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2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北京市丰台区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B卷)试题 Word版含解析
丰台区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联考 高一历史(B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60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40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 1.考古专家对某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存研究后,认为当时阶级分化明显。下列能够为此结论提供证据的考古发现是 A. 农作物和牲畜遗骸 B. 比较大的氏族公共活动场所 C. 制陶场和公共墓地 D. 墓葬大小和随葬品差异悬殊 【答案】D 【解析】 【详解】墓葬大小和随葬品差异悬殊,说明出现贫富不均的社会现象,反映当时阶级分化明显,故D正确;ABC无法阶级分化明显,排除。 2.“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聪明睿知,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此诗是纪念谁的碑文( ) A. 大禹 B. 黄帝 C. 蚩尤 D. 女娲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赫赫始祖”,结合所学可知,黄帝是华夏民族的祖先,故B正确;ACD均不符合“赫赫始祖”,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赫赫始祖”,联系所学黄帝是华夏民族的祖先分析解答。 3.下面图片中的文字发现于1899年,这些文字对于我们了解下列哪一时期历史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A. 夏朝 B. 商朝 C. 战国 D. 秦国 【答案】B 【解析】 【详解】图片中的文字是甲骨文,是了解商朝历史的重要史料,故B正确;甲骨文是商朝的文字,不是了解夏朝的重要史料,排除A;甲骨文是商朝的文字,甲骨文不可能记述战国、秦朝的历史,排除CD。 4.甲骨文中的“封”字写作 ,“邦”字写作,意为植树 为帜,划定疆界。该文字反映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 A. 禅让制 B. 内外服制 C. 分封制 D. 郡县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封”“邦”“意为植树为帜,划定疆界”,结合所学可知,封邦建国的制度是分封制,故C正确;材料信息与禅让制、内外服制、郡县制无关,排除ABD。 5.商周时期主要的农业生产工具是 A. 木、石、骨等材质的耒、耜 B. 青铜材质的耒、耜 C. 青铜、铁材质的耒、耜 D. 铁、钢材质的犁、锄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商周时期主要的农业生产工具是木、石、骨等材质的耒、耜,故A正确;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是礼器,BC错误;春秋战国出现铁农具,D错误。 6.《左传》记载:“(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周)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王(周王)中肩。”这一事件反映出的时代特征是 A. 民族交融 B. 学术下移 C. 王室衰微 D. 诸侯争霸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的事件是周郑交恶,体现了周王室衰微,分封制被破坏,故C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民族融合、学术下移、诸侯争霸,排除ABD。 7.下列各图是考古发掘出的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些铁器,据此可以推断 A. 铁农具和牛耕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 B. 铁农具取代了青铜农具在农业中的地位 C. 战国时期的农具种类比春秋时期更多样 D. 战国时期的冶铁技术达到了古代的顶峰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口犁、穿有鼻环的牛尊,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铁农具和牛耕,故A正确;材料无法体现铁农具取代了青铜农具,排除B;材料没有战国时期的农具种类和春秋时期进行比较,无法得出战国时期的农具种类比春秋时期更多样,排除C;材料信息也不能体现战国的冶铁技术水平,排除D。 【详解】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些铁器”,联系所学春秋战国出现铁犁牛耕的史实分析解答。 8.商鞅变法的措施中,遭到秦国守旧贵族极力反对的一项是 A. 土地私有 B. 建立县制 C. 鼓励生产 D. 奖励军功 【答案】D 【解析】 【详解】商鞅变法实行奖励军功,损害了秦国守旧贵族的利益,故遭到他们极力反对,故D正确;ABC与守旧贵族的利益联系不大,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守旧贵族极力反对”,联系所学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影响分析解答。 9.