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2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海南省东方市琼西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2019—2020学年度高三历史第一学期第三次月考试卷 第一卷(选择) 1. 明代中期以后,私营手工业在许多行业取代以前占主导地位的官营手工业。这主要是因为 A. 官营作坊产品有限 B. 私营作坊工人增加 C. 资本主义的萌芽 D. 商业经济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管理,产品主要供宫廷和贵族需要,与市场联系不密切。而私营手工业主要生产日用品用具,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私营手工业能够满足面城乡市场迅速增长的需要,其地位日益重要,在许多行业逐渐超过官营手工业。 2.1978年,湖北随县一座战国时期大型贵族墓葬,出土了大量文物,特别是有象征天子权威的全套青铜编钟和九鼎八簋(gui)。经考证,墓主是曾国国君乙,故称“曾侯乙墓”。战国时期的其他诸侯墓中,也发现过编钟或九鼎。这些考古发现突出说明当时 A. 经济大发展使贵族陪葬品更加丰富 B. 物质的富足刺激了精神生活的需求 C. 青铜是当时财富和权势的主要象征 D. 森严的等级秩序遭到破坏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着重强调“战国时期”“曾国国君乙”“其他诸侯墓”中发现“编钟”或“九鼎八簋”等“象征天子权威”之物。根据所学可知,以象征天子权威之物陪葬诸侯是不符合周代礼乐制度的,表明战国时期天子与诸侯之间的等级秩序被破坏。故答案为D项。AB项,陪葬品丰富、刺激了精神生活需求的表述不是材料的主旨意思 ,材料强调的是诸侯墓中发现了象征天子权威之物的陪葬品,排除;C项,青铜是当时财富和权势的主要象征的表述明显是对材料的曲解,排除。 【点睛】表明类选择题是高考中相对稳定的题型,该类选择题主要借用了“表明”或“说明”、“反映”、“旨在”、“体现”一词“相当肯定地显示”的含义。它要求考生获取材料中比较确切的信息,重点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试题的题干部分一般描述历史现象,考生需要根据所学知识,用简洁的语言准确、清楚地概括现象背后的历史结论。一般解题步骤有三步,第一步:概括材料的主体信息;第二步:联系选项,进行“等价转换”。“等价转换”是指第一步概括出的主体信息要与选项完全匹配;第三步:检验其他选项的正确性。 3. 宋代134位宰相,123人出身科举,他们中多为学者型官员,如范仲淹、司马光、王安石、苏轼、苏洵、欧阳修、柳永、张载、沈括等等。这表明当时 A. 官场门阀恩荫的现象彻底杜绝 B. 科举制提升了学术研究的水平 C. 人才选拔真正做到了公正公平 D. 科举制造就了高素质文官群体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宋代134位宰相,123人出身科举。这说明科举制选拔出来的人才是官员的主体,但是它不能表明AC,当时还是存在恩荫做官的现象的,故排除AC;“他们中多为学者型官员”说明当时的科举造就了高素质的文官队伍,故选D;材料不能表明B,故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 4.帝曰:“人生驹过隙尔!不如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歌儿舞女,以终天年。君臣之间,无所猜嫌,不亦善乎?”这位皇帝是 A. 秦始皇 B. 汉高祖 C. 唐太宗 D. 宋太祖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出自“杯酒释兵权”的典故。宋太祖为了加强君权,劝导其臣子多积田宅,以遗子孙,歌舞升平,君臣之间不去猜疑。故排除ABC,D符合题意。 5.罗马法规定:没有主人准许,对他人的奴隶的鞭打虐待,构成了侵辱,因为这种行为被看做是对主人的间接侵辱。这一规定也是以违反善良风俗为条件,所以如果只是为了教训该奴隶或者纠正他的恶习,则不构成侵辱。这一规定 A. 维护了奴隶主私有财产权 B. 蕴含人人平等的法律观念 C. 保护奴隶的基本人权利益 D. 强化公民的法律道德意识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没有主人准许,对他人的奴隶的鞭打虐待,构成了侵辱,因为这种行为被看做是对主人的间接侵辱”可以看出其维护了奴隶主的私有财产权,故A项正确;对奴隶的规定明显的违背了人人平等,故B项错误;材料并没有体现出保护奴隶的基本人权和利益,故C项错误;奴隶不属于罗马公民,因而材料与公民的法律道德无关,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罗马人的法律·罗马法的核心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题以罗马法的内容为切入点,深入考查了考生对罗马法形成发展的认识和理解。罗马法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在罗马共和国时期,包括习惯法和以《十二铜表法》为代表的成文法在内的罗马法律统称为公民法。在罗马由共和国到帝国的过程中,罗马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为适应新的社会变化,罗马法由公民法发展到万民法。万民法最突出的特点之一是注重调解贸易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这些内容适应了后来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要求和需要, 成为近代欧洲大陆国家法律的基础。 