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2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江苏专用):第12讲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学案)
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及对外关系 第12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知识框架 即时巩固的入场劵 考情分析 引领考试的风向标 考试说明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新政协的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2.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及其意义 3.“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一国两制”的构想;香港、澳门的回归;“九二共识”与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T12(海峡两 岸关系) 复习建议 1.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以考查选择题为主,复习时要逐一落实考点,理解各个考点的内涵与外延 2.本单元知识线索清楚,复习时围绕现代中国政治制度形成、曲折和发展;祖国统一问题的由来、方针和统一进程;建国初期、70年代和新时期外交发展历程展开复习 3.国际国内环境影响着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大业和外交政策的发展变化,要联系国际国内环境,从政治、 经济、思想文化等角度理解各项制度、方针政策的演进过程及其意义 考点导学 扬帆启程的导航灯 考点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1.新政协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条件: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南京国民政府的反动统治已经被推翻。中国共产党团结各民族、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开始筹建新中国。 (2)新政协的召开 a.时间、地点:1949年9月;北平。 b.中心议题和内容:中心议题是①__________。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②__________》,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为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等为副主席。会议确定了国都、国旗和代国歌。 c.《共同纲领》的主要内容和意义: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③__________国家即人民民主主义国家,实行人民民主专政;还规定了国家各个方面的基本方针和政策。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暂时代行将来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共同纲领》确立了中国历史上一个新型国家的架构,具有④__________的性质。 (3)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中国诞生了。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初步 建立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 职能 转变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暂时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 1954年,全国人大召开后,政协不再代行全国人大职权,但作为⑤__________组织形式继续存在,成为民主党派和爱国民主人士⑥__________的舞台。它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发展 完善 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⑦__________________的方针。中国共产党广泛吸收各民主党派和各界爱国人士参政议政,组成最广泛的⑧__________,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新阶段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背景 法律依据:共同纲领的规定;迫切需要:1953年起开始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 第一 届全 国人 大召 开 时间 ⑨__________年 内容 通过了《⑩__________________》;选举国家主席、副主席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 意义 基本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华 人民 共和 国宪 法》, 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⑪________________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原则,人民民主、⑫__________ 意义,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新中国第一部⑬________类型的宪法 意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中国民主政治的核心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背景 国情: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 含义 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⑭__________的地区设立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由当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利 提出 1949年《共同纲领》 确认 ⑮__________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实施 1947年,成立内蒙古自治区。后来,新中国共成立了五个自治区、一百多个自治县(旗),其中,1965年成立西藏自治区 意义 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⑯__________,也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点题训练1】 有学者评价:“它凝结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心血,又经过反复讨论、修改,所以得到了全国各方面人士的一致拥护。” 据此判断,“它”是指( ) A.《论联合政府》 B.《共同纲领》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论十大关系》 考点二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1.“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1)时间:1966年~1976年 (2)践踏: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及各项法律名存实亡,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人身自由都失去保障。 b.工厂、学校正常的生产、学习停顿下来,社会秩序遭到破坏。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无法召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能实行。 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及其意义 措施 意义 法 制 建 设 1.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 2.拨乱反正,平反各种冤假错案 3.加紧全面立法工作,⑰__________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⑱__________、__________ 民 主 制 度 重新召开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恢复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1982年,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完善 1984年,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998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实行村民自治和村民选举 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推进农村民主制度建设 【点题训练2】 有人指出,中国政府非常稳定,政策非常持续,没有被竞选左右的思维模式。西方的问题就是由于竞选导致各个党派互相竞争。这肯定了中国的( ) A.