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课时
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1.(2016·福建学业水平测试)中国的服饰文化源远流长,展现了时代特有的精神风貌。右图服饰的特点是( ) A.等级分明 B.坚持传统 C.全盘西化 D.中西合璧 中山装 答案 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结合中西样式设计了中山装,故D项正确。 2.(2017·山西学业水平测试)据《上海研究资料》记载,有个小东门岗警,将发辫盘于帽内,被商团窥出了破绽,逼令该巡士将制帽除去,于是真相毕露,看众大哗,揪住其油发大辫,要带他剪去。这种场景最早可能发生在( ) A.鸦片战争期间 B.辛亥革命以后 C.日本侵华期间 D.新中国成立后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描述可知是辛亥革命以后的“断发易服”,故B项正确。 3.受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19世纪60年代后一些有识之士,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最先提出这些主张的是( ) A.资产阶级维新派 B.资产阶级革命派 C.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 D.走上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的新青年 答案 A 解析 19世纪60年代之后,首先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的是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 4.戊戌变法时,社会上流传着一首打油诗说:“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裳。脚跟形式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对该诗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5 ①诗中涉及服饰改革和不缠足两种社会现象 ②当时,不缠足运动推广普及很快 A.①②都正确 B.①②都不正确 C.①正确,②不正确 D.①不正确,②正确 答案 C 解析 戊戌变法时不缠足运动轰轰烈烈开展起来,但由于受封建陋习的影响由来已久,广大农村缠足依然相沿成习,故②不正确。 5.(2016·浙江4月学考)从甲图到乙图的历史变迁,反映了( ) 甲图 清末婚嫁 乙图 民国婚照 A.男女日常服饰的逐渐变化 B.先进习俗已取代落后习俗 C.近代婚姻礼俗的删繁就简 D.婚姻自主观念的普遍流行 答案 C 解析 从甲图到乙图反映的是明媒正娶、媒妁之言的旧式婚礼向简洁的新式婚礼转变,故C项正确。 6.“男女平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上述材料反映了( ) A.洋务运动中的新气象 B.戊戌变法产生的社会变化 C.民国初年社会的风貌 D.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新变化 答案 C 解析 从题目中的“男女平权”“阴阳合历”可知当时开始使用公历,这符合辛亥革命后的史实,故C项正确。 7.19世纪70年代初,有人作诗云:“见闻历历备于此,读之可惊复可喜。费去十文买一纸,博古通今从此始。”诗中所提到的“纸”是( ) A.传单 B.信件 5 C.报纸 D.电报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信息“见闻历历备于此”“费去十文买一纸”可以判断诗中所提到的“纸”为报纸。 8.下表是1895~1897年间创办的中文报刊统计表,可能对表中反映的变化产生影响的因素有( ) 年份 当年创刊总数 其中中国人自办报刊 1895 7 3 1896 11 7 1897 49 45 ①民族危机加剧刺激国人办报热情 ②维新派把创办报刊作为宣传维新思想的重要手段 ③外国在华办报数量迅速增长 ④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进了变法的实现 A.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 D.①②④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的表格是反映中国人办报数量迅速增长而非外国在华办报数量迅速增长,材料是考查中国人办报数量迅速增长的原因而非中国人办报数量迅速增长的影响,而“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进了变法的实现”属于中国人办报数量迅速增长的影响,所以本题含③④的选项均是错误的。 9.(2016·甘肃学业水平考试)报纸具有新闻报道、信息传递、知识传播、舆论宣传等功能,对社会发展和政治变革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下列报刊中属于共产党创办的是( ) A.《万国公报》 B.《民报》 C.《中央日报》 D.《新华日报》 答案 D 解析 注意材料关键信息“共产党创办”,故D项正确。 10.1909年初,《大公报》上的一篇文章称“第一是开眼界,可以当作游历,看看欧美各国的风土人情——真如身临其境,亲眼得见一样”。