6.国歌记录了一个国家的历史和追求。以下歌词摘自德意志国歌的是 A. 这就是星条旗,愿它永远飘扬;在这自由国家,勇士的家乡 B. 统一、权力和自由,是我们千秋万代的誓言 C. 公民们,投入战斗!前进,前进,万众一心,把敌人消灭净 D. 愿她保护法律,使民心齐归向,一致衷心歌唱,神佑女王 【答案】B 【解析】 A项从“星条旗“等信息可以判断应该是美国,排除;B项选自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国歌,歌词采用的是19世纪德国诗人所写的一首反映当时德国人民心愿的诗《德意志之歌》的第三段,排除;C项”公民们,投入战斗!前进,前进“等可以判断应是法国《马赛曲》,故C项正确 ;D项”神佑女王“等信息可以判断是英国,排除。 点睛:此题借助于各国的国歌考查了各国相关的历史。美国独立后,以北美13个殖民地作为国旗的一部分,以星条旗作为国旗;德国是在四分五裂的基础上实现统一,而后建立近代的政体的,因此德国的国歌具有维护统一和民主的双重含义;法国则是较多的体现自由、民主等启蒙思想理念;D项则是体现的是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7.1785年,为了统一货币,美国国会采用了美元,但1美元的价值是多少呢?新英格兰和弗吉尼亚等州定为6先令(英国货币单位),而中部大西洋各州定为7先令6便士,南卡罗来纳等州定为4先令6便士等。从材料中可知 A. 美园尚未完成国家的统一 B. 美国中央政府权威并未建立 C. 美元对英铹有重大依赖性 D. 美国深受民主共和思想影响 【答案】B 【解析】 按照材料意思,当时的美国形式上规定了统一的货币,但是地方各州各行其是,这意味着中央政权松散无力,故B项正确;1783年北美独立战争的胜利建立了统一的美利坚合众国,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反映了美国地方各州的货币价值不同,不是强调美元对英镑的依附,故C项错误;1787年宪法颁布以后才确立起民主共和制,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点睛:针对1美元价值的多少,不同州有不同的看法与政策;面对货币发行如此重大的事务,美国没有一个统一的政策,说明当时国家核心权力体制未形成,国家十分松散。 8.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从边疆危机到民族危机。在这一过程中,具有转折性标志的事件是 A. 《北京条约》 B. 洋务运动 C. 甲午战争 D. 瓜分狂潮 【答案】C 【解析】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在《马关条约》的刺激下,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强占租借地,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危机加深。故答案为C项。《北京条约》没有体现出从边疆危机到民族危机的特征,排除A项;洋务运动是清政府为挽救内忧外患局面进行的自救运动,排除B项;从边疆危机到民族危机的表现是列强瓜分狂潮,但瓜分狂潮是因甲午战争引发的,排除D项。 点睛:《马关条约》规定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列强在中国掀起瓜分狂潮,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中华民族的危机空前严重。 9.1900年,慈禧发布要与八国联军“一决雌雄”上谕,要求各省“北上勤王”,以张之洞、刘坤一等汉族东南大员先是“拒不奉诏”,随后与列强签订了“东南互保”协议,约定所辖区域内保证各自利益“两不相扰”。这一事件 A. 加剧中央集权崩溃和地方势力膨胀 B. 地方的自保避战最终导致中国战败 C. 激化了汉族地主与满洲贵族的矛盾 D. 地方实权派开始介入国家外交事务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材料可知,东南汉族大员签订“东南互保”而不尊皇命,反映中央权力衰微地方权力增大,故A项正确。腐朽封建制度和国力衰微是导致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排除B。“汉族东南大员”的作为不能代表整个汉族,故无法推断出缓和了汉族地主与满洲贵族的矛盾,排除C。外交事务属于国家间的交往,东南各省与列强的协议不在外交范围内,排除D。 【详解】 请此输入详解! 10. 美国人埃德加·斯诺是较早向世界报道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外国记者。1937年10月,其西北革命根据地采访录《红星照耀中国》在英国出版,引起世界轰动。1938年12月,该书在上海发行的中文版却更名为《西行漫记》。其改名原因最有可能是 A. 凸显延安的抗战中心地位 B. 便于该书在中国顺利发行 C. 准确界定采访活动的区域 D. 遵循新闻采访的中立原则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信息未体现延安的抗战中心地位,不选A。材料没有准确界定采访区域,不选C。材料未涉及采访中立原则,不选D。原名突出了中国共产党的地位,后在中国发行时改名,是顾及执政的国民政府,故选B。 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抗日战争·《西行漫记》 【名师点睛】 11.巴黎公社的基点在于“经常征求大多数人的意见,不断得到大多数人的赞助。委员不断受到舆论的监督,他们是可以信赖的、对选民负责的,并且可以随时撤换的。”这表明公社 A. 体现了人民主权原则 B. 实行直接民主 C. 