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1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甘肃省武威市第六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学段考历史试题
武威六中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二次学段考试 高二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1.据《耒耜经》记载:“辕之上又有如槽形,亦如箭焉,刻为级,前高而后庳(低),所以进退为评。”材料记载的耕作工具被称为 A. 耦犁 B. 耧车 C. 翻车 D. 曲辕犁 【答案】D 【解析】 材料“辕之上又有如槽形”说明是曲辕犁,D正确;A是西汉时期二牛抬杠;B属于西汉时期播种工具;C是灌溉工具。 2.据记续载,宋代时,“陈、许、颖、亳等州,止因去秋一次水灾,(农户)遂致骨肉相食,积尸满野”。这说明小农经济 A. 具有保守性 B. 缺少防灾意识 C 具有脆弱性 D. 有自给自足性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古代中国小农经济的特征,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去秋一次水灾”,从而导致“(农户)遂致骨肉相食,积尸满野”,从中不难得出小农经济的脆弱性特征,C项符合材料主旨和题意,正确;A项“保守性”,材料信息无从体现,排除;B项明显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本身属于小农经济的特征,但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故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发展·小农经济及其特征 3. 《鹿鼎记》里面讲,曹雪芹的父亲是韦小宝手下的御前侍卫,后来被康熙任命为“江南织造”,负责管理江南地区专供皇室的锦缎生产。他管理下的产业最有可能属于( ) A. 田庄手工业 B. 私营手工业 C. 官营手工业 D. 家庭手工业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田庄手工业属于自然经济,是为了满足自给自足,而不是专供皇室服务,故A项排除;私营手工业生产资料私有,产品出售,但不是专供皇室使用,故B项排除;材料中“江南织造”“负责管理江南地区专供皇室的锦缎生产”可得出其生产的产品不投放市场,全部供皇室和贵族消费,据此可知江宁织造局属于官营手工业,故C项正确;家庭手工业主要满足家庭使用和交纳贡赋,剩余的才有可能在市场上流通,故D项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官营手工业 4.据《梦溪笔谈》记载,张咏任崇阳知县时,因“民不务耕织”而唯以植茶获利,遂下令将茶树全部砍掉,改种桑麻。有人入市买菜,他怒斥:“汝村民皆有土田,何不自种而费钱买菜?”这反映出,宋代 A. 官府垄断茶利,商业环境恶劣 B. 农副产品较少,货币使用率低 C. 地方官员固守重农抑商的思想 D. 商人社会地位较以往愈加低下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唯以植茶获利,遂下令将茶树全部砍掉,改种桑麻”“汝村民皆有土田,何不自种而费钱买菜?”表明当时宋朝地方官员比较重视耕织,阻碍了商业的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政府对茶利垄断,故A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农副产品和货币的使用情况,故B项排除;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对农民不种粮食的呵斥,没有体现出商人地位的变化,也没有与以往进行比较,故D项排除。 5.历史学家巴若斯在描写一位葡萄牙航海家的航海发现时写道:“船员们惊异地凝望着这个隐藏了多少世纪的壮美的岬角。他们不仅发现了一个突兀的海角,而且发现了一个新的世界。”下列有关此次航海叙述正确的是 A. 这位航海家是迪亚士 B. 此次航海路线是向东横渡太平洋 C. 此次航海抵达了印度 D. 此次航海促使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中“突兀的海角”指的是葡萄牙航海家迪亚士通过此地命名的好望角,所以A正确。航海路线横渡太平洋的是麦哲伦,抵达了印度的是达伽马,世界市场基本形成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展后,因此排除BCD 。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的开辟的历程。 6.威尼斯曾是欧洲最富裕和最有活力的城市,但到了16世纪中后期,英国和北尼德兰(荷兰)等地却成了欧洲最有活力的地方。这一变化 A. 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 B. 推动了世界市场雏形的出现 C. 加快了西欧社会的分化转型 D. 反映了世界贸易中心的转移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到了16世纪中后期,在殖民扩张过程中英国和北尼德兰逐渐成为欧洲最有活力的地方,故D项正确。这一变化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故A项错误。世界市场雏形的出现在新航路开辟时期,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加快了西欧社会的分化转型,故C项错误。 7.“1760年,猎奴者捕获了西非人彼得斯,将其带到海岸,贩卖给了法国奴隶贩子。坐着贩奴船,渡过大西洋来到了法国殖民地路易斯安那,在此地的蔗糖种植园工作。”上述现象产生的客观影响是 A. 增加了西欧国家的劳动力 B. 使世界联系进一步加强 C. 推动了美洲工业化的进程 D. 给非洲带来了社会进步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18-19世纪,伴随着英法的崛起和殖民扩张,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世界的联系进一步加强,故B正确。非洲黑奴被贩卖到美洲而非欧洲,故A错误。黑奴到达美洲主要从事种植园内的农业生产,并不能推动美洲的工业化进程,故C错误。