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江西省南昌市八一中学、洪都中学高二10月联考历史试题(Word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江西省南昌市八一中学、洪都中学高二10月联考历史试题(Word版)

‎2018-2019学年江西省南昌市八一中学、洪都中学高二10月联考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100分钟; ‎ ‎ ‎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孔子教育思想中客观上与其维护原有统治秩序的政治主张相矛盾的是( )‎ A. 知之为知之 B. 因材施教 C. 学而不思则罔 D. 有教无类 ‎2.明清之际是一个“天崩地裂”的时代,“一些最敏锐的心灵”进行了一场痛定思痛的反思。下列哪项属于其反思后的主张(  )‎ A. “天人感应” B. “工、商皆民生之本” C. “存天理,灭人欲” D. “以法为本”、“法不阿贵”‎ ‎3.鲁迅说:“孔夫子之在中国,是权势者们捧起来的,是那些权势者或想做权势者们的圣人,和一般的民众并无什么关系。……孔子这人,其实是自从死了以后,也总是当着‘敲门砖’的差使的。”据此可知,鲁迅评价孔子的视角是( )‎ A. 孔子思想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B. 孔子思想有利于巩固统治 C. 孔子思想与民间信仰的结合 D. 孔子形象具有的多面色彩 ‎4. 东汉时期,士人尊儒成风,高门世族累世经学,而魏晋时“公卿士庶罕通经业”,曹魏皇族更对“孔子之术”进行毫不容情的质疑。该变化反映出( )‎ A 时代变迁影响价值观念选择 B. 正统思想随王朝兴替而变化 C. 佛道思想强烈冲击儒学地位 D. 门阀世族喜好决定世风转移 ‎5.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指出:“儒家思想基本上是重理性的,(它)反对任何迷信以至超自然的宗教。”对这句话中的“理性”的理解最贴切的是( )‎ A. 儒家关注人事人伦而敬远鬼神 B. 儒家崇尚理性而讲求民主民权 C. 儒家重视自然科学和自然规律 D. 儒家思想始终排斥佛教道教思想 ‎6.《荀子•君道篇第十二》中载:“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治之原也。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追矣;无君子,则法虽具,失先后之施。不能应事之变,足以乱矣。”在此,荀子强调的是(  )‎ A. 废除严苛的法律,由国君以德治国 B. 法律应当由品德高尚的君子制定 C. 执法者素质是有效实施法治的关键 D. 执法时应将君子与小人区别对待 ‎7.香港中文大学校长金耀基先生说:“自秦汉以来,虽有一副君主专制的骨架,但骨肉之间实含有浓厚的民本主义血脉,而因此民本主义血脉的周身流转,遂使君主专制的政治弊害得以减轻和苏解。”“民本主义血脉”能够得以“周身流转”,主要得益于( )‎ A. 士人群体都极力反对君主专制 B. “民贵君轻”理念的成功实践 C. 法家思想因违背潮流而被抛弃 D. 汉武帝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8. 中国古代儒学历经孔子儒学、董仲舒的新儒学和宋明理学三个主要阶段。这三个时期的儒学思想最大的共同特点是( )‎ A. 都被当时统治者所极力尊崇 B. 都体现了儒道佛思想的融合 C. 都宣扬了“君权神授”思想 D. 都要求建立有序的社会秩序 9.瑟·赖特说:佛教传入中国后,佛经译文遭改动,例如“丈夫供养妻子”变成了“丈夫支配妻子”、“妻子体贴丈夫”变成了“妻子敬其丈夫”。这种现象主要反映了( )‎ A. 传统文化遭遇冲击 B. 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 C. 外来文明汉化明显 D. 西学东渐进程加快 ‎10. 明清之际,产生了冲破传统儒学思想束缚的“异端”思想,其社会原因包括(  ) ①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及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②欧美民主、自由思想的传入 ③封建专制统治极端腐败                   ④市民阶层队伍的壮大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11. 李贽在《藏书》中既反对专权,又称颂“圣主”;既同情农民起义,又视起义为“盗贼”,其认识源于( )‎ A.阶级的局限性 B.个性的价值观 C.思想的矛盾性 D.主张的片面化 ‎12. 中国古代礼俗,官员遭父母丧应弃官家居,称“丁忧”.明清两代对官员“丁忧”之制执行非常严格,如果一个官员因为贪恋手中权力,父母死了隐匿不报,一旦被告发立刻削职为民,而且在士人阶层中成为人所不齿的败类.