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有 ①“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 ②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 ③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④士受到统治者的重用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孔子首创私学,“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①正确;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士受到统治者的重用,②④正确; ①②④正确,故选D;西汉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③错误,排除ABC。 10.下列属于墨子思想主张是 A. “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 B. “兼爱”、“非攻”、“尚贤” C. “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 D. “仁者爱人”、“为政以德” 【答案】B 【解析】 【详解】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故B正确;A是老子的思想,C是孟子的思想,D是孔子的思想,ACD不符合题意,排除。 11.唐朝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中写道:“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服章之美,谓之华。”这说明春秋时期 A. 各诸侯国臣服于夏的统治 B. 各民族都推崇华夏文明 C. 该时期少数民族势力增强 D. 华夏认同观念初步形成 【答案】D 【解析】 【详解】《春秋左传正义》中“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服章之美,谓之华。”可知,春秋时期形成华夏认同观念,故D正确;AC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信息不能体现“各民族”,排除B。 12.下图中的四个数字分别代表中国古代的重要都城,其中发生在①处的历史事件是 A. 赢政创立皇帝制度 B. 元世祖设置中书省 C 明太祖废除丞相制 D. 雍正帝设立军机处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是秦朝的都城咸阳,秦王在此创立了皇帝制度,故A正确;③是元朝都城大都,今北京,元世祖在此设置中书省,排除B;④是杭州,明太祖在南京废除丞相制,排除C;雍正帝在北京设立军机处,③是北京,不符合题意,排除D。 13. 清代史学家赵翼据西汉初“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无赖之徒”的现象,认为“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下列主张体现了这种“大变局”的是 ( ) A. 废除苛政,休养生息 B.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 王候将相,宁有种乎 D.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答案】C 【解析】 题中材料主要强调西汉初君臣的出身,与西汉初的经济政策调整无关,排除A项;B项是汉武帝时期文化政策,不选;D项是秦朝在文化方面的统一措施之一,不选。 14.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下列字体按出现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 楷书→篆书→隶书 B. 隶书→篆书→楷书 C. 篆书→隶书→楷书 D. 篆书→楷书→隶书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周朝出现篆书,秦朝末年出现隶书,汉朝出现楷书,故汉字演变的顺序是篆书→隶书→楷书,故C正确;周朝出现篆书,汉朝出现楷书,故A错误;秦朝末年出现隶书,周朝出现篆书,故B错误;周朝出现篆书,秦朝末年出现隶书,汉朝出现楷书,故D错误。 15.下表是相关史书关于儒家学者籍贯分布的记载,据此能够得出的结论是 A. 齐鲁地区儒学的衰落 B. 儒家思想在各地传播 C. 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 D. 中央集权的空前强大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后汉书》中儒学学者籍贯是齐鲁地区的比例下降,籍贯是其他地区的比例高达63.64%,说明儒家思想在全国各地传播,故B正确;材料反映儒家思想在全国各地传播,并非齐鲁地区儒学的衰落,排除A;《汉书》《后汉书》记载两汉的历史,西汉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两汉时期儒家思想是正统思想,C错误;材料不能体现中央集权问题,排除D。 16.下图为我国某一历史阶段的朝代更迭示意图。其中①②③分别代表的朝代是 A. 西晋、北周、北魏 B. 西晋、北魏、北周 C. 北魏、西晋、北周 D. 北魏、北周、西晋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西晋统一了三国魏蜀吴,①是西晋,北魏结束了北方十六国分裂局面,②是北魏,北周灭了北齐,后周外戚杨坚建立隋,统一了全国,③是北周,故B正确;ACD不符合题意,排除。 17.3-6世纪被称为汉唐盛世之间动荡复杂而又充满机遇的过渡期。下列曾出现于东晋的历史现象是 A. 实现了短暂的统一 B. 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C. 南方经济超越北方 D. 高门士族执掌朝政 【答案】D 【解析】 【详解】东晋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高门士族垄断重要官职,执掌朝政,故D正确;东晋是南方的政权,北方还有与东晋并列的十六国,故A错误;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故B错误;南宋经济重心完成南移,南方经济超越北方,C错误。 18.下列关于北魏统一北方影响分析正确的是 ①结束了北方地区长期战乱的局面 ②为生产的发展提供了相对安定的环境 ③削弱了北方世家大族的社会地位 ④为各民族的交融创造了有利条件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北方地区长期战乱的局面,为生产的发展提供了相对安定的环境,促进了民族融合,①②④正确,故选B;北魏实行门阀制度,世家大族垄断重要官职,③错误,排除ACD。 