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2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
南阳市一中2019年秋期高二年级第二次月考 历史试题 1.《孟子·梁惠王下》中提到天子的巡狩制度,其目的之一是“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而如今国君出游却使”饥者弗食,劳者弗息”。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A. 战国时期的礼崩乐坏 B. 治国应秉承民惟邦本 C. 农耕经济的地位重要 D. 亟需确立皇权的专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而如今国君出游却使”体现的是孟子的民本思想,故B项正确;材料与礼崩乐坏无关。农耕经济的地位重要不是材料的主旨。战国时期没有皇权的专制,也不符合儒家的主张。排除ACD。 2.战国初期,楚国准备攻打宋国。当时有一位反对战争的思想家,日夜兼程赶到楚国,劝说楚王停止攻宋,并在楚王面前进行攻防演示,瓦解了楚国的攻城战术,最后迫使楚王放弃攻宋计划。这位思想家属于 A. 儒家学派 B. 道家学派 C. 法家学派 D. 墨家学派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反对非正义的战争,与题意相符,故D项正确,ABC项错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墨家 3.董仲舒新儒学认为“受命于君,天意之所予也”,但也主张“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对其内涵理解最准确的是 A. 主张“君权神授”,迷信思想没有价值 B. 行君主专制,主张人君“行仁政顺天道” C. 彻底和先秦儒学决裂,抛弃“为政以德” D. 主张“顺应天命”,实行“无为而治” 【答案】B 【解析】 【详解】“受命于君,天意之所予也”强调君权神授,“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体现了董仲舒以“天”制约天子,以使天子必须“行仁政”的思想。 故选B。 董仲舒的思想是为了加强皇权作舆论准备的,排除A;董仲舒的思想是对先秦儒学的继承与发展,排除C;D项是道家思想,排除D。 4.无论是朱熹的“义理之学”,还是陆九渊的“心学”,他们都跳出了汉唐注疏之学的藩篱,转而以学术经世为旨归。这一转变 A. 表明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个性解放 B. 继承发展了朴素辩证法思想 C. 有利于积极进取时代精神的形成 D. 借鉴了佛道禁欲主义的思想 【答案】C 【解析】 【详解】宋明理学以学术经世为主旨,揭开了以儒家圣人之学服务于国家、社会的时代序幕,这种文化的熏染对形成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影响极深,故C项正确。宋明理学压抑人的个性,A项不合史实,排除;B、D两项中“朴素辩证法思想”和“禁欲主义"题干信息无从体现,故排除。 5.张载说:“义理有疑,则濯去旧见以来新意。”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学者不可只管守从前所见,须除了,方见新意。”这体现出宋代理学 A. 强调怀疑一切 B. 重视读书效果 C. 追求理论创新 D. 突出个人努力 【答案】C 【解析】 【详解】张载和朱熹是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他们都主张对义理除疑,强调赋予义理以新意,体现出宋代理学追求理论创新的特征,故C项正确;朱熹强调“有疑者,却要无疑”,说明不是强调怀疑一切,A项错误;材料能够体现重视读书效果、突出个人努力,但均不全面,B、D两项错误。 6.宋代理学家所强调的义理,与汉代董氏的儒学相比,其重点不在政治哲学上,而在伦理道德上;与先秦的元典儒学相比,其对伦理道德的阐述,更侧重于哲学的表达。这说明宋代理学 A. 否定了先秦孔孟的元典儒学 B. 在内容和形式上发展了儒学 C. 以构建哲学体系为终极目的 D. 完成了向近代学术体系转型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与汉代董氏的儒学相比,其重点……在伦理道德上;与先秦的元典儒学相比……更侧重于哲学的表达”反映了宋代理学与汉代董氏儒学、先秦儒学相比有了内容和形式上的发展,故B正确;理学不是否定先秦孔孟的元典儒学,而是发展其学说,故A排除;材料没有反映理学以构建哲学体系为终极目的,故C排除;宋代理学并不属于近代学术体系,故D排除。 7.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以前所未有的犀利笔锋对以往的宋明理学作出了总结性批判,从儒学内部逐渐发展脱离程朱理学樊篱的、异质的新思想系统。这种“异质”的思想系统 A. 推动了当时社会的转型 B. 吸收“西学东渐”成果 C. 背离了传统儒学范畴 D. 批判传统的政治体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这个“脱离程朱理学樊篱的、异质的新思想系统”是指以李贽、黄宗羲等人为代表的批判传统儒学的思想体系,反对君主专制制度,是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的扩大,体现了当时新兴的市民阶层的诉求,故选D项;但他们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儒家思想的范畴,也不是受外来思想影响的产物,更没有改变当时的社会性质,促进社会转型,排除AB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从儒学内部逐渐发展脱离程朱理学樊篱的、异质的新思想系统”,联系所学明清思想家的思想产生的背景和内容分析解答。 8.马克思在《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中说到:“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的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对此话理解最全面最准确的是 A. 