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江苏省苏州市新草桥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12月月考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江苏省苏州市新草桥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12月月考试题(解析版)

江苏省苏州市新草桥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12月月考试题 一、选择题 ‎1.宁波天一阁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私人藏书楼。1984年,离乡多年的世界船王包玉刚回到宁波访问,在天一阁看到了馆藏的《包氏家谱》,意外发现自己是包拯的第29代嫡孙。这段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古代的 A. 禅让制 B. 分封制 C. 宗法制 D. 郡县制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家谱是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根据所学,家谱是根据血缘关系编撰而成,体现的是中国的宗法制原则,故答案为C项。其他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 ‎2.《汉书·地理志》言:“秦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材料表明秦朝采取的措施是 A. 郡县制代替分封制 B. 实行郡国并行制 C. 推行三公九卿制 D. 推广行省制度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题干中“分天下为郡县”表明秦朝实行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故选A项。‎ ‎3.据《汉书》记载:“建元元年冬十月,诏丞相、御史……诸侯相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元光元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材料中的选官制度是 A. 世卿世禄制 B. 九品中正制 C. 察举制 D. 科举制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基本史实的再认和在现能力。依据“举贤良”“举孝、廉各一人”可判断该选官制度是察举制,故选C。‎ ‎4. 《明史·职官志》记载:“洪武九年,汰平章政事、参知政事。十三年正月,诛丞相胡惟庸,遂罢中书省。其官属尽革,惟存中书舍人。”明太祖这样做的直接目的是 A. 强化君主专制 B. 加强中央集权 C. 提高行政效率 D. 实现权力制衡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汰平章政事、参知政事”、“诛丞相胡惟庸,遂罢中书省”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明太祖朱元璋杀掉丞相胡惟庸,废除了丞相制度。这样做的直接目的是强化君主专制。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不正确。故本题正确答案选A。‎ ‎5. 新版《世界上下五千年》在描述近代欧美资产阶级革命运动时,对其中一次革命活动以“‘引进口’的国王”为题加以论述。这一历史事件最可能是 A. 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 B. 美国独立战争 C. 英国“光荣革命” D. 德意志帝国的统一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1688年,英国议会邀请詹姆士二世的女儿玛丽和她的丈夫荷兰执政威廉承袭英国王位,共同统治英国。这次不流血的政变,历史上称为“光荣革命”。因此选择C.‎ ‎6.翻开美国历史,包括克林顿在内,共有九位美国总统曾在美国国会被提案弹劾。其中包括泰勒.哈里森.克里夫兰.胡佛.杜鲁门.尼克松.里根.布什和克林顿,民主党和共和党领袖都未能幸免。它体现出了美国政体的哪一重要原则?‎ A. 中央集权 B. 责任内阁制 C. 分权制衡 D. 联邦制 ‎【答案】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政体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分权制衡,掌握行政大权的美国总统也要受制度的制约,充分体现了权力的分权制衡,故C项正确;AD项说的是加强中央的权力,材料无法体现;C项是英国政治的特点,材料也无法体现。‎ ‎7.作为台湾附属岛屿之一的钓鱼岛,历史上很早就属于中国管辖,这可见于中日史籍图志,中国对钓鱼岛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近代日本通过哪个不平等条约强行割占了钓鱼岛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辛丑条约》 D. 《马关条约》‎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强行割占了钓鱼岛,故D项正确;A项是英国割占香港岛,排除;B项是英国割占九龙司地方一区,排除;C项中没有割地的内容,排除。‎ ‎8.“……学子激扬焚佞府,群团奋起激街巷。众工人,上阵露锋芒,春雷响。……气轩昂,誓与列强争抗。抖数中华民众志,挫败掠者千夫莽。”这首诗词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 辛亥革命 B. 太平天国运动 C. 五四运动 D. 南昌起义 ‎【答案】C ‎【解析】根据“学子激扬焚佞府,群团奋起激街巷。众工人,上阵露锋芒”可知该历史事件的参与者有学生、群众和工人等,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应该是五四运动,故选C项;辛亥革命、太平天国运动和南昌起义与“学子激扬焚佞府”无关,排除ABD项。故选C。‎ ‎9.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这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下列关于中共‘一大’的叙述,符合实际的是 A. 确定党的中心工作是领导农民运动 B. 认识到建立革命武装的重要性 C. 决定进行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的北伐战争 D. 明确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是党的革命任务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共一大规定党的任务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阶级剥削,实现共产主义。