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人民版:课时4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作业)
课时作业(四)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时间:45分钟 一、选择题 1.明初建房、骑马乘轿,应根据其身份地位的不同而各有所限制。嘉靖末年,逐渐发生了变化,“士大夫家不必言,至于百姓,有三间客厅千金者,金碧辉煌,高耸过倍,往往重檐兽脊如官衙然”。这一变化反映了明朝( B ) A.贫富差距逐步缩小 B.等级限制受到冲击 C.货币经济占主要地位 D.专制制度日益衰落 解析:本题考查明朝社会阶层的变化。由明初建房、骑马乘轿根据身份等级有所限制,到嘉靖末年百姓房屋往往重檐兽脊如官衙的变化可知,等级限制受到冲击,B项正确。A项误读材料,排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货币经济不占主导地位,C项错误;明朝专制制度日益强化,D项错误。 2.(2019·哈尔滨统考)有学者认为:“内阁的意义就在于它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皇权的腐化,维系明代政治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内阁的发展实际上是内阁重新宰相化的变型发展。”材料表明内阁( A ) A.对皇权有制约作用,有利于政治稳定 B.协调了君相矛盾,是皇权弱化的产物 C.随侍皇帝左右,实质上等同于宰相 D.仅备皇帝随时顾问,不具有决策权力 解析:材料信息说明内阁的设立客观上对皇权起到了制约作用,有利于政治稳定,答案为A项。B项说法错误,排除;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与宰相差别明显,排除C项;D项说法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3.(2019·宁波质检) 永乐年间,明成祖设立奴儿干都指挥使司,作为管辖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流域等地和库页岛的最高地方军政机构,其主要官员初为流官,后为世袭。奴儿干都指挥使司的设立( B ) A.完善了地方监察体制 B.加强了中央对边疆的管理 C.改变了中央行政体制 D.缓解了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解析:根据材料“明成祖设立奴儿干都指挥使司,作为管辖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流域等地和库页岛的最高地方军政机构”“其主要官员初为流官,后为世袭”并结合所学可知,奴儿干都指挥使司的设立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选B项。奴儿干都指挥使司不是监察机构,排除A项。奴儿干都指挥使司是地方军政机构,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中央与地方对立才采取此措施,排除D项。 4.1573年,张居正下令提高六科监察职能,以六科督促六部,以六部督促诸司以及地方,最后再由内阁直接控制六科,并实施随时考核、事事责成的稽查制度。这些措施( C ) A.提高了六科在政府机关中的地位 B.确立内阁为最高行政机构 C.强化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机器 D.加强了政府对官员的选拔 解析:题干反映的是加强中央政府对各部门的监察,C项符合题意。A项误读材料,排除;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题干涉及的是对官员的监察,不是选拔,排除D项。 5.吕思勉指出古代中国封建有四次反动:第一次是项羽复辟六国贵族的封建制度;第二次是刘邦的封建;第三次是西晋封司马氏宗室为诸侯王;第四次是朱元璋封他二十几个儿子为藩王。这种现象说明( B )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B.血缘政治的深远影响 C.利用宗室是强化皇权的手段 D.分封制日益发展完善 解析:由材料可知中国古代封建有四次反动,即封建统治者仍然幻想依靠血缘维护统治,说明血缘政治影响深远,因此答案为B项。A项由材料信息无法得出,排除;从四次反动的结果来看,没有实现强化皇权,排除C项;D项说法错误,排除。 6.清朝在入关之前实行有“选贤”功能的汗位推选制,但汗位继承人必须在皇室嫡亲血脉的“八王”范围内推选。这说明当时清朝( D ) A.完全承袭明朝的权力继承制度 B.将宗法制度和分封制度相结合 C.继承制度保证了继承人的贤能 D.权力继承机制受宗法观念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清朝的政治制度。材料强调的是汗位推选制度虽有选贤功能,但继承人必须在“八王”范围内,由此可见当时清朝权力继承机制深受宗法观念的影响,故选D。A错在“完全”;B说法与题意不符,材料没有涉及分封的问题;材料没有涉及清朝继承制度的客观效果,排除C。 7.清朝雍正时期获得密奏权的官员达1 200人,密奏内容涉及军务、政务、官吏、民情、水旱、传闻等。雍正时期摊丁入亩、改土归流等重要政策,都是臣下密奏先提出,雍正帝又与臣下反复讨论后做出的决策。据此可知密折制( D ) A.体现古代官僚体制的完善 B.是民意上达中央的途径 C.逐渐取代了军机处的职能 D.