19.有学者认为,汉代结束后,经过数百年的时间,中国南北的物产和人力资源的配置由东西整合转向南北整合。以下为其提供便利的工程是 A. 都江堰 B. 灵渠 C. 驰道 D. 大运河 【答案】D 【解析】 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交通和交流,巩固了中央政府对全国的统治;加强了江南地区的经济建设;促进了文化交融,特别是中原文化南方文化相融合;方便了南粮北运。因此,大运河的开通实现了中国南北的物产和人力资源的配置由东西整合转向南北整合,故答案为D项。都江堰的修建推动了四川成都平原地区的经济发展,排除A项;灵渠沟通了湘江、漓江,为秦王朝统一岭南提供了重要的保证,排除B项;秦朝驰道的修建,对于陆路交通的发达,促进经济文化的交流具有重大的意义,排除C项。 20.关于隋唐太原留守李渊起兵反隋一事,文献中有不同记载。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旧唐书·高祖本纪》 617年,李世民与晋阳令刘文静首谋,刘劝李举义兵 《旧唐书·宇文士及传》 613年,李渊与人“夜中密论时事” 《旧唐书·夏侯端传》 616年,夏侯端以天象异常劝李渊“早为计”,李渊听后“深然其言” A. 李世民劝李渊起兵反隋,这个说法最为可信 B. 李渊早有起兵反隋之意,这个说法最为可信 C. 《旧唐书》所记载的内容相互矛盾,需进一步考证 D. 《旧唐书》作者与李渊不是同一时代,所记载内容绝对不可信 【答案】C 【解析】 【详解】《旧唐书·高祖本纪》记载晋阳令刘文静劝说李世民起兵反隋,《旧唐书·宇文士及传》、《旧唐书·夏侯端传》记载李渊密谋起兵反隋,《旧唐书》所记载的内容相互矛盾,需进一步考证,AB说法都不能体现其真实性,故C正确,AB错误;D表述太绝对,错误。 21. 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 A. 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B. 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C. 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D. 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 【答案】B 【解析】 题中,唐高宗时宰相资历门槛更低、数量更多,这是弱化相权、强化君权的反映。 22.唐朝曾经强盛一时,8世纪中期之后开始出现衰落的迹象。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是 A. 农民起义 B. 武则天当政 C. 唐玄宗即位 D. 安史之乱 【答案】D 【解析】 【详解】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故D正确;A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联系所学安史之乱的影响分析解答。 23.《古今画鉴》在描述下图时写道:“太宗坐步辇上……曲眉丰颊,神采如生……后有赞普使者,服小团华衣,及一从者。”该图所反映的相关历史事件是 A. 唐王朝与吐蕃和亲 B. 唐太宗大破东突厥 C. 新罗使者来唐朝见 D. 唐太宗被尊为“天可汗”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太宗坐步辇上……后有赞普使者”,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和亲,故A正确;图片与突厥、新罗无关,排除BC;北方少数民族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不符合题意,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太宗坐步辇上……后有赞普使者”,联系所学文成公主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和亲的史实分析解答。 24.唐代节度使冯宿曾奏请朝廷:“剑南两川及淮南道,皆以版印历日(日历)鬻于市。每岁司天台未奏颁下新历,其印历已满天下,有乖(违背)敬授之道。”结合所学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有( ) ①雕版印刷术在民间流行 ②活字印刷提高印制效率 ③民间私印有损朝廷权威 ④私营商业活动比较活跃。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C 【解析】 【分析】 此题可用排除法。题干中的时间是“唐代”。活字印刷术是北宋平民毕昇发明的,所有带②的选项都不正确,即ABD三项均排除,只有C项符合题意,正确。故选C。 【详解】 25.美国学者伊佩霞指出:“与20世纪以前中国历史上任何其他时代相比,初唐和中唐时的中国人自信心最强,最愿意接受不同的新鲜事物……这个时期的中国人非常愿意向世界敞开自己。”可印证该观点的史实包括 ①玄奘西游 ②鉴真东渡 ③修建唐招提寺 ④伊斯兰教传入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最愿意接受不同的新鲜事物”,玄奘西游、伊斯兰教传入体现中国接受不同的新鲜事物,①④正确,故选D;鉴真东渡、修建唐招提寺不属于中国人接受新鲜事物,排除②③,故排除AB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最愿意接受不同的新鲜事物”,紧扣关键信息并联系唐朝对外交往的史实分析解答。 26. 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局面。这反映出 A. 宰相职权范围扩大 B. 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C. 君权对相权的制约 D 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答案】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宋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从材料看,中书省掌民政即行政,枢密院掌军事,三司使掌财政,互不统属,分别对皇帝直接负责,通过这样的方式进一步分割了宰相的权力,强化了皇权,C项符合题意;材料中体现的是分权,A项不正确;专制皇权达到顶峰的标志是清军机处的设立,B项不正确;材料主要体现的是中央官制,D项不正确。