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二轮复习: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课件(88张)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二轮复习: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课件(88张)

专题 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知识框架 知识排查 核心突破 考向预测 一 知识排查 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 分封制 ——(b) (1) 分封目的:扩大周的统治范围,巩固周王朝统治。 (2) 分封对象:子弟 ( 王族或同姓贵族 ) 、功臣、先代贵族。 (3) 受封者权利:在封国享有世袭统治权。 (4) 受封者义务: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 (5) 作用:稳定了统治秩序,扩大了统治疆域,传播了周文化。 (6) 弊端:后期诸侯争战,周天子权威削弱。 2. 宗法制 ——(b) (1) 目的:解决贵族在权利、财产继承上的矛盾,巩固统治秩序。 (2) 实质:以血缘宗族关系为纽带分配政治权利。 (3) 最大特点 ( 核心 ) :嫡长子继承制。 (4) 宗法等级:由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了 “ 周天子 — 诸侯 — 卿大夫 — 士 ” 的森严的等级制度,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和小宗的体系。 (5) 作用: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有利于凝聚宗族,把 “ 国 ” 和 “ 家 ” 结合在一起。 3. 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c) (1)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 史实:祭祀活动和占卜 ) 。 (2)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 史实: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 ) 。 (3) 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1. 秦的统一 ——(b) (1) 过程 ① 东灭六国:公元前 230 ~公元前 221 年,先后攻灭东方六国。 ② 北击匈奴:公元前 215 年蒙恬收回河套,修筑长城和 “ 直道 ” 。 ③ 南平岭南:公元前 214 年,开凿灵渠,平定岭南,设置郡县。 ④ 征服西南夷:开辟 “ 五尺道 ” ,在部分地区任命官吏。 二、走向 “ 大一统 ” 的秦汉 政治 (2) 意义 ① 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持续数百年的战乱。 ② 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秦王朝。 ③ 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2. 皇帝制度的建立 ——(b) (1) 建立: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开始使用 “ 皇帝 ” 称号,确立了 “ 皇帝 ” 制度。 (2) 基本特征:皇权至高无上,皇位世袭,皇帝独尊 ( 实质是君主专制 ) 。 3. 郡县制的建立 ——(b) (1) 建立: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秦始皇以郡县制作为中央控制地方的制度。 (2) 特点: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地方官员分工明确。 (3) 影响: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有利于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并为后世历代所沿用。 1. 汉朝州刺史的设置 ——(b) (1) 设置:汉武帝在全国设十三刺史,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东汉演变为郡之上的地方行政机构州。 (2) 作用:有利于中央集权,有利于防止地方分裂势力,有利于国家政权稳固。 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 强化 2.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b) (1) 设置:中央设中书省 ( 起草 ) 、门下省 ( 审核 ) 和尚书省 ( 执行 ) 、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尚书省下设六部。 (2) 特点:相权分割,相互牵制,分工合作,以皇权为核心。 (3) 影响:加强了皇权,有利于科学决策,提高了行政效率,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的成熟,标志着中央官僚制度的完善。 3. 