故D项的表述正确;中共一大确定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故A项的表述错误;B项应为1927年八七会议的决议、C项发生在国民革命时期(1924—1927年),均晚于题目中的时间。故选D。‎ ‎10.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秋收时节暮云悉,霹雳一声暴动。”[引自毛泽东1927年作的一首诗]此诗赞颂的是 A. 上海工人起义 B. 南昌起义C. 湘赣边界秋收起义 D. 广州起义 ‎【答案】C ‎【解析】根据“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秋收时节暮云悉,霹雳一声暴动。”并结合时间信息,可得出这是秋收起义,故C项正确。‎ ‎11.在特定的历史阶段,脍炙人口的口号、标语往往有着巨大的政治感染力。下列口号、标语与解放战争时期相关的是 A.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B. 坚持抗战,反对妥协 C. 内惩国贼,外争国权 D. 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是解放时期的口号,故选D项;A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B是抗日战争时期,C是五四运动时期,均与题意不符,排除。故选D。‎ ‎12.1921年中共的诞生证明了中国革命的方向,在艰难曲折的革命斗争历程中,党逐步走向成熟。中共历史上的八七会议和遵义会议都 A. 及时作出了挽救党和革命的决定 B. 为长征的胜利创造了条件 C. 推动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壮大 D. 促成了团结抗日局面的实现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1921年中共的诞生指明了中国革命的方向,在艰难曲折的革命斗争历程中,党逐步走向成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八七会议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遵义会议纠正了博古等人的“左”倾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的军事主张,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两者的共性即是A项。‎ ‎13. 这是一组大型声乐套曲:“健儿巧渡金沙江。……铁索桥上显威风,……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此曲所咏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A. 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B. 党内“左”倾路线的错误指挥 C.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 D. 日本制造卢沟桥事变大举侵华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的叙述是长征,而引发长征的原因是党内“左”倾路线的错误指挥,所以B正确,C选项发生在1931年、D选项发生在1937年、A选项不是主要原因。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 ‎14. “在黄河两岸,游击兵团,野战兵团,星罗棋布,散布在敌人后面;在万山丛中,在青纱帐里,展开了英勇血战!”这是《黄河大合唱》中的一段朗诵词。它描述的主要是 A. 国民革命时期的北伐战争 B. 井冈山斗争时期红军的武装斗争 C.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的敌后抗日 D. 解放战争时期的淮海战役 ‎【答案】C ‎【解析】从材料反映的抗日地点和战斗的方式来看,应是中共领导的敌后战场的抗日活动,故答案为C项。其他三项从地理位置上看均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A、B、D项。‎ ‎15.如图是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某次战役的示意图。副团长谢晋元率四百多官兵,坚守苏州河北岸的四行仓库,孤军奋战四昼夜,歼敌二百多人。这场战役是 A. 太原会战 B. 徐州会战 C. 淞沪会战 D. 武汉会战 ‎【答案】C ‎【解析】根据图示内容可知反映的是上海地区,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应该是淞沪会战,故选C项;太原会战、徐州会战和武汉会战均不是在上海地区发生的,排除ABD项。故选C。‎ ‎16.美国记者史沫特莱曾对抗日战争中一场战役作这样报道:“整个华北地区,从晋北山区到东海岸,从南面的黄河到北面的长城,都成了战场……一百团人打击了敌人在华北的整个经济、交通线和封锁网,战斗是炽烈而无情的。”这场战役是 A. 百团大战 B. 淞沪会战 C. 太原会战 D. 徐州会战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史沫特莱所报道的为1940年发生的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故A项正确;B项,淞沪会战爆发于江苏上海地区,排除;C项,太原会战是中国第 2 战部队与日本华北方面军在山西省北部、东部和中部地区进行的大规模的战略性防御战役,排除;D项,徐州会战是抗日战争时期中日双方在以江苏省徐州为中心的津浦(天津至浦口)、陇海(宝鸡至连云港)铁路地区进行的一次大规模防御战役,排除。‎ ‎17.“1947年年中似乎标志着战争形势的一个转折点。……共产党军队的规模已稳步地扩大……共产党在1947年下半年发起了全面进攻。”下列属于这一“转折点”中具有深远意义的战略行动是 A. 挺进大别山 B. 平津战役 C. 淮海战役 D. 渡江战役 ‎【答案】A ‎【解析】‎ 此题考查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相关知识点。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在山东强渡黄河,直接插入敌人兵力空虚的大别山地区,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是这一“转折点”中具有深远意义的战略行动,故选A选项。B、C、D选项都处于战略反攻后期,故排除。‎ ‎18.《1871年公社史》写道:“在市政厅门前的中央搭了一个大讲台……兰维埃高声喊出:‘我以人民的名义宣告,公社成立了!’20万人出自内心地齐声高呼‘公社万岁!’”材料中的“公社”成立于 A. 希腊雅典 B. 法国巴黎 C. 俄国彼得格勒 D. 德国柏林 ‎【答案】B ‎【解析】‎ 由“《1871年公社史》”“我以人民的名义宣告,公社成立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事件对应的是法国的巴黎公社,故选B项;A项错误,雅典主要是城邦;C和D没有出现过公社。‎ ‎19.1917年,布尔什维克彼得格勒委员会向全体工人发出了“人人都起来斗争,人人都上街去”“彻底推翻沙皇专制政府”的口号。