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2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苏省扬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选修)
江苏省扬州中学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十月质量检测 高二历史(选修) 2019.10 第Ⅰ卷 一.选择题 1.2017年11月,甲骨文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的评审,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我们通过甲骨文可以 A. 了解商朝的社会历史 B. 研究书法发展的历程 C. 确定中华文明的源头 D. 印证汉字是最早文字 【答案】A 【解析】 甲骨文是殷商时期的文字,往往记录殷商时期的社会历史,故A正确;材料只反映了甲骨文,并不能体现书法发展的整个历程,故B错误;甲骨文并不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故C错误;材料没有将汉字与其它文字比较,不能说明汉字是最早文字,故D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认识甲骨文是殷商时期的文字,记录殷商时期的社会历史,同时,注意区分易混淆概念的不同点,例如:书法发展的历程、中华文明的源头。据此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或缺乏依据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2.有一种书法,在造型上出现两个倾向:一、结构上倾向于扁平,强调水平线条;二、每一字中夸张一条水平线,以毛笔“逆入、平出、挑起”,造成明显的“波磔”。这种书法是 A. B. C. D.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结构上倾向于扁平,强调水平线条”、“每一字中夸张一条水平线,以毛笔‘逆入、平出、挑起’”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描述符合隶书字体的特点。仔细观察图片发现,A是篆书,排除;B是隶书,C是楷书,D是草书。故答案为B项。ACD项,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篆书、楷书、草书都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图片材料性选择题解题技法:要分清图片在解题过程中的具体作用,合理利用图片,并注意题干中对图片解释的文字。充分利用一切信息之后,再得出结论。 3.在文学发展历程中,有类作品形式上是“楚辞”式的,去掉了所有的特殊方言;内容上是“诗经”式的,内涵却在扩大;句式上,每句字数没有限制,不严格地押韵,但确实有韵。下列作品符合该特征的是 A. 《二京赋》 B. 《将进酒》 C. 《雨霖铃》 D. 《窦娥冤》 【答案】A 【解析】 依据题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赋由楚辞演变而来,多用排比,辞藻华丽,每句字数没有限制,不严格地押韵,但确实有韵,故A项正确。《将进酒》每句字数固定严格压韵,《雨霖铃》是婉约词不符合《诗经》式的内容,《窦娥冤》是元曲,B、C、D三项不符合题意。 4.“五代唐明宗长兴二年,宰相冯道、李愚,请令判国子监田敏,校正九经,刻板印卖,朝廷从之。……因是天下书籍遂广。”据此记载可知,当时 A. 雕刻印刷技术才开始使用 B. 官府已经掌握活字印刷技术 C. 文化传播仅依靠手抄书籍 D. 雕版印刷术推动了文化发展 【答案】D 【解析】 【分析】 材料内容为宰相冯道、李愚请令要求国子监田敏校正九经,刻制雕版印制出售,朝廷听从建议,使得书籍流传广泛,故选D项。雕版印刷技术已于隋朝出现并应用,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活字印刷术出现于五代之后的北宋,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文献的广泛传播依靠的是雕版印刷技术的使用,而非手抄。故C项错误。 点睛: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五代”,时间介于唐宋之间。由此,结合印刷术的知识,可以排除AB,而C表述绝对化了。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5.央视春晚备受好评,它将传统与现代、通俗与艺术、科技与文化有机地结合到一起。从歌舞、戏曲、对联、猜谜等都反映了中国古代科技辉煌灿烂,文学艺术异彩纷呈。下列有关“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表述符合史实的有 ①学富五车,是指战国思想家惠施旅行时也爱学习,五辆车上装满爱看的纸质书籍 ②洛阳纸贵,是指西晋文学家左思作的《三都赋》在京城洛阳被广泛雕版印刷,纸材脱销 ③京剧属于板腔体,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京剧正式形成 ④屈原的抒情长诗《离骚》具有现实主义风格,是楚辞的代表作,楚辞体又称“骚体” A. 0个 B. 1个 C. 2个 D. 3个 【答案】A 【解析】 【详解】学富五车是关于战国时期的惠施的,但它是形容人学识渊博,著作很多,故错误;洛阳纸贵原指西晋都城洛阳之纸,因大家争相传抄左思的作品,以至一时供不应求,所以不是指广泛印刷,故错误;京剧音乐属于板腔体,乾隆末年,徽班进京,道光年间,京剧逐渐形成,同治、光绪年间,走向成熟,故错误;离骚是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楚辞作品,故错误。