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卷·2019届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四次月考(1月)试题(解析版)
全*品*高*考*网, 用后离不了!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 1. 《全球通史》在论述中国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时说:“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要用国家的军事力量子以清除;而人民群众则需被强迫从事生产劳动。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因此不可宽容待之。”文中的“他们“指的是 A. 儒家学派 B. 道家学派 C. 法家学派 D. 墨家学派 【答案】C 【解析】试题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法家学派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重农抑商,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法家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联系本题材料的思想主张“军事力量清除旧的奴隶贵族”“强迫人民群众生产劳动”“商人和知识分子被歧视”等符合法家学派,这些主张应属于法家学派,C项正确,ABD三项均排除。故选C。 2. 韩非子说:“臣尽死力以与君市,君垂爵禄以与臣市。君臣之际,非父子之亲也,计数之所出也。“这一描述,反映出 A. 韩非子人性好利的思想主张 B. 百家争鸣中的思想激烈交锋 C. 战国时以军功爵制激励百姓 D. 诸侯争霸急需专制集权理论 【答案】A 【解析】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提及君臣非父子关系,但臣为君出力源于君对臣的爵禄,可见其主张反映出人性好利的思想,A项正确。材料提及的是韩非子的言论,属于法家思想,无涉及其他学派思想,B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军功授爵制度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做法,不能反映全部的诸侯国都采用此法,C项排除。材料未体现专制集权思想,D项排除。故选A。 3. 西汉初期,“无为而治“思想曾一度盛行。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观原因是 A. 西汉初年经济残破 B. 这一思想适应了休养生息的需要 C. 该思想是一种消极无为的思想 D. 这一思想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局面 【答案】B 【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从“无为”到“有为”,旨在考查正确评述相关史实的能力。A项是汉初采取“无为而治”思想的客观原因,与设问要求“主观原因”不符,故排除;C项中“消极无为”的表述过于绝对化,故排除;“无为而治”思想不利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故D项的表述错误;西汉初年,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故本题应选B项。 4. 瑟·赖特说: 佛教传入中国后,佛经译文遭改动,例如“丈夫供养妻子”变成了“丈夫支配妻子”,“妻子体贴丈夫”变成了“妻子敬其丈夫”。这种现象主要反映了 A. 传统文化遭遇冲击 B. 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C. 外来文明汉化明显 D. 西学东渐进程加快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丈夫供养妻子”变成了“丈夫支配妻子”,“妻子体贴丈夫”变成了“妻子敬其丈夫”。佛经译文的改动,体现出佛教逐渐与儒学的三纲五常思想融合,佛教逐渐本土化,故C项正确。ABD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三教合一潮流 5. 明代戏曲家汤显祖的《牡丹享》描写太守的女儿杜丽娘,梦中爱上少年书生柳梦梅,为相思所苦,伤情而死。三年后,柳梦梅去临安赴试,杜丽娘的鬼魂与之见面,并获再生。杜父反对他们结合,经杜丽娘一再坚持,加上柳梦梅被点中状元,由皇帝做主,人终于成婚。材料反映了 A. 科举制提高了官员的素质 B. 婚姻自由成为了社会时尚 C. 对“存天理,灭人欲”的批判 D. 女性的社会地位有了显著提高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通过对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婚姻故事,喊出了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呼声,并且暴露了封建礼教对人们幸福生活和美好理想的摧残,是对“存天理,灭人欲”的批判,C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婚姻故事,与科举制无关,排除A。理学束缚之下,当时婚姻并不自由,排除B。在古代中国,女性的地位难以得到提高,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C。 6. 王夫之认为“终不离人而别有天,终不离欲而别有理”“随处见人欲,即随处见天理”,“人欲之各得,即天理之不同”。这一主张 A. 将满足欲望作为顺应“天理”的唯一教条 B. 反对“天理”是世界本原思想主张 C. 反对“格物致知”的求理方法 D. 反对“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教条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王夫之认为“私欲之中,天理所寓”,充分肯定作为人本能要求的情感欲望和私利的合理性,把人欲与天理相结合,反对“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教条,D项正确;A项“唯一”说法错误,排除;B、C项无法从材料中体现,排除。