中国的三大发明促进了欧洲社会转型 B. 中国的三大发明促进了新航路的开辟和西欧的殖民扩张 C. 中国的三大发明为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创造了条件 D. 中国的三大发明为欧洲资产阶级战胜骑士阶级提供了有利条件 【答案】A 【解析】 【详解】“火药把骑士阶层炸的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表明中国的三大发明为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促进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作出了重大贡献,故A正确;B是指南针的影响,C是印刷术的影响,D是火药的影响,BCD不能全面反映材料,排除。 9.宋朝学者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若只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这种现象得益于: A. 造纸术的改进 B. 雕版印刷术的推广 C.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D. 王祯发明木活字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活字印刷术。材料中的“极为神速”主要得益于使用了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大大提高的印刷的效率,所以答案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技成就·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10.汤显祖是明代最伟大的剧作家,他在《牡丹亭题词》中说:“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生而可以死,死可以生。”……以情为指归、为人生的最高追求……是一种新文化的代表。这种新文化反映了 A. 社会主流价值取向的转变 B. 民间思想借助戏剧广泛传播 C. 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D. 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汤显祖”“《牡丹亭题词》”可知这种新文化是元曲,元曲体现了文化是世俗的,符合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故D正确;社会主流价值取向是儒学,未发生转变,故A错误;材料未体现民间思想借助戏剧广泛传播,故B错误;材料并未体现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故C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元曲的影响。由材料“汤显祖”“《牡丹亭题词》” 可知这种新文化是元曲,元曲体现了文化是世俗的,符合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11.蔡元培曾评价:“中国之画,与书法为缘,而多含文学之趣味。故中国之画,以气韵胜,善画者多工书而能诗。”他强调中国画 A. 追求神韵与意趣 B. 与诗、书相融 C. 与书法同生共发展 D. 体现文学之美 【答案】A 【解析】 中国画注重神韵意趣,“以气韵胜”这是这种特点的反映,故A正确;B中诗歌材料没有体现;C中共同发展,不符合事实;D中文学之美不符合绘画特点。 12.京剧艺术是中国戏曲艺术的杰出代表。在京剧形成过程中,主要融合的两大剧种是 A. 昆曲和徽剧 B. 徽剧和越剧 C. 徽剧和汉剧 D. 昆曲和汉剧 【答案】C 【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 戏曲艺术,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京剧是在徽戏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戏曲剧种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而形成的。故本题应选C项。 13.苏格拉底认为对于自然的真理的追求是无穷无尽的;感觉世界常变,因而得来的知识也是不确定的。要追求一种不变的、确定的、永恒的真理,这就不能求诸自然外界,而要返求于己,研究自我。这表明苏格拉底 A. 关注自然界,强调生命的意义 B. 否定理性的价值 C. 主张认识自我,追求生命真谛 D. 主张美德即知识 【答案】C 【解析】 苏格拉底强调重视人,而非自然界,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苏格拉底否认理性的价值,故B项错误;“要返求于已,研究自我”,苏格拉底主张认识你自己,故C项正确;题干中没有反映出苏格拉底知识即美德的主张,故D项错误。 点睛:结合所学知识控制,苏格拉底对人性本身的研究,是人类精神觉醒的一个重要表现,他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这与题干信息“这就不能求诸自然外界,而要返求于己”吻合。 14.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东西方文明中同时出现了早期的人文精神。