所以表述符合史实的个数为0个。故答案为A项。BCD项,综上分析可知,此三项都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 6.魏源的《海国图志》是当时介绍各国最为详尽之书,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同时认为中国在地理上虽不居“正中”,但是在文明教化、典章制度上仍是世界的中心。由此可以说明魏源 A. 主张全面学习西学 B. 思想具有新旧杂糅的特点 C. 力主固守华夏传统 D. 借助传统儒学宣扬新思想 【答案】B 【解析】 【详解】魏源的《海国图志》介绍西方各国文化,在当时具有先进性。但是他同时也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认为中国“在文明教化、典章制度上仍是世界的中心”,由此可以看出他依然坚守封建制度和天朝上国思想,所以他的思想具有新旧杂糅的特点。故答案为B项。A项,“师夷长技以制夷”并不是主张全面学习西学,排除;C项,“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学习西方科技,不是固守华夏传统,排除;D项,康有为借助传统儒学宣扬新思想,不是魏源,排除。 7.1867年,王韬漫游法英等国,后在《纪英国政治》中写到:“论者徒夸其水师之练习,火器之精良,为足见其强;工作之众盛,煤铁之充足,为足见其富,遂以为立国之基在此,不知此乃其富强之末,而非其富强之本也!英国之所恃者,在上下之情通,君民之分亲,本固邦宁,虽久不变。”对材料信息解读有误的是 A. 王韬对西方社会制度存在误判 B. 英国之行开阔了王韬的视野 C. 王韬赞成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D. 对洋务运动有一定程度反思 【答案】A 【解析】 英国之行使王韬见到了西方的器物和政治制度的先进,B项正确;C项由“英国之所恃者,在上下之情通,君民之分亲,本固邦宁,虽久不变。”可以分析出;D项正确,因为洋务运动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而王韬主张不仅学器物还要学西方的政治制度;A项错误,王韬正确认识了西方的器物和政治制度,没有误判。 8.“宗其理(指天演之术)而大阐人伦治化之事,帜其学曰‘群学(社会学)’。‘群学’者何?荀卿子有言:‘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以其能群也’。”(严复《原强》)这说明严复 A. 利用传统文化介绍西方思想 B. 认为进化论与儒学功能一致 C. 提出西方思想源于中华文化 D. 主张以救亡图存为首要任务 【答案】A 【解析】 据材料“宗其理而大阐人伦治化之事,帜其学曰‘群学(社会学)’。……荀卿子有言:‘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以其能群也”可知,材料认为西方的天演进化论与荀子所提的观点相似,说明其利用传统文化介绍西方思想,推动维新变法,故A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进化论与儒学的功能一致,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西方思想源于中华文化,故C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救亡图存思想,故D项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宗其理而大阐人伦治化之事……荀卿子有言:‘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以其能群也”,学生再结合所学知识认识到严复的思想所处的时代背景,即可得出利用传统文化介绍西方思想的结论,据此即可正确判断。 9.胡适在《谈新诗》中写道:“初看起来,这都是‘文的形式’一方面的问题,算不得重要。却不知形式和内容有密切的关系。若想有一种新内容和新精神,不能不先打破那些束缚精神的枷锁镣铐。”由此可知胡适的主张旨在 A. 打破旧束缚促进思想解放 B. 废除格律诗推广新体诗 C. 废止文言文而推行白话文 D. 推翻旧制度建立新社会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若想有一种新内容和新精神,不能不先打破那些束缚精神的枷锁镣铐”可知,胡适强调文的形式的目的是促进人们的思想解放,故A正确;材料中没有具体强调废除和推广的诗体,故B排除;“废止”说法过于绝对,故C排除;材料中强调的是思想文化方面,没有提到政治制度,故D排除。 10.晚清以来“青年”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清末时“革命青年”,“五四时期”是“新青年”,后来则是“进步青年”。其中,“新青年”关心个人的生活与解放,“进步青年”慢慢转向关心整个社会的解放。导致这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 民族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 B. 十月革命和一战的影响 C. 民族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D. 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结合史实可知“新青年”关心个人的生活与解放是新文化运动反对封建旧道德,提倡新道德的结果,“进步青年”慢慢转向关心整个社会的解放是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强调社会解放的结果,故选D项;民族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推动新文化运动的传播,这仅与“新青年”关心个人的生活与解放有影响,排除A项;十月革命与一战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从而推动“进步青年”慢慢转向关心整个社会的解放,但B项不是导致材料中转变的主要原因,排除B 项;鸦片战争以后民族矛盾就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因而不是导致材料中转变的原因,排除C项。 