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5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二轮复习:专题2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课件(58张)
专题 2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知识框架 知识排查 核心突破 考向预测 一 知识排查 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1.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的标志 ——(b) 1956 年底,经过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2. 中共八大的召开 ——(b) (1) 内容 ① 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与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 ② 主要任务:集中力量解决国内主要矛盾,尽快把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 意义: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取得的初步成果 。 3. “ 大跃进 ” 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b) (1) 过程: 1958 年, “ 大跃进 ” 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相继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展开。 (2) 影响: “ 左 ” 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 4. “ 文化大革命 ” 对中国经济的破坏 ——(b) (1) “ 文化大革命 ” 对经济的破坏: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经济工作和交通运输等一片混乱。 (2) “ 文化大革命 ” 时期的经济建设成就 ① 1971 年,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经过近两年的调整和整顿,国民经济有所恢复。 ② 1975 年,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进行全面整顿,使国民经济复苏和发展。 ( 3) “ 文化大革命 ” 的影响 ① 给中国的经济建设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 ② 中国拉大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从而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 。 二、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1.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及其作用 ——(b) (1) 主要内容: “ 包产到户 ”“ 包干到户 ” 。即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民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2) 作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推动了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2. 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及特点 ——(b) (1) 初步形成 ① 设立经济特区: 1980 年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 1988 年海南省的海南岛。 ② 设立沿海开放城市: 1984 年,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等 14 个沿海港口城市。 ③ 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从 1985 年起,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 ④ 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1990 年 4 月,开辟上海浦东为经济开放区,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 (2) 特点: 20 世纪 90 年代初,初步形成经济特区 — 沿海开放城市 — 沿海经济开放区 — 内地,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3. 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和意义 ——(d ) ( 1)1992 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关于党的基本路线、关于改革开放的步伐、关于判断实践的标准、关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关于发展问题。 (2)1992 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3)1993 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勾画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4)1997 年中共十五大: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5)21 世纪初,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二 核心突破 1. 全方位理解过渡时期的社会特征 (1949 ~ 1956 年 ) (1) 政治方面 ① 举措: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实行与民主党派 “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 的方针。 ② 依据:三大改造完成后,国内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民族资产阶级成为社会主义劳动者,民主党派在历史上与中国共产党有合作关系。 一、改革开放前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2) 经济方面 ① 举措:采用和平方式成功地实现了三大改造,完成了生产资料从私有制到公有制的过渡。 ② 依据:个体农民和小手工业者是落后生产方式的代表;民族资本主义具有剥削性,但它是先进的经济成分,并且民族资产阶级拥护社会主义,愿意同共产党合作 。 (3) 民族关系方面 ① 举措: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② 依据:中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过去实行民族压迫、民族歧视政策;少数民族地区落后。 ( 4) 外交政策 ① 举措:提出同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实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② 依据:美国推行 “ 冷战 ” 政策遏制共产主义;苏联推行大国沙文主义;新兴民族国家独立;中国为打破外交孤立,寻求和平发展环境 。 2. 探索中的失误在各领域的表现 (1) 政治上,主观夸大阶级斗争的严重性,提出 “ 以阶级斗争为纲 ” 的错误路线,错误地发动了 “ 文化大革命 ” ,国家的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2) 经济上,忽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过分追求经济建设的速度和公有化程度,错误地发动了 “ 大跃进 ” 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了 1959 ~ 1961 年严重的经济困难。 (3) 外交上,从 20 世纪 50 年代后期开始,执行所谓的 “ 革命外交 ” ,着眼于意识形态,恶化了我国的外交环境,形成了 20 世纪 60 年代中美、中苏关系全面恶化的局面。 (4) 学术上,将学术问题当作政治问题批评,破坏了 “ 双百 ” 方针的贯彻执行,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学、艺术的发展。 (5) 教育上,政治运动严重冲击了教育的正常发展,甚至出现了高考制度被废除的严重错误, “ 工农兵学员 ” 的招生制度导致教育质量严重下降。 3.1956 ~ 1976 年探索中的两个核心问题及经验教训 (1) 核心问题 ①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规模、速度与比例问题,即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方针问题。 ② 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也就是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制度建成后国内的主要矛盾问题。 (2) 经验教训 ① 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可照搬别国模式。 ②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处理好主观能动性与客观实际的关系,反对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③ 生产关系的变革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不可以超越生产力发展的实际阶段。 ④ 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妥善处理好经济建设与阶级斗争之间的关系。 1.( 考向:史证意识 · 三大改造及其理解 ) 对接选考 (2017·4 月浙江选考 ·14) 周恩来在政协某次会议上指出: “ 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虽然是一场革命,但可以采取逐步的和平转变的办法,而不是在一天早晨突然宣布实行社会主义。 ” 这里 “ 逐步的和平转变的办法 ” 是指 A. 建立国家工业化基础 B. 发展农业、轻工业,更多利用沿海工业 C. 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进而转向城市 D. 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答案 1 2 点拨 3 点拨 从材料信息看,周恩来认为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应该采取 “ 逐步的和平转变的办法 ”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该方法是指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使中国从新民主主义发展到社会主义,故选 D 项。 1 2 3 (2015· 浙江会考 ) 一位北大学生在日记中写道: “ 坐了两天一夜的火车,我们到了长沙。一切都在为钢而战。路边,土炉林立,炉火映红半边天。在一个炼铁厂门口,写着这样一首诗:天上多少星?小孩数不清。全民盖土炉,神仙数不清。 ” 这主要反映的历史事件应是 A. 农业合作化运动 B . 土地改革运动 C. “ 大跃进 ” 运动 D . “ 文化大革命 ” 2.( 考向:史料理解 · “ 大跃进 ” ) √ 点拨 由 “ 为钢而战 ”“ 土炉 ” 等信息可判断 C 项正确。 1 2 答案 点拨 3 (2016·4 月浙江选考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56 年 9 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毛泽东指出大会的任务是 “ 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的中国而奋斗 ” 。刘少奇作政治报告,对国内主要矛盾变化作出判断,并提出党和国家在新形势下的主要任务。周恩来提出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陈云针对急切期望实现 “ 纯而又纯 ” 的社会主义的想法,指出: “ 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是计划生产的补充。 ” 这些报告和讲话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取得的初步成果。 ——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956 ~ 1965) 》 等 3.( 考向:时空意识 ·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 1 2 3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召开这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历史背景,并概括大会所取得的 “ 初步成果 ” 。 答案 答案 历史背景: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初步 成果:正确判断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明确了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工业国的任务;提出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思考计划和市场的作用。 1 2 3 社会主义建设中的 “ 左 ” 倾错误,给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造成严重损失,为后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借鉴。解题时注意运用历史定量分析法及唯物史观理论分析思考,特别要注意从经济体制、经济结构形式及工作重心等角度,理解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探索历程中的经验教训。 备考感悟 1.(2017· 浙江课改联盟命题交流 ) 阅读下表:我国国民收入各所有制经济比重表 (%) ,表中我国国民收入各所有制经济比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1 2 针对训练 3 年份 所有制经济 1952 年 1956 年 全民所有制经济 19.1 32.2 集体所有制经济 1.5 53.4 公私合营经济 0.7 7.3 私营和个体经济 78.7 7.1 A.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B. “ 大跃进 ” 运动开展 C. 人民公社化运动兴起 D. 现代企业制度建立 答案 1 2 3 √ 解析 由表格中的数据可知, 1956 年我国公有制经济占了 主导,这与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有关。 解析 2.(2017· 杭州地区重点中学高三联考 )1956 年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属于这一年的事件 有 A. 中共八大的召开 B. 西藏自治区成立 C. “ 文化大革命 ” 开始 D. 大跃进运动开始 √ 答案 1 2 解析 3 解析 A 项中共八大召开的时间是 1956 年,中共八大是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良好开端,故正确 ; B 项西藏自治区成立的时间是 1965 年 ; C 项时间是 1966 年 ; D 项时间是 1958 年。故选 A 。 1 2 3 3.(2017· 浙江课改联盟命题交流 )1966 ~ 1968 年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中,工业总产值由 2 534 亿元下降到 2 015.3 亿元,国家财政总收入由 558.7 亿元下降到 361.3 亿元。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 A. “ 文革 ” 动乱扩展到经济领域 B. 出现严重的自然灾害 C. 行之有效的经济政策被废止 D. 