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泰安市2020届高三第四轮模拟复习质量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山东省泰安市2020届高三第四轮模拟复习质量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高三第四轮复习质量检测 历史试题 ‎2020.6‎ 一、选择题 ‎1. 春秋战国时期的"士”,不仅有独立的人格和思想,甚至有些时候可以与权力分庭抗礼;但是后来,独立人格在土大夫身上极为度乏。他们在思想上依傍古人、拘泥经典,在政治上热衷仕途、委身皇权。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宗法纲常的束缚 B. 专制制度的强化 C. 小农经济的发展 D. 科举制度的僵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题干说到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士“不仅有独立的人格和思想,甚至有些时候可以与权力分庭抗礼”,后来就不具有这样的特点了,这是因为之后中国就演变为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由于这一制度的专制色彩,导致了上述变化,故B项正确;宗法纲常属于专制皇权的衍生物,故排除A;小农经济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开始产生并发展了,所以不能解释之后士阶层的特点变化,故排除C;科举制度的僵化是在明清时期,而题干中提到变化在春秋战国之后就出现了,故排除D。‎ ‎2. 如图是出土于山东嘉祥县的东汉画像石。图中左边拄拐杖的老者是老子,对面躬身捧雁问礼者是孔子,其身后所随四人为颜回、子路等弟子,此类画像石出土约30余幅。这些画像石并不出自上层贵族墓葬,其墓主多属拥有一定土地和经济基础的社会群体。这反映了东汉 A. 治国理念的变化 B. 绘画水平的提高 C. 学术派别的交流 D. 儒学下移的影响 - 14 -‎ ‎【答案】D ‎【解析】‎ ‎【详解】东汉时期,原本是上层贵族墓葬中的孔子问礼图,多出现于拥有一定土地和经济基础的社会阶层的墓葬中,这反映了东汉儒学下移,故D正确;材料体现不出治国理念的变化,故A错误;材料主旨不是强调绘画水平的提高和学术派别的交流,故BC错误。‎ ‎3. 宋代儒学家通过对《易经•家人》的阐发,搭建出一条理想的社会链条:女正—家道正——天下正。该观点 A. 认为女性可以在政治中发挥作用 B. 主张女性应该维系家族内外秩序 C. 对女性道徳贞节要求更加严苛 D. 肯定女性的自立意识和个性发展 ‎【答案】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宋代儒学。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封建伦理道德对女性的人性的束缚,是对女性道徳贞节要求更加严苛的体现,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是对女性的压制而非认为女性可以在政治中发挥作用,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是对女性的压制而非主张女性应该维系家族内外秩序,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是压制而非肯定女性的自立意识和个性发展,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4. 下表是“明朝部分官员的职权及品秩表”。该表反映的明朝政治的特点是 官员 职权 品秩 六部尚书 批答奏章的最高长官,掌各部事务 正二品 内阁大学士 批答百官奏章,兼管六部,商承政务 正五品 十三道监察御史 巡按州县,考察官员 正七品 知府 掌一府之政 正四品 A. 行政官员权力相互制约 B. 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C. 国家监察体系日趋完备 D. 机构设置重叠臃肿 ‎【答案】A ‎【解析】‎ - 14 -‎ ‎【详解】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明朝部分官员的职权大小和品秩高低不是一一对应关系,品秩低的官员可以利用职权制约品秩高的官员,从而形成行政官员权力相互制约的特点,故答案为A项;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排除B项;材料并非只是反映监察体系的状况,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出行政机构设置叠床架屋的特点,不能说明机构设置重叠臃肿,排除D项。‎ ‎5. 明清统治者实行朝贡贸易,“凡贡使至,必厚待其人”,对他们携带的货物,“皆倍偿其价”。同时规定: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他们的这些做法 A. 意在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B. 适应了近代国际贸易的需要 C. 确保对外贸易中的优势地位 D. 受当时政治经济思想的影响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所述为贡赐贸易和闭关锁国海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政策的实施受当时政治经济思想的影响,即边患危机的加深和重农抑商经济思想的影响,故D正确;贡赐贸易是不计经济利益的,故A不正确;闭关锁国与世界贸易发展趋势不符,故B不正确;贡赐贸易旨在宣扬国威,不能确立贸易优势,故C不正确。‎ ‎6. 读“1840-1913年中国棉布市场结构变化(单位:百分比)”表。表格数据可以用来佐证 时间 机制棉布 进口机制布 国产机制布 手工棉布 ‎1840‎ ‎0.46‎ ‎0.46‎ ‎—‎ ‎99.54‎ ‎1860‎ ‎3.18‎ ‎3.18‎ ‎—‎ ‎96.82‎ ‎1894‎ ‎14.15‎ ‎13.36‎ ‎0.79‎ ‎85.5‎ ‎1913‎ ‎34.83‎ ‎32.57‎ ‎2.26‎ ‎65.17‎ A. 鸦片战争前传统棉织业已使用近代机器生产 - 14 -‎ B. 传统棉织业日趋衰败但仍有顽强的生命力 C. 中国近代棉织业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 D. 