11.1917年,李大钊在《立宪国民之修养》中说“依吾儒忠恕之道,西哲自由、博爱、平等之理,以自重而重人之人格,各人均以此惕慎自恃,以克己之精神,养守法循礼之习惯,而成立宪国绅士之风度……绝不致演出议场挥拳、白宫斗口之象也。”材料说明李大钊主张 A. 摒弃儒家伦理道德 B. 选择社会主义制度 C. 建立君主立宪制度 D. 理性选择西方文明 【答案】D 【解析】 【详解】李大钊主张学习西方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观念,而厌弃美国“议场挥拳、白宫斗口”的丑态,体现了其对西方文明并不是全盘接受,坚持理性地选择西方文明,对其中不合理因素持否定态度。故答案为D项。A项,题干中李大钊主张“依吾儒忠恕之道”,并未体现其摒弃儒家伦理道德,排除;B项,根据所学可知,题干中的“立宪”泛指民主政治,理论上包括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并不是社会主义制度,排除;C项,题干中只提到立宪,没有和君主相关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李大钊并未主张君主立宪制,排除。 12.毛泽东在边区文化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演讲中,驳斥了国民党顽固派鼓吹的“一次革命论”。并指出:“依现时的国际和国内环境,走欧美资产阶级走过的老路,是行不通的。‘一次革命论’者,不要革命论也,这就是问题的本质。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的整个思想体系,同时又是一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社会制度。”以上主张体现在下列哪一著作中? A. B. C. D. 【答案】B 【解析】 由“‘一次革命论’者,不要革命论也,这就是问题的本质”可以看出毛泽东是反对一次革命论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中国革命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步走,故本题答案选B项;ACD与革命战略无关。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一次革命论’者,不要革命论也,这就是问题的本质”,通过解读材料可以看出毛泽东不主张一次革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考查的是《新民主主义论》中革命分两步走的战略。 13.苏联的解体使邓小平认识到推进国内改革是何等重要和迫切。当许多人将共产主义遭受的挫折归因于西方和平演变时,邓小平指出国内因素才是根本原因。此后不久,邓小平 A. 支持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B. 明确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C. 科学阐述了社会主义本质 D. 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知道,20世纪80年代末期90年代初期,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国内改革遇到重重阻力,改革进入关键时期.为此.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故C项正确。A出现在1978年,故排除. B最早出现在1982年,故排除. 首次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1982年中共十二大上,故B项错误。 1981年邓小平首次公开提出解决台湾、香港问题的“一国两制”构想,故D项错误。 14.据有关统计,1956年一年中全国性学术会议达50多次,学术论文和报告也达2000篇,都超过以往任何一年。此现象 A. 是“双百”方针推动的结果 B. 说明我国科技发明硕果累累 C. 体现了教育对科研的促进 D. 是苏联科研模式影响的结果 【答案】A 【解析】 1956年春“双百”方针提出后,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领域出现繁荣景象。材料所述现象应当是“双百”方针推动的结果。故答案为A项。材料没有涉及科技发明成就,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教育对科研的推动作用,排除C项;D项不符合史实,“双百”方针不同于苏联科研模式,排除。 点睛:“双百”方针是指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即文学艺术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即科学研究上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双百”方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学艺术和科学研究工作的基本方针。这是一个符合社会主义科学文化发展客观规律的方针,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繁荣进步的根本保证。 