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新城高升学校2019-2020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卷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安徽省合肥市新城高升学校2019-2020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卷

历史试卷(文科)‎ 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选题(本题共24小题,每题2分,共48分,每题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选项,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 ‎1.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不仅上推到本族的先王、先公,还更进一步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都自认是黄帝族的后裔。这主要反映出当时 A.黄帝地位得到各族公认 B.宗族观念逐渐强化 C.民族认同意识正在形成 D.世袭制度不断延续 ‎2.紫禁城坐落在北京城南北中轴线上,其中太和殿又是中轴线上最高大的建筑,皇帝即位、婚礼、生日、命将出征、接受文武百官朝贺等重大活动都在此举行。这样的建筑理念体现的实质问题是 A.天人合一 B.建筑功能齐全 C.皇权至上 D.国家大一统 ‎3.宋代常出现“冲龄即位”的幼主,后妃垂帘听政便成为权宜之计。一旦皇帝长大成人,具备亲政能力,士大夫便集体制造强大的舆论压力,迫使后妃撤帘归政,使政权交接顺利完成。这反映了宋代 A.集体统治有利于政权平稳过渡 B.舆论监督有效防止外戚干政 C.分散相权适应了君主专制需要 D.文官政治对皇权的有力维护 ‎4.唐代皇帝对重要官员的子弟任职多有限制,尤其是很多诏令都对宰相子弟进行严格限制,如谏官回避和翰林学士的任职限制主要是针对宰相子弟,选士回避中也将宰相子弟列为主要限制对象。唐朝的这一做法 A.使得科举制的作用有限 B.旨在维护君主的权威 C.打击了世家大族的势力 D.有利于官僚队伍的稳定 ‎5.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主要有汉代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的科举制,与这些制度选拔官员的主要依据对应搭配正确的是 A.品行——考试成绩——门第声望 B.门第声望——品行——考试成绩 C.品行——门第声望——考试成绩 D.考试成绩——门第声望——品行 ‎6.康熙皇帝曾发出感慨:“臣下可仕则仕,可止则止,年老致仕而归,抱子弄孙,犹得优游自适;为君者勤勉一生,了无休息。”这一现象本质上反映了 A.皇权集中 B.皇位世袭 C.皇帝独尊 D.皇帝勤政 ‎7.伯利克里说:“我们的政府形式之所以称为民主制,是因为权力不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是由全体人民掌握。”这里的“人民”是指 A.外邦人 B.雅典妇女 C.雅典成年男性公民 D.奴隶 ‎8.有学者指出:“如果说‘希腊人’在某种意义上只是一个地理概念,那么‘罗马人’已不再是一个地理概念,而是一个法律概念。公民权的授予克服了地域的局限,这是罗马相较于希腊的高明之处,也是希腊诸邦中任何一个都不能统一希腊本土而罗马却能统一地中海世界的根本原因。”这反映出 A.罗马共和政体利于民族认同 B.罗马法兼顾了社会各阶级的利益 C.罗马实行了务实的统治策略 D.罗马疆域由欧洲逐渐扩张到世界 ‎9.公元前1世纪时,古罗马大将恺撒进兵埃及,与美丽的埃及女王克丽奥佩特拉一见钟情,两人还有了一个私生子,名叫托勒密·恺撒。当恺撒回国执政之后,克丽奥佩特拉携儿子赴罗马与恺撒相会,并且向罗马法庭为自己和儿子申请罗马籍。根据罗马法,法官该如何判决 A.法官依据公民法以凯撒是罗马公民为由判克丽奥佩特拉母子公民权 B.法官将依据公民法以外邦人为由拒绝给与克丽奥佩特拉母子公民权 C.法官将依据万民法以罗马境内为由判决克丽奥佩特拉母子公民权 D.法官将依据万民法以私生子为由拒绝给与克丽奥佩特拉母子公民权 ‎10.19世纪后半期,英国保守党和自由党执政期间竞相改革。保守党政府通过了《公共卫生法》等法令,对工人的生活条件、劳动环境等进行规范。自由党比较关注工人阶级的政治权利,推动议会一再通过改革法令扩大选举权。这些改革反映出 A.两党纲领完全一致 B.两党都在极力争取工人选民 C.不同阶级实现了权利平等 D.工业革命消除了阶级矛盾 ‎11.‎ 西方某政治家指出:“英国内阁的主要职权是协调和指导政府各部门的活动,它是议会推选的统治全国的委员会,更严格地说,它是下院多数党的一个委员会,少数党是没有代表在内的。”