宋朝分割相权的措施 ——(b) (1) 行政权:设中书门下 ( 政事堂 ) 掌管,长官称 “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 ( 简称 “ 同平章事 ” ) ,职务相当于宰相,增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 (2) 军事权:设枢密院管军事,长官为枢密使。 (3) 财政权:设三司总理财政,长官为三司使 。 4. 元朝的行省制度 ——(b) (1) 设置:全国设十个行中书省 ( 行省 ) 作为地方常设行政机构,另单列两个行政区划 —— 中书省直辖的 “ 腹里 ” 和宣政院管辖的西藏、四川和青海部分地区,中央以监察机构监督,采取省官互迁形式加以控制。 (2) 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有利于巩固和扩大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统治,是行省制的开端。 5. 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 【 加 试 】 ——(c) ( 1) 演变 ① 秦朝,已设监察机构,负责中央 ( 御史大夫 ) 和地方 ( 监御史 ) 的监察。 ② 西汉时,汉武帝为了监察地方,将全国划分为 13 个监察区域 (13 州部 ) ,建立刺史制度,在中央建立了监察机构,由御史大夫主管。 ③ 以后历朝都有监察机构设置,如唐设御史台,明设都察院。 (2) 评价 ① 积极: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法,防止贪污腐败。 ② 消极: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其实际效能有限;监察官员是皇帝的耳目,并不代表社会履行职责;监察机构贪赃枉法的情形司空见惯。 6. 中国古代的世官制、察举制与科举 制 【 加试 】 ——( d) (1) 世官制:先秦时期由贵族子弟世代继承祖上权位的制度,核心是嫡长子继承。 (2) 察举制 ① 汉武帝时期,诏令中央和地方高官向中央举荐有德行和才能的人 ( 贤良 ) 做官。 ② 魏晋南北朝时期,察举制发展为九品中正制。 ③ 特点:从考选的对象、内容、方式和程序都体现出封闭性;形式上以官取士,百姓不得参与,无法促进社会各阶层的流动。 (3) 科举制 ① 背景:门阀士族衰弱;庶族地主崛起。 ② 历程:隋朝创立,科举制成为历朝主要的选官制度;明清发展为八股取士。 ③ 评价: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了读书风尚,体现了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压抑了知识分子创造性;阻碍了科技领域的发展。 四、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1. 明朝内阁制度的确立 ——(b) (1) 背景:明太祖朱元璋废丞相,权分六部导致繁杂的政务集于皇帝一身。 (2) 目的:内阁是皇帝为加强专制而建立的政治机构。 (3) 职权 ( 特点 ) :皇帝处理政务的助理机构。不是中央一级的正式的行政机构,职权范围不明朗,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后来入阁官员的权势和地位逐渐提高。宦官干政导致明代政治日益黑暗。 2. 清朝军机处 ——(c) (1) 设立的原因:雍正年间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防止军事机密的泄露。 (2) 职能演变:由单纯处理军务逐步扩大到其他政务,成为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 ( 其实就是皇帝的秘书班子 ) (3) 特点 ( 简、精、速、密 ) ① 军机大臣均由钦定,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军政大权集中于皇帝之手。 ② 机构简单,人员精干,有官无吏,办事效率较高。 ③ 地处内廷,政治决策封闭性特征明显。 (4) 作用: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同时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3. 清朝的边疆 政策 【 加试 】 ——( c) (1) 原则: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因地制宜地行政管理。 (2) 措施 ① 设理藩院:由管理蒙古扩大到负责新疆和西藏的行政、赋税等事务。 ② 重视边疆地区的交通建设和军事防卫。 ③ 实行改土归流政策。 (3) 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稳定和巩固了边疆统治,基本奠定了近代中国的版图。 二 核心突破 1. 理解 “ 家国同构 ” (1) “ 家国同构 ” 即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同性,是宗法社会的显著特征。 (2) 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嫡长子世袭王位,是君主,也是宗族的大宗。其他诸子分封为诸侯,是臣子,也是宗族的小宗。 (3) “ 家 ” 是小 “ 国 ” , “ 国 ” 是大 “ 家 ” 。 “ 家国同构 ” 体现了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的融合。这种借助血缘人伦关系来治理国家的政治模式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 一、 “ 家国同构 ”“ 天下共主 ” —— 早期政治 制度 2. 