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内蒙古北方重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第三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内蒙古北方重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第三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北重三中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 高二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2018年11月满分:100分考试时长:100分钟 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48分)‎ 本部分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有学者说,春秋战国时期,尤其是战国时期,既是血腥、残酷的时代,也是宽容的时代,“宽容”主要指 A. 诸子百家争鸣 B. 商人地位提高 C. 士的兴起 D. “学在民间”‎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血腥指的是诸侯争霸,而宽容主要指诸子百家争鸣,文化方面宽容的政策,故A项正确;战国时期已经开始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的地位开始下降,故B项错误;士的兴起属于诸子百家争鸣的条件,故C项错误;“学在民间”在春秋时期已经出现,也是诸子百家争鸣的条件,故D项错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概况 ‎2.有学者指出,儒家文化“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安详而有层次的社会.不像面积与中国等大的欧洲,一直四分五裂,国家居然有二三十个之多”。可见,该学者高度肯定儒家文化的 A. 民贵君轻观念 B. “天人感应”观念 C. “君权神授”观念 D. “大一统”观念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安详而有层次的社会……不像面积与中国等大的欧洲,一直四分五裂,国家居然有二三十个之多”,强调的是国家的统一,故D项儒学中的“大一统”观念与题意相符,故D项正确;ABC三项也是儒家文化的内容,但与材料强调“不像面积与中国等大的欧洲,一直四分五裂”的主旨无关,故排除ABC三项。‎ ‎3.“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句话蕴含深刻的哲理,它最可能出自 A. 儒家 B. 道家 C. 墨家 D. 法家 ‎【答案】B ‎【解析】‎ ‎【详解】“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出自《老子》,意思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故选B;儒家关注政治和人事,并非“不争”,排除A;墨家主张“兼相爱,交相利”兼相爱,并非“不争”,排除C;法家主张严刑峻法,改革变法,并非“不争”,排除D。‎ ‎4.下表是有关孔子诞辰的记载,据此可以得出较为合理的推论是 记载 出处 鲁襄公二十一年(前552年),十月一日庚子,孔子生 ‎《春秋·公羊传》,成书于西汉景帝 鲁襄公二十二年(前551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字中(仲)尼,姓孔,子氏……鲁昭公六年,孔子盖卅矣。(据此推算孔子生年为鲁襄公七年)(前566年)‎ ‎《史记·孔子世家》,成书于西汉武帝西汉海昏侯刘贺墓葬文物穿衣镜上的记载,2015年出土 A. 《公羊传》成书最早,故说法最可信 B. 《史记》记载最详细,故说法最可信 C. 海昏侯墓葬文物是地下最新发现,故说法最可信 D. “纸上之材料”应与“地下之新材料”相互印证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公羊传》是史学记载,具备一定的史料价值,但不能以成书时间最早,故推断出说法最可信,A项说法错误,排除;《史记》属于史学记载,但不能以记载内容最详细推断出说法可信与否,关键应该看史料是否真实,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海昏侯墓葬文物是地下最新发现,排除C;关于孔子诞辰的记载,既要考究《公羊传》、《史记》等史学记载,同时要关注历史文物,要多重史料互证,D项正确。‎ ‎5.汉武帝推行“独尊儒术”的政策,但在宗教方面,他相当依赖道家方士,在政治方面,又相当依赖法家。精通黄老思想的汲黯曾说武帝“内多欲而外施仁义”。这说明 A. 儒学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B. 统治者儒表法里的治国策略 C. 汉武帝时期诸子思想的融合 D. 封建统治者都善于施展权术 ‎【答案】B ‎【解析】‎ ‎【详解】汉武帝推行“独尊儒术”的政策,在政治方面,又相当依赖法家,是“内多欲而外施仁义”,体现儒表法里的治国策略,故B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汉武帝的治国思想,没有涉及儒学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的信息,排除A;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反映的是汉武帝的治国思想,无法体现封建统治者都善于施展权术,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汉武帝推行‘独尊儒术’的政策,在政治方面,又相当依赖法家”,联系所学西汉时期的治国思想分析解答。‎ ‎6. 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 A. “心外无物” B. “天地为万物之本”‎ C. “夫形于天地之间也,物也” D. “舍天地则无以为道”‎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思想的演变。王安石认为,人的生理和心理方面的活动和人的形体联系在一起,突出了“形”的存在;B、C、D三项均突出了“天地”或“万物”这一“形”的存在。