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江苏省沭阳县高二下学期期中调研测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江苏省沭阳县高二下学期期中调研测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江苏省沭阳县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调研测试 高二历史试卷 本试卷包含选择题(共24题72分)和材料解析题(共4题48分)。本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72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全球通史》对诸子百家中某学派的观点有如下描述:“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要用国家的军事力量予以清除;而人民群众则需被强迫从事生产劳动。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因此不可宽容待之。”下列主张属于这一学派的是 A. 治之经,礼与刑 B. 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C. 去无用之费,圣王之道 D. 闻在宥(意为“宽容”)天下,不闻治天下也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国家的军事力量”“人民群众则需被强迫从事生产劳动”可知,这与法家韩非子的主张相符,即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所以“他们”指的是法家学派,B选项符合题意。儒家倡导仁政,孔子主张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荀子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因此不可能提倡利用军事力量消除贵族,强迫人民劳动,A选项排除。“去无用之费,圣王之道”属于墨家的节俭思想,C选项排除。“闻在宥(意为“宽容”)天下,不闻治天下也”道家学派无为而治的思想,D选项排除。‎ ‎2.苏格拉底认为“‘为善至乐’,是从道德中产生出来的;好习惯是一个人在社交场所中所能穿着的最佳服饰”。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所谓“仁”就是“仁者爱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 都强调加强个人修养的重要性 B. 都符合统治阶级治国的现实需要 C. 所持道德观与价值观完全相反 D. 两者的思想后来都成为正统思想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苏格拉底的话可知他强调美德的重要性,从孔子的言论可知他主张个人修养,因此强调加强个人修养的重要性的表述属于二者的共同点,A选项符合题意。孔子主张仁政和礼制,在当时是不符合统治阶级的需要的,B选项排除。孔子和苏格拉底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是一致的,C选项排除。苏格拉底的思想后来并没有成为正统思想,D选项排除。‎ ‎3.古诗云:“闻道西园春色深,急穿芒履去登临。千芭万蕊争红紫,谁识乾坤造化心。”诗人要从春意盎然中体会“天地生物之心”,与该主张一致的是 A. 格物致知 B. 人性本善 C. 心即理也 D. 致良知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急穿芒履去登临”,可以看到面对春意盎然,其主张通过自己的观察去了解,即通过观察获得对知识的了解。结合所学可知,这是理学中格物致知(研究探究事物获得知识天理)的主要观点,A选项符合题意。人性本善是孟子观点,材料无法体现,B选项排除。 心即理也,内心想的就是真理,无需实践中求得,与题意不符,C选项排除。致良知是王守仁为代表心学的观点,D选项排除。‎ ‎4.史书记载:“大观元年五月,改交子务为钱引务,版铸印凡六:曰敕字、曰大料例、曰年限、曰背印,皆以墨;曰青面,以蓝;曰红团,以朱。”这可用来证明宋代 A. 放宽了对商业控制 B. 发明了雕版印刷术 C. 采用彩色套印技术 D. 重视商业税收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中“版铸印凡六:曰敕字、曰大料例、曰年限、曰背印,皆以墨;曰青面,以蓝;曰红团,以朱。”说明古代宋朝印刷采用了彩色套印刷技术,故本题选择C项;A材料中没有显示该信息;B材料中显示是活字印刷;D材料中没有体现商业税收信息,故均有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学艺术·古代中国的科技·四大发明(印刷术)。‎ ‎5.下图为中国邮政发行的主题为“中国古代文学家”的纪念邮票,包括生活在同一时代的四位人物:贾谊、司马相如、扬雄和班固。将他们列为一组是因为他们的作品 A. 为现实主义文学奠定基础 B. 用华丽辞藻描绘盛世局面 C. 适应普通市民生活的需要 D. 注重感情抒发和神韵意趣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图片中信息可得,贾谊、司马相如、扬雄和班固均为汉代著名的文学家,这一时期“赋”为主要的文学体裁,其特点是“辞藻华丽、气势恢弘”,B 选项符合题意。为现实主义奠定基础的是《诗经》,A选项排除。适应普通市民生活的需要是宋元明清时期的文学特征,C选项排除。注重感情抒发和神韵意趣的是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D选项排除。‎ ‎6.宋代及以后,以地图为载体的知识类型形成了明确的发展脉络,这与唐代及其之前极低的地图留存率以及所载的知识缺乏传承形成了明显的差异。这一“差异”的形成主要因为 A. 造纸术发明 B. 活字印刷术的广泛应用 C. 指南针的应用 D. 雕版印刷术的推广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宋代雕版印刷术得到普及,因此改变了唐代及其之前极低的地图留存率以及所载的知识缺乏传承的状况,D选项符合题意。