周秦之际政治文明的演变 (1) 个人权力由分散到集中:由商周天子权力的尚未集中到秦朝专制独裁的 “ 皇帝制 ” 。 (2) 地方权力由独立到集权:由独立性较强的分封诸侯国到集权于中央的郡县。 (3) 政治制度由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由商周时期的世袭贵族到秦朝皇帝任命官员,从而形成官僚政治。 (4) 权力执掌由贵族到官僚:国家权力由商周时期的世袭贵族把持到秦朝由皇帝任命。 3. 从弘扬传统文化视角认识宗法制的影响 ( 1) 对当时的影响: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2) 对后世的积极影响: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有利于社会安定,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3) 对后世的消极影响: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与现代的平等和法治意识相违背。 1.( 考向:史料实证 —— 西周政治制度的特征 ) 对接选考 (2017·11 月浙江选考 ) 古代有学者论及中国早期国家的政治制度,谓: “ 周之子孙,苟不狂惑者,莫不为天下之显诸侯。 ” 这反映 了 A.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B. 最高执政集团权力的高度集中 C. 血缘关系亲疏不再作为权力分配依据 D. 政治权力的分配采用分封制和宗法制 答案 点拨 √ 1 2 3 4 点拨  “ 周之子孙,苟不狂惑者,莫不为天下之显诸侯 ” 意思是周朝的宗室子弟,那些不狂妄糊涂的人,没有不成为显达的诸侯的。材料同时提到了 “ 周之子孙 ” 和 “ 诸侯 ” ,故答案为 D 。 A 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 B 选项不符合史实 , C 选项的说法过于绝对,与材料不符。 1 2 3 4 2.( 考向:时空意识 · 分封制的时空区域分布 ) (2016·4 月浙江选考 ) 周初分封而建的鲁国,曾诞生过大思想家孔子。 观察 右 图 ,鲁国 位于 A. ① B . ② C. ③ D . ④ 答案 点拨 点拨   此题要求对主要诸侯国的区域空间分布有一定认识,结合所学可知 ①②③④ 分别对应齐、鲁、燕、楚的国都,故 B 项正确。 √ 1 2 3 4 3.( 考向:史证意识 · 宗法制特点 ) (2015·10 月浙江选考 ) 周灭商后,以崭新的政治风格实行统治, “ 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 ” 形成这种政治风格的制度基础主要是 A. 宗法制 B . 分封制 C. 郡县制 D. 察举制 答案 点拨 点拨   此题有两种解法,一是 “ 西周 ” 的时空性,可排除秦汉时期郡县制、察举制; “ 周天子成为诸侯之君 ” 强调的是君臣名份,凸显的是天子的尊贵,此与宗法制特点一致,故答案为 A 。 √ 1 2 3 4 1 2 3 4 4.(2017·4 月浙江选考 ·3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挹注,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节,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 …… 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 …… 亲缘网络的伦理要求,是敦睦亲戚的孝道。于是,周人统治的机制,取得了道德的意义。 —— 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材料二  我将我享 ( 祭献 ) ,维羊维牛,维天其右 ( 保佑 ) 之。仪式刑 ( 效法 ) 文王之典,日靖四方。伊嘏文王,既右飨之。我其夙夜,畏天之威,于时保之 。 —— 《诗经 · 周颂 · 我将》 (1) 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 周人统治的机制 ” 是什么?概括这种机制在当时的积极作用。 答案 点拨 答案   分封制和宗法制。稳定政治秩序;维护政治联系。 点拨   本题考查分封制和宗法制 。结合 所学知识, “ 周人统治的机制 ” 是指分封制和宗法制,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其积极作用即可; 1 2 3 4 (2) 结合所学,概括材料二《周颂 · 我将》所蕴涵的主要意义,综括指出材料一、二所反映的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答案 点拨 答案   以乐歌形式歌颂周文王的功德。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点拨   首先依据材料信息概括《周颂 · 我将》所蕴涵的主要意义,即歌颂周文王的功德,然后结合所学知识总结回答其特点即可。 1 2 3 4 本考点是选考命题的热点,多侧重于对分封制、宗法制的概念内涵、特点命题,常从先秦政治的时间、空间特性切入。 备考 感悟 1.(2017· 嘉兴一中 10 月月考 ) 唐代诗人杜甫《望岳》: “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 诗中 “ 齐鲁 ” 的出现是源于西周的分封制。受封于 “ 鲁 ” 的是哪一类 A. 王室子弟 B . 功臣 C. 商代贵族 D . 诸侯 答案 √ 1 2 3 针对训练 2.(2017·9 月湖、衢、丽高三质量检测 ) 《左传》记载: “ 凡诸侯之丧,异姓临于外,同姓于宗庙,同宗于祖庙,同族于祢庙。