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1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陕西省黄陵中学高二(普通班)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2017-2018学年陕西省黄陵中学高二(普通班)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 史学界认为,鸦片战争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也是近代中国融入世界大家庭的开端。鸦片战争时期,中国“融入世界大家庭”主要表现在 A. 中国的政治制度开始趋向民主化 B. 中国被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 中国传统文化被西方文化所取代 D. 中国成为世界外交舞台上重要的一员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被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融入世界大家庭”,故B项正确;A项是政治民主化;C项错误,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相互融合;D项说法错误,错误在“重要的一员”。 2. 近代一有识之士曾说:“一国所得,诸国安坐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上述言论针对的是 A. 领事裁判权 B. 片面最惠国待遇 C. 居住及租地权 D. “门户开放”政策 【答案】D 【解析】片面最惠国待遇是指一国在通商、航海、税收或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给予另一国享受现时或将来所给予任何第三国同样的一切优惠、特权或豁免等待遇。此种待遇称为 片面“ 最惠国待遇 ” 。故本题选B选项。A项是司法方面的权利,外国人在中国犯了法中国法律无权管制;C项明显与材料无关;D项是指的中国的任何一个地方向任何一个国家开放。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把握片面最惠国待遇和领事裁判权的含义。片面最惠国待遇指的是一个国家和中国缔结了不平等的条约以后,其他国家可以凭借该待遇相互援引,使中国受害无穷;领事裁判权指的是外国人在中国犯了法,不能依据中国人的法律审判,需交给外国领事。 3. 一位美国学者指出,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美国只是“给予联军以道义上的支持和合作”,却在战后获得了很多权益。其中一项权益是 A. 获得军费赔偿 B. 进驻北京使馆区(界) C. 在华开设工厂 D. 在沿江口岸自由航行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获取、理解和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军费赔偿只是给予英法两国(据《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进驻北京使馆区是《辛丑条约》;在华开厂是《马关条约》,故ABC与题意不符;D项是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天津条约》的内容之一。故选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第二次鸦片战争 4. 日内瓦会议后,毛泽东就外交问题指出:“关门关不住,不能关,而且必须走出去。”这里“必须走出去”的战略意义在于 A. 缓和中苏关系恶化的局面 B. 行使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权力 C. 重建中美间战略伙伴关系 D. 发挥在国际关系中应有的作用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新中国建国初期外交状况知识点。根据“日内瓦会议”可知这是毛泽东在20世纪50年代所说的一段话,因此从时间上可以排除A.B两项,中苏关系恶化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行使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权力开始于1971年10月第26届联大之后;C项说法明显不符合史实20世纪50年代中美关系史实,排除;D项表述客观,符合材料主旨和题意。故选D。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建国初期的外交成就·相关概况 5. 1971年10月25日,美国代表布什说:“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反西方国家在美国威信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他哀叹,那些表决后欢声雷动的代表们“就是要踢山姆大叔一脚”。布什所说的是 A. 万隆会议圆满成功 B. 中国在日内瓦会议上取得外交胜利 C.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 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答案】D 【解析】提取材料关键信息:“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击败了美国”等,可以判断是在联合国第26届大会上,中国排除了美国的干扰,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故D项正确;A项是1955年召开;B项是1954年召开;C项是2001年。 点睛:材料“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击败了美国”是解题的关键。 6. 基辛格在《论中国》一书中冷静而现实地写道:“中国和美国之间的关系,不需要——也不应该变成一种零和游戏(一方的收益以另一方的损失为代价)。”材料表明 A. 美国已丧失了经济大国的地位 B. 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C. 中国是美国主要的竞争对手 D. 美国应该承认中国的地位 【答案】D 【解析】材料论述的是中美关系的发展,没有涉及A项内容的表述,排除;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中美应该已经建立了外交关系,故B项错误;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基辛格主张中美之间应该互利、双赢,美国应承认新中国的地位,故D项正确。 7. 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民意测验显示,大多数美国人对中国人的印象是“无知”“好战”;70年代初期,这种印象变为“智慧”“灵巧”“善于进取”“讲求实际”。