这说明英国政治体制 A.分权制衡的机制形同虚设 B.确立了内阁至上的基本原则 C.议会的中心地位受到挑战 D.具有行政与立法相统一色彩 ‎12.美国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 有人形象地把众议院比喻为一杯热咖啡,而参议院的作用就是使这杯热咖啡冷却下来。 据此判断,美国联邦宪法的设计意图是 A.众议院更能反映民众的参政热情 B.赋予参议院更大的权力 C.发挥两院的制约与平衡作用 D.参议院充满理性 ‎13.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帝国议会由皇帝召开,由皇帝宜布开幕和闭幕。议员按照普遍、平等、直接和秘密的原则选出,每届任期五年。25岁以下的男子、妇女、军人和25岁以上领取贫民救济金的男子均无选举权。这反映出当时的德意志帝国 A.保留种族歧视的旧俗 B.皇帝掌握一切大权 C.实施有限的民主政治 D.社会保障制度健全 ‎14.《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一项修正条文规定:“凡曾经统治过法国的家族不得当选为共和国总统”。这一修正条文的意义在于 A.消灭了法国保守势力 B.保障了选举公平性 C.平民可直选法国总统 D.有利于巩固共和制 ‎15.在中国历史上,人们习惯以“夷”称呼西方国家。然而,徐继畲《瀛寰志略》(1848年)对西方各国的称谓是“外国”“英吉利”“葡萄牙”等,很少称“夷”。同治初年,清廷下旨不再以“夷”称呼西方各国。这反映了 A.中国半殖民地社会形成 B.天朝观念已被摒弃 C.清朝政府接受国际惯例 D.洋务运动成为共识 ‎16.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部分官员认为中外冲突的根源在于外国人的嗜利。因此,可以全免关税,让列强放弃公使驻京、赔偿军费、长江通商等条款。这表明,当时清政府部分官员 A.缺乏近代国家主权意识 B.华夷观念正在转变 C.已具有国际法意识 D.主张自由贸易以求自强 ‎17.《辛丑条约》规定,天津二十公里范围内,不准驻有中国军队。1902年,袁世凯仿照西法创设保定警务局,后接管天津地方治安。1905,清廷设立巡警部,统管全国警察事务。材料反映晚清 A.中央集权空前加强 B.努力转变治理方式 C.军阀统治逐步建立 D.坚决维护国家主权 ‎18.在遭到中国军队打击之后,侵华日军某部在一份报告中称:“其上级干部多为经验丰富干练之士,其统率才能十分高超,尤其对分散于广阔地区之多数小部队巧妙的指挥运动,必须瞩目。”上述评论所指的战役应是 A.太原会战 B.平型关战役 C.百团大战 D.武汉战役 ‎19.“当日本企图取代欧洲在中国的位置,如夺取德国在山东的权力时,它倒提高了中国的民族主义精神。”这次“民族主义精神”高涨带的重要影响是 A.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 B.促成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C.动摇了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的统治根基 D.取得了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 ‎20.战国时期的改革或变法的影响之一是世卿世禄制度的瓦解,符合此说法的选项是 A.“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B.“尽地力之教”‎ C.“相地而衰征”‎ D.“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高无所荣华”‎ ‎21.明治维新中,改革派领袖大久保利通提出:“若徒鼓励人民,不予以低息贷款,人民依何振兴产业?”随后,政府颁布了《日本银行改定条例》,鼓励成立公、私银行。政府此举 A.目的在于强化国营企业 B.推动了日本的土地私有 C.打击了传统的幕藩体制 D.有利于殖产兴业的推行 ‎22.16世纪,英国自上而下地进行宗教改革,国王成为英国国教教会唯一的首脑。17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国王查理二世宣布实行宗教自由,强调英国国教教会的至尊地位。此举旨在 A.促进信仰自由 B.巩固君主立宪 C.强化专制统治 D.落实《权利法案》‎ ‎23.1876年一位封建地主说:“街上到处都是热烈的气氛。成群的农民和绅士都站在宫殿前,大声呼喊着‘万岁!万岁!’……解放法令颁布十五个月后,当我再看到农民时,我只有敬慕他们。他们同以前的主人交谈时,就像一个平等的人在同另一个平等的人交谈。”