在这一口号的号召下,俄国 A. 掀起了二月革命 B. 爆发了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C. 发表了《四月提纲》‎ D. 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答案】A ‎【解析】‎ 材料中主要斗争的对象是“沙皇俄国的专制统治”,所以此次革命是推翻封建统治,因此是二月革命,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不具有概括性;C选项时间不对,此时二月革命还没有结束;D选项错误,这是十月革命的影响。‎ ‎20.刘少奇同志在一次大会的报告中指出:“从1953年起,我国已经按照社会主义的目标进入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时期,因此,我们有完全的必要在共同纲领的基础上前进一步,制定一个像现在向各位代表提出的这样的宪法,用法律的形式把我国过渡时期的总任务肯定下来。”制定“这样的宪法”的大会应该是 A. 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B.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D.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材料所给的时间信息可知,1953年左右召开的一次制宪会议,即为1954年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所以B项说法正确,ACD三项均与题干时间信息不符。‎ ‎21.周恩来说:“一个民族完全聚居在一个地方的比较少,甚至极少。历史的发展使中国各民族多数是杂居的,互相同化,互相影响。”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因素是 A. 杂居融合的现实国情 B. 民族团结与平等的历史传统 C. 民族共同繁荣的经济任务 D. 各民族反侵略的政治需要 ‎【答案】A ‎【解析】‎ 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和杂居融合的现实国情才是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原因,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由于我国国情所决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三大基本制度之一。故答案选A。BCD三项不符合题干的中心思想。‎ ‎22.1997年6月30日23点50分许,英国查尔斯王子在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上说,这一重要而特殊的仪式标志着香港在150多年英国统治之后,交还给中华人民共和国。7月1日零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在香港升起。这一仪式标志着 A. 英国殖民体系的崩溃 B. 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C. “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 D. 祖国统一大业的最终完成 ‎【答案】B ‎【解析】材料没有涉及英国的殖民体系的崩溃问题,排除A;1997年6月30日午夜至7月1日凌晨,中英两国政府在香港隆重举行了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宣告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B正确;1982年,邓小平首次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C错误;1997年,澳门还没回到祖国怀抱,台湾问题也没有解决,排除D。‎ ‎23.2015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谈到两岸关系时强调,“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地坚持共同政治基础”、“坚定不移为两岸同胞谋福祉”和“坚定不移携手民族复兴”。这里的政治基础是 A. “九二共识”的坚持 B. 海协会、海基会的沟通 C. 两岸“三通”的扩大 D. 政党之间的交流合作 ‎【答案】A ‎【解析】1992年,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海峡交流基金会在香港会谈中就“一个中国”问题及其内涵进行讨论所形成之认识,即“九二共识”。其核心内容与精神是“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成为两岸关系发展的政治基础。A正确;海协会、海基会的沟通是“九二共识”达成的前奏,B错误;两岸“三通”的扩大不符合材料中的政治基础的主题,C错误;九二共识不属于政党之间的合作,D错误。‎ ‎24.某西方学者说:“直到美国觉察欧洲普遍不满与苏联的影响日益扩大的危险同时出现时,它才被迫制定了‘马歇尔计划’,答应为大规模恢复‘自由世界’的工业提供巨额资金。”该学者认为“马歇尔计划”出台的目的是 A. 履行“北约”成员的义务 B. 缓和两大阵营的紧张局势 C. 对抗“华约”集团的冲击 D. 扶持西欧国家和遏制苏联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美国觉察欧洲普遍不满与苏联的影响日益扩大的危险同时出现时,它才被迫制定”可以看出该学者认为马歇尔计划出台的目的是扶持西欧和遏制苏联,故D项正确;ABC项不符合题意。‎ ‎25.《两霸争雄》一书中说:“两极格局解体不是大战的产物,是以和平方式进行的,世界主要力量之间将长期较量、斗争、妥协,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不会轻易退出历史舞台,……建立新格局的过程必然是新旧势力反复较量的过程。”这表明 A. 美国已失去超级大国地位 B. 新格局的形成具有长期性 C. 欧洲与日本联合对抗美国 D. 俄罗斯在较量中优势尽失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建立新格局的过程必然是新旧势力反复较量的过程”,可得出新格局的形成具有长期性,B项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 ‎26.地方行政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历史发展而不断变革完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后世对秦始皇的这一做法,大多盛赞不已……虽然秦代……仅仅持续了二世……但秦代所形成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及其所确定的以郡县制为表现形式的行政区划,却……为后世历代所遵奉……(西汉初年)刘邦采用的是……混合体。