导致这种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恢复 B. 随着中美关系改善,美国人民对中国的了解加深 C. 中美两国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D. 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对世界的影响力在增强 【答案】B 点睛:“无知”“好战”“狡诈”“危险”“智慧”“灵巧”“善于进取”“讲求实际”是解题的关键。 8. 针对某国一次革命后采用的政治形式,有学者拟订了以下研究提纲,据此判断,这个国家应该是 (1)一个联邦,一个由选举产生的总统 (2)以一部成文宪法作为政府的基础和对政府的牵制 (3)权力制衡制度 (4)立法者的选举在人口比例的基础上产生——若干人中选出代表一名 A. 英国 B. 德国 C. 美国 D. 法国 【答案】C 【解析】材料“一个联邦,一个由选举产生的总统”可以排除AB项;材料“由选举产生的总统”“以一部成文宪法作为政府的基础和对政府的牵制”“权力制衡制度”“立法者的选举在人口比例的基础”可以得出这个国家是美国,故C项正确,D项错误。 点睛:材料“由选举产生的总统”“以一部成文宪法作为政府的基础和对政府的牵制”“权力制衡制度”“立法者的选举在人口比例的基础”是解题的关键。 9. 法国经过80多年的反复斗争,才最终确立共和政体。把这一结果用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固定下来的是 A. 法兰西第二共和国宪法 B.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C. 法兰西第四共和国宪法 D. 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宪法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75 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最终确立了法国的共和政体,故B项正确;ACD项错误。 10. 第二帝国覆灭后,法国国民议会内出现了激烈的斗争,斗争的焦点在于 A. 是否实行共和制 B. 是否实行普选权 C. 是否建立代议制 D. 是否制定新宪法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二帝国覆灭后,在法国到底实行君主制还是实行共和制的问题 上,在新选出的国民议会内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最终共和派取得了优势,故A项正确;BCD项不符合题意。 11. “武装起义是不可避免的,并且业已完全成熟。中央委员会建议各级党组织以此为指针,并从这一观点出发讨论和解决一切实际问题。”布尔什维克党通过这一决议是由于 A. 沙皇政府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俄国带来巨大灾难 B. 俄国出现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C.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仍参加帝国主义战争 D. 七月流血事件使革命失去和平发展的可能 【答案】D 【解析】材料“武装起义是不可避免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七月流血事件使俄国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政权完全转到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手中,革命失去了和平发展的可能,故D项正确,C项错误;A项不符合题意;B项是二月革命后情形。 点睛:材料“武装起义是不可避免的”是解题的关键。 12. 有人认为十月革命是一个“偶然事件”,是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发动的一次“成功的政变”。这次“政变”的直接目的是 A. 建立工兵代表苏维埃 B. 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C. 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D. 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实际是考查十月革命的直接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知道,十月革命的直接斗争对象就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故选D。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俄国十月革命·俄国十月革命的直接目的 13. “列宁即刻发表了他那著名的‘四月提纲’,提出了立即实现和平,将土地分给农民和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要求……这在当时似乎是十分荒谬和不负责任的。”列宁的主张被认为“似乎是十分荒谬”的主要原因是 A. 帝国主义对无产阶级革命的仇视 B. 十月革命是社会矛盾演变的必然产物 C. 当时两个政权并存,面临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场的严峻形势 D. 第一次世界大战会不断激起人民群众的反对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四月提纲》提出时,俄国处于两个政权并存、且临时政府继续参加一战的形势下,故C项正确;ABD项不符合题意。 14. 1920年1月2日,美国司法部长米切尔·帕尔默一声令下,一夜之间,全美33个城市中竟有4000人被怀疑为激进分子,以“激进分子”的罪名被逮捕。一向标榜民主自由的美国出现这样的“红色恐惧”的原因是 A. 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B. 遭受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C. 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D.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解题关键在于专注题干中的时间。根据史1920年左右资本主义社会并未发生经济危机,排除B项;巴黎公社起义发生于1789年,与题中时间不符,排除C项;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时间为1848年,与题中时间不符,排除D项;十月革命发生于1917年,从时间上看符合,故选A项 考点:十月革命的影响 点评:牢记中外历史上重要历史事件的发生时间 15. 