所以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王夫之的思想 7. 表1古希腊思想家认识世界的历程(摘选) 时间 思想家 观点 约公元前9世纪 荷马 人们按神谕安排事情 公元前6世纪 阿那克西曼德 万物的本原是自然,人应该顺应自然 公元前5世纪中叶 普罗塔戈拉 人是万物的尺度 公元前5世纪后期 苏格拉底 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公元前3世纪初 芝诺 自然界、人及人类社会都产生于最高的理性 这一历程表明,古希腊思想家 A. 认识世界的视角从神到人 B. 对世界的认识不断深化 C. 逐渐忽视信仰和放纵私欲 D. 历来重视探索人的理性 【答案】B 【解析】材料所要表达的主题就是强调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是在不断深化的,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认识世界的视角是人,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逐渐强调理性而非放纵私欲,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一开始并不重视探索人的理性,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8. 薄伽丘《十日谈》中有个《裁判官的故事》。故事描述了一个财主在酒后说了句“他正在喝的美酒,就连耶稣都可以喝”结果被宗教裁判所判处火刑。后来他疏通关系,还“献上一大块‘肥膏’,让神父涂在眼上,也好医治修士见钱眼红的毛病”,最后被释放回家。该故事意在 A. 提出以“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 B. 倡导人生及时行乐并崇尚理性与科学 C. 反对教会的禁欲苦行并讽刺教会的腐败 D. 抨击教会的贪婪和“灵魂获救”的骗局 【答案】C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神权下的自我·文艺复兴 9. 哥白尼的日心说曾遭到路德的恶毒咒骂,而著名的西班牙人文主义者塞尔维特,在正要发现血液循环的时候,虽然逃离了罗马天主教会的监狱,却最终惨死在加尔文教的火刑架上,这说明 A. 宗教改革发展了人文主义 B. 教会对人文主义爱恨交加 C. 宗教改革具有反理性特点 D. 新教反对宗教信仰的自由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宗教改革。 A项,由题干可知,人文主义者受到加尔文教的迫害,阻碍了人文主义的发展。故A项错误。 B项,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教会对人文主义的打压,并未体现出爱恨交加的态度。故B项错误。 C项,宗教改革虽然将人们从天主教的权威下解救出来,但其却反对哥白尼的科学学说,迫害人文主义者,说明其有反理性的一面。故C项正确。 D项,题干反映的是宗教改革与人文主义之间的联系,与宗教信仰自由无关。故D项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宗教改革 10. 雕塑家罗丹(1840-1917)在参观博物馆面对一些人物塑像时,有感而发:“瞧!伏尔泰对面的卢梭,目光中含有无限精微气息,那是18世纪诸人物的共同性格。”罗丹所谓的“18世纪诸人物的共同性格”主要指的是 A. 以理性的方法,思考人类社会的现象 B. 提倡归纳或实验的方法 C. 尊崇人文主义,否定天主教的教规 D. 倾向自由、平等,反对君主政体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只要抓住了题干中的“伏尔泰,卢梭,十八世纪;共同性格”等题眼,就能较容易得出,此题考查的是欧洲启蒙运动及其核心思想理性主义,也就能轻松地排除选项中与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相对应的C项,与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相对应的B项,随之只要能明确认识到君主专制与君主制并不是同一个概念,十八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诸人物,虽然都反对君主专制,但是伏尔泰等并不反对君主制,而是主张君主立宪,D项即可排除。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启蒙运动·启蒙运动。 11. 孟德斯鸠曾指出,英国革命把封建贵族打垮以后处于最危险的状态,很可能会蜕变成最可怕的一种专制,个人最自由的情况实际上是专制产生最可怕的一个契机材料反映出孟德斯鸠 A. 反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B. 赞成英国的立宪政体 C. 违背了三权分立精神 D. 同情英国的封建贵族 【答案】B 【解析】 材料中孟德斯鸠认为英国革命后“很可能会蜕变成最可怕的一种专制”,主张以法制限制“个人最自由的情况”,即体现孟德斯鸠赞成英国的立宪政体,材料没有体现孟德斯鸠反对英国革命的态度和三权分立思想,排除AC;D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 12. 希腊哲学家普罗塔哥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与其哲学思想相似的我国古代思想家的言论是 A. “自修则人不得以非理相加” B. “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 C. “我心即宇宙,宇宙即我心” D.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 【答案】C 【解析】“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事物存在的尺度,是不存在事物不存在的尺度”,认为人的感觉是判定一切的准绳,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这实际上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思想,这与我国古代的陆王心学是一致的,王阳明就主张“我心即宇宙,宇宙即我心”,理在心中,故C正确;A是朱熹的观点,B是王夫之的思想,D是荀子的思想,A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二、材料解析题(13题15分,14题12分,15题25分,共52分) 13. 