这个时代被称为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下了属于“轴心时代”人文思想主张的有 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②“天人合一” ③“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④“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轴心时代的时间是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民贵君轻是孟子的主张,属于这一时期的思想,①正确;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是苏格拉底的主张,属于这一时期的思想,③正确;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是亚里士多德的主张,属于这一时期的思想主张,④正确,①③④正确,C选项符合题意。④正确,A选项排除。天人合一属于董仲舒的思想主张,董仲舒的生存年代是汉朝,不属于这一时期的思想,②错误,B、D选项排除。 15.薄伽丘在《十日谈》中写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个人说自己喝的美酒连耶稣也喝得,神父知此人有钱便说要将其烧死。那人连忙通关节,献上一大块黄澄澄的‘脂膏’,让神父搽在眼上,以医治他见钱眼红的病。”薄伽丘通过这则故事 A 宣传了人类平等 B. 主张发展人的个性 C. 抨击教会的腐败 D. 抨击了教会的禁欲思想 【答案】C 【解析】 【详解】薄伽丘通过这则故事讽刺了神父的贪婪敲诈,抨击了教会的腐败,选项C正确;材料中未提及人类平等,选项A排除;材料主旨是教会贪婪和腐败,与发展人的个性无关,选项B排除;选项D偷换概念,材料中教会看中的是钱财,而非禁欲,排除。 16.1545年比利时鲁汶大学规定,入学者必须宜誓效忠罗马天主教会,反对路德教义及其他宗教异端。同样,西欧不少国家或地区世俗统治者,则要求本地大学入学者,不但要宜暂效忠于本地教会,还要效忠于其本人。此类现象说明了西欧 A. 天主教会势力遭到削弱 B. 信仰自由成为社会共识 C. 大学教育摆脱神学束缚 D. 学术研究形成浓厚氛围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西欧不少国家或地区世俗统治者,则要求本地大学入学者,不但要宜暂效忠于本地教会,还要效忠于其本人”可以看出,西欧大学入学者不仅效忠教会,还有效忠世俗统治,说明天主教会势力遭到削弱,故A项正确;材料没涉及到信仰自由,故B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天主教会势力的削弱,没有体现出大学教育和学术研究的状况,故CD项排除。 【点睛】“西欧不少国家或地区世俗统治者,则要求本地大学入学者,不但要宜暂效忠于本地教会,还要效忠于其本人”是关键信息。 17.“人们对基督教神学教条开始怀疑缘由主要有两大发现:一是新大陆的发现,二是地球在围绕太阳转。《圣经》居然对这两个事实只字未提!一下子就发生了信仰危机。”材料阐述了 A. 启蒙运动的原因 B. 文艺复兴运动的原因 C. 宗教改革的原因 D. 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关键信息“对基督教神学教条开始怀疑”、“《圣经》居然对这两个事实只字未提”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的原因和新航路开辟得原因不符合题干所描述的时代特征(即新航路开辟之后),排除BD;宗教改革,主张信奉的经典仍然是《圣经》,而材料对《圣经》持“否定怀疑”态度,排除C;根据材料,由于新航路的开辟和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引发了信仰危机,继而引发了启蒙运动,宣扬理性,故选A。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对基督教神学教条开始怀疑”、“《圣经》居然对这两个事实只字未提”,联系所学启蒙运动兴起的背景分析解答。 18.孟德斯鸠认为,全体人民直接参与立法,“在大国是不可能,在小国也有许多不便,因此人民必须通过他们的代表来做一切他们自己所不能做的事情”。该言论表明孟德斯鸠 A. 主张人民接受现有政治地位 B. 反对给予人民选举权 C. 认为人民无力行使司法权 D. 主张民选代表行使立法权 【答案】D 【解析】 【详解】在孟德斯鸠看来,既要把立法权掌握在人民手中,又无法保证全体人民直接参与立法,只能由人民选出的代表代为行使,选项D正确;根据材料可知孟德斯鸠主张人民掌握权力,选项A、B排除;选项C偷换概念,材料中指的是立法权,选项C中说的是司法权,排除。 【点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孟德斯鸠观点,即人民掌握权力是必要的,但是直接行使立法权却难以实施,因此主张人民选出代表形式人民的权力。 19.卢梭说:“社会秩序为其他一切权利提供了基础的一项神圣权利,然而这项权利不是出于自然,而是建立在约定之上的。”这句话体现的观点是 A. 自然权利说 B. 社会契约论 C. 人民主权说 D. 三权分立学说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建立在约定之上”可知卢梭主张社会契约论,选项B正确;自然权利说认为人的权利是与生俱来的,与材料无关,选项A排除;人民主权强调国家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有权推翻暴君,显然与材料主旨不符,选项C排除;三权分立学说是孟德斯鸠的主张,选项D排除。 【点睛】解题关键是对材料中关键信息“这项权利不是出于自然,而是建立在约定之上的”的理解,即认为社会秩序是建立在契约基础之上的。 20.康德说:“通过一场革命或许很可以实现推翻个人专制以及贪婪心和权势欲的压迫,但却绝不能实现思想方式的真正改革;而新的偏见也正如旧的一样,将会成为驾驭缺少思想的广大人群的圈套。然而,这一启蒙运动除了自由而外并不需要任何别的东西。”这说明康德认为启蒙运动的本质就是寻求 A. 人身自由 B. 推翻专制 C. 思想自由 D. 主权在民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材料“……思想方式……”“……缺少思想……”等关键词可知,康德所强调的是思想上的自由。所以答案选C。他认为人是自由、平等的;他在卢梭的“人生而自由”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思想的自由:人不是他人的工具,人应该运用自己的理智,独立思考,理性判断。