A项是宋明“心学”的观点,“心学”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这明显与王安石的思想相对立。‎ ‎7.晚明时期,一批颇具影响力的民间社团在江南地区竞相兴起,成为反映当时社会变迁的重要因素。由表中信息可见当时 名称 地点 描述 匡社 苏州 王夫之与友人立志匡时救世 复社 吴江 黄宗羲等人訾毁时政,裁量公卿 岭南会馆 苏州 广州商人联乡谊,保商务,谋公益 讲学会 无锡 东椿书院组织学者面向大众,讲求实学 A. 文化政策开明,社会舆论较为自由 B. 中小市镇大量兴起,出现反传统舆论 C. 传统四民结构松动,社会分化加快 D. 商品经济发展,经世致用思潮兴起 ‎【答案】D ‎【解析】‎ 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在苏南地区出现,在思想领域出现批判传统儒学的经世致用思想,材料表格中“匡时救世”“讲求实学”正是这种思想体现,故D项正确;当时受到理学思想统治,不是自由,故A错误;明清之际思想不是反传统,是批判继承,故B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社会分化信息,故D错误。‎ ‎【点睛】史实运用型选择题是在掌握历史史实基础上进行答题的体型,学生除了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外,还要有一定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所以解答此类试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认真阅读材料,阅读材料时候要抓住题中关键词、提取有效信息,排除无效信息 ‎2.联系教材和相关历史知识,进行知识迁移,在读懂材料后,要找准切入点,将材料反映的内容相关知识进行有机结合,知识转化要准确到位。‎ ‎3.平时学习时候,要注意多做题,培养史料阅读以及解题技巧的能力。‎ ‎8.北宋时,毕升发明了泥活字印刷术,但极少有其印刷品传世;元朝时,王祯发明了木活字和转轮排字盘,至今却找不到任何相关印刷品。这反映了 A. 科技创新推动了社会进步 B. 早期活字印刷技术应用性不强 C. 君主专制阻碍了文化事业的发展 D. 关于活字印刷术发明的记载可能有误 ‎【答案】B ‎【解析】‎ 由材料可知,古老的泥活字印刷品和木活字和转轮排字盘印刷品缺乏存世,说明早期活字印刷技术应用性不强,排除A,选B;C和材料无关,排除;泥活字印刷品和木活字和转轮排字盘可以复制,说明活字印刷术是可行的,排除D。‎ ‎9.下图为清中期杰出画家郑板桥创作的《竹石图》。画面简洁,三五枝竹竿依着瘦石一块神态挺拔潇洒,充满生机,而老竿新篁,墨有浓淡,层次分明。该画作 A. 突出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 B. 体现了工笔重彩画的风格 C. 抒发风神消散的傲世风骨 D. 追求自然风景的写实描绘 ‎【答案】C ‎【解析】‎ 材料“挺拔潇洒,充满生机,而老竿新篁,墨有浓淡,层次分明”体现的是文人画抒情达意的特点,故排除DB,选C;风俗画才是突出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排除A。‎ ‎10.有人认为,篆书取圆势象征天,上紧下松;隶书取方势象征地,左右扩展;楷书取长方形,八法齐备,以活脱脱人的形象来呈现。其意在说明 A. 社会发展推动了古代人文意识的觉醒 B. 古代书法具有“天人感应”的精神内涵 C. 三种字体演变是古代对科学发展的认识 D. 楷书演绎了古代的理性思维的科学精神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中国的书法艺术。“天人感应”是指天能影响人事、预示灾祥,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主要体现在政治统治方面,故排除B项;三种字体的演变体现的是人文思想的演变,而不是古代对科学发展的认识 ,故排除C项;根据“以活脱脱人的形象来呈现”可知楷书体现的是人文意识,而不是体现了理性思维,故排除D项;由篆书到楷书,由象征天到象征人,可以体现出古代人文意识的觉醒,故选A。‎ ‎11.下表是明代小说家作品中部分章节的标题,它可以作为个例来说明 书名 章节标题 ‎《喻世明言》第八卷 吴保安弃家赎友 ‎《喻世明言》第十六卷 范巨卿鸡黍死生交 ‎《警世通言》第一卷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醒世恒言》第二卷 三孝廉让产立高名 ‎《西湖二集》第六卷 姚伯子至孝受显荣 A. 市民文学具有一定教化功能 B. 八股取士抑制文学形式 C. 小说冲击了传统的价值观念 D. 民间文学注重彰显个性 ‎【答案】A ‎【解析】‎ 表格中“弃家赎友”“摔琴谢知音”“孝廉让产”“至孝受显荣”都与儒家思想中孝顺和义气等有关,显然该书具有教化的功能,故A正确;材料中章节设置并不是受到八股取士的影响,故B错误;小说反映出传统价值观问题,不是冲击,故C错误;D中个性不符合表格信息主旨。‎ ‎12. 康熙帝晚年曾说:“海外如西洋等国,千百年后,中国恐受其攀。”这表明康熙帝 A. 对西方文化的力量已有警觉 B. 认为中国迫切需要学习西方文化 C. 对西方文化具有深入的了解 D. 已经感受到西方文化的巨大压力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注意康熙帝在位时间是1661年—1722年,其晚年应是18世纪早期,这时荷兰、英国已经在政治上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西方世界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科技、思想得到极大发展,中国已经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正是出于对西方文化力量的警觉,康熙帝才有“中国恐受其累”的担心。B项是在鸦片战争后新思想萌发以来的情况;C项“深入了解”对康熙来说不准确(他只是有所了解和学习);D项“巨大压力”在当时也不存在,中国传统文化仍然占主流。‎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13.1842年魏源编撰了《海国图志》50卷,“长计”只限于战舰、火器、养兵练兵之法。之后他将其扩充到100卷,增加了西方政教国情等很多内容,如美国制度等。这一变化表明魏源 A. 主张借用西方文化改造中国 B. 意识到中西方制度的差异 C. 认识到鸦片战争的真正败因 D. 