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政权 D. 赢得了广泛的支持 【答案】A 【解析】 材料中的“大多数人”以及“接受监督随时撤换”体现了人民主权原则,A正确。材料只涉及了民主原则,但不能确定是直接民主,B错误。C项符合史实,但材料没有涉及社会主义,C错误。D项虽然正确,但是不能体现实质,不如A项深刻。 点睛:本题易错项为C项。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原则之一,但并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社会也是民主政治,所以不可以把二者等同。 12.1954年是新中国政治制度建设的重要里程碑。这是因为 A. 社会主义工业化全面开展 B.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 C. 召开了人大颁布了宪法 D. 创建了多党合作的政局 【答案】C 【解析】 社会主义工业化全面开展是经济领域重大变革,与新中国政治制度建设的重要里程碑不符,故A项错误;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是在1956年,故B项错误;1954年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颁布了社会主义类型宪法,是新中国政治制度重要里程碑,故C项正确;1949年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标志着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的初步建立,故D项错误。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把握关键时间信息“1954年”和关键词“政治制度建设”,结合1954年宪法颁布的意义分析解答即可。 13.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回顾新中国的外交成就时说:“这是国际关系史上的重大创举,为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新型国际关系做出了历史性贡献……既代表了亚洲国家对国际关系的新期待,也体现了各国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的国际法治精神。”他的评论是 A.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 不结盟政策提高了中国的威望 C. 万隆亚非会议成功 D. 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于1953年底由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是建立在各国间正常关系及进行交流合作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得到中国、印度河缅甸政府共同倡导,代表了亚洲国家经历了长期国际不平等待遇之后对新型国际关系的期待,故A正确;不结盟政策开始于南斯拉夫,与题干中的“亚洲国家”不符,故B错误;万隆会议是亚非发展中国家召开的,不符合题干主旨,故C项错误;D项不符合材料“各国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的国际法治精神”。所以答案选A。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详解】 【点睛】 14.关羽因其忠义勇武,被世人称颂,至宋徽宗时被封为“忠惠公”,其后不断加封,到清代被封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这种现象反映了 A. 关羽的个人品德决定了民众崇拜的形成 B. 历代皇帝的好恶决定着崇拜关羽的取向 C. 对关羽的信仰符合官方意识形态的要求 D. 民众的信仰不断推高关羽“神”的地位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关羽的个人品德对民众崇拜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决定作用,故A项错误;历代皇帝的好恶对民间崇拜起到一定作用,但也是决定意义,故B项错误;从材料可知,关羽“神”的地位的不断提升是政府适应民众需求而不断加封的结果,也就是说民间对关羽信仰符合官方的需要,故C项正确,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官方意识形态的要求 15.“历史所能赋予的最高荣誉,莫过于和平缔造者”,这是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的墓志铭。尼克松在任总统期间,改善了中美关系,结束了越南战争,同苏联强调谈判代替对抗。尼克松缔造“和平”的实质是 A. 美国对外战略目标的根本改变 B. 以和平为幌子推行霸权主义 C. 淡化不同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 D. 实力相对下降下的战略调整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经济实力相对下降,再加上西欧和日本的冲击,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因此出现了材料中“改善了中美关系,结束了越南战争,同苏联强调谈判代替对抗”的“和平”。故答案为D项。