当时这种使人们“开眼界”的大众传媒是( ) A.电视 B.广播 C.电影 D.互联网 答案 C 解析 19世纪末期电影产生,20世纪初电影在中国诞生,可以产生如题干所述的现象,故C项正确。 5 [能力提升] 11.(2017·沧州检测)民国初年,参议院公布的男女礼服分为中西两类,中式即长袍马褂。民间衣着更为自由,上海《申报》称:帝制取消后,“人士趋改洋服洋帽,其为数不知凡几”。由此可知民国初年( ) A.服饰文化颠覆了传统 B.崇洋媚外之风开始盛行 C.民众普遍接受西式服饰 D.服饰变革带有时代色彩 答案 D 解析 “民国初年,参议院公布的男女礼服分为中西两类,中式即长袍马褂。民间衣着更为自由”表明服饰的变化受时代的影响,故D项正确。 12.(2017·杭州质检)谭嗣同曾说:“本非两厢情愿,而强合漠不相关之人,絷之终身,以为夫妇,夫果何恃以伸其偏权而相苦哉?实亦三纲之说苦之也。”其意为( ) A.强化三纲五常 B.否定孔子权威 C.主张婚姻自主 D.倡导新文化运动 答案 C 解析 谭嗣同认为男女婚姻应该是两厢情愿,但是现实情况却往往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种现象是由于三纲五常的思想对人们的束缚,材料反映了谭嗣同主张婚姻自主的主张,故C项正确。 13.据地方志记载,民国时期某城市“旧式婚姻居十之七八,新式者不过十之二三”。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 A.旧式婚礼因为简便节约更为流行 B.城市尚且如此守旧,更不要说乡村 C.婚姻习俗的新旧变迁有一个过程 D.传统的婚姻观念仍为多数人所坚持 答案 A 解析 从材料来看,旧式婚姻占多数,新式婚姻占少数,这体现了传统的婚姻观念仍为多数人所坚持,也体现了婚姻习俗的变迁有一个过程,C、D两项理解正确;从材料信息可推断B项理解正确。 14.1912年秋天,一位年轻人怅然若失地在其照片的背面留下题识:“壬子秋八月,将欲剪发(辫),故用大镜照后影,以留纪念。八月初三日即新历九月十三日拍于劝业场楼之丽芙照像馆。”这实质上反映了( ) A.剪辫易服难以推广 B.变革心态新旧杂陈 C.传统精华悉心保留 D.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体现剪辫心态,未体现“剪辫易服难以推广”,故A项错误;材料中“将欲剪发(辫),故用大镜照后影,以留纪念”,说明国人变革心态比较矛盾,故B项正确。 5 15.1907年,革命家秋瑾被清政府杀害,在当时中国舆论中心的上海,几乎没有一家报纸不发出哀惋和抗争之声,仅《申报》第八天就刊出秋瑾诗六首,有关秋瑾的文字达三万多字,广大人民进一步认清了政府的反动本质。这一现象表明( ) A.广大人民肯定了报纸的教化功能 B.报纸宣传成为社会变革的推动力 C.清政府积极推动近代报刊业发展 D.报纸舆论受到专制政府的严格控制 答案 B 解析 广大人民进一步认清了政府的反动本质正是通过报纸宣传这个手段,所以这一现象表明报纸宣传是社会变革的推动力;其他几个选项均是对材料的误解、曲解。 16.服装是一种记忆,也是一种“语言”,它的变化记录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变迁。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上元元年,高宗又“敕文武官三品以上服紫,金玉带;四品深绯,五品浅绯,并金带;六品深绿,七品浅绿,并银带;八品深青,九品浅青,石带;庶人服黄,铜铁带”。 ——《新唐书·车服志》 材料二 在各个通商口岸城市,衣着华丽、不循规制者大有人在……新式学堂里生动活泼的学生装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新式军队也一改过去兵勇时代邋遢的形象,呢制军装映衬出军人威武的英姿;民国以后……衣饰上的平等观念更是得到了法律上的确认。 ——苏文生、赵爽《西风东渐——衣食住行的近代变迁》 材料三 19世纪的后三十年西方女性裙子的重心移向后臀,并用堆积的大蝴蝶结和褶裥来增加后部的丰满感,上体的造型则是突出胸部的丰满。……塑造出的是既窈窕又丰满、既迷人又端庄的西方美女形象。——张乃仁、杨蔼琪著译《外国服装艺术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服饰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种特点的原因。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的服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依据材料二分析形成这种变化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三,概括19世纪后期西方女性着装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答案 (1)特点:具有严格的等级规范。 原因:宗法等级观念的影响;君主专制制度;小农经济占据统治地位。 (2)变化:突破等级观念;个性鲜明;职业特点突出;服饰平等得到法律保障。 原因:通商口岸的开放;近代教育的发展;新式军队的建立;中华民国的建立;西学东渐等。 (3)特点:注重个性;崇尚美感等。 原因:工业革命影响;民主政体的确立与完善;思想解放运动(启蒙运动或人文主义等);女权运动兴起(妇女在生产生活中地位的提高)等。 5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