倡导清政府进行制度变革 ‎【答案】B ‎【解析】‎ 魏源编撰《海国图志》增加了西方政教国情等很多内容,这说明他意识到中西方制度的差异,故增加介绍西方制度,故B正确;魏源并不主张借用西方文化改造中国,故A错误;材料也不能说明魏源认识到鸦片战争的真正败因,故C错误;《海国图志》也没有倡导清政府进行制度变革,故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海国图志》的相关知识,再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增加了西方政教国情等很多内容”,即可结合所学知识从中西方制度的差异的角度出发,排除说法错误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14.晚清公使郭嵩焘旅居英国时感叹:“政教风俗,欧洲各国乃独擅其胜。其视中国,亦犹三代盛时之视夷狄也。中国士大夫知此义者尚无其人,伤哉!”据此分析,郭嵩焘 A. 沉醉于西方的物质文明 B. 固守着天朝上国的观念 C. 否定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D. 突破了中体西用的认识 ‎【答案】D ‎【解析】‎ 郭嵩焘认识到西欧的“政教风俗”优于中国,可是中国的大多数士大夫还未认识到。当时的洋务派认为西方只有器物领先中国,政治和文化不如中国,因此,仅学习西方器物,坚持中国的政体即可,即“中体西用”,而郭嵩焘的观点明显已经突破了“中休西用”的局限,D正确;郭嵩焘说的是政教风俗,也就是政治社会文明,不是物质文明,故排除A;B项明显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材料没有涉及中国的传统文化,排除C。‎ ‎15.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说,它(江南制造总局)的翻译馆在不到10年时间里翻译了98种西洋著作,其中47种属自然科学领域的书籍,45种为军事和技术一类书籍。由此可知当时中国 A. 阅读自然科学著作蔚然成风 B. 形成了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潮流 C. 开始接纳从西方传入的文化 D. 已彻底改变军事技术落后局面 ‎【答案】B ‎【解析】‎ ‎【详解】江南制造总局的翻译馆在不到10年时间里翻译了关于自然科学、军事、技术类的大量西洋书籍,说明当时中国人积极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故B正确;江南制造总局的翻译馆不仅反映自然科学书籍,还有军事和技术类书籍,A不能全面反映材料,排除;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等开始学习西方文化,江南制造总局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创建的,C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D表述太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 ‎16.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因其强调不改变中国的社会制度和基本价值观而受到后世的强烈批评。但是,当时洋务派提出这种指导思想除自身的阶级局限性外,还有一种策略性考虑。“策略性考虑”主要指的是 A. 减少洋务运动的阻力 B. 打消西方国家的疑虑 C. 促进中学西学的融合 D. 适应清政府财政困难 ‎【答案】A ‎【解析】‎ 洋务运动受到当时顽固派的反对,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显然抨击顽固派放弃中体的说法,有利于洋务运动的开展,A正确;洋务运动属于国内改革运动,与外国无关,B错误;C中西融合说法错误;洋务运动属于学习器物层面,与政府财政关系不大,D错误。‎ ‎17.从“中体西用”到“进化论”,再到“阶级斗争论”,反映了中国社会对近代科学文化的理解和选择。这一选择一以贯之的主题是 A. 否定儒家正统思想 B. 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 C. 弘扬科学与理性精神 D. 探索国家独立与富强 ‎【答案】D ‎【解析】‎ 不论“中体西用”、“进化论”还是 “阶级斗争论”均是在挽救民族危机,均是在探索国家独立与富强的道路,但“中体西用”是在维护封建统治而非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也非否定儒家正统思想,更非弘扬科学与理性精神,所以本题只有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18.维新派的骨干大多是由封建士大夫向资产阶级转化的人物,他们如饥似渴地汲取西学营养、宣传介绍西学的同时,却依然怀恋传统的儒学,他们要求改革封建的政治体制,大胆地怀疑儒家经典,却依然崇奉孔孟的理论权威。这体现了维新派 A. 改革指导思想不够明确 B. 趋新与恋旧的矛盾心态 C. 努力唤醒国人的民主意识 D. 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答案】B ‎【解析】‎ 材料“宣传介绍西学的同时,却依然怀恋传统的儒学”反映了维新派趋新与恋旧的矛盾心态,故B正确;维新派改革指导思想明确,即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故A错误;材料无法体现维新派努力唤醒国人的民主意识,故C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维新派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故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宣传介绍西学的同时,却依然怀恋传统的儒学”,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维新变法的特点入手,结合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19.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维新派策动的戊戌变法之所以失败,主要原因在于“没有与之相适应的物质力量”。材料中“没有与之相适应的物质力量”是指 A. 中国不具备发展资本主义客观条件 B. 中国尚未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发展的潮流 C. 