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康德 21.14世纪以后,西欧工场手工业发展迅速,生产中的技术改造和机器的逐步采用,向人们提出了很多新的问题。材料表明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主要源于 A. 社会需要 B. 理论突破 C. 市场扩大 D. 工业革命 【答案】A 【解析】 【详解】14世纪以后,西欧手工工场发展迅速,生产中的技术改造与机器的逐步采用,向人们提出很多新的问题, 需要自然科学予以解决, 以促进生产力的更大发展,说明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主要源于社会需要,故A正确;材料信息与理论突破、市场扩大无关,排除BC;1765年工业革命开始,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生产中的技术改造和机器的逐步采用,向人们提出了很多新的问题”,联系所学近代自然科学产生的原因分析解答。 22.19世纪初,天文学家发现天王星的运行轨道不是完美的椭圆,他们根据万有引力定律推测,天王星附近还有一颗未知行星,并算出其位置。1846年,人们终于发现了这颗行星,命名为海王星。这说明 A. 海王星的存在取决于科学预测 B. 万有引力定律仅适用于太阳系 C. 科学理论具有预见性和指导性 D. 牛顿力学体系适用于一切物体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他们根据万有引力定律推测,天王星附近还有一颗未知行星,并算出其位置”信息可知,海王星的发现体现了自然科学具有惊人的预见力和巨大的理论指导意义,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海王星的存在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的存在并不取决于科学预测;B选项错误,该表述过于绝对,依据材料无法得出;D选项错误,牛顿力学体系主要反映了宏观物体低速运动的规律,并非适用于一切物体。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23.1887年,美国物理学家利用光的干涉效应,试图探测地球相对于以太(想象中的连续介质)运动的速度,寻找以太绝对静止坐标系。尽管实验精确度很高,以后又做了多次实验,但实验结果仍与事实相悖。由此可以推知 A. 绝对时空观值得被质疑 B. 当时尚不具备实验条件 C. 物理学出现了信任危机 D. 理论与实践常出现脱节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科学家利用实验想寻求以太绝对静止坐标系,但结果与事实相悖,多次试验以后,也未能寻找到所谓绝对静止坐标系,这说明绝对时空观值得被质疑,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当时实验精确度很高,并非不具备实验条件;C选项错误,仅依据个例不能得出整个物理学就已出现信任危机;D选项错误,理论与实践会出现脱节,但依据材料信息不能得出“常出现脱节”。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24.1900年4月物理学权威开尔文勋爵指出,“物理学的大厦已经建成,未来的物理学家只需要做些修修补补的工作就行了”。下列发现打破了开尔文勋爵这一结论的是 A. 伽利略发现自由落体定律 B. 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 C. 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 D. 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提出 【答案】D 【解析】 材料中说的物理学大厦是经典力学的建成,爱因斯坦从宏观物体高度运动下提出新的时空观,打破了传统物理学观点,故D正确;A是奠定近代物理学基础;B是材料中提及的大厦;C是科技成就。 25.18世纪60年代,瓦特将蒸汽机的动力由原来的直线运动改为连续的均匀的直线运动,改进之后的蒸汽机可以连续不断的驱动其他机器的工作。这一成就 A. 推动了工业摆脱自然条件限制 B. 使人类摆脱之前的乏动力状态 C. 颠覆了人类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D. 实现了资本主义的跨越式变革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改进之后的蒸汽机可以连续不断的驱动其他机器的工作”可知,蒸汽机的发明和改良解决了工业生产的动力问题,使工业生产摆脱了自然条件限制,故A正确;工业革命前工业生产的动力主要是风力、水力,不能说明“乏动力”,排除B;C言过其实,排除;D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 26.英国哲学家斯宾塞在指出:人类可以在人口的压力下前进,也可以不前进,但是按照事物的性质来说,只有那些在人口压力下确实前进的人会最后获得生存。这里强调的“事物的性质”是指 A. 应该实行控制人口增长政策 B. 应该减少人类对环境的破坏 C. 阶级斗争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D. 人类的生存斗争和优胜劣汰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只有那些……获得生存”信息可知,其包含“自然选择”的进化论学说,即生存斗争和优胜劣汰等思想,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论述的是人类是否前行的问题,与控制人口不是同一个概念;材料没有论及环境问题,也没有出现阶级斗争对社会发展的作用,B、C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27.瓦特的改良蒸汽机出现后并没有迅速在全行业取代其他动力源。1830年前后,罗伯茨首次制造标准型板用以复制机器零件;1835年患特沃斯制成了新的计量工具,改进了计量工作,使得工程能够达到相当高的精确程度。与此同时,一些机械商号相继出现,它们借助机器生产机器,表明机器制造业逐步形成。