造纸术与材料中的印刷术信息不符,A选项排除。活字印刷术主要是在北宋以后出现的,“得到广泛应用”的说法不符合当时的史实,B选项排除。指南针主要用在航海,与材料不符,D选项排除。‎ ‎7.“以世俗之笔,描写世俗之情,成为明代中后期小说与戏曲艺术创作的主流。”形成此“主流”的主要原因是 A. 宋明理学思想的影响 B. 文人社会地位的没落 C. 封建君主专制的加强 D. 市民阶层发展的需要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是考查市民文学。随着资本主义萌芽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形成了市民阶层,市民阶层需要的不是脱离实际生活的文学,而是能够反映他们现实生活的文学艺术,所以以世俗之笔,描写世俗之情才成为明代中.后期小说与戏曲艺术创作的主流,本题答案就是D。此“主流”不受宋明理学思想的影响,和封建君主专制的加强也无关,不能选A和C。文人社会地位不是没落而是上升,不能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文学成就•小说与戏曲艺术创作 ‎8.倪赞道“画者不过意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写胸中逸气耳”。赵孟瓶诗云“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需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材料强调的画作 A. 突出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 B. 富有生活气味,以形写神 C. 追求自然风景的写实描述 D. 表现个性,追求神韵意趣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画者不过意笔草草,不求形似……写胸中逸气耳”“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需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可知两者都强调绘画不求形似而强调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故D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文人画的特点,不是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故A错误;材料注重表达画作的神韵意趣而不是富有生活气味,故B错误;材料“不求形似”可知绘画追求的不是写实,故C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文人画的特点,文人画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材料“画者不过意笔草草,不求形似……写胸中逸气耳”正体现了这一点。‎ ‎9.(2017年天津卷)1821—1850年,清代史籍著述出现重大变化:由校勘古籍转向研究本朝掌故,寻求经世之道;随着边患加剧,着意边疆地理研究;伴随西方殖民者东来,重视研究外国史地,译介西方书刊。这种变化主要反映了人们 A. 关注社会现实及世界形势 B. 改变了传统治史方法 C. 转向对本朝边疆史地研究 D. 挣脱了文字狱的枷锁 ‎【答案】A ‎【解析】‎ 由材料可知,“寻求经世之道”、“着意边疆地理研究”、“重视研究外国史地、议介西方书刊”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寻求经世之道”“边患危机”“西方殖民者东来”等,这反映了人们关注社会现实和世界形势,故选A。材料中未体现对传统史学之法的改变,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不符。D项在材料中未体现。‎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向西方学习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以近代中国清代史籍著述出现重大变化,考查学生对清末代中国应对社会形势的变化而进行的调整。‎ ‎10.在15世纪,法国斯特拉斯堡的印刷出版物中50%以上属于宗教书籍,10%属于古典书籍。从1500年到1520年,在该市的印刷出版物中古典书籍上升到总数的33%,而与宗教相关的书刊下降为总数的27%。这一变化反映了 A. 法国成为欧洲文化中心 B. 人文精神的复兴 C. 欧洲宗教意识日趋淡漠 D. 启蒙思想的兴起 ‎【答案】B ‎【解析】‎ 据材料“从1500年到1520年,在该市的印刷出版物中古典书籍上升到总数的33%”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处于文艺复兴时期,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人文主义思想盛行,故古典书籍上升,故B项正确;法国不是欧洲文艺复兴的文化中心,故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欧洲宗教意识日趋淡漠,故C项错误;启蒙思想的兴起于17、18世纪,故D项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时间“1500年到1520年”,学生应该联系文艺复兴的时间,再据材料关键信息“印刷出版物中古典书籍上升”,结合文艺复兴相关知识,即可正确判断。‎ ‎11.马丁路德反对罗马教廷,宣扬因信而得救。他倡导的改革运动得到农民、手工工匠、下层僧侣的支持,推动了宗教民族主义的发展。王公贵族为扩大自身政治权力,也纷纷建立其辖区官方教会。这主要说明宗教改革 A. 使社会各阶层有了共同目标 B. 扩大了世俗贵族权力 C. 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 D. 