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课时作业39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作业】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课时作业39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作业】

第十三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课时作业39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8·临沂高三摸底)苏格拉底曾讥笑以自己的决定把无知的人变成统帅的雅典平民的万能,在讲到马匹不足时他建议把这个问题提交公民大会,用表决方式把驴变成马。这反映了苏格拉底(  )‎ A.探索新的政治形式以代替民主制 B.反对直接民主制度提倡精英治国 C.呼吁全社会正视人的主观能动性 D.嘲讽公民大会不切实际徒有虚名 解析:从材料来看,苏格拉底对雅典的民主政治是一种消极的态度,他认为公民大会做出的决定是荒谬的,直接民主弊端暴露无遗,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错误,苏格拉底反对的是直接民主,而不是民主政治;C选项错误,这不是苏格拉底的意思;D选项错误,没有挖掘出话语的本质内涵。‎ 答案:B ‎2.(2018·江西重点中学高三联考)“对雅典城邦传统诸神的信仰,此时正逐渐受到损害,而一种更具批判性的、更为世俗的精神正在强有力地上升……这一演变于公元前5世纪后半叶达到最为深刻的阶段”。下列对这一演变时期产生的思想理解正确的是(  )‎ A.宣扬相对主义和怀疑论 B.主张提倡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 C.反对雅典的民主政治 D.肯定人的价值,反对教会神学的束缚 解析:“对雅典城邦传统诸神的信仰,此时正逐渐受到损害,而一种更具批判性的、更为世俗的精神正在强有力地上升”“公元前5世纪后半叶”可知是智者学派,智者学派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对神的怀疑和否定,把个人的感觉作为真理的标准,是相对主义和怀疑论的典型表现,故A正确;B是启蒙运动时期康德的思想,排除;C与材料无关;D是文艺复兴的思想,排除。‎ 答案:A ‎3.(2018·哈尔滨高三质监)智者高尔吉亚声称,雄辩者能够说服“议事会”采用他的政策,能够使“顾问委员会”采纳他的财政计划,能够在“审判官法庭”前面成功地非难他的对手。这说明智者学派兴起的社会条件是(  )‎ A.民主政治高度发展 B.人文精神出现 C.社会生活丰富多彩 D.智者能言善辩 解析:根据“能够说服‘议事会’采用他的政策”“能够在‘审判官法庭’前面成功地非难他的对手”说明人在政治活动中的作用,特别是人在民主政治中辩论的作用,智者学派重视辩论能力主要是民主政治的需要,故A正确;B项材料无法体现;材料不能体现“社会生活丰富多彩”,排除C;D项不是智者学派兴起的社会条件,排除。‎ 答案:A ‎4.(2018·榆林高三评估)“他们(智者学派)的一切学问,无论伦理学也好,修辞学也好,论辩术也好,都蕴藏着一个哲学的原则,一个思想体系、意识形态的原则”。对于该“原则”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发现“自我”,探究哲学意义上的“人”‎ B.倡导主权在民自由平等原则 C.获得人本身的解放,构建符合人性的社会 D.个人主义,把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 解析:根据“他们(智者学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智者学派在树立人的尊严的同时,过分强调个人主观的感受,给极端个人主义打开了方便之门,故D项正确;A项是苏格拉底的思想;B、C项是启蒙运动的影响。‎ 答案:D ‎5.(2018·白银高三质检)苏格拉底曾说:“安提丰(注:智者的代表人物),你好像认为,幸福就在于奢华宴乐;而我则认为,能够一无所求才是像神仙一样,所需求的愈少也就会愈接近于神仙……也就是愈接近于完善。”在苏格拉底看来,幸福的真谛是(  )‎ A.立足现实,追求完美 B.物质富足,精神自由 C.人欲有度,服从神性 D.清心寡欲,讲究道德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强调了寡欲、无所求,和清心寡欲是吻合的,即选项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不是材料的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体现物质富足等信息,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苏格拉底是人文精神代表,不服从神性,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答案:D ‎6.