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湖北省黄冈县红安一中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湖北省黄冈县红安一中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2017-2018学年湖北省黄冈县红安一中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一、选择题(共25道题,每题2分,总分50分)‎ ‎1. 春秋战国时期一位思想家认为:“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该思想家的核心观点应是 A. 清静无为 B. 仁政治国 C. 唯法为治 D. “非攻”“兼爱”‎ ‎【答案】B ‎【解析】从材料“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中可知,这位思想家反对暴政,要求统治者施行仁政,故B项正确;A项是道家思想;C项是法家思想;D项是墨家思想。‎ 点睛:材料“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是解题的关键。‎ ‎2. 春秋至战国前期,老子创立道家学派,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墨子创立墨家学派,李悝创立法家学派等。到战国后期,出现总结百家思想的人物如荀子,总结性的著作如《吕氏春秋》。这说明 A. 百家争鸣局面逐渐走向繁荣 B. 不同学派的思想出现融合与趋同 C. 儒家学说社会地位得到提高 D. 思想的综合与吸收成为发展趋势 ‎【答案】D ‎【解析】材料强调的是战国前期各思想学派兴起,战国后期出现总结性的人物和专著,由此可知此时各学派思想的综合和吸收成为发展趋势,故D项符合题意。ABC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 请在此填写本题解析!‎ ‎3. “春秋决狱”又称经义决狱,是汉代中期以后在司法实践中开始以儒家经典《春秋》中的原则与精神作为案件裁量依据的司法审判模式。据此可知 A. “三纲五常”成为法律规范 B. 西汉中期国家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C. 儒家刑罚思想取得正统地位 D. 春秋以来百家争鸣局面的终结 ‎【答案】C ‎【解析】据材料中是对“春秋决狱又称经义决狱”的阐释,与三纲五常无关,故A项排除;材料中是对司法审判模式的描述,没有阐释国家法制遭到严重破坏,故B项排除;据所学可知汉代的时候,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题干材料“汉代中期以后在司法实践中开始以儒家经典《春秋》中的原则与精神作为案件裁量依据的司法审判模式”说明儒家刑罚思想在汉代的时候也取得了正统的地位,故C项正确;材料中所述现象与百家争鸣无关,故D项排除。‎ ‎4. 董仲舒认为,天是宇宙间的最高主宰,“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因而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董仲舒这一思想 A. 神化皇权并力图使之受制约 B. 确立了儒法合流的治国方略 C. 否定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D. 使神权与王权开始走向结合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思想,同时,他主张制约君权,故A项正确;董仲舒的新儒学不是儒法合流,是独尊儒术,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了董仲舒对儒学的民本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故C项错误;商周时期神权与王权已经走向结合,故D项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学生可以结合董仲舒思想的相关知识,对此进行正确理解,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5. 宋代建筑大量采用了以白墙黑瓦为主体的艺术形式,绘画常采用清秀简洁的水墨画和淡彩画形式,妇女服饰“惟务洁净,不可异众”。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风俗画的流行 B. 商品经济的繁荣 C. 理学的影响 D. 中央集权的加强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风俗画以日常社会生活与习俗风情为主题,多取材于民间生活,与题意不符,故A项错误;宋代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壮大,世俗文化兴起,出现了话本、风俗画、南戏等艺术表现形式,与题意不符,故B项错误;宋代理学强调封建伦理纲常,扼杀人们的自然欲,压抑了人们的正常生活,服饰美学上更趋向纤弱、拘谨,与当时建筑上“白墙黑瓦”、绘画上“清秀简洁”、妇女服饰“惟务洁净,不可异众”等艺术风格一致,故C项正确;中央集权强调了中央机构对地方的控制,与题意无关,故D项错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程朱理学对艺术的影响 ‎6. 王阳明《传习录》中载:“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这一主张表明王阳明 A. 不再认同内心自省的认知途径 B. 强调以实践去促进良知的发展 C. 片面强调用良知指导实践的开展 D. 强调实践是实现良知的唯一途径 ‎【答案】B ‎........................‎ 点睛:材料“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是解题的关键信息。‎ ‎7. 清初颜元批判时人“徒见道于纸,谈道于口,考道于笔……率天下入故纸中,耗尽身心气力,做弱人病人无用人,皆晦庵(朱熹)为之也!”据材料可知 A. 当时理学家好谈老庄之道 B. 心学兴起冲击理学地位 C. 清廷推崇理学思想为正统 D. 颜元主张经世致用理念 ‎【答案】D ‎【解析】从材料“率天下入故纸中,耗尽身心气力,做弱人病人无用人”中可以看出,颜元反对程朱理学的“无病呻吟”与脱离实际,主张经世致用的理念,故D项正确,B项错误;A项错误,理学是儒学;C项与材料相反。