从15-19世纪的近四百年间,黑奴贸易使非洲丧失了上亿的人口,给非洲社会经济带来了深重灾难,故D错误。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世界市场的拓展 8.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推行自由贸易政策的国家。19世纪上半期,英国积极倡导自由贸易,反对贸易保护,要求降低关税,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A. 英国是最早确立民主制度的国家 B. 英国有世界上最广阔的海外市场 C.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经初步形成 D. 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答案】D 【解析】 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为“倡导自由贸易”,时间为“19世纪上半期”,联系所学可知,英国开展工业革命后的影响之一就是工业革命后的英国成为“世界工厂”,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产生,D正确。英国确立民主制度在1689年,A项排除。英国确立“日不落帝国”地位,拥有最广阔的海外市场是在18世纪,B项排除。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影响的是全球经济发展,与英国的贸易自由政策无关,C项排除。 9.李鸿章在1863年致曾国藩的信函中说:“鸿章尝往英法提督兵船……以中国军器远逊于外洋为耻……若驻上海久,而不能取资洋人长技,咎悔多矣!”为此,他创办了 A. 安庆内军械所 B. 发昌机器厂 C. 轮船招商局 D. 江南制造总局 【答案】D 【解析】 【详解】安庆内军械所是1861年由曾国藩创办,A排除;发昌机器厂由方举赞创办,选项B排除;轮船招商局是运输企业,不属于军工企业,排除C;由“以中国军器远逊于外洋为耻”,1865年李鸿章创办江南制造总局,故选D。 【点睛】解题关键是对洋务运动中主要企业的性质和名称熟练掌握。 10. “‘公永和’……仅有丝车一百零四部,各项机械均购自意、法等国。……斯时运用缫丝机械尚无相当人才,乃延意麦登斯为工程师。指导常务且所有出品需运往国外市场。自光绪八年到十三年,营业失败。”由材料可知,造成这种结局的主要原因在于“公永和” A. 过分依赖于外国资本主义 B. 规模较小且设备陈旧不堪 C. 深受各级官吏的盘剥压榨 D. 忽视了对国内市场的开拓 【答案】A 【解析】 略 11.1865年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是具有先进技术的“制器之器”的工厂;1899年创办的大生纱厂,是“设厂自救”的棉纺织企业。它们的共同点都是 A. 属于近代洋务企业 B. 属于资本主义工业 C. 实业救国的具体实践 D. 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江南制造总局属于近代洋务企业,大生纱厂属于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排除AB;大生纱厂创办属于实业救国的具体实践,故C项错误。不管是洋务运动企业,还是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都采用大机器生产,都推动了中国工业的近代化,故D项正确。 【点睛】比较型选择题是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事件或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反映放在一起,让考生通过分析、比较,归纳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有对历史事件或现象的表面问题进行比较的,更多的是对历史事件或现象的本质问题进行分析比较的。此类题在题干中一般都有“相同点”“不同点”“共同”“相似”等标志性词语,有些题也有反映程度性的词语,如“最大的不同点”“最根本的不同”“本质上的相似之处”等。 12.江苏镇江的恒顺香醋驰名世界,恒顺集团的前身是1840年成立的恒顺糟坊。据史料记载,从1893年到1911年,恒顺糟坊最兴旺的时期年产百花酒约210吨,醋110吨,酱220吨。这一时期,恒顺糟坊发展兴旺的原因包括 ①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 ②辛亥革命扫除了一些障碍 ③实业救国思潮的大力推动 ④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侵略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时间“从1893年到1911年”,结合所学这是甲午战后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时期,原因有①③;②④是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的原因。所以本题答案选C项,A、B、D不符合题干要求。 考点: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初步发展的原因。 13.下表列举的是张裕酿酒公司在1892~1941年的一些重要事件。下列相关认识正确的是 1892年 张弼士投资300万两白银在烟台创办张裕酿酒公司 1912年 孙中山先生到张裕酿酒公司参观,并题赠“品重醴泉”四字 1941年 张裕酿酒公司被日军强行接管 A. 甲午战争后,受实业救国思潮影响而成立 B. 民国初年,受益于“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C. 抗战时期,被日本帝国主义吞并 D. 近代史上,始终受到清政府的压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题干可知,张裕酿酒公司成立于1892年,这时甲午中日战争还没有发生,故A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所以排除;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发生在1927-1936年,不是民国初年,故B的说法本身错误,所以排除B;由题干中的1941年“张裕酿酒公司被日军强行接管”可以得出抗战时期,被日本帝国主义吞并,故C符合题意,所以选C;近代历史上,甲午战后和1927-1937年间,政府对民族工业是鼓励其发展的态度,故D的表达不符合史实,所以排除D。 