有利于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提到了马丁·路德得到了农民、手工工匠、下层僧侣的支持,王公贵族也开始宗教改革,说明宗教改革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C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中提到,普通下层百姓意在从教会的压迫中得到解脱,王公贵族目的在于扩大自身政治权力,目标不一致,A选项排除。宗教改革同样促进了宗教民族主义的发展,不仅仅是扩大了世俗贵族权力,B选项排除。根据材料中“王公贵族为扩大自身政治权力,也纷纷建立其辖区官方教会”的行为可知不利于民族国家的建立,D选项排除。‎ ‎12.这场席卷全欧的思想运动以其富有理性的观念,唤醒欧洲各国乃至美国等国人民起来反对封建意识,反对教会权威,给处于黑暗统治中的人民以光明和希望。这次思想解放运动 A. 旨在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 B. 设计出资本主义的社会蓝图 C. 反对罗马教皇兜售赎罪券 D. 有力挑战了封建神学创世说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这场席卷全欧的思想运动以其富有理性的观念,唤醒欧洲各国乃至美国等国人民起来反对封建意识,反对教会权威,”可知这场运动强调的是理性和反封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启蒙运动,B选项符合题意。旨在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是文艺复兴的内容之一,与材料无关,A选项排除。马丁路德反对罗马教皇兜售赎罪券,C选项排除。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有力挑战了封建神学创世说,D选项排除。‎ ‎【点睛】启蒙运动指发生在17-18世纪的一场资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是继文艺复兴后的又一次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其核心思想是“理性崇拜”。这次运动有力批判了封建专制主义,宗教愚昧及特权主义,宣传了自由,民主和平等的思想。为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做了思想准备和舆论宣传。‎ ‎13.张岱年教授认为:“中国在明清时期就出现了早期启蒙思想,欧洲17、18世纪也产生了启蒙思想,但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而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关于二者的表述,正确的是 A.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是对传统儒学的否定 B. 欧洲启蒙思想为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准备 C. 二者都提出了对未来社会政治制度的建构 D. 二者都体现出对君主专制制度的批判 ‎【答案】D ‎【解析】‎ ‎【详解】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没有摆脱儒学范畴,是对儒学的批判与继承,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欧洲的启蒙思想批判专制,并提出了三权分立、社会契约等思想,对未来社会提出了构想,为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舆论的准备工作,D选项符合题意。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是对传统儒学的继承和发展,A选项排除。 欧洲启蒙思想主要是对北美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和19世纪的一系列资产阶级革命做了准备,为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做了思想准备的说法有误,故排除B项。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虽有反专制思想,但并没有对未来社会提出构想, C选项排除。‎ ‎14.爱因斯坦说自己是站在牛顿的肩上取得了科学成就。下列关于牛顿经典力学与爱因斯坦相对论关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牛顿力学是相对论在低速状态下的一个特例 B. 相对论出现后,牛顿力学体系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 C. 相对论否定了牛顿力学体系的绝对时空观 D. 相对论继承发展了牛顿力学体系 ‎【答案】B ‎【解析】‎ 试题解析:相对论出现后 ,牛顿力学体系仍然有存在的价值。故选B。‎ ‎15.达尔文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论思想,对社会政治和意识形态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主要表现在 ‎①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依据 ‎②优胜劣汰思想影响了被压迫民族的斗争 ‎③沉重打击了宗教神学世界观 ‎④促进了欧洲理性主义思潮的萌发 A. ②③‎ B. ②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达尔文的进化论发表于1859年,此时欧美已经完成资产阶级革命,启蒙运动也已经发生,故①④错误;达尔文的进化论沉重打击了宗教神学世界观,并且深刻影响了被压迫民族的民族解放运动,故②③正确。所以本题答案为A项,BCD错误。‎ ‎16.“它能远距离传输,还能选择利用水力、燃料等多种资源生产,成本低廉。同时,它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可以传输能量,而且还在于它可以传递信息。从它开始踏上近代技术舞台的时候起,就同时显示了它为社会充当动脉和神经的双重职能。”材料反映的科技成就 A. 