的侵略本质 D.体现了清政府对民众的财产安全漠不关心 解析:选B。根据1845年伦敦出版的《复仇神号亲历记》图片中的文字“英国占领广州期间到乡下劫掠”可知其反映了鸦片战争中英军对普通民众的掠夺,故选B项。‎ ‎2.太平天国失败的主要原因,有人认为是由于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犯了许多严重的错误,有人则认为是由于敌我力量悬殊所致。这种不同(  )‎ A.反映了不同的政治立场 B.由评价者所处时代决定 C.可用唯物史观加以整合 D.有待更多史料验证对错 解析:选C。材料体现了从内外因不同角度分析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可结合唯物史观加以指导和整合,故选C项;材料中的不同观点并未表明观点持有人的政治立场,排除A项;由材料不能看出观点持有人所处的时代,排除B项;材料中的观点从不同角度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是有据可依的,排除D项。‎ ‎3.“这战争,宣告了华夷朝贡体制的彻底崩溃,进而成为塑造民族国家形成的重要因素”。“这战争”(  )‎ A.导致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 C.刺激了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D.客观上有利于“短暂的春天”出现 解析:选C。由材料信息可知,这场战争是甲午中日战争,其影响之一是刺激了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故选C项;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排除A项;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排除B项;客观上有利于“短暂的春天”出现的是一战,排除D项。‎ ‎4.(2019·德州期中)下图为近代某次列强侵华战争示意图。推测该侵华战争为(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 解析:选D。从地图作战区域看,战争主要在天津、北京、河北、山西一带,故符合八国联军侵华的区域,故选D项;鸦片战争没有进入北京,排除A项;第二次鸦片战争只在京津地区,没有到山西,且起点是广州,排除B项;甲午中日战争是在朝鲜、辽东半岛、黄海和山东半岛,排除C项。‎ ‎5.下表反映了两位学者对五四运动的认识 当凡尔赛的调停人没有将这个丢失的省份归还给中国时,在北京的学生和知识分子中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事实证明,这场运动是中国历史上民族感情的最强烈、最普遍的表露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是中国人的国家情感存在与力量的突变证明,如果还有什么地方的人对中国人爱国主义的力量和普及程度抱有怀疑态度,那么这种证明就是深切而且令人信服的 ‎(美)杜威《中国人的国家情感》‎ 据此可知,两人都认为五四运动(  )‎ A.爆发原因是中国外交的失败 B.是缺乏理性的盲目爱国行为 C.体现了青年学生的爱国精神 D.改变了中国革命的发展方向 解析:选C。根据材料“事实证明,‎ 这场运动是中国历史上民族感情的最强烈、最普遍的表露”“是中国人的国家情感存在与力量的突变证明”可知,两人都认为五四运动体现了青年学生的爱国精神,故选C项;根据材料“当凡尔赛的调停人没有将这个丢失的省份归还给中国时,在北京的学生和知识分子中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可知,仅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五四运动爆发原因是中国外交的失败,排除A项;根据材料“事实证明,这场运动是中国历史上民族感情的最强烈、最普遍的表露”“是中国人的国家情感存在与力量的突变证明”可知,两人都认为五四运动体现了青年学生的爱国精神,并非盲目的,排除B项;根据材料“事实证明,这场运动是中国历史上民族感情的最强烈、最普遍的表露”“是中国人的国家情感存在与力量的突变证明”可知,两人都认为五四运动体现了青年学生的爱国精神,并未涉及其对中国革命进程的影响,排除D项。‎ ‎6.(2019·淄博一模)清末民初,新名词大量传入,如“团体、革命、主义、阶级、公司、化学、公园、冰期、年代、手表、火车”等。据统计,仅从日本传来被中国人认同的外来词,就有849 个之多,这还不包括从西方直接翻译的外来词。这些新名词遍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新名词的大量传入(  )‎ A.是中国社会转型的反映 B.破坏了民族语言的纯洁性 C.适应了对外交往的需要 D.推动了白话文运动的进行 解析:选A。