假设这位封建地主所说的是真实的,那么农民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农奴从法律上获得了人身自由 B.可以高价赎买到一块份地 C.摆脱农奴主控制,归村社严格管理 D.彻底摆脱封建束缚 ‎24.废八股,改策论,这使众多的士子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失去了奋斗前程,他们自然走向变法的对立面。再比如裁并衙门,由于没有任何善后措施,使一部分官员和他们的家属一夜之间便失去生计所托,不可避免地会造成混乱。该材料 A.表达了大众对百日维新的抵制 B.指出了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源 C.批评维新变法脱离国情 D.指出变法缺乏行之有效的配套措施 二、材料分析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皇权一直凌驾于法权之上,皇帝的命令就是法律,臣民不得违背和更改。中国古代曾经创制了许多对皇权限制的措施,但收效甚微。唐朝初年,以唐太宗为首的统治集团创造性地提出了“天下之法”的概念,把以皇权为代表的行政权纳入法权的约束之下,在司法行政官员中树立了法律至上的观念,初步确立了司法官员独立审判的传统;明确规定司法行政官员在任职前须通过吏部主持的法律考试,使其在任职后能迅速胜任司法审判的事务。唐朝政府在诉讼程序上作了许多制度的设计,如实行三审立案审核制。唐代国家监察官员和上级司法长官还通过录囚的方式监督、检查下级司法机关的审判。‎ ‎——摘编自郑显文《审判中心主义视域下的唐代司法》‎ 材料二 ‎ ‎ 盛唐年间,出于巩固新拓领土和加强边疆守备的战略需要,在边地设十节度使,领边防节镇。后内地刺史加受节度使衔。安史之乱后失于外重,尾大不掉,终于酿成藩镇割据。宋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唐代藩镇割据的历史经验,厉行中央集权,走向剥夺地方,强干弱枝的极端,限制和破坏地方的经济文化建设。宋代是外患最多的时期之一,而北宋统治者抵抗无力,至于南渡偏安,其中地方无实力,易于虚弱瓦解是其重要原因之一。‎ ‎——摘编自林英男《唐宋时代地方行政体制和强干弱枝传统的形成》‎ 材料三 大部分行省的辖区包括今天的二到三个省,远远超过以前王朝的一级地方行政区。这种情况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特点,避免了中央与地方空档过大状况的出现,做到上下结合、浑然一体。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明显有异。中央只有加重行省权力,才能够及时并有效地镇压反抗行动,同时也能对分封在边疆地区的诸王贵族进行节制。‎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政府借助司法监察加强中央集权的策略和意义。(8分)‎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唐、宋、元在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上的不同,并指出各自产生的影响。(10分)‎ ‎26.由梁斌创作的《红旗谱》,被誉为反映中国农民革命斗争的史诗式作品。下文摘录的是该书主人公、共产党员严运涛其中的一封家书。‎ 父亲,母亲:‎ 敬禀者,儿自远离膝下,即来南方参加革命军。在军队上过了半年,又到军官学校学习。学校是官费,连紙笔服装都发给,现下,刚从学校毕业,上级叫我当了见习连长,父亲!你们会为我高兴吧!从此以后,我要站在革命最前线,去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政客,铲除土豪劣绅!南方不比北方,到处是欢欣鼓舞,到处看得出群众革命的热情,劳动人们直起腰来了。你们等着吧,革命军到了咱们家乡,一切封建势力,一切土豪恶霸们都可以打倒!离家时,没有告诉老人家们,请原谅!我工作很忙,不多写了,问奶奶,忠大伯好!‎ 此祝阖家均吉,儿运涛谨上。‎ ‎1926年7月 结合中国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这封家书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20世纪20年代中国社会的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16分)‎ ‎27.材料 唐代以来的科举制度,积病甚深,有必要对其进行改革。宋初,改主试官固定由礼部侍郎出任为由皇帝临时任命,称权知贡举。后又增设权同知贡举若干名。一经任命为主试官必须立即锁宿,不得回家。为了防止公卿大臣利用“公荐”替子弟和有权势者窃取科名,宋朝严禁更发公荐,严禁知贡举与所取进士结成座主、门生关系。皇帝亲自掌握取士之权,规定新进士殿前唱名,皇帝亲赐及第之。