A项,根据所学可知,20世纪70年代美国对外战略目标没有发生根本改变,该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根据所学可知,20世纪70年代,美国实行战略收缩,材料并未体现美国的霸权主义,排除;C项,尼克松改善同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是基于国家实力相对下降的考虑,淡化不同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只是表面现象,不是实质,排除。 16.战国时,长梧地方守护封疆的人对子牢(孔子的学生)说,从前我种庄稼,耕地粗疏马虎,而庄稼收获时也就用粗疏马虎的态度来报复我,我来年改变了原有的方式,深深地耕地,细细地平整,禾苗繁茂、果实累累。材料表明 A. 战国时生产力已有较大提高 B. 耕作态度对产量有决定性影响 C. 耕作技术水平低导致了歉收 D. 当时的农业已经出现精耕细作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表明战国时耕作方式的改变,没有体现生产力的较大提高,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出耕作方式对产量有决定性影响,故B项错误;耕作方式落后导致了歉收,故C项错误;“深深地耕地,细细地平整”符合精耕细作的特点,故D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中国的农业·精耕细作 【名师点睛】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1.家庭为生产基本单位;2.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3.水利兴修推动经济发展;4.铁犁牛耕,精耕细作;5.赋税徭役繁重;6.土地高度集中,阶级矛盾尖锐。 17.下图为明清时期各地集市变化统计表。表中数据变化说明,自明朝嘉靖至清朝道光年间 省区 嘉靖至万历 顺治至雍正 乾隆至道光 集市数 集市数 集市数 直隶 132 527 537 陕西(关中) 143 238 264 江西 459 545 976 福建(不含台湾) 131 205 511 广东 / 1270 1959 A. 南方商品经济发展较快 B. 经济重心完全南移 C. 农产品大规模流入市场 D. 重农抑商政策出现松动 【答案】A 【解析】 表中数据看出,自明朝嘉靖至清朝道光年间南方集市数量增长幅度较大,说明南方商品经济发展较快,A正确;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完全南移,南方集市数量增长幅度较大不能体现出“经济重心完全南移”,排除B;材料主要通过南北方集市变化反映南北方的不同,C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明清仍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D错误。 18.对哥伦布及其开辟新航路的评价,现在更多的人认为,不能站在当时印第安人的立场上,也不能仅从对西欧某些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的利弊得失角度出发,应将其置于“世界大探险时代”和人类历史长河中进行宏观考察。据此,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使 A. 西欧国家开始争夺殖民地 B. 西欧各国纷纷开始海外探险 C. 不同文明得以交融和发展 D. 人类历史迈入工业文明时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新大陆发现的影响。依据材料“其置于‘世界大冒险时代’和人类历史长河中进行宏观考察”可知材料要求我们从全球史观和近代化史观的角度来看待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影响,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逐渐连成一个整体,不同的文明得以交流发展。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西欧国家开始争夺殖民地是从西欧的角度进行评价的,不符合题意;B选项错误,西欧各国纷纷开始海外探险是从西欧的角度进行评价的,不符合题意;D选项错误,人类历史迈入工业文明时代是工业革命的影响。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19.近五百年来,荷兰、英国和美国对市场经济进行了接力棒式的创新和发展。英国对市场经济的创新发展主要表现在 A. 国家推行重商主义、奖励对外贸易的经济政策 B. 创立现代金融制度确立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C. 推行自由贸易,逐步确立自由市场经济模式 D. 加强政府干预,开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成为了世界工厂,并在此的过程中逐步确立了自由贸易主义原则,自由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步走向成熟,故选C。重商主义是一种贸易保护主义,为荷兰的创新,排除A;B项为荷兰的创新,排除;D项为美国的创新,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学生要对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要有准确的划分,这也提醒学生在复习的时候一定要从整体上把握历史的阶段性特征,提纲挈领,方可事半功倍。 20. 