民主集中制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分权制衡制度 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考点三 “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统一祖 国的基 本方针 和平 统一 “一国 两制” , 提出: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出: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 含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实行⑳__________制度 意义: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指导思想。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或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港澳 回归, 原因,实力保证:改革开放使中国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 政策可行:“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民心所向:祖国统一是海内外华人华侨的共同心愿 过程,香港回归: 1.1982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问中国,双方同意通过外交途径商谈解决香港问题 2.1984年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3.______年7月1日,中国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澳门回归:______年12月20日,中国正式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意义,1.标志着在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 2.开创了香港、澳门和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 3.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4.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范例,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作出了新贡献 海峡两 岸关系 的发展, 两岸真 正停火,1979年元旦, 中国人民解放军停止炮击金门,实现了两岸间30年来真正的停火 隔绝状 态结束,1987年开始,台湾当局迫于形势采取了一些开放措施,在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交流。两岸长期隔绝的状态终于被打破 历史性 突破,1992年,海协会和海基会达成“________________”的重要共识,这就是__________。这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 直接三 通实现,虽然台湾地区的台独势力使两岸关系陷入严重困难, 但两岸经济合作、互补、互利关系不断加强。__________年,两岸直接通邮、通航、通商终于实现 【点题训练3】 周恩来在万隆会议期间透露,中国愿同美国谈判,也准备同蒋介石谈判,以便能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同时,毛泽东也主动通过外国来访者表示,台湾问题可以用谈判来解决,中国尤其希望和美国签订和平条约。材料表明( ) A.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已正式确定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以正式确立 C.中国已成为世界外交舞台的强国 D.台湾问题已牵涉到中美外交问题 要点 特别行政区、民族自治区和经济特区 的区别与联系 类别 特别行政区 民族自治区 经济特区 区别 设立区域 港澳地区 少数民族 聚居区 沿海特定区域 指导原则 “一国 两制” 民族区域 自治制度 特殊的经 济政策 社会制度 实行资本 主义制度 实行社会 主义制度 实行社会 主义制度 解决问题 实现中国 和平统一 解决民族问题,实现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愿望 率先发展起 来,成为对外 开放的窗口 联系,三者都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范围内、中央政府统一管辖下的地方行政区域,不具有任何独立主权实体性质 【典例训练】 下面图片分别代表了我国两大行使自治权力的区域,它们最大的不同是( ) A.前者是少数民族当家作主,后者是外国人当家作主 B.前者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后者享有完全的自治权 C.前者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后者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D.前者有利于各民族的繁荣,后者有利于祖国的统一 史料研读 通向成功的试金石 史料 1982年之前,我国曾先后制定过三部宪法。1954年制定的宪法是新中国成立后制定的第一部宪法。1975年制定的宪法,是“文化大革命”的产物。1978年宪法也受到“文化大革命”较大的影响。1982年宪法是在广泛征求意见和反复修改完善的基础上产生的。 1982年宪法由“序言”、“总纲”、“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国家机构”、“国旗、国徽、首都”5章组成,共138条。宪法在序言中宣布“本宪法以法律形式确认了中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成果,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值得一提的是,这次修宪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一章置于“国家机构”一章之前,意在表明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的委托和授予。 ——《法制日报》(2014年12月3日) 该史料概述了我国宪法发展的历程,介绍了1982年宪法的部分内容及特点,解读时要联系三部宪法所处的时代,结合当时中国社会发展形势准确理解这三部宪法。就1982年宪法而言,它深入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体现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所确立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党的正确主张和人民共同意志的统一,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适应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需要。 (1)1982年宪法在哪部宪法的基础上形成?它主要吸取了哪一重大历史事件的教训?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82宪法规定的国家根本任务,据此说明该宪法的历史意义。 (3)1982年宪法为什么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一章置于“国家机构”一章之前? 随堂验收 学以致用的训练营 考点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1.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6人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3人,56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27名,几乎占到一半。这说明当时中国( ) A.爱国统一战线聚人心 B.形成了联合执政局面 C.各党派政治见解一致 D.重视政党政治的创新 2.观察下列图片所反映的历史现象,表述正确的是( ) 《把自己满意的人选出来了》和选民证(1953年) 第2题图 A.用普选的方式产生基层人大代表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选举的法律依据 C.基层群众性自治制度基本确立 D.选民选举的代表将参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3.“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凡与国民党反动派断绝关系、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采取友好态度的外国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可在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基础上,与之谈判,建立外交关系”与上述条文出自的法律文件相关的是( ) A.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B.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C.实行社会主义原则和人民民主原则 D.1949到1954年暂时代行宪法职能 考点二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4.