(2018·张家界高三统测)公元前6世纪希腊哲学家色诺芬尼说:“人认为,神也是生出来的,会说话,有形体,穿戴和人相同。”这一观点(  )‎ A.反对天主教会权威 B.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 C.具有唯物主义色彩 D.否定宗教神学的作用 解析:材料中反映的是人与神的相同点,没有反对天主教会,故A项排除;材料的意思是神和人一样,就是主张将神人性化,即反映了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思想,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哲学思想与否定宗教神学,故C、D项排除。‎ 答案:B ‎7.(2018·湛江高三月考)苏格拉底倡导“知德合一”学说,认为正确的行为来自正确的思想,美德基于知识,源于知识,没有知识便不能为善,也不会有真正的幸福。苏格拉底的这一主张(  )‎ A.说明了知识是生存之本 B.是对智者学派思想的反思 C.否定了人是万物的尺度 D.表明他反对希腊民主制度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苏格拉底对知识的尊崇,他认为知识可以转化为道德,这样就可以增强个人的理性,防止个人私欲膨胀,这样个人才会有真正的幸福,故是对智者学派思想的反思,B项正确。“知识是人类生存之本”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C项错在绝对化,苏格拉底不否认人的地位和作用,排除。D项说法错误,排除。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 答案:B ‎8.(2018·临汾高三摸底)苏格拉底一生中,喜欢在市场、运动场、街头等公众场合与各方面的人谈论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什么是虔诚?什么是民主?什么是美德?什么是勇气?什么是真理?以及你的工作是什么?你有什么知识和技能?你是不是政治家?在教育无知的人之前你怎样征服自己的无知?等等。这主要表明苏格拉底(  )‎ A.是代表平民阶层的哲人 B.具有与智者相似的诉求 C.关注民众思想道德教育 D.重视理性和知识的传承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苏格拉底围绕人的精神修养提出哲学问题(如虔诚、民主、美德、勇气、真理等),这种做法是为了说服人民不要专注于身外之物的追求,而应该去改造自己的灵魂,追求真理和知识,D项正确;苏格拉底是公民,排除A;苏格拉底与智者学派的具体主张不相同,排除B;关注民众思想道德教育是苏格拉底重视理性和知识的体现之一,排除C。所以选D。‎ 答案:D ‎9.(2018·西安高三调研)在信仰问题上,普罗泰格拉公然宣称自己不信神,并由此招致了雅典的惩罚;而苏格拉底则相信自己的“灵机”而不是传统的邦神,这也成为了他被控告的一个有力的理由。这实质表明两人(  )‎ A.都公开反对宗教神学 B.都强调道德的重要性 C.都因犯罪遭到了惩罚 D.都注重于对人的思考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希腊的人文精神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普罗泰格拉公然宣称自己不信神是从人的视角看待世界,而苏格拉底则相信自己的“灵机”是重视理性思考的作用,故选D。材料没有提到宗教,所以排除A;结合所学,普罗泰格拉追求功利,忽视道德,排除B;C只是揭示普罗泰格拉和苏格拉底的遭遇,没有上升到本质的高度,排除C。‎ 答案:D ‎10.(2018·桂林高三段考)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一书中写道:“农民是最好的公民——因为没有太多的财产,所以他们总是忙于生产,极少参加公民大会。……只要从参与政治生活中得不到更多的好处,他们就对参与公共事务和统治国家没有什么兴趣。”由此可见,亚里士多德主张(  )‎ A.积极参与政治的公民才是好公民 B.城邦国家只需要少数贤人来管理 C.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利和参会人数 D.根据财产多寡重新划分公民等级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亚里士多德主张农民不需要参加政治管理,因为他认为农民大多数人并没有政治素养和品德,因此潜台词是主张精英治国,B项正确;农民极少参加公民大会,但是农民仍然是最好的公民,排除A;材料无法体现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利和参会人数,排除C;D项属于梭伦改革的内容,与材料无关,排除D。所以选B。‎ 答案:B ‎11.(2018·烟台高三质检)柏拉图曾问苏格拉底“什么是爱情”,苏格拉底叫他到麦田走一次,在途中要摘一棵最大最好的麦穗,但只可以摘一次,不得回头。结果柏拉图走到麦田尽头才发觉手上一棵麦穗也没有。这时苏格拉底告诉他,“那就是爱情”。这则故事反映了苏格拉底(  )‎ A.倾向于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 B.