是君主专制制度发展的表现 解析:本题考查清朝君主专制制度。雍正时期密奏权扩大,说明皇权加强,它是君主专制加强的表现,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不是官僚制度,A项错误;密奏不一定代表民意,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密折制与军机处的关系,C项错误。 8.清代学者在解释西周“府史”“五史”等官职时说:“ 府史之史……今之所谓书吏是也。五史则卿大夫为之,所掌图书、记载、命令、法式之事,今之所谓内阁六科、翰林中书之属是也。”这一言论主要体现出( C ) A.史官是中央决策的机要成员 B.文书法典是古代行政的命脉 C.中国古代职官制度源远流长 D.翰林中书源于周代史官等职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职官制度。材料“府史之史……今之所谓书吏是也”“五史……今之所谓内阁六科、翰林中书之属是也”体现周代的“府史”与清代的书吏类似,周代的“五史”与清代的“内阁六科、翰林中书”类似,说明中国古代的职官制度源远流长,C项正确。史官不是中央决策机构的要员,A项错误;B、D两项材料没有体现。 9.有学者认为,“专制君主集权始终面临两个无法解脱的困境:其一,只要君主运用官僚体制来管理社会,就会受到官僚集团的制约;其二,君主为了防止其坐大,必然采取各种手段来削弱。但是,皇帝越是打击,官僚集团的规模越庞大,组织越严密。”由此可知( B ) A.君主加强皇权的措施经历了由内官到外官的演化 B.君主大权独揽的说法某种程度上不具有可操作性 C.专制君主必须要依靠官僚体制才能统治整个社会 D.皇权的加强、官僚体制的削弱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解释。根据材料可知,专制君主与官僚集团处于既依赖又矛盾的怪圈,因此这是一个无法破解的难题,由“无法解脱的困境”可知,B项正确;A项的叙述错误;C项误读材料;D项说法错误。 10.明代票拟制度建立后,各类文书全归内阁票拟,疑难者则由皇帝召阁臣一起商议决定,如果皇帝不经内阁发布手诏,内阁可以奉行,也可以拒绝。这表明明朝( C ) A.内阁有独立行政权 B.行政效率得以提高 C.皇权受到内阁制约 D.内阁负责军国大事 解析:本题考查明朝内阁。材料信息“皇帝召阁臣一起商议决定”“内阁……可以拒绝”等,说明皇权受到内阁制约,故C项正确。A、D项与史实不符;B项材料未体现。 11.明朝地方机构的设置几经变化。最初因袭元旧制,设立行中书省或中书分省,后形成以三司分治省政的基本体制;宣德年间,设置巡抚主持地方政务(巡抚总领一省军民大政,三司悉听其节制);正德年间,为应对农民起义、倭寇入侵等问题,又加派兵部尚书、都察院御史身份的“总督”管理数省。由此可见,明朝( D ) A.意在健全各级基层机构巩固统治 B.地方过度分权导致机构运转不灵 C.临时性措施复杂多变,漏洞百出 D.地方管理政策具有中央集权色彩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和地方管理。根据材料可知,明设“三司”分治省政取代元行省制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巡抚有主持地方政务职责,设置巡抚的目的在于节制“三司”以加强中央集权;总督负责管理数省,体现了加强中央集权。可见,明朝地方管理政策具有中央集权色彩,D项正确。实行这些政策的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而不是健全各级基层机构,排除A项。“地方过度分权导致机构运转不灵”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排除B项。不是“临时性措施复杂多变”,而是根据地方实际情况作出调整,排除C项。 12.顺治末年,和硕安亲王岳乐提出:连年轮差御史,而贪官未见止息,民困未见全苏,盗贼未见消弭,地方未见安堵,往返迎送糜费徒多,除在京各差应留外,在外各差应停,其巡按事务……归并巡抚。后来清廷接受此建议,废除沿自明朝的巡按御史,将中央对地方的监察权交给总督、巡抚。这一措施( B ) A.使封疆大吏成为专职监察官员 B.意在缓解吏治腐败引发的社会矛盾 C.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D.反映了地方行政权与监察权的平衡 解析:本题考查清朝政治统治。材料信息“连年轮差御史,而贪官未见止息,民困未见全苏,盗贼未见消弭,地方未见安堵,往返迎送糜费徒多”表明清廷的措施意在缓解吏治腐败引发的社会矛盾,B项正确。A、D两项材料无法体现;将中央对地方的监察权交给总督、巡抚,使得中央对地方最高官员的监察处于制度性缺失的状态,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3.宰相制度是中国传统政治中重要的制度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宰相制度,代不相同,然相因而变,有其趋势,亦有其法则。趋势维何?时代愈前,相权愈重;时代愈后,相权愈轻。法则维何?君主近臣,代起执政,品位既高,退居闲曹是也。 ——摘编自李俊《中国宰相制度》 材料二 在中国的政治传统中,君权和官僚制度的关系是一部不断摩擦、不断调整的历史。当官僚制度的机器发展得不符合“君尊臣卑”的要求时,君主便要对这部机器作一次基本的调整。由于相权处在这部机器运转的枢纽地位,因此每一次重大的调整便导致宰相制度的变更。 ——摘编自余英时《“君尊臣卑”下的君权与相权》 材料三 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相权逐渐削弱,这既是我国集权体制下政治制度发展变化的突出特征,也是皇权与相权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摘编自《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古代中国宰相制度的演变情况。 (2)关于中国宰相制度的论点,哪两则材料是相似的?并阐明其相似的论点。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宰相制度的演变。第(1)问,结合秦代到明清时期宰相制度发展演变的史实概括即可。 第(2)问,抓住“时代愈前,相权愈重;时代愈后,相权愈轻”“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相权逐渐削弱”即可概括出第一种相似及其论点;抓住“君权和官僚制度的关系是一部不断摩擦、不断调整的历史”“由于相权处在这部机器运转的枢纽地位,因此每一次重大的调整便导致宰相制度的变更”“是皇权与相权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即可概括出第二种相似及其论点。 答案:(1)演变:秦代三公九卿制中丞相协助皇帝处理政务;汉武帝后,宰相的职权转到尚书台;魏晋至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趋于成熟,相权弱化;北宋设三司使、枢密院和参知政事分割相权;明代废丞相设内阁,宰相制度不复存在。 (2)材料一与材料三相似。论点:相权不断弱化。材料二与材料三相似。论点:皇权与相权间的矛盾导致宰相制度的变更,并且相权不断弱化。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初规定“凡内外管属衙门官吏,有系父子、兄弟、叔侄者,皆从卑回避”,吏部选任官员“南北更调,定为常例”;改御史台为都察院,设十三道监察御史,加重其职权;后又设六科给事中,使之成为另一套独立的监察体系。《明律》规定“谋反、谋大逆、谋叛、大不敬”及结党营私均处以极刑。由于其所立律文标准多从推测定性,造成冤狱无数;官员受财“一贯以下杖七十,八十贯则绞”。朱元璋曾对贪腐官员法外施刑,“赃至六十两以上者枭首示众,仍剥皮实草”;对那些违旨下乡扰民的官吏“许民间高年有德耆民,率精壮拿赴京来……敢有阻挡者,其家族诛”。《明律》还规定官吏犯公罪一律可出钱赎免。 ——摘编自关文发、 颜广文《明代政治制度研究》 材料二 新加坡将“忠孝、仁爱、礼义、廉耻” 作为公务员的基本道德规范。政府制定《公务员法》《防止贪污法》《财产申报法》《没收贪污所得利益法》《公务惩戒性程序规则》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建立中央公积金制度;大幅提高公务员工资,以俸养廉;设立拥有广泛权力的贪污调查局。在各种社会参与反腐败的形式中,效用较多、影响最大者当数公众和特定组织(包括一般单位和新闻媒体)的自发参与。此外,新加坡还积极参加世界反贪污大会和打击跨国贪污贿赂犯罪活动。据统计,1990年全国6.5万名公务员中犯贪污罪的仅7人。 ——摘编自刘守芬、李淳主编 《新加坡廉政法律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初朱元璋加强廉政建设的背景,并概括其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一、二,归纳当代新加坡在廉政建设方面的进步之处。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廉政建设所反映的社会发展趋势。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明初规定……使之成为另一套独立的监察体系”并联系所学知识作答即可;第二小问据材料一“凡内外管属衙门官吏,有系父子、兄弟、叔侄者,皆从卑回避”“吏部选任官员‘南北更调,定为常例’”可知实行官员回避制度,据材料一“改御史台为都察院……使之成为另一套独立的监察体系”可知设立两套独立的监察体系,据材料一“《明律》规定‘谋反、谋大逆、谋叛、大不敬’及结党营私均处以极刑”可知制定严苛的法律法规、严惩贪腐官员,据材料一“许民间高年有德耆民,率精壮拿赴京来……敢有阻挡者,其家族诛”可知准许民间力量参与反腐。 第(2)问,据材料二“新加坡将‘忠孝、仁爱、礼义、廉耻’作为公务员的基本道德规范”可知,新加坡吸收儒学精髓,重视道德教化;据材料二“政府制定《公务员法》……一系列法律法规”可知,建立系统完备的现代廉政法律体系;据材料二“建立中央公积金制度;大幅提高公务员工资,以俸养廉;设立拥有广泛权力的贪污调查局”可知,注重预防犯罪,规范执法;据材料二“ 在各种社会参与反腐败的行式中……自发参与”可知,建立广泛的社会监督机制;据材料二“新加坡还积极参加世界反贪污大会和打击跨国贪污贿赂犯罪活动”可知,参与国际反腐合作。 第(3)问,据材料一、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1)背景:明朝初建,朱元璋强化专制统治(或专制皇权)。措施:实行官员回避制度;设立两套独立的监察体系;制定严苛的法律法规,严惩贪腐官员;准许民间力量参与反腐。 (2)进步之处:吸收儒学精髓,重视道德教化;建立系统完备的现代廉政法律体系;注重预防犯罪,规范执法;建立广泛的社会监督机制;参与国际反腐合作。 (3)趋势: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到民主;相互借鉴,加强国际合作。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