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鹤岗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10月)历史试题(Word版)
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鹤岗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10月)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部分共30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战国时期思想的起源和流行具有地域特征。如图是战国思想大致分域图(虚线为分界线),下列主张与代号对应正确的是 A. “明王之治天下也,缘法而治” B. “行仁政,民之悦之” C.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D. “燔诗书,贱游学之人” 2.周公将从远古到殷商的礼仪进行了大规模的整理、改造和规范化,孔子也一再强调自己“梦见周公”“吾从周”。但后世普遍认为儒家思想的开创者是孔子而非周公,这主要是基于孔子 A. 将血缘纽带注入到政治秩序之中 B. 宣扬道德自觉并关注人伦亲情 C. 将礼乐制度改造为封建统治秩序 D. 更加注重等级规范和尊卑秩序 3.《道德经》记载:“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材料反映的是 A. 同情人民疾若,主张实行德治 B. 主张统治者要对人民加强控制 C. 主张统治者清静无为以缓和阶级矛盾 D. 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4.有学者提出,东周时期“在很多方面都是中国历史上最令人振奋和浪漫的一个阶段”。从思想角度分析,“浪漫”最可能是依据 A. 儒家思想 B. 法家思想 C. 墨家思想 D. 道家思想 5.《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 A. 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B. 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C. 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 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6.《孟子》中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密孔的渔网)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由此可知,孟子主张 A. 遵从规律发展生产充实百姓财富 B. 鼓励农民按照农时辛勤劳动 C. 政府不要干预百姓的生产生活 D. 古代已经普遍形成环保意识 7.战国思想家尹文重视君臣上下名分,“君不可与臣业,臣不可侵君事。上下不相侵与,谓之名正。名正而法顺也”,君主都应循名责实,察法立威。“正名分”思想的提出反映了 A. 儒家在政治上主张恢复周礼 B. 没落贵族试图强化传统秩序 C. 小生产者要求建立权威政治 D. 新兴地主倡导君主集权统治 8.董仲舒提出“立太学以教于国,设痒序(学校)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的改革措施,以此达到移风易俗的目的。这体现了董仲舒 A. 将儒学思想发展为主流思想 B. 主张民众平等接受学校教育 C. 认为改革受不良风气阻碍 D. 重视儒家伦理的教化作用 9.作为儒学大师,董仲舒继承并升华了孔孟的思想,如他将孟子的“君有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另立新君)”主张发展为“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下列选项中对这一发展评价正确的是 A. 否认绝对服从专制君主 B. 强调对君主暴政的制约 C. 修改了儒家君臣关系理念 D. 适应了争霸战争的需要 10.汉代民间一直盛行“求雨”“止雨”等活动,即以“动阳以起阳”“动阴以起阴”的“物类相召”为理论,设计一套求雨、止雨的方法和礼仪。这反映了我国古代的 A. “天人感应”思想 B. “天人合一”思想 C.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 D. 求雨迷信活动 11.朱熹说:“须是穷得理多,然后有贯通处。心无限量,如何尽得?物有多少,亦如何尽得?但到那贯通处,则才拈来便晓得,是为尽也。”下列主张在道理上与之相通的是 A.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B.心性本净,佛性本有,见性成佛 C.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D.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12.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这一说法 A. 强调了君主至尊的观念 B. 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 C. 呼应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D. 推动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 13.中国古代儒学历经孔子孺学、董仲舒的新儒学和宋明理学三个主要阶段。这三个时期的儒学思想最大的共同特点是 A. 都被当时统治者所极力尊崇 B. 都要求建立有序的社会秩序 C. 都宣扬了“君权神授”思想 D. 都体现了儒道佛思想的融合 14.明朝中后期,受心学的影响,一批知识分子跳出了宋儒的框架,他们作品中的人物由达官贵人、才子佳人、孝子贤孙转变为普普通通的市民、商贩、农民。他们傲视封建礼教,鄙视功名利禄,敢于直言。这反映出心学 A.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B.