下表中事件和意义的对应关系准确的是( ) 事件 意义 A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共同纲领》 建立了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B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确立了政治协商制度 C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认为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巩固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D 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法制建设方针 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考点三 “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5.1983年6月,撒切尔夫人再次连任英国首相,她使出了“三脚凳”策略,即让港英当局作为独立第三方参加谈判,使谈判形成2∶1的态势。中国政府对此表示拒绝,理由是( ) A.违背了中方“和平统一”的方针 B.统一方案须得到三方的共同接受 C.体现不了港人治港的精神原则 D.反对香港成为一个政治独立实体 6.1987年,台湾民众发起返乡运动,印发《我们已沉默了四十年》的传单30万份。传单写道:“难道我们没有父母?而我们的父母是生是死不得而知。我们只要求:‘生’则让我们回去奉上一杯茶;‘死’则让我们回去献上一炷香。”这一运动促成了( ) A.《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 B.两岸隔绝的坚冰被打破 C.“九二共识”的达成 D.两岸“三通”的实现 7.宪法的制订、修正必须结合国情。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简称1954年宪法)内容摘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内容摘要: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战胜许多艰难险阻而取得的。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的根本任务是,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完成下列要求: (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与1954年宪法相比,有何根本区别?请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成为一纸空文的社会根源。 (2)1954年之前,新中国开展各项工作的法律依据是什么?结合材料二,指出1954年宪法的特点。 (3)依据材料,1982年宪法与1954年宪法相比,在内容上体现出来的最大特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新时期法制建设的巨大成就。 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 建设、祖国统一及对外关系 第12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与祖国统一【主干知识梳理】 ①筹建新中国 ②共同纲领 ③新民主主义 ④临时宪法 ⑤统一战线 ⑥参政议政 ⑦“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⑧爱国统一战线 ⑨1954 ⑩《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⑪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⑫社会主义 ⑬社会主义 ⑭少数民族聚居 ⑮1954年宪法 ⑯民族平等 ⑰1982 ⑱制度化、法律化 ⑲《告台湾同胞书》 ⑳资本主义 1997 1999 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九二共识” 2008 【点题训练】 1.B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的《共同纲领》是以最广泛地召集全国各党派、各民族、各地区、各领域人员代表的基础上通过反复研究确定的,在当时的条件下最大可能地反映了全国人民的心愿,故B项正确。《论联合政府》是毛泽东在七大上的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第一届全国人大制订的;《论十大关系》主要是在中共内部总结建国以来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初步经验的基础上,由毛泽东结合苏联建设的经验教训集中概括出来的,因此A、C、D项均不符合题意。 2.D 【解析】 本题考查新中国的政党政治,而中国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它避免了西方竞选所造成的弊端,故D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民主集中制,A项错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能反映竞选模式,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西方的分权制衡,但试题要回答的是“肯定了中国的”,故C项错误。 3.D 【解析】 本题考查台湾问题。材料反映了万隆会议期间中国对解决台湾问题的设想,毛泽东和周恩来都表示通过与美国和台湾的谈判来解决问题,故D项正确。其余选项时间均不符合。 【典例训练】 C 【解析】 A、B两项本身表述错误,排除;题干强调最大的不同,要从社会制度的高度考虑,C项是最佳答案。D项是次要的。 【读史用史】 (1)1954年宪法;十年“文革”。 (2)根本任务: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意义:适应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需要。 (3)突出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的委托和授予。 【随堂验收】 1.D 【解析】 本题考查政治协商制度。材料反映了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与爱国统一战线无关,故A项错误;《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的性质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因此各民主政党是参政党,而不是执政党,故B项错误;材料指出了政府的人员构成,不能因此说明各党派政治见解一致,故C项错误;材料表明中共吸收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进入新政府,这是政治协商制度的表现,体现了中共重视政党政治的创新,故D项正确。 2.A 【解析】 本题考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人大代表的选举产生有两种基本方式:一种是直接选举,另一种是间接选举,直接选举主要发生基层人大代表选举。材料中的《选民证》反映的是人民直接选举人大代表,故A项正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于1954年,故B项错误;基层群众性自治制度基本确立是在20世纪90年代,故C项错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和人民解放军选出的代表组成,是间接选举产生的,因而D项错误。 3.D 【解析】 材料出自共同纲领,A和C与54宪法相关,B出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54宪法制订前,共同纲领起到临时宪法的作用,故D项正确。 4.C 【解析】 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建立了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故A项错误;1949年9月,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确立了政治协商制度,故B项错误;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统一,故C项正确;2011年3月10日上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故D项错误。 5.D 【解析】 本题考查香港问题的解决及回归。材料反映了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香港问题上抛出了“三角凳”策略,即让港英当局作为独立的第三方参加谈判,遭到中国政府的断然拒绝。因为中国政府始终坚持香港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反对接受作为殖民侵略产物的不平等条约的条件,中国政府的态度反映了反对香港成为一个政治独立实体的立场,故选D。 6.B 【解析】 本题考查海峡两岸关系问题。《告台湾同胞书》发表发表于1979年,排除A项;1987年台湾当局迫于形势允许居民赴大陆探亲,两岸隔绝状态终于打破,B项正确;“九二共识”的达成于1992年,两岸“三通”的实现于2008年,C、D排除两项。 7.(1)根本区别:《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1954年宪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社会根源:中国仍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法律依据:共同纲领。 特点: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3)特点:强调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强调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成就: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