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

2017-2018 学年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40 小题,共 60 分) 1.下表为 1895~1911 年间,江苏开办的 140 余家民族工矿企业信息表。据此可知,当时该 地( ) 创办者身份 企业数量 资本额占比 官僚、士绅 47 家 67% 买办 7 家 7.2% 其他(包括地主、商人、手工工场主等) 89 家 20% A.列强放松对华侵略 B.民族工业获得了初步发展 C.封建经济占据主导 D.民族企业投资来源多元化 2.1903 年,清政府在中央设立商部,这改变了中国几千年重农抑商的传统;清政府还制定了 中国第一部商法,以法律的形式肯定了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这些措施表明清政府 ( ) A.国家的机构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 B.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 发展 C.开展“实业救国”维护专制统治 D.为工商业者提供了法律上的 保护 3.日本投降后,美国一些不法商人通过军舰大肆进行走私、贩私活动,使得大量低价商品 长驱直入并在华倾销,青岛民族资产阶级兴办的工厂仅有四分之一勉强能够维持运转。 这反映出( ) A.民族工业发展环境仍未改变 B.美国继日本后控制了中国 C.二战后美国掌握了世界霸权 D.抗战结束后国内物资匮乏 4.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我国学术期刊中有很多“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市场规律”等词语。 这一学术动态反映了( ) A.社会主义改造成就显著 B.经济领域出现了极“左”思潮 C.市场经济理论得到认可 D.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探索 5.1958 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以法规的形式限制农村户口迁往城镇。 近年来,我国逐渐放宽城市户籍政策,出现了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的现象。发生这一变 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家经济调控的消失 B.城乡二元体制的终结 C.计划经济体制的实施 D.经济 体制改革的深化 6.1984 年 3 月 24 日,《福建日报》刊登了本省 55 名厂长、经理联名写给省委、省政府的 一封公开信(如图)。这封公开信很快轰动全国。厂长、经理们的“呼吁”源于( ) A.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日益显露 B.平均主义的分配原则阻碍农 业发展 C.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深入 人心 7.在改革开放初期,广东有一个说法:遇到绿灯往前走,看到黄灯赶紧走,碰上红灯绕着 走。但 1992 年他们说:北京送来了更通畅的绿灯。这说明( ) A.广东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 B.经济体制之争备受关注 C.思想解放加速了改革开放 D.简政放权取得初步成效 8.原先的学堂,上课开始之前,学生有拜孔子、拜先生的礼节,后来代之以上课铃声响起, 全班学生起立,并问候“老师好”,老师鞠躬还礼。这种变化最有可能开始于( ) A.鸦片战争之后 B.中华民国初年 C.洋务运动时期 D. 新 中国成立后 9.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拍摄了《红旗谱》《燎原》《平原游击战》《董存瑞》《白毛女》 等一系列影片,一方面是对战争胜利的歌颂,另一方面是对旧社会的一种控诉。这主要 体现了电影的( ) A.教化价值 B.娱乐价值 C.商业价值 D.艺术价值 10.这个条约撕开了一个专制政权的铁幕。战前清廷朝野普遍认为民主国家决策程序复杂, 不能尽快作出决定;人民拥有权利,不会拼死作战。但无情的战争把这些谎言扔进了垃 圾箱。条约签订后,“民主” “共和” “立宪”的思潮迅速的在中国蔓延开来。这个条约是 (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1.新军是清朝统治的支柱力量。1911 年秋,武汉新军 15000 人中,纯粹革命党人将近 2000 人,经过联系而同情革命的约 4000 人,与革命为敌的至多不过 1000 多人,其余都是摇 摆不定。这说明( ) A.清朝统治根基已动摇 B.革命党建立自己的武装 C. 武昌起义打击了清廷 D.革命党人的宣传力度大 12.民国初年,孙中山说:“中国十年以后,必至有十万人以上之大资本家,此时杜渐防微, 惟有提倡国家社会主义,此则兄弟提倡国家社会主义之微意也已。兄弟欲办铁路,每主 张铁路国有,是国家社会主义,为民国富强之基。”其主张的意图是( ) A.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B.建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C.铁路交通为富强的根本 D.防止产生私人垄断资本 13.在中国近代,五四时代的思想是非常活跃的。“五四时期对人格的尊严,对人的自由, 对学术的独立探讨精神,这些价值正是当前我们开发社会资本,培养文化能力,发展有 创见性的理论思维、道德理性和精神价值的必要条件”。五四时期,思想多元化局面出 现的根本原因是( ) A.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B.各种政治力量寻找中国未来 发展的道路 C.当时的中国政府推行较为开明的文化政策 D.帝国主义对华文化侵略的放 松 14.右表为 1889~1926 年上海外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变化情况统计表(单位:人次), 表格 中数据的变化说 明( ) 年份 人力车 马车 轿子 马 脚踏车 机器 脚 踏车 汽车 公共汽 车 有轨电 车 1889 6894 544 9 11 0 0 0 0 0 1926 14600 0 0 0 3459 194 3764 172 922 A.