试卷实行封弥,考官不能从中看出举人姓名,后又推行试卷誊录制。此外,宋太宗即住后,极大增加了进士、诸科的录取名额。宋廷对进士出身者的投官和升迁也十分优渥。宋代科举改革后,政治家、能吏、文学科学家等人才辈出 ‎——摘编自何忠礼《科举改革与宋代人才的辈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科举改革的主要内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科举改革的影响。(10分)‎ 参考答案 ‎1.C ‎2.C ‎3.D ‎4.B ‎5.C ‎6.A ‎7.C ‎8.C ‎9.B ‎10.B ‎11.D ‎12.C ‎13.C ‎14.D ‎15.C ‎16.A ‎17.B ‎18.C ‎19.B ‎20.D ‎21.D ‎22.C ‎23.A ‎24.D 详解 ‎1.C ‎【解析】‎ ‎【详解】‎ 夏、商、周三族都自认是黄帝族的后裔,这说明三族都认同黄帝族,这主要反映出当时民族认同意识正在形成,故C正确;材料信息涉及三族,不是各族,故A错误;祭祀本族的先王、先公,体现了宗族观念逐渐强化,但这不是材料的主旨信息,故B错误;材料信息没有涉及世袭制度,故D错误。‎ ‎2.C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北京紫禁城的相关知识点。紫禁城坐落在北京城南北中轴线上,其中太和殿又是中轴线上最高大的建筑,这样的建筑理念体现的实质问题是皇权至上,故选C。‎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3.D ‎【解析】‎ ‎【详解】‎ 依据材料“士大夫便集体制造强大的舆论压力,迫使后妃撤帘归政”来看,文官防止皇权被外戚所掌控,对皇权非常维护。故答案为D项。A项宋代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是集体统治,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文官防止外戚干政,不是舆论监督,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出分散相权,排除。‎ ‎4.B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材料,限制宰相等高官子弟任职的素官、回避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这一做法旨在维护君主权威,防范相权过重,B选项符合题意;选士回避制度体现了科举制度的公平,而非限制科举制的发展,排除A;宰相和世家大族两者之间并不完全重合,排除C;对宰相子弟入仕任职的种种限制和官僚队伍的稳定无关,排除D。‎ ‎5.C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古代的选官制度,其中察举制看重的是品行,九品中正制依靠的是门第,科举依靠的是考试成绩,所以正确的是C项,BDA错误。‎ ‎6.A ‎【解析】‎ 据材料中“臣下可仕则仕,可止则止,年老致仕而归,抱子弄孙,犹得优游自适”“为君者勤劬一生,了无休息”信息可得出“朕即国家”的思想,体现了古代中国的高度集权,也就是皇权集中,故A项正确;皇位世袭、皇帝独尊均是皇权集中的体现,故BC项排除;皇帝勤政是材料中现象的表述,与本质不合,故D项排除。‎ 点晴:材料中阐释了皇帝一生操劳,不得休息的现象,试题要求分析其本质,结合皇帝的权利集中去分析即可。‎ ‎7.C ‎【解析】‎ 雅典的民主是公民的民主,所以这里的“人民”是指雅典成年男性公民,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外邦人没有政治权利,不属于“人民”,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雅典妇女没有政治权利,不属于“人民”,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奴隶属于被统治者,也不属于人民,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雅典的民主是雅典成年男性公民。‎ ‎8.C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罗马通过公民权的授予解决了地域局限,这是罗马统一地中海的根本原因,由此可见罗马实行了较为务实的统治策略,故本题答案选C项;材料产生的是罗马帝国,不是罗马共和国,排除A项;罗马法维护的是奴隶主阶级的利益,排除B项;材料旨在强调法律作用,不是强调罗马的扩张,排除D项。‎ ‎9.B ‎【解析】‎ ‎【分析】‎ ‎【详解】‎ 公元前1世纪时的罗马实行的是公民法,公民法主要适合罗马公民的法律,埃及等其他国家、民族的人们不适用公民法,B正确;依据公民法,克丽奥佩特拉母子是外邦人,不享有公民权,排除A;当时是共和国时期,实行的是公民法,而非万民法,排除C、D。