清末民初,新名词大量传入,这些新名词遍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是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反映,故选A项;清末民初,新名词大量传入,丰富了民族语言,排除B项;新名词的大量传入适应了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的需要,排除C项;由胡适等人倡导的白话文运动是新文化运动重要的一环,与材料关联不大,排除D项。‎ ‎7.(2019·潍坊二模)革命派对列强利用不平等条约对中国进行侵略的史实作了深刻地批判:“条约之事终,合成而国亡随之……故欲免瓜分,非先倒清朝政府,则无挽救之法也。”革命派开展上述批判,旨在(  )‎ A.揭露民族危亡出现的根源 B.号召废除不平等条约 C.发动民众开展反帝的斗争 D.宣传暴力推翻清政府 解析:选D。根据材料“条约之事终,合成而国亡随之……故欲免瓜分,非先倒清朝政府,则无挽救之法也”可知,革命派开展上述批判,旨在宣传暴力推翻清政府,故选D项。‎ ‎8.(2019·枣庄一模)1926年12月,英国向曾参加华盛顿会议的列强宣布《变更对华政策建议案》,主张列强应体认中国人民修约要求之正当性,立即与中国谈判修改条约。英国这一举措(  )‎ A.体现了列强既争夺又勾结的关系 B.是对中国民族主义运动高涨的回应 C.适应了南京国民政府修约的要求 D.说明中国重新获得外交事务主动权 解析:选B。据材料“主张列强应体认中国人民修约要求之正当性,立即与中国谈判修改条约”并结合所学国民大革命时期的人民提出收回租界的相关知识可知,英国的举措是对中国民族主义运动高涨的回应,故选B项;材料说明的是英国的态度,无法体现其他列强的态度,因此不能说明列强既争夺又勾结,排除A项;南京国民政府1927年才成立,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英国的外交态度,不能说明中国获得主动权,排除D项。‎ ‎9.(2019·滨州二模)右图为1938年5月某画家创作的《锄头给我你拿枪去,机器给我你拿枪去》,这一作品(  ) ‎ A.反映了妇女在抗战中的重要地位 B.创作于抗战相持阶段 C.有利于国共合作局面的正式形成 D.讽刺国人的消极抗战 解析:选A。根据漫画《锄头给我你拿枪去,机器给我你拿枪去》可知妇女积极的推动和宣传动员丈夫从军杀敌,为民族解放贡献力量,这反映了妇女在抗战中的重要地位,故选A项;1938年10月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排除B项;第二次国共合作局面正式形成于1937年9月,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漫画反映的是妇女支持丈夫从军杀敌,反映了妇女在抗战中的重要作用,并非讽刺国人的消极抗战,排除D项。‎ ‎10.1944年,作为美军观察组成员的谢伟思在报告中写道:“延安民众官吏打成一片,男女平等,文化运动极为认真,整个地区民主模范自修、自觉、自评,与重庆另一世界。”这一报告反映出(  )‎ A.国共发展态势呈现反差 B.美国力主消除国共矛盾 C.美国开始改变对华政策 D.敌后抗战开始成为主导 解析:选A。材料反映出与国统区相比,中共控制区呈现出来的精神面貌和政治氛围更好些,这说明这一时期国共发展态势呈现反差,故选A项;国共矛盾是“消除”不了的,材料也不涉及这方面,排除B项;材料是美军观察组成员的报告,‎ 没有体现美国对中国政策的改变,排除C项;敌后抗战开始成为主导是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材料与此无关,排除D项。‎ ‎11.1948年夏,沂蒙解放区发生旱灾,部分农民举行传统的祈雨仪式,并暴力殴打了前来阻止的基层干部。地方政府并未盲目地对群众进行惩罚,而是将革命理念与传统习俗结合起来,采用温和的方式处理了这一事件,并重新将生产救灾导入正常轨道。这一做法(  )‎ A.丰富了应对社会危机的历史经验 B.消除了革命理念和传统习俗的矛盾 C.保证了前线军事行动的顺利推进 D.全面纠正了基层工作中的激进倾向 解析:选A。依据材料信息可知,1948年夏,沂蒙解放区发生旱灾,部分农民举行传统祈雨仪式,并暴力殴打了前来阻止的基层干部,导致矛盾激化,而地方政府并未盲目地对群众进行惩罚,而是采取温和的方式,将革命理念与传统习俗结合起来,并重新将生产救灾导入正常轨道,这说明地方政府在矛盾激化的情况下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取得较好的效果,丰富了应对社会危机的经验,故选A项。‎ ‎12.(2019·滨州二模)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规定了干部必须阅读的12本马列主义著作,其中包含《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列宁斯大林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等。这说明中国共产党(  )‎ A.确立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 B.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C.