是故鲁为诸姬,临于周庙。为邢、凡、蒋、茅、胙、祭临于周公之庙。 ” 此材料中的规定 A. 催生了中央集权政治制度 B. 形成对 “ 王权至上 ” 的认同 C. 强化了嫡长子的政治地位 D. 逐渐削弱了周王的统治权威 答案 解析 √ 1 2 3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宗法制度使嫡长子的政治地位得以强化, C 符合题意 ; 材料 反映的是宗法制度、分封制度和中央集权无关,不会催生中央集权政治制度,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 ; 材料 未涉及 “ 王权至上 ” 的信息,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 ; 材料 中现象是加强了而非削弱了周王的统治权威,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C 。 1 2 3 3.(2017· 宁波协作体学考评估检测 ) 《孟子 · 离娄上》说: “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 ;《礼记 · 大学》说: “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 ” 材料体现的理念是 A. 中央集权 B . 官僚政治 C. 君主专制 D . 家国一体 答案 解析 √ 1 2 3 解析   根据材料 “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 ” 可知材料是在探讨家与国的关系,中央集权是关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与材料无关,故 A 项错误 ; 官僚 政治是指政治权力掌握在官僚手中,与材料无关,故 B 项 错误; 君主专制 是关于皇权与相权的关系,与材料无关,故 C 项错误。 1 2 3 1. 秦至明清皇权强化的历程 (1) 秦朝:三公九卿制下三公虽在分工上各有所侧重,但丞相权力相对过大。 (2) 西汉:皇帝重用亲信近臣,担任尚书令、侍中,参与军国大事,削弱相权。 (3) 隋唐:完善三省六部制,用分割相权的办法来加强君权,提高行政效率 。 二、古代中国君权的强化与约束 (4) 宋代:宋太祖通过分割军权、财权乃至行政权削弱相权,强化君权。 (5) 元代:中书省成最高行政机构,六部归入中书省,相权重新加强。 (6) 明:明太祖废除丞相,权分六部,设置殿阁大学士协助处理政务;明成祖时,设立内阁,作为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7) 清:康熙时,设置南书房,加强君权;雍正年间,设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2. 君主专制强化的特点与趋势 (1) 相权逐渐被分散、削弱。 (2) 皇权逐渐增强。 (3) 分权制约是主要形式。 (4) 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皇权的随意性。 (5) 皇权与相权的矛盾贯穿始终。 (6) 专制皇权日益强化,相权日益被分散直至丞相制度被废除。 3. 唯物史观审视君主专制的影响 (1) 积极作用 ① 促进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 ② 国家可以组织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大规模的建设,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 有利于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发展,促进了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 (2) 消极影响 ① 政治上:君主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这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剥夺了人民的政治权利和言论自由,民主思想受到压制和打击。 ② 在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钳制了思想,压抑了创造力,阻碍了科技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 ③ 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妨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④ 是中国长期停滞于封建社会的重要政治原因。 1.( 考向: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的时代特征 ) (2017·11 月浙江选考 ) 中国古代皇帝制度建立后,围绕集权与分权,官僚体制不断调整和变化。下列与 “ 分宰相之权 ” 相关联的是 A. 汉刺史制 B . 宋参知政事 C. 明内阁制 D . 清军机处 答案 点拨 点拨   汉代刺史制度是中央为监察地方所设,明太祖时期废丞相,此后相权已废,内阁和军机处与削弱相权无关,故答案为 B 。 √ 对接选考 1 2 3 1 2 3 2.( 考向:时空观念 · 政治制度的时代特性 ) (2017· 浙江选考 ) 谈到西汉的政权建设,史家常以 “ 汉承秦制 ” 作论。下列选项中能体现该论断的是 A. 皇帝制与郡县制 B . 郡县制与刺史制 C. 皇帝制与封国制 D . 