等级观念的根本变化 B.生活方式普遍西化 C.交通工具的进步显著 D.民 众消费水平悬殊 15.不同历史时期党员构成的变化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如图所示中国共产党党员构成 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国民革命运动逐渐兴起 B.开辟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C.全民族抗日战争的爆发 D.南昌起义创建人民军队 16.1938 年 4 月,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等学校西迁至昆明后,组 建成立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在西南联大校歌歌词中写道:“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 阙。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绝徼移栽桢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尽笳吹,弦诵在 山城,情弥切。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赶紧学习,赶紧准备,抗战、 建国,都要我们担当……”。西南联大校歌主要表达的是( ) A.寄国共合作之成功 B.叹南迁流离之辛苦 C.苦黎元受战争涂炭 D.颂师生 不屈之壮志 17. 1953 年 1 月 1 日,《人民日报》在《迎接一九五三年的伟大任务》的元旦社论里,把召 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宪法,通过国家建设计划”作为三项伟大任务,向全国公布。 材料表明新中国在政治上的时代主题是( ) A.发展多党协商政治制度 B.巩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C.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D.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 18.中共八大上陈云提出经济体制建设的方向即“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思想,具体内容为: 国家经营是工商业的主体,个体经营是补充; 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自由生产 作为补充;国家市场是主体,自由市场为补充。下列选项对这一思想理解正确的是( ) A.明确提出了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 建设道路的成果 C.说明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出现曲折 D.标志着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即将 彻底结束 19. 2017 年初,习近平在联合国总部演讲中说:中国将积极同美国发展新型大国关系,同 俄罗斯发展全面 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同欧洲发展和平、增长、改革、文明伙伴关系,同金砖国家发展团 结合作的伙伴关系。材料表明当今中国( ) A.建立全方位的战略伙伴外交关系 B.不断完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 交方针 C.坚持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D.努力构建稳定均衡的大国关系框 架 20.新中国成立后,陈云曾说:“现在有些资本家有这样的想法:政府搞重工业,他们搞轻 工业,政府搞原料工业,他们搞制造工业,包袱都要你背,他们赚钱。我们当然不能这 么办。”为此,人民政府( ) A.实施国家资本主义政策 B.强调经济建设要在综合平衡 中稳步前进 C.没收官僚资本主义企业 D.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当 务之急 21.1956 年底, 全国已有 75 万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入社农户达 1.2 亿多户,占农户总数的 96.3%,其中高级社的户数达 1 亿多户,占农户总数的 88%。这种情况表明( ) A.国民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 B.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巨大 C.改造分散的小农经济成效显著 D.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22.“一五”计划是在人民政权得以巩固的情况下开始的,它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 156 个建 设单位为中心。到 1957 年底,156 个项目中有 135 个已施工建设,有 68 个已全部建成和 部分建成投入生产。材料旨在说明“一五”计划的顺利实施( ) A.照搬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 B.完全依赖于苏联经济技术援 助 C.得益于苏联的援助和国内环境 D.奠定了中国工业化的初步基 础 23.1958 年 6 月后,中央先后作出了下放计划管理权限,下放基建项目审批权、下放财权 和税收权以及下放商业、银行管理权等一系列决定,把铁路、交通、邮电、航空、港口、 电力等重点企业也下放给了地方,该措施( ) A.克服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 B.加剧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混乱 C.