‎ ‎——李晓杰《体国经野:历史行政区划》‎ 材料二 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材料三 从秦到清,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态有过纷纭繁复的变化……这种因时而异的变化只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集权的功能罢了。因此尽管从表面上看,历代行政区域……废置纷繁,分合靡定,但无非皆就前代之制度沿革益损,而无根本性质的变动。‎ ‎——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后世对秦始皇在地方行政制度方面的哪一做法“盛赞不已”?概括这一做法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刘邦采用的“混合体”是什么?‎ ‎(2)据材料二,说明元行省制与秦地方行政制度之间的关系及行省制“优”在何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对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最大创举。‎ ‎(3)据材料三,你如何理解从秦朝到清朝地方行政制度“无根本性质的变动”?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中得到的基本认识。‎ ‎【答案】(1)做法:全面推行郡县制。影响: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一制度为后世所沿用。混合体:郡国并行制。‎ ‎(2)关系:行省制是郡县制的继承与发展(或较高级演化形态)。“优点”: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创举:开创省制(设立行省)。‎ ‎(3)理解:始终维护中央集权。认识:地方行政制度的调整关乎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主要调节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制度随社会发展需要而变化。‎ ‎【解析】(1)第一小问“做法”,依据材料一“其所确定的以郡县制为表现形式的行政区划”,可以得出全面推行郡县制;第二小问“影响”,依据材料一“但秦代所形成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为后世历代所遵奉”,可概括出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后世所沿用;第三小问“混合体”,依据所学,汉初仿秦实行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王,即实行郡国并行制。‎ ‎(2)第一小问“关系”,依据材料二“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可分析得出行省制是郡县制的继承与发展;第二小问“优”在何处,依据材料二“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可分析得出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第三小问“最大创举”,依据材料二“元行省制中央集权”“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结合所学分析得知,元朝开创省制。‎ ‎(3)第一小问“无根本性质的变动”,依据材料三“因时而异的变化只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集权的功能罢了”,可分析得知始终维护中央集权;第二小问“基本认识”,属于开放性问题,,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 ‎27.政治民主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近代以来,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12年春,孙中山代表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约法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 材料二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京隆重举行。‎ 大会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共同纲领”规定了国家性质、基本方针和政策,……确立了中国历史上一个新型国家的架构。 ——人教版高中教材《历史必修1》‎ 材料三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了哪些民主原则?这部约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什么性质的宪法性文献?有何进步意义?‎ ‎(2)据材料二、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是一部具有什么性质的文献?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于哪一年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 ‎(3)据材料二、三,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确立了哪三大政治制度?‎ ‎(4)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民主政治进程的认识。‎ ‎【答案】(1)主权在民(人民主权)民族平等、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 资产阶级性质。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2)临时宪法性质1954年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政治民主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基础 ‎【解析】(1)根据“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约法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可知体现了主权在民(人民主权)民族平等、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等原则。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该约法性质为资产阶级性质。其进步意义主要体现在反封建专制制度上。‎ ‎(2)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共同纲领”是一部临时宪法性质的宪法性文献。