1896年,全国督办铁路事务大臣盛宣怀自办中国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直至清朝灭亡,一直拥有发行钞票的特权,并代替传统钱庄,提供了国内工商业经营所需的绝大部分贷款,这表明( ) A. 自然经济结构开始解体 B. 中国近代金融体系已经确立 C. 外国资本输入份额减少 D. 金融变革利于民族工业发展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状况,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选项:材料信息未涉及自然经济,而且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始于鸦片战争,排除A;B项说法,仅从题干信息无法得出,排除;题干信息没有提及外国资本的问题,排除C;题中所讲该银行开办后,提供了企业运营所需要的资金,从而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D项符合题意,正确。故选D。 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状况 21.对下表分析正确的是 1840年前 1894年 商品值 其中国内销售 商品值 其中国内销售 茶叶 1414.06 1184.01 4784.6 1467.01 棉花 1146.79 1146.79 2437.26 1701.13 粮食 15533.30 15533.30 37250.00 37054.20 ——据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A. 中国贸易逆差不断扩大 B. 中国商品日益卷入世界市场 C. 中国商品国际份额激增 D. 工业革命引领中国经济增长 【答案】B 【解析】 材料中只介绍了中国两个时期商品销售的情况,没有与其他国家进出口贸易额进行对比,看不出贸易逆差的信息,故A选项错误;按照题干的数据,与1840年前相比,1894年三样商品国内销售值上升幅度均小于商品值上升幅度,也就意味着国外销售值增长较快,故B选项正确;材料只能反映中国两个不同时期相同商品的对外销售在增加,但是没有提供商品国际价额的信息,无法判断是否激增,故C选项错误;根据材料,只能看出中国农产品商品化发展,无法判断中国经济是否增长,更不能断定是工业革命引领增长,故D选项错误。 22. 据《中国近代史新编》载,官僚地主杨宗濂兄弟在19世纪90年代初期,既投资棉纺织工业,又大量购买田产,以增强自己的地主地位。杨氏如此选择的原因是 A. 受到近代工业利润的驱使 B. 受传统重农抑商思想的影响 C. 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 D. 中国处于半封建社会转型时期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反映杨宗濂兄弟既投资工业,又购买田产,是受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环境影响,D项说法正确,故答案为D项。材料中“以增强自己的地主地位”“大量购买田产”,与近代工业利润的驱使不符,排除A项;材料反映杨宗濂投资棉纺织工业,与重农抑商思想不符,排除B项;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是在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后,与材料中的时间“19世纪90年代初期”不符,排除C项。 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初步发展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的史实。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走过了一条艰难曲折的发展道路:产生于两次鸦片战争后的19世纪六七十年代;初步发展于甲午战争后;进一步发展于20世纪初;短暂繁荣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无暇东顾的间隙;日益萎缩于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后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多元化的格局中,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代表着中国经济近代化的进步方向,但由于封建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和官僚资本主义经济的压迫和排挤,它始终没有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主导形式。 23.许金城《民国野史》记载:“无数的汉人都兴高采烈地剪去这条奴隶标志的辫子,也有事先选择吉日祭拜祖先,然后庄重地剪除辫子。”据此可见 A.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 革新与传统思想并存 C. 西式生活方式影响广泛 D. 汉族的传统思想复兴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相关知识。材料只反映了国人剪发,不能体现民主共和观念,故A错误。材料无法体现西方生活方式影响广泛,也无法体现汉族的传统思想复兴。故C和D错误。而B中的革命从剪辫中可推断出来。传统思想可从选择吉日祭拜祖先中推断出来,故本题选B。 考点: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24. 1958年6月12日,钱学森在《中国青年报》发表科普文章指出,“土地所能供给人们的粮食产量碰顶了吗?