这一现象表明(  )‎ A. 西周形成的礼乐制度影响深远 B. 古代法制深受儒家伦理纲常的影响 C. 历代王朝都以孝廉为选官标准 D. 明清时期道德与法律开始融为一体 ‎13. “苏格拉底彻底改变了早期希腊思想家更多地关注宇宙本质的倾向,使哲学研究变得更有意义,他把哲学…根植在了人类的城市和家庭之中.”材料表明苏格拉底(  )‎ A. 对道德价值砚有较高追求 B. 提出理性高于一切的观点 C. 扩大了哲学研究的范围 D. 认为知识与美德同样重要 ‎14. 19世纪的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说“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比美国更好地运用18世纪哲学家在政治问题上的种种最大胆的学说。”托克维尔此处所说的“最大胆的学说”的提出者是(  ) ]‎ A.孟德斯鸠 B.康德 C.洛克 D.伏尔泰 ‎15. 观世音菩萨是中国佛教信仰中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一位女性,其画像端庄,没有妩媚、妖娆的性感;文艺复兴时期的圣母玛利亚形象仁慈,有着丰满妇女的皮肤和体型。这说明( )‎ A.人文主义精神表现形式多样 B.东西方绘画都注重表现女性 C.宗教信仰差异决定艺术风格 D.不同文化背景导致艺术审美差异 ‎16. 某一运动的历史影响,恩格斯评论道:“思维着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从今以后,迷信、偏私、特权和压迫,必将为永恒的真理,为永恒的正义,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排挤。”这一运动是(  )‎ A. 文艺复兴运动 B. 宗教改革运动 C. 启蒙运动 D. 社会主义运动 ‎17. 宗教改革早期,路德不赞成在学校中教授德语。但此后,他一改原有的主张,积极推行用德语传教,并亲自把《圣经》翻译成德文。这一变化( )‎ A. 彰显反专制和求民主的时代精神 B. 激起德意志民族反天主教会风潮 C. 否定《圣经》地位和上帝的存在 D. 消除教会神权对世俗领域的禁锢 ‎18. 韩非子“以法为本”中的“法”与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中的“法”对君权的作用(  )‎ A. 完全一致 B. 大同小异 C. 正好相反 D. 互为补充 ‎19. 有人说,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只是刚刚撕开了套在人类身上的“笼子”;启蒙运动在进一步撕裂套在人类身上“笼子”的同时,把统治者关进了“笼子”。据此可知,启蒙运动的进一步发展主要体现在( )‎ A. 反对封建专制制度  B. 批判宗教神学 C. 提出民主制度的构想  D. 促进思想解放 ‎20.“一个君主的臣民不得到君主的允许,便不能抛弃君主政体,返回乌合之众的混乱状态,也不能将他们自己的人格从承担者身上转移到另一个人或集体身上。”持以上观点的思想家是( )‎ A.洛克 B.霍布斯 C.伏尔泰 D.孟德斯鸠 ‎21. 许仙与白蛇的故事,最早见于唐人小说《白蛇记》。经宋话本的发展,到明末时,不仅内容与唐宋传奇有本质的差异(由神怪故事变为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婚恋自由的故事),而且主人公身份也由仕宦子弟,一变而为“生药铺主管”了。这种变化可以反映出(  )‎ A. 封建制度日益衰落 B. 社会风气渐趋败坏 ‎ C. 市民价值观念变化 D. 社会主流思想改变 ‎22.“中国古代文明灿烂之花没有在中国结果,相反却在欧洲结出了划时代意义的果实。”文中在欧洲结出了划时代意义的果实主要是指( )‎ A.中国的四大发明推动了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 ‎ B.中国四大发明推动了欧洲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 C.中国四大发明传入欧洲,标志着欧洲近代化的开端 D.中国的古代发明是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的主要原因 ‎23. 16世纪至17世纪中叶中西科技成就简表 时间 欧洲 时间 中国 ‎16世纪 哥白尼太阳中心说 明中期 李时珍《本草纲目》‎ ‎17世纪 伽利略天文塑远镜、哈维血液循环学 说、波义耳近代化学、笛卡尔解析几 何、牛顿力学体系 明后期 徐光启《农政全书》 徐霞客《徐霞客游记》 朱应星《天工开物》‎ 据材料可知(  )‎ A. 都在科学领域具有突破性 B. 东西方社会发展趋势不同 C. “西学东渐”历程开启 D. 宗教信仰影响科技的发展 ‎24. 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中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尤为突出,而科学理论方面的成就却较少。