维新派没有掌握强大的军事力量 D.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滞后 ‎【答案】D ‎【解析】‎ 明朝中后期起,我国资本主义萌芽就缓慢发展,所以中国具备发展资本主义的客观条件,排除A;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发展的潮流,排除B;材料“没有与之相适应的物质力量”指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滞后,而非军事力量,故排除C,选D。‎ ‎20.晚年的严复对天演论有所反思:“万物流变、演进,自由、平等、博爱,就像庄子说的‘仁义”“只可以一宿,而不可以久处。”对严复上述言论理解准确的是 A. 批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糟粕 B. 运用西方进化论批判传统文化 C. 更加客观评价社会进化学说 D. 进一步宣扬西方社会进化思想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的是严复晚年对天演论的反思,故A项错误;材料中严复更多的是对进化论持负面看法,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只可以一宿,而不可以久处”,一改过去对进化论的全面肯定,更加客观公正,故C项正确;进一步宣扬西方社会进化思想,与材料“只可以一宿,而不可以久处”不符,故D项错误。‎ ‎21.梁启超说:“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言新法数十年而效不睹,何也?则于新民之道未有留意焉者也。”为了塑造“新民”,中国知识分子掀起了 A. 洋务运动 B. 戊戌变法 C. 辛亥革命 D. 新文化运动 ‎【答案】D ‎【解析】‎ A选项错误,洋务运动塑造的是“器物”,而不是“新民”;B选项错误,戊戌变法塑造的是“制度”,而不是“新民”;C选项错误,辛亥革命主要塑造的也是“制度”,故排除;D选项符合题意,新文化运动在思想层面对国民进行改造,可谓塑造“新民”。‎ ‎22.‎ ‎1905年,陈独秀指出:“现今国势危急,内地风气不开,……惟戏曲改良,则可感动全社会,虽聋得见,虽盲可闻,诚改良社会之不二法门也。”据此判断,他主张戏曲改良的目的是 A. 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 B. 实现社会教化,适应革命思潮 C. 启蒙民众,以求救亡图存 D. 号召思想革命,指导新文化运动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现今国势危急,内地风气不开”和“诚改良社会之不二法门也”等信息,可以看出陈独秀主张戏曲改良的目的是以戏曲容易被民众接受的特点,进行启蒙教化,应对“国势危急”的形势即以求救亡图存。故答案为C项。材料没有涉及政体的主张,排除A项;材料不能反映陈独秀的主张是为了“适应革命思潮”,排除B项;新文化运动的开展是在1915年,排除D项。‎ ‎23.1920年5月,《新青年》发表了陈独秀在上海船务、栈房工界联合会的演讲。该演讲称:世界劳动者的觉悟计分两步。第一步觉悟是要求待遇,第二步觉悟是要求管理权,要求做工的劳力者管理政治、军事、产业。这表明,此时马克思主义 A. 正在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 B. 已成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 C. 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 D. 完成了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 ‎【答案】A ‎【解析】‎ 材料信息“第一步觉悟是要求待遇,第二步觉悟是要求管理权,要求做工的劳力者管理政治、军事、产业”说明马克思主义正在指导工人运动,即正在和工人运动相结合,故A项正确;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故B项错误;1928年“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提出,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故C项错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指的是毛泽东思想的产生,故D项错误。‎ ‎24.‎ ‎《同盟会宣言》及《民报发刊词》是孙中山先生初次公开的、正式的以革命领袖的资格,向全世界发表他的救国救民的方案。该方案的核心是 A. 驱除鞑虏 B. 平均地权 C. 创立民国 D. 节制资本 ‎【答案】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目标就是要建立资产阶级政权,所以它的政治纲领是创立民国,故选C;驱除鞑虏资产阶级政治纲领的前提,故可排除A;平均地权是驱除鞑虏资产阶级政治纲领的补充,故可排除B;节制资本是新三民主义的内容,故可排除D。‎ ‎25.孙中山在遗嘱中说“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这段话的核心主张 A. 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 B. “民族”、“民权”、“民生”主义 C.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D.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最能体现“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的是指“联俄”,体现“唤起民众”的是“联共”“扶助农工”。 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是孙中山三大政策的内容,故选C。ABD都不符合题意。‎ 考点:20世纪以来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三民主义·三大政策 ‎26.“孙中山在伦敦一直呆到1897年7月,他花了相当多的时日……查看了贫民窟,学习了有关工会、罢工和社会立法的知识。他开始相信,中国不需要经历在欧洲实现产业革命的那种社会动乱。他能够通过社会改革,跨入队伍的行列。”为防止发生欧洲那种社会动乱,孙中山起初的改革措施是 A. 