15.2017年2月12日,“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科院院士任新民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下列对新中国“两弹一星”事业说法不正确的是 A. 1964年中国试爆第一颗原子弹成功 B. l967年“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C. 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防科技水平 D. 中国人民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结果 【答案】B 【解析】 “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是在1970年,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1964年中国的确试爆第一颗原子弹成功,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两弹一星”的确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防科技水平,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两弹一星”事业也是中国人民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结果,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是在1970年而非l967年。 16.1985年5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贯彻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此次教育改革 A. 实现了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 B. 顺应了国内经济体制改革要求 C. 贯彻了“科教兴国”的战略 D. 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答案】B 【解析】 据所学可知在在文革结束后实现了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故A项排出;紧扣题干中“1985年5月”,联系时代背景,可知为了当时的经济建设培养人才,适应了经济改革的要求,1985年的我国进行如题干中的教育改革,故B项正确;据所学可知在1995年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故C项排出;据所学可知在“文化大革命”之前形成比较完整国民教育体系,故D项排出。 17.有一位物理学家提出关于原子结构的新理论后,有人当即宣称:“如果这些要用量子力学才能解释的话,那么我情愿不予解释。”即使是爱因斯坦,最初也觉得完全接受这一理论太勉强了,提出这个新理论的科学家是 A. 伽利略 B. 牛顿 C. 普朗克 D. 玻尔 【答案】D 【解析】 根据“如果这些要用量子力学才能解释的话,那么我情愿不予解释。”可知材料里的“新理论”是量子论,根据“提出关于原子结构的新理论”结合所学知识,波尔理论第一次给出了量子化的原子结构,并成功地给出了对氢原子结构的定量描述,揭开了30年来令人费解的氢光谱之谜,故D正确;1900年普朗克为了克服经典理论解释黑体辐射规律的困难,引入了能量子概念,为量子理论奠下了基石,不符合“提出关于原子结构的新理论”,排除C;伽利略、牛顿与量子论无关,排除AB。 18.1907年,德国将军弗里希说:“战争是具有头等重要性的生物必需,是人类生活中不能省却的一个定期性因素,假如没有战争,这将会排除种族的所有进步,并进而使所有真正的文明消亡。”这种观点 A. 说明了战争对人类进化的科学作用 B. 片面地运用进化论解读人类社会进程 C. 有力挑战了天主教宣扬的封建神学 D. 体现出法西斯所宣扬的民族主义观念 【答案】B 【解析】 材料中的观点认为战争可以促进种族的进步,这是将生物进化论引入人类社会,片面地运用进化论解读人类社会进程。故答案为B项。A项本身错误,排除;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材料中的观点不是法西斯宣扬的,从时间信息“1907年”可以排除D项。 点睛:将达尔文进化论中自然选择的思想应用于人类社会的理论被称为社会达尔文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是帝国主义和种族主义政策的哲学基础,成为西方殖民者为殖民掠夺政策辩解的理由。本题考查社会达尔文主义的主要观点。 19. 欧美国家率先实现了从有机物经济向无机物经济的转变,即生产活动中的动力来源从动植物向矿物的转变,直接推动这一转变的是 A. 蒸汽机 B. 计算机 C. 牛顿经典力学 D. 达尔文进化论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由“生产活动中的动力来源从动植物向矿物的转变”和“直接”可以看出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作用,因为蒸汽机的使用和推广使得煤和铁这些矿物质得以出现较大的需求,因而直接推动了上述转变,故选A。BCD三项都不符合这一题意,故被排除。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 20.如果说昔日的机器仅有“骨骼肌肉”,那么今天的机器除了“骨骼肌肉”之外,还有相当发达的“神经系统”。今天的“骨骼肌肉”也有了崭新的内容,例如动力机,除了蒸汽机、电动机之外,越来越多地采用核能、化学能、太阳能、光能等新能源的发动机。这些变化反映了 A. 人们对未来世界的艺术想象力 B. 科技革命对生产力的巨大推动 C. 技术变革导致社会分工的细化 D. 