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 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农耕经济的需要 B. 封建统治者不重视科学理论研究 C. 中国科学家不注重理论研究 D. 科举考试只考儒家学说 ‎25. “牛顿的发现,给人类带来从未有过的自信。曾经匍匐在上帝脚下的人类终于大胆地抬起头来,开始用自己理性的眼光打量世界。”这说明牛顿的发现( )‎ A. 推动了天文学的发展           B. 使人类开始关注现实世界 C. 促进了人类的思想解放          D. 使人类彻底摆脱了神学的影响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题20分,第27题18分,第28题12分,共50分。)‎ ‎26.(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一  唐宋可以说是中国文化复兴的时期。韩愈及其以后的一代又一代儒家学者提倡回归经典。中国的古典并没有丧失,只是经历了继韩愈之后二程兄弟的重新检讨,展现了“新”的特征。从丝绸之路传入的西方影响,包括基督教、佛教、摩尼教,分别在中国扎根。唐宋时代,外来的文化力量非常强大,契丹、女真、蒙古以及中亚等外族进入中国,使中国不再是单纯的华夏民族。中国文化接受了外来的刺激,也吸收了许多外来的文化。在此基础上,韩愈、柳宗元、李翱的工作,终于引发了后来理学、新理学和禅宗的活跃气象。‎ 材料二  1096年,欧洲第一次十字军东征发动,通过东征,欧洲人发现在教会垄断的文化圈外,还有许多不同的思想观念。特别是他们发现古希腊留下来的文化遗产都被教会一手遮天,不为欧洲一般人所知。东征带回的许多古希腊文典籍,由教会外学者翻译为拉丁文,这就开启了文艺复兴的契机,让欧洲人可以重新检视其文化遗产。欧洲人也经由东征,发现了遥远的中国文化和印度文化,接触到了新的事物。文艺复兴的意义在于欧洲人重新发现过去、并开始认识远方的人类文明,他们扩大了视野,不再甘于只接受独断的基督教文化。他们重新认识古典,并且设法将古典文化和基督教文化作一番融合。‎ ‎                        一一以上材料摘编自许倬云《中西文明的对照》‎ ‎ (1) 根据所学知识,对材料一中“ ”处的文字用史实进行解释。(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阐述唐宋文化复兴和西方文艺复兴的背景。(8分)‎ ‎ (3)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宋文化复兴和西方文艺复兴的相似之处(4分)。西方文艺复兴的实质是什么(2分)?材料二中的文艺复兴代表批判神学,却又选择将古典文化与基督教文化融合,这说明了什么(4分)。‎ ‎27.(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   淮南王赋八十二篇……淮南王群臣赋四十四篇……上(汉武帝)所自造赋二篇……阳成侯刘德赋九篇…… 太子(刘奭,汉宣帝之子)喜(王)褒所为《甘泉》及《洞箫》颂(赋名),令后宫贵人左右皆诵读之。 《汉书》 ‎ 左苍梧,右西极;丹水更其南,紫渊径其北。终始灞浐,出入泾渭;酆镐潦潏,纡馀委蛇,经营乎其内。荡荡乎八川分流,相背而异态。东西南北,驰骛往来,出乎椒丘之阙,行乎洲淤之浦,经乎桂林之中,过乎泱漭之野。汩乎混流,顺阿而下,赴隘狭之口,触穹石,激堆埼,沸乎暴怒,汹涌澎湃。‎ ‎《上林赋》‎ 材料二 北宋的都城汴京、南宋的都城临安等都是人口超过十万的大城市……“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序》)”,民间的娱乐场所也需要大量的歌词,士大夫的词作便通过各种途径流传于民间。……“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 摘编自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材料三 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小说演义之书……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 ‎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文化现象?(2分)品读《上林赋》,感受赋的特点,说明汉赋是在怎样的时代下产生的?(2分) ‎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词兴盛的主要原因(6分)。 ‎ ‎(3) 据材料三,概括明清小说流传的特点(4分)。 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文学流传的趋势(2分)。对此你有何认识(2分)? 28.