‎ ‎10.B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19世纪后半期,保守党和自由党执政时期的改革都提到改善工人待遇的内容,结合所学可知,这反映出两党都在极力争取工人选民,以维护其代表的阶级、阶层的根本利益,B选项符合题意;两党的纲领完全一致与材料内容不符,A选项错误;保守党和自由党执政时期扩大工人权益的做法,不能实现各阶级的权利平等,C选项错误;工人权益的提高,并不能消除阶级矛盾,D选项错误。‎ ‎11.D ‎【解析】‎ ‎【详解】‎ ‎“它是议会推选的统治全国的委员会,更严格地说,它是下院多数党的一个委员会”可知,英国议会和内阁的关系密切,内阁掌握行政权,议会掌握立法权,因此英国的政治体制具有行政与立法相统一色彩,选项D正确;英国的议会和内阁关系密切,但不代表议会不能监督内阁,选项A排除;英国是议会至上原则,排除B;材料并未体现内阁对议会权力的冲击,因此选项C排除。‎ ‎12.C ‎【解析】‎ ‎【分析】‎ ‎【详解】‎ ‎“参议院的作用就是使这杯热咖啡冷却下来”是指利用两院的机制达到权力制约与平衡的目的,故C正确;材料并不只讲众议院,排除A项;材料没有对二者权力大小进行比较,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参议院的理性,排除D磺。‎ ‎13.C ‎【解析】‎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德国的政体,要求学生结合近代德国政体的特征来分析。材料体现出帝国议会有一定的权力,体现了当时德国政体下民主政治是有限的,故C正确。材料未反映出种族歧视,选项A排除;材料中未提及皇帝的权力大小,选项B排除;社会保障制度首创于罗斯福新政,而非德意志帝国,选项D排除。‎ ‎【点睛】‎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近代德国政体的特点,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14.D ‎【解析】‎ ‎【分析】‎ ‎【详解】‎ 由材料修正条文的具体内容并结合所学可知,法国从法律上阻断了保皇派复辟的道路,有利于巩固共和制,故选D;该宪法条文的修正是共和派和君主派互相妥协的结果,法国保守势力依存,排除A;材料这一修正条文并非针对选举法,排除B;法国总统由议会选举产生,排除C。‎ ‎15.C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材料“不再以‘夷’称呼西方各国”可知,清朝的外交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开始接受国际惯例,从思想上开始平等对待其他国家,故C项正确。半殖民地社会是在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形成,故A项错误。天朝观念并没有完全被摒弃,用词太绝对,故B项错误。D项与题意无关,故D项错误。‎ ‎16.A ‎【解析】‎ ‎【分析】‎ ‎【详解】‎ 材料中“可以全免关税”能很明显地看出当时部分官员对于关税主权的不在意,说明这部分官员缺乏近代主权意识,A正确;材料中涉及的是晚清官员对于主权意识的淡薄,不是说明华夷观念的转变,B项错误;材料中官员不懂得主权意思,显然不具有国际法意识,C 错误;材料中官员认为西方列强是想通商,官员并不清楚通商的真正目的,所以主张自由贸易以求自强不符合史实,D项错误。‎ ‎17.B ‎【解析】‎ ‎【分析】‎ ‎【详解】‎ ‎20世纪初,从创设保定警务局到清廷设立巡警部,统管全国警察事务,说明清政府正努力调整地方治理方式,转变治安管理模式,B项正确;由保定警务局管理地方治安到巡警部的建立,不能体现中央集权,A项错误;近代军阀统治是在辛亥革命以后建立起来的,C项错误;《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通过 “清政”建立起统管全国警察事务的治安管理体系,不能体现坚决维护国家主权的立场, D项错误。‎ ‎18.C ‎【解析】‎ 本题考查抗日战争的史实。依据材料中的信息“分散于广阔地区”、“多数小部队”等可知是八路军参加的百团大战。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我军参加兵力最多、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战果最丰富的一次战役。百团大战的胜利沉重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战斗志。