率先应用于新兴棉纺织业 B. 使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 C. 推动电力工业的建立发展 D. 促进了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它能远距离传输,还能选择利用水力、燃料等多种资源生产,成本低廉”可知这是电的发现和应用,C选项符合题意。蒸汽机主要用于轻工业和交通领域,同时材料未提及,A选项排除。进入蒸汽时代是蒸汽机的发明使用,不符合题意,B 选项排除。“促进了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属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产物,D选项排除。‎ ‎17.下列近代中国社会思潮兴起的先后顺序是 ‎①“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得以下逮”‎ ‎②“中华(民国)立国,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人道之大经。政体虽更,民彝无改”‎ ‎③“吾人对于俄罗斯今日之事变,惟有翘首以迎其世界的新文明之曙光”‎ ‎④“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A. ①②③④‎ B. ①④②③‎ C. ①②④③‎ D. ①③②④‎ ‎【答案】C ‎【解析】‎ ‎ ①是维新变法;②是辛亥革命;③是马克思主义传播,向苏俄学习;④是新文化运动 ‎18.孙中山在1920年《致海外国民党同志函》中说:“自北京大学学生运动以来,一般爱国青年,无不以革新思想,为将来革新事业之预备.于是莲蓬勃勃,抒发言论.国内各界舆论,一致倡导此种新文化运动,诚思想界空前之大变动。”由材料可推断出孙中山此番言论意图是 A. 强调国民党应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纲领 B. 要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 C. 要进行彻底的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 D. 借鉴五四经验调整革命策略和方法 ‎【答案】D ‎【解析】‎ 从材料可以看出,孙中山肯定了五四运动促进青年思想觉醒,促进革命思想的传播。结合孙中山的思想和活动史实可知,孙中山的这番言论的意图是借鉴五四经验调整革命策略和方法,D正确。AB两项是1924年国民党一大提出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 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 ‎19.1924年孙中山在《建国纲领》中指出:“土地之岁收,地价之增益……皆为地方政府之所有,而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病与夫种种公共之需。”这表明孙中山主张 A. 调节社会财富,解决民生问题 B. 开展土地革命,废除封建剥削 C. 通过政治革命,建立中华民国 D. 进行民族革命,推翻封建帝制 ‎【答案】A ‎【解析】‎ ‎“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病与夫种种公共之需。”的信息说明孙中山关注民生,属于三民主义中民生主义,故A正确;B是中共土地政策;C是民权主义;D是民族主义。‎ ‎20.“经过政治教育,红军士兵都有了阶级觉悟,都有了分配土地、建立政权和武装工农等常识,都知道是为了自己和工农阶级而作战。因此,他们能在艰苦的斗争中不出怨言。”毛泽东的这段话最有可能出自于 A.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B. 《井冈山的斗争》‎ C. 《论人民民主专政》‎ D. 《论十大关系》‎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红军士兵都有了阶级觉悟,都有了分配土地、建立政权和武装工农”属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井冈山的斗争》属于该时期著作,B选项符合题意。《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属于国民大革命时期,A选项排除。《论人民民主专政》属于解放战争时,C选项排除。《新民主主义论》是抗日战争时期,D选项排除。‎ ‎21.1985年5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贯彻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此次教育改革 A. 实现了教育领域拨乱反正 B. 顺应了国内经济体制改革要求 C. 践行了“211工程”计划 D. 形成了比较完整国民教育体系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我国经济体制领域的改革不断深入,包括农业、乡镇企业及国企改革等诸多领域,此时需要提高全民族素质及大量的相关专业人才。而《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多层次人才,显然符合该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B选项符合题意。由所学知识可得,“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国家对教育工作进行拨乱反正,并于1977年恢复高考,并非是由《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实现的教育领域拨乱反正,A选项排除。结合所学史实可知,“践行了“211工程”计划”战略于1995年提出,C选项排除。我国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是在1965年,D选项排除。‎ ‎22.1953年,一出戏剧在巴黎上演后引起全城轰动,以至于当时熟人打招呼都说:“你在,干嘛?”“我在等待戈多。”有人认为该剧的寓意是揭示人类在一个荒诞的宇宙中的尴尬处境。