加强对民众的马列主义教育 D.积极为新政权建设培养人才 解析:选D。由“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规定了干部必须阅读的12本马列主义著作”可得出解放战争已取得决定性胜利,准备建设新中国,中共此举意在为新政权建设培养人才,故选D项;确立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是在中共七大上,排除A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标志是新中国的成立,排除B项;由“规定了干部必须阅读的12本马列主义著作”可见教育的对象是干部,不是群众,排除C项。‎ 二、非选择题 ‎13.(2019·衡阳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一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殷周时期在法律思想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在春秋战国的社会大变革时代,法律思想得到了充分发展,诸如德治、人治、法治、礼治、德刑关系等法律思想都在这一时期确立。经过争鸣和辩驳,各学派相互借鉴与吸收。汉代春秋决狱开始,中国法律逐渐走上了儒家化的道路,将儒家的道德精神注入法律、法令。董仲舒神化皇权、改造新儒学,契合了统治者加强统治、维护大一统的需要。《唐律疏议》提出“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标志着礼法结合的全面完成,‎ 儒家思想遂成为封建法律的正统思想,自此历朝均沿袭不变,并对后世传统法制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 ‎——摘编自付银《中国近代法律观念的转型》‎ 材料二 鸦片战争加速了中国传统法律的转型。龚自珍、魏源等从自救的角度对清朝的律例与司法制度展开了批判。林则徐首倡“睁眼看世界”,主持编译了《各国律例》。 1902年,英美等国表示,如清政府改变司法现状“皆臻完善”,可以放弃领事裁判权。清政府不得不“参酌各国法律”,修订现行律例。1905年,清政府以西方资产阶级法典为立法模式,大规模移植西方国家的法律制度,开始法典编纂工作。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 ‎——摘编自石田琢智(日本)‎ ‎《中日法律的近代转型的比较分析》‎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归纳古代中国传统法律思想的特点,并分析产生这些特点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法律制度向近代法律制度转型的原因。‎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法律制度转型的意义。‎ 解析:(1)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进行历史解释的能力。古代中国传统法律思想的特点,主要根据材料一中的相关信息回答。产生这些特点的原因,则需要根据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和思想等方面来回答。 (2)本题考查考生的史料实证和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历史解释的能力。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法律制度向近代法律制度转型的原因,需要从材料二中提取相关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来分析。 (3)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在全面解读材料的基础上正确解释历史事物的能力。近代中国法律制度转型的意义,需要考生根据材料二中的相关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来分析说明。‎ 答案:(1)特点:源远流长,渐臻完善,唐时最终定型;援礼入法(或礼法结合)、德主刑辅、人伦入法(或伦理纲常法律化),具有浓厚的儒家文化特色;目的在于维护君主专制和等级特色;重刑法、轻民法,强调以法禁民,漠视人权保障。‎ 原因: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主导地位,从而对法律思想形成制约;为保护小农经济的发展和维护小农社会的和谐稳定,故在法律思想上强调内儒外法、刚柔兼济;中国古代政治本质是人治,故中国古代法治服务于人治,以法治倡人治教化;为维护大一统帝国和专制皇权的权威统治,故重刑法威压,而轻民法人权。 ‎ ‎(2)原因:传统法律思想的滞后;挽救民族危机的需要;帝国主义国家逼迫和要求中国法制与西方接轨;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法律思想和观念的传入(或西方法律和法学的引进);近代有识之士的积极推动(或对封建法律的改良)。 ‎ ‎(3)意义:①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法制与世界法制的接轨;②‎ 有利于中国法律观念、法律制度的近代化;③有利于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④引进借鉴西方法律文化,对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有重要借鉴意义。‎ ‎14.(2019·连云港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 三十年来中国的新政,始终以海防为中心。经过长期经营,多以为纵不能抗衡西方大国,要足以与日本相敌,而事实证明大为不然。在此之前,已有人认为应改进政治制度,至是倡之愈力,甚至……称道日本各项政治日新月异,中国亦宜于此致力。又指出中国人才无教,学非所用,偶然更置一二,并不能转移大局。 ‎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 材料二 吾乡李尚书端棻亦遭严遣,尚书学问渊雅,性情笃厚,徒以为人所累,致罹党祸,都人士莫不怜而惜之,新会某孝廉(注:梁启超),乃尚书典试粤东所得士,继之以婚姻……寓尚书宅,地近则言易入(指受到梁启超蛊惑)。当变政之前数月,新政逐日举行,朝野震骇,尚书时为仓场侍郎,封奏独伙,均系变法维新,与平素旧学宗旨大不相符,门生故旧,纷纷訾议。余目睹党祸已成,窃代忧之。 ‎ ‎——(清)陈夔龙《梦蕉亭杂记》 ‎ 材料三 知识精英也是通过不断反思失败的教训来寻找新路的。辛亥革命后中国的现状忽然使人们发现:我们学习的西方的东西都是表层的、肤浅的;西方的制度是建立在其深厚的文化渊源之上的;而中国文化、中国的国民性是我们建立西方政治制度的最大障碍,唯有对中国的文化进行彻底的、全面的改造,才能实现中国的富强。 ‎ ‎——高龙川《新文化运动与近代学习 西方运动热潮的终结》 ‎ ‎(1)指出材料一中“新政”的具体事件,结合所学归纳该事件对中国产生的最大影响。‎ ‎(2)根据材料二,归纳李端棻在维新变法中的态度,据此分析维新变法运动失败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西近代化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 解析:(1)第一小问事件,根据材料一“三十年来中国的新政,始终以海防为中心”可以判断是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其重要举措是筹划海防,建立近代海军。第二小问影响,从洋务运动创办了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开启了中国经济近代化历程来回答。(2)第一小问态度,根据材料二“吾乡李尚书端棻亦遭严遣”“门生故旧,纷纷訾议”可以判断由于巨大的压力,李端棻退出支持维新变法运动。第二小问原因,是由于顽固派势力(慈禧太后及封建顽固官员)的强大。(3)第一小问不同之处,根据材料一“三十年来中国的新政”可以得出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科技(器物),开启中国近代化,根据材料三“辛亥革命后中国的现状忽然使人们发现”可以得出辛亥革命向西方学习政治制度(民主共和制),但是依然失败,根据材料三“唯有对中国的文化进行彻底的、全面的改造”可以得出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第三个层次是思想文化,因此中国的近代化的历程是器物—制度—思想,‎ 西方的近代化和中国近代化恰恰相反。第二小问论证,分别列举中国近代化与西方近代化在器物、制度、思想三个方面的史实进行论证即可。‎ 答案:(1)事件:洋务运动。‎ 影响:开启了中国经济近代化。‎ ‎(2)态度:退出支持维新运动。‎ 原因:顽固派势力的强大。‎ ‎(3)不同之处:中国近代化,器物—制度—思想; 西方近代化,思想—制度—器物。‎ 论证:中国的近代化从洋务运动开始,学习西方的器物层面。戊戌变法开启中国政治近代化,戊戌变法主张学习君主立宪制,由于顽固派阻挠,以失败告终。辛亥革命从民主共和的角度学习西方,由于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辛亥革命的民主进程受阻。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从思想角度推进中国的近代化。 ‎ 西方近代化从思想开始,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起到思想启蒙作用。英国君主立宪制和美国共和制的确立,体现两种不同代议制模式。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为英国进行工业革命奠定政治基础。可见,中西近代化是完全不同的两种道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