‎ 点睛:对材料“率天下入故纸中,耗尽身心气力,做弱人病人无用人”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8. 东汉末年,关羽是一个带兵的将领,刚傲而缺乏处世的谨慎周详,他不顾利害,让自己两面受敌,弄到战败授首的地步。千年之后,关公被中国人奉为战神、财神,戏曲脸谱中特具枣红色。这反映了 A. 理学的社会化、世俗化 B. 儒学的神学化、宗教化 C. 公平公正的社会价值取向 D. 戏曲可以体现真实的历史 ‎【答案】A 点睛:材料“千年之后”是解题的关键时间点。‎ ‎9. 李约瑟对古代中国科技作出这样的评价:“在中国完成的发明和技术发现,改变了西方文明的发展进程,并因而也确定改变了整个世界的发展进程。”以下可以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①火药推动了西方资本主义萌芽 ‎②印刷术为宗教改革准备了条件 ‎③指南针使地理大发现成为可能 ‎④造纸术方便了智者学派的研究 A. ③④‎ B. ①④‎ C. ①③‎ D. ②③‎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火药推动资产阶级革命,故①错误;智者学派时期,造纸术尚未发明,故④错误;②③正确;所以答案选D项。‎ ‎10. 李约瑟指出:“他们固然没有把个人与社会分开,没有把社会与整个自然界分开,可是他们向来主张,研究人类的唯一适当对象就是人本身。因此,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儒家反对对自然进行科学的探索。”据此可知,中国近代科技落伍的原因是 A. 重人伦轻自然的文化传统 B. 儒学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C. 八股取士禁馏人们的思想 D. 忽视科学技术的研究与推广 ‎【答案】A ‎【解析】“研究人类的唯一适当对象就是人本身”“儒家反对对自然进行科学的探索”的信息说明儒家思想注重人的研究,忽视自然科学的探索,这是导致中国科技落后的原因,故A项正确;道家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科举考试信息,故C项错误;材料是反对自然科学探索,不是推广,故D项错误。‎ ‎11. 唐代诗人白居易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诗文理论,强调诗歌在社会生活中应发挥“补察时政”的积极作用。其继承了 A. 汉赋辞藻华丽的特点 B. 诗经现实主义的传统 C. 楚辞浪漫主义的风格 D. 小说通俗易懂的特点 ‎【答案】B ‎【解析】材料“诗歌在社会生活中应发挥“补察时政”的积极作用”表明白居易提倡现实主义的风格;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C项是浪漫主义风格,故排除;B项是现实主义风格,符合题意;D项是明清时期,要晚于唐朝,排除。‎ 点睛:材料“唐代”“诗歌在社会生活中应发挥“补察时政”的积极作用”是解题的关键。‎ ‎12. 宋以后是戏曲发展时期,三国戏尤其盛行。起初关羽只是在佛教中被济度成神,宋徽宗时封关羽为忠惠公、武安王,明清时关羽被加封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材料表明 A. 戏剧是加强思想控制的工具 B. 儒、道、佛在民间传播逐渐合流 C. 市民文化需要世俗神化英雄 D. 戏剧在社会上发挥教化功能 ‎【答案】D ‎【解析】据材料提到,宋徽宗时封关羽为忠惠公、武安王,明清时关羽被加封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统治者以戏剧人物形象在社会上发挥教化功能,宣扬忠义思想,故D正确。戏剧是市俗化产物,有教化功能,但不是加强思想控制的工具,故A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儒道佛在民间传播逐渐合流,故B错误。市民文化需要世俗神化英雄,没有突出统治者教化的意图,故C排除。‎ ‎13. “画法与诗文相通,必有书卷气,而后可以言画。”以下符合这种绘画风格的是 A. 图1战国《人物龙凤图》‎ B. 图2北宋《清明上河图》(局部)‎ C. 图3明朝《本草纲目》插图 D. 图4清代《墨兰图》(局部)‎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画法与诗文相通,必有书卷气,而后可以言画。”可知是文人画特点,《墨兰图》书文人画,故D正确;A是人物画;B是风俗画;C是医药。‎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与文学艺术·古代中国的艺术·文人画 ‎【名师点睛】中西绘画比较 在绘画内容上,西方重写实、功利,中国重意境、非功利。在绘画技巧上,西方重物象,着意刻画,追求色彩表现力;中国则不重形似,而重淡逸、传神,往往以墨代彩,随心而欲。‎ ‎14.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建议中国人应该尽快发展自己的工业、商业、航运业、金融业。还刻意介绍了英美等国民主制度,以为英美联邦制、选举制、分权制衡的司法制度,值得中国人注意借鉴。这表明魏源 A. 倡导“开眼看世界”‎ B. 主张进行变法维新 C. 提出发展资本主义 D. 主张全面学习西方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值得中国人注意借鉴”和所学知识可知魏源倡导开眼看世界,故和所学知识可知魏源倡导开眼看世界,故A项正确;19世纪晚期先进的中国人才提出进行变法维新,故世纪晚期先进的中国人才提出进行变法维新,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源属于地主阶级抵抗派的代表人物,其没有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故魏源属于地主阶级抵抗派的代表人物,其没有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故C项错误;全面学习西方是新文化运动时期先进知识分子的主张,故D项错误。‎ ‎15. 1898年6月11日清廷颁布《定国是诏》,其中说:“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这说明戊戌变法 A. 