与该剧创作风格类似的作品是 A. ‎ B. ‎ C. ‎ D. ‎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我在等待戈多”的信息可知,该作品所属的流派是现代主义,C选项符合题意。巴黎圣母院属于浪漫主义,A选项排除。《母亲》是苏联高尔基的无产阶级作品,B选项排除。《人间喜剧》属于现实主义文学,D选项排除。‎ ‎23.图中的“第二次现代化”中,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出现了革命性变化的最恰当解释是 A. 由于第三产业的出现 B. 由于第三次技术革命的兴起 C. 由于互联网的广泛利用 D. 由于政府适当减少对经济干预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图表信息可得出,第二次现代化是指1970年以后,主要特征是“知识经济、知识文明、知识时代”,主要以互联网应用为内容,C选项符合题意。“第三产业的出现”不符合这时期的特点,A选项排除。“第三次技术革命”大概兴起于20世纪40、50年代,不符合题意,B选项排除。“ 政府适当减少对经济的干预”属于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经济发展特征,D选项排除。‎ ‎24.20世纪70年代至今,《赫鲁晓夫回忆录》多次出版,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因其内容的复杂性,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由此可知,此回忆录作为一种史料 A. 能够准确记述作者的事迹 B. 比相关研究著作的可信度更高 C. 版本越新越接近历史真相 D. 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 ‎【答案】D ‎【解析】‎ 材料中的“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说明由于时代的不同而对历史著作的内容进行取舍,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故答案为D项。A项说法绝对,作者自身也受多种因素影响,难以做到“准确记述”;回忆录主观色彩浓厚,不一定比其他著作可信度更高,排除B项;C项说法错误,接近历史真相与版本的新旧无关。‎ ‎【考点定位】史学著作·史书类型·回忆录 ‎【名师点睛】回忆录是史料的一种。史料是指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并帮助我们认识、解释和重构历史进程的痕迹。史料是研究历史、获取历史结论的直接或者间接依据,任何一个历史结论都必须有史料的支撑,而运用史料论证历史问题的前提是史料必须真实可靠。史料在使用过程中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人们的观念、立场、阶级属性、认知程度等因素都会影响到对史料的选择,同样,由于不同时代主流价值观的不同和人们对历史的认识程度不同,也会影响到对史料的选择。同样一本回忆录,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正是时代影响历史叙述的表现。‎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题,满分48分。‎ ‎25.儒学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天下并争于战国,儒术既绌焉。然齐鲁之间,学者独不废也。于威、宣之际,孟子、荀卿之列,咸遵夫子之业而润色之,以学显于当世。‎ ‎——司马迁《史记·儒林列传》‎ 材料二 陛下发德音,下明诏,求天命与情性,皆非愚臣之所能及也。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事在强勉而已矣。‎ ‎——董仲舒《天人三策》‎ 材料三 ‎ ‎ 不返本开新,不接续源头活水,综合创新便会食多不化,推陈出新就会迷失方向;不综合创新,不引进众家异说和外来文明,返本开新便会泥古不化,推陈出新就会乏力苍白;不推陈出新,不致力内部创造,返本开新就会徒说空话,综合创新也会主体不明。因此,“三新”之说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则儒学的继承与创新庶几可以顺利进行。‎ ‎——牟钟鉴《儒学继承与创新的三种途径》‎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儒学在战国后期成为“显学”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孟子、荀子的政治思想。‎ ‎(2)据材料二,归纳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及其目的。‎ ‎(3)根据材料三,概括儒学传承与创新的途径,并结合所学知识,以程朱理学为例加以说明。‎ ‎【答案】(1)原因:门徒的游说;学者的坚持;孟子、荀子的发展。‎ 思想:孟子:“仁政”“民贵君轻”;‎ 荀子:“王道”“君舟民水”等。‎ ‎(2)主张:天人感应。‎ 目的:规劝君主实行仁政(限制君权)。‎ ‎(3)途径:返本开新、综合创新、推陈出新相结合。‎ 说明:融合佛道思想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 ‎【解析】‎ ‎【详解】(1)政治思想;从材料“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然齐鲁之间,学者独不废也、孟子、荀卿之列,咸遵夫子之业而润色之,以学显于当世”可以概括出孟子“仁政”“民贵君轻”、荀子“王道”“君舟民水”的思想。‎ ‎(2)主张及目的:从材料“陛下发德音,下明诏,求天命与情性”“国家将有 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主张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目的是为了加强君权。‎ ‎(3)途径:从材料“‘三新’之说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则儒学的继承与创新庶几可以顺利进行”可以概括得出儒学传承与创新的途径是返本开新、综合创新、推阵出新相结合;依据所学知识说明程朱理学的创新之处。