儒学的历史际遇十分复杂,时代不同,对它的价值判断与选择迥异。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论于元始,百有余年,传业者浸盛,支叶蕃滋,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盖禄利之路然也。 ——《汉书儒林传》 材料二 朱熹著《四书集注》,采择理学家中与已意相合的论说,加入自己的比较通俗浅近的注释,使理学借四书而得以传播。朱熹极为重视少年的教育,著《小学集注》,收集《礼记》、《曲礼》、《列女传》等古籍中有关三纲五常的说教,教育青少年遵照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又著《论语训蒙口义》、《童蒙须知》等,供儿童学习。从衣服冠履、语言步趋、酒扫涓洁、读书写字,直到杂细事宜,都作了的具体规定。 ——蔡美彪主编《中国通史》(第七册) (1)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西汉儒学繁盛的原因。 (2) 依据材料二,概括朱熹在推广理学方面所做的努力。 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朱熹推广理学的社会条件。 【答案】(1) 原因: 董仲舒改造的新儒学符合了现实需要;汉武帝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起用儒家学者参与国家大政,将学与仕相结合;设立五经博士传授儒家经典 (2) 努力: 重新解释儒家经典,使理学普及化、通俗化;注重道德规范教育,推动理学的生活化;注重对少年儿童的教育。 条件: 印刷技术的提高(或答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宋朝社会经济的发展;宋代私学的发展。 ............ (2) 努力: 题目要求“根据材料二”回答。由材料二中的“朱熹著《四书集注》,采择理学家中与已意相合的论说,加入自己的比较通俗浅近的注释,使理学借四书而得以传播”归纳为重新解释儒家经典,使理学普及化、通俗化;由“教育青少年遵照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可以得出注重道德规范教育,推动理学的生活化;由“朱熹极为重视少年的教育”、“又著《论语训蒙口义》、《童蒙须知》等,供儿童学习”可以得出注重对少年儿童的教育。 条件: 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首先需要注意审题,题目要求回答朱熹推广理学的社会条件,所以个人条件和理学本身的条件不用考虑。社会条件可以从技术、经济和教育等角度思考,具体来说,包括印刷技术的提高(或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宋朝社会经济的发展;宋代私学的发展。 点睛:这一题要求的答题内容都是原因或者条件。要回答这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目要求,就是关于原因或者条件是否有限制性用语,这一题的(2)就要求回答社会条件;其次,要注意回答条件或者原因时,先从总体上看是关于什么的,比如这一题的两个问题都是关于思想方面的,据此需要分析问题所处的时代和空间,这一题则是中国古代西汉时期和南宋时期,之后可以根据所学相关知识确定从主观、客观或者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角度迁移所学知识作答即可。 14. 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特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雅典学者普罗泰格拉在《论诸神》中说:“关于诸神,我既不能说他们存在,也不能说他们不存在。”他被控犯有渎神罪,被迫逃离雅典。 文艺复兴时期的很多作品均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但已出现一些新特点,如拉斐尔的《西斯廷圣母》。后人评论这幅画时说:“圣母好像在说:‘请你们抱去吧,他不是我的。但同时又把他紧贴在怀里,好像如果可能,地就带着他逃到一个遥远的地方去,用自己的奶来喂养这个并非‘救世主’,而是自己儿子的普通婴儿。” 启蒙运动中,大多数思想家反对各种宗教偏执行为,认为教会散布的蒙昧主义造成了社会上普遍的愚昧和宗教狂热。有人甚至主张无神论。 结合所学知识,从人与神关系的角度,对材料所述历史现象进行解读。 要求: 提取信息充分: 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 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答案】 古希腊人对神十分敬畏与崇拜,智者学派对神的存在提出怀疑,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但普罗泰格拉遭到迫害,这说明神在雅典人的头脑中仍占主导地位。 文艺复兴时期,由于基督教神学仍然统治着意识形态,拉斐尔等人借助神学题材,塑造人的形象,歌颂人的感情,推动了人文主义的复苏。 启蒙运动时期,由于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和理性主义的传播,人们有了更多的自信,对教会进行激烈批判,甚至否定神的存在,要求获得人本身的解放。(概括现象,并从人与神的关系角度解释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以上内容表明:在西方人文精神发展史上,人与神的关系始终是一个无法绕开的话题。在对神的一次又一次的冲击中,西方人不断获得自身的解放。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结合所学及材料分析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此题实际上考查的是人文主义的发展历程。古希腊时期产生,在沉寂了千年之后再文艺复兴时期得到回复。在宗教改革时期得到发展,在17、18世纪得到成熟,发展到理性阶段。学生可按照这个思路解答。只要言之有理、调理即可。