与洋务运动的宗旨并无不同 B. 试图通过妥协减少变革阻力 C. 侧重提倡务实之风 D. 兼具改良与革命的色彩 ‎【答案】B ‎【解析】材料“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说明戊戌变法为了变革坚持“圣贤义理之学”为其根本,这就减少了变革的阻力,故B项正确;C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戊戌变法是改良,故D项错误;戊戌变法与洋务运动宗旨有根本不同,故A项错误。‎ ‎16. 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说:“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又说“孔学优点,仆未尝不服膺。”这说明陈独秀 A. 对传统文化持否定态度 B. 对孔子有着矛盾的心理 C. 对儒家文化的态度摇摆 D. 能辩证地看待儒家思想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由“必排孔教”及所学知识可知,陈独秀批判儒家思想中强化纲常礼教、维护专制的部分;“孔学优点,仆未尝不服膺”则表明其肯定儒家文化中优秀的部分,材料表明了陈独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故D项正确;A项不全面;材料是对儒家思想而不是孔子的态度,故B项错误;C项说法不正确。所以选D。‎ ‎17. 1919年12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新思潮”的意义》文,倡导“整理国故”运动。“就是从乱七八糟里面寻出一个条理脉络来:从无头无脑里面寻出一个前因后果来;从胡说谬解里面寻出一个真意义来;从武断迷信里面寻出一个真价值来。”材料表明胡适 A. 违背了新文化运动的宗育目的 B. 认可五四运动的爱田主义精神 C. 力图推动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 D. 抵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胡适的“整理国故”。胡适的“整理国故”并不违背新文化运动的宗旨目的,不能选A。胡适只是强调要继承创新,要推动传统文化向现代转型,本题答案就是C。而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问题材料并未涉及,不能选B、D。故本题答案只能是C。‎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 ‎ ‎【名师点睛】在历史选择题中,命题者一般以相关、相似、相近或者是相反知识组成干扰题肢,主要考查考生们的理解和辨析能力,在解答这类题目时一定要根据所学知识和题干的特定性,对相关的题肢逐一辨析,谨防被似是而非的题肢所干扰,避免出现好像对而实际上并不对的现象。‎ ‎18. 关于启蒙与现代化的关系,西方与中国适成倒置:在欧洲,是由启蒙而现代化;在中国,则是为现代化而启蒙,欧洲由启蒙而现代化是一个水到渠成的文化和社会转型过程,中国启蒙运动则是救亡的现代化运动的步骤。据此可知,导致上述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 资本主义发展程度差异明显 B. 中西方传统文化不同 C. 启蒙及现代化的原动力不同 D. 中西方政治制度不同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在欧洲,是由启蒙而现代化;在中国,则是为现代化而启蒙,欧洲由启蒙而现代化是一个水到渠成的文化和社会转型过程,中国启蒙运动则是救亡的现代化运动的步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洲资本主义发展迅速,经济基础的变化引发思想和政治的现代化,而中国是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本主义发展曲折,现代化运动与救亡图存结合,故中西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启蒙及现代化的原动力不同,故C正确。资本主义发展程度差异明显,没有突出中国救亡图存的背景,故A排除。中西方传统文化不同,片面强调文化方面,故B排除。中西方政治制度不同,片面强调政治方面,故D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影响;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特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启蒙运动·影响 ‎19. 下表中关于甲乙两人对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进行的比较,表述正确的是 论点 论据 甲 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的思想实质上是一致的 他们都对任何人类社会进行研究,都提出人的重要性 乙 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有共同的价值取向 他们同为教育家,都注重对公民的美德教育 A. 二者的论点与论据都正确 B. 二者的论点与论据都不正确 C. 甲的论点正确、论据不正确 D. 乙的论点、论据都不正确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智者学派只是强调人的作用,而苏格拉底主张将知识与美德结合起来,因此两者的价值取向是不同的,乙的论点错误,故D项正确,ABC项错误。‎ ‎20. 尼采说:“悲剧恰好证明,希腊人不是悲观主义者。”他还说:“肯定生命,哪怕是在它最异样最艰难的问题上,生命意志在其最高类型的牺牲中,为自身的不可穷遏而欢心鼓舞。”这反映出古希腊戏剧的悲剧创作 A. 表达了对人文主义的哀伤 B. 蕴含着人文主义情怀 C. 弥漫着现实主义情怀 D. 以悲观、牺牲为主题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希腊悲剧中的英雄在从抗争到毁灭、对生命执著不休的过程中,人格力量得以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得以升华,人的价值得以最充分的显示,因此而使人们敬重、叹服、仰慕他们,故B项正确,A项错误。