发动政治革命 B. 发动民族革命 C. 倡导平均地权 D. 实行节制资本 ‎【答案】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防止欧洲工业革命后贫富分化等社会现象,孙中山采取了平均地权的改革,故C项正确;AB项不符合;D项是新三民主义的主张。‎ ‎27.毛泽东的头像于1937年1月出现在美国《生活》杂志上,这是他第一次在全世界露出“庐山真面目”。随着中国的巨变,他越来越多地进入西方人的视野。他最令中国人民称颂的功绩是 A. 最早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 B. 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主共和国 C. 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D. 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答案】C ‎【解析】‎ 联系所学史实可知,毛泽东最令中国人民称颂的功绩是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故答案为C项。李大钊最早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排除A项;孙中山领导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主共和国,排除B项;邓小平开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排除D项。‎ ‎28.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内某些人说:“必须把所谓‘山上马克思主义’的混乱思想连根铲除,因为近代的一切大运动都必须是城市领导农村。”此言论针对的是 A. 城市中心论 B. 新民主主义论 C. 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D. 社会主义革命理论 ‎【答案】C ‎【解析】‎ 由材料“把所谓‘山上的马克思主义’的混乱思想连根铲除,因为近代的一切大运动都必须是城市领导农村”,可见是反对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坚持城市中心论,故排除A,选C;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提出新民主主义论,此时毛泽东在党内的领袖地位得以巩固,故排除B;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革命理论,是要实现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排除D。‎ ‎29.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和建设道路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以下毛泽东的著作和内容不相符合的是 著作 内容 A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强调了进行农村革命的伟大意义 B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探索并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C ‎《新民主主义论》‎ 论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D ‎《论十大关系》‎ 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 根据教材内容,《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强调了进行农村革命的伟大意义,故A项正确,与题意不符;《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故B项正确,与题意不符;《新民主主义论》论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故C项正确,与题意不符;《论十大关系》正确分析了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国的基本国情,为社会主义建设奠定基础,故D项错误,与题意相符。‎ 点睛:毛泽东的《论人民民主专政》是‎1949年6月30日 发表的,指出人民民主专政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包括城市小资产阶级在内的政权,指出对人民内部的民主方面和对反动派的专政方面的结合,就是我们的人民民主专政,文章奠定了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理论基础,丰富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30.‎1979年11月26日,邓小平会见美国和加拿大客人时明确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这说明,我国 A. 开始社会主义改造的探索 B. 明确提出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C. 正式作出改革开放的决策 D. 突破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束缚 ‎【答案】D ‎【解析】‎ 社会主义改造开始于1953年,不是1979年,故A错误;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故B错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正式作出改革开放的决策,故C错误;材料“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反映了对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突破,故D正确。