协调了中央和基层经济关系 D.促进了工业生产的健康发展 24.右图为中国(1952~2008 年)城市化率曲线图,其中城市化率出现最大幅度下降的主要原因 是( ) A.三年困难时期人口大量减少 B.国民经济调整精简城镇人口 C.城市知识青年大量上山下乡 D.“左”倾错误导致工业生产缩 减 25.从 1957 年到 1978 年,中国农村的一个生产队未能向国家交售 1 斤粮食,反吃了国家 25 万斤返销粮;1979 年以来的两年半时间中,这个队却向国家交售了 10 万斤粮食,等于以前全队三年的粮食 总产量。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 A.生产自主权扩大刺激了农业生产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挥重大 作用 C.人民公社化运动激发生产积极性 D.取消农业税极大地减轻农民 负担 26.1985 年 8 月 28 日,邓小平同志指出“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现在占整 个经济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同时,发展一点个体经济,吸收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欢迎中 外合资合作,甚至欢迎外国独资到中国办工厂,这些都是对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这 一讲话( ) A.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指导思想 B.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的目标 C.推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 D.决定开放沿海开放城市和沿 海开放区 27.1978 年 10 月,广东省向国务院提交了《关于宝安、珠海两县外贸基地和市政规划设想》 的报告。提出要在三五年内把宝安、珠海两县建设成为具有相当水平的工农业相结合的 出口商品生产基地,并成为吸引港澳游客的旅游区新兴的边防城市。这一报告( ) A.是广东省落实中央改革开放决策的体现 B.揭开了广东省作为对外开放 窗口的序幕 C.充分利用了广东经济领先于全国的优势 D.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 提供了借鉴 28.“1984 年我来过广东。当时,农村改革搞了几年,城市改革刚开始,经济特区才起步。 八年过去了,这次来看,深圳、珠海(经济)特区和其他一些地 方,发展得这么快,我没 有想到。看了以后,信心增加了。”邓小平的讲话推动了( )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始 B.深圳作为 20 世纪 90 年代改革开 放标志的形成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施行 D.我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浪潮 29.右图为中国出口工业制成品结构图,推动这一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结构调整 B.经济全球化发展对中国的推 动 C.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必然结果 D.经济高速增长造成的资源短 缺 30.有评论说,中国用决绝的手段希望融入世界体系——WTO。但是,这种选择将不可避免 使一些行业和企业陷入裁员甚至破产的困境,最惨重的是有 100 多万职工的汽车制造 业,一半人面临下岗,钢铁和石化行业的比例分别为 30%和 20%,即使是发展前途光明的 电信行业,也至少有 10%到 20%的职工失业。实际上,中国加入该组织( ) A.不利于我国现代企业的发展 B.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C.造成中国的就业面更加狭窄 D.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新起点 31.如图漫画《步步高升》中,各阶层人民代表通过人民政协的大门,沿着一级级阶梯“步 步高升”,走向顶瑞即将诞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漫画中的“人民政协”( ) A.具有人民民主性质 B.完善了政治协商制度 C.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 D.不再代 行全国人大职权 32.下面是我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来源及人数比例统计表(部分),据此可推知 ( ) 中共党 员 民主党 派 无党派 工人 农民 解放军 归国华 侨 少数民 族 妇女 人数 668 274 284 100 63 60 30 177 147 比例 54.48% 22.85% 23.16% 8.16% 5.14% 4.89% 2.45% 14.43% 11.99%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直接民主性质 B.全国人民代表主要是由政协 推选产生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人 民民主原则 33.1954 年宪法的文本表述中,条文中尽量没有用“为、时、应、得、其、凡”等字,而改 为“是、的、时候,应当可以,他们或它的,任何或一切”, “规定之”中的“之”字用在一 句话的末尾,没有实际意义,也都去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1954 年宪法具有灵活性的特点 B.1954 年宪法具有严谨的宪法 结构 B.有利于民众对宪法的理解和拥护 D.1954 年宪法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34.