希腊悲剧充满着浪漫主义风格,故C项错误;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 ‎21. 史学家陈衡哲在评论欧洲某一历史运动时说道:“后来社会秩序渐定,人民渐有余暇去运用他们的思想和感情,他们对于教会的出世观念,不免就发生了一种反动。”这里所说的“反动”主要指的是 A. 否认宗教神学 B. 追求高雅精致 C. 享受现世人生 D. 反对君主专制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后来社会秩序渐定,人民渐有余暇去运用他们的思想和感情,他们对于教会的出世观念,不免就发生了一种反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享受现世人生的思想主张,故C正确。文艺复兴没有否认宗教神学,故A排除。材料无法体现追求高雅精致,故B排除。材料也没有反映反对君主专制,故D排除。‎ ‎22. 1734年,流亡英国的伏尔泰将其在英国的见闻和思考写成《哲学通信》在法国出版。6月10日巴黎最高法院判决该书“危言耸听,反对宗教、美德和人们对政府权利的尊重”。当天,书被巴黎行刑者当众“撕毁并付之一炬”。这反映出 A. 法国与英国处于敌对状态 B. 启蒙运动的高涨令法院恐惧 C. 启蒙思想的传播冲击了法国社会 D. 伏尔泰以自由、平等为宗旨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巴黎最高法院判决该书“危言耸听,反对宗教、美德和人们对政府权利的尊重”。当天,书被巴黎行刑者当众“撕毁并付之一炬””中可以看出,当时伏尔泰的思想对法国政府冲击比较大,故C项正确;A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D项是伏尔泰的思想。‎ ‎23. 一位法国书商的订书单:“这是我要订购的哲学书籍,列表如下:《穿着睡衣的修女——被揭穿的基督教的书》《东方专制制度起源的考察》《自然之道》……”这份订书单可能写于 A. 14世纪 B. 15世纪 C. 16世纪 D. 18世纪 ‎【答案】D ‎【解析】试题解析:依据材料文字“《穿着睡衣的修女——被揭穿的基督教的书》、《东方专制制度起源的考察》、《自然之道》”可知其不仅批判天主教会,还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因此这与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相对应,D项符合题意,正确。故选D。‎ ‎24. 康德认为:“通过一场革命或许很可以实现推翻个人专制以及贪婪心和权势欲的压迫,但却绝不能实现思想方式的真正改革;而新的偏见也正如旧的一样,将会成为驾驭缺少思想的广大人群的圈套”。这说明启蒙的真谛在于 A. 思想自由 B. 人身自由 C. 推翻专制 D. 主权在民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绝不能实现思想方式的真正改革”“启蒙运动除了自由而外并不需要任何别的东西”等信息可知,康德认为武力无法实现思想上由专制转向自由,启蒙运动只是在思想上转变人们的观念,所强调的是思想上的自由,A正确;人身自由、推翻专制与主权在民都与材料不符,排除BCD。‎ ‎25. “在创世时”上帝把人作为本性不定的生物,赐给他一个位居世界中央的位置,对他说“亚当啊……我们使你既不属天,也不属地,既非可朽,亦非不朽,于是凭着选择自由,凭着你的尊荣,你就好像是你自己的塑造者,可以把你自己塑造成你喜欢的任何模样”。材料反映出 A. 神权时代的德国社会状况 B.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性解放 C. 启蒙运动时期的反对专制 D. 宗教改革时期“与上帝对话”‎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神权时代一般是指中世纪,中世纪的德国社会状况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故A项错误;在肯定上帝创世说的同时,亚当作为人的祖先,拥有尊荣,自我创造的能力,肯定人性,故B项正确;启蒙运动是批判封建专制及宗教体系为对象,树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与材料不符,故C项错误,宗教改革是改革天主教,在教义中倡导信仰得救,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文艺复兴 二、材料解析题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在中国曾有过思想文化的飞跃,是人类精神的大觉醒时期。诸子百家基于对人性、自然、社会及历史所作的不同的理论反省与思考,才提出各种不同的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方案和纲领的。而且,诸子百家思想学说的鲜明的多元特征与强烈的原创精神,对后来大一统王朝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材料二:秦汉以后,儒家思想获得了统治地位,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直到明清之际,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发展与儒家思想发展是密切相关的,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一些比较重要的代表人物,如汉代的董仲舒,宋代的二程和朱熹,明代的王守仁等等,贯穿这些思想家的一条主线,就是儒家思想学说日益走向哲理化的过程,宋明理学的出现标志着这一过程的完结。‎ ‎——据《葛兆光谈“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这些思想家发展学术思想的共同宗旨是什么。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一宗旨的原因。‎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试从儒学自身角度分析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推动思想文明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临些?