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河南省濮阳市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缺答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河南省濮阳市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缺答案

‎2017-2018学年河南省濮阳市高二12月月考 历 史 试 题 一:选择题(每题2分)‎ ‎1.某学者指出:“孔子是传统制度的拥护者,而墨子则是一种新社会秩序的追求者。”下列孔子、墨子的主张最能体现该观点的是(  )‎ A.仁者爱人、兼爱 B.克己复礼、兼爱 C.仁者爱人、非攻 D.克己复礼、非攻 ‎2.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说:“在东周之世,社会上即已发生一种思潮:主张节制资本,其具体办法是大事业官营;大商业和民间的借贷,亦由公家加以干涉。”该思潮属于(  )‎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3. “分定而无制,不可,故立禁。禁立而莫之司,不可,故立官。官设而莫之一,不可,故立君。”这种主张应出于(  )‎ 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 ‎4.《易·贲卦·彖传》:“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尚书·周书·泰誓上》:“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道德经》二十五章:“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上述材料共同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 A.人文精神 B.民本思想 C.天人感应 D.唯物主义 ‎5.《史记·高祖本纪》载:“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刘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上述材料反映了作者的思想倾向是(  )‎ A.天人合一 B.敬天法祖 C.君权神授 D.天人感应 ‎6.儒家“尊王”“忠君”及“三纲”思想的精神实质,从来都不是让人们无条件地服从君权,或无止境地强化王室权威,而是敏感于地方势力的膨胀,以及诸侯兴起、地方权力过大破坏天下安宁的教训。从儒家思想演变的进程看,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 A.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B.孟子主张“民贵君轻”‎ C.董仲舒倡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荀子提出“人之性恶”‎ ‎7. 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材料表明,董仲舒(  )‎ 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 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 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 ‎8.中国古代某位哲学家认为“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所在便是物”“夫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下列诗词与此观点相通的是(  )‎ A.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B.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C.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D.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9.冯天瑜《中华文化史》:“明朝统治者曾一度以‘心学’为‘诋毁先儒’、‘传习邪说’的‘向导’,而士子们则从王学中感悟到‘震霆启寐、烈耀破迷’的思想启蒙。”其主要原因是王阳明(  )‎ A.否定孔孟权威 B.否定“明天理,去人欲”C.高扬人的主体地位D.强调知行合一 ‎10.李贽在《藏书》中说道:“人之是非,初无定质……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这表明李贽 (  )‎ A.认为世上根本没有所谓的是非差别 B.坚决反对孔子的是非观 C.主张人应该独立思考 D.与儒家学说势不两立 ‎11.我国古代的思想家对君主的权力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以下解释正确的是(  )‎ A.孟子和黄宗羲都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B.三种主张都与当时社会状况密切相关 C.三种主张都遭到当时统治集团的轻视 D.三种主张都反映社会转型时期的巨变 ‎12.梁启超曾自述道:“梨洲有一部怪书,名曰《明夷待访录》……这部书是他的政治理想。从今日青年眼光看去,虽像平平无奇,但在三百年前……卢梭《民约论》出世前数十年有这等议论,不能不算人类文化之一高贵产品。”《明夷待访录》和《民约论》有何相同之处(  )‎ A.都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都主张实行法治,建立资产阶级政权 C.都具有反对封建专制的民主思想 D.