近代棉织业部门中外国资本远超民族资本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数据变化可以看出,机制棉布所占比例越来越高,手工棉布的比例从趋势上看越来越低,但仍然占据较大份额,说明传统棉织业日趋衰败但仍有顽强的生命力。故答案为B项。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从材料信息来看,中国近代棉织业产生于19世纪90年代,排除C项;表格中的外国机制布是进口的机制布,不能反映近代棉织业部门中外国资本远超民族资本,排除D项。‎ ‎7. 下面是台湾和内地学者针对辛亥革命的性质提出的不同观点。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学者 观点 台湾学者 辛亥革命是全民革命或者国民革命 内地学者 辛亥革命是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革命性质的革命,辛亥革命没能将农民群众发动起来,不能称之为国民革命。‎ A. 两岸学者对辛亥革命的“革命性”还未达成共识 B. 研究者的不同立场决定了其对历史事件的认知 C. 文化差异是导致两地学者认识不同的主要原因 D. 内地的学者对辛亥革命的研究成果更具权威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 - 14 -‎ 历史观点是人主观思维活动的产物,是人的主观看法,由社会根源和认识根源决定的,具体来说,就是社会偏见、态度倾向、阶级立场、方法论等几个方面,台湾学者从资产阶级立场出发认为辛亥革命是全民革命,内地学者从无产阶级立场出发认为辛亥革命是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革命性质的革命,故B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辛亥革命是否是全民革命,并没有对辛亥革命的“革命性”产生分歧,排除A;C不是主要原因,排除;台湾学者、内地学者对辛亥革命的性质存在不同认识,不能说明内地的学者的认识更具权威性,排除D。‎ ‎8. 晚年的严复对天演论有所反思:“万物流变、演进,自由、平等、博爱,就像庄子说的‘仁义’只可以一宿,而不可以久处。”对严复上述言论理解准确的是 A. 批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糟粕 B. 运用西方进化论批判传统文化 C. 进一步宣扬西方社会进化思想 D. 更加客观评价社会进化学说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材料“只可以一宿,而不可以久处”可知,严复一改过去对进化论的全面肯定,更加客观公正,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严复晚年对天演论的反思,而不是批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糟粕,故A项错误;材料中严复更多的是对进化论持负面看法,故B项错误;进一步宣扬西方社会进化思想,与材料“只可以一宿,而不可以久处”不符,故C项错误。‎ ‎9. 1942年,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应中华民国政府邀请来华,蒋介石委托其完成一份关于中国科学与技术的现状和前景的报告;1946年,李约瑟对中国科学发展提出了包括建立“科学技术部”管理政府组织的研究、为研究机构提供经费支持等建议。这项活动 A. 有利于中国社会的科技发展 B. 提升了中国的科技实力 C. 反映当时中国科技水平低下 D. 抗战胜利提供了科技支持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李约瑟对中国科学发展提出了包括建立‘科学技术部’管理政府组织的研究、为研究机构提供经费支持等建议”等信息可以看出,这项活动有利于中国社会的科技发展,故答案为A项;B项中的“提升了”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从材料信息看不出当时中国科技水平低下,排除C项;1946年中国抗战已经取得胜利,排除D项。‎ ‎10. 1956年陈云指出:“夫妻店担心进不了社会主义,我看到了社会主义社会,长时期内还需要夫妻店。因为老百姓还要买小杂货、油盐酱醋,还要吃大饼、油条、混沌、汤团。”下列选项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 体现了中共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C. 标志着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即将结束 D. 说明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发展 - 14 -‎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1956年,结合所学可知,这时已经开始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从材料中的“长时期内还需要夫妻店。因为老百姓还要买小杂货、油盐酱醋,还要吃大饼、油条、混沌、汤团”,说明陈云意识到,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市场也有存在的必要,这时中共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B正确。A项是改革开放以后提出,排除。C项“即将结束”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中的“曲折”材料中未体现,排除。‎ ‎11. 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角色定位发生了以下变化,由此可知 时间 正式提法 ‎1981年 ‎“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1984年 ‎“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1987年 ‎“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1992年 ‎“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A. 单一的所有制结构开始打破 B. 民营企业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C. 