这些情况的出现 A. 使人类开始进入“蒸汽时代” B. 有利于改良蒸汽机的推广 C. 改良蒸汽机效用有限 D. 说明原先蒸汽机技术复杂 【答案】B 【解析】 A选项说法错误,瓦特改良蒸汽机使得人类就已经“开始”进入“蒸汽时代”。B选项正确,正是这些人的改造,对蒸汽机的改良和推广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C选项错误,这不是材料主要讨论的内容,主要说明的是这些人的改造起到的作用。D选项错误,原来蒸汽机技术复杂与否我们不能从材料中得出,且这不是材料主要说明的内容。 28.英国学者巴特雷认为,因特网可以让我们时时下载来自遥远地区的图像,可以支持在世界上为公司工作,它所能支持的工具是不可预测的。材料从侧面反映出因特网的产生 A. 改变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 B. 使人类社会进入人工智能时代 C. 为人类社会进步提供巨大动力 D. 为人类相互交流提供了新能源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它所能支持的工具是不可预测的”可知,因特网功能强大,为人类社会进步提供巨大动力,故C正确;因特网的产生不能改变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排除A;B是因特网的影响,并非从侧面反映出来的,排除;因特网不是新能源,D错误。 29.美籍华人学者张馨保在《林钦差与鸦片战争》一文中指出:“在所有l9世纪的中国政治家中,林则徐的形象和影响都超过了其他人。……比曾国藩、李鸿章早二、三代人的时间,林则徐就己提倡和发动了向‘蛮夷’学习的自强运动。”此观点主要是依据林则徐 A. 最早提出抵抗西方的侵略 B. 最早翻译西方的历史地理著作 C. 是最先了解西方的中国人 D. 承认西方长处并较早主张学习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比曾国藩、李鸿章早二、三代人的时间,林则徐就己提倡和发动了向‘蛮夷’学习的自强运动”可知,材料观点认为林则徐是较早认识到西方的长处,并提倡向西方学习的人,故D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林则徐“抵抗西方的侵略”的信息,排除A;B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材料观点认为林则徐比曾国藩、李鸿章早二、三代人的时间,“就己提倡和发动了向‘蛮夷’学习的自强运动”,但不能说明林则徐是“最先了解西方的中国人”,排除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比曾国藩、李鸿章早二、三代人的时间,林则徐就己提倡和发动了向‘蛮夷’学习的自强运动”,紧扣关键信息并联系所学林则徐的事迹分析解答。 30.奕诉曾上折说:“当今既欲讲求制造轮船、机器诸法,如不借西人、西法为先导,探求机巧之原,制作之本,则恐师心自用,徒费金钱,仍无裨于实际。”由此可知,奕诉强调 A 制造轮船耗损国力 B. 发展近代机器工业 C. 学习西方科技理论 D. 加强军事工业管理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如不借西人、西法为先导,探求机巧之原,制作之本,则恐师心自用,徒费金钱,仍无裨于实际”可知,奕诉认为不仅要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还要学习西方科技理论,故C正确;A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奕诉强调学习西方科技理论的重要性,B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军事工业”问题,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如不借西人、西法为先导,探求机巧之原,制作之本,则恐师心自用,徒费金钱,仍无裨于实际”,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即可。 31.魏源在《海国图志》中多次反对把“有教化之国皆谓之夷狄”的偏见。他在修订《道光夷舰征抚记》一书时,把原书中所有的“夷”字都改为“洋”字,还把书名改为《道光洋舰征抚记》。魏源此举 A. 对传统观念有所突破 B. 表明其平等对待外国人 C. 树立了正确的华夷观 D. 意在改革中国教育体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明清之际,“夷”被用来指称欧西之高鼻深目的远人,以强调外来人种之低而且贱,及其文化的低劣性,很容易导致中国文化中心主义和排外情绪。鸦片战争后,由于时人不仅认识到西方已经成为世界政治的中心,也感受到西方在许多方面确实胜于中国,便逐渐对西洋事物怀有一种崇敬之情,“洋”字逐渐代替了“夷”。可见魏源此举是对传统观念的突破,故选A。由过分的贬低外国人到过分崇拜外国人,不是平等对待,故B不符合题意,排除B。材料也未能体现树立正确的华夷观,故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改革中国教育体制”的信息,故排除D。 32.近代以来,一些中国人纷纷主动翻译外国报刊、书籍。有学者统计,1868-1879年,江南制造总局共出版翻译西书98种,销售达31111部。这一现象 A. 推动了新思想的萌发 B. 有助于洋务运动开展 C. 摆脱了传统夷夏观念 D. 为戊戌变法奠定基础 【答案】B 【解析】 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1868-1879年”来看,属于洋务运动时期,因此这一时期翻译西方国家报刊、书籍,有助于洋务运动的开展。故答案为B项。新思想的萌芽是在鸦片战争后,排除A项;C项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戊戌变法是在1898年,与材料中的这一现象没有关系,排除D项。 33.甲午战后,张之洞撰文指出,“大率近日风气,其赞羡西学者自视中国朝政、民风无一是处,自视其高、曾、祖、父亦无不可鄙贱者,甚且归咎于数千年以前历代帝王无一善政。不知二千年以上,西国有何学,西国有何政也?”