故答案为C项。 27.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各民族之间有分有和,不断交融与碰撞。两宋时期,曾出现了宋与辽、西夏、金几个政权并立的局面。下列能正确反映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是 A. B. C. D.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南宋和西北的西夏、东北的金并立,故C正确;辽于1125年被金所灭,南宋1127年建立,南宋不可能与辽并立,排除ABD。 28.“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 A. 取士科目有所减少 B. 考试程序更加公正 C. 进士及第尤为尊贵 D. 录取人数大大增加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说明采用密封考试形式,有利于考试的公平公正性,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取士科目数量减少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中说明对进士科的重视,不是尊贵,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录取人数变化,故D项错误。 29.下列语句中,能够反映长江流域已成为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是 A.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B. 苏湖熟,天下足 C.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D. 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 【答案】B 【解析】 【详解】 “苏湖熟,天下足”此谚语自南宋开始流传,苏湖指江苏苏州和浙江湖州,说明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到长江流域,故B正确;A是南朝,C是唐朝,经济重心还没有转移到南方,排除AC;D是明朝流传的谚语,反映纺织业发展情况,无法体现长江流域已成为我国古代经济重心,排除。 30.下列为宋朝赋税结构变化表。该表能够说明 年代 农业税(万贯) 商税(万贯) 农业税:商税 至道三年(997年) 2408.1 1567.3 60:40 天禧五年(1021年) 2641.2 3874.0 40:60 熙宁十年(1077年) 2021.3 5117.2 28:72 A. 商税逐渐成为政府主要财源 B. 纸币成为这一时期主要流通货币 C. 加强了对城市商业活动监管 D. 边境战争严重阻碍农业生产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宋朝赋税结构变化表看出,商业税逐渐超过了农业税,说明南宋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税成为政府的主要财源,故选A;材料没有涉及纸币的信息,排除B;材料没有反映政府对商业活动监管,排除C;材料与边境战争无关,排除D。 31.理学家提出“理”为宇宙万物的本原,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反映出中华文明在发展过程中的基本特质是 A. 中正平和,阴阳和合 B. 崇尚自然,清静无为 C. 接受挑战,科学理性 D. 兼收并蓄,勇于创新 【答案】D 【解析】 儒学吸收佛道思想,促使儒学焕发生机,说明中华文明发展过程中兼收并蓄的特点,故D正确;A和B属于道家思想特点;C中理性科学不符合材料主旨。 32.史学家陈寅恪认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下列能体现以上观点的是 A. 发明司南 B. 发明造纸术 C. 发明火药 D. 发明活字印刷术 【答案】D 【解析】 【详解】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故D正确;战国发明司南,西汉发明造纸术,在唐朝以前中国已经发明火药,ABC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造极于赵宋之世”,联系所学宋朝科技成就分析解答。 33.2018年2月《天路文华——西藏历史文化展》在首都博物馆隆重开幕。下列展品中,能够说明元朝对西藏实施有效管辖的是 A. 金成公主进藏图唐卡 B. 宣政院印 C. 驻藏大臣令牌 D. 达赖喇嘛金印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元朝设立宣政院,负责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并统辖吐蕃(今西藏)地区的军政事务,故B正确;唐朝金城公主进藏,清朝设立驻藏大臣,清朝中央政府曾先后封授五世、七世、八世达赖喇嘛金印,ACD时间不符合“元朝”,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元朝对西藏实施有效管辖”,联系所学元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分析解答。 34.明朝在中央机构中废中书省和丞相,分相权于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直属皇帝,其目的是 A. 提高办事效率 B. 扩大统治基础 C. 加强专制统治 D. 增强六部权力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可知明初鉴于历史上丞相专权威胁皇权,明太祖废丞相,六部直接听命于皇帝,后设内阁但不能统领六部百司,诸事尽听皇帝,这使得君主专制空前强化。C项符合题意,其他几项不符合题意。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明朝内阁制和六部 35.下图是北京故宫里清朝某一机构的办公场所,它初设于雍正年间。此机构的设置进一步强化了君主专制。它是 A. 东厂 B. 锦衣卫 C. 军机处 D. 