‎ ‎【答案】(1)宗旨:为统治阶级服务(或为国君提供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方案)。‎ 原因:旧的统治秩序的崩溃;农耕经济的发展;诸侯争霸,社会动荡不安;人的社会地位发生重大变化。‎ ‎(2)儒学的政治主张有利于维护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适应了封建专制统治的需求;儒学随着时代需求的变化不断吸收新思想,使儒学长期成为统治阶级的政治哲学。‎ ‎(3)社会政治的需要;社会经济的推动;思想的交流、融合和创新。‎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思想家发展学术思想的共同宗旨是服务于统治的需要的,这是常识问题。形成这一宗旨的原因则要从农耕经济方面、动荡的社会现实、对人性、自然等的思考多方面分析。‎ ‎(2)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原因要从儒学自身角度分析,这一点题目已经有了明确的要求,在回答时主要突出两点,一是儒学是适应封建专制统治需求的,二是儒学也是与时俱进的。‎ ‎(3)推动思想文明发展的主要因素主要包括政治因素、经济因素以及思想文化自身因素,例如,社会政治需要什么样的思想就会诞生什么样的思想。‎ ‎27.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为了寻求国家富强之路,挽救民族危机,一批批先进的中国人受历史演化和文化结构所规定之逻辑的推动,先是把中国的失败归之于器物文明的落后,继之又认为政治制度的僵化是中国遭受侵略的根本原因,并因此而学习西方,引进西方,先后搞了旨在引进西方文化工艺技术以改造中国物质文化的洋务运动,和旨在引进西方文化之政治制度以改造中国制度文化的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但结果都归于失败,于是人们又开始从文化的深层结构进行反思,得出中国文化的思维方式和价值系统与现代生活的格格不入是造成中国失败的结论,因而又有旨在引进西方文化之民主与科学精神、彻底批评和改造中国传统文化及其核心儒学的新文化运动的发生。‎ ‎——摘编自李侃等编《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中国人最早知道马克思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则是在十月革命之后,亦即五四运动时期。1919年7月和1920年9月,列宁领导的苏俄政府两次发表宣言,宣布废除沙皇政府同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放弃在中国的特权,这和帝国主义对中国主权的长期侵略形成了鲜明对比。1919年10月、11月,李大钊分两期在《新青年》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该文充分肯定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地位,称其为“世界改造原动的学说”,这篇文章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在此前后,《新青年》、《每周评论》、《民国日报》、《建设》等一批报刊纷纷发表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据统计,五四时期在报刊上发表的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多达200多篇,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译文。这样集中地介绍国外的一种思想理论,在中国近代报刊史上是罕见的。‎ ‎——摘编自郑大华著《民国思想史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外来思想文化的传入所持的态度。‎ ‎【答案】(1)特征:救亡图存;由浅入深;参与阶层广泛。‎ ‎(2)原因:长期探索屡受挫折;十月革命和苏俄对华政策的影响;列强侵略加剧;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推动;先进知识分子的倡导和介绍;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无产阶级力量壮大。‎ ‎(3)态度:合理借鉴;反对全盘西化。‎ ‎【解析】试题分析:(1)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重要动力是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这些先进的中国人希望通过向西方学习来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实现中国的独立与自强。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历的从器物—制度—思想文化的学习过程,学习的程度由浅入深,而且社会的各个阶层都投入到了向西方学习挽救民族危机的运动当中来,参与的阶层非常的广泛。‎ ‎(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也是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表现,经历了器物和制度学习的不成功后,中国人开始转向思想文化方面的学习,新文化运动的爆发即使中国在思想文化方面进行学习的典型表现。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也成为刺激中国人向俄国学习,接受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刺激性因素。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无产阶级的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成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经济和阶级基础。