冲破了宋代理学的思想禁锢 C.有利于民主观念的形成 D.激发了个体自由主义思想发展 15.魏晋玄学认为纲常礼教、君臣上下、富贵贫贱多是“天理自然”,应该任其发展,不应干涉或强求,鼓吹“以小求大,理终不得。各安其分,则大小俱足。”由此可见,魏晋玄学 A. 注重调和儒道促使儒道兼容 B. 融合儒佛道三教体现三位一体 C. 坚持儒家名教强调儒家正统 D. 鼓吹“天理”宣传存天理灭人欲 16.史学家陈旭麓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写道:“封建社会的长期性……可以说,代代相承,变化微渐。但是在明清之际,中国社会一度出现过比较明显的转变迹象。”下列思想中与材料中所说的“转变迹象”无关的是 A. “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 B. “凡为帝王者皆贼也” C.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D.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17.明清之际,李贽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黄宗羲认为“工商皆本”,顾炎武产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从政治角度上这些进步思想产生的主要原因 A. 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 B. 封建专制统治强化并出现严重危机 C. 宋明理学占主导地位 D. 人民起义的推动 18.成书于战国末期的《吕氏春秋》,有大量关于农时的叙述,包括《审时》、《上农》、《任地》、《辩土》等篇章都有涉及。先秦农时观念高度发达,源于 A. 适时耕种对农业生产的决定作用 B. 诸子百家都强调时间的重要性 C. 农业科技水平制约农业经营活动 D. 古代天文历法知识的不断丰富 19.《明史》载:“万历时,其国(意大利亚)人利玛窦至京师,为《万国全图》,言天下有五大洲。第一曰亚细亚洲,中凡百余国,而中国居其一。第二曰欧罗巴洲,中凡七十余国,而意大利亚居其一……”材料说明( ) A. 明朝实行开放、包容的文化政策 B. 中国人自居世界中心的观念得到改变 C. 利玛窦给中国带来新的世界观念 D. 《万国全图》指引了郑和远航 20.《红楼梦》中迎春曾用一个灯谜来说明我国古代一工具的神奇:“天运人功理不穷,有功无运也难逢。因何镇日乱纷纷?只为阴阳数不同。”该灯谜的谜底应是 A. 罗盘 B. 浑仪 C. 算盘 D. 活字 21.尼赫鲁曾说:“世界上有一个古老的国家,她的每一个字,都是一幅美丽的画,一首优美的诗……”关于颜真卿书法(下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反映出盛唐社会走向正轨,所以书法也讲究规范 B. 反映出此时书法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 C. 该书法作品笔势飞动、意绪狂放 D. 体现了初唐时代开拓奔放的时代精神 22.唐朝吴道子在创作宗教画时总是按照生活的逻辑,自由地对宗教人物作现实的加工。如他在《送子天王图》中,将武将的脸型与唐代武士俑的面貌画的完全一致;他在千福寺的壁画里,把菩萨画成自己的样子。这表明昊道子的宗教画 A. 重视吸取外来的美术风格 B. 具有明显的世俗化倾向 C. 注重表现人物的神韵意趣 D. 代表了唐朝的绘画成就 23.“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重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是北宋著名词人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名句。它反映出作者的词风特点是: A. 清新婉约 B. 通俗易懂 C. 刚健豪放 D. 沉郁悲壮 24.中国古代戏剧在明清时期形成了所谓“洞房花烛”模式、“金榜题名”模式和“衣锦还乡”模式,体现了一种“大团圆主义”。这 A. 反映了人民的理想主义追求 B. 反映了科举制度的发展 C. 抨击了封建制度的腐朽 D. 冲破了宋明理学的束缚 25.“一个人应该以他最有利的方式对待法律。在众目睽睽之下,他应非常尊重法律。但当可以自主而又无人在场的情况下,他可以随本驱动行事。”这表明了 A. 古代希腊人没有任何法律观念 B. 智者学派反对法律对人的约束 C. 民主政体下希腊人不受法律约束 D. 智者学派忽视了社会道德建设 26.在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之前,他的朋友曾劝他逃离雅典,他回答说:“未经理性审查的生活是毫无意义的。”他接受了死刑,平静地饮下了一杯毒酒。苏格拉底所主张的“理性”是 A. 个人的价值判断 B. 人类内在的美德 C. 个人利益的追求 D. 城邦的政治秩序 27.相对于探寻自然本源,苏格拉底更关注人类本身,研究人类的伦理问题,如正义与非正义、勇敢与怯懦、诚实与虚伪,具有什么品质的人才能治理好国家,治国人才应该如何培养等。材料表明苏格拉底 A. 对智者学派作了彻底批判 B. 承认人在社会的崇高地位 C. 较为理性地追求人文精神 D. 已经具有完善的治国思想 28.但丁的《神曲》,全诗分《地狱》《炼狱》《天堂》三部;拉斐尔创作了一系列圣母形象;米开朗基罗也为圣彼得大教堂创作大理石雕塑作品《哀悼基督》等。这说明文艺复兴时期 A. 人文精神严重缺失 B. 世俗艺术水平落后 C. 并不反对宗教信仰 D. 仍坚持以神为中心 29.“文艺复兴”的概念在14~16世纪时己被意大利的人文主义作家和学者所使用。该词源自意大利文“Rinascita”,一般多写为法“Renaissance”。文艺复兴的本质意义在于 A. 复兴了西方的古典文化 B. 冲破了封建愚昧的禁锢 C. 为资本主义建立统治地位制造了舆论 D. 创造了新的学术和艺术 30.“在佛罗伦萨,1340年,6-13岁的孩子,有45%-60%都上过小学;(而)既然更多的男孩子上学,那接收基本教育的男孩的百分比肯定很高。”——“《私人生活史》菲利浦∙阿利埃斯主编”。对上面这段文字理解不正确的是 A. 当地工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受教育程度的提高 B. 当时男女受教育的权利不平等 C. 