故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紧扣材料关键信息“1979年……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时间范围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再从突破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角度入手,进行正确判断。‎ ‎31.原广州市政协主席陈开枝在回忆邓小平的文章中写道:“等于是一个已经退役的老船长,当看着船的方向摇摆不定时,他又一次跳上船头,把扭曲的方向摆正了。”材料中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 “文革”时期全面整顿 B. 十一届三中全会 C. 南方谈话 D. 中共十五大 ‎【答案】C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中“等于是一个已经退役的老船长”、“他又一次跳上船头,把扭曲的方向摆正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邓小平已退休,但是他的南方谈话回答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符合题意,故C正确;“文革”时期面整顿错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时候,邓小平并未退休,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B两项;中共十五大时邓小平已经去世,故D项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等于是一个已经退役的老船长”、“他又一次跳上船头,把扭曲的方向摆正了”,联系所学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内容和影响分析解答。‎ ‎32.改革开放以来,在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下列不属于邓小平理论内容的是 A. 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 B. 一国两制,和平统一 C.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D. 社会主义工业化和改造并举 ‎【答案】D ‎【解析】‎ 本题要求选出错的选项。结合所学,ABC属于邓小平理论的内容,排除;D是毛泽东思想的内容,排除。‎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本部分共三个大题,共52分)‎ ‎33.儒学传承与创新中不断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论语》‎ 材料二 后代的人们,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或夸扬其(孔子)保守的方面,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他们,以服务于当时阶级的、时代的需要。于是,有董仲舒的孔子,有朱熹的孔子……。‎ ‎——选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材料三 如果一种思想成为拥有权力的意识形态而笼罩一切,这时,会有一些空洞的套话反复,这些话语不仅会常常写在书里而且会成为背诵的教条,甚至当作生活的金科玉律……我曾经相当注意明代和清朝初期,皇权运用普遍主义的真理观念对思想的垄断和遏制。‎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导论·思想史的写法》‎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孔子认为为政的关键。由此,推断他提出的治国理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董仲舒的孔子”和“朱熹的孔子”的理解。‎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之际中国思想界存在问题,概括这一时期儒学的新发展。‎ ‎【答案】(1)关键:诚信(或取信于民)。理念:以德治国。‎ ‎(2)董仲舒继承并发展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学说,融合法家,道家,阴阳家建立新的儒学体系。其主要思想观点有: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等,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从适应大一统需要角度答可酌情给分)‎ 理学家吸收佛、道思想,把儒学发展到理学的高度,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其主要思想观点有:“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等,发展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从完善儒学,改变道德败坏的社会风气角度答可酌情给分)‎ ‎(3)问题:①理学走向僵化;②思想文化专制。‎ 发展:①追求个性解放;②批判君主专制;③提倡工商皆本;④经世致用。‎ ‎【解析】‎ ‎【详解】(1)关键:根据“民无信不立”得出诚信(或取信于民)。理念: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孔子的治国理念是以德治国。‎ ‎(2)根据所学董仲舒的思想进行说明,可从董仲舒融合法家,道家,阴阳家的思想,建立新的儒学体系,继承并发展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学说。其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等思想主张适应西汉大一统需要。‎ 根据所学宋明理学的思想分析,可从理学家吸收佛、道思想,把儒学发展到理学的高度,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其“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等思想,完善了儒学思想等角度分析回答。‎ ‎(3)问题:根据“会有一些空洞的套话反复,这些话语不仅会常常写在书里而且会成为背诵的教条,甚至当作生活的金科玉律”得出理学走向僵化,思想文化专制。