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于1954年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 ‎(3)综合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对中国民主政治进程的认识应该从政治民主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和依法治国的角度进行总结。‎ ‎28.在风云变幻的世界政治舞台上,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中美关系历尽风雨,曲折前进。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中国在建国初期所遇到的国际环境,一方面是社会主义国家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和善意,一方面是美国为首的反动势力的敌视和侵略。……新中国……作为一个新型的国家,要为抛弃旧中国的外交传统,建立新中国独立、自主、平等的对外关系而努力一 ‎——《中国外交史》‎ 材料二:当基辛格在中国执行第二次波罗行动时,联合国大会正在就接纳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成员国的问题进行表决。……早在8月,……我们支持“两个中国”的想法。……不过我早在春天就了解到,反对接纳北京的传统投票集团无可挽回地瓦解了……‎ ‎——《尼克松回忆录》‎ 材料三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新中国在建国初期所遇到的国际环境”反映了当时国际关系的突出特点,这个突出特点是什么?新中国“抛弃旧中国的外交传统”制定了怎样的外交方针(政策)?‎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反对接纳北京的传统投票集团无可挽回地瓦解了”的原因。‎ ‎(3)材料三周恩来总理与尼克松总统的“握手”对中美关系有何重要意义?此后我国外交取得重大突破,具体表现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美国对华政策的变化,并指出导致中美关系变化的决定性因素。‎ ‎【答案】(1)突出特点:两大阵营对峙。‎ 方针(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2)原因:中国国际地位的逐步提高;越来越多的国家支持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3)意义: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表现:中美建交;中日建交。‎ ‎(4)变化:由对抗到合作。‎ 因素:国家利益。‎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这个突出特点主要强调两极格局形成、两大阵营对峙即可。外交方针(政策)主要回答出独立自主和平外交即可。‎ ‎(2)“反对接纳北京的传统投票集团无可挽回地瓦解了”的原因主要从国内中国自身实力的增强以及国际上很多国家支持中国重返联合国,两个方面均要突出即可。‎ ‎(3)周恩来总理与尼克松总统的“握手”对中美关系的意义主要突出中美之间开始正常化即可。此后我国外交取得重大突破具体表现在两个事上,一是中日建交二是中美建交。‎ ‎(4)美国对华政策的变化主要突出从原来的敌视封锁威胁变成了关系正常化然后建交即可。导致中美关系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国家利益,这一问是基本常识。‎ ‎29.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伴随着各种政治力量的此消彼长、分化组合,世界形势呈现紧张与缓和、动荡与和平交替变换的局面。阅读下面材料:‎ 材料一 (1946年)丘吉尔提出“一个明确而实际得行动建议”,号召英、美结合特殊的“兄弟联盟”,共同垄断“制造原子弹的秘密”,“配备一支国际武装力量”,联合使用两国遍布全世界的海、空基地,在联合国机构之外联合起来对付俄国。‎ ‎——刘绪贻、杨生茂主编《美国通史》‎ 材料二 美国人正在丧失他们习惯于向世界发号施令的力量。……到70年代,美国的无所阻拦的威力已经受到一些限制。‎ ‎——【美】沃尔特·拉弗背《美苏冷战史话1945—14975》‎ 材料三 根据世界银行(2002年世界发展报告)提供的数据,2002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超过98828亿美元,占全球国民生产总值的31.54%。另据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发表的2008年年鉴显示,美国2007年军费开支创历史最高纪录,达到5468亿美元,占全球军费开支的45%。‎ 材料四 美国在冷战后无法建立一统天下的世界性帝国,而其存在本身又构成了其他各主要大国联合制衡的目标。‎ ‎——李鑫炜《体系、变革与全球化进程》‎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丘吉尔……号召英、美……联合起来对付俄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美国实施这一行动开始的标志是什么?在经济和军事方面它还分别采取了什么重大举措?‎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美国“威力”受到那些国际力量的限制?‎ ‎(3)根据材料三、四概括当今世界政治局的特点 ‎(4)上述材料反映出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怎样的变化趋势?‎ ‎【答案】(1)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冲突日益加剧。杜鲁门主义的出台经济上实施马歇尔计划;军事上成立“北约”。‎ ‎(2)苏联、欧共体、日本、不结盟运动、中国。‎ ‎(3)一超多强。‎ ‎(4)由美苏冷战两极对峙向多极化趋势转变。‎ ‎【解析】(1)根据“1946年”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丘吉尔……号召英、美……联合起来对付俄国”的根本原因是由于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冲突日益加剧。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美国实施这一行动的标志是杜鲁门主义的出台,在经济上采取的重大措施是马歇尔计划,军事上是组建北约。‎ ‎(2)根据“到70年代,美国的无所阻拦的威力已经受到一些限制”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当时美国受到苏联、欧共体、日本、不结盟运动和中国等势力的制约。‎ ‎(3)综合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特点是一超多强。‎ ‎(4)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趋势是从美苏冷战两极对峙项多极化趋势转变。‎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