14. 作家茅盾在其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中提到1948年流行着一个笑谈:“在中国唯一仍然在全力开动的工业是印刷钞票。”对这句话的正确认识是( ) A. 国民政府滥发纸币,通货膨胀 B. 钞票印刷业技术革新,印刷速度快 C.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成果显著 D. 国统区经济繁荣,货币需求量大增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国民政府统治后期,实行恶性通货膨胀政策,滥发纸币,造成纸币贬值。BD项与史实不符;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是在20世纪30年代,C项与题干内容不符。故选A项。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官僚资本的压制 【名师点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曲折发展六阶段 阶段 时间 原因 主要史实 产生 19世纪 六七十 年代 (1)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2)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 (3)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的诱导 (1)上海的发昌机器厂 (2)广东南海的继昌隆缫丝厂 (3)天津的贻来牟机器磨坊 初步 发展 19世 纪末 (1)列强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自然经济 (2)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3)实业救国热潮 (1)民间出现办厂热潮 (2)企业数量增加,规模扩大 (3)由沿海向内地扩展 短暂 春天 1912~ 1919年 (1)辛亥革命的鼓舞 (2)“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 (3)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4)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侵略 (1)纺织业、面粉业发展迅速 (2)厂矿企业增多 (3)一战后萧条 较快 发展 1927~ 1936年 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1)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 (2)国民生产总值逐年增长 沉重 打击 抗战爆 发后 (1)沦陷区:日军的破坏和吞并 (2)国统区:国民政府实行战时体制,官僚资本的压榨 官僚资本膨胀,民族资本日益萎缩 陷入 绝境 抗战胜 利后 (1)美国取得在华特权 (2)官僚资本的挤压 (3)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滥发纸币,导致通货膨胀 15.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重新确立的思想路线是 A. “以阶级斗争为纲” B.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C.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答案】B 【解析】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故B正确;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名师点睛】 联系所学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知识回答即可。 16. 下面是湖北天门县一农民家贴的两幅春联:1974年:过年只有两斤米,压岁并无一分钱。横批:我也过年。1980年:过年储米十余担,压岁存款上千元。横批:欢度春节。出现这种显著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农民重新获得了土地所有权 B.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提出 C. 人民公社制的推行 D.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所学可知,正是1978年开始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才会出现材料中的情况。故D正确。 【详解】 17.1982年中共十二大上提出,“这几年我们对经济体制实行了一些改革,扩大了企业在计划管理方面的权限,注意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方向是正确的,收效也很明显。今后,要继续注意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但决不能忽视和放松国家计划的统一领导。”这说明当时 A. 传统经济体制有所改变 B. 我国开始进入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C.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全面展开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始建立 【答案】A 【解析】 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国家已经注意到在国家统一计划的基础上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这是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认识的重大突破,反映了传统的经济体制开始改变,故A项正确;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开始进入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故B项错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是在1984年以后,故C项错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始建立是在21世纪初,故D项错误。 