环境问题引发世界性能源革命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反映的是第三次科技革命产生的新能源机器,没有体现艺术“想象力”故A项错误;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对生产力有巨大推动作用,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社会分工,而是利用新能源发展科技,故C项错误;材料所要说明的是能源革命是由科技的发展促进的,而不是在说环境问题,故D项错误。 考点:现代科学技术•现代信息技术•作用 21. “经常跟过去的或现在的现实完全断绝了关系,喜欢从宏伟、渺远和恐怖的事物领受灵感”,从而“鼓励一个新的狂纵不法的自我。”这种创作风格的盛行,实际上反映了人们 A. 对理性王国的一种大胆追求 B. 对启蒙时代和工业主义的反思 C. 在现代文明中的困惑和迷失 D. 对批判现实主义文风的厌弃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根据题干中“喜欢从宏伟、渺远和恐怖的事物领受灵感”、“ 鼓励一个新的狂纵不法的自我”,这种创作风格符合浪漫主义注重个人感情的表达,通过幻想或复古 等手段超越现实的艺术特征。而浪漫主义的兴起,正是当时社会各阶层对法国革命的后果以及启蒙思想家提出的“理性王国”普遍感到失望的一种反映,所以B正确。 考点: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文学的主要成就•浪漫主义 22.某艺术家一直遵循师法自然的创作原则,比较喜欢户外阳光下真实的景象,把自己内心最直接的感受用画笔记录下来,将大自然中变幻莫测的的光影定格在自己的创作之中。下列作品体现这一创作风格的是 A. B. C. D.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近代的美术。根据“将大自然中变幻莫测的的光影定格在自己的创作之中”可知题意描述的是印象派绘画。A项是浪漫主义绘画,B项是现实主义绘画,C项是印象派绘画,D项是抽象派绘画。故排除A、B、D项,故选C。 【点睛】印象主义画家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应从光的角度来体现,但也离不开与色彩的结合。他们将“光”与“色”作为研究的中心,在画面中造成一种“光”与“色”的生动明快效果。 23.英国文豪狄更斯在他的作品中曾真实地描绘了英国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贫民窟、童工、妓女、刑事犯罪、骗钱学校、高利贷剥削等等人间众生相。下列在创作风格上与狄更斯相似的作家是 A. 雨果 B. 巴尔扎克 C. 海涅 D. 贝克特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狄更斯在他的作品中曾真实地描绘了英国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贫民窟、童工、妓女、刑事犯罪、骗钱学校、高利贷剥削等等人间众生相,其属于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是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故答案为B项。AC项,雨果、海涅是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排除;D项,贝克特是现代主义的作家,排除。 【点睛】知识型选择题的题干与备选项基本上是重复教材的文字表述,但备选项的迷惑性、干扰性较大,如果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可能会被干扰所迷惑而选错。解答此类选择题的关键是扎扎实实地掌握教材的基础知识。 24.美国学者麦克尼尔在《西方的兴起》一书中指出“他们把比较熟悉、前后联系着的事物的各个部分随意放置,然后精心地把它们组合成各种新的图案,使之看不出与任何外部现实有什么相关的内容。因此,看来就好像一些非同寻常的敏锐灵感,以象征他们艺术未来的方式,预示了西方文明新政治制度的崩溃即将来临”。下列作品中符合该描述风格的是 A. B. C. D. 【答案】D 【解析】 由“ 前后联系着的事物的各个部分随意放置,然后精心地把它们组合成各种新的图案,使之看不出与任何外部现实有什么相关的内容”,体现的是立体派的艺术风格,故选D;A是浪漫主义B是现实主义,C是印象派,排除。 25.1929~1933年的美国电影热心于制造浪漫爱情、个人英雄、离奇冒险的神话,社会矛盾、经济危机、失业现象作为背景隐约表现。这一现象反映出 A. 电影创作再现社会生活 B. 经济危机扩展到文化领域 C. 政府力图控制民众情绪 D. 电影折射民众的心理需求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电影热心于制造浪漫爱情、个人英雄、离奇冒险的神话,社会矛盾、经济危机、失业现象作为背景隐约表现”结合所学可知,经济危机下的大萧条景象使民众希望用虚拟电影来慰藉心灵,故D项符合题意。A项,电影作为艺术形式一定程度反映了现实生活,但并非再现现实,排除。B项,经济危机主要表现在经济领域方面,而非文化领域,排除。C项,题干未体现政府对民众情绪的控制,排除。 第Ⅱ卷 26.【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商鞅法律观顺应了时代的潮流,保证变法得以全面贯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夫不待法令绳墨而无不正者,千万之一也。故圣人以千万治天下。故夫知者而后能知之,不可以为法,民不尽知;贤者而后知之,不可以为法,民不尽知。……故圣人之为国也,不法古不修今,因世而为之治,废俗而为之法。 ——《商君书》 材料二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然刻深寡恩,特以强服之耳。 ——《战国策·秦策》 材料三商鞅进步的法律观还表现在充分发挥的广泛社会功能,不断扩充法律内容,扩大法律调整的范围,将秦国社会生活全面纳入法制轨道,使社会成为有组织有序、结构严整的有机整体。 ——刘树林《商鞅变法历史启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的法律观。 (2)材料二中商鞅是如何推动法制实施的?概括其效果。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从社会转型的角度认识商鞅法律观的价值。 【答案】思想:以法治国;符合民众认知水平,因时而变。 实施:力求公平(赏罚分明);严格执法(树立权威)。 效果:改变社会风气;提高军队战斗力;使秦成为强国。 价值:打击旧势力,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促进社会转型);推动了社会的法制化、有序化。 【解析】 【分析】 (1)依据材料中的“夫不待法令绳墨而无不正者,千万之一也。”可知商鞅主张以法治国;“不可以为法,民不尽知。”可知商鞅主张法治应符合民众的认知水平;“不法古不修今,因世而为之治”可知商鞅主张法治需因时而变。(2)依据材料二中“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博。”可知:商鞅在秦国推动法制实施时,赏罚分明,严格执法。依据材料二中的“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可知商鞅推动法制实施的效果:改变社会风气;提高军队战斗力;使秦成为强国。(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商鞅变法知识可知:春秋战国的大变革时期,法治可以打击守旧顽固势力,维护新兴的地主阶级利益,促进社会转型;推动社会向法制化、有序化的方向发展。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27.近代中国社会认识和汲取西学的历程充满艰辛曲折,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汲取西学过程是在“中体西用”宗旨下起步的。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须知那个时候的中国,要在充斥封建主义旧文化的天地里容纳若干资本主义的新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更好的宗旨来,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 ——陈旭麓《近代史思辨录》 材料二 中国驻法大使郭嵩焘的翻译马建忠,于1877年写信给李鸿章汇报来欧洲的思想认识,指出欧洲各国“求强者以得民心为要。……学校建而智士日多,议院立而下情可达。其制造、军旅、水师诸大端,皆其末焉者也。” ——摘编自郑大华《晚清思想家对民主与科学的追求》 材料三 新事物在旧体内总是较有活力的因素,人们虽想把它限制在原先许可的范围内,是很难如愿的。……以后向西方学习的发展历程,是在“中体西用”宗旨的引导下迈开步伐的,又徐徐地冲击着“中体西用”的宗旨。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体西用”思想为什么能成为当时清政府的最佳选择? (2)19世纪晚期,洋务思想家对于西方的认识不断深化,请根据材料二加以说明。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三中“以后向西方学习的发展历程”是如何冲击”中体西用”的宗旨的? 【答案】(1)“中体西用”思想适应了清政府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通过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谋求国家富强。 (2)说明:承认西方正制的优越性;认为西学也有本末之分。 (3)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维新思想,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中体”受到冲击;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三民主义,主张推翻清朝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抛弃“中体”;新文化运动时期,激进派提倡民主和科学,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全盘否定“中体”。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归纳知识能力,结合材料一的关键信息,没有“中体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可见清政府选择“西用”是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中体”指维护封建制度。 第(2)问,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归纳知识的能力,结合材料二中““求强者以得民心为要。……学校建而智士日多,议院立而下情可达。其制造、军旅、水师诸大端,皆其末焉者也”的信息来归纳,可见此时认识到学习西方制度的重要性。 第(3)问,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归纳知识的能力,联系所学知识,从君主立宪派、革命怕以及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围绕维新思想、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从“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维新思想,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中体”受到冲击、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三民主义,主张推翻清朝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抛弃“中体”以及新文化运动时期,激进派提倡民主和科学,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全盘否定“中体”。”