同时注意题目的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历程·分析与认识 1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生产技术和社会组织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而使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及相关的文化价值体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即为文明转型。例如一万年前,在人口和资源的压力下,人类从渔猎采集文明向游牧、农耕文明转型,标志性的技术突破是青铜器和铁器的出现。两千多年前,中国经过春秋战国五百年的混乱,完成了第一次文明转型。即……中国传统文明终于成型。几百年前,欧洲农耕文明的发展也面临着人口与资源激烈矛盾。后来,西方文明出现新的转型,开始了文艺复兴,发明了蒸汽机,展开了一场人类对自然更大的征服运动。 ——潘岳《可持续发展与文明转型》 材料二 《中华文明史》(冯天瑜等著) 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 材料三 李贽的悲观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传统的政治已经凝固,类似宗教改革或者文艺复兴的新生命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简述人类由低级文明向高级文明的演进过程? (2) 根据材料二及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私学文化”形成的原因?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李贽的思想跟文艺复兴在“个人理智上的自由”方面有何相似之处? 二者在促进社会转型方面起的作用有何不同? 请指出导致这种不同的经济根源。 (4) 结合上述材料,指出影响人类文明转型的因素。 【答案】 (1) 演进过程: 渔猎采集文明到农耕文明,再到工业文明。 (2) 形成原因: (经济)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形式; (政治) 周王室衰微,分封制遭到破坏; (思想) 学术下移,私学兴办; (阶级) 士的阶层活跃和受重用。 (3) 相似之处: 都提倡个性的自由发展,反对权威。 作用: 李贽的思想未对社会转型发挥重大作用;文艺复兴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和近代科学的进步,从而推动了欧洲社会的转型(或:推动了欧洲的近代化)。 根源: 中国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十分微弱;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 (4) 两大因素: 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进步;人类思想认识的进步(或思想解放运动的推动)。 【解析】(1) 演进过程: 题目要求“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由材料一中的“一万年前,在人口和资源的压力下,人类从渔猎采集文明向游牧、农耕文明转型”、“欧洲农耕文明的发展也面临着人口与资源激烈矛盾。后来,西方文明出现新的转型,开始了文艺复兴,发明了蒸汽机,展开了一场人类对自然更大的征服运动”再结合所学古代小农经济形成和近代资本主义文明到来与发展的相关史实可知,人类文明经历了由渔猎采集文明到农耕文明,再到工业文明的演变过程。 (2) 形成原因: 题目要求“根据材料二及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由材料二可知私学形成于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和阶级阶层几个角度思考。具体来说,经济上,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形式;政治上, 周王室衰微,分封制遭到破坏;思想上, 学术下移,私学兴办;阶级上, 士的阶层活跃和受重用。 (3) 题目要求“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似之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在“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其实是主张人的个性自由,而所学李贽的主张也是提倡个人自由,反对“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所以二者的共同之处是都提倡个性的自由发展,反对权威。 作用: 由材料三中的“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可知李贽的思想未对社会转型发挥重大作用;结合所学文艺复兴的影响和作用可知,文艺复兴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和近代科学的进步,从而推动了欧洲社会的转型,推动了欧洲的近代化。 根源: 注意审题,题干要求回答经济根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中国是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十分微弱,所以导致社会转型的物质基础不充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较为迅速,所以最终实现了社会转型。 (4) 两大因素: 题目要求“结合上述材料”回答。由材料一中的“由于生产技术和社会组织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导致了人类文明不断演进和材料二三中“私学文化”和“李贽”的思想和“宗教改革”、“文艺复兴”等可以综合归纳出两大因素分别是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进步、人类思想认识的进步(或思想解放运动的推动)。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