18.学者郑永年提出:“南方谈话直接造成了史无前例的变化,不仅产生了强大的改革新动力,而且为改革和发展指出了新的方向。”“新的方向”主要是指 A. 开发和开放浦东新区 B. 积极构建新型区域合作组织 C. 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 D.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南方谈话为改革和发展指出了新的方向,邓小平强调计划和市场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项正确;开发和开放浦东新区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排除A;积极构建新型区域合作组织与南方谈话无关,排除B;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从1978年开始,也与材料无关,排除C。所以选D 19.1928年4月,国民政府宣告“为发扬精神起见”,规定职员“一律着中山装”。1929年,张学良发文指出“统一已成,政治及应划一”,东北各级机关人员一律着中山装。这表明 A. 国家对社会风尚控制 B. 服饰是民族身份的标识 C. 生活呈现全盘西化倾向 D. 服饰具有政治认同意义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1928年4月” “统一已成,政治及应划一”“一律着中山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1928年国民政府形式上完成了统一,“一律着中山装”具有政治认同的意义,故D项正确;材料中无法体现国家对社会风尚的控制,故A项排除;材料中没有涉及到民族问题,故B项排除;C项说法错误;错在“全盘西化”。 点睛:关键信息“东北各级机关人员一律着中山装”,并结合南京国民政府形式上完成统一的时间点就可以得出答案。 20.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农民分得土地,城市解决劳动就业问题,人民生活水平逐步的得到改善。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是 A. 耕读传家,光宗耀祖 B. 穿西服,吃西餐 C. 勤俭节约、无私奉献 D. 休闲娱乐,追求时尚 【答案】C 【解析】 20世纪50—70年代,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当时社会风尚的主流,C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20世纪50—70年代”,结合建国初期我国的社会习俗、风尚分析解答。 21.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先后经历了由“票证时代”到“菜篮子工程”,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 党和国家政策变化 B. 人们的消费观念变化 C. 停止按劳分配,实行按需分配 D. 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现代中国经济发展状况知识点,旨在考查透过现象看本质,准确归因的能力。由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选项:A项是重要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B项也不能成为根本原因,排除;C项本身错误,共产主义社会才是按需分配,排除;D项即是经济方面的原因,表述准确,符合题意,正确。故选D。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与实践·经济的发展·相关状况 22.互联网将各地的民众联系起来,形成了一张有力的舆论监督网,大量的事实已经证明了网络在公共舆论监督中的重要作用。下列对网络舆论监督的理解,正确的是 A. 网络监督存在缺陷,必须加以严格限制 B. 对网络舆论监督应进行规范和正确引导 C. 网络名人在网络舆论监督中起决定作用 D. 网络传播范围广,人人可以畅所欲言 【答案】B 【解析】 【详解】 由材料“大量的事实已经证明了网络在公共舆论监督中的重要作用”可知,网络的舆论作用日益凸显,但也容易带来网络暴力,故对网络的舆论监督作用应进行规范和正确引导,故选B。网络监督存在一定的缺陷,但其利大于弊,故对网络监督应是进行规范引导,而非严格限制,排除A;名人可用名人效应在网络监督中发挥重要引导作用,但不能其决定作用,排除C;人人畅所欲言是建立在合法合规的基础上的,排除D。 23.罗斯福(1882~1945)上台伊始,立即实行“新政”,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整顿财政金融体系、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用行政手段调整农业政策以及社会福利方面加强救济和社会保障等。这反映了新政的特点是 A. 损害资本家的利益 B. 实行计划经济 C. 建立“福利国家” D. 政府全面干预经济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对“财政金融”“工业”“农业”“社会福利”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其改革体现了国家干预经济的特点,D项正确。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做出的政策调整,根本上维护的是资产阶级利益,排除A。罗斯福新政实行国家干预经济发展,但不是实行计划经济,排除B。“福利国家”出现在二战后,与材料不符,排除C。 24.1933年6月16日,美国国会通过的《全国工业复兴法》规定,雇员有权组成集体与雇主进行谈判。这一规定的目的是 A. 促进工业生产发展 B. 调整劳资关系 C. 赢得广大选民支持 D. 扩大政府权力 【答案】B 【解析】 从材料中的“雇员有权组成集体与雇主进行谈判”来看,《全国工业复兴法》通过国家干预,来调整企业和劳工之间的关系。故答案为B项。