‎ ‎19.B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材料,“日本企图取代欧洲在中国的位置,夺取德国在山东的权力”指的是一战期间日本企图独占中国,夺取德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山东;一战后巴黎和会上协约国列强无视中国代表的正义要求,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正式转交给日本。这一事件激起了中国国内的五四运动,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故选B;A项指的是辛亥革命;C项与五四运动不符合;D项指的是抗日战争。‎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五四运动 ‎【易错警示】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发生于中国北京的一场爱国运动。巴黎和会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的消息传来后,北京学生开展了集会、游行、罢课等活动。后来得到了各地学生以及各界的广泛支持,演变成了全国性的罢市、罢工还有学生罢课活动,从而形成了全国规模的爱国运动,并最终迫使北洋政府拒签和约。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革命从此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20.D ‎【解析】‎ ‎【详解】‎ A描述的是西周的井田制,B描述的是战国魏文侯变法中的农业政策,C描述的是春秋时期的管仲改革,均与选官制度无关,排除;D描述的战国商鞅变法中的军功爵制度,军功爵制度的实行是对世卿世禄制度的否定,故选D。‎ ‎21.D ‎【解析】‎ ‎【分析】‎ ‎【详解】‎ 无 ‎22.C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国王强调英国国教的至尊地位,主要目的是通过思想上的统一进而达到君主专制的目的,C选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君主专制,信仰自由说法错误,A选项排除。君主立宪制是在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之后,BD选项排除。‎ ‎23.A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俄国的农奴制改革使农奴从法律上获得了人身自由,社会地位得到了提高,故A项正确,C项排除;B项是对农民的剥削,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错误,错误在“彻底”。‎ ‎24.D ‎【解析】‎ ‎“废八股,改策论,这使众多的士子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失去了奋斗前程……裁并衙门,由于没有任何善后措施,使一部分官员和他们的家属一夜之间便失去生计所托”说明了戊戌变法缺乏行之有效的配套措施从而带来了混乱,故D项正确;材料只是反映出士子和部分官员对变法不满,故A项错误;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源是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出批评维新变法脱离国情,故C项错误。‎ ‎25.(1)策略:提出“天下之法”的理念,在法律框架下赋予皇帝行使最高决策权的合法性:在权力机构中树立法律至上的观念,为行使最高行政权提供法律依据;开始确立司法官员独立审判:重视司法行政官员专业素养提升;改变诉讼程序。确立国家监察司法制度。‎ 意义:有利于形成法律至上的观念,一定程度上约束了皇帝无节制地行使权力:相对独立地行使司法审判权:有利于古代司法制度的建设和发展;有利于巩固统治,缓和社会矛盾:推动了唐初政治稳定和繁荣。 ‎ ‎(2)不同:唐朝设置节度使,重外轻内:宋朝厉行中央集权,强干弱枝:元朝推行行省制,上下一体。‎ 影响:造成唐朝藩镇割据局面;宋朝积贫积弱,无力抵抗外部隐患:元朝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 ‎【解析】‎ ‎【详解】‎ ‎(1)策略:依据材料一中“以唐太宗为首的统治集团创造性地提出了‘天下之法’的概念”、“在司法行政官员中树立了法律至上的观念,初步确立了司法官员独立审判的传统;”、“明确规定司法行政官员在任职前须通过吏部主持的法律考试,使其在任职后能迅速胜任司法审判的事务。”、“唐朝政府在诉讼程序上作了许多制度的设计,如实行三审立案审核制。唐代国家监察官员和上级司法长官还通过录囚的方式监督、检查下级司法机关的审判。”