‎ 发展:结合所学,回答明末清初思想家的主要思想即可,即:追求个性解放,批判君主专制,提倡工商皆本,经世致用等。‎ ‎34.如何对待西方文明是近现代中国人,一直以来探讨的重要话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欧美的物质文明,我们可以完全仿效,可以盲从,搬进中国来也可以行得通。如果不管中国自己的风土人情是怎么样,便象学外国机器一样,把外国管理社会的政治硬搬进来,那便是大错。‎ ‎——孙中山《三民主义·民权主义,第五讲》‎ 材料二 本志同人本来无罪,只因为拥护那德莫克拉西(Democracy)和赛因斯(Science)两位先生,才犯了这几条滔天大罪。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材料三 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 ‎——福泽谕吉《文明论概略》‎ ‎(1)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对西方文明的态度?结合孙中山的实践活动加以说明。‎ ‎(2)材料二中,陈独秀又是如何对待西方文明的?这给新文化运动带来了什么影响?‎ ‎(3)材料三中福泽谕吉在向西方学习的问题上提出了怎样的观点?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遵循了这一主张吗?说明理由。‎ ‎【答案】(1)态度:西方物质文明可以仿效,但政治文明不可照搬。‎ 说明:仿效西方物质文明,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借鉴西方的政治文明,确立三权分立制和责任内阁制,同时强调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并将民权与反帝相结合。‎ ‎(2)对待:完全肯定西方文明。影响: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但使运动带有偏激性,不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3)观点:学习西方文明,要先学思想、后学制度、再学技术。近代中国人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没有遵循这一主张,是先学技术、后学制度、再学思想。‎ ‎【解析】‎ ‎(1)‎ 从材料“如果不管中国自己的风土人情是怎么样,便象学外国机器一样,把外国管理社会的政治硬搬进来,那便是大错”可以看出态度是可以照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则必须结合本国国际实际;“实践”用所学史实来论证该观点即可。‎ ‎(2)“态度”从材料“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可以看出陈独秀绝对肯定西方文明,绝对否定本国传统文化;“影响”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有利于推动思想解放,但是这个偏激性肯定不得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3)由材料“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可见福泽谕吉主张学习西方文明,要先学思想、后学制度、再学技术。从中国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和新文化运动来看,近代中国人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没有遵循这一主张,是先学技术、后学制度、再学思想。‎ ‎3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世纪后期以来,民族危机日益深重的形势下,统治阶级在体制内所主导的,旨在富国强兵的现代化运动一再挫败,因而体制外的被统治阶级才不得已进入政治舞台的中心,承担起原本不属于他们的职责……采取的手段也日益激烈和彻底,即从体制内的“自强”运动到对体制本身的改良,再到暴力的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 ‎——《中国史学汇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哪些“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先后在“体制”内外进行尝试。‎ ‎(2)用史实概括他们进行了怎样的尝试活动?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案】(1)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资产阶级激进派。‎ ‎(2)活动:①地主阶级:洋务运动;②资产阶级维新派:维新变法;③资产阶级革命派:辛亥革命;④资产阶级激进派:新文化运动。‎ 影响:①洋务派:近代化第一步;②维新派:思想解放;③革命派:结束帝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④激进派:思想解放。‎ ‎【解析】‎ ‎【详解】(1)结合所学,回答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中国各阶层的探索即可,即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资产阶级激进派。‎ ‎(2)活动:根据第一问并联系所学可知,地主阶级洋务派开展了洋务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展了维新变法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掀起了辛亥革命;资产阶级激进派开展了新文化运动。‎ 影响:结合所学可知,洋务派开展的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维新派开展的维新变法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革命派掀起的辛亥革命结束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激进派开展的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