议政王大臣会议 【答案】C 【解析】 【详解】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故C正确;AB是明朝,排除;在雍正皇帝以前,就有议政王大臣会议,排除D。 36.某同学参加主题为“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的研究性学习,负责的任务是“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继续发展”,他应采用的论据包括 ①农副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 ②一些地方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 ③城镇商业呈现繁荣的景象 ④官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继续发展,主要表现有:农副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 ,一些地方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商帮,城镇商业呈现繁荣,①②③正确,故选A;闭关锁国政策不是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继续发展的现象,④排除,故排除BC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习,负责的任务是“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继续发展”,联系所学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分析解答。 37.明中后期,有人议论,“商亦无害,但学者不当自为之,或命子弟,或托亲戚皆可”,否则一家老小都没有办法养活。这一议论反映了 A. 农本思想被否定 B. 重商主义盛行 C. 传统义利观废弛 D. 抑商观念削弱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学者不当自为之”,可得出抑商观念仍然存在,农本思想没有被否定,A项错误;据材料“学者不当自为之”,可得出抑商观念仍然存在,重商主义并未盛行,B项错误;据材料“学者不当自为之”,可得出传统重义轻利的观念仍然存在,没有废弛,C项错误;据材料“商亦无害”,可得出传统抑商观念有所削弱,D项正确。 38.如图描绘的是清朝同治、光绪年间的13位戏曲名家。作为史料,该图片可用于研究 A 黄梅戏 B. 越剧 C. 粤剧 D. 京剧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京剧在清朝同治、光绪年间走向成熟,同治、光绪年间的13位戏曲名家即京剧的代表人物,被称为“同光十三绝”。故D为正确答案。黄梅戏、越剧和粤剧均属于地方戏剧,不符合材料主旨,A、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京剧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表征之一,是雅文化在中国文化整体中渐趋衰落的时代变革的产物。相对于超越了特定地域审美趣味的昆曲而言,它更多地是特定地域文化的产物;相对于昆曲所代表的文人士大夫趣味,它更接近于底层和民间的趣味,京剧的剧目系统更充分体现出其历史叙述的民间性或曰草根特性。 39.黄宗羲指出“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反映的核心思想是 A. 维护封建礼教 B. 提倡经世致用 C. 抨击君主专制 D. 主张君主立宪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可知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不得安宁的原因,猛烈地抨击君主专制,故C正确;A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经世致用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B;近代资本阶级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黄宗羲没有主张改革政治制度,D错误。 40.1601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带来了望远镜和世界地图,并将“四书”译为拉丁文。随后陆续有传教士东来,系统介绍物理学等自然科学知识,并把“五经”等典籍译为拉丁文。在他们的引导下,徐光启等士大夫开始研究和介绍西方科技。这说明 ①明末清初出现西学东渐 ②西方文化在我国产生巨大作用 ③中国文化引起西方学者关注 ④传教士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带来了望远镜和世界地图,随后陆续有传教士东来,系统介绍物理学等自然科学知识,可知明末清初出现西学东渐,①正确;传教士把“四书”“五经”等译为拉丁文,说明中国文化引起西方学者关注,③正确;传教土把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介绍到中国,并把“五经”等典籍译为拉丁文,传教士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④正确;①③④正确,故选B;西方文化在我国没有产生巨大作用,排除②,故排除ACD。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二、材料分析题(共2题,共40分) 41.统一多民族国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演进。 材料一 华夏国家、民族从春秋战国起就逐渐加快了它的一体化进程。这种一体化进程打破 “邦国”“宗族”壁障,使国家、人民不论在政治制度、个人身份、族类从属上都发生极大变化。 ——摘编自李禹阶《华夏民族与国家认同意识的演变》 (1)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华夏国家和民族的变化。 (2)秦汉是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和巩固的重要时期,请完成下列表格。 