都主张以民为本,实行君主立宪 ‎13.《史记·封禅书》记载了远古七十二君王的泰山之行,他们的“旅游”项目繁多,包括祭祀、巡狩、会盟、定大位、刻石记号。这些君王包括黄帝、炎帝、颛顼、帝喾、尧、舜、禹、汤等,特别是帝舜,在此朝会东方诸侯,并向八方遥望,意即照会四方诸侯,而四方诸侯也纷纷登上本方境内的高山,向泰山遥祭,这一行为叫“望秩山川”。这一行为其背后昭示的是(  )‎ A.“大一统”理念   B.天人感应思想 C.民本仁政观念 D.封建迷信思想 ‎14.宋儒通过对《易经·家人》的阐发,搭建出一条理想的社会链条:女正—家道正—天下正。该观点(  )‎ A.认为女性可以在政治中发挥作用 B.对女性的道德贞操要求更加严苛 C.主张女性应该维系家庭内外秩序 D.肯定女性的自立意识和个性发展 ‎15.明清两代都强调以礼入法,制定有“留养”之条,即对犯有死罪的人,所犯死罪不在“十恶”范围的,如有祖父母、父母老而无养的,可奏请免将罪犯处决,以留下来养亲。这表明(  )‎ A.封建统治者对人性的尊重 B.“存天理,灭人欲”的深刻影响 C.纲常伦理对封建统治的重要性 D.封建法律程序的随意性 ‎16.唐末五代,对关羽的信仰主要限于民间,故其社会地位并不高。入宋以后,宋朝皇室封关羽为王,立庙祭祀,与宋对峙的金朝也下令重修关庙。关羽神灵的社会地位迅速提高。这反映出(  )‎ A.理学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 B.小说繁荣促进关羽形象普及 C.时代精神与儒家思想的结合 D.民族融合推动民间信仰变革 ‎17.据古籍记载,清朝康熙年间准备了“内府铸精铜活字百数十万,排印书籍”,却在乾隆初年因“无用”而被改铸为铜钱,这从本质上反映了当时的活字印刷术(  )‎ A.受到统治阶级的抵制    B.技术存在着致命缺陷 C.受到传统观念的制约 D.缺乏市场效益的推动 ‎18.北宋著名的瓦市艺人张山人说:“某乃于都下三十余年,但生而为十七字诗,鬻钱以糊口。”至北宋末期,东京的瓦子勾栏已热闹非凡了。这体现了北宋(  )‎ A.写诗足以谋生 B.文艺商业化 C.经济重心南移 D.已暂停抑商 ‎19.苏格拉底不再着重研究宇宙、自然等问题,转而研究人类本身,即研究人类的伦理问题,如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非正义;什么是国家,具有什么品质的人才能治理好国家,治国人才应该如何培养等等,从而实现了古希腊哲学由“自然哲学”向“伦理哲学”的转变。这表明他(  )‎ A.注重提升公民素质 B.捍卫思想自由与民主权利 C.不满雅典民主现状 D.试图扩大公民的基本权利 ‎20.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些教师、教育思想家和出版家发表许多探讨“新教育”的论著,他们所要培养的已不再是僧侣和神职人员,而主要是社会、政治、文艺、商业方面的活动家和冒险家。材料表明“新教育”(  )‎ A.以培养通才为主要目的 B.消除宗教对人的影响 C.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 D.反映资本主义的时代潮流 ‎21.伊拉斯谟在《愚人颂》中说:“如果生活中没有那种傻得可爱的感官快乐来调剂和平衡,那么……人生就是一个充满忧郁、单调乏味、令人讨厌、无法忍受和十分艰难的过程。”这表明伊拉斯谟 A.反对社会不平等现象 B.宣扬了新兴资产阶级人生观 ‎ C.批判世俗的享乐主义 D.开启了追求理性人生的先河 ‎22. 《圣经》有言:“死亡和税收,是人生不可避免的两件事。”这表明(  )‎ A.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忽视道德,追求功利 B.税收是一种“必要的恶”‎ C.《圣经》认为教皇应该大量出售“赎罪券” D.政府应提高税收 ‎23. ‎ 恩格斯说“值得注意的是,新教徒在迫害自然科学家的自由研究上超过了天主教徒。塞尔维特正要发现血液循环过程的时候,加尔文却烧死了他,而且还活活地把他烤了两个钟头。”材料表明恩格斯的观点是(  )‎ A.站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民主政治制度发展角度肯定加尔文的改革 B.从宗教思想阻碍近代科学发展的角度否定加尔文的改革 C.加尔文教与天主教在实行文化专制政策上是一致的 D.加尔文孕育的政治自由和宗教自由的奋斗精神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 ‎24. 以下是某学生所做的知识线索图(箭头表示因果关系),中间空项应该是(  )‎ A.价格革命   B.《拿破仑法典》 C.启蒙运动 D.《人权宣言》‎ ‎25. 恩格斯说:启蒙思想家们认为“思维着的悟性成为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从今以后,迷信、特权和压迫,必将为永恒的真理、永恒的正义,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排挤”。材料体现了启蒙运动的(  )‎ A.人民主权原则 B.自然法则 C.社会契约原则 D.分权制衡原则 ‎26. 他的名字紧紧与“第一次建立在人权和正义原则基础上的”法国大革命连接在一起;“他是法国大革命的导师”;“他是真理和自由的倡导者,恶劣习俗的讨伐者,人道主义的保卫者和人民神圣权利的复兴者。”在近代西方思想家中能享有如此评价的是(  )‎ A.伏尔泰 B.孟德斯鸠 C.卢梭 D.康德 ‎27. 从伏尔泰的自由和法制、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卢梭的人民主权到康德的道德有限理论,这些观点(  )‎ A.来源于雅典民主政治的实践 B.构建了系统的民主思想体系 C.没有解决民主制度的运作问题 D.实现了德治和法治的统一 ‎28. 有科学史家在评价《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时说:“而今人们却……证明天体也按照伽利略和牛顿根据地面上的实验和归纳所得到的力学原理,处在这个巨大的数学和谐之内。”这一评价揭示了牛顿时代的“科学革命”‎ A.