思想解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D. 民营企业威胁社会主义制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信息来看,改变计划经济体制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人们对市场经济的认识逐步改变的过程,反映出思想解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故答案为C项;材料反映的是经济体制的变化,不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排除A项;公有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且材料没有反映民营经济的地位,排除B项;民营企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不会威胁社会制度,排除D项。‎ ‎12. 下表是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中叶欧洲文化水平进步情况表 有阅读能力的人占法国总人口的比例(%)‎ 法国妇女识字率(%)‎ 欧洲年均出版新书(单位:部)‎ 普通人藏书量(单位:本)‎ - 14 -‎ ‎17世纪中叶 ‎29‎ ‎14‎ 约1000‎ ‎1—20‎ ‎18世纪中叶 ‎47‎ ‎27‎ 约4000‎ ‎20—100‎ 由此表可知 A. 近代自然科学诞生推动欧洲文化进步 B. 妇女地位的提高得益于工业革命推动 C. 印刷术传入促进欧洲文化的突飞猛进 D. 启蒙运动使社会形成重视文化的风尚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从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中叶,有阅读能力的人、法国妇女的识字率和藏书量都有显著的上升,这主要和启蒙运动对教育文化的推动有关,D选项符合题意;A选项属于因果关系颠倒,是文化进步推动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且近代自然科学的建立是在17世纪后半叶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后,排除;仅从妇女识字率的提高是无法推出妇女地位提高的结论的,属于历史孤证主义,B选项排除;印刷术传入欧洲是在13世纪,C选项排除。‎ ‎13. 巴黎公社革命爆发后,巴黎公社委员会于1871年3月26日由普选产生成立,下设十个委员会,公社委员实行直接选举。它颁布了一系列法令,宣布公社是唯一的政权,公社制定的各种法令,各行政部门必须执行。这反映出巴黎公社在权力运行上 A. 健全创新了民主选举的方式 B. 确立起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C. 实行立法权和行政权的统一 D. 践行了分权制衡的政治原则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反映的公社委员会颁布法令由各部门执行等信息来看,巴黎公社的立法权和行政权均由公社委员会掌握,在权力运行上实行立法权和行政权的统一,而不是立法权与行政权的分立,故答案为C项;公社委员实行直接选举不是选举方式的创新,排除A项;巴黎公社没有建立起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排除B项;巴黎公社没有实行分权制衡体制,排除D项。‎ - 14 -‎ ‎14. 1933 年 6 月,在伦敦召开的 66 国世界经济会议,英法等国坚决要求美国稳定美元,但 美国坚决拒绝稳定美元,结果双方严重分歧,导致会议失败。据此可知,当时( )‎ A. 美国已摆脱经济危机 B. 英国国际地位下降 C. 世界大战一触即发 D. 经济民族主义抬头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表明就美元稳定问题的会议英法与美国因分歧而失败,这说明面对经济危机的冲击,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民族主义抬头,故D符合题意;1933年的美国尚未摆脱经济危机,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只能反映英国的设想,不能反映英国的国际地位,故B不符合题意;材料与世界大战无直接关系,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15. 二战后,苏联电影工作者通过自身对参与战争的感受及对现实生活的体验,深刻地意识到“孤儿和寡母的眼泪没有干”,认为呼吁和平、谴责战争应该成为自己自觉的责任,于是开始打破桎梏,从新的角度切入战争。这说明苏联电影 A. 体现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B. 秉承了英雄主义的创作风格 C. 开始反思战争带来的灾难与创伤 D. 以苏联卫国战争为主要题材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深刻地意识到‘孤儿和寡母的眼泪没有干’”“呼吁和平、谴责战争”“开始打破桎梏,从新的角度切入战争”等信息可知,苏联电影工作者试图全面而真实地揭露战争给普通百姓带来的身体和心灵的创伤,改变颂扬战争的英雄主义,开始反思战争,故答案为C项;苏联电影呼吁和平,但与发展无关,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英雄主义让位于人道主义,关注点开始由英雄人物转向遭受战争摧残的个体,排除B项;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二、非选择题 ‎16. 封禅泰山和祭祀黄帝,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文化现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巨大思潮,泰山在东方的特殊地理位置,让具有尚东意识又一心想成仙的汉武帝对齐地、东方有着特殊的向往之情。“缙绅之属皆望天下封禅”的愿望又直接促成了汉武帝的封禅之行。自元封元年(前110年)起,汉武帝先后八次东封泰山。‎ - 14 -‎ 贞观六年,平突厥,年谷屡登,群臣上言请封泰山。太宗曰:“议者以封禅为大典。如朕本心,但使天下太平,家给人足,虽阙封禅之礼,亦可比德尧、舜;若百姓不足,夷狄内侵,纵修封禅之仪,亦何异于桀、纣?”