秦汉加强中央集权措施表 秦始皇 汉武帝 影响 中央 三公九卿制 内外朝 地方 推恩令 加强中央集权 北击匈奴, 南伐百越 拓展疆域 巩固大一统 材料二 建隆二年(961),(宋)太祖召赵普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 普曰:“……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述宋太祖如何对地方“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 材料三 康熙皇帝是清朝最贤明的君主,以下是其统治期间中的重大举措: ①智擒鳌拜 ②治理黄河 ③统一台湾 ④反击沙俄 ⑤册封班禅 ⑥奏折制度 ⑦平定三藩 ⑧引进农作物 (4)根据材料三所列史实提炼主题,并列举符合主题的举措序号。 (要求:每个主题的材料序号至少两条以上) 例:主题:恢复发展经济 举措:②⑧ 【答案】(1)国家变化:通过变法,废分封,行县制等措施 ;加速分封、宗法制瓦解和中央集权体制形成; 民族变化:通过争霸、兼并战争和各族间的密切交往;华夏认同的观念得到发展,促进民族交融。 (2)加强皇权;郡县制;反击匈奴、张骞通西域。 (3)权: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进行监督; 钱:设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 兵: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定期更换驻地。 (4)答案:加强君主专制:①⑥⑦。 巩固统一,奠定疆域:②③④⑤⑧。 主题合理,史实对应即可得分。 标准:只列举一个正确序号给分,列举举措的序号与主题不对应不得分。 【解析】 【详解】(1)国家变化:结合所学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可从通过变法,推行郡县制等措施加速分封制瓦解和中央集权体制形成等方面分析回答。 民族变化:可从通过争霸、兼并战争和各族间的密切交往促进华夏认同和民族交融。 (2)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汉朝实行内外朝制度,加强皇权;秦始皇在地方实行郡县制;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拓展了疆域;环武帝派张骞通西域,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3)结合所学可知,宋太祖时,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并设通判进行监督,削弱地方行政权;设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削弱地方财政权;把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定期更换驻地,削弱地方军权。 (4)答案:可提炼主题:加强君主专制,重大举措是①⑥⑦。 提炼主题:巩固统一,奠定疆域,重大举措是②③④⑤⑧。 42.民族交往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材料一 北魏时期鲜卑族墓葬出土服饰形制演变 时期 盛乐时期① (258-398年) 平城时期 (398-494年) 洛阳时期 (494-534年) 北魏墓葬出土服饰形制代表 出土地址 呼和浩特鲜卑墓 大同深井墓 河南偃师染华墓 解释 该时期服饰多头戴风帽,上衣下裤,典型鲜卑风格。 多数头戴风帽,上衣下裤;个别窄袖袍衫与褒衣博带(汉服特点)并存。 既有南朝官服元素,又揉合鲜卑服饰款式特征。汉族墓葬也出现上衣下裤、长靴及膝现象。 ①鲜卑拓跋部于公元258年迁居到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后建立代政权,398年迁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 (1)依据材料概括北魏时期服饰发展趋势,从史料价值角度分析北魏墓葬出土文物对研究该时期社会历史的意义。 材料二 唐朝高度发达的经济和文化,对很多国家很有吸引力。安史之乱以前的唐朝,奉行“中国既安,四夷自服”的方针;在文化上也敢于并蓄兼收,群花同放。因此,唐王朝在对外交往中,采取了比较开明的政策,鼓励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再加对外交通发达,周边各国的使臣和商人,纷纷前来中国,与中国通商往来的国家发展到七十多个,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 ——《新课标中国历史》 (2)依据材料二,概括唐朝对外交往发达的原因。 材料三 康熙二十三年平定台湾后,即开放海禁,翌年设立江(上海)、浙(宁波)、闽(漳州)、粤(广州)四海关。乾隆二十二年起清廷实行“独口通商”政策,将国内与西洋各国的贸易集中于粤海关一口。 ——《中国经济通史•清代经济卷》 (3)上述材料反映清朝前期对外经济政策出现了怎样的变化?对中国历史发展有何影响? 【答案】(1)趋势:民族交融。 价值:出土文物属于一手史料,可信度高。可用于研究北魏服饰发展、以及民族交融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2)国力强盛;政治自信;政策开明,交通发达。 (3)变化:清朝政府从实行海禁政策到开放四处口岸,再到只允许开放广州“独口通商”。 影响:妨碍了中国与世界的经济交流,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解析】 【详解】(1)趋势:根据“既有南朝官服元素,又揉合鲜卑服饰款式特征。汉族墓葬也出现上衣下裤、长靴及膝现象。”可知反映的超势是民族交融。 价值:结合所学可知,出土文物属于一手史料,可信度高。北魏墓葬出土文物可用于研究北魏服饰发展、民族交融等。 (2)根据“唐朝高度发达的经济和文化,对很多国家很有吸引力”得出国力强盛;根据“中国既安,四夷自服”得出政治自信;根据“唐王朝在对外交往中,采取了比较开明的政策”得出政策开明;根据“外交通发达,周边各国的使臣和商人,纷纷前来中国”得出交通发达。 (3)变化:根据“ 康熙……开放海禁,翌年设立……四海关。乾隆二十二年起清廷实行‘独口通商’政策”得出清朝政府从实行海禁政策到开放四处口岸,再到只允许开放广州“独口通商”。 影响:结合所学,可从阻碍中国与世界的经济交流,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等方面分析总结。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