构筑了现代物理学基本理论框架 B.催生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 C.引领人们对自然进行理性的认识 D.为启蒙运动奠定了理论基础 ‎29. 1862年,马克思重读了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他说:“我重新阅读了达尔文的著作,使我感到好笑的是……达尔文在动植物界中重新认识了他自己的英国社会及其分工、竞争、开辟新市场、‘发明’以及马尔萨斯的‘生存斗争’。”据此可以看出马克思认为 A.生物进化论是自然进化的结果 B.生存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C.达尔文学说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来源 D.达尔文混淆了自然世界与人类社会的区别 ‎30. 在西方近现代文化史上,英国某文学家从写印度的故事和关于英国的诗歌转而写作儿童文学,后来又转向描写野生动物、社会讽刺和关于船舶机器以及想象的越洋空中旅行的故事。时人评价这一文学现象说:“只有艺术家才能使成人读者对关于动物行为和机器的书读得津津有味。”这一评价反映了当时 A.西方社会精神信仰面临危机 B.进化论促进了人类思想解放 C.社会大众对工业文明的赞美 D.现实主义文学引发社会共鸣 二:材料解析 ‎3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朱熹评注的儒家经典成为文职人员考试的根据以后,理学成为直到19世纪末叶以前帝国官方的正统观念,其结果是为不断增长的社会僵化提供了其所以存在的一个学术性理由。虽然这一理由从根本上有助于独特而历史久远的中国文明的延续,但其代价却是形成了压制外界所有独创性和新观念、 显得荒谬可笑的因循守旧。‎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李贽的悲观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传统的政治已经凝固,类似西欧宗教改革或者文艺复兴的新生命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朱熹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并分析“理学成为19世纪末叶以前帝国官方的正统观念”的原因。(8分)‎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李贽的思想跟文艺复兴在“个人理智上的自由”方面有何相似之处?二者在促进社会制度进步方面起的作用有何不同?(6分)‎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一 利玛窦(1552-1610年),意大利的耶稣会传教士。明朝万历年间来到中国居住。在中国颇受士大夫的敬重,尊称为“泰西儒士”,利玛窦也是天主教在中国传教的开拓者之一,也是第一位阅读中国文学并对中国典籍进行钻研的西方学者。他除传播天主教教义外,还广交中国官员和社会名流,传播西方天文、数学、 地理等科学技术知识。他的著述不仅对中西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对日本和朝鲜半岛上的国家认识西方文明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 ‎——摘编自《百度百科》 ‎ 材料二 这里生产的最好的纸也远不如我们自己的许多产品。它不能在正反两面都印刷或书写,所以我们的一张纸就等于他们的两张。此外,它很容易撕坏,不能耐久。 ‎ 这个国家只有少数几种测时的仪器,他们所有的这几种都是用水或火来进行测量的……,但是所有的这些都远不如我们的仪器完美,常常出错,测时不准确。 ‎ 中国所熟悉的唯一较高深的哲理科学就是道德哲学,但在这方面他们由于引入了错误,似乎非但没有把事情弄明白,反倒弄糊涂了。他们没有逻辑规则的概念,因而处理伦理学的某些教诫时毫不考虑这一课题各个分支相互的内在联系。‎ 在这里每个人都很清楚,凡有希望在哲学领域成名的(注:指科举应试,金榜题名),没有人会愿意费劲去钻研数学或医学。结果是几乎没有人献身于研究数学或医学。 ‎ 在北方各省还有一种常见的野蛮行径,那就是阉割大批的男孩,这样他们就可以给皇上做奴仆。几乎全国的行政事务都操在这类半男半女的人的手中,单单在皇宫里这类人的数目就达万人之多。 ‎ 中国人把所有的外国人都看作没有知识的野蛮人,并且就用这样的词句来称呼他们。他们甚至不屑从外国人的书里学习任何东西,因为他们相信只有他们自己才有真正的科学和知识。 ‎ ‎——摘编自利马窦《中国札记》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利马窦中国之行的背景及其作用。(8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作者对当时中国社会状况的认识。(6分)‎ ‎3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 在启蒙运动中始终有两种声音,一种是以伏尔泰为代表,其1756年在《风俗论》这部著作中,第一次把整个中国文明史纳入世界文化史之中。借助中国,借助孔子,启蒙思想家们吹响了摧毁中世纪思想的号角,从而推动了18世纪法国“中国热”。 ‎ 另一种声音是以孔多塞为代表,1793年在其《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中,中国成为与进步对峙的“停滞的国家”,对中国也从赞扬变为了批判。 ‎ 上述材料反映了启蒙运动时期关于中国的两种不同认识,选择其中一种声音,概括其观点并说明其形成的历史原因。(要求:观点明确、逻辑严谨、结合史实。)(12分)‎ 历 史 答 题 卷 二:材料解析 ‎31. (1)(8分)‎ ‎(2)(6分)‎ ‎32、(1)(8分)‎ ‎(2)(6分)‎ ‎33.(12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