‎ ‎——据荆荣娜《秦汉封禅研究》和《旧唐书·礼仪三》整理 材料二 黄帝陵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寝,自汉以来,历代都有祭祀黄帝陵的记载。1937年清明节,为唤起四万万同胞抗击日本帝国主义,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共两党派代表共赴黄帝陵,分别宣读祭文,公祭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 ‎——据网络材料整理 ‎(1)据材料,指出汉武帝和唐太宗对封禅的态度,这反映出两者治国理政的理念有何不同?‎ ‎(2)据材料二,概括1937年祭祀黄帝陵的历史意义。‎ ‎【答案】(1)态度:汉武帝热衷封禅泰山;唐太宗不主张封禅泰山。‎ 不同:汉武帝尊奉“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思想,借助于迷信鬼神和方术巩固统治;好大喜功,热衷于开疆拓土,宣扬文治武功。唐太宗奉行“民本”的治国思想,反对浪费和铺张,体恤民情;实施“德政”,注重身体力行。‎ ‎(2)意义:有利于国共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有利于团结中华民族共同抗战;有利于中华民族价值观的形成和民族精神的塑造;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习俗的弘扬。‎ ‎【解析】‎ ‎【详解】(1)汉武帝和唐太宗对封禅的态度,根据“自元封元年(前110年)起,汉武帝先后八次东封泰山”可以看出汉武帝热衷封禅泰山;根据“若百姓不足,夷狄内侵,纵修封禅之仪,亦何异于桀、纣?”可以看出唐太宗不主张封禅泰山。两者治国理政理念不同的原因,根据“‘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巨大思潮”“缙绅之属皆望天下封禅”等信息并联系所学可知,汉武帝尊奉“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思想、好大喜功、宣扬文治武功;根据“但使天下太平,家给人足,虽阙封禅之礼,亦可比德尧、舜”等信息并联系所学可知,唐太宗奉行“民本”的治国思想、实施“德政”注重身体力行。‎ ‎(2)1937年祭祀黄帝陵的历史意义,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为唤起四万万同胞抗击日本帝国主义,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信息并联系所学当时的社会背景,从对国共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团结中华民族共同抗战、中华民族价值观的形成和民族精神的塑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习俗的弘扬等方面的积极影响来回答。‎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14 -‎ 材料 近代中国展示了一幅如此光怪陆离的纷繁景象,以致我觉得:诸如外来帝国主义、西方影响或资本主义及封建剥削等局限性的理论,都无法对之做出令人满意的解释。变化的动态表明,近代中国历史的特征并非是一种对西方的被动反应,而是一场中国人应付内外挑战的主动奋斗,力图更新并改造国家,使之从一个落后的儒家普世帝国,转变为一个在国际大家庭中拥有正当席位的近代民族国家。‎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选取中国近代史一个重要历史事件,对材观点加以阐释(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答案】观点:近代中国通过主动探索抗争,推动了近代民族国家的发展,提升了国际地位。‎ 示例:辛亥革命面对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状况进行了主动应对伴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逐步壮大,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建立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发动一系列武装起义,提出了“三民主义”。成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迫使清帝进位,结束了中国西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创立共和政体。辛亥革命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思解放,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打出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亚洲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起了示范作用。‎ 作者认为近代中国主动应对挑战进行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探索与抗争。该观点符合近代中国社会变化的特征与规律,是正确的。‎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而是一场中国人应付内外挑战的主动奋斗,力图更新并改造国家,使之从一个落后的儒家普世帝国,转变为一个在国际大家庭中拥有正当席位的近代民族国家”等信息,可以确定“近代中国通过主动探索抗争,推动了近代民族国家的发展,提升了国际地位”的论题,然后联系所学有关内容进行论述。如可以从辛亥革命结束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帝制、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等方面来论述说明,最后得出结论:近代中国主动应对挑战进行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探索与抗争,这一观点符合近代中国社会变化的特征与规律,是正确的。也可以列举其他事例来论述说明近代中国人民的探索和抗争。本题在解答过程中要做到表述有条理、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图1:维也纳体系下的欧洲 - 14 -‎ 图2:凡尔赛体系下的欧洲 图3:雅尔塔体系下的欧洲 - 14 -‎ ‎(维也纳体系:1815年,战胜拿破仑欧洲反法同盟在维也纳召开分赃会议,重新恢复了欧洲的封建秩序)‎ ‎(1)概括指出近代以来欧洲政治版图的变化,并结合欧洲的政治发展说明成因。