巴黎公社与俄国十月革命同为无产阶级革命,都建立了政权,却有着很大的不同,其中最大的不同点在于 A. 十月革命比巴黎公社晚了近半个世纪 B. 十月革命是列宁领导的,巴黎公社是马克思领导的 C. 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D. 巴黎公社失败了,十月革命因未遭到临时政府的镇压而取得了成功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公社虽然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但不久便失败了;十月革命后俄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故选C项。二者发生的时间不是主要的不同点,故A项错误;巴黎公社不是马克思领导的,故B项错误;十月革命遭到了临时政府的镇压,故D项错误。 16. 1897年孙中山与日本友人宫崎寅藏的谈话中说:“余以人群自治为政治之极则,故于政治之精神,执共和主义。夫共和主义岂平手而可得?余以此一事而直有革命之责任者也。”这符合孙中山后来提出的 A. 民族主义 B. 民权主义 C. 民生主义 D. 民本主义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据所学可知民族主义即主张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朝封建统治,与“共和主义”不符,故A项排除;民权主义,指通过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与题意一致,故B项正确;民生主义,主张核定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与题意不符,故C项排除;民本主义不属于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思想主张,故D项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辛亥革命•民权主义 17. 下图所示的情况,最早应出现在 A. 19世纪40年代 B. 19世纪60年代 C. 19世纪90年代 D. 20世纪初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解题时紧扣图示,据图中“京师——山海关”的铁路为外国军队驻扎等信息可知应该是列强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与1901年《辛丑条约》内容相一致,即最早出现于20世纪初,故D项正确,故A、B、C三项在时间上均不合题意,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 18. 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下列说法对应正确的有 ①罗马共和国建立于公元前509年——公元前6世纪初 ②《马关条约》签订于1895年——甲午年 ③抗日战争爆发于1937年——民国26年 A. 1个 B. 2个 C. 3个 D. 0个 【答案】A 【解析】试题解析:本试题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解题能力,罗马共和国建立于公元前509年是公元前6世纪末期,故①错误;马关条约》签订于1895年不是甲午年,甲午年是1894年,故②错误;民国是1912年成立,1937年是民国26年,故③正确。本题选择A项正确。 考点:史学理论·史学研究·史料分析 19.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 A. 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 B. 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 C. 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 D. 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了甲午中日战争的相关内容。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当时中国并没有完成军队的西式改革,排除A 项;由“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可知,他们判断的依据主要是他们认为洋务运动收到较大成效,故选D。BC两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20. “假如没有这场革命,清廷不会向西方学习,中国必然会在旧有的轨道上徐徐而行;假如没有这场革命,汉人士大夫还会继续沉沦,不会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也不会有后来的政治大变局。”上述材料对“这场革命”的认识突出反映了 A. 近代化史观 B. 全球史观 C. 革命史观 D. 社会史观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洋务运动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尽管洋务运动是失败的,但是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人洋务运动却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这场革命”的认识也就突出反映了近代化史观,选A。全球史观.革命史观以及社会史观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C.D均不能选。 考点:史学研究•史学观•近代化史观 21. 下列关于19世纪二三十年代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状况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工人阶级广泛开展联合斗争 ②经济迅速发展 ③社会基本矛盾日趋尖锐 ④主要国家完成工业革命 A. ②③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19世纪二三十年代欧洲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日趋尖锐,故②③正确;工人阶级走向联合的标志是1864年第一国际的成立,故①错误;德国和日本分别是在19世纪60、70年代国家统一和明治维新时期开始进行工业革命的,故④错误。 22. 《共产党宣言》指出:“它用公开的、无耻的、直接的、露骨的剥削代替了由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掩盖着的剥削。”这里的“代替”是指 A. 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 B. 