这段描述反映出 A. “中体西用”思想逐渐走向没落 B. 新文化运动彻底批判了旧文化 C. 中国文化被资产阶级激进派彻底否定 D. 中国民族文化心理发生了变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其赞羡西学者自视中国朝政、民风无一是处”可知,材料反映甲午战后,中国出现赞美西学、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风气,说明中国民族文化心理发生了变化,故D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中体西用”思想,排除A;甲午战争是1894年,而1915年新文化运动开始,B错误;新文化运动时期,资产阶级激进派彻底否定中国传统文化,C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34.上海方言馆成立于1863年,是上海第一所外语专科学校,该校《课程十条》中规定:课文之前一日讲解《养正遗规》、《朱子小学》诸书,若有进境,则投以《近思录》及《朱子全书》、《性理精义》各篇。”由此可见,清政府 A. 彻底放下天朝上国姿态 B. 仍极力维护封建传统文化 C. 已认识到中体西用局限 D. 建立了近代教育体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养正遗规》、《朱子小学》诸书”“《近思录》及《朱子全书》、《性理精义》”的学习内容可知,清政府仍然重视传统文化的学习,极力维护封建传统文化,故B正确;A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材料信息没有涉及“中体西用”,排除C;近代教育以培养社会需要人才为目标,而材料中的书籍不能培养近代社会需要的人才,排除D。 35.梁启超从1899年到1903年在《清议报》和《新民丛报》两种刊物上发表了多篇文章,向国民广泛地介绍了西方资产阶级的各种理论和学说,竭力鼓吹民族主义、自由平等、博爱、民主民权等资产阶级的思想与精神。这反映出梁启超 A. 否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B. 激励国民从西学中寻找救国良策 C. 认为西学是救亡图存的根本 D. 引入了西方民主共和的救国理念 【答案】B 【解析】 材料表明,梁启超引入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学说,意在鼓励国民从中找到救国的正确道路,B正确;材料并未涉及“中国传统文化”,A错误;材料表明梁启超宣传西学思想,并没有体现梁启超“认为西学是救亡图存的根本”,排除C;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梁启超推崇的是君主立宪,而非民主共和思想,D错误。 点睛: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向国民广泛地介绍了西方资产阶级的各种理论和学说,竭力鼓吹民族主义、自由平等、博爱、民主民权等资产阶级的思想与精神”,联系所学梁启超的思想主张和维新思想产生的背景分析解答。 36.陈独秀曾说:“孔教与共和乃绝对势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故其提倡孔教必排共和,亦犹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可见,陈独秀反对 A. 传统文化 B. 儒家思想 C. 孔子主张 D. 封建专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根据“孔教与共和乃绝对势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提倡孔教必排共和,亦犹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可知陈独秀反对的是阻碍中国实现民主共和的封建专制,传统文化、儒家思想和孔子主张并不是他反对的目标,他反对的真正目标是传统文化、儒家思想和孔子主张背后的专制制度,故排除A、B、C项,故选D项。 37.蔡元培认为,民族文化如果能贡献于世界者,需要两个条件,第一应以固有文化为基础,第二要能吸收其他民族文化以为滋养料。材料表明蔡元培 A. 旨在调和中外文化的矛盾 B. 对中国儒家文化非常推崇 C. 思想具有文化融合的痕迹 D. 对西方文化进行绝对肯定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第一应以固有文化为基础,第二要能吸收其他民族文化以为滋养料”可知,蔡元培强调要重视传统文化,又要吸收外来文化,其思想具有文化融合的痕迹,故C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蔡元培“调和中外文化的矛盾”的目的,排除A;B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第一应以固有文化为基础,第二要能吸收其他民族文化以为滋养料”说明保留传统文化的同时吸收外来文化,并非绝对肯定西方文化,排除D。 38.五四时期,各色各样的主义蜂拥而人中国。从新实在论到尼采主义、国家主义,从先验主义到英美经验主义、实验主义乃至民主主义、自由主义、个人主义……都曾化为众多中国人的言谈和文章。这一现象 A. 反映了马克思主义未传人中国 B. 体现出国民崇洋媚外心态 C. 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进一步解放 D. 说明了政府倡导思想自由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众多的主义传入中国,这其中也包括马克思主义,故A项错误;各种主义的涌入是当时社会和文化的反映而非国民崇洋媚外心态的反映,故B项错误;各种主义的传入,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使人们更加理性的来思考,哪种主张更能够挽救民族危亡,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政府的倡导作用,故D项错误。 考点:新文化运动 39.