的角度分析即可。 考点:近代思想解放潮流·新文化运动和戊戌变法·比较;近代思想解放潮流·中体西用·思想特点; 28.孙中山先生的思想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夫汉族光复,满清倾覆,不过只达到民族主义之一消极目的而已,从此当努力猛进,以达民族主义之积极目的也。积极目的为何?即汉族当牺牲其血统、历史与夫自尊自大之名称,而与满、蒙、回、藏之人民相见于诚,合为一炉而冶之,以成一中华民族之新主义,……斯为积极之目的也。 ——1919年《三民主义》 材料二 我们今日要把中国失去了的民族主义恢复起来,用此四万万人的力量为世界上的人打不平,这才算是我们四万万人的天职。列强因为恐怕我们有了这种思想,所以便生出一种似是而非的道理,主张世界主义来煽惑我们。说民族主义过于狭隘,应该提倡世界主义。近日中国的新青年主张新文化,反对民族主义,就是被这种道理所诱惑。但是这种道理,不是受屈民族所应该讲的。我们受屈民族,必先要把我们民族自由平等的地位恢复起来之后,才配得来讲世界主义。 ——1924年《民族主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民族主义的发展变化。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这一时期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内涵,并说明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的关系。 (3)综合上述材料,概述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发展历程的特点。 【答案】(1)变化:在辛亥革命前,孙中山民族主义主要是以“驱满”和“反清”为主要特征。辛亥革命后,随着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创建,其民族主义思想以“五族共和”和“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为主要内涵。 (2)内涵:明确地提出反对帝国主义,强调自求解放。 关系: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相互联系,民族主义是实现世界主义前提条件。 (3)特点:承认民族平等,维护民族团结;追求民族独立;始终将谋求国家的统一作为民族主义的核心内涵;在处理与其他民族国家的关系上,反对以强凌弱,寻求民族主义与世界大同理想的辨证统一。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夫汉族光复,满清倾覆”得出在辛亥革命前,孙中山民族主义主要是以“驱满”和“反清”为主要特征。根据材料“与满、蒙、回、藏之人民相见于诚,合为一炉而冶之,以成一中华民族之新主义”得出辛亥革命后,随着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创建,其民族主义思想以“五族共和”和“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为主要内涵。 (2)第一小问“内涵”,根据材料“我们受屈民族,必先要把我们民族自由平等的地位恢复起来之后”得出明确地提出反对帝国主义,强调自求解放。第二小问“关系”,根据材料得出“必先要把我们民族自由平等的地位恢复起来之后,才配得来讲世界主义”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相互联系,民族主义是实现世界主义的前提条件。 (3)根据材料“与满、蒙、回、藏之人民相见于诚,合为一炉而冶之,以成一中华民族之新主义”得出承认民族平等,维护民族团结,始终将谋求国家的统一作为民族主义的核心内涵;根据材料“必先要把我们民族自由平等的地位恢复起来之后,才配得来讲世界主义”得出在处理与其他民族国家的关系上,反对以强凌弱,寻求民族主义与世界大同理想的辨证统一。 29.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7世纪中期,牛顿创立了经典力学理论后,运动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为科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材料二 20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时间与物质分布、运动之间的辩证关系,提出了新的宇宙观,同时使得现代物理学和天文学如此结合而产生了天体物理学,为人类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更广泛的途径。 ——以上材料均摘自《宇宙探险》 材料三 达尔文推翻了那种把动物、植物、各物种看作彼此毫无联系的、偶然的、“神造的”、不变的东西的观点,第一次把生物学放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确立了物种的变异性和承续性。 材料四 自然科学借以宣布其独立并且好像是重演路德焚烧教谕的革命行为,便是哥白尼那本不朽著作的出版,他用这本书(虽然是胆怯地而且可说是只在临终时)来向自然事物方面的教会权威挑战,从此自然科学便开始从神学中解放出来。 ——恩格斯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经典力学理论”形成的历史背景。