等信息结合所学可概括得出唐政府借助司法监察加强中央集权的策略。‎ 意义:结合所学从有利于形成法律至上的观念、一定程度上约束了皇帝、相对独立地行使司法审判权、有利于古代司法制度的建设和发展、巩固统治,缓和社会矛盾、推动唐初政治稳定和繁荣等方面说明其意义。‎ ‎(2‎ ‎)不同:依据材料二中“盛唐年间……在边地设十节度使,领边防节镇。”、“宋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唐代藩镇割据的历史经验,厉行中央集权,走向剥夺地方,强干弱枝的极端”及材料三中“这种情况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特点,避免了中央与地方空档过大状况的出现,做到上下结合、浑然一体。”等信息结合所学可比较得出唐、宋、元在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上的不同。‎ 影响:依据材料二中“安史之乱后失于外重,尾大不掉,终于酿成藩镇割据。”、“……限制和破坏地方的经济文化建设。宋代是外患最多的时期之一……其中地方无实力,易于虚弱瓦解是其重要原因之一。”及材料三中“……避免了中央与地方空档过大状况的出现,做到上下结合、浑然一体。……中央只有加重行省权力,才能够及时并有效地镇压反抗行动,同时也能对分封在边疆地区的诸王贵族进行节制。”等信息结合所学可得出各自产生的影响。‎ ‎26.示例:情节:严运涛以革命军见习连长的身份,奔赴革命前线,去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政客。‎ 历史现象:这一情节反映了国民革命时期的北伐战争。概述和评价:1924年国共两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国民革命运动兴起。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从广东正式出师北伐。北伐军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打垮了吴佩孚,消灭了孙传芳主力,进占到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部分地区。北伐战争是国共两党合作领导下进行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反动统治。‎ ‎【解析】‎ ‎【详解】‎ 本题属于小论文形式的考试题,结合所学知识言之有理即可。首先选准情节,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如依据材料“严运涛以革命军见习连长的身份,奔赴革命前线,去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政客。” 反映了国民革命时期的北伐战争;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国民革命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来分析归纳。‎ ‎27.(1)主要内容:分散并限制知贡举的权力;实行考官锁宿;严禁公荐和结成座主、门生关系;实行殿试和唱名制度;实行封弥、誊录制度;扩大科举录取名额,从优任命进士合格者。‎ ‎(2)影响:防止徇私舞弊;避免科举朋党;冲击恩荫制度;有利于选拔人才,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有利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推动了宋代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科技的进步与繁荣;冗官冗费,行政效率低下。‎ ‎【解析】‎ ‎【分析】‎ ‎【详解】‎ ‎(1)据“改主试官固定由礼部侍郎出任为由皇帝临时任命”、“严禁更发公荐,严禁知贡举与所取进士结成座主、门生关系。皇帝亲自掌握取士之权”、“试卷实行封弥,……后又推行试卷誊录制”等信息可知宋代科举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主要是分散主考官权力、实行考官锁宿、严禁考官和考生结成座主、门生关系、实行殿试和唱名制度、实行封弥和誊录制度、扩大录取名额等。‎ ‎(2)综合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可知宋代科举制改革的主要影响在于保障考试的公平公正,减少徇私舞弊和结党营私,选拔真正的人才,推动了社会阶层流动,加强了中央集权,推动了宋代社会的进步。但也导致了冗官冗费和行政效率低下等负面影响。‎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