孙中山说:“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材料中的观点主要体现了 A. 自由主义 B. 民族主义 C. 民权主义 D. 民生主义 【答案】D 【解析】 解题的关键信息是“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这与孙中山先生的新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的主张吻合,故D项正确;A不是三民主义内容;B涉及的民族方面;C涉及政权建设方面。 40. 1925年3月20日,俄国革命家马林在一篇文章中说:“孙中山在法文月刊《社会主义运动》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阐述中国革命的性质,提到他不期望资本主义式的繁荣,而希望看到‘新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的中国’。”这则材料表明孙中山( ) A. 革命策略有所调整 B. 完全接受中共的革命主张 C. 阶级属性发生改变 D. 认为中国的出路是社会主义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1925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当时孙中山为促成国共两党合作,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发展了三民主义,形成了新三民主义。说明孙中山的革命策略有所调整选,A项符合题意;其余BCD三项均不正确。故选A项。 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 二.材料题(4l题12分,42题12分,43题16分)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洛克(1632-1704,英国启蒙思想家)认为:“人类天生都是自由、平等和独立的”。因此人们缔结契约,组建国家,将政治权力分为立法、行政和对外权。人民推选代表组成拥有最高权力的立法机关,并选定国家的形式:其他两种权力由君主掌握。法律一经制定,任何人也不能凭借自己的权威逃避法律的制裁。 材料二 康有为在一份代拟的奏折中说:“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共读一国之政法也。人君与千百万之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吾国行专制政体,一君与大臣数人共治其国,国安得不弱?吾盖千百万之人胜于数人者,自然之数矣。” 材料三 孙中山认为,“中国古昔……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然有其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他强调“民国之国家,为全国国民所公有:民国之政治,为国民所共理:民国之权利,为国民所共享”。 ——摘编自《孙中山全集》 (l)根据材料一概括洛克在国家学说、权力设置和政体选择上的观点。根据材料二指出康有为的政体设想?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民权思想,分析其影响。 【答案】(1)国家学说:社会契约论;权力设置:分权学说;政体选择:君主立制。康有为:君主立制。 (2)民权思想:主权在民、政治共理、权利共享;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影响:为推翻君主制,建立共和国提供了理论基础。 【解析】 【详解】(1)国家学说:根据“人们缔结契约,组建国家”得出社会契约论;权力设置:根据“人民推选代表组成拥有最高权力的立法机关,并选定国家的形式:其他两种权力由君主掌握”得出分权学说;政体选择:根据“法律一经制定,任何人也不能凭借自己的权威逃避法律的制裁”得出君主立制。康有为:根据“人君与千百万之国民合为一体”得出君主立制。 (2)民权思想:根据“民国之国家,为全国国民所公有”得出主权在民,根据“民国之政治,为国民所共理”得出政治共理,根据“民国之权利,为国民所共享”得出权利共享;根据所学可知,孙中山主张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影响:根据材料和所学,孙中山的民权思想为推翻君主制,建立共和国提供了理论基础。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产业革命直接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采矿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为古生物学和地质学积累了大量的材料,促进了地质学和生物进化学的建立。近代以来,资产阶级为扩大市场和掠夺资源,组织了很多科学考察队和探险队,到世界各地进行考察和探险,极大地丰富了对动植物及其生活条件等方面的知识。许多哲学家和科学家开始用科学的方法对大量的事实和所获得的材料进行分析,开始思考动植物的种类、不同物种之间的联系、人的产生等问题,也开始反对和批判神学“目的论”的观点。 ——摘编自王秋安《自然进化论与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探析》 材料二 自曾国藩时代所创始之译书事业,虽有化学、物理、法律各种类,然不足以唤起当时之人心。自此二书(即《孔子改制考》《天演论》出而思想界一变。《天演论》发挥适者生存、弱肉强食之说,四方读书之子,争购此新著。却当1896年中日战争之后,人人胸中,抱一眇者不忘视,跛者不忘履之观念。若以近代之革新,为起端于1895之候,则《天演论》者,正溯此思潮之源头,而注以活水者也。 ——摘编自【日】稻叶君山《清朝全史》(下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生物进化论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天演论》被称为“注以活水者”的原因。 