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 C.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 D. 垄断资本主义代替自由资本主义 【答案】C 【解析】材料中“公开的、无耻的、直接的、露骨的剥削”是指资本主义时代的自由竞争下的利己主义,“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掩盖着的剥削”是指中世纪以来人们处在天主教神学和封建统治之下。因此B项符合题意。根据以上分析,ACD三项明显不对。 点睛:材料“公开的、无耻的、直接的、露骨的剥削” “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掩盖着的剥削”是解题的关键。 23. 巴黎公社是世界上第一个工人政权,它采取的许多原则对后世有深刻的启示。下面巴黎公社的措施中,最能够体现其人民民主原则的是 A. 公社职员都由选举产生 B. 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 C. 建立国民自卫军 D. 实行八小时工作制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能够体现民主的只有选举制度,故A项符合题意。 B、C、D 三项与民主没有必然联系。 24. 有学者认为:“19世纪70年代的新欧洲……可以看作是唯物辩证法所指的历史上阶级斗争的新阶段。”该观点依据的史实是 A. 第一次工业革命 B. 俄国十月革命 C. 《共产党宣言》发表 D. 巴黎公社 【答案】D 【解析】 解题时紧扣题干关键词“19世纪70年代”、“阶级斗争”、“新阶段”可知符合史实的是巴黎公社革命,这次革命是发生在1871年,同时这一时期的工人运动斗争矛头指向了资本主义制度本身。A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时间是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上半叶,同时也无法反映题干中的“阶级斗争”;B项俄国十月革命发生于1917年,时间不符;《共产党宣言》于1848年发表,这一时间的工人斗争仍以自发为主,构不成“新阶段”。 点睛:回答本题关键是要分析出关键词,抓住关键词代表的含义。本题关键词是“19世纪70年代”、“阶级斗争”、“新阶段”。由此联系的知识点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再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出本题涉及的是巴黎公社。 25. 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专政的一次伟大尝试,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巴黎公社革命与十月革命爆发的相似背景是 A. 都因为国际战争而引发 B. 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条件都已经成熟 C. 均有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领导 D. 都发生在资本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 【答案】A 【解析】巴黎公社爆发的背景有普法战争,十月革命爆发的背景有第一次世界大战,二者都是因为国际战争而爆发,故A项正确。巴黎公社时无产阶级革命还不成熟,也没有成熟的政党领导,排除BC项;D项只符合十月革命,排除。 26. 19世纪末《申报》报道:“(洋人在中国开矿时)惟是中国之人惑于风水者众矣,倘有开矿之举动,则日是山也,或有关乎某处之来龙,是川也,或有碍于某处之地脉,多方阻挠,不使其兴工。”该现象主要说明 A. 国人强烈的爱国思想 B. 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 C. 中国近代化举步维艰 D. 西方文明不适合中国 【答案】C ........................... 27. 下表是摘自冯杨《低关税与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晚清政府财政收入结构表》(单位:万两) 注:工商杂税收入包括:盐课、关税、厘金、官业收入、杂税等。(其中关税1841年约420万两;1887年2054万两;1911年3617万两。) 下列对表格所含信息的合理解读有 ①农业税数额变化不大但比重迅速下降,小农经济逐步解体 ②税收主体的变化折射出中国经济近代化程度的逐步加深 ③洋务及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出现并发展,工商杂税收入上升 ④中国被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外贸易发展使关税增加 ⑤表格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发生巨大变动 A. ①②③④⑤ B. ①②③④ C. ①③④④ D. ②③④⑤ 【答案】A 【解析】从表格中可以看出,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被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外贸易发展使关税增加农业税所占的比重逐年降低,工商杂税收入持续上升。清政府在1895年《马关条约》后放松了民间设厂的限制,也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故①②③④⑤ 点睛:近代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民族资本主义逐步发展,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与此相关的知识点有民族工业发展的几个阶段和发展的原因以及产生的影响等需要掌握。 28. 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曲折艰难、命运坎坷的根本原因是 A. 受民族资产阶级两面性的制约 B. 中国始终没有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 C. 民族资产阶级没有政治地位 D. 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 【答案】D 【解析】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曲折发展为本题主要考查点。A项说法颠倒了逻辑关系,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特点决定了民族资产阶级两面性,故A项错误;中国始终没有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是发展的表现,故B项错误;民族资产阶级没有政治地位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根本原因一般从经济或者社会性质角度思考,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但最终未能繁盛的根本原因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故D项正确; 29. 