A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调整劳资关系,是防止社会矛盾激化,排除C项;《全国工业复兴法》的颁布扩大了政府权力,但D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 25.经济大危机(1929~1933年)的一个重要影响是使地方性的经济民族主义得到发展。在总崩溃的大潮流中,各国都采取了诸如更严格的进口限额和双边贸易协定等形式的自卫措施,以维护国家经济利益。美国在当时采取的政策中,具有经济民族主义色彩的是 A. 调整农业,扭转危局 B. 以工代赈,扩大内需 C. 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D. 计划指导,政府干预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各国都采取了诸如更严格的进口限额和双边贸易协定等形式的自卫措施,以维护国家经济利益”即为经济民族主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经济民族主义是在国际贸易中一种贸易保护主义,美元贬值有利于刺激出口,这样可以把国内过剩的商品倾销到其他地区以转嫁经济危机,故C项正确;ABD三项着眼于稳定国内社会秩序、刺激就业、恢复生产等,故排除。 26.列宁在《十月革命四周年》中说:建设社会主义“要靠个人利益,靠同个人利益的结合,靠经济核算,在这个小农国家里先建立牢固的桥梁,通过国家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否则你们就不能达到共产主义,否则你们就不能把千百万人们引导到共产主义。”由此可见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确保国内战争胜利 B.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巩固了工农联盟 C. 斯大林模式使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 D. 农业集体化推动苏联农业持续发展 【答案】B 【解析】 新经济政策中实行国家资本主义,这一措施有效巩固了工农联盟,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故B项正确;A项是战争年代实行政策;C项和D项均是斯大林模式时期实行,该时期主要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 27.国际多边贸易谈判过程中,涉及对各缔约方货币金融、外汇汇率、对外收支平衡等问题谈判时,主要依靠某国际组织参与和配合。“某国际组织”是 A. 关贸总协定 B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C. 世界银行 D 世界贸易组织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各缔约方货币金融、外汇汇率、对外收支平衡等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某国际组织”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故B项正确;A项是有关关税和贸易规则的多边国际协定,排除;C项是向成员国提供贷款和投资,推进国际贸易均衡发展,排除;D项是当代最重要的国际经济组织之一,排除。 【点睛】“各缔约方货币金融、外汇汇率、对外收支平衡等问题”是解题的关键。 28.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还闪耀着另外种智慧的选择这就是区域一体化的合作。这种选择,既有经济利益的驱动,也有政治、安全和战略因素的考量。下列具备经济和政治双重性质的组织是 A. 欧盟 B. 亚太经合组织 C. 北美自由贸易区 D. 世界贸易组织 【答案】A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欧盟是合作水平最高的经济区域化组织,涉及经济、政治和军事合作,故A项正确;亚太经合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都是经济合作组织,故BC错误;世界贸易组织是经济全球化的组织,故D项错误。 29.经济全球化是指各国的经济关系已经超出了一般的相互联系与交往,达到了一种相互交织、相互交融以致形成了全球经济整体的状态。促使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速度加快的政治因素是 A. 科技发展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 B. 两极格局结束消除了障碍 C. 新型交通和通讯方式的推动 D. 各国对市场经济的普遍认可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1年《阿拉木图宣言》的发表标志着苏联的解体和两极格局的崩溃,这使得各国的经贸往来不再受意识形态的影响,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速度,故选B。AC属于科技因素,不是政治因素,排除;D属于经济因素,而非政治因素,排除。 30.“在世界许多地方,普遍的商业化和通过外来影响对国家或地区文化的重塑,刺激人们寻找回归,寻求他们本身的传统和价值。”作者意在强调,在全球化进程中应重视 A. 传统文化的价值 B. 文化理念的趋同 C. 商业的文化功能 D. 外来文化的影响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刺激人们寻找回归,寻求他们本身的传统和价值”可知作者强调的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A选项符合题意。文化理念的趋同的说法明显错误,B选项排除。材料与商业的文化功能无关,C选项排除。重视外来文化的影响的说法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 二、主观题 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无徵不信,不信民不从,故一切制度托之三代先王以行之。若谓圣人行事不可依托,则是以硁硁之小人,律神话之孔子矣。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 材料二 著自下科为始,乡会试及生童岁科各试,向用四书文者,一律改试策论。……现当开创百度,事务繁多,度支岁入有常,岂能徒供无用之冗费,致碍当务之急需。