丞相制与刺史制 答案 点拨 点拨   “ 秦制 ” 是题眼所在,考查的是隐性时空观念, “ 刺史制 ”“ 封国制 ” 均是汉代出现,与 “ 秦制 ” 无关,由此可排除 B 、 C 、 D 项。 √ 3.( 考向:主干知识 · 明代强化君权的措施 ) (2015· 浙江 10 月选考,节选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 …… 事皆朝廷总之 …… 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 —— 《皇明祖训》 1 2 3 (1) 材料一中的措施是哪个皇帝开始实施的?其后,为了解决皇帝政务繁杂的问题,又建立了什么制度?这些措施起了怎样的作用? 答案 点拨 点拨   第一 小问皇帝,依据教材内容可知是明太祖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 。 第二 小问制度,为了解决皇帝政务繁杂的问题,建立内阁制度帮助皇帝处理政务 。 第三 小问作用,内阁大臣听命于皇帝,内阁制度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答案   皇帝 :明太祖 ( 朱元璋 ) ;制度:内阁制度;作用:强化君主专制。 1 2 3 熟知教材基础知识,把握主干知识演变脉络,一直是学考备考不可忽视的环节。 备考 感悟 针对训练 1.(2017· 浙江教育绿色学考押题 ) 在秦朝朝议中,有发言权的不仅是三公九卿,没有具体行政职责的博士也可进言。据此可知朝议制度 A. 减少了君主决策的失误 B. 阻止了皇帝的恣意妄为 C. 保证中央机构的独立性 D. 标志秦代中央官制完善 答案 解析 √ 1 2 3 解析   根据材料 “ 有发言权的不仅是三公九卿,没有具体行政职责的博士也可进言 ” 说明朝议制度有利于减少君主决策的失误,故 A 项正确 ; 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下,皇权至高无上,故 B 项错误 ; 材料 反映的是朝议制度,没有反映中央机构,故 C 项错误 ; 朝 议制度不能说明标志秦代中央官制完善,故 D 项错误。 1 2 3 2.(2017·9 月湖、衢、丽高三质量检测 ) “ 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庭诸司,中外筦库,悉隶三司。 ” 此中央官制对应的朝代是 A. 汉 B . 唐 C. 宋 D. 明 答案 解析 解析   材料中的 “ 三司 ” 是在宋代设立而非在汉代、唐代、明代设立,所以本题只有选 C 是符合题意的。 √ 1 2 3 3.(2017· 金丽衢十二校学考检测 ) 史学家赵翼在记述专制时代晚期某中央机构的设立时说: “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两路,以内阁在太和门外,儤直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 ” 这一机构后称 A. 兵部 B . 枢密院 C. 内阁 D . 军机处 答案 √ 解析 解析   由关键信息 “ 雍正年间 ”“ 用兵西北 ”“ 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 ” 可知是军机处。 1 2 3 1. 历代加强中央集权的举措 (1) 周代:实行分封制,加强了王权,周王成为 “ 天下共主 ” ;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崩溃。 (2) 秦朝:废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奠定了中国古代统一王朝的基础,促使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 (3) 汉朝: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武帝颁行 “ 推恩令 ” ,设置刺史。封国制导致 “ 七国之乱 ” , “ 推恩令 ” 加强了中央集权。 三、从 “ 天下共主 ” 到高度中央集权 (4) 唐朝:中期设节度使,后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5) 宋朝:文官知州通判制:由文官任地方长官,通判监督,将兵权、财权、行政权收归中央。 (6) 元朝:实行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 (7) 明朝:废行省,设三司,将地方权力进一步集中到中央 。 2. 中央集权制度产生的条件与特点 (1) 条件 ① 经济因素:小农经济的分散性和落后性。 ② 政治因素:地主阶级需要强有力的政权保护地主土地所有制。 ③ 客观因素:抵御游牧民族的南下、治理黄河、兴修水利等,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把分散的一家一户的农民组织起来。 ④ 理论基础:法家思想。 (2) 特点 ① 权力高度集中,皇权至高无上。 ② 地方绝对服从中央。 ③ 以严格的选官制度和严苛的法律为保障。 ④ 官员职责明确,互相牵制。 ⑤ 对地方监察体系日益完备。 1.( 考向:史证意识 · 郡县制的影响 ) 对接选考 (2016·10 月浙江选考 ) 制度设计关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柳宗元论及秦汉史事与制度时,用 “ 有叛人而无叛吏 ”“ 有叛国而无叛郡 ” 相评。其所肯定的制度是 A. 分封制 B . 宗法制 C. 郡县制 D . 世官制 答案 点拨 点拨   “ 秦汉制度 ” 是本题的题眼所在,分封制、宗法制、世官制均为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郡县与封国同时并存于汉代,故选 C 。 √ 1 2 3 2.( 考向:时空意识 · 西南夷的区域方位、秦的统一 ) (2016· 浙江 4 月选考 ) 秦朝经略西南夷,开五尺道,该地区开始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的版图。 “ 五尺道 ” 位于今天的 A. 云贵高原、川西及甘南地区 B. 闽南、两广一带 C. 青海、新疆及陕西南部地区 D. 宁夏、陕西一带 答案 点拨 点拨   “ 五尺道 ” 是秦统一我国西南地区时出现的历史现象,青海、宁夏均位于西北地区,可排除 C 、 D 项 ,闽南 位于东南,由此可排除 B 项。 √ 1 2 3 3.( 考向:史学素养 · 史料的分类与认识 ) ( 加试题 ) (2015· 浙江 9 月选考样题 ) 秦朝设郡的数目,《史记》记载是 36 郡。后世学者根据其他史料记载亦有 46 郡等说法。新近出土的秦简,进一步印证了秦郡设置的数目前后是有变化的。这说明 A. 《史记》和出土秦简都是第一手资料 B. 出土秦简的史料价值高于文献记载 C. 考古资料通常可以验证或补充文献记载 D. 新近出土文物史料价值高于以前出土文物 答案 点拨 √ 1 2 3 点拨   《史记》是后世文献资料,不是第一手资料, “ 出土秦简史料价值高于以文献记载 ”“ 新出土文物史料价值高于以前出土文物 ” 说法均太绝对,由此排除 A 、 B 、 D 项。 1 2 3 对本考点的命题切入点多集中于郡县制、行省制,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关于皇帝制度、中央集权制度的内涵及影响是考试考查的方向之一。 备考 感悟 针对训练 1.(2015· 浙江 9 月选考样题 ) 某学者认为, “ 秦的统治虽然如此短暂,却给中国留下了深刻且持久的印记。 ”“ 深刻且持久的印记 ” 主要是指 A. 中央集权制 B . 宗法制 C. 郡国并行制 D . 察举制 答案 √ 1 2 3 2.(2017·9 月台州市选考质量评估 )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总体上来说是中央集权逐步加强。下列选项中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管理的有 ① 周代分封制  ② 汉代司隶校尉  ③ 宋代的二府三司  ④ 元代行省制 A. ①③ B . ③④ C . ②③ D . ②④ 解析   周代分封制后期诸侯争霸,地方割据,不符合题意,故 ① 错误 ; 汉代 司隶校尉是监察官职,监督朝内的大臣以及京都附近的官员,故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管理,故 ② 正确 ; 宋代 的二府三司主要分割宰相权力,与地方无关,故 ③ 错误 ; 元代 行省制也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管理,故 ④ 正确 。 故 ②④ 组合正确,故 D 项正确, A 、 B 、 C 项都错误。 √ 1 2 3 答案 解析 3.(2017· 杭州协作体学考检测 ) “ 分封制 — 郡县制 — 郡国并行制 — 行省制 ” ,这种演变说明了 A. 封建中央集权制度下地方建制逐渐完善 B. 中国古代一直在着力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C. 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逐渐瓦解 D. 古代中国的地方行政制度逐渐完善 答案 解析 √ 1 2 3 解析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进步,但因秦的短期而亡出现郡国并行制,西汉初年的七国之乱和西晋的八王之乱证明了其错误,最终被行省制度所代替。这一过程中,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地方行政制度也日趋完善。 1 2 3 1. 选官制度的演变 制度 时间 选拔标准 选拔方式 世官制 先秦 血缘 世袭 军功爵制 战国 军功 选拔 察举制 西汉 品德   自下而上的推荐 九品中正制 魏晋 门第 科举制 隋唐至清末 才学 考试 四、与社会热点密切相关的选官与监察制度 ( 加试 ) 2. 选官制度的三大趋势与四方面影响 (1) 趋势 ① 选官标准由注重家世门第逐渐发展到注重才学。 ② 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到公开考试。 ③ 选拔形式日益严密,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 (2) 影响 ① 政治上,拓宽了政府选拔人才的范围,打破了士族垄断仕途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了统治基础。 ② 思想上,科举考试大都以儒学经典作为考查内容,巩固了儒学的独尊地位,统一了士人的思想。 ③ 文化上,科举考试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培养了大批文学巨匠,也是唐诗、宋词繁荣的重要原因。 ④ 价值观上,有利于士人群体形成勇于追求上进、实现价值、入世有为的人生价值观取向 。 3. 监察制度的发展过程及作用 (1) 发展过程 ① 开始于秦朝:御史大夫监察百官。 ② 发展于两汉:汉武帝设刺史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 ③ 加强于隋唐:门下省有权对宰相作出的决策提出异议,也可以对皇帝的做法提出不同意见。 ④ 完善于北宋,强化于明清 。 (2) 作用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加强了政府对官员的监督,调整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强化了皇权;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社会秩序,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封建统治的巩固。虽然不能从根本上制约皇权,但是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官员的纯洁性,提高了行政水平。 1.( 考向:主干知识 · 历史现象的识记、比较 ) 对接选考 ( 加试题 ) (2016· 浙江高考 )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强化,往往通过采取弱化相权、完善监察体制、调整中央和地方关系等手段来实现,在这一过程中政治架构的设计与职权的变更较为突出。下列选项中,在地位和职权上大体相当的一组是 A. 东周诸侯国与元 行省 B . 唐政事堂与宋中书门下 C. 西汉州刺史与明监察御 史 D . 宋提点刑狱司与明通政司 答案 点拨 √ 1 2 点拨   东周时期,诸侯国实力增强,在地方上有很大的权力,不听从周天子的指挥,而元代行省隶属于中央,是中央在地方的派出机构,故 A 项错误 ; 唐代 实行三省六部制,另设政事堂作为宰相议事的机构,后来逐渐演化为协助皇帝统治全国的决策机关,凌驾于三省之上,宋代在三省之外,另设 “ 二府三司 ” ,中书门下掌握行政大权,负责处理政务,二者的地位和职权相当,故 B 项正确 ; 1 2 西汉 的刺史是中央派出的监察地方的官员,级别不高,而明代的监察御史监察百官,巡视州县,故 C 项错误 ; 宋代 的提点刑狱司负责地方的司法审判事务,明通政司负责传递公文,故 D 项错误 。 1 2 2.( 考向:主干知识 · 科举制的影响 ) ( 加试题 ) (2015· 浙江 10 月选考,节选 ) 读史阅世,提升历史学科素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关于科举制,学术界有不同的认识: ① 以往流行的看法认为,以科举考试为目的的应试教育,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扼杀了创新精神。 ② 20 世纪末叶,一些学者发现以前对科举制的看法,过于简单化。放在古代的历史上考察,它打破了社会、阶级之间不可跨越的鸿沟,使平民子弟通过苦读,也有可能成为状元、榜眼、探花。仅凭这一点,都应该为它谱上一曲赞歌。 —— 选自李伯重《八股之外》等 1 2 (2) 在历史的变迁中,科举制留下深刻的烙印。对材料二中的两种看法,您更倾向于哪一种?请结合所学谈谈自己的认识。 答案 答案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简意赅。 倾向于 ① 儒生因科举而地位提升,但也成了专制政治的仆从。士人醉心功名利禄,导致专心从事科技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 倾向于 ② 保证了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促成读书风尚,有益于形成重学风气。以考选官,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看,有一定合理性。 1 2 针对训练 1. ( 加试题 ) (2017· 台州学考质量评估 ) 汉武帝平定闽越国后,在闽越故都设立 “ 东部侯官 ” ,隶属会稽郡;会稽郡则处于扬州刺史的管辖范围之内。当时扬州刺史行使的权力是 A. 监察权 B . 行政权 C. 军事权 D . 经济权 答案 √ 解析 解析   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刺史负责监察地方,行使监察权。 1 2 3 2. ( 加试题 ) (2017· 金丽衢协作体学考押题 ) 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写道: “ 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 ” 材料中所说的这项制度指的是 A. 世官制 B. 察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 科举制 答案 解析 解析   材料中 “ 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 ” 是指底层平民通过科举考试而进入上层社会,故答案选 D 。 √ 1 2 3 3. ( 加试题 ) (2017· 金丽衢协作体学考评估 ) “ 明主治吏不治民 ”“ 得人者倡,失人者亡 ” ,突出体现了中国古代官吏考课制度中的 “ 官德 ” 意识,我国古代较好体现这一理念的选官制度是 A. 世袭制 B . 科举制 C. 三省六部制 D . 察举制 答案 √ 解析 解析   三省六部制与选官制度无关,可排除 C 项 。 世袭 制、科举制、察举制的选官标准分别是血缘亲疏、才学、孝廉品德,故察举制与 “ 官德 ” 要求一致,答案为 D 。 1 2 3 三 考向预测 押题 1   ( 立意:史料解释 · 早期政治制度特点 ) (2017· 杭州七校学考检测 ) 王家范的《中国历史通论》说: “…… 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浓厚的贵族色彩,而 ‘ 共主 ’ 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 …… 。 ” 这里谈到了西周政治的一大特点,即 A. 天子并无实权 B . 贵族权高君主 C. 地方有较大自主性 D . 