‎ ‎(3)本题考查了学生多元化的史观,即认识到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民族有着不一样的价值观念和文化思想,对待所有的文化一定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所以对待外来文化首先要正确认识和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尊重外来的文化,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但必须建立在认同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合理的借鉴吸收,不能如新文化运动一般对本国传统文化持全盘否定的态度。而且对待外来文化不能照搬,必须要适合本国和本民族的实际情况有选择的吸收。(言之成理即可)‎ 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主要特征;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28.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至于神,我既不知道他们是否存在,也不知道他们像什么东西,有许多东西是我们认识不了的,问题是晦涩的,人生是短促的”。‎ ‎——普罗泰格拉 材料二“世俗权力是受上帝的委托来惩治奸邪,保护善良的。因此,我们应当让世俗政体在整个的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 ‎——马丁•路德在《致德意志贵族书》‎ 材料三(启蒙运动)在宗教方面,主要口号是“砸烂可耻的东西”,即消灭宗教的狂热和不容异说。……在政治方面,哲人们也有一个关健性的用语——“社会契约”,……“行政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他(人民)能如心所愿地使他们掌权和把他们拉下台;对受托人来说,不存在契约的问题,只有服从。”……这些口号破坏了传统的制度和习俗。‎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材料一表明普罗泰格拉对神持什么态度?分析其思想产生的原因。‎ ‎(2)材料二反映了马丁•路德的什么观点?分析该观点产生的思想因素。‎ ‎(3)依据材料三,概括启蒙运动的主要思想主张。‎ ‎(4)纵观西方人文主义发展历程,谈谈你对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认识。‎ ‎【答案】(1)态度:怀疑神灵。‎ 产生原因:古希腊奴隶制工商业的繁荣;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 ‎(2)观点:世俗权力高于教会权力。‎ 思想因素:文艺复兴运动促进人文主义的发展。‎ ‎(3)主要思想主张:‎ 宗教上:反对神权统治,主张理性主义;政治上:反对封建专制,主张民主,主张社会契约论、人民主权说。‎ ‎(4)思想具有自身的历史继承性,随着时代的进步,思想不断发展;一定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反映。‎ ‎【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了西方人文主义的起源,西方的人文主义来源于古希腊的智者学派、苏格拉底和斯多亚学派的思想和主张,认为人是世界的中心,肯定人的价值。普罗泰戈拉是古希腊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将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是原始宗教和自然统治之下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结合材料内容“至于神,我既不知道他们是否存在,也不知道他们像什么东西”可知普罗泰戈拉对待神的态度是怀疑的。他的这种思想和主张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滥觞,与当时古希腊工商业的繁荣;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以及个人主义的成长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有着密切的关系。‎ ‎(2)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是欧洲的两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运动对之后的宗教改革的爆发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马丁·路德提出“因信称义”的主张,抨击和反对教皇和教会的权威,他否定了教会高于国家的思想,认为教会应从属于国家。从材料内容“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可知马丁·路德认为世俗权力高于教会权力。产生这种思想的因素在于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 ‎(3)本题考查了启蒙运动的相关内容,启蒙运动以理性为武器,将批判的矛头指向封建主义,为推翻欧洲封建专制制度的资产阶级革命做了思想和舆论上的准备,同时启蒙运动还继承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反对教会对世俗生活的束缚,力图开辟一个非宗教的理性时代。结合材料内容可知启蒙运动的主要主张在宗教方面主要是反对神权统治和教会的束缚,在政治上主要强调人民主权和社会契约论。‎ ‎(4)西方人文主义经历了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源起,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不断发展,说明思想的发展具有自身的连贯性和继承性。而在在这些发展的过程中可知在不同的时期具有不同的侧重点,反映了思想受到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一定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状况的反映。‎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智者运动·普罗泰戈拉;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