(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社会转型是一种社会质变,指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发生整体性的变革,包括社会的政治结构、经济结构和思想文化的变迁,15-16世纪是一个公认的西方历史分水岭 “社会转型期”,它标志着中世纪与近代之间的分界。但有学者却认为这一时期理性精神仍然受到压抑,西欧人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西欧社会真正的变化是从17世纪才开始的,到了18世纪中叶以后,一个全新意义上的近代西方社会才真正产生。因此,西方中世纪和近代的真正分水岭,严格来说不应该放在15-16世纪,而应该放在17-18世纪。 赵林《赵林谈文明冲突与文化演进》‎ 选择材料中的一种观点,从社会转型角度运用史实多方面地论证你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实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高二历史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DBBAA CDDCB ABCAD CBCCB CBBAC 二、材料分析题 ‎26. (1)北宋儒学者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更加强调伦理道德,进一步佛道化、思辨化,为封建专制统治辩护。(答出理学的相关特点即可,2分)‎ ‎(2)唐宋文化复兴:中外及各民族之间文化交流频繁;经济繁荣;文化政策开明;科举推动文化教育发展。(任答两点4分) ‎ 西方文艺复兴:十字军东征客观上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形成中的资产阶级要求反对宗教神学价值观,解放思想。(任答两点4分)‎ ‎(3)相似:以传统文化为基础;外来文化的影响:社会发展的要求。(任答两点,4分)‎ 实质:借古代文化之名宣传资产阶级新文化(2分)‎ 说明:资本主义萌芽时代,新兴资产阶级力量弱小,人文主义者乐于接受教皇和教会的豢养,对教会势力抱和解的态度,不愿走上宗教改革的道路。(4分)‎ ‎27.(1)现象:赋成为汉代代表性文体;受到上层贵族(王室)的喜爱。(答到一点即可,2分)‎ 时代:政治统一,经济恢复发展。 (提到“大一统”即可,2分) (2)原因:都市(城市)的繁荣;商业的发展;市民数量的增加(或民间娱乐的需要);词更适应市井生活的需要。(任答三点,6分) (3)特点:被社会各阶层所接受(读者群包括了社会各阶层);影响力超过儒释道三教。(4分)‎ 趋势:逐渐世俗化、通俗化。(2分)‎ 认识:文学体裁要适应社会大众的需要;一定时期的文学艺术都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言之有理即可,2分)‎ ‎28. 观点一:15—16世纪是西方中世纪与近代之间的分界。(从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论证,观点3分,论证9分。)‎ 在15—16世纪以前,西欧经历了一千年之久的黑暗、愚昧和落后的中世纪;到了15—‎ ‎16世纪,西欧在思想文化领域发生了两场重要的运动: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文艺复兴运动是资产阶级文化兴起,宗教改革运动是资产阶级在宗教领域中的反封建斗争,它们弘扬了人文主义;在经济领域,15世纪前后发生了新航路开辟,促进资本主义市场雏形出现;在政治领域,王权正在加强,民族国家正在形成,资本主义统一市场正在建立。总之,15—16世纪西欧社会发生转型,一个崭新的社会形态已经出现。‎ 观点二:17—18世纪才是西方中世纪和近代的真正分水岭。‎ 社会的转型并非通过一、两场运动就可以实现的。思想上,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虽然弘扬了人文主义,但理性精神却仍然受到压抑,只有在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中,启蒙思想家们猛烈批判封建等级和宗教神权思想,构想了资产阶级的“理性王国”,西欧人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才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经济上,新航路开辟只是形成世界市场的雏形,只有到17世纪,随着殖民扩张加剧,世界市场才得以拓展。紧接着英国开展工业革命,展示了新型生产力的巨大能量;政治上,英美两国开展了资产阶级革命,率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实践了近代民主与法律。总之,17—18世纪西欧社会发生了巨变,近代文明到来。‎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