大批工人、干部停产 “ 闹革命 ” √ 答案 1 2 3 解析 解析 1966 ~ 1968 年处于 “ 文革 ” 时期,工业总产值和国家财政总收入都处于下降趋势,很明显是受当时政治形势的影响。 C 、 D 两项只是当时 “ 文革 ” 动乱的某一方面;严重自然灾害主要是在 1960 年。 1 2 3 二、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与成就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 伟大转折 ( 十一届三中全会 ) 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上的拨乱反正,并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对内 改革 农村 在农村,实行以包产到户为特征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对 内 改 革 城市 在城市,先是增强企业活力,扩大企业自主权;十四大以后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实力 经济 体制 十四大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五大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 外 开 放 过程 经济特区 → 沿海开放城市 → 沿海经济开放区 → 内地,对外进一步开放 格局 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内地开放城市;从东部到西部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新格局 意义 适应了全球化的趋势,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2. 现代中国强国梦过程中的五大转变 (1) 从 “ 以阶级斗争为纲 ” 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 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到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3) 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 从优先发展重工业到国民经济平衡协调地稳步发展。 (5) 从学习苏联模式到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3. 中国对外开放的具体形式和发展阶段 (1) 具体形式 ① 利用国外的资金和技术是对外开放的重要形式。 ② 扩大商品和服务贸易是对外开放的基本形式。 ③ 兴办经济特区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对外开放的特殊形式 。 ( 2) 发展阶段 ① 第一阶段:从 1978 年底到 1992 年,这个阶段实际上是一个放权、让利、减税来培育市场经济因素的阶段。 ② 第二阶段:从 1992 年到 2001 年,这个阶段实际上是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阶段。 ③ 第三阶段:从 2001 年至今,这个阶段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经济体制与国际规则全面接轨。 1.( 考向:透过现象看本质 —— 农产品价格变化反映的经济体制变革 ) 对接选考 (2017·11 月浙江选考 )1993 年底, “ 绝大多数农产品的价格和经营均已放开,原来的粮食定量配给转变为市场供应,城市居民的粮票粮本全部取消。 …… 市场价格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的比重,由 1991 年前的 50.3% 上升到 93.8% ,从而确立了市场价格在价格体系中的主体地位 ” 。这从本质上体现 了 A. 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稳步推进 B .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启动 C. 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 作用 D . 非公有制经济比重显著增加 答案 1 2 3 4 点拨 √ 点拨 1993 年底,十四届三中全会勾画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决定了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故 A 错误, C 正确 ; 1984 年 10 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决定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故 B 错误 ; 非 公有制经济比重显著增加,不符合题意,故 D 错误。故答案为 C 。 1 2 3 4 1 2 3 4 2.( 考向:史证意识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 ) (2017·4 月浙江选考 ) 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紧密结合在一起,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重大突破。实现这一 “ 重大突破 ” 的会议是 A.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 中共十二大 C. 中共十四大 D . 中共十五大 答案 点拨 点拨 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重大突破,故选 C 项。 √ 1 2 3 4 3 .( 考向:时空意识 · 重大历史事件的时空定位 ) (2016·10 月浙江选考 ) 取消农业户口,目前已在多个省市展开,有学者誉称这是中国社会改革的里程碑。回顾建国后农村工作中的相关举措,依时序排列是 ① 农业合作化 ② 人民公社化 ③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④ “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 八字方针 A.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④③ C . ②①③④ D . ④②①③ √ 答案 点拨 点拨 ①②③④ 所列历史现象分别发生于 1953 年、 1958 年、 1978 年、 1960 年,其时间先后顺序为 ①②④③ ,故答案为 B 。 4.( 考向:史料理解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点 ) (2016·4 月浙江选考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下图所示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中国有企业的一种治理模式。 1 2 3 4 —— 引自《中国国有企业改革 30 年研究》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上述模式所体现的企业制度,这一制度的建立适应了什么经济体制的要求?概括指出该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对我国现阶段所有制结构产生的重要影响。 答案 答案 制度:现代企业制度 。 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影响 :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格局。 1 2 3 4 本考点历年均是命题的热点,选择题、非选择题均有涉及,提供新材料,以贴近生活的切入点考查历史史实、重大概念内涵是主要呈现形式。 备考感悟 针对训练 1.(2017·9 月湖、衢、丽高三质量检测 )1984 年起,我国开始以国有企业改革为重点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992 年后国有企业改革加快了步伐。 “ 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加快 ” 主要目标 是 A. 经营权所有权适当分离 B. 进一步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C. 