下表是1912—1915年外资在华创办工厂数量变化表。影响变化的因素除一战外,还包括 年份 1912 1913 1914 1915 工厂数(家) 46 46 12 2 A. 自然经济最终解体 B. 实业救国开始兴起 C. 国货运动的推动 D. 新文化运动的直接冲击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图表阅读能力。1912-1915年时期,自然经济还没有最终解体,故A项错误。实业救国兴起只会增加中国人创办工厂的数量,不能直接造成外资在华创办工厂数量减少,故B项错误。国货运动的兴起,使得外资在华创办工厂的盈利减少,民族工业乘机兴起,所以外资在华创办工厂数量减少,故C项正确。新文化运动1915年才开始,外资在华创办工厂数量从1913年就大量减少,可见不是新文化运动的直接冲击,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 点睛:结合所学,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此伏彼起,特别是1915年为反对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掀起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的群众运动,有力地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0. 《海关十年报告》记载,1891年上海伦章造纸厂,该“公司是私家经营,职工有外籍技师一人,中国职工约一百人……它迄今还没有分付股息。因为这个缘故,同时又由于原料昂贵与日本纸的竞争,业务难以改进。此厂已濒于停业,此厂的产品在纳税方面并未享受什么特别优待的章程”。从上海伦章造纸厂的经营状况,最能体现中国近代民族工业 A. 在夹缝中生存,步履维艰 B. 获得充分发展,有相当规模 C. 得到政府大力扶持与帮助 D. 生产的产品难与外国商品竞争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题中上海伦章造纸厂濒于停业,主要原因一方面在于日本纸的竞争,另一方面在于当时中国政府并不保护民族工业(税收方面)。可见,民族工业受中外势力的阻挠而步履维艰,故A项正确。BC两项与材料史实相左;D项在材料中并未涉及。 点睛:材料“由于原料昂贵与日本纸的竞争,业务难以改进”“此厂的产品在纳税方面并未享受什么特别优待的章程”是解答题目的信息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 31. 美国独立后成功地进行了制度创新,其宪法在中央政府的权力构建中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众议院……有弹劾(违法失职的总统、副总统和高级文官)的全权。……参议院有审讯一切弹劾案的全权。……凡必须经参议院及众议院一致同意的命令、决议……应经总统批准……经参议院的协议及同意,并得该院出席议员三分之二赞成时,总统有权缔结条约;总统提出大使、公使、领事、最高法院法官及合众国政府其他官吏,经参议院的协议及同意时,任命之。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 材料二美国总统威尔逊本是国联的发起人和积极的鼓吹者,但是,参议院拒不批准《凡尔赛和约》。结果,美国没有加入国联。 材料三国会授权罗斯福进行大规模的干预和调节,但在罗斯福新政的前期,最高法院与政府间则展开激烈争吵。法官们先后宣布新政的几个主要法令违宪,予以废止。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1)指出美国宪法三权分立制的理论思想主要出自哪本著作,并请概括该理论思想的主要内容。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述美国的“三权”在实践中是如何被限制的。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美国三权分立的制度设计。 【答案】(1)著作:《论法的精神》。主要内容:政治民主及人民自由的保证是权力分立,一个国家的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三者相互独立而又相互监督(或三权制约与平衡)。 (2)立法权:国会分成众议院和参议院;国会立法须经总统批准,总统对立法有否决权;最高法院可以以“违宪”的名义,废止已通过的立法。 行政权:总统缔结条约须经参议院同意;总统任命官员须经参议院同意;国会对总统有弹劾权;总统连任不得超过两届。 司法权:最高法院法官由总统任命,参议院批准。 (3)可避免滥用职权(避免独裁或绝对权力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资产阶级民主,为美国的长期稳定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有时也会出现三个部门扯皮,甚至相互否决的现象,这导致效率低下,影响统治集团意志的有效贯彻。 【解析】试题分析: (1)第一小问,通过设问中的“三权分立”可联想到启蒙运动思想家孟德斯鸠,其代表作是《论法的精神》。第二小问,思想观点主要从反对君主专制,提出“三权分立”学说等分析。对三权分立一定要答出其核心,即是三权的制衡。 (2)本题考查美国共和制的特点。考查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综合阐释和评价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依据美国的权力机构及各自的职能进行分析,组织答案时一定要明确答出三权之间是如何相互制衡的。 (3)对于美国三权分立的制度设计要从积极和局限两个角度分析,一分为二,不能全盘肯定或否定。积极性:可避免滥用职权(避免独裁或绝对权利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资产阶级民主,为美国的长期稳定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局限性:有时也会出现三权扯皮,甚至相互否决,导致效率低下。影响统治集团意志的有效贯彻。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论法的精神》;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年宪法》•三权分立 【名师点睛】关于美国1787年宪法的认识。重点注意把握到以下两个大的方面。第一,在联邦中央官制上,是欧洲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三权分立”理论的具体实践,涉及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三个领域。