如詹事府本属闲曹,无事可办……均著即行裁撤,归并内阁及礼兵刑部办理。旗丁生齿日繁,徒以格于定制,不得在外省经商贸易,遂至生计益艰,……现当百度维新,自宜驰宽其禁,俾得各习四民之业,以资治生。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 材料三 比年以来,皇上有意变法,而盈朝汹汹,不可向迩,亲贵抗违,耆老力诤,群僚面从而后言,举政始行而中废。乃至奉旨发议,乃推延而不议;明诏施行,乃束阁而不行。人心众论,缉缉仳仳。” ——杨深秀《请告天祖誓群臣以变法定国是折》 材料四 适应现代世界不断发展趋势而不断革新,是现代化的本质,但成功的现代化运动,不但善于克服传统因素对革新的阻力,而尤其在善于利用传统因素作为革新的动力。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宣传维新变法的方式并分析该方式产生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改革的主要措施。结合材料三,指出这些措施在当时的实施结果及说明的问题。 (3)综合上述材料,就如何顺利推行变法。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1)方式:托古改制。作用:有利于减少变法阻力;有利于促进维新思想的传播。 (2)措施: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撤并机构,裁汰冗员;废除旗人特权等。结果:遭到大多教官员的抵制。 说明:改革触动了许多人的利益,树敌过多,阻力过大。 (3)认识:善于利用传统因素,化阻力为动力;改革要有强有力的领导;注意改革方法、策略;措施要切实可行。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康有为的维新思想,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并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第一小问“方式”由材料一中的信息“一切制度托之三代先王以行之”即可得出“托古改制”的结论;第二小问“积极作用”可从减少变法阻力、促进维新思想的传播等角度思考作答。 (2)本题主要考查维新变法的举措及其影响,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第一小问“主要措施”由材料二中的信息“自下科为始……一律改试策论”即可得出“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的结论,由材料二中的信息“闲曹,无事可办……即行裁撤”即可得出“撤并机构,裁汰冗员”的结论,由材料二中的信息“旗丁……现当……俾得各习四民之业,以资治生”即可得出“废除旗人特权”的结论;第二小问“结果”由材料三中的信息“亲贵抗违,耆老力诤”即可得出“遭到大多数官员的抵制”的结论;第三小问“说明”可从改革触动了守旧派的利益、阻力较大等角度思考作答。 (3)本题主要考查对维新变法的认识,旨在考查正确评述相关史实的能力。可从注意改革的策略和方法、形成坚定的改革团体等角度思考作答。 【考点】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戊戌变法••••••••••••••••戊戌变法的背景及内容 32.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对日本近现代历史的走向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治初年的日本统治者和知识界激起奋发图强,迎头赶上的决心,并极力推进“西方化”进程。甚至激进地要求全面“西方化”,对“洋学”崇拜不已。但是,由于当时日本生产力水平低下,这使落后的日本在西方高度发达的工业文明面前显得力不从心。日本人又不得不把眼光放低下来,从本国的国情和实际出发,消化、吸收、运用西方教育模式与教育文化。 ——贾红霞《浅论明治维新教育改革的欧化之路》 材料二 1872年9月,文部省颁布教育改革法令……《学制》改变了德川时代以儒学为主的教育内容,转而重视科学技术教育。《关于奖励学业的告谕》,宣杨学问是立身之本,并批判了以往教育的误区:“认为学问系士人以上之事,至于农工商以及妇女则置之度外,不知学问为何物”。大力提倡教育机会均等,“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 ——浙江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编著《新编日本通史》 材料三 1879年颁布的《教学大旨》中规定:“教学之要务在于阐明仁义忠孝,”强调日本教育要根据祖宗的训典,培养忠孝仁义的思想品德,完成对臣民的教育任务。1890年,天皇下达《教育敕语》。规定日本的教育目的是教育臣民“重国宪”,“遵国法”,“义勇奉公,以辅佐天壤无穷之皇运。” ——安秀玲《析日本明治维新教育改革及其历史作用》 (1)据材料一,指出日本教育改革的特点。 (2)据材料二,指出日本教育改革在内容和对象方面的变化。 (3)对日本近代化而言,明治时期的教育改革是一把双刃剑。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答案】(1)特点:向西方学习与本国国情相结合。 (2)变化:内容由儒家经典到科学技术。对象由士人到普通国民。 (3)说明:倡导文明开化,建立近代教育体制,促进近代化。向学生灌输忠君思想,封建专制色彩浓厚,阻碍近代化。 【解析】 【详解】(1)由“并极力推进‘西方化’进程.甚至激进地要求全面‘西方化’”可知日本的教育改革主张向西方学习;由“由于当时日本生产力水平低下…从本国的国情和实际出发,消化、吸收、运用西方教育模式与教育文化”可知,日本的教育改革又注重从本国实际出发,所以日本的教育改革呈现出向西方学习和本国国情相结合的特点. (2)由“改变了德川时代以儒学为主的教育内容,转而重视科学技术教育”“宣杨学问是立身之本,并批判了以往教育的误区”等内容可知日本教育改革在内容上由儒家经典到科学技术转变,在对象上由士人向普通国民转变. (3 )根据材料一、二可知,日本明治维新的教育改革向西方学习,在教育内容上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推动了日本的文明开化,建立近代教育体制,促进近代化.由“日本的教育目的是教育臣民‘重国宪’,‘遵国法’,‘义勇奉公,以辅佐天壤无穷之皇运’”可知日本的教育改革中也灌输了忠君思想,封建专制色彩浓厚,这些又阻碍了日本近代化的发展.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