实行多种形式的责任制 D. 建立适应市场的现代企业制度 1 2 3 答案 √ 解析 解析 国有 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是教材基本识记点,选 D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 选项 A 、 B 、 C 均属于国有企业改革的具体内容而非目标,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D 。 1 2 3 2.(2015·10 月浙江选考 )1984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在 14 个沿海港口城市逐步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设在 A. 大连 B . 厦门 C. 北海 D . 深圳 答案 √ 1 2 3 解析 解析 1984 年 5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开放大连等 14 个沿海港口城市,在这些城市扩大开展对外经济活动的自主权,逐步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故 A 项正确 ; 厦门 是经济特区,故 B 项错误 ; 北海 是沿海开放港口城市,并非第一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故 C 项错误 ; 深圳 是经济特区,故 D 项错误。 1 2 3 3.(2015· 浙江学业水平测试 ) 中国共产党的某次会议明确提出 “ 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 ”“ 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 。这次会议应是 A.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 中共十四大 C.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D. 中共十五大 答案 1 2 3 √ 解析 中共十五大明确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故选 D 。 解析 三 考向预测 押题 1 ( 立意:计量史学 · 社会主义改造的数据呈现 ) (2017· 浙江课改联盟命题交流 ) 观察下面柱状图,图中数据的变化表明 A. 第一个五年计划已顺利完成 B. 社会主义工业化已初步实现 C.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成效 D. 我国正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答案 解析 √ 解析 由题目中的图可知国营经济比例一直上升、私营经济比例一直下降,再结合 “ 1950 ~ 1954 年 ” 这个时间段,可知是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时期,我国正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押题 2 ( 立意:时空意识 ·1955 年的农村政策 ) (2017· 浙江课改联盟命题交流 ) 下图是 1955 年的政治宣传画,图中的 “ 社 ” 指的是 A. 农业生产的合作组织 B. 公私合营的生产组织 C. 人民公社的生产组织 D. 包产到组的生产组织 √ 答案 解析 由图画中的人物装扮可知是农民身份,根据 “ 1955 年 ” 这一时间可推断是对农业的改造,即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解析 押题 3 ( 立意:家国情怀 · 浙江区域史 ) (2017· 浙江课改联盟学考评估 )2016 年 9 月在杭州举行 G20 峰会。作为长江三角洲经济开放区的一个城市 —— 杭州对外开放始于 A.1978 年左右 B.1980 年左右 C.1985 年左右 D.1990 年左右 √ 答案 解析 联系所学知识,长江三角洲经济开放区对外开放于 1985 年。 解析 押题 4 ( 立意:历史思维 · 阶段特征 ) 答案 (2017· 浙江课改盟命题交流 ) “ 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 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就是 …… 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 ,中共八大提出这一主要任务是在 A. 国民大革命 时期 B. 抗日战争时期 C. 解放战争 时期 D .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 解析 中共八大是在 1956 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时召开,此时中国已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解析 押题 5 ( 立意:历史理解 · 开放格局 ) (2017· 浙江课改联盟学考评估 )30 多年的改革开放使我国形成了 “ 经济特区 —— 沿海开放城市 —— 沿海开放区 —— 沿江开放港口城市 —— 沿边开放城镇 —— 内地省会开放城市 ” 的开放体系。此体系的形成标志着 A.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 B.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C.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达到一个新阶段 D. 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 √ 答案 解析 解析 对外开放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部分,涉及的主要是对外开放,与改革关系不大,排除 A 、 B 、 C 三项。题干形成的开放体系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押题 6 ( 立意:热点追踪 · 国际视野看浙江 ) (2017· 浙江名校协作选考评估 ) 从古至今,浙江商人都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在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中,他们无疑起了重要的作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浙江创办最早的私人资本近代企业,一般认为系 1887 年创设于宁波的通久源轧花厂 …… 自此至世纪末,全省的私人资本近代企业估计约 40 家左右。 …… 前述约 40 家企业中,大多数开办于 1895 ~ 1897 年间,集中于杭、嘉、甬、绍附近 …… 缫丝厂不充分调查研究原料和销售,轮船公司不充分调查研究客源和货源 …… 大多数的企业经理就是老板股东,他们几乎没有近代的企业经营知识和管理经验,全凭陈规旧矩,带有很大的盲目性 。 —— 摘自《浙江通史 · 清代卷》 材料二 “ 一带一路 ” 国家战略开启了浙商 “ 走出去 ” 的道路,浙江经济打开了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新通道,浙商得以在全球范围内实现配置资源 …… 吉利汽车、正泰集团、青山控股集团、阿里巴巴 …… 越来越多的浙商参与到 “ 一带一路 ” 的建设,乘风破浪、扬帆远行,使得浙江省众多优势成熟产业、产能在更大范围进行配置。这不仅推动所在国 ( 地区 ) 发展,也打开了自身跨国经营新空间,提升了浙江经济的国际化水平。 —— 摘自浙商网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浙江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产生发展过程中的特点。 答案 答案 特点:地点集中在沿海 ( 通商口岸 ) ;对市场缺乏充分估计;经营管理水平低。 (2) 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推动浙商融入国际经济合作的因素。 答案 因素:经济全球化趋势;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 等国际经济组织 ) ;中国政府的国家战略支持;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