经典力学体系的形成等科学成就对当时的欧洲思想界的主要影响是什么? (2)指出材料二中科学理论有什么新发展?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进化论在欧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 (4)依据材料四回答,从事科学研究的重要条件是什么?17—18世纪的中国为什么不能产生“哥白尼”、“伽利略”式的科学家?试结合中国当时的经济、思想文化状况进行分析说明。 【答案】(1)背景:①资本主义的发展。②文艺复兴运动,人文精神不断发展。③伽利略开创近代科学,为经典力学的创立和发展奠定基础(2分) 影响:推动了欧洲启蒙运动的兴起和发展。(1分) (2)科学理论:由牛顿的经典力学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1分) (3)否定了封建神学创世说,对欧洲思想界产生了巨大影响,有利于人们的思想解放。(2分) (4)重要条件:不盲从权威,敢于创新。(1分) 分析说明:经济:小农经济仍然占据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1分) 文化:程朱理学和科举制度禁锢了人们思想。(1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题考查了牛顿经典力学体系形成的背景及其对欧洲的影响。“背景”可从当时欧洲的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文艺复兴的影响和伽利略等人的贡献等角度思考和作答;“影响”可从其对启蒙运动的影响这一角度思考和作答。 (2)本题考查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旨在考查学生从相应的材料中寻找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并答题的能力。由材料二中的信息“20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时间与物质分布、运动之间的辩证关系”可知这应为相对论。 (3)本题考查了达尔文的进化论对欧洲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再认再现的能力。注意设问的限制“进化论在欧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可从其对欧洲天主教神学权威、对欧洲思想界的作用等方面进行思考和作答。 (4)本题考查了近代西方自然科学兴起的原因及同时代的中国自然科学落后的原因。第一小问可根据材料四中的信息“向……权威挑战”作答;第二小问注意设问的限制“17—18世纪的中国”“经济、思想文化状况”。结合所学知识作答即可。 考点:近代科学技术·经典力学•经典力学产生的背景和影响;现代科学技术·相对论和量子论•相对论;近代科学技术·进化论•进化论的影响;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技成就•明清时期科技落后的原因。 30.【历史上大改革回眸】 梭伦改革是雅典历史上的重大事件,稳定政局是梭伦改革的指导思想,梭伦改革践行了这一核心思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到公元前6世纪初,爆发大规模内战的危机已如同雅典土地上的债碑一样一览无余。梭伦在凝目泣视之后,也发现这块“爱奥尼亚最古老的地方”竟至陷于绝境。这种局势表明,那种形成于荷马时代末期发展于城邦初期的以农业为本、氏族贵族掌权的文明体制已经出现了严重危机。 ——张国明《梭伦改革对雅典社会文明转型的意义》 材料二雅典内部的稳定因素主要体现在雅典城邦的最高利益上,或者说,雅典贵族和平民所共有的共同利益上,米尔斯认为:“梭伦渴望把秩序带进他所热爱的混乱的城邦,因为他认为秩序是一个城邦所能拥有的最大的幸事之一。”博兹特和罗宾逊也指出:“梭伦调解对立势力的冲突,使将来的安全和稳定成为可能。” ——摘编自邹益《试论梭伦改革与稳定的关系》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雅典“陷于绝境”原因及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梭伦“稳定”雅典城邦的改革措施。 (3)据上述材料,分析梭伦改革与社会稳定的关系。 【答案】(1)原因:平民与贵族斗争加剧,阶级矛盾尖锐。影响:社会动荡不安,雅典 文明出现危机。 (2)措施:颁布《解负令》;确立财产等级制度;建立四百人会议;颁布法令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3)关系:稳定的局势是梭伦改革的前提;社会稳定是梭伦改革的目标;经济改革为长期稳定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政治改革为社会稳定提供了保证。 【解析】 第一问由“到公元前6世纪初,爆发大规模内战的危机已如同雅典土地上的债碑一样一览无余。”结合所学知识从平民与贵族的斗争导致阶级矛盾加剧角度回答。第二问由“梭伦在凝目泣视之后,也发砚这块“爱奥尼亚最古老的地方”竟至陷于绝境”结合所学从雅典出现了危机方面回答。 由“梭伦调解对立势力的冲突,使将来的安全和稳定成为可能”结合所学知识从梭伦改革的经济和政治措施方面回答即可。 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社会局势动乱梭伦改革,梭伦改革目的是给动乱的局势带来了秩序,所以稳定的局势是梭伦改革的前提;社会稳定是梭伦改革的目标;另外由“那种形成于荷马时代末期发展于城郊初期的以农业为本、氏族贵族掌权的文明体制已经出现了产重危机。”和“梭伦调解对立势力的冲突,使将来的安全和稳定成为可能”得出经济发展和政治改革、社会稳定的关系。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