科学的计算告诉人们:还远得 很!……因为,农业生产的最终极限决定于每年单位面积上的太阳光能,如果把这个光能换算农产品,要比现在的产量高出很多。那么稻麦每年的亩产量就不仅仅是现在的2000多斤或3000多斤,而是2000斤的20多倍!”该文章 A. 为农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B. 有利于挖掘农业生产的潜能 C. 对“大跃进”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D. 是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客观产物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1958,如果把这个光能换算农产品,要比现在的产量高出很多。那么稻麦每年的亩产量就不仅仅是现在的2000多斤或3000多斤,而是2000斤的20多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属于浮夸风,对“大跃进”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故C项正确,AB项错误;人民公社是1958年8月开始,故C项错误。因此选C。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大跃进 25. 为适应不同历史阶段的需求,中国共产党在1931、1942、1950、1953年分别提出了不同的土地政策。结合历史背景可知,1950年的土地政策是 A. 依靠贫雇农……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B. 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保障农民及地主的地权、财权、政权 C. 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 D. 把……个体农业经济改造为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农业合作经济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1950年的土地政策主要把地主土地没收并分给农民,故A项正确;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是抗战时期土地政策,故B项错误;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是解放战争时期,故C项错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农业合作经济是1953年一化三改时期,故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A。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土地改革 第二卷(非选择题) 26.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一次与太平军交战后,左宗棠在家书中道:“毙贼三千有余,阵斩贼多名,极为痛快。” 筹办福州船政局之始,左宗棠在给清廷的奏折中指出:“自海上用兵以来,泰西各国火轮兵船直达天津,藩篱竟成虚设。”因此“非师远人之长还以治之不可”。 1874年,正当新疆局势危急时,清廷出现海防、塞防之争。李鸿章认为“新疆不复,与肢体之元气无伤”;左宗棠主张“若此时而拟停兵节饷,自撤藩篱,则我退寸而寇进尺。不独陇右堪虞,即北路科布多、乌里雅苏台等处恐亦未能晏然”,“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 ——摘编自《左宗棠全集》等 (1)根据材料,指出左宗棠在国防问题上的主要观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左宗棠的主要历史功过。 【答案】(1)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加强国防;海防、塞防并重;主张收复新疆。(4分) (2)推进洋务运动;捍卫领土主权;镇压太平天国(4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据材料“非师远人之长还以治之不可”、“若此时而拟停兵节饷,自撤藩篱,则我退寸而寇进尺。不独陇右堪虞,即北路科布多、乌里雅苏台等处恐亦未能晏然”、“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即可指出左宗棠在国防问题上的主要观点: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加强国防:海防、塞防并重;主张收复新疆。 (2)据材料“与太平军交战”、“筹办福州船政局”、“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一分为二概括左宗棠的主要历史功过:推进洋务运动;捍卫领土主权;镇压太平天国。 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左宗棠·评价 【名师点睛】左宗棠,晚清军事家,政治家、民族英雄。洋务派重要代表人物,湘军统帅。他青年时即注重经世致用之学。1832年(清道光十二年)中举人。后三次会试不第,遂为塾师。后来竟成为清朝后期著名大臣,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封二等恪靖侯。一生经历了湘军平定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平叛陕甘同治回变和收复新疆等重要历史事件。 