为思想解放运动的开展做了准备 D. 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智力支持 二、非选择题(共三题,满分40分) 31.儒家文化重视道德修养,而.家训作为我国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体现了儒家文化的这一特点。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中国古代家训节选 夫忠孝之于人,如食与衣,不可斯须离也,岂候余易哉。 ——唐·刘禹锡《名子说》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 ——宋·刘清之《戒子通录》 后世子孙仕官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噎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 ——宋·包拯《包拯集》 人家富贵两字,暂时之荣宠耳。所恃以长子孙者,毕竟是耕读两字。 ——清·张英《恒产琐言》 材料二: 儒家一直比较重视道德修养问题。前期儒学以孔子和孟子为代表,在人的道德修养方面,提出并建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体系,主张“仁者爱人”;在人生价值的选择上,主张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杀生成仁、舍生取义;在道德修养方法上,则注重道德理论与道德实践、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的统一。后期宋明理学家把道德修养作为治学做人的根本,主张“学以至圣人”,要求自己和他人能够把圣人作为学习的榜样,以圣人的人格为导向,在精神上不断地努力,完善自己的道德品质。同时注重个体内在情感的调节,要求个体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要保持心灵的平静,保持一颗冷静清晰的头脑,以期冀达到一种有涵养的人格。 (1)根据材料一并联系所学知识,概述中国古代的家训思想体现了儒家道德修养的哪些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中国古代家训思想形成的主要因素。(不得摘抄原文) (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孟儒学和宋明理学在道德修养上的不同观点,并分析儒家道德修养观对当代社会的价值。(10分) 32.阅读下列材料:(10分) 上图是中国古代描绘市井生活的一幅名画的局部。有人称,看了这幅画,“恍然如入汴京,置身流水游龙间,但少尘土扑面耳。” (3)此作品朝代 ,作者是 。 作品的名称是《 》,作品的风格是 。 根据此画自拟论题,并阐释。(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韩非认为,只是靠君主和臣下的能干来治国,国家的稳定和富强只是暂时的,能干的君臣一死,昔日的富强就会衰落;只有定下稳定的法制,才能使国家的前途不至于“人存政举,人亡政息’’。他还认为,治理国家就要顺应人的自私自利性,“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明确主张治国“不务德而务法”,反复强调“治强生于法”“明法者强,慢法者弱”。 ——据施觉怀《韩非评传》等 材料二把治权寄托于少数贤良,毋宁交给多数平民;法律的统治才是最好的统治。法律的实际意义应该是促成全邦人民都能进于正义和善德的永久制度。人尽管聪明睿智,然而他有感情,因之即会产生不公道,不平等,而使政治腐化。用法律来统治则可以免却上述流弊,因为在这里,治者和被治者都是自由民,他们之间是平等的,他们都享受法律上的权利;有了法律可以遵循,即使统治者也不敢胡作非为,破坏法纪。 ——据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韩非关于“法”的认识,并分析其认识产生的社会背景。 (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非与亚里士多德关于“法”的认识的不同之处。(8分) 鹤岗一中月考历史答案 1-5ABCDC 6-10ADDCA 11-15DBBDA 16-20DBCCC 21-25ABCAD 26-30 BCCCD 31.(1)忠孝观念;提倡节俭治家;为官切勿贪腐(清廉);重视耕读。(任答其中三点即可,3分) 因素:专制统治或科举考试;小农经济;以儒家为主的传统文化或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族观念(3分) (2)观点:孔孟儒学认为道德的核心是“仁”;主张舍生取义;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宋明理学认为道德修养是治学做人的根本;强调自我修养;强调修心。(6分) 价值:有利于塑造理想人格;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有利于协调入际关系;有利于改善社会风气;有利于培养民族精神;有利于社会进步。(任2点,合理即可,共4分) 32.宋 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 民间风情画(风俗画) (4分) 论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角度或文学艺术与当时政治经济状况关系角度皆可(言之成理) 论据:(略)(共6分) 33. (1)认识:法治优于人治;法治是国家稳定和富强的重要手段;治理国家应顺应人的自私自利性;赏罚分明。(任意三点,3分) 背景:铁犁牛耕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土地私有制确立;诸侯争霸,各国变法图强,法律的权威地位逐渐确立;百家争鸣,文化氛围宽松。 (3分) (2)韩非子重法轻德,亚里士多德既重法又重德;韩非子重法是为了推行君主专制, 本质上是“人治”,亚里士多德重法是为了维护城邦民主政治;韩非“利用”人性弱点,亚里士多德“限制”人性弱点。(任意两项对比准确8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