中央绝对集权 答案 √ 解析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 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浓厚的贵族色彩 ” 说的是贵族政治 ( 宗法制 ) , “ 而 ‘ 共主 ’ 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 ” 说的是分封制,分封制下地方有一定自治权,故 C 项正确 ; 西周 初期天子为了巩固统治实行分封制,形成了对周天子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天子并无实权、贵族权高君主不符合史实,故 A 、 B 两项错误 ; 中央 绝对集权在秦代建立,时间不符合,故 D 项错误。 押题 2   ( 立意:时空意识 · 早期政治制度 ) (2017· 金华十校学考押题 ) 王国维认为, “ 殷、周间之大变革 ”“ 自其里言之,则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 ” 。 “ 新制度 ” 包括 ① 王位世袭制  ② 礼乐制度  ③ 分封制  ④ 嫡长子继承制 A.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 ①③④ √ 解析   西周实行的 “ 新制度 ” 是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因此应该选 B 。 答案 解析 押题 3   ( 立意:通史意识 · 汉代阶段特征 ) (2017· 浙江教育绿色学考命题交流 ) 下图所示内容为中国某朝代具有的一些特征。据此判断该朝代是 A . 汉朝 B . 宋朝 C. 唐朝 D . 明朝 答案 解析 △ 初期对地方行政设置做出重大调整 △ 强化重农抑商政策 △ 中国丝绸远销亚洲、欧洲 △ 开始用煤做燃料冶 铁 √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初地方在秦朝郡县制的基础上实行郡国并行制,符合 “ 初期对地方行政设置做出重大调整 ”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高祖 “ 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 ,汉武帝 “ 盐铁官营 ” 符合 “ 强化重农抑商政策 ”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代开通丝绸之路符合 “ 中国丝绸远销亚洲、欧洲 ”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代开始用煤做燃料冶铁,故 A 项正确, B 、 C 、 D 三项错误。 押题 4   ( 立意:概念辨析 · 专制中央集权 ) (2017· 嘉兴学考满分检测 ) 汉武帝时期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措施有 ① 在全国划分十三州部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② 设立 “ 中朝 ” 参与政事决策  ③ 开辟欧亚的商贸之路  ④ 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A. ①③ B . ②④ C. ①②④ D . ②③④ 答案 解析 √ 解析   在全国划分十三州部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是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故 ① 正确 ; 设立 “ 中朝 ” 参与政事决策以此来削弱相权加强君主专制,故 ② 正确 ; 开辟 欧亚的商贸之路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不是汉武帝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措施,故 ③ 错误 ; 初步 建立地方教育系统有利于中央控制地方人才、加强中央集权,故 ④ 正确,选择 C 项符合题意。 押题 5   ( 立意:论从史出 · 唐代选官制度 ) ( 加试题 ) (2017· 金丽衢协作体学考押题 ) 据研究,唐代举荐制度与宰相累出世家现象水乳交融,难分因果。而军功也是拜相的方式,出将入相是这一时代为官者的理想追求。据此可以推断当时 A. 士族垄断仕途 B. 科举制度形同虚设 C. 选官方式多样 D. 科举制兼顾多个阶层 答案 解析 √ 解析   材料中体现唐代选官制度多样性,并不是只有士族垄断仕途,故 A 项错误 ; 科举 制度是当时通过考试做官的主要途径,故 B 项错误 ; 材料 中 “ 举荐制度与宰相累出世家现象水乳交融 …… 军功也是拜相的方式 ” 说明当时选官制度多样性,故 C 项正确 ; 科举 制不是材料中论述的主要信息,故 D 项错误。 押题 6   ( 立意:史论结合 · 清代边疆政策 ) ( 加试题 ) (2017· 舟山学考命题交流 ) 《康熙会典》中记载 “ ( 漠南蒙古 ) 四十九旗自王而降,岁时必有至阙下者。使之分年相待以免其劳顿,给之稼粟以恤其匮乏,临莅之体,与拂循之仁交近矣。 ” 清设立与此相应的机构是 A. 土司制 B . 理藩院 C. 宣政院 D . 行中书省 √ 解析   土司制是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制度,不是机构,宣政院是元朝管理西藏事务的机构,理藩院是清朝管理少数的民族事务机构,故选 B 项。 答案 解析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