下表为改革开放以来法制建设成就表,表中的三个时期法制建设的共同点是( ) 时间段 制定或修订的主要法律 改革开放初期至 20 世纪 90 年代初 1982 年宪法、选举法、刑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 20 世纪 90 年代初到党的 十五大召开 公司法、银行法、劳动法、合伙企业法、价格法…… 1997 年至今 证券法、反垄断法、行政复议法、侵权责任法、立法法、反分裂 国家法、物权法、社会保险法…… A.完善法律程序 B.突出社会立法 C. 维护国家统一 D.注重经济立法 35.学者高建等认为,它的实施是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我国正把它作为发 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点推进的基础性工程。1998 年美国总统克林顿来华访问时, 在西安现场观看了与之相关的活动并和那里的村民们进行了座谈。“它” 指的是( ) A.基层民主制度 B.“一国两制”方针 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依法治 国基本方略 36.下表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选项 材料 结论 A 1955 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 我国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 1956 年,中国共产党确立与各民主党派 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 制度初步形成 C 195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 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 D 1992 年海峡两岸达成了“九二共识” 两岸关系取得突破性进展 37.周恩来在一次国际会议中指出:“维护亚洲的持久和平和集体安全,需要亚洲国家共同 努力。为了保卫亚洲及世界和平,中国人民极其希望印度支那的战争能够早日停止,印 度支那的和平生活能够早日恢复。”这次国际会议( ) A.推动了中国外交走向成熟 B.促使新型的区域合作关系的 形成 C.实现了亚洲国家友好合作 D.有利于亚洲和世界紧张局势 缓和 38.从 1950 年到 1951 年,新中国不仅同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和巴基斯坦建立了外交关 系,而且同瑞典、丹麦、瑞士、芬兰四个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促成上述 外交成就的外交政策和方针是( ) A.“一边倒”意识形态外交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D.“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 39.1973 年 2 月,毛泽东会见基辛格时说:“我跟一个外国朋友说过,我说要搞一条横线, 就是纬度,美国、日本、中国、巴基斯坦、伊斯兰、土耳其、欧洲。”这是著名的“一条 线”外交战略,其提出的主要背景是( ) A.苏联成为中美共同对手 B.中美已抛弃意识形态分歧 C.美国丧失世界霸主地位 D.中美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 40.1979 年初,邓小平在美访问期间,会见了大多数美国内阁部长、议员、州长、市长, 以及企业、文化、教育、科技等各方面的重要人士。对媒体人士也来者不拒,对记者的 提问均予以答复。邓小平的这些做法旨在( ) A.传递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 B.表达对美国新闻自由的赞赏 C.宣传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 D.肯定美国现代化建设的成就 二、非选择题(第 41 题 13 分,第 42 题 15 分,第 43 题 12 分,共 40 分) 41.近代中国的通商口岸,起初多为列强强迫清政府所开,因此又被称为“条约口岸”,到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清王朝开始自开商埠,一种新型的通商口岸由此出现。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南京条约签订后,朝野上下对五口通商痛心疾首,认为……五口同开,必 将祸患中国更甚……李鸿章曾就《烟台条约》中“添开口岸”条款发表评论,认为中国已 经门户洞开,“即添数口,利弊各半”;“西洋各国到处准他人寄居贸易,而仍日益强盛, 可知其病不在添口,而在不能自强”。……甲午战败后,伍廷芳认为,中国不如主动打 开国门,像日本那样全境开放,无论大小各国皆于通商,……应是“利多弊少”。 ——申学锋 《中国近代对外开放史》 材料二 “……使皆由中国自辟商埠, 则此疆彼界虽欲尺寸侵越而不能。今通商之 地日益多,占地之谋日益甚,非自辟华市以清其限制,则官司隔膜无可稽查……大兴商 埠,则商贾通而民不为病,厘捐撤而国不患民贫。” ——维新志士陈炽《大兴商埠说》 材料三 1898 年 4 月,清总理衙门相继奏请开湖南岳州、福建三都澳、直隶秦皇岛 为通商口岸,均获得批准,这是中国第一批自开的商埠。同年 8 月,清廷又颁布“广开 口岸”上谕:“欧洲通例,凡通商口岸,各国均不得侵占。现当海禁洞开,强邻环伺,欲 图商务流通, 隐杜觊觎,惟有广开口岸之一法。 ……著沿江、沿海、 沿边各将军督 抚,迅就各省地方悉心筹度,如有形势扼要、商贾辐辏之区,可以推广口岸展拓商埠者, 即行咨商总理衙门办理。惟须详定节目,不准划作租界,以均利益而保事权。” ——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1)据材料一,指出国人对“通商开埠”认识的变化轨迹。(2 分) (2)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分析指出国人主张“自开商埠”的原因。(6 分) (3)据材料二、三,概括维新志士与清廷主张“自开商埠”的相同意图,并结合所学指出其 与“条约口岸”本质上有何不同? (3 分)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近代中国“自开商埠”的发展历程。