强调理性,并主张认识自我 C.对爱情提出更高的美德要求 D.否认绝对权威,并批判道德 解析:根据题干“最大最好的麦穗”“柏拉图走到麦田尽头才发觉手上一棵麦穗也没有”可知这反映了苏格拉底强调理性认识“爱情”,主张理性地认识自我,B项正确。A项属于智者学派的思想主张,排除。题干强调理性认识“爱情”,认识自我,与“美德”不符,排除C。题干没有体现否认权威的信息,而是强调理性认识“爱情”,认识自我,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B。‎ 答案:B ‎12.(2018·中山高三模拟)钱穆指出,希腊社会上有一批所谓“哲人”,他们到处游行,教导青年,作了演讲和许多奇怪的辩论,造成希腊很坏的风气。于是有了苏格拉底,他讲述人生的共同真理;有了柏拉图,提出了理想国的教育制度;有了亚里士多德,提出教育为国家政体服务。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共同之处在于(  )‎ A.主张教育为国家政治服务 B.将教育与哲学理想相结合 C.强调培养具有独立人格之公民 D.努力补救极端个人主义之流弊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是强调三位思想家针对个人主义泛滥而提出各自的思想去补救极端个人主义之流弊,选项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只适合亚里士多德,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只适合柏拉图,不符合题意,排除;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均还没有公民思想,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答案: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6分,第14题26分,共52分)‎ ‎13.(2018·张家口高三调研)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殷商西周时期,“天”“天命”是被作为人格神看待的。孔子主要借亲亲之情论仁德,而视天命为一种盲目的主宰力。荀子并没有迷信或畏惧于“天”,而是把“天”看作是一种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独立运行的自然。荀子认为,人世间的吉凶祸福是由人自己的掌握和调控而产生的,而不是由“天”来左右和预兆的。正所谓“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 ‎;天有天道,人有人道。人要做的就是要明天人之分,应天以治。‎ ‎——刘蔚华《中国儒家学术思想史》‎ 普罗泰格拉在《论神》这本书一开头就说:“至于神,我没有把握说他们存在或者他们不存在,也不敢说他们是什么样子;因为有许多事物妨碍了我们确切的知识,例如问题的晦涩与人生的短促。”他主张每个人的感觉都是可靠的,人们对一切事物都根据各自的感觉作出不同的判断,无所谓真假是非之分。因此他认为事物的存在是相对于人的感觉而言的,人的感觉怎样,事物就是怎样。由此又断定“知识就是感觉”,主张只要借助感觉即可获得知识。‎ ‎——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 ‎(1)根据材料,分别概括荀子和普罗泰格拉的天人思想。(12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种天人思想产生的共同社会背景以及在东西方思想发展中的影响。(14分)‎ 解析:(1)荀子的思想主张根据材料“人要做的就是要明天人之分,应天以治”可知荀子主张天人合一;“而是把‘天’看作是一种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独立运行的自然”“人世间的吉凶祸福是由人自己的掌握和调控而产生的,而不是由‘天’来左右和预兆的”可知应尊重客观自然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普罗泰格拉的天人思想,根据材料“至于神,我没有把握说他们存在或者他们不存在……例如问题的晦涩与人生的短促”可知对于芸芸众生崇拜的神持怀疑态度;“他主张每个人的感觉都是可靠的,人们对一切事物都根据各自的感觉作出不同的判断,无所谓真假是非之分”‎ 可知其思想主张显示出明显的人文主义思想观念。(2)第一小问背景,社会时代的巨大变革,强烈冲击长期存在的旧观念;社会经济发展繁荣,人们征服自然能力的提高;思想界活跃和科学技术进步;第二小问荀子的影响,人们逐渐认识到自然界有自己的规律,应该尊重自然规律;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改造自然和保护自然相协调;荀子思想集各家思想之大成,丰富了儒家思想;普罗泰格拉的影响,其对神灵的认识持怀疑态度,冲击了传统宗教,具有早期人文主义思想痕迹。‎ 答案:(1)荀子:明天人之分、天人合一;尊重客观自然规律(天行有常);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制天命而用之)。