‎ ‎26.近代中国民主思潮的发展,彰显了“思想”的价值与力量。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 材料二 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中国人才将民主与科学作为近代新文化的核心观念或基本价值加以追求和崇尚。在此之前,人们主要是把民主与科学作为一种实现国家富强的工具或手段追求的。为此,人们在接受或宣传、介绍西方的民主理论和学说时,往往有所选择,这就影响了对西方民主思想的完整理解和系统接纳。如个性解放和个人自由,有人说它们是民主政治的基石,但在“五四”之前,却没有得到国人应有的重视,除严复、梁启超等个别人外,几乎没有其他思想家宣传、介绍过。‎ ‎——摘编自王奇生《新文化运动是如何“运动”起来的》‎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推动近代中国民主思潮演进的内在原因。据材料二,指出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先进中国人对民主认识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主思潮的核心追求。‎ ‎(2)综合上述材料,结合近代前期民主思潮演进的相关史实,就“思想的价值与力量”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答案】(1)原因:早期启蒙思想的影响;经济发展的促进;政治运动的推动。‎ 变化:从把民主作为实现国家富强的工具与手段到更关注民主的核心观念与基本价值。‎ 核心追求:救亡图强。‎ ‎(2)‎ 论点 论证 表述 思想变革推动社会进步 思想变革推动政治变革:维新思想推动了戊戌变法;民主革命思想推动了辛亥革命;民主科学思想推动了五四运动。任意一例)‎ 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 思想变革推动经济发展:维新思想提出发展工商业,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等。其他符合题意也可得分)。‎ 思想变革推动社会生活习俗变迁:婚姻自主等。其他符合题意也可得分)‎ 思想变革推动思想解放。‎ ‎【解析】‎ ‎【详解】(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数轴信息从政治、经济和政治角度思考回答。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二“人们主要是把民主与科学作为一种实现国家富强的工具或手段追求”“个性解放和个人自由,有人说它们是民主政治的基石”归纳回答;第三小问依据材料和所学可知是救亡图存。‎ ‎(2)本题属于小论文撰写,首先依据材料提取论点,其次依据提取的论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证,如本题可以从思想变革推动政治变革、经济发展、社会变迁以及思想解放等论证,最侯进行总结性表述,注意史论结合即可。‎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引自李斯《谏逐客书》‎ 材料二 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争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为之固,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偕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强国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战国策·秦策》‎ 材料三 “盖免役之法……则使之家至户到,均平如一,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苛不得其人而行,则五等必不平,而募役必不均矣。……得其人缓而行之,则为大利;非其人急而行之,则为大害。故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 ‎——摘自《临川先生集·上五事札》‎ 材料四 臣(司马光)向上曾言:“教阅保甲,公私劳费,而无所用之;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民失业,穷愁无告……此皆所害者大,所及者众,宜先变更。借令皇帝陛下独揽权纲,犹当早发号令。以解生民之急。”‎ ‎——《续资治通鉴长篇》卷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归纳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材料一、二对商鞅变法的评价有何共识?‎ ‎(2)材料三、四争论的是什么问题?他们的根本目的是否一致?为什么?‎ ‎(3)材料反映的两次变法都遭到顽固派反对,请根据材料二、四指出他们反对变法的相同理由。两次变法中的顽固派在阶级本质上是否相同?为什么?‎ ‎【答案】(1)内容:移风易俗;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战。共识:变法使秦国富强。‎ ‎(2)应不应该实行募役法。一致。都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都是为了巩固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 ‎(3)都认为变法危害百姓,加剧矛盾。本质不同。商鞅变法中顽固派是旧的奴隶主贵族的代表,与改革派之间的矛盾是新旧阶级矛盾。王安石变法中的顽固派是封建的大地主大官僚的代表,与改革派的矛盾是封建地主阶级内部的矛盾。‎ ‎【解析】‎ ‎【详解】(1)内容:根据材料“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可知体现的是移风易俗。根据材料“坏井田,开阡陌,争耕战之赏”可知体现的是废井田,开阡陌。