‎ ‎(2)结合史实说明近代以来欧洲版图变化所产生的影响。‎ ‎【答案】(1)变化:从恢复欧洲旧的封建统治秩序,到宰割德国瓜分欧洲,再到两极格局的对峙。‎ 成因:1815年,战胜了拿破仑帝国的反法同盟召开维也纳会议,摧毁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战胜国宰割战败国和弱小民族国家,确立了欧洲的封建国家体系,恢复了欧洲的封建秩序。一战后,战胜的协约国集团召开巴黎和会,对德国等战败国进行了宰割,重划了欧洲的版图。二战后,美、苏、英、中等盟国召开一系列会议,在美苏两国实力均衡的基础上,对欧洲进行了两分天下的划分。‎ ‎(2)影响:改变了国际关系格局;促进了新兴独立国家的出现;激化了有关国家与地区之间的矛盾;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短暂的和平。(若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亦可同样得分)‎ ‎【解析】‎ ‎【详解】(1)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维也纳体系体现的是恢复欧洲旧的封建统治秩序,凡尔赛体系体现的是宰割德国瓜分欧洲;雅尔塔体系体现的是两极格局的对峙。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维也纳体系是19世纪初拿破仑帝国崩溃后,以英、俄、奥、普为首的战胜国通过维也纳会议在欧洲大陆上建立的新均势体系;凡尔赛体系是指帝国主义在宰割战败国和相互妥协基础上安排的战后世界国际体系;雅尔塔体系的实质是大国实力对比和互相妥协的产物,打上了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因此可归纳出变化是从恢复欧洲旧的封建统治秩序,到宰割德国瓜分欧洲,再到两极格局的对峙。‎ ‎(2)影响:结合近代以来国际体系的变化可知,关于影响可从国际格局的变化、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出现、激化相关国家或地区的矛盾及维护了短暂的和平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14 -‎ 材料一 上世纪二十年代,前苏联学者康德拉季耶夫提出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以科学技术为驱动的40—60年的长经济周期“康德拉季耶夫周期”,简称“康波理论”或“长波理论”。‎ ‎——据网络材料整理 材料二 1821年英国正式实施《金本位制度法案》,该法案标志着金本位制正式确立,由此英镑的国际地位逐步上升,成为世界货币,伦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一种以黄金为基础和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金本位制度形成。1873—1896年的经济危机削弱了英镑的国际地位,英镑的国际地位也开始受到其他货币的挑战。1929年席卷全球的大萧条使英国的国际收支状况更加恶化,1931年英国被迫宣布放弃金本位制。‎ ‎——据钟阳《货币国际化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和张桂文《货币国际化问题研究》整理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第一轮康波周期波峰时期英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地位,并说明英国实施金本位制的意义。‎ ‎(2)结合第三轮康波周期时期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状况,说明英国放弃金本位制的原因。‎ ‎【答案】(1)地位: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伦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 意义:确立了英国世界金融霸主地位;为英国在世界各地的经济扩张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促进了英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世界金融秩序,促进了世界经济贸易的发展。‎ ‎(2)原因:世界大战和经济危机沉重打击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引发了国际货币信用危机。英国遭受严重冲击,英国的国际收支状况更加恶化,英镑的国际地位削弱,经济霸主地位逐渐走向衰落。资本主义国家为转嫁经济危机,竞相实施贸易保护政策,开展贸易战,冲击了英镑的国际货币地位。美国一战前后经济长足发展,并通过实施罗斯福新政,率先摆脱经济危机,使世界金融中心从英国转移到美国。‎ ‎【解析】‎ - 14 -‎ ‎【详解】(1)地位:根据材料可知,第一轮的时间在1800-1850年左右,这一时期正是工业革命开展的时期,此时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伦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意义:根据“由此英镑的国际地位逐步上升,成为世界货币,伦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得出确立了英国世界金融霸主地位;再根据所学可从为英国在世界各地的经济扩张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促进了英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世界金融秩序,促进了世界经济贸易的发展等角度概括。 (2)原因:从材料可以看出第三轮的时间是1900-1950年,期间西方国家经历了经济危机和世界大战,引发了国际货币信用危机。原因:根据“1929年席卷全球的大萧条使英国的国际收支状况更加恶化”并结合所学可从经济危机的影响方面进行概括,主要从英国遭受严重冲击、英镑的国际地位削弱、贸易保护政策盛行、美国一战前后经济长足发展并通过实施罗斯福新政率先摆脱经济危机、金融中心从英国转移到美国等方面概括。‎ ‎ ‎ - 14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