(天道自然、天行有常、天人相分、制天命而用之,四个核心词选三即可)‎ 普罗泰格拉:怀疑神灵;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人的作用和价值。‎ ‎(2)背景:政治改革对旧秩序的破除;社会经济发展繁荣,人们征服自然能力的提高;思想界活跃和科学技术进步。‎ 影响:荀子:人们逐渐认识到自然界有自己的规律,应该尊重自然规律;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改造自然不能过度,不能破坏自然环境。(兼容各家,发展了儒家思想;另外,他务实主张和唯物思想对后世也有深远影响)‎ 普罗泰格拉:冲击了传统神学对人们的束缚,具有启蒙作用。推动了西方人文精神和自由民主思想的产生发展。‎ ‎14.(2018·河北省邢台市高三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行、忠、信”都属于道德教育范围之内,“文”有一部分属于道德教育,一部分则属于文化知识教育。苏格拉底的思想是针对当时雅典的道德堕落提出的,德育自然也就成为其教育的主要内容。但两者在内容上又有所不同。孔子要求学生做一个“贤人”。贤人的标准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孔子所谓的“道”指两个方面:一是忠,二是恕。“德”‎ 的内容更加广泛,孔子着重于个人修养,主要表现在孝、悌、忠、信等品德上。“仁”就是“爱人”,孔子还重视“礼”,强调等级名分,尊卑长幼之序,同时其教育内容中宗教成分较少,从而形成了中国传统教育的一个特点。苏格拉底的德育内容多是从“认识自己”这个角度出发的,其思想的基本命题有三:“知识即道德”“守法即正义”和“自制是道德的基础”,且内容上有较多的宗教色彩。当然,在他们道德教育的内容上也有相同的,如:孝、友爱兄弟、友谊等等。还有一点就是,孔子的道德教育多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与苏格拉底的“认识自己”也有不同。即除政事、道德外,苏格拉底主张学一些有关天文、数学、几何的日用知识。他更强调知识本身的重要性。他认为一个未来的政治领导人应具备多方面的知识。‎ ‎——摘编自王岚《孔子与苏格拉底教育思想之比较》‎ ‎(1)根据材料,概括孔子与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异同。(12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思想。(14分)‎ 解析:(1)根据材料“‘行、忠、信’都属于道德教育范围之内,‘文’有一部分属于道德教育,一部分则属于文化知识教育。苏格拉底的思想是针对当时雅典的道德堕落提出的,德育自然也就成为其教育的主要内容。……‘德’的内容更加广泛,孔子着重于个人修养,主要表现在孝、悌、忠、信等品德上。‘仁’就是‘爱人’,孔子还重视‘礼’,强调等级名分,尊卑长幼之序,同时其教育内容中宗教成分较少,从而形成了中国传统教育的一个特点。苏格拉底的德育内容多是从‘认识自己’这个角度出发的,其思想的基本命题有三:‘知识即道德’‘守法即正义’和‘自制是道德的基础’,且内容上有较多的宗教色彩”结合所学知识可概括孔子与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异同。言之有理、条理清晰即可。(2)根据材料“‎ 孔子着重于个人修养,主要表现在孝、悌、忠、信等品德上。‘仁’就是‘爱人’,孔子还重视‘礼’强调等级名分,尊卑长幼之序……即除政事、道德外,苏格拉底主张学一些有关天文、数学、几何的日用知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一分为二简评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思想:孔子及其后世的儒家思想使中国人形成了注重气节、品德,讲求自我克制以及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的人格;同时尊卑等级观念、因循守旧观念、重理轻法观念则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苏格拉底独立思索、不迷信权威,尊重理性和科学,对西方人文精神的形成有重要意义。‎ 答案:(1)同:都强调文化知识的学习;都强调个人修养,注重自制和伦理;等等。异:孔子除注重个人修养外,更强调等级尊卑与和谐社会关系,宗教成分较少。苏格拉底则强调认识自己,侧重知识、守法和自制,内容上有较多的宗教色彩。‎ ‎(2)简评:孔子及其后世的儒家思想使中国人形成了注重气节、品德,讲求自我克制以及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的人格;同时尊卑等级观念、因循守旧观念、重理轻法观念则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苏格拉底独立思索、不迷信权威,尊重理性和科学,对西方人文精神的形成有重要意义。‎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