把握到“制衡”(即制约与平衡,实现了“把权力关在笼子里”)的内涵及深远影响。第二,在平衡和协调利益方面,涉及到解决三对矛盾:中央与地方;南方与北方;大州与小州。 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当前趋势的继续:苏联在经济上衰退,在政治上僵化如故,但在军事上保持强大;它小心翼翼地保卫其正在衰落的东欧帝国;它与美国的关系没有重大变化,并与美国在三条中心战略战线继续进行竞争。 ——【美】布热津斯基《未来十年美苏关系展望》 材料二现在,当我们环顾我们所处的世界时,我们发现美国已经不再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或者完全占支配地位了……美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强、最富的国家,但是,现在我们面临着这样一种局面:另外四个潜在的经济力量有能力,有人可以在各个方面向我们挑战——即使没有可以那样做的政府,至少有可以那样做的人。 ——尼克松在堪萨斯城的讲话(1971年7月6日) 材料三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不得不承认西欧的伙伴地位,表示“决心用一种新的彬彬有礼的态度来很好地倾听北约伙伴的意见”,并把1973年定为“欧洲年”,以示对西欧的重视。1974年,出任欧共体执行主席的联邦德国外交部长谢尔说:“在‘九国’商谈有关政治行动、组织结构和自己前途的每一张谈判桌上,我们不能保证都有美国的座位。” (1)根据材料一,概括美苏关系的基本状况。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已经不再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或者完全占支配地位”的原因。为此,这一时期美国对亚洲外交政策作了怎样的调整? (3)根据材料三,概括美国与西欧的关系。 【答案】(1)苏联继续与美国竞争(或“冷战”,或对抗,或争霸)。 (2)原因:实力相对下降;美苏对抗(或军备竞赛)的拖累;来自潜在经济力量的竞争。调整:谋求同中国改善关系;从越南撤兵。 (3)美国承认西欧的伙伴地位;西欧日益要求摆脱美国的控制。 【解析】本题考查二战后的国际关系。从美苏关系、中美关系、美国与西欧的关系等方面来分析得出答案。 (1)本题主要考察学生阅读材料找出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它与美国的关系没有重大变化,并与美国在三条中心战略战线继续进行竞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答案。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要先从材料中找到信息,再从教材所学内容中进行补充。材料中“另外四个潜在的经济力量”说明美国的经济地位受到挑战,即实力相对下降;另外经济直接影响军事,加上美苏争霸的影响,所以军事的拖累也是一个原因。另外材料的出处中1971年7月6日可以根据所学判断美国经济实力相对下降,因为随着日本、欧盟等的崛起。亚洲政策调整比较简单中美关系的改善。 (3)材料“美国不得不承认西欧的伙伴地位”“我们不能保证都有美国的座位”可以得出答案。 3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当转型的准备工作完成后,现代化的第一步是在政治领域首先迈出的,这就标志着现代化的开始。……一个人的绝对权力阻碍了国家的发展,不限制这种权力,国家便无法进步。克服专制王权于是成了继续前进的条件,在这个时候,谁先克服专制王权,谁就先迈出现代化的第一步。 ——钱乘旦《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 材料二此时的法国已经落后于英国……资产阶级处于绝对君主制的控制之下,国王没有给他们真正的自由去发展生产……因此,社会制度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显得日益突出…… 如此艰难岁月,再加上启蒙思想家……使人民日益觉醒。而此时,整个欧洲、美洲都是一幅风起云涌的大时代画卷,北美殖民地人民狂吼着自由,取得了自己的独立,对此行动大加支持的法国也深受影响。一个积累民主精神、迸发时代激情的时代深深将法国卷入其中。在内外冲击下,法国革命已然蓄势待发。 ——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法国》解说词 材料三世界上有2000多个民族,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它们的社会历史文化不同,它们的发展水平不同,实现民主的形式和途径也是不相同的。这种文化的多样性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民主制度同任何真理一样,都要接受实践的检验,任何国家和地区,民主制度的状况、优劣,都要以实践为检验标准。 ——温家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政治领域的现代化的含义。英国是怎样迈出第一步的?对英国社会经济发展有何重大意义? (2)结合材料二,分析“法国革命已然蓄势待发”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法国最终选择的政体形式与英国有何不同。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民主政治的认识。 【答案】(1)含义:由专制走向民主。第一步: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限制英王的实际权力,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意义: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为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开展提供了前提。 (2)原因:法国封建王朝的专制统治阻碍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欧洲启蒙思想的宣传;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不同:英国是君主立宪制,法国是民主共和制。 (3)民主政治是历史必然的发展趋势;民主的类型是多样的;民主类型的选择要与国情相适应;民主制度的状况、优劣要以实践为标准等。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了解世界现代化在政治领域的含义和表现。 (1)实际上是考查英国颁布《权利法案》的重要意义。 (2)第一问需要对材料二的有效信息进行归纳总结;第二问结合所学 知识即可回答。 (3)由“民主的形式和途径也是不相同的”可以得出民主的类型应是多样的这一结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