【答案】(1)背景: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人文主义精神得到广泛传播;自然科学的突变性发展;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美主要国家逐步确立,打击了封建势力和教会势力;众多科学家的努力。 (2)原因:甲午战争后,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湖,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天演论)宜扬西方进化论思想,推动维新思想的传播,有利于民族觉醒和思想解放;进化论打破中国的传统思维方式,进化变革的观念成为先进中国人挽教民族危亡的理论武器。 【解析】 (1)问题要求“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回答。对材料进行分析后,可以得出自然科学的发展、工业革命推动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科学家的努力探索这些原因;再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的影响和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美主要国家逐步确立这两个方面来回答。 (2)问题要求“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回答。由材料中提到的“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这一信息,可以想到甲午战争后,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湖,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由材料中的“《天演论》发挥适者生存、弱肉强食之说,四方读书之子,争购此新著”这些信息,可以归纳出(天演论)宣扬西方进化论思想,推动维新思想的传播,有利于民族觉醒和思想解放;再结合所学知识,我们认识到进化论有利于打破中国的传统思维方式,进化变革的观念成为先进中国人挽教民族危亡的理论武器。 点睛:此题考查了进化论产生的背景和进化论传入中国后受到重视的原因。对于背景,可对材料进行分析概括,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即可作答。对于原因,我们可依据所学知识,着重回答《天演论》所宣扬的社会进化思想对当时民族危机深重的中国所产生的重大影响。正是《天演论》所宣扬的进化思想推动了中国民族的觉醒和思想的解放,对当时的中国人挽救民族危亡产生重大影响,所以才被称为“注以活水”。 4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诚如梁启超所言:“尽此六十年中(1840〜1898年),朝士即有言西法者不过炮械军兵而已,无人知有学者,无人知有政者。”康有为则敏锐地认识到,要救亡图存,决非仅仅师法西方的炮械军兵就已足够。“中国所欠,但民未有权耳,苟行立宪,民可有权,国即能强,即驾于万国之上。夫革命之所望,亦不过至立宪而止极矣。”直至1917年年底,他依然坚称自己“先发民主共和主义,为中国人最先”,他拥君复辟也确有主观上希望通过“虚君”实现“奇妙之暗共和”的一面。康有为在维新变法时期间接引儒学作为其理论根据,日后又创立孔教会,力图将孔教推之于“普天下之万国”的思想基础。 ——摘编自李翔海《康有为思想的内在矛盾及其文化指向》 材料二 人们在辛亥革命失败后的迷茫中有了新认识:把中国社会推向前进,要有文化的觉醒和思想的启蒙,即陈独秀说的“吾人之最后觉悟”。他指出:在当时如果“复兴旧制”,则必“摧折新机”,动摇国本;“设使今日之俄国,欲复彼得以前之旧法,今日之日本,欲行明治以前之藩制,则世皆知其不能,识其不可矣。”让世人皆知其不能,识其不可,正是新文化运动“猛勇”攻击孔教的光辉所在。胡适曾称吴虞和陈独秀“是近年来攻击孔教最有力的两位健将”。显然,“打”的孔家店,就是“孔教”。他赞扬吴虞为“只手打孔家店的老英雄”,并把这比喻为清道夫扫除大街上的“孔渣孔滓”。 ——摘编自陈卫平《新文化运动反传统之辨析》 (1)根据材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思想呈现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与维新运动相比较,简析新文化运动出现的新变化及所起的作用。 【答案】(1)特点:强调救亡图存与政治变革相结合;进步性与保守性并存。 原因:康有为从小接受的是儒家传统教育;“西学东渐”,康有为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当时中外反动势力强大,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2)新变化:提出反孔批儒主张,既是思想革命,也是文学革命,弘扬了民主与科学的精神。 作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先进知识分子受到民主与科学的洗礼,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为后期传播马克思主义奠定了基础。 【解析】 【详解】(1)第一小问,从材料“要救亡图存,决非仅仅师法西方的炮械军兵就已足够”“中国所欠,但民未有权耳,苟行立宪,民可有权,国即能强,即驾于万国之上”可知,强调救亡图存与政治变革相结合;材料“康有为在维新变法时期间接引儒学作为其理论根据,日后又创立孔教会,力图将孔教推之于“普天下之万国”的思想基础”说明,康有为一方面学习西方先进制度,另一方面仍脱离不了儒学的束缚,仍坚持君主制,体现了进步性与保守性并存。第二小问,原因可以从康有为从小接受的教育方面,民族资本主义的力量弱小的方面,反动势力的强大的方面,“西学东渐”的影响方面来分析。 (2)第一小问,从材料“显然,‘打’的孔家店,就是‘孔教’”可知,新文化运动反孔批儒,“要有文化的觉醒和思想的启蒙”。第二小问,结合新文化运动的作用,从思想解放方面,促进民主科学方面,自然科学方面,马克思主义传播方面展开。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