‎ 共识:根据材料一中“国以富强,百姓乐用”和材料二中“庶人之富者累巨万,有强国兼州城,”都体现出变法使秦国富强。‎ ‎(2)问题:根据材料一中“则五等必不平,而募役必不均矣”和“故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和材料二中“此皆所害者大,所及者众,宜先变更”和“以解生民之急”可知材料主要争论的问题是应不应该实行募役法。‎ 一致:根据材料中“而民力均矣”和“以解生民之急”可得,都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都是为了巩固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 ‎(3)理由:根据材料中“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苛不得其人而行,则五等必不平,而募役必不均矣”和“教阅保甲,公私劳费,而无所用之;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可得出都认为变法危害百姓,加剧矛盾。 ‎ 是否相同: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它们代表的阶级不同,所以维护得利益也不同。 ‎ 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商鞅变法中顽固派是旧的奴隶主贵族的代表,与改革派之间的矛盾是新旧阶级矛盾。王安石变法中的顽固派是封建的大地主大官僚的代表,与改革派的矛盾是封建地主阶级内部的矛盾。‎ ‎28.1898年,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发起的戊戌变法,虽昙花一现,很快归于失败,但这场运动却引起了人们的持续关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这百天之内,康有为及其同志推行了不少的新政。其中最要紧的有二件事。第一,以后政府的考试不用八股文,都用政治、经济的策论。换句话说,以后读书人要做官不能靠虚文,必须靠实学。第二,调整行政机构。康有为裁汰了许多无用的衙门和官职……同时他添了一个农工商总局……他们(指读书人)费了多少的心血,想从之乎者也里面,升官发财。一旦废八股,他们绝望了。难怪他们要骂康有为洋奴汉奸。至于被裁的官员更不要说,无不切齿痛恨。‎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杨锐者,张之洞入室弟子,岁馈千金,养之京师,而一切托之者也。”杨锐与刘光第之入军机,亦张之洞托陈宝箴荐之者也……张之洞本为新党,自恐不免,乃请杀谭、杨等六人,以求避党祸,其忍于杀帝党久矣。‎ ‎——康有为《驳后党逆贼张之洞、于荫霖诬捏伪示》‎ 材料三 ‎ 历史研究时期 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主要观点 ‎20世纪二三十年代 变法主张没有得到贯彻,光绪皇帝处处受到慈禧太启的制约,手中无权,如果光绪有权,变法定会成功。(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20世纪四五十年代,革命史观流行。‎ 脱离广大人民群众;和封建势力划不清界限;不反对帝国主义,(李嘉所:《关于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历史反思》)‎ ‎20世纪六七十年代,阶级斗争史观流行。‎ 改良运动的产生,总是对抗革命、企图缓和社会矛盾,本质上是反动的。(中国近代史丛书编写组:《戊戌变法》)‎ ‎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 客观因素:政治结构不平衡;社会结构不利于变法;文化氛围不成熟。主观因素:即变法者指导思想和具体策略的不完善;变法者操作艺术和采取行为的不成熟与缺乏灵活性。(摘編自张喜云《改革开放以来学界关于戊戌变法研究综述》‎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变法的主要措施,并指出实施这些措施的意图。‎ ‎(2)据材料一、二与所学知识,总结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教训。‎ ‎(3)史学界关于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不同的观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影响这些不同观点形成的因素。‎ ‎【答案】(1)措施:改革科举制度,以策论取代八股文;调整行政机构,裁汰冗员;成立农工商总局 意图:选拔人才;提高行政效率,减少财政支出;发展民族工业。‎ ‎(2)教训:改革应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尽量拓宽利益面,减少变法阻力;警惕改革中的投机者,防止党派之争。‎ ‎(3)因素:时代变迁;史学理论发展;史料占有与挖掘;研究者自身素养。‎ ‎【解析】‎ ‎(1)第一小问,关于措施,根据材料“以后政府的考试不用八股文,都用政治、经济的策论”“调整行政机构。康有为裁汰了许多无用的衙门和官职”“同时他添了一个农工商总局”即可归纳百日维新的政治措施。第二小问,关于主要意图,根据第一小问的措施,联系所学知识可从选拔人才、减少财政支出、发展民族工业等方面思考作答。‎ ‎(2)关于戊戌变法失败的教训,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从改革的措施方面应做到改革应该循序渐进、减少阻力、同时应该增强自身实力;根据材料“张之洞本为新党,自恐不免,乃请杀谭、杨等六人,以求避党祸,其忍于杀帝党久矣”可知改革应该警惕投机分子,警惕党派之争等方面思考作答。‎ ‎(3)史学界关于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不同的观点,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主要受时代变迁、史学理论发展、史料占有与挖掘、研究者自身素养等方面因素的影响。‎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