(2 分) 42.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致力于科学传播,促进中国社会发展。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尽管师夷长技的主张遭到强烈反对, 但统治者面对着接踵而来、一次比一 次严重的内忧外患,为生存计还是不得不实践这一主张。首先从军事利器的引进仿制逐 渐推广深入到全面学习西方机器大工业所需的科学技术学理的层次和阶段。为了对抗顽 固派在基本理论问题上的挑战,终于结晶成“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高度概括的理论 模式。 ——雷颐《取静集》 材料二 泰西之强, 不在军兵炮械之来,而在其士人之学,新法之书。……其开智 学而穷物理也,穷物理而知化也,……今穷物理之本,制电、制雨、制冰、制水、制火, 皆可以人代天工,是操造化之权也。操造化之权者,宜其无于敌也。 夫中国今日不变法日新不可, 稍变而不尽变不可,尽变而不兴农、工、商、矿之学不 可,欲开农、工、商、矿之学,非令士人通物理不可。 ——摘编自康有为《日本书目志》 材料三 以人文思想为主的科学传播者,系统展示了科学精神对文化的巨大作用和 影响。通过彰显科学怀疑和批判的精神,新文化运动对传统采取 了激进的批判态度,“打 倒孔家店”一度成为激进的知识分子进行文化革新的口号。通过推崇理性和实证的精神, 新文化运动扫除了大量玄学迷信的鬼话,有力推进了民众心智的启蒙。而科学推崇说服 而非压服的精神, 又为国人解决政治中的分歧提供了一个范例,对中国民主进程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 ——张焱、 郝苑《科学精神的启蒙——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科学传播》 (1)据材料一,指出洋务派学习西方科技有何变化?直接目的是什么? (4 分) (2)据材料二,指出康有为对科技与变法关系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持这种观点 的原因。(5 分) (3)据材料三,指出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科学精神的内涵及其影响。(6 分) 43.阅读下表,回答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高考制度改革历程 1949 新中国成立后,各高校沿袭民国时期做法,实行单独招考 1952 全国高校基本参加全国统一招生考试,按照苏联模式进行联系调整,重工轻理, 取消部分学校政法、财经等人文 1966 取消高考制度,采取“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录取办法 1977 邓小平出任副总理,分管文教,恢复高考 1984 英语成为高考必考科目 1985 上海自主命题,这次改革有效促进了上海教育有质量的整体提升 1999 国家批准大学扩大招生规模,1999 年大学招生人数增长 47.4%,教育部开始推 行“3+X”科目考试方案,广东率先改革,2001 年大多数省市实行文科、理科综 合考试 2001 部分重点高校实行“自主招生”试点,至 2010 年有七十余所高效具有自主招生资 格 2017 上海浙江启动高考改革试点,打破文理分科,实行“3+3”选举科目采用“6 或 7 选 3”模式, 英语考试开始试行一年两考 高考制度是中国教育制度的关键环节,请根据表中信息,任选其中两个阶段概括高 考制度改革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12 分) 一、选择题 1-5 DBADD 6-10 ACBAC 11-15 DABCB 16-20 DCBDA 21-25 CCBBA 26-30 CBDCD 31-35 ADCDA 36-40 DDCAC 二、非选择题 41.(1)轨迹:从认为开埠对中国危害很大到开埠“利弊参半”,甚至“利多弊少”。(2 分) (2)原因:开埠通商客观上促进中国社会发展;受欧日因通商而强国的启发; 有识之士御 敌自强的愿望。(6 分) (3)相同意图:发展经济;抵御侵略(维护主权)。 不同:主权不同。 (3 分) (4)过程:从个人主张到政府决策;从初步设立到逐步推广。(2 分) 42.(1)变化:从引进仿制军事技术到全面学习科技知识。 目的:解决内忧外患。(4 分) (2)认识:要实行全面变法必须要学习西方科技。(2 分) 原因:民族危机加深,挽救民族危亡;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西方国家走向强盛的 成功经验。(3 分) (3)内涵:怀疑批判的精神;推崇理性实证的精神;推崇说服而非压服的精神。 影响:冲击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推动了民众的思想启蒙;推动了近代中国民主进程。 (6 分) 43.示例一: 1952 年统一招生考试;重工轻理;忽视人文 原因:国家加强对高等教育的领导和重视;一边倒政策下受苏联模式影响;工业化对工科 人才的需要。 示例二:1966 年取消高考制度;采取领导批准政审为主的录取办法 原因:文革以阶级斗争为纲;受左倾错误干扰;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知识无用论盛行、文 化发展倒退 示例三: 1977 年恢复高考制度 原因:粉碎四人帮,文革结束;邓小平全面整顿,号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文革人才断层, 社会呼吁 示例四: 80 年代以来英语成为必考科目 原因:改革开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需要;经济全球化发展; 示例五: 21 世纪以来,高考制度改革加快,出现自主招生、综合考试直至打破文理分 科的考试探索 原因: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需要;市场经济体制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改变应试教育弊端, 关注素质教育及学生综合能力发展;地区性教育资源差异明显。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