27.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南雄商人以货入京,至长淮关,吏留而税之,既阅月而货不售。商人讼于官,刑部议吏罪当纪过。上曰:“商人远涉江湖,将以求利,各有所向,执而留之,非人情矣。且纳课于官,彼此一耳。迟留月日而使其货不售,吏之罪也。”命杖其吏,追其俸以偿商人。 (太祖)赦中书省曰:“朕初以边戍馈饷势民,命商人纳粟,以浙淮盐偻之,盖欲足军食而省民力也。令既数年所输甚薄,军饷不供,岂盐价太重.商人无所利而然欤?尔中书其议减盐价,俾输粟于西河、梅川,庶粮饷可给而内地之民省挽运之劳。” ——《明太祖高皇帝实录》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明太祖对商人的态度。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如何认识明初的重农抑商政策。 【答案】(1)扶持商人;保护商人;利用商人 (2)重农抑商是基本政策,重视农业,防止弃本驻末 一定程度上保护商人,为特殊需要利用商人,保证农业发展和社会稳定 妨碍商业的正常发展 【解析】 试题分析:(1)从材料的两部分内容中可以看出明太祖对商人的态度,材料的上半部分主要强调要保护商人的合法权利,材料的下半部分主要强调要利用商人为军事和民生服务;(2)根据所学的知识可以回答明初的重农抑商政策延续了前代的一贯做法,即以农业为本,但也出现了一些变化,即注重利用商人为其统治服务。 考点:中国古代“重农抑商”的思想 点评: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古代经济政策中最突出也是历时最长,影响最为深远的一项经济压迫政策,高考对其的考查角度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①重农抑商的原因:根本原因:以农业为核心的自然经济是封建政权的经济基础,维护封建统治;直接原因: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具体原因: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危及封建政权②重农抑商的发展过程,商鞅变法首创,以后历代均坚持执行;③重农抑商的影响:有利于稳定农业人口,推动农业发展,从而巩固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有利于安定人心和对农民的控制,进而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封建国家的政治稳定。但与此同时也存在着消极影响:人为割裂农、工、商之间联系,不利于商业发展,农业和手工业也受到限制。阻碍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阻碍社会进步。 28.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据统计,1858~1911年间全国民族资本所设立的资本在1万元以上的民用工矿企业有953家,创办资本总额为2亿多元。而1901~1911年就设立了650家工矿企业,资本总额为1.4亿多元,其中江苏162家,湖北82家,广东54家,四川42家,直隶37家,浙江36家,奉天(今辽宁)30家,福建22家,安徽21家,山东20家,湖南11家,江西10家。各主要工业部门具体发展情况见下表。 1901~1911年 数量(家) 资本额(万元) 纺织业 82 1332.1 缫丝业 70 556.9 面粉业 53 786.8 火柴业 28 130 水电业 60 3813.8 机器业 20 352.1 矿冶业 73 2272.9 ——摘编自杜恂诚《民族资本主义与旧中国政府》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01~1911年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01~1911年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特点形成的原因。 【答案】(13分) (1)发展速度快;各部门发展不平衡,以轻工业为主;地区发展不平衡,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民族资本力量弱小,对外国资本依赖性较强。(6分) (2)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鼓励发展工商业;实业救国思潮兴起;轻工业投资少、见效快;长江流域和沿海地区受西方经济影响较深;受到外国资本的挤压。(7分) 【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从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在欧风美雨的影响之下,中国产生了具有近代生产性质的民族工业,但由于其产生的社会环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虽然总趋势是向前发展的,但受到了诸多的限制,发展结构也呈现畸形状态,最终没有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和转型。第(1)问特点的回答,依据材料中“1901~1911年就设立了650家工矿企业,资本总额为1.4亿多元”得出发展速度快的答案。再根据分